文艺美学讲义
更新时间:2023-09-13 17:29: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诸位同学:为了便于大家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现把《文艺美学》所讲前四章的讲义电子版发给大家,望大家认真保留、学习。这是三月份的授课内容,以后每个月都发。
祝学习愉快!越学越美!张老师
2014-3-30
一、什么是美?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 1、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黑格尔)
2、艺术是物质的东西被心灵化了的。(黑格尔)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朱光潜) 4、美是积淀。(李泽厚) 5、美是和谐。(周来祥) 中国六大美学家 1、王国维(1877-1927) 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红楼梦>评论》 《人间词话》等
2、朱光潜(1897-1956)《美学书简》《西方美学史》 3、宗白华 (1897-1986) 《美学散步》 4、李泽厚 (1930-) 主张:美是积淀 《美的历程》 5、周来祥 (1929-2011) 主张:美是和谐 《文艺美学》 6、高尔泰 (1935-) 主张:美是自由 《美是自由的象征》 二、什么是审美?
审美:审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 三、美感
1、审美是美感(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等) (1)先天的超验的
“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 也毫无意义。”(马克思)
(2)后天社会发展积累 历史积淀的过程。 李泽厚提出:“美是积淀。” (3)美感的共性和个性
鲁迅先生在谈《红楼梦》时说:“单是命意,就因为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者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 2、美感与移情和抽象 (1)美感与移情
朱光潜:“什么是移情作用?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舍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
人自己也受到事物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移情既不是联想,也不是回忆,而是把我们的人格融合到对象中去。当移情作用完成时,我们自己的人格与对象完全合二为一。
移情虽在古典主义作品中表现比较普遍,但是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作品中得到更大的运用,成为主体表现的现代美学。
审美活动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象。移情作用的核心就是意象的生成,所以移情作用是一种美感活动。 立普斯 多力克石柱
1、主观活动,即我向周围的现实灌注生气。 2、在于对象的形式。
“审美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 “内模仿” 1 (2)美感与抽象 沃林格:《抽象与移情》
艺术根源于超验性和内在性的东西,即“绝对艺术意志”的完满实现和客观化。它一旦获得生命,就具有独立自足性,处于本体地位。
两种冲动:移情冲动和抽象冲动
移情冲动:原始自然主义即古典主义是以移情冲动为其经验核心。
抽象冲动:风格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所有那些心理依据在于人的抽象需要。 抽象冲动实现的两个法则:
第一:控制对空间的表现,以平面表现为主,并独特地复现单个形式。对空间的抑制和对深度关系的回避必然导致平面化。
第二、以几何线形和结晶质的合规律性来表现,使得物脱离时间性和任意性,并由此获得永恒的形制。
抽象冲动比移情冲动要更为原始,更具有本原意义。 3、美感和快感
广义上说美感就是快感,但从狭义上讲快感指胜利快感。美感只限于眼睛和耳朵,被称为“高级感官”;快感则包括舌、鼻、皮肤、筋肉等,被称为“低级感官”。 美感特征:
1)超实用,超功利;
2)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并有审美意象。 不能绝对化:1、生理基础;2、互相渗透。 4、美感与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一词是对人的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概括。(马斯洛)
1)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有一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整合的自我感觉。同时,他也就更能与世界,与各种非我的东西融合。
2)高峰体验中的认知是存在认知,把体验对象看做一个整体。 3)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
4)在高峰体验中,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种神秘与狂喜的色彩。 5)高峰体验是一种终极体验,而不再是手段体验。 6)高峰体验的欢悦是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
7)处于高峰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盛怀。。 总之,马斯洛对于高峰体验的描述,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美感的特点,确实大有帮助。 5、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右脑:第一个特性是生存,它同欢欣、信仰、爱国、狂喜、爱情、爱美、和谐等感情相联系。
第二个特征:对图像的理解力。右半球能够一目了然地把握全局,以整体化的方式辨认出巨幅华丽的图画。能够理解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能够靠很少几个片段构想出完整的画面。
第三个特征:隐喻。隐喻是感情与图像的独特结合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创新。隐喻可以使我们跳过深谷而从某种想法达到另一种想法。隐喻可以使我们同时理解好几个不同的意义层次。内心世界的情绪或感情往往要依赖于隐喻才能得以沟通和交流。 第四个特征:欣赏音乐的能力。
这四个特征和空间相联系。
左脑的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行动。运动能力。
第二个特征:文字。语言连同其全部复杂的文法、句法和语义学,都是左脑产生和领悟的。依靠文字我们可以进行抽象、辨别和分析。 第三个特征:抽象思维能力。 第四个特征:数字意识。 这四个特征都是和时间相联系。
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分工在古希腊神话中已经有了某种猜测和揭示: 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 阿波罗: 日神精神
由此看来,美感主要是和大脑的右半球的功能相联系。右脑的四个主要特征生存、图像、隐喻和音乐对于美感的影响,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6、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个人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分析达芬奇、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 荣格:集体无意识 ,原型、原始意象。 7、美感与宗教感
美感是一种超理性的精神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精神活动,美感与宗教感有某种相似之处和某种相通之处,因为宗教也是一种超理性的和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精神活动。 自然宗教(自然崇拜)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观察布满星斗的天空和一滴水中的显微生命,我们就会赞叹不止;研究运动物质中的能的奇妙作用,我们就会满怀敬畏之情;崇拜宇宙中无所不包的实体定律的价值,我们就会肃然起敬。——凡此种种都是我们感情生活的组成部分,都与‘自然宗教’的概念相符。”(《宇宙之谜》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325页。 爱因斯坦:“宇宙宗教”情感。 杨振宁
美感与宗教感的差别
1)美感总是以感官为基础,宗教感则会排斥感官;
2)美感是对美的感受,并且没的内容也是较为复杂的,但宗教感受中很多和美并没有多少关系;
3)美感肯定自身、个体、差异,而宗教感则排斥这些;、
4)审美超越在精神上是自由的,而宗教感强调对神的依赖和对教规的服从。 美感的神圣性(张世英) “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 8、美感的总体特征:
1)无功利性;2)直觉性;3)创造性;4)超越性;5)愉悦性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人的审美生活与人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一样,都不能脱离自然界。自然地理环境必然融入人的生活世界,成为人的生活世界的一个部分。自然环境不同,则“天异色、地异气、民异情”(龚定庵),必然会对人的审美活动产生影响。 法国美学家泰纳: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审美活动)的性质和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德国的美学家文克尔曼:“希腊在艺术中所取得优越性的原因和基础,应部分地归结为气候的影响,??”
梁启超:“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各为家数。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慨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男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围社会之影响甚焉。自后世交通溢盛,文人墨客,大帅足迹走天下,其界亦寖微矣。”
梁启超:“文学地理”常随“政治地理”为转移。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经济、政治、宗教、哲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
普列汉诺夫:“所谓法国的机智,法国的典雅,不过是几百年来法国君主专制政体的设施制度和习俗风尚的直接和必然的产物罢了。
泰纳:“在希腊是肉体的完美和机能的平衡,不曾受到太多的脑力活动或太多的体力活动扰乱;在中世纪是幻想过于活跃,漫无节制,感觉就像女性一般敏锐;在17世纪是专讲上流人士的礼法和贵族社会的尊严;到近代是一发不可收拾的野心和欲望不得满足的苦闷。”
哥特式建筑表达了中世纪的苦闷和绝望,以及对未来天国世界的向往。(放教堂幻灯) 哥特式教堂富丽、怪异、大胆、纤巧、庞大,以投合病态的幻想所产生的夸张情绪和好奇心。哥特式教堂整个设计都是为了当事人的那种恐惧、绝望而又充满幻想、渴望温情的精神状态。
这种教堂风格延续了400年,遍及整个欧洲。 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1、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与审美能力并不是一回事儿。
神没趣味作为一个人的审美价值标准的体现,它制约着一个人的审美行为,决定着这个人的审美指向,以及审美意象的生成。
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
刘勰:“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心。”(《文心雕龙·知音》) 2、审美格调
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整体,就形成一种审美格调,或称为审美品味。格调或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巴尔扎克:《风雅生活论》
“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持手杖的姿势,便可以知晓。”
“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人。”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良好的教养、纯正的语言、文雅的举止、大方的仪表(包括服饰在内)、房间的陈设,一句话,一切与个人有关事物的完美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3、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可以区别:高雅与低俗;健康与病态、畸形;纯正与恶劣;广阔与偏狭等区别。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是一个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有稳定性和保守性。 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1、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
时代风貌:则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特色) 时尚(审美风尚)
在某种程度上,时尚(审美风尚)体现了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气氛。
时尚的特点: 1.影响面广,往往不分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幼; 2.时尚的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 3.时尚的流行有时间性。
中世纪的世界观宣称超越尘世的灵魂是生活的最高概念和唯一的目的,而肉体不过是灵魂的短暂的躯壳。文艺复兴时代与之完全相反。它以新兴阶级为代表,提出了健康的、充满力量的一整套观念与中世纪的观念相对抗。“文艺复兴时代重新发现了人的肉体。”“宣布人的理想典型是性感的人。” 少妇比少女更美。 2、时代风貌
时代风貌则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中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期的社会美和艺术美所显示的时代特色。 我国唐代的审美风貌 :
“唐代是个疆域辽阔、国威强盛、气势恢宏、较少禁忌的开放时代。那种博大富赡的辉煌气象,声震遐迩的煊赫声威,兼容并包的伟大气魄,落拓不羁的自由精神,对唐人的理想、志趣、立身准则、行为方式、审美追求,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深远影响。”(杜道明:《盛世风韵》 )
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性质---归根到底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美学史上的几种看法: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1、“客观说”:
赫尔德:“美的对象是被置于一个上升的阶梯之上的:从轮廓、颜色和声调,从光、声音到花朵、水、海洋、鸟、地上的动物到人。” 2、“主观说”:
黑格尔:“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3、“实践美学”: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人的自然化” 4、意象说: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
朱光潜:《谈美》:“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来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艺术化过,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 中国古人的“美在意象”: 孔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庄子: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叶燮:“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天地之生是山水也,其幽远奇险,天地亦不能一一自剖其妙,自有此人之耳目手足一历之,而山水之妙始泄。” 王夫之:“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绮丽。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即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
宗白华说,这个意象世界“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yuan)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石涛:“山川与予遇而迹化。”
郑板桥:“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一亦爱我也。”(《郑板桥集》上海古籍1979版168-169页。)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见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娇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西方哲人的“美在意象”:
黑格尔:“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 黑格尔:“自然美还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例如寂静的月夜,平静的山谷,其中有小溪蜿蜒地流着,一望无边波涛汹涌的海洋的雄伟气象,以及星空的肃穆而庄严的气象就是属于这一类。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本身,而是在于所唤醒的心情。” 车尔尼雪夫斯基:“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或者,预示人格)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 “人一般地都是用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他觉得大地上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太阳和日光之所以美得可爱,也就因为它们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源泉,同时也因为日光直接有益于人的生命机能,增进他体内器官的活动,因而也有益于我们的精神状态。” 《生活与美学》 自然美是什么?
自然美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 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 1、是否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肯定美学”的观点:
哈 格 若 夫: “自然是美的,而且不具备任何负面的审美价值。”、“自然总是美的,自然从来都不丑。”
车尔尼雪夫斯基:“人生中美丽动人的瞬间也总是到处都有。无论如何,人不能抱怨那种瞬间的稀少,因为他的生活充满美和伟大事物到什么程度,全以他自己为转移。” 中国古典美学的观点:
叶 燮:“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袁 枚:“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辞。” 脂砚斋:“天地间无一物不是妙物,无一物不可成文,但在人意舍取耳。”
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自然物的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自然物不能和人形成审美意象时它就不美。
2、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价值是否有等级的分别 ? “肯定美学”:自然美的领域无等级分别
伽德洛维奇:“如果我们希望摆脱价值判断的束缚而面对自然本身,我们不仅要有解经济化的自然,而且需要解道德化、解科学化和解审美化的自然,一句话,解人化的自然。” “意象说”:美不是自然物的客观物理属性,美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和契合而形成的意象世界,因而它必然受历史的、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受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的影响,必然包含审美的价值内涵。 3、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
黑格尔:“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就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
映,它所
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涵在心灵里。” 美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是由情景相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又是人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的显现
自然美是“胸中之竹”,艺术美就是“手中之竹”。它们都有赖于人的意识的发现、照亮和创造。就它们都是意象世界,都离不开人的创造,都显现真实的存在这一点来说,它们并没有谁高谁低之分。
宗白华:“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照,是无所谓美的。” 三、自然美的发现
1、美是历史的产物,对自然美的发现是一个过程。
在西方,自然美的发现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在中国,自然美的发现开始于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相似,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大解放的一个时代。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到“生态自然”(互为主体的主体间性,反人类中心主义、人的自然化、“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在古代人看来,“自然”创造了世界万物.她是充满神性而且令人生畏的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不可违背的,由此产生了原始的自然崇拜,自然中心主义应运而生。这种观念决定了人类只能服从自然,从而有效地遏制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任意践踏。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宗白华: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世说新语》
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关、董、巨等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中了!
“这种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才能把我们的胸襟像一朵花似地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深沉的境地。”
“王羲之的《兰亭》诗:‘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两句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显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 2、自然美欣赏的三阶段: 从致用、比德到畅神 1)致用
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形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适用地域:中国、欧洲。
(狩猎时代欧洲和中国原始人的原始人洞穴壁画、岩刻) 普列汉诺夫:原始人不用花来装饰自己,他们只对动物有美感。 格罗塞:从动物装璜到植物装璜,是文化史上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
朱光潜:在起源阶段,美与用总是统一的。猎人在所住岩洞里画他们所获得的猎物,一则是庆功,一则是研究猎物形态,增进狩猎的技能和知识。 2)比 德
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 形成时期:春秋时代(儒家)
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就是指智者、仁者从自然物那里发现其与人的值得肯定的品德有某种相似:山予人以无穷的利益,自己却一无所求;水滋润万物而无私(似德),予万物以生机(似仁),由高到低或舒缓或湍急皆循其理(似义),奔腾澎湃势不可挡(似勇),或深不可测或浅而可行(似智)。因而欣赏、赞美自然山水,在于它们象征了人的美好品质。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
明代《神奇秘谱》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巍巍泰山,汤汤流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比德”说的缺点是不能引导人们专注于自然景物本身的欣赏,而是用它们来比附人的德行。然而,“比德”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它们的功利相脱离,与“致用”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畅 神
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 表现:清谈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
文人逃避市朝而作山林隐逸,促进了畅神的自然审美观的形成。这时候欣赏山水自然,不是以社会人事去比赋山水,而是让山水的本来状貌触动空明的心境。欣赏自然美所获得的快乐,不是因为心中预存的思想方式仿佛在山水景物上有某种映射,而是因为山水自然的存在方式与欣赏者澄明的心境有莫大的契合。 四、自然美的特点
(一)自然美以自然属性为存在基础
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有一定的自然属性,如形状、线条、光泽、色彩、质料等感性特征,这是构成自然美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自然美区别于其他种类的美的根本特点。可以说,离开了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本身的自然属性,自然美也就不存在。 (二)自然美侧重形式
侧重形式是自然美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自然美有着特定的内容
自然美侧重形式,但不是没有内容的体现。只是与美的社会存在类型相比较而言,自然美的内容主要是同其自然属性联系在一起的,即它不表现为某种深奥的思想和抽象的概念,而是自然物、自然现象内在的组成因素及其与人的关系。 (四)自然美具有象征性、多面性和不确定性。 五、自然美的意蕴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张潮《幽梦影》 北宋书法家米芾用 瘦、漏、透、皱,四个字评太湖石 六、自然美的两种表现形态 1、平和稳定的自然美
在古代历史条件下,自然美表达着人们依顺宇宙流韵、远离社会人生的空灵飘渺的倾向。更倾向于客观。
古代人更适应平和稳定的美 如优美、壮美 2、蛮荒原始的自然美
在现代审美活动中,人们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执着的理想追求,是通过对自然美的观照来表达的,自然美是现代人主体精神的象征。
现代自然美是复合的情感体验和强力的情感扩张的产物。在迅速增加和剧烈释放的情感能量面前,古代人的自然美已经无法适应了。
崇高美:莽原、荒野、汹涌的大海、浩瀚的星空、暴风骤雨、电闪雷鸣。优美:客观、空间;崇高:主观、时间。 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人类中心主义”vs“生态整体主义”
E.B.怀特:“因为人类太精明于自己的利益了,因此我对人类是悲观的。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它,使它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它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地对待它,我们本可有更好的机会存活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生”的哲学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易传》 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程颐: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朱熹:“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程颢:“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周敦颐:“绿满窗前草不除。” “与自己意思一般。” “观天地生物气象。 程 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祝允明:或曰:‘草木无情,岂有意乎?’不知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荡如,不可形容也。”
郑板桥: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 “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美”。
正在阅读:
文艺美学讲义09-13
中国法制史题目及答案10-19
深井降水施工方案dwg.dwg - 图文11-18
沪杭既有站(射频电缆方式)JHD系统软件升级指南2012080301-10
数列与函数交汇的综合题4 含答案 南京分秒家教中心11-02
五年级奥数 应用题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C级)学生版03-02
离散数学,逻辑学,命题公式求真值表03-17
- 公务员上岸同学告诉你,怎样走出面试中常见的十大误区
- 作表率,我们怎么办(办公室主任)
- 乘务员安全责任书
- 增员面试流程
- 河南省焦作市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最新4社区工作者面试题
- 个人简历表
- 男教工体检必检项目
- 河南省兰考县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兼职译员测试稿
- 河南省开封市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总体规划-永州职业学院
- 最新5、培训科长笔试题(答案)
- 2019雅商酒店境外人员登记培训稀有资料,不可错过
- 小学教师求职简历范文
- 红酒知识与礼仪
- 春节给领导拜年的短信拜年词
-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1
- 20XX年县干部培训工作目标
- 硬笔试听课
- 讲义
- 美学
- 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