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教案3 人民版必修1

更新时间:2024-03-24 13: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教案3 人民版必修1

课标要求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谈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权利法案》及《王位继承法》等文献的具体内容,从而了解英国资严阶级革命后国王权力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君主立宪制”这一政治名词的内涵;

结合今天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去了解责任内阁制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以及英国议会的选举规则和程序,从而加深学生对英国民主政治的认识;

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议会和内阁权力的消长情况及其原因; 培养搜集史料、处理史料、运用史料辅助认识、学习历史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学习本课可以运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以今天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为切入点,去寻找其历史的渊源,从而加深学习历史的现实性、对历史认识的深刻性。实现在知识的迁移中对英国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以及选举程序等相对抽象的政治概念有一个灵活的把握。

学生在学习中还要充分运用比较法和实践模拟法。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国王和国会之间的关系与1688年后以及今天的英国国王、国会和内阁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和模拟,在比较和活动的参与中加深对英国代议制度的整体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代议制度的确立是人权对抗神权和王权的一次重大胜利,在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中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意义;

君主立宪制较封建君主专制有着本质的不同,是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在1832年的议会改革中,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改革后工人、贫民仍被排挤在政治权利之外。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去辩证地认识资产阶级民主的阶级性和局限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对英国《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学习,掌握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了鲜英国式代议制度的特点。 难点

本课涉及到君主立宪、责任内阁以及政治体制、民主政治等大量相对抽象的政治术语,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实例去逐步理解;另外本课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大。纵向的历史逻辑不是很明显,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去为抽象的政治制度寻找一个历史的间——即一个宏观的历史定位,从而加深对英国民主政治的认识。 疑点: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问题。学习本课需要对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不能仅仅因为英国保留了国王就将君主立宪制和封建君主制混为一谈,也不能简单化地将这种政体理解成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而要透过现象去发现本质。去具体地考察这种政治体制代表的是哪一个阶级的利益。 教学内容分析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的胜利,仅仅迈出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第一步。因此在英国光荣革命后,要想确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就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来最大限度地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课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叙述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即英国代议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

本课在知识结构上可以分成两大部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过和英国在19世纪后期民主政治的发展及所呈现的新特点。其中前者通过《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完善等几个部分的描述,来展现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成为本课内容的核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在议会诞生之初和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英国的议会在国内的政治生活中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以此为话题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

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板书) 一、“光荣革命” [学生活动]

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板书) [教师讲解]

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区别于封建君主制的根本就在于国会立法主宰国家,国王只能是依法而治的君主,必须执行的是资产阶级的意志。为此,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把实际的权力转移到议会手中,从而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成为君主立宪制确立的第一个阶段。这些法案包括: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嗣位法》(即《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都对王权做了具体的限制,并把国王继承权、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都掌握在议会手中。君权衰落、议会权力的增长,成为这一时期一个总的发展趋势,君权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再也恢复不起来了。 [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应该废除君主,建立共和国;有人则认为只有君主立宪才是其真正归宿。根据我们的学习,并结合革命后英国的发展情况来阐述一下你的观点。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便颁布了《大抗议书》,提出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革命目标。由于英国的国情、革命领导阶级构成等各方面的因素,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这种政体虽然保留了国王,但却剥夺了王权,议会权力至上,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因此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形式之一。此后英国发展的实践也能够证明它是适合英 国发展需要的一种政治体制。

二、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的确立和完善(板书) [教师讲解]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某些权力,并享有了立法权。但是行政权还掌握在国王手中,并直辖一个最高的行政机关——内阁。内阁的主要大臣也延续了17世纪末枢密院的惯例,由国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18世纪初,又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使议会的行政权力大增。1742年,沃尔波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尔波辞职,创下了首相遭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至此,内阁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便形成了。

1783年一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从而建立起了英国式的代议制度。 三、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板书) [教师讲解]

议会选举规则的本身就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而议会选举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又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随时代而不断推进的具体表现。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议会的选举规则因袭的仍是中世纪的选举制度,选举权严格受财产限制,而被选出的议员大多都是贵族和大资产阶级。

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参与国家政权。而广大工人则为了争取普选权,也积极地投入了斗争,成为工业资产阶级的有力支持者。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和选举权,这是资产阶级对土地贵族的一次重大胜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当然这次改革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就是工人、贫民仍无权选举,充分表现了民主的阶级性。 此后,英国又进行了1867年和1884年的议会改革,使民主政治在资产阶级的范围内不断向前推进,议会选举更趋民主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学生活动]

在英国19世纪30年代的议会改革运动中,工人阶级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改革后,直接利益的获得者又是谁?查阅资料,谈一下你的认识。

在改革中,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诉诸于群众运动,一些地方还爆发了大量的工人斗争和暴动,因此工人阶级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支持者和推动者。但是改革后,工人阶级仍被排挤在政治权利之外,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和阶级性,同时也说明当时英国工人阶级还不够成熟,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做指导。

四、英国议会的“第三院” (板书) [教师讲解]

19世纪70年代以后,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内阁几乎垄断全部的立法提案权,而下院只是“充当内阁登记机关”而已。并见,一部分立法权也直接转入内阁手中。内阁还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伴随着政党组织的日益完善,甚至连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的这种传统上被认为最有效的手段,也变得极其微弱了。内阁权力开始膨胀,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课堂小结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以及内阁所控权力的演变。 “光荣革命”之前,国王有一个最高的咨询机构——枢密院,“光荣革产”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贯例。1742年,沃尔波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尔波辞职,创下了首相遭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至此,内阁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便形成了。

1783年一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19世纪70年代以后,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和一部分立法权、财政权,被许多英国人称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的有关练习题。 教后记:

本课主要讲了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完善。学生了解一些政治制度的名词,但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的具体运作,还不甚清楚。最头疼的是学生对于英国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而课本讲得较为简略。在这课其实可以编一个历史剧,以后可以试一试。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教案4 人民版必修1

(一)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

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权利法案》及《王位继承法》等文献的具体内容,从而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王权力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君主立宪制”这一政治名词的内涵; 结合今天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去了解责任内阁制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以及英国议会的选举规则和程序,从而加深学生对英国民主政治的认识;

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议会和内阁权力的消长情况及其原因; 培养搜集史料、处理史料、运用史料辅助认识、学习历史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学习本课可以运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以今天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为切入点,去寻找其历史的渊源,从而加深学习历史的现实性、对历史认识的深刻性,实现在知识的迁移中对英国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以及选举程序等相对抽象的政治概念有一个灵活的把握;

学生在学习中还要充分的运用比较法和实践模拟法,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国王和国会之间的关系和1688年后的以及今天的英国国王、国会和内阁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和模拟,在比较和活动的参与中加深对英国代议制度的整体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代议制度的确立是人权对抗神权、王权的一次重大胜利,其在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中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意义;

君主立宪制较封建君主专制有着本质的不同,是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在1832年的议会改革中,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改革后工人、贫民仍被排挤在政治权力之外,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去辨证的认识资产阶级民主的阶级性和局限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的胜利,仅仅迈出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第一步,因此在英国光荣革命后,要想确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就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来最大限度的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课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叙述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即英国代议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

●本课在知识结构上可以分成两大部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过和英国在19世纪后期民主政治的发展及所呈现的新特点。其中前者通过《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完善等几个部分的描述来展现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成为本课内容的核心。 【限制王权的法案】

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区别于封建君主制的根本就在与国会立法主宰国家,国王只能是依法而治的君主,必须执行的是资产阶级的意志。为此,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首先是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把实际的权力转移到议会手中,从而确立了议会高与王权,司法权独立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成为君主立宪制确立的第一个阶段。

这些法案包括:1689年的《权利法案》,1701年的《嗣位法》(即《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都对王权作了具体的限制,并把国王继承权、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都掌握在议会手中,君权衰落,议会权力的增长成为这一时期一个总的发展趋势,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再也恢复不起来了。

【小密室的演变】

这一目主要介绍了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的确立和完善。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某些权力,并享有了立法权,但是行政权还掌握在国王手中,并直辖一个最高的行政机关——内阁,内阁的主要大臣也延续了17世纪末枢密院的惯例,由国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18世纪初,又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使议会的行政权力大增。1742年,沃尔波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尔波辞职,创下了首相遭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至此,内阁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便形成了。

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从而建立起了英国式的代议制度。

【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本目旨在加深学生对英国代议制度的全面了解。议会选举规则的本身就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而议会选举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又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随时代而不断推进的具体表现。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议会的选举规则因袭的仍是中世纪的选举制度,选举权严格受财产限制,而被选出的议员大多都是贵族和大资产阶级。 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参与国家政权。而广大工人则为了争取普选权,也积极地投入了斗争,成为工业资产阶级的有力支持者。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和选举权,这是资产阶级对土地贵族的一次重大胜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当然这次改革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就是工人、贫民仍无权选举,充分的表现了民主的阶级性。

此后,英国又进行了1867、1884年的议会改革。使民主政治在资产阶级的范围内不断向前推进,议会选举更趋民主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英国议会的“第三院”】

本目讲述的是英国式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所呈现出的一个明显特点——行政权力的膨胀。

19世纪后期,英国也开始向帝国主义时代过渡,由于垄断组织的出现,使英国面临着更为激烈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在政治上做出必要的调整,而加强行政权力,就是其表现之一,19世纪70年代以后,内阁开始逐渐凌驾于议会制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并掌握了一部分的立法权,而且,还在议会那里篡夺了财政权,出现了“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 ●教学要点。

重点:通过对英国《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学习,掌握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了解英国式的代议制度的特点。

难点:本课涉及到君主立宪、责任内阁,以及政治体制、民主政治等大量相对抽象的政治术语,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实例去逐步理解;另外本课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大,纵向的历史逻辑不是很明显,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去为抽象的政治制度寻找一个历史的空间——即一个宏观的历史定位,从而加深对英国民主政治的认识。 疑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问题。学习本课需要对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不能仅仅因为英国保留了国王就将君主立宪制和封建君主制混为一谈,也不能简单化的将这种政体理解成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而要透过现象去发现本质,去具体的考察这种政治体制代表的是哪一阶级的利益,该体制下各机关执行的是哪一阶级的意志,而保留下来的国王又失去了哪些权力,并且还要重点考察这种制度的确立是否促进了英国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考察,才可能对该体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实质的把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保留了国王,但却通过一系列限制王权的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因此该体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形式之一,其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三)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女王被誉为“光荣女王”;当今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品行端庄,也深受人民爱戴;但她俩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拥有的权力各有什么不同?并试着做出解释。

提示: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女王是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君主,拥有空前加强的王权,掌握行政、司法权,并且控制着议会,因而也间接的控制着立法权和财政权。而今天的伊丽莎白二世在英国是统而不治,成为英国最高权力的象征。这些不同是因为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的专制王权不断加强,到伊丽莎白一世时达到鼎盛时期,而经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逐渐确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王权走向了衰落。 2、为什么会有人把内阁称作英国议会的“第三院”?

提示:这是19世纪末英国所出现的“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19世纪70年代以后,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而下院只是“充当内阁登记机关”而已。并且,一部分立法权也直接转入内阁手中。内阁还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伴随着政党组织的日益完善,甚至连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的这种传统上被认为最有效的手段也变的极其微弱了。这样内阁权力开始膨胀。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史家争论】

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就应该废除君主,建立共和国;而有人则认为只有君主立宪才是其的真正归宿。根据我们的学习,并结合革命后英国的发展情况来阐述一下你的观点。 提示: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便颁布了《大抗议书》,提出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革命目标,虽然在革命实践中曾经废除过君主,建立过共和国,但这只是达到英国最初革命目标的一种手段。而由于英国的国情、革命领导阶级构成等各方面的因素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这种政体虽然保留了国王,但却剥夺了王权,议会权力至上,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因此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形式之一。而此后英国发展的实践也能够证明它是适合英国发展需要的一种政治体制,如18世纪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19世纪英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等史实都能够证明这一点。

【历史探源】

英国政治生活中的许多规定都是源于传统或习惯,请结合本课的学习或英国政治生活的实际,搜集资料,来探寻某一政治制度或规定的历史渊源。

提示:可以举课本中的例子,如1742年,沃尔波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尔波辞职,创下了首相遭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举的例子也可以不局限于本课内容,但要符合史实,又能够解释你所列举的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法律和规定。 【谈一谈】

在英国19世纪30年代的议会改革运动中,工人阶级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改革后,直接利益的获得者又是谁?查阅资料,谈一下你的认识。

提示:在改革中,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诉诸于群众运动,一些地方还爆发了大量的工人斗争和暴动,因此工人阶级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支持者和推动者。但是改革后

工人阶级仍被排挤在政治权力之外,这体现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和阶级性,同时也说明当时英国工人阶级还不够成熟,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自我测评】

结合史实谈一下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以及内阁所控权力的演变。

提示:“光荣革命”之前,国王有一个最高的咨询机构——枢密院,“光荣革命”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42年,沃尔波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尔波辞职,创下了首相遭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至此,内阁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便形成了。

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19世纪70年代以后,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一部分立法权、财政权,被许多英国人称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材料阅读与思考】 1、既然1932年已经进行了国会改革,为什么工人还要进行宪章运动?你知道这次运动的最终结果吗?据此谈一下你对英国民主政治的认识。

2、查阅资料,看一下《人民宪章》中的选举要求在今天的英国有哪些还没有得以实现? 3、在班级的民主选举中,你赞同口头表决还是秘密投票?为什么?

思考提示:1、工人阶级被排挤在政治权力之外;失败;是英国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是具有局限性的。2、并非完全秘密投票; 没有实现国会的每年改选,今天英国规定,最多5年必须举行一次议会大选,但经常是不到5年的时间就会举行大选。 3、结合实际情况回答,并谈出理由。

【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否保守的问题】 我国史学界就这一问题形成以下几种观点: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说。黄振等一些学者认为衡量革命彻底与否,其标准是革命将封建主义摧毁到怎样的程度,是全部还是局部夺取了政权,即革命后所建立的是不是纯粹的资产阶级统治。新贵族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主导作用,造成了这次革命的不彻底,具体表现为对封建制度的废除是有限度和保守的;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只是取得了部分权力,处在配角的地位上,革命后的英国社会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李其荣则以英国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而认为英国革命保守,君主立宪制表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让步,而且革命后在地主和资产阶级联盟中贵族占主导地位。 2.对“保守说”的质疑

刘宗绪认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时,只能用这个标准去衡量。至于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他认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权,君主立宪制更符合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当时掌权的金融资产阶级是资产阶级中最成熟的阶层,由它建立统治权是历史的必然。刘祚昌认为,把光荣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作为立论的根据是站不住脚的,不能认为君主立宪制就一定比共和制保守。用历史主义分析,君主立宪最符合当时英国历史的发展,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历史发展,在英国才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发展与改造。赵士国等认为,英国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是历史进行合理选择的后果,是适应历史发展主流的进步事件,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本身无优劣之分。 3.保守性与革命性并存

有的学者从土地问题入手来论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指出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各个发展阶段,各个阶级集团都想按自身的利益去对待土地问题,但革命最终未能按资产阶级的民

主方式去完成废除农民封建义务和实现自由农民土地占有制的任务,同法国革命相比不彻底。同时,学者们又指出,尽管英国革命在土地方面较为保守,但也有显著后果:a.尽管革命是以土地立法的手段来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但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b.从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来看,它直接实现资本主义农场主的大土地占有制,加速了资本主义新方式对农村的渗透,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c.土地经营方式具有历史进步性,便于扩大耕种面积,采用新的耕种方式,实现农业技术的变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a7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