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更新时间:2024-05-28 10: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1经济生活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主题词:如何生产?---制度背景或舞台

考点整合: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总体小康: (1)表现

①总体上P100---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一个里程碑) ②微观P100---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③宏观P101---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总体小康的特点P101: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例1】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C )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②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③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④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⑤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

【例2】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水平的分析报告,2004年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 18%,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7. 86%,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3. 18%。由此可见,我们目前达到的小康社会( C )

A.低水平的小康社会 B.不全面的小康社会 C.发展很不均衡的小康社会 D.总体小康社会 2、全面小康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提出、特点):P101 (2)经济建设目标P102: 4个方面

(3)全面小康建设过程的特点:P102最后一段“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准是共同富裕。

【例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A )

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②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④人民生活同步富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例4】(不定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的目标是(BD ) A.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1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B.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根本扭转 D.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二)促进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

1、树立科学发展观

(1)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原因(片面发展经济的后果):P103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理解:P103-104 以人为本(本质和核心),全面发展(四位一体建设),协调发展(坚持“五个统筹”) ,可持续发展

(3)提出和树立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P104):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例5】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 B )

①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 ②坚持以人为本

③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④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例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膝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据此回答。我国水法的上述规定体现了我国(D )

A.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B.坚持全面的发展观 C.坚持协调的发展观 D.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例7】在中国经济系统和循环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绿色经济系统、绿色循环体系和循环经济基本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要注重我国各地区的绿色制度政策创新体系、绿色科技支撑体系、法律保障体系、绿色经济激励体系、绿色监督管理体系、绿色评价预测体系和人才技术绿色培训体系的建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绿色经济持续发展。(注: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1)简要说明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经济学意义。

(2)有人认为:“衡量经济建设成就的唯一指标是GDP的增长。”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此观点是不科学的。因为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GDP的增加,甚至把GDP

作为衡量建设成就和成绩大小的唯一指标,往往会带来一系列让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原因或重要性)?P105—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的发展。

(2)怎样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具体措施)? P105 - 4个方面

①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什么?怎么样?)

③统筹城乡发展(原因、措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④统筹区域发展(原因、措施)--东中西互动

【例8】(不定选)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是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实现“东西互动”有利于(ACD ) A.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 B.西部尽快赶上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 C.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调整 D.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考第一轮复习 能力检测 经济生活2007.4.26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姓名﹎﹎﹎﹎﹎﹎班次﹎﹎﹎﹎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标志是( )

①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 ②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③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④人民的衣食住行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跨越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 下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错误的是( )

A.它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B.它必须保持各地平衡发展,不允许出现贫富不均 C.它支持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D.它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 ) 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袁争力 D.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坚持党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C.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5.总体上小康是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为此,我们要( )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 ②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③加快中西部的发展 ④坚持“五个统筹”的思想 ⑤构建和谐社会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 D.①④

6、多年以来,GDP一直是我国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受到广泛的重视。在这之前,我们所有经济理论都是围绕GDP提高而展开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GDP数字( )

①GDP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②GDP对经济的评价是不全面的,它不包括经济消耗和环境指标等方面 ③GDP的增加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水平不断增强 ④GDP是考核官员政绩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 零点调查公司最近对我国7个大城市居民的统计表明,7成以上的城市居民知道我国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但只有1/3的人准备改变生活方式,以节约资源。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必须( )

A.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B.树立科学发展观 C.大力发展新能源 D.增加能源进口 8.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说明( )

A.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应把实现工业化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 B.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推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C.我国已实现了信息化,但仍面临着全面实现工业化的重任

D.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必须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9、2005年12月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2006年经济工作的八项主要任务之一。东西部地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跨越,必须( )

①发展附加值高、消耗低的高科技经济,发展循环经济

②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争创品牌,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 ③加强环保投入,保护生态环境

④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从全局来看,主要是为了( )

A.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B.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 C.加快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D.统筹我国区域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 11.振兴老工业基地( )

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 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③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④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产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主要是( ) A. 消除城乡差别 B.扩大消费,缩小东中西部差距需要 C.推进工业化的需要

D.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3.“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要逐步扭转。”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重要内容。这一目标的提出( )

①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②是由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根本原则决定的 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④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一致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这样做的意义是( )

①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 ②有利于发挥工业的主要作用,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③有利于缩小工农、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④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2005年10月8-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 )

A.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B.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 C.缩小社会分工 D.使农村变城市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为完成工业化的历史性任务,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型”之处体现在( )

A.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B.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C.注重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D.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7. 2006年4月上旬,山西省政府提出下一轮经济结构调整规划:未来三年,旅游、特色农业、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将逐步壮大,而煤、焦、铁等传统产业将进一步新型化,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发展道路。山西省的经济结构调整规划符合( ) A.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 B.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D.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8. 要解决经济发展与能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 ) A.落实科学发展观 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C.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D.以高新技术产业取代传统产业

19.( 2006年广东,第32题)过去20多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长了近10倍,年均递增10%以上,其中,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占据主导。但服务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仅占四成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则高达70%以上。这表明( )

A.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的程度还比较低

B.传统服务业发展过快成为当前第三产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C.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已取得了巨大成功 D.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还不合理

三.非选择题

20、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进一步扩大。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4年底,中央下发“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6年开始全面取消农业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成为经济运行的亮点和重点之一。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经表决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 材料二:我国的资源储量和消耗情况 重要资源人均储藏量占世界人均水平% 石油 8.3 天然气 4.1 年 指 我国创造单位GDP能耗为发达国家的倍数 美国 德国法国 4.3 7.7 2003年我国职员能耗占世界总消耗的比重 日本 原油 11.5 7.4 钢铁 铁矿石 27 30 水泥 氧化铝 40 25 煤 31 材料三: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标 人均GDP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 88 83 75 中部与东部GDP差额比 增大了6倍 中部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不断下降 份 1980年 1999年 2003年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三各反映了什么现象和问题?

(2)结合材料一,谈谈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3)请就如何解决材料二反映的问题,亮出你的金点子。 (4)请就如何解决材料三反映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

参考答案:(1)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城乡发展很不平衡,国家积极采取措施,统筹城乡发展。②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人均资源储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③材料三反映了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

(2)①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②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3)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②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若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回答也可。) (4)①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国家政策给予扶持,统筹区域发展。②中部地区要立足实际,发挥自身比较优势。③东部发达地区要加大帮扶、支援力度,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21.过去,人们出于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的迫切心情,常常对发展作片面的理解。如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理解为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生态环境、国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公正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事实证明,没有教育、文化、政治、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就不会有真正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以牺牲上述诸方面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一时的高速发展,将使社会陷入无序和危机。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存在着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和GDP的增加,而忽视社会全面进步的错误倾向。

(2)①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GDP的增加,从而忽视社会全面进步,是片面的、错误的。②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③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④总结教训,我们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2.2005年6月3日,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经济学意义是什么? (2)应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答:(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①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传统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向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变。③积极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3.2005年6月2日《经济日报》刊载了访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文章。文章指出,“三农”问题是本届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如何致富,商务部也有一份责任。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地做成几件事情,来体现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性。为改变当前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滞后问题,商务部正在全国范围推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一些政策引导,每年改造8万个村级店,8000个乡镇店。通过3年的时间,使便农店覆盖全国50%的行政村和70%的乡镇。

(1)“三农”问题为什么会成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2)商务部在全国范围推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有什么经济学意义?

答:(1)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当前,我国农业基础地位比较脆弱,城乡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这是制约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

(2)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11课答案:CBAAA,ABDBD,ADDAA。------ABCD,CD,ABC,ACD。

综合能力训练:经济生活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必须看到,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小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难中之难。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力争到2010年基本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到2020年基本实现小康。据此回答1—2题。 1.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表明,确立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 ) A.可以促使人们按价值规律办事 B.能够保证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C.能够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D.能够确保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被拉大 2.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难中之难。这告诉我们 ( ) A.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在贫困地区是难以实现的 B.我国应力保贫困地区率先进入小康社会

C.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D.解决贫困地区的小康问题,只能靠国家的扶持与帮助

南京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实现了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共同提高。据此回答3—4题。

3.“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 )

①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是 ( ) A.“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 B.“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C.科学发展观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D.科学发展观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

2005年4月,吴邦国委员长在陕西考察工作时强调,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正确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具体政策措施上、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把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 ( )

①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③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④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落实科学发展观 ( )

A.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 B.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经济增长速度

C.将忽视社会的经济进步 D.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其惟一目的 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扎实推进,确保改革取得成效,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努力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据此回答7—8题。 7.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 ( )

①既保持长期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又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②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③只发展高科技含量、高效益、不消耗资源的产业 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党和国家十分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并为之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其原因在于 ( )

①农业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产业 ②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③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05年6月15 日《经济日报》载文指出,目前,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台阶上,但是越来越受到土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发展的速度与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已经出现严重的矛盾,老模式不能再走下去了。据此回答9—10题。 9.上述材料表明,深圳市以前的发展 ( )

A.没有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没有重视GDP的增长

C.重视了生态建设 D.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10.老模式不能再走下去了,深圳市必须 ( )

①优化产业结构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发展循环经济 ④更加重视GDP的增长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05年6月18日,环保总局有关领导在第七届绿色中国论坛上指出:某些人的富裕牺牲了多数人的环境,某些地区的富裕牺牲了其他地区的环境。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惟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据此回答11—12题。 11.靠牺牲多数人的环境来换取少数人的富裕,牺牲其他地区的环境实现某些地区的富裕的做法( )

①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 ②不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③会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 ④将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12.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惟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就是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 )

A.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作为生产经营的根本目标 B.自觉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C.自觉放弃企业的利益,维护社会共同利益 D.把扶贫帮困、促进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义务

2005年6月12日—18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在中央国家机关全面启动以“建设节约型政府,做资源节约表率”为主题的“节能宣传周”活动。据此回答13—14题。 13.我国国家机关带头节约 ( )

①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 ②能够节约财政开支 ③能够减少资源的消耗,但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④能够促进全社会节能意识的提高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 )

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型发展道路 ②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 ③放弃工业化道路,发展知识经济 ④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05年6月6日《工人日报》报道,如果世界综合平均发展成本为1,则中国的综合平均发展成本为1.25。这就意味着在世界平均发展水平下,用1美元可以办完的事,在中国办成要花费1.25美元。据此回答15—16题。 15.过高的发展成本 ( )

①反映了我国的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②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③是由于我国的经济规模过小造成的 ④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6.降低我国的发展成本需要 ( )

A.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B.控制劳动力价格的上涨

C.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管理 D.依靠科技,提高效率,优化经济结构

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为特征的发展方式仍占领着中国制造业的主导地位,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是悬在中国制造业头上的两把利剑。据世界银行估计,环境污染给中国带来相当于3.5%—8%的GDP损失。据此回答17—18题。

17.上述材料表明,我国制造业 ( )

①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 ②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在国际竞争中缺乏比较优势 ④必须放弃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8.上述材料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 A.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B.要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惟一指标 C.要逐步降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D.要加大对环境治理的财政投入

随着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浙商投资西部的幅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目前有超过110万浙江人在西部12个省市区投资经商,在西部地区投资超过1000亿元。浙江在西部兴办的近7000家企业中,从事与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企业超过一半,投资总额达200多亿元。据此回答19—20题。

19.浙江商人积极到西部投资 ( )

A.是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 B.是为了突破浙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瓶颈 C.是因为西部地区政府提供了优惠的政策 D.是供求关系、价格和竞争等因素变化的结果

20.下列对浙江商人到西部投资的影响认识正确的是 ( )

①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②能够进一步增强浙江经济发展的后劲 ③有利于促进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④有利于促进东部、西部的同等富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21.过去,人们出于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的迫切心情,常常对发展作片面的理解。如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理解为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生态环境、国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公正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事实证明,没有教育、文化、政治、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就不会有真正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以牺牲上述诸方面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一时的高速发展,将使社会陷入无序和危机。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22.2005年6月17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有近1/5的土地沙化,且90%集中在西部地区,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全国2610万贫困人口中有一半分布在沙化严重的西部地区。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先后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颁布了《防沙治沙法》,加大了财政投入,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投身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每年缩减1283平方公里。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党和政府重视防沙治沙的积极意义。

23.2005年6月3日,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经济学意义是什么? (2)应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4.2005年6月2日《经济日报》刊载了访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文章。文章指出,“三农”问题是本届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如何致富,商务部也有一份责任。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地做成几件事情,来体现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性。为改变当前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滞后问题,商务部正在全国范围推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一些政策引导,每年改造8万个村级店,8000个乡镇店。通过3年的时间,使便农店覆盖全国50%的行政村和70%的乡镇。

(1)“三农”问题为什么会成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2)商务部在全国范围推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有什么经济学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C 4.B 5.D 6.A 7.C 8.B 9.D 10.C 11.D 12.B 13.C 14.C 15.A 16.D 17.C 18.A 19.A 20.D 二,非选择题

21.(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存在着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和GDP的增加,而忽视社会全面进步的错误倾向。

(2)①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GDP的增加,从而忽视社会全面进步,是片面的、错误的。②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③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④总结教训,我们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2.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②防沙治沙能够改善居民生存条件,在生态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③防沙治沙,能够提高沙化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有利于减少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3.(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①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传统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向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变。③积极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4.(1)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当前,我国农业基础地位比较脆弱,城乡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这是制约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

(2)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0.(1)WTOI~p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是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之一。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人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2)正确。WTO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指一个缔约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个缔约方的优惠、特权,应当五条件地给予所有的缔约方。国民待遇原则,指在民事权利方面,缔约方保证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船舶同等的待遇。坚持上述原则是为了确保WTO成员间公平交易。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第104条款造成了世贸组织内部成员之间贸易待遇的不公平,因而是背离非歧视原则的。

21.(1)材料一表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材料二表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2)材料一和材料二应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3)①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③继续扩大外资利用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②防沙治沙能够改善居民生存条件,在生态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③防沙治沙,能够提高沙化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有利于减少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3.(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①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传统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向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变。③积极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4.(1)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当前,我国农业基础地位比较脆弱,城乡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这是制约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

(2)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0.(1)WTOI~p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是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之一。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人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2)正确。WTO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指一个缔约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个缔约方的优惠、特权,应当五条件地给予所有的缔约方。国民待遇原则,指在民事权利方面,缔约方保证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船舶同等的待遇。坚持上述原则是为了确保WTO成员间公平交易。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第104条款造成了世贸组织内部成员之间贸易待遇的不公平,因而是背离非歧视原则的。

21.(1)材料一表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材料二表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2)材料一和材料二应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3)①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③继续扩大外资利用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a6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