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最全的)
更新时间:2024-06-30 20: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自考“比较教育”资料
朱利安:朱利安是生活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法国比较教育学家,比较教育的创始人。他在1817年发表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比较教育”这个概念,这是比较教育的开山之作。朱利安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借鉴时代 19世纪,随着欧洲民族国家制度的兴起和产业革命的爆发,欧美各国争先恐后地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当时人们相信把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移植到另一个国家是完全可行的,所以各国都积极向国外派遣专家,从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经验,以期为我所用。比较教育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往往忽视别国教育与当地社会生活的联系,忽视对别国的教育经验在本国的可行性的入讨论。比较教育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借鉴时代”。
萨德勒:萨德勒是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撰写了28卷的《教育问题专题报告》,自1897~1914年陆续发表。他认为孤立地研究教育是不对的,必须重视教育的文化背景,研究决定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他还提出民族特性这个概念来说明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并且强调学习外国经验的目的在于改进本国的教育制度。萨德勒的比较教育观点,对这个时期比较教育研究的方向,特别是康德尔的比较教育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以历史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因素分析理论奠定了方向,标志着比较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康德尔:康德尔是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毕生从事比较教育研究,1933年,出版了他的著名代表作《比较教育》,这本书后来在比较教育学界被奉为经典,被广泛认为是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1955年修订再版,更名为《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在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上,较之以前的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对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阐述是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康德尔不仅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比较教育理论,提出了系统的比较教育方法论,而且还为比较教育的发展和人类的教育事业积极进行活动,做了大量工作。
比较教育:比较教育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比较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科学,又是一门理论科学。
《比较教育评论》:美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学会会刊,1956年创刊,每年1卷共4期,每逢2月、5月、8月和11月出版。
《比较教育研究》:我国最早的比较教育学术刊物,双月刊,1965年创刊。初名《外国教育动态》,1992年更名《比较教育研究》。
因素分析时代: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比较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比较教育在方法上一改过去那种孤立的研究和移植别国教育经验的做法,开始密切联系各国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来分析研究各国的教育。在比较教育史上一般把这一时期称作“因素分析时代”。 国际教育研究:在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划分中,“国际教育研究”一般是指从整个人类的角度,对国际社会或全球面临的教育问题进行的研究分析。
外国教育:比较教育的一个具体研究领域。主要指对除本国以外的一个或多个国家、地区教育状况等的研究。
贝雷迪:20世纪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比较四步法的首创者。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应当运用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调查、分析和探讨别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为评估和改善本国教育作参考。他提出的
比较四步法是很有影响的一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包括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四个主要步骤。他把其中前两步归属于区域研究的方法,把后两步归属于比较研究的方法。
萨德勒:萨德勒是英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是比较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时代”的先驱者。他的代表作有总共28卷的《教育问题特别报告书》,以及1900年发表的重要论文《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等。萨德勒明确指出,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外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来学习别国的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育工作,他十分重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比较教育的实际价值就在于通过对别国教育制度的分析研究,来达到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自己的教育制度,预测本国教育发展趋势,从而改善本国教育的目的。在比较教育的发展史上,萨德勒是一个在“借鉴时代”与“因素分析时代”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人物。
康德尔:康德尔是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他的著名代表作为《比较教育》。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教育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决方法,以及发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则”,并进一步指出比较教育的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方法论上,他秉承萨德勒“校外事物的影响比校内的更重要”的历史主义观点,继承和完善了他的因素分析法,并且提出“民族主义”、“民族性”和“力量与因素”等重要概念;在康德尔看来,比较教育研究应当紧扣“因素和力量”这一对范畴,分析、比较和研究决定各国教育制度的校外和校内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康德尔对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阐述是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他的比较教育思想,典型地代表了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发展的特点,并且为此后比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斯:汉斯是英国比较教育学家,他的代表作是《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汉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尔和施奈德等的历史主义方法论思想和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使这种方法论体系变得更加细致和完善。在他的比较教育思想中,民族性仍然是贯穿始终的一条基本线索。在他看来,每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都体现着其社会结构和民族特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深深植根于其民族历史之中的,深受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因此汉斯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也是以历史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可以说,是汉斯使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法趋于成熟,他把比较教育在因素分析时代的发展推到了顶峰,并由此而促进了比较教育在此以后逐步走向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是对比较教育研究中以民族国家为基本研究单位的学术传统的挑战。该理论认为: ①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比来自该国内部的影响更大,因此,比较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和分析这些国与国之间的外部关系。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资本与劳动力市场呈现一体化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广阔的世界范围内去寻找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③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往往处在国与国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之中;西方国家在国际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中的统治和控制,主要表现为对于现存的国际不平等关系的维持并使之合法化。
依赖理论:依附理论最早是由阿根廷的普雷维什提出,其基本观点包括:(1)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国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边睡国家(非西方欠发达国家)两部分构成,核心和边睡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的,前者对后者的剥削是导致后者欠发达、不发达的根本原因。(2)工业化国家的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是同一历史过程中的两个互为因果的方面,前者的发达必然以后者的贫困为代价。(3)依附的形式有三种,一是殖民地的依附;二是进口替代依附;三是跨国公司的依附。(4)依附或欠发达型经济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如依附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其跟核心国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成反比等。(5)在发展的模式上,主张为了克服依附关系,出路在于同西方发达国家脱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新殖民主义理论:新殖民主义理论,实际上就是相对于殖民主义时代而言,对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剥夺与被剥夺、控制与依赖等新的不平等关系的一种描述,它把这种新的不平等关系
视为一种新的殖民关系,从而把当前世界的不平等关系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平等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美国的卡诺伊、阿尔特巴赫、凯利和法国的黎成魁等都曾在比较教育研究中运用过这一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社会整体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并最终形成新的整体平衡。
人力资本理论: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舒尔茨。该理论用结构功能主义观点揭示教育在培养和训练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功能;极力主张将人力视为一种资本,把教育投资当作人力投资,认为投资教育可以加速经济增长。这种理论有一种将人工具化的倾向,近年来受到了来自人文主义思想的批评。
冲突理论:是一种与结构功能主义相对立的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该理论强调用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来解释社会的变迁,认为冲突既具有消极作用也具有积极作用。该理论将学校视为不断再生产社会不公平、阶级结构和维持现存生产关系的机构。该理论认为多数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复杂认识能力,学校主要是传授与学习者所属阶级有关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
比较法: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调查法:调查法包括:(1)参观访问。研究人员实地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这是了解外国教育情况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条件许可时当然可以采用。用这种方法所得的材料有重大的参考价值。(2)问卷。 问卷是调查者用书面或通信形式收集材料的一种方法。问卷作为一种调查手段,国际组织可以有效地利用,社会团体也可以利用。个人在政府或有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支持下进行问卷调查,也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文献法:通过分析重要教育文献来了解教育情况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这是我国当前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国家的教育法令、教育章程、教育规划、教育统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会议记录、报告书等,都是第一手材料。教育家本人撰写的教育理论书籍是研究某个教育家教育思想的第一手资料。运用文献法收集材料,一般要经过查阅、抽样、鉴别、整理等阶段。 分析法:分析的概念是广义的,包括形式逻辑分析和辩证逻辑分析。形式逻辑分析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归纳与演绎)等;辩证逻辑分析包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基本范畴进行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对所比较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分析可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理智的框架”: 霍尔姆斯根据波普的批判二元论和自己的见解,设计了一个“理智的框架”。这个框架包括四种模式:规范模式;体制模式;自然模式;精神状态模式。
科学量化法“: 是美国比较教育家诺亚和艾克斯坦在他们的代表作《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他们认为以往的比较教育方法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存在严重的主观性,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更加严格、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为此,他们把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比较教育研究,提出了这种用实证的量化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比较教育研究假说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分为七个步骤:界定问题、提出假说、明确概念和指标、选择个案、收集数据资料、处理数据资料、说明结果和验证假说。 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至少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1)在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各国教育的相互联系普遍增强。(2)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也更加频繁和深刻,一种世界范围的共性正在教育的各个方面不断形成和加强。(3)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也出现了一种世界范围的一致性,各国的教育似乎正面对一种共同的挑
战。(4)各种国际性的教育组织和机构的产生,以及它们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积极介入,从社会结构上标举着教育国际化的潮流。
国际教育:“国际教育”主要是指以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性教育发展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比较教育研究,包括对世界各国共同的教育问题的研究、国际性教育组织机构的工作研究、对以促进国际理解为目的的教育的研究、关于世界和平教育的研究、国际人口与生态环境教育的研究、世界教育未来发展的研究、国际教育交流研究等。
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生计教育计划:生计教育计划是1971年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提出的,也称为“马兰计划”。该计划要求以职业为中心,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并把这种教育形式贯彻到小学、中学甚至高等学校的所有年级中去。生计教育并不是特殊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而是使普通学校中的学生学习职业上的知识技能,了解职业生活。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1994年克林帧总统提请美国国会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它提出了一个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计划,包括四大部分:国家教育目标;全国教育的领导、标准和评价;州和地方教育体系的改进;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及其成员、经费和职责。《2000年目标》的主要内容包括六项。
《2061年计划》:《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是一份关于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目标的研究报告。这份长达200页的总体报告和其他5份专题报告,详细地论述了全面改革美国初、中等教育体系的设想、步骤、目标和科学依据。
退役军人重新适应法:1944年通过《退役军人重新适应法》,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该法规定由联邦政府供给退役军人入学者以学费和生活费,促进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单轨制:美国各级各类教育在结构上相互衔接,上下沟通,按照法律规定,美国公民不分男女、宗教信仰、民族、阶级,也不论居住地点和年龄,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一生都可以选修正式课程或参加非正式课程。这是美国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称为单轨制。
卡拉马祖案:1872年,密西西比州高等法院裁决卡拉马祖案,允许在公民和议会的同意下,增税维持公立中学。各州纷纷援例,公立中学蓬勃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了文实中学。这意味着美国摆脱了欧洲双轨制的影响,开始形成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制度。
赠地学院:南北战争后,美国高等教育出现一种继续讲求实用原则的趋势,努力兴办工商业发展需要的农业和工艺学院。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给土地来辅助各州兴办农业和工艺学院,培养工农业专门人才,这种学院通称赠地学院。这是美国从本国实际出发所独创的,他对美国工农业的发展贡献很大。许多赠地学院后来发展成为美国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
包班制:包班制是美国小学最流行的形式,由一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通常十分机智的)全部科目的教学任务,教师成天与固定的一个较小班级的低年级学生在一起,以便了解学生,灵活的调整课程表,提供整体化的学习计划。
导生制:19世纪初,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卡斯特分别发明了著名的导生制、使一名教师在导生的帮助下,同时可教数百名学生。导生制的出现,为大众教育的开办者解决了经费和师资的不足问题,因而被誉为是一种廉价的教育制度,一时成为典范。
《1944年教育法》:194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教育大臣巴特勒递交的教育法案,称《1944年教育法》。该法的主要内容如下:1)法定公共教育体系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2)郡和郡自治市议会为负责三个阶段公共教育的地方教育当局,3)改组民办学校,使它们可自由选择成为不同类型的公助民办学校。4)地方教育当局必须为超过义务教育年龄者提供正规教育。并为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有组织的文化训练及娱乐活动提供充足的设施;为一切未满18岁但不受今日制中等教育或其他经官方承认的今日制或部分时间制教育的青年提供强迫的部分时间制教育。
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高等教育双重制的设想,将英国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和由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组成的公共高教机构两大部门,并对两者的地位和职能作出了明确的区分:1)大学是“自治”机构,对自身的内部事务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而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则受地方教育当局领导。2)大学拥有独立的学位授予权;而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的学位则由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统一授予。3)大学经费由中央统一下拨;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经费则由地方当局支付。4)大学以全日制为主;而多科技术学院则实行全日制、部分时间制和工读交替制,尤以部分时间制居多。5)大学几乎都是综合性的,所设系科较为齐全;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则以技术和师资培训为主,重点放在职业培训方面6)大学面向全国,一般都是教学科研双中心;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则主要是教学单位。高等教育双重制曾是英国教育制度中的一大特点,也是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直接产物。
第六学级:是英国中等教育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阶段,包括中学的最高两个年级,但其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往往要高得多。由于难以在第六学级和第六学级以前各年级这两个部分之间分配师资和教学设备,于是第六学级脱离学校而成为独立的机构――第六学级学院。第六学级学院的规模比学校第六学级大得多,师生比例合理,有完善的生活指导制度、及其广泛的选课范围以及比较灵活自由的课程组合和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这些为第六学级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英国的新大学:专指20世纪60年代由国家创办的有权授予学位的10所大学。如苏塞克斯大学等。其“新”表现在:打破了由民间团体或个人办学的传统,而由国家创办;打破了近代大学“学徒期”的传统,自成立之日起就是正规大学,有学位授予权,而不必先经过大学学院的锻炼后才能升格为大学;打破了近代大学以走读制为主的传统,恢复了将学生的教学和寄宿制结合起来的传统。它们大多坐落在小城镇郊区的优美环境之中,重视现代学科,规模较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形式上打破单学科分系制,采用学群新结构,这类学群综合设置一些密切相关的学科,甚至将同一学科设置在不同的学群。
《巴尔福法案》:尽管英国在19世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严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02年议会通过了该法案。该法案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改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建立地方教育当局。二是修正双重教育制度,地方教育当局不仅为民办学校提供办学经费而且对它们的世俗事务进行管理。三是采取措施发展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该法案建立了比较有效的新型教育行政管理结构,为英国教育建立良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它推动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建立了公立中等教育体系。不过它没有建立一个完全相互衔接的公共教育制度,而是巩固了双重教育制度。
《罗宾斯报告》: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961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以罗宾斯勋爵为主席的高等教育委员会,对英国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查,以确定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原则和发展规划。1963年,该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的报告,提出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应是“所有具备入学能力和资格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应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建议大力扩充高等教育,《罗宾斯报告》的发表,正式揭开了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序幕。
詹姆斯报告:这是英国1972年发表的一份关于师范教育改革的报告。报告建议师范教育采用三段制:第一段为个人教育,学生学习各种专业,合格者授予高等教育证书,学制2年;第二段是2年的职前教育,在第一段后进行,第一年在师范学院、大学、多科技术学院学习与教育相关的课程,成绩合格者被称为“合
育传统是造就一个种族统一、宗教信仰统一、语言统一、领土完整并拥有共同的政治主权的近代民族国家的重要力量。②因素分析是汉斯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手段:①自然因素:论述了种族、语言、自然环境等因素对教育的影响;②宗教因素:列举了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对教育的影响;③世俗因素:论述了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简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是由社会学家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社会整体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并最终形成新的整体平衡。在教育社会学中,结构功能主义把教育看作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社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1)使个体社会化,让学生具备今后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时必需的能力和义务感。(2)对学生进行甄选,并将其分配到社会结构中的相应位置上去。个体社会化和社会选择由此成为教育社会学的两个重要命题。结构功能主义对比较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比较教育注重对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和研究。在结构功能主义者看来,教育制度是社会结构中维持整个社会存在的具有一定的独特功能的组成部分。
简述理论界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评。理论界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了批判:①过分强调教育与社会结构之间一致方面,而往往忽视两者之间还有冲突的一面;②过分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忽视了社会的变迁;③过于强调教育在社会中的积极功能,而忽视类教育的消极功能。
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我们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和分析法,其中调查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和问卷法两种具体方法。
简述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比较教育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区域研究是分析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按照研究内涵的大小,又可分为总体研究和局部研究两类;问题研究是比较研究两个国家(地区)或几个国家(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问题,按照比较的内容,也可分为专题比较和总体比较两类。 简述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贝雷迪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主要以提出著名的”比较四步法“而闻名于世,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1964年出版的代表作《教育中的比较法》一书中:贝雷迪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包括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两大类型,区域研究包括”描述“和”解释“两个阶段;比较研究则包含”并列“和”比较“两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著名的”比较四步法“。
简述诺亚与艾克斯坦的“科学量化法”:诺亚和艾克斯坦提出了用实证的量化分析的方法论证比较教育研究假说的研究方法,他们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都要经历这样四个步骤:提出假说、数量测定、参照研究和理论分析。他们的科学比较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步骤是:确定问题;建立假说;概念的操作化和指标的确定;选择个案;收集资料;处理数据;检验假说和解释结果。
简述霍尔姆斯的“问题法”:霍尔姆斯认为,杜威和波普的观点是可以调和的,他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套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问题法。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必须遵循下列四个步骤和方法。(1)选择与分析问题,主要是选择和分析当前各国所关心的重大问题。(2)寻求解决办法(政策),分析说明哪些政策和办法更适合于哪些地区、哪种环境,或者提出对某一国家更为现实有效的办法。(3)验证有关因素,验证是一种需要洞察力的工作,需要批判性的分析和严谨的叙述,为此,他设计了一个”理智的框架“ (4)预测,在综合分析各国教育问题的基础上,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提出最佳的解决办法,作出某种切实的预测。霍尔姆斯的问题法是一个有着深刻的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基础的比较教育方法论体系。
在比较教育的具体研究中,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比较教育的具体研究中,应注意下列基本原则:求是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联系性原则;本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如何理解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发展性原则:比较教育研究中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来看待各国的教育问题。①要看到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社会因素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分析各国的教育状况和教育问题时,我们一定要把一切都看成是动态的东西,从它们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来说明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的途径。②要把影响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起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解释教育的发展变化。③要根据不断变化着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际来考虑问题,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脱离实际的谈论教育模式和教育经验的借鉴。④要认识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某一历史阶段对某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利因素,反之亦然。⑤要看到任何国家的教育制度都是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完善的,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已经尽善尽美、无需改变的。我们要努力做到高瞻远瞩,把握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如何理解比较教育研究的“本体性原则:比较教育要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比较研究,抓住存在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比较教育研究是直接以各个国家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由于研究对象的广泛性,而且我们对这些研究对象的社会历史背景往往也缺乏切身的体验,所以很容易使比较研究流于一般的现象层面的情况介绍,往往既没有深入的”研究“,也没有深刻的”比较“,只有肤浅的”介绍“。这常常给比较教育研究带来很多局限性,甚至造成错误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培养科学严谨的研究作用,努力透过各种教育现象来探究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以指导我国的教育实践。
如何理解比较教育研究的“实践性原则:实践是认识的根本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较教育研究的实践性原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理论联系实际,收集符合教育实际发展情况的真实可靠的研究资料,并联系教育实践加以分析研究;②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还要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接受检验;③要结合我们的教育实践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从当前和以后的教育实践的需要出发来开展比较教育工作,并最终在教育实践中真正体现我们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价值。
教育国际化的成因是什么? 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形成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1)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对教育的影响。世界经济的这种一体化发展趋势,促使各国的教育也要跨越民族国家的边界而走向国际化的发展。(2)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促使各国教育内容中相互一致的成分不断增加,并占据了全部教育内容的绝大部分。(3)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在知识和教育方面的联系更加便捷,也日益紧密,从而为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条件。(4)一系列全球问题的解决,也对各国教育发展提出了国际化的迫切要求。教育的国际化,对加强整个人类社会的合作,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研究主要有哪些影响:教育国际化对LL较教育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比较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增加和研究领域的扩大。(2)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的影响还表现在比较教育研究目的的拓展之中扩展到既为本国也为全人类的宽广境界。(3)伴随着教育的国际化,比较教育研究本身也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国际化现象。一方面,各类国际性教育组织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各种国际性的比较教育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也大量增加(4)由于教育的国际化,比较教育理论中所包含的国际主义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具体化。
在教育国际化问题上,比较教育可以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比较教育应当着重研究的教育国际化课题有以下十个方面:教育国际化与国家发展研究;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国际教育关系的研究;文化圈或新经济共同体中教育相互作用的研究;国际教育的课程与制度研究;跨国
学生流动问题研究;海外华侨与留学生子女教育的研究;全球课堂教育学研究;教育知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研究;比较教育的国际化的研究。
教育国际化对第三世界国家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什么: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教育国际化也存在有利于社会综合发展的积极方面。(1)教育国际化可以弥补第三世界国家智力资源的匮乏,因而有利于提高其教育水平,促进其教育事业的发展。(2)教育的国际化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技术,这也有利于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水平。(3)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一些国际教育援助项目的确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发展急需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为这些国家的教育发展注入了宝贵的教育发展资金。
比较教育对本国教育发展可以发挥的作用有哪些?(1)增强本土意识,在努力研究本土教育的基础上研究西方教育。(2)通过比较教育研究,我们还要努力唤醒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的民族意识,并强化其振兴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3)要努力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出发来看待、解释和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范式,并与所有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努力建构本民族的教育科学范式。(4)比较教育学者不仅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而且要深入实际社会生活,从广泛存在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之中的那些实际教育活动中发掘教育科学本土化的活的生长点。
谈一下日本学者石附实对“国际教育”的理解:日本学者石附实认为“国际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五项:一是人员的交流;二是教育制度的移植和教育信息的传播;三是国际理解的教育;四是教育的国际组织;五是教育援助。
比较教育研究如何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发挥能动的积极作用?教育国际化化趋势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为了充分利用教育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克服其不利因素,我们的比较教育研究应当注意努力做到①增强本土意识,在努力研究本土教育的基础上研究西方教育。把本土教育作为研究比较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参照框架。②通过比较教育研究,唤醒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的民族意识,强化其振兴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以保障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后继有人,并发扬光大。③努力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出发来看待、解释和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范式,并与所有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努力建构本民族的教育科学范式。④比较教育学者不仅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而且要深入实际社会生活,从广泛存在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之中的那些实际教育活动中发掘教育科学本土化的活的生长点。
简述美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1)独立前宗主国教育模式的移植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基本上是宗主国教育模式的移植,而且是从民办教育开始的,移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办学,在不同的移民区有不同的教育模式,宗教的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各教派办学校,为本教派服务。(2)独立后至南北战争前教育的改造和初创阶段。美国独立后至南北战争前,是教育的改造时期或教育制度的初创时期。(3)南北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教育制度的创新与确立阶段。这是美国教育的创新时期。 (4)二战后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现在,是美国教育大发展和大改革的时期。跨入90年代,两届总统相继提出教改方案,正在广泛开展改革。
简述《美国2000:教育战略》的宗旨及内容:《美国2000:教育战略》的宗旨是:彻底改革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模式,不拘一格地创办全球第一流的中小学,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使美国在21世纪保持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这份纲领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1)开办“新型美国学校”,到世纪末,所有中小学校都应成为世界第一流的新型学校。(2)确定全国性的教育大纲,建立全国统考制度。 (3)建立“学校报告卡”制度。(4)改变划地区就近上学的政策,允许家长自行选择学校。(5)对教育和学习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颁发总统奖金,对教师实行高薪政策,对先进学校实行奖励。(6)为扩大优秀教师和校长来源。
美国的教育行政具有什么特点?美国实施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责任,以州为主体负有主要责任,地方承担具体责任,联邦具有广泛影响。州教育委员会是州教育决策机关。学区是美国管理学校的最基本的教育行政单位。在高等教育方面,原则上各州拥有领导和管理高等教育的职权。但由于各州高等学校的类型、性质和传统不同,决定了各州高等教育立法和州介入高等教育的程度也不同。
美国是如何围绕其高等教育宗旨来实施教育工作的:美国高等学校的突出特点是数量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多。其高等教育的宗旨是:(1)为每个人以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帮助他们把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2)通过研究及学术成就扩展人类的知识和幸福。(3)通过相应的和适应的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美国高等教育的实施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实现教学、科研、服务三大任务进行的,很好地体现了宗旨的内容。
美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主要有哪些:美国教育的历史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在教育建设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善于借鉴别因教育经验;地方自主办学,联邦协调发展。 简述美国20世纪3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发展,所有这些都要求工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水平。美国朝野人士认为,竞争的实力来自科技发展,而科技发展又依赖教育。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美国教育被越来越严重的成绩平庸所困扰,表现为功能性文盲大量增生,教育质量持续下降,学校纪律混乱、学生犯罪率上升,报告认为这种教育成绩平庸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过程本身所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如课程设置庞杂,中学毕业要求低,学习时间短,师资水平差、数量短缺,教育经费不足,管理不善等,因此,必须全面改革美国教育。这份报告的发表引起全体美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由此拉开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
简述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为了有效地培养新型劳动力以适应经济发展,为了把各不相同的移民熔炼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之中,巩固新兴的资产阶级政权,迫切需要建立平等、免费、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公立学校来普及教育。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掀起了一场席卷北部和中西部的公立学校运动。这场运动就是要以公共税收来维持公立学校。到19世纪60年代,用公费为所有儿童提供免费学校教育的观念得到了相当普遍的承认,许多州还制定了通过征税强迫当地居民扶持公立小学的法令。公立学校运动是美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改变了殖民地时期教派控制教育的局面,加速了美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
简述美国综合中学的分科制。美国教育实行单轨制,综合中学是中等学校的主流,在其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是美国高中教育的一个特色。分科制一般分为:①学术科。为升学作准备。读该科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30%-35%。②职业科。为就业作准备,约有20%-25%的学生读这一科。③普通科。该科学习一定的文化知识,为没有特定目标的学生而设。读这一科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0%-50%左右。 简述美国四年制本科教育的课程类型:美国四年制本科教育的课程一般分三大类:①文理科教育课程,即普通教育课程,能够保证知识的广度,使学生打好科学文化基础;②主修课程,能够保证知识的深度,为本科毕业后直接从事某种专业而进行专业教育,同时为进入研究生院继续学习提供预备教育;③选修课程,又可分为指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其特长,培养拔尖人才。
简述《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这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1989年完成并公布的一份关于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目标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详细论述了全面改革美国初、中等教育体系的设想、步骤、目标和科学依据。报告认为,改革的重点是所有青少年儿童都得到基本的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使他们生活得多姿多彩并富有成果;这种教育应该适应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急剧增长。这个改革方案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4年内完成计划的拟定,列举
学生到高中毕业时所应掌握的全部科学和自然知识;第二阶段用4年时间进行试点;第三阶段1993年开始在10年左右时间内予以推广。
简述《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于1994年由克林顿总统提请国会通过。它提出了一个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计划。该法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将“国家教育目标”正式完成立法程序,成立“国家教育目标专门小组”。②面向全体学生,编制供各地自愿采用的课程标准,明确在每一个学科领域里,什么是所有学生必须知道的和可能做的;还要建立更好的评估体系,由“国家教育标准和改进理事会”领导。③编制“学习机会标准”。④建立“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以推动技能标准、职业标准的编制和采纳;同时推行证书制度,以保证未来的美国工人处于世界上最好的训练之中。⑤帮助各州和地方社区更多的介入学校的计划和改革之中。增强各州和学区的机动性、灵活性,摒弃那些可能妨碍教育改革的繁琐的规章和其他要求。制定该法的原因:①为了使美国教育进一步摆脱危机,以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②为了进一步强化联邦政府在教育改革中的主导作用。③为教育改革提供组织上和经费上的保证。④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 简述英国国家干预学校教育的历程:17世纪前的英国教育主要是僧侣教育和贵族教育,大众教育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曾提出国家干预教育,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但未能得到实施。
1833年是英国教育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在这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笔总额为两万英镑的教育拨款,由当时英国两大大众教育促进机构负责分配给所属学校。1839年,英国政府设置了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监督政府年度教育拨款的分配和使用,并有权视察一切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这是英国首次对教育事业进行公款资助,标志着国家开始干预教育事业。 1833年以后,国家虽然从财政上对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开办的学校进行补助,但教育机构仍属民办性质,法定的公共教育制度尚未形成。1870年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案并获得议会通过。即《初等教育法》,亦称《福斯特法》,形成了英国教育史上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并存的“双重教育制度”,带来了教育的竞争时代,使得普及初等教育成为可能。1902年,议会颁布了《巴尔福法》,对英格兰公共教育作出了三项根本性的改革。此后,许多地方教育当局纷纷按传统的公学和文法学校模式开办新的公立中学,使英国的义务教育逐渐超出了初等教育的范围,开始进入中等教育阶段。
英国教育行政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向是什么:长期以来,英国教育行政的最大特点是中央、地方、教师以及民间团体相互之间形成的所谓“伙伴”关系,称为“地方管理的国家制度”。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央和学校的权力在逐步加强,而地方教育当局的权力日渐削弱。其发展趋向表现为:(1)大力加强中央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2)削弱地方教育当局的权力。(3)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4)扩大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决策的权力。总之,使教育领导权力在中央、地方和学校之间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分配,形成了新的权力平衡。最大的特点是中央政府的教育管理权限得到扩大,学校在自身内部事务管理上的自主权得到明显提高,而地方教育当局在失去某些权力的同时也保留或被赋予某些新的权限。 英国中小学教育存在哪些弊端?在1988年之前,英国中小学课程的特征是多元化的地方主义。但是,多元化的地方性课程使教育质量明显下降,使英国处于需要在劳动大军中扫除科盲的国家之列;造成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男女学生的教育质量不平衡;不能为英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合格人才,出现失业与技术工人不足并存的怪现象;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政府很难对学校教育的质量进行评估和控制,家长也很难了解学校的教学状况和子女的学业进步。此外,学校间在课程和教学上的差异导致转学学生的学习缺乏连续性等等。
简述20世纪80年代后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改革趋势:(1)1985年5月,英国教育和科学大臣等向议会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的绿皮书。(2)1987年4月,教育和科学大臣等又联合向议会提出《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战》的白皮书。(3)1988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了著名的《教育改革法》,以立法形式将1987年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中有关改革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容确定
若斯潘宣布了高中改革计划。(3)提高教育效率,克服高留级率问题。(4)普及信息科学教育。1985年,法国政府提出“所有人都学计算机”的教育计划。
法国教育行政管理上有何特点?法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虽然在教育上实行分级管理,但主要权力集中在中央。中央设国民教育部,通过分工精细的下属部门和地方学区长及各级督学员,对全国各级公立学校的教学与行政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教育部长由政府总理提名,由总统任命;教育部内设总督察署,负责各级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评审与调研;国民教育部通过下设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区实现其领导,全国共分28个学区。
简述“朗之万-瓦隆计划:1947年,”朗之万-瓦隆计划“出台,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6大原则:①社会公正原则;②各种类型的教育和训练方式,居于同等地位;③普通教育是一切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学校应该成为传播普通文化的中心;④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才能、兴趣、禀赋的发展,并给以科学指导,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⑤建立单一的前后连贯的学校制度,义务教育的年限是6-18岁,各级教育实行免费;⑥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该计划由于当时各种原因未能实施,但它所提出的”教育民主化“思想对法国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法国教育改革指出了方向,被称为法国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简述法国《初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的目的和主要内容:19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初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旨在鼓励学校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去组织教育和教学,使教育既能够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又能主动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内容是:①取消留级制度,实行弹性学制。②调整课程设置,把小学的7门课程分为3组,使学校有更多的机会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③在同班或同年级中建立学科同质小组。④重新安排学年,调整学习节奏,使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⑤推进阅读计划。⑥增设外语。 简述80年代以来法国初中的改革。①1986年开始采用新的初中教学大纲,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②加强体育和艺术教育。把体育提高到与其它文化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大艺术类成绩在初中毕业考试中的比重。③建立“教育优先区”。在辍学现象严重的地区发动社会与学校合作,帮助家庭条件差和功课差的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业。
简述1991年法国高中改革计划。背景:高中过去那一套培养少数尖子而排斥大多数学生的筛选机制,已成为阻碍法国到2000年实现80%高中毕业生通过毕业会考的障碍。因此高中改革刻不容缓。内容:①重新组织各科类的设置。②增加机动课时,用于补习和指导。③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打通旧的上下等级和平行隔断。
简述法国《萨瓦里法》的原则。背景:80年代法国在经济、科技方面的传统地位发生了动摇,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每况愈下,社会各界把这归咎于高等教育的落后与质量低劣。因此,法国1984年颁布了这一法案。这一法案的核心在于它提出的三个原则即现代化、职业化和民主化的原则。所谓现代化,主要是指办学方向和方法要面向现代社会,教学内容应迅速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谓职业化,是指在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应进一步克服纯理论教学的倾向,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的教育与出路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所谓民主化,是指进一步赋予教师、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员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正是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法国又进行了自60年代末以来又一次重大的高教改革。 简述法国教师培训学院的建立及其意义。背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法国努力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提出在2000年使80%的中学生通过毕业会考。要达到这个目标,未来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而且现有中小学教师缺30万。因此,1989年公布的法国教育改革法案着重强化了师范教育。废除原有师范教育制度,使中小学教师的理论培养、现场实习、教育实验结合起来,统一由设立在大学的教师评训学院承担。法国17各大学区各设一所教师培训学院。这种学院集中了初、中等和技术教育师资培养的全部功能。这种改革法案从1990年开始实施,使法国师范教育制度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完全高等教育水平上的一体化。
简述当前法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要处理好的关系。①重文轻理现象造成社会对偏重数学的C类学科趋之若鹜,学校以数学的好坏决定学生的前途。②学校不敢奖励好学生,平均主义盛行。③教师地位不断下降。④盲目追求80%的中学毕业率。⑤教学法的改革导致教育质量下降。⑥教育部官僚僵化、运转不灵。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法国的教育改革力求使教育更加现代化,提高教师待遇和教学质量,继续围绕平等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文理与实用、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等问题和矛盾而展开。
简述日本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有:(1)偏重学历的社会风潮、应试教育和过度的考试竞争是-个严重问题。忽视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2)学校教育划一和僵化。受长期的中央集权制影响,学校制度相对比较单一,划一性较强,缺乏特色,忽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教育行政管理死板,缺少灵活性。(3)大学之间缺乏为质量而进行的竞争,大学教育缺乏个性,学生素质下降。高等教育的学术水平不高,忽视基础理论和基础学科的研究。(4)与企业雇用制度和社会观念一起,形成了偏重学历、偏重知识的“学历社会”。(5)面向一流企业、一流学校的考试竞争激烈,形成了“考试地狱”。(6)目前在学校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欺负弱小、厌学逃学、青少年犯罪等“教育荒废”现象。
简述日本教育行政的特点。日本现行教育行政制度的原则和特点由宪法和《教育基本法》所决定。宪法宣称教育是人民的权利,规定依据民主政治的原则和地方自治的原则建构教育行政制度。日本的教育行政属于小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合作型,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系统,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实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分权制。
简述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职业技术教育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除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外,各级各类学校都设置职业技术学科,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日本已经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比较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网,有学校、企业和社会办的几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有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业教育,水平高低不同、时间长短不一,灵活多样、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主要有初中、高中、“各种学校”、专修学校、高等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等。
面向21世纪,日本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以面向21世纪为出发点,强调教育改革必须适应21世纪的变化。因此,根据在21世纪把日本建设成为富有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国家这个总目标,确定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心胸宽广、体魄强健和富有创造力的人;具有自由、自律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精神;使他们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日本于1947年颁布《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实行第二次教育改革,其改革措施是什么?改革措施包括:(1)打破中央集权教育体制,建立教育委员会。(2)根据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鼓励男女生同校,取缔男女生分校。学制改为“六三三四制”。(3)制定大学设置基准与研究生院基准,改组旧制高等教育机构,建立新制大学。(4)实施教员培养与任用的开放制度,实行教员资格证书制度,提倡教师在职进修。(5)把教科书国定制改为文部省审定制。(6)健全和完善社会教育制度、体系与设施,建立大量的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年活动中心、儿童文化科学中心等社会教育设施
简述日本小学和初中课程中的“特别活动:日本小学课程包括各学科课程、道德课程和特别活动三部分。特别活动是指班级、年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班会、俱乐部活动、班级指导、学校组织的节日庆祝活动、文体活动、野游和生产劳动等。开展这些活动,旨在使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个性,使学生深刻感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有互助精神。
简述日本的“各种学校:所谓”各种学校“是实施类似学校教育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的总称。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但也招收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士。主要教授一些生产、生活和职业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
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就可学得一技之长。修业年限一般在一年以上。大部分是私立的。规模较小。一般是单科学校。专业范围很广,涉及各行各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日本职业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简述日本“产学合作”的教育体制: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适应垄断资本在政治、经济方面的需要,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产学合作”教育体制。高中阶段的“产学合作”,主要是定时值高中和函授制高中同企业的合作,双方互相承认学员在对方所学的课程和学分。大学阶段的“产学合作”,主要包括大学与产业界在办学上的合作、科研上的委托、人事上的交流、资金上的资助等。
日本80年代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教育本身的问题是什么?①刻板划一性;②考试中心主义;③大学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偏低。
简述日本1997年《教育改革计划书》的主要内容:面向21世纪日本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在“轻松宽裕”的环境中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②改变僵硬划一的教育体制,由重视形式上的平等向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方向转变。③改革教育内容。④努力实现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在国际社会中能够积极生存的、能够为人类共同的知识技术财富作出贡献的新的一代。⑤继续改进高等教育。⑥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净化社会环境,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简述俄罗斯学前教育的机构、任务和教学实施学前教育是俄罗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有托儿所、幼儿园以及托幼混合的一体化机构。此外,还有非传统的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小学联合体、幼儿园小学中学联合体等。学前教育机构网络旨在与家长密切配合并帮助家庭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保护并增强他们的身心健康,开发其智力并纠正他们在发展中出现的缺陷,使他们作好进入小学的准备,顺利过渡到学校教育阶段。学前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体育活动、游戏、本族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泥工和其他材料的作业、音乐、初步数概念等等。在教育上强调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发育特点。,适当安排活动和课时;注意由浅到深,选择最适宜的教材;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简述俄罗斯初等教育的机构、目的和教学实施:俄罗斯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是小学,儿童6岁入学,学制4年,然后升入不完全中学或完全中学的五年级学习。单独的小学一般只设在小居民点上。初等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活动必备的技能,如读、写、算、理论思维的要素,语言和行为的修养及个人卫生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并达到对周围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形成新的社会地位;掌握各种活动(游戏的、学习的、劳动的、交往的)的技能;形成对周围世界、伦理和道德标准的个人态度;确保将来学习的基础知识水平。俄罗斯重视课堂教学,教育法明确规定保证教学过程的人道主义性质和高质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多种简单但适合儿童年龄和理解能力特点的直观教具,授课过程中穿插儿童在幼儿园已经学会并熟悉的游戏成分,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方式接受和掌握学习内容;在三、四、五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分组讨论和竞赛答问的方式得到普遍应用。在各年级都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简述俄罗斯教育行政的特点。俄罗斯的教育行政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模式,由前苏联的中央集中统一管理改为分级管理。教育管理机构划分为联邦、共和国和地区三级,每一级都有其明确的教育权限。但是,中央集权是主要的,不仅是因为中央集权是俄罗斯教育管理体制的传统,而且因为俄罗斯有100多个民族,民族矛盾比较突出,客观上要求实行统一管理和统一教育政策,在俄罗斯联邦本土内形成统一的教育空间。俄罗斯教育的分级管理以计划——目标管理模式为基础,以联邦各主体权力执行机关与俄罗斯普教职教部之间的协调为机制。联邦最高权力机关和教育管理机关对教育实行宏观管理,包括制定统一的教育政策;制定国家教育标准;编制教育预算;确保办学的物质技术基础;收集、分析并发布信息;调节教育法律关系;负责统一的干部培训和再培训计划等。
简述俄罗斯学校的管理权限。在学校内部管理上,俄罗斯适当下放了教育的管理权限,明确学校是独立的办学实体的法人地位,确立了学校自治、民主管理内部事务的办学原则。(1)学校在法律范围内执
行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标准,它向上级机关负责。(2)学校在教学活动、人事、经济、社会服务、国际校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享有自主权。(3)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可通过多方组成的学校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
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宗旨、机构与学位制度是什么?建立多层次高等教育结构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满足个人和社会对文化与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变化着的经济和劳动市场需求提高对人才一般文化、科学和职业培养的灵活性。
高等教育将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不完全高等教育,即大专水平的高等教育,实施机构为普通高等学校的前两年,毕业生可获不完全高等教育证书。高等职业学校也是实施不完全高等教育的机构。第二层次为基础高等教育,学制四年,毕业生被授予学士学位和指明方向的高等教育证书,实施机构为普通高等学校,这是俄高等教育的主体。第三层次为专业(或完全)高等教育,在本科基础上学习2-3年。第四层次为研究生教育,学制六年。包括两个小层次:其一为研究生院,学制三年,毕业授予科学副博士;其二为博士生院,学制三年,毕业获科学博士学位,实施机构除高校外还有科研机构。
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机构和宗旨是什么?目标强调教师一般的和职业方面的连续不断的发展,强调在连续教育过程中完善教师精神方面、经济学以及生态学知识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积极性和责任感,强调师范教育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单纯培养科任教师,而是要培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培养能够教授学生一定知识、技能、技巧,并依据学生的天赋、爱好、倾向性,与学生一起进行共同创造的教育家。承担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有三类,主要包括:(1)中等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幼教工作者、小学教师,这类机构的数量持续下降,有全部被高等师范教育机构取代的趋势。 (2)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招收完全中学毕业生,学制四年,培养中学教师。这是师范教育的主体。(3)综合大学教育系,招生对象问师范院校,学制四年,培养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还承担对中学骨干教师、校长、教导主任进行再培养的任务。 俄罗斯苏维埃初期教育改造的措施及结果。苏维埃政权自成立之日起,就着手对帝俄时代遗留下来的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造:①确立布尔斯维克党和苏维埃对教育的领导;②建立统一的劳动学校制度;(③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改革学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④改革高等教育,使劳动人民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⑤开展扫盲运动
目前俄罗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①教育系统存在物质基础危机。②“危险群体”的儿童数量持续增长。③教育人员缺乏社会保障;④教育上的差异日趋严重。
俄罗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动向。1996年俄罗斯颁布的《俄联邦教育法》(修订本)以及一系列会议,表现出俄罗斯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一些动向:①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扩大教育的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②鼓励多种形式办学。③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经费资助体系。④采取措施,保障公民和学生的教育权利。⑤实行优惠政策,稳定教师队伍。⑥加强道德教育。⑦进一步进行教育改革。
试比较分析几个主要发达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及其趋势。20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教育的机会平等和参与教育管理的平等。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激荡全球的科学和民主思潮的产物。就实现教育机会平等而言、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和普及义务教育是重要的手段与途径,也是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第一步。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发展已经达到很好的水平,实现教育民主化和机会均等是战后各国努力的目标,有一定的进展。但至今很多发展中国家仍未实现这个目标。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一直不太理想。
比较说明世界师范教育发展的趋势,尊师与重教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提高教师的质量,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一环,因此,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十分重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在日本,教师职业是全社会羡慕和尊敬的“圣职”;美国卡内基委员会提出的报告建议,“增加教师工资,使之高于其他行业,以鼓励有聪明才智的年轻人乐于选择教师工作”。当然,提高教师质量绝不仅仅是提高工资待遇问题,还
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掌握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使他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英国政府决定,对教师水平和教学成绩进行评估,严格教师标准,不称职的教师将被解雇,加强师资培训机构的工作,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提升为校长。毫无疑问,没有一支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把教育、教学改革推向前进。在教师教育方面,各国除了以法律方式确认教师在教育和教育改革中地位和作用之外,还表现出其他一些共同特征:(1)重视教师教育目标的全面性。(2)在更高水平上平衡教师教育的师范性与学术性。(3)教师教育的课程具有广博性。(4)教师教育具有终身性。(5)教师教育的机构在规格上表现出趋同性。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会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策略,对于这一点你是怎样理解的?终身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教育思潮,是国际合作的产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一些经济、文化合作组织的推动下,终身教育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学会生存》一书认为:“终身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换言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串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的。”所谓“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指的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已在时间上包括从婴幼儿、青少年、中年到老年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训练的连续过程;在空间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场所和方式。所谓“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原则”,指的是建立教育体系的观点:“教育活动被认为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教育部门都结合在一个统一的和互相衔接的制度中。”这个体系并不排斥学校教育,而是把它包括在其中,成人教育也是它的组成部分。总之,教育体系一体化是终身教育的中心思想。终身教育的概念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它不是一种遥远的理想,而是在以一系列强化这种教育需要的变革为标志的复杂教育环境中日渐形成的一种现实;它有助于安排教育的各个阶段,规划各个阶段之间的过渡,使途径多样化,同时提高每种途径的价值。世界各国都以此为理念,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日本是较早接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国家,早在1971年就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法国政府也在1971年明确提出,职工的继续教育应以终身教育作为指导思想,规定国家有责任为公民提供终身的职业训练;美国国会在1976年就通过了《终身学习法》,1983年,美国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理想;英国以成人为主要对象的继续教育一直比较发达。 为什么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其共同的教育改革措施有哪些?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是战后几十年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各级各类教育的数量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各国在发展数量的过程中,对教育的质量有所忽视,导致教学质量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西方国家社会各界人士把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和劳动力素质下降与教育质量问题联系起来,从而使“教育质量”成为人们议论纷纷的热门话题。为提高教育质量,各国教育改革表现出以下共同的趋向:(1)面向21世纪,提出高质量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不是简单地适应今天社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未来世纪的需要。(2)要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3)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4)重视道德教育。(5)重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课程与考试是左右学校教学工作的两翼。
以几个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为例,说明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趋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教育大会讨论的议题之一正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加强学校教育与生产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是近20年来欧美各国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明显趋势,突出地表现在高等教育领域,使“产学合作”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有了新的进展,出现了像“硅谷”这样的“工业公园”;法国政府近年来也一直强调,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必须推进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英国也把加强学校与工商企业界的联系与合作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德国也十分重视高校与所在地区的联系与合作,鼓励高校接受企业界委托的研究任务;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推行“产学合作”。
试比较美、英、德、法、日和俄等国在教育行政方面改革的共同趋势:为了确保国家的教育水平,许多国家都强化了国家的宏观指导,加强对教育内容的控制。例如,美国教育是地方分权的,但是,为了国
家利益,1989年9月布什总统首次提出为美国学校建立国家标准和国家目标的设想。1994年7月生效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表明了美国政府决心在教育改革上强化联邦政府的主导作用。而采取教育放任政策的英国,一改传统做法,在教育领域引进全国统一课程和全国统一考试,大大加强了国家的宏观管理能力。
但是,另一方面,不论是中央集权的国家,还是地方分权的国家,都倾向于把教育管理和运营的具体权限转让给地方和学校及家长,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例如,日本在“临教审”的四个咨询报告中均提出了要重视大学在管理方面的自主性;美国通过推广“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或“学校现场管理”来强化学校的自主权,而削弱学区的影响力;英国的1988年《教育改革法》意味着地方教育当局与学校之间在权限与责任方面的转移和重新分配;作为西方国家中教育管理集权化程度最高的法国,由1989年公布《教育指导法》以来,开始改变其教育管理体制的刻板与僵化等弊端,削减国家的权限,扩大地方和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为什么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国家都倾向于把教育管理和运营的具体权限转让给地方和学校及家长?①在理念方面是教育民主化的促进;②在实际方面是国家财政困难;③也是学校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和社会变化的多种需求而发挥自身服务功能和创造功能的必然结果。
指出因素分析时代几个重要的比较教育学家及他们的思想:因素分析时代的开端,是以1900年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发表论文《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为标志的。萨德勒是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撰写了28卷的《教育问题专题报。告》。他认为孤立地研究教育是不对的,必须重视教育的文化背景,研究决定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他还提出民族特性这个概念来说明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并且强调学习外国经验的目的在于改进本国的教育制度。萨德勒的比较教育观点为以历史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因素分析理论奠定了方向,标志着比较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康德尔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美国比较教育学家,他在1933年出版的比较教育名著《比较教育》,是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比较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著作。康德尔对比较教育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按照美国比较教育家卡扎米亚斯和马西亚拉斯对康德尔的《比较教育》论著的分析,得出三种主要目的:“报导——描述”的目的;“历史——功能”的目的;“借鉴——改善”的目的。1947年,汉斯在英王学院任职期间撰写了代表作《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书中他根据影响人的发展的天资、社会和训练等因素,把一个民族的发展看作一个人的成长,在研究工作中,汉斯把因素分析法与历史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 施奈德也提倡并运用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但他在强调外部因素的同时,还特别强调教育的内部因素在国民教育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在1947年发表《各国教育的动力》一书,指出了对教育有影响的外部因素,还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一发展阶段,比较教育正式成为高等学校的课程,各种有关比较教育的国际组织和学术刊物也获得相当发展。
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比较教育的概念,并谈一下这种争鸣对比较教育发展的意义:法国教育家朱利安(Marc-Antoine Jullien)是最早提出比较教育概念的人,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围大致是:“一部对此项研究能提供更直接和更重要的应用效果的著作,其内容应成为欧洲各国现有主要教育机构和制度的比较,首先研究各该国兴办教育和公共教育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全学程所包括的各种课程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以及每一目标所包括的公费小学、古典中学、高等技术学校和特殊学校的各衔接年级;然后研究教师给青少年学生进行讲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他们对这些方法所逐步提出的各项改进意见以及或多或少地所取得的成就。”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I.L.Kandel)认为,“比较教育的研究继续教育史的研究,把教育史延伸到现在,阐明教育和多种文化形式之间必然存在的密切联系,”“比较法要求首先判明决定教育制度的无形的、难以捉摸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力量,判明比校内的力量和因素更为重要的校外力量和因素。”“比较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导致教育制度相差别的那些力量和因素的差异性。”前苏联的比较教育研究者索科洛娃认为:“比较教育学研究当前世界中教学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的和个
别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揭示它们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哲学基础,以及民族的特点。在综合年轻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的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比较教育学阐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发展中国家国民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促使进一步研究教学和教育的理论。”学术在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推动着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试论述冲突理论的思想及其发展:冲突理论也是社会学的一种理论,与结构功能主义可以说是相对立的。冲突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有科塞尔、柯林斯和达伦多夫等。这种理论反对结构功能主义对社会的解释,强调用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来解释社会的变迁,认为冲突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整合等积极的功能。冲突理论的很多观点都是与结构功能主义针锋相对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将学校视为甄选人才的合理制度;冲突理论则将学校看作不断再生产社会不公平、阶级结构和维持现存生产关系的机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学校应当传授实用的认识能力,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经济需求;而冲突理论却认为多数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复杂认识能力,学校主要应该传授与学习者所属阶级有关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冲突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分化出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两个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又称“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内部又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个流派,它们都试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把马克思的再生产概念作为解释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的主要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再生产出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而且也再生产出了维持资本主义社会所必需的牛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以及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新韦伯主义理论主要运用韦伯的社会学三大方法论之一,即社会学概念可以还原为个体行动的范式,力图通过解释个体行动的主观意义,并把个体的行动置于其社会环境之中,以阐明宏观与微观两种社会过程。他们认为,必须把学校和教室中进行的活动与社会过程相衔接,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论述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重要,并列举常用的方法:比较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学科,它是直接以各国教育的实际状况为研究对象的。从比较教育的奠基人朱利安开始,比较教育的研究者们一直都非常重视对科学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应用。特别是进入社会科学方法时代以后,比较教育的研究者们更是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我们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前提条件。1.调查法。参观访问。研究人员实地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这是了解外国教育情况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条件许可时当然可以采用。用这种方法所得的材料有重大的参考价值。问卷。问卷是调查者用书面或通信形式收集材料的一种方法。通过调查得来的材料,可用描述和统计等方法加以整理。2.文献法。通过分析重要教育文献来了解教育情况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这是我国当前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运用文献法收集材料,一般要经过查阅、抽样、鉴别、整理等阶段。3.比较法。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比较教育学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比较法是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比较本身包含着一定的分析与解释,没有分析与解释,比较是不可能进行的。比较按照不同角度可分为两类: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可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的比较,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的交叉比较。这是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研究事物,借以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事物进行比较。它是对两个国家(或地区)、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教育问题或几个教育问题,甚至整个教育体系所进行的比较。4.分析法。分析的概念是广义的,包括形式逻辑分析和辩证逻辑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对所比较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分析可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育国际化对第三世界的教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有什么影响?联系实际谈谈我国比较教育如何为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地位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1)采用非本民族传统的西式教育体系,使得第三世界国家在独立后其教育的发展
却依然处于一种对西方国家的依赖关系中。2)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和剥夺还在继续,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教育交流和教育援助等方式,不断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渗透。3)教育的国际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发展而言,同时也意味着西方的模式从理论到实际都获得了控制权。教育的国际化把第三世界因家的教育发展几乎是强行纳入了西方教育发展的轨道。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教育国际化也存在有利于社会综合发展的积极方面。1)可以弥补第三世界国家智力资源的匮乏,因而有利于提高其教育水平,促进其教育事业的发展。2)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技术,这也有利于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水平。3)一些国际教育援助项目的确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发展急需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为这些国家的教育发展注入了宝贵的教育发展资金。这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总之,对第三世界国家而言,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同样也是既有促进作用,又存在不利因素。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趋利而避害,使我国的社会发展在国际化发展的同时又保持我们的民族特色。比较教育是一门跨越国界的具有国际性的学问,因此,在这方面应该并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利用教育国际化的有利条件,我们的比较教育研究应当注意努力做到:1)如果忽视了本国教育实际,我们的比较教育研究就容易脱离本国的社会历史背景,脱离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应增强本土意识,在努力研究本土教育的基础上研究西方教育。2)通过比较教育研究,我们还要努力唤醒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的民族意识,并强化其振兴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3)我们要努力在比较教育研究中从本民族的文化和教育传统出发,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范式。4)比较教育学者不仅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而且要深入实际社会生活,从广泛存在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之中的那些实际教育活动中发掘教育科学本土化的活的生长点。总之,教育的国际化应当是一种世界各国文化的平等的、双向的融合过程,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一种文化的泛世界化过程。教育国际化的结果应当是一种包含着差异的辩证统一,而不是简单划一的完全一致化。只要我们把握和利用好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各国文化教育既相互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互相融合,密切联系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教育发展的新局面是一定能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比较教育研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担负着独特的历史使命。
谈谈你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1、内涵:①在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各国教育的相互联系普遍增强。②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也更加频繁和深刻。③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也出现了一种世界范围的一致性,各国的教育似乎正面对一种共同的挑战。④各种国际性的教育组织和机构的产生,以及它们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积极介入,从社会结构上反映着教育国际化的潮流。2、成因:①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对教育的影响。②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各国教育内容中相互一致的成分不断增加,并占据了全部教育内容的绝大部分。③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在知识和教育方面的联系更加便捷,也日益紧密,从而为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条件。④一系列全球问题的解决,也对各国教育发展提供了国际化的迫切要求。3、教育国际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①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与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②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本土文化传统的扭曲和丧失,发达国家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冲突引起一些麻烦等。
评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教育改革,以及对我们的启示: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美国教育被越来越严重的成绩平庸所困扰,表现为功能性文盲大量增生,教育质量持续下降,学校纪律混乱、学生犯罪率上升,报告认为这种教育成绩平庸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过程本身所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因此,必须全面改革美国教育。这份报告的发表引起全体美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由此拉开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美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1)改进中小学的教育质量。2)对师范教育进行改革。3)高等教育的改革。1986年11月,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表《美国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的报告,建议:密切大学和中学的联系;新生入学后应进行考核,凡基础课程不合格的必须补课;明确办学思想,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教学而不是科研;加强本科阶段的综合化核心课程的学习;所有大学应建立与“科研名教授”同等的“教学名教授”称号,给予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以特殊地位和待遇;评定学业成绩应有一定的标准。1983年《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是一篇里程碑式的报告,它评估了美国教育的现状,唤醒了美国人民对教育危机的重视。5年来,美国教育取得了进步,学生们学习了更多的基础课,但是,美国的教育仍处于危险之中。在教育建设过程中,美国善于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对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师范教育进行改革,世界在不断变化,科技日新月异,这同样要求我国把握机遇,不断推进改革步伐;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善于借鉴别国教育经验也是美国教育的经验,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不考虑国际性问题,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教育。自七十年代以来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优秀的文明成果,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让世界惊叹。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而成为我们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迎着新世纪,我们将继续前进,只有开放并与国际接轨才能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新的契机,我们将从展望未来变化的趋势中把握现实,在面对现实中把握未来,未来很美好,但需要我们去奋斗。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教育中吸取精华,不断向他们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走适合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道路。
评述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教育改革:(1)原因:①美国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发展;工业生产转向以知识密集型为主;这些要求工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水平。②美国在工、商、科技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受到挑战,美国朝野认为国家处在危机中。③危机的根源被认为是教育过程的一些缺陷造成美国教育大大落后于竞争对手。2)措施:①调整课程结构,提高毕业标准。②增加学习日,延长学习时间。学日在校学习时间7小时,学年学习日200-220天。③加强道德教育,整顿校风校纪。④重视创造力的培养。3)效果:通过改革,到1988年,美国教育遏止了过去十多年的严重滑坡,开始恢复到合理水平,学生们学习了更多的基础课。但是,改革进展相当缓慢,许多学生没有从中学毕业,许多毕业了的学生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
面向21世纪,英国在中小学教育方面采取哪些重大改革措施?(1)统一全国课程。《国家统一课程》的设立,主要是针对英国中小学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管理的无序状况而采取的一个重大措施。全国统一课程由核心科目和基础科目构成。2)改革考试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在改革课程的同时,对考试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其措施主要是:推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以新的“中等教育普通证书”取代“普通水平普通教育证书”和“中等教育证书”。设“职前教育证书”考试。推行高级水平补充考试。3)推行直接拨款公立学校政策。这些改革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英国政府在削弱地方教育当局对教育的抑制权、加强对公立学校的中央抑制的同时,鼓励学校本身之间的竞争的政策倾向。
论述80年代末以来英国中小学的教育改革:一、统一全国课程。战后英国中小学课程,实际上由各学校校长和教师决定,形成多元化的地方主义特征。这使英国中小学教育质量明显下降。而且地区之间参差不齐。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在中小学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的规定。该法规定了在全国统一课程的每一个科目中,每一基本学段结束时不同能力和成熟水平的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理解力,规定全国统一对7、11、14和16岁四个阶段的学生分别进行成绩评定。二、改革考试制度。①推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②实行新的“中等教育普通证书”。③设“职前教育证书”考试。④推行高级水平补充考试。三、推行直接拨款公立学校政策。根据《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任何愿意成为直接拨款公立学校的郡立学校或民办公助学校,在取得绝大多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经批准,可以脱离地方教育当局控制而成为直接拨款公立学校。这类学校是一种自治机构,独立经办,独立承担学校在招生、处置学校所有合法财产、签订教职员雇佣合同等一切方面的责任;其办学经费由中央下拨而不再由地方教育当局负责,家长在学校董事会中的权力和影响得到加强。这些措施反映了英国政府在削弱地方教育当局对教育的控制权、加强对公立学校的中央控制的同时,鼓励学校本身之间的竞争的政策倾向。
试论述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改革的措施:(1)联邦德国的高等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其核心是强调“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①学术自由就是教学自由和科研自由由。②教学自由,对于教授们来说,就是自由地以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讲授他们想要讲的科目,自由地发表自己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见解;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完全自由地听课,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修各种课程,可以自由地由一所大学转到另一所大学,也可以换系科与专业,还可以自己决定何时参加考试和提交毕业论文。③科研自由包括研究题目的提出、科研方法的选择以及科研成果的评价和推广。④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意味着科研是教育的基础,高等学校的教育必须以学科的最新知识为基础。2)德国的高等学校体系,形式多样,层次各异。高等学校有权实行自我管理,但同时各州主管部门对其具有监督权。高等学校自我管理的原则是:高等学校的所有成员均有权利和义务,按照各自的资格和职位等级参与学校的管理。3)高等学校的教学基本上根据各专业的考试要求来安排确定,通常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4)高等学校一般没有入学考试,凡是完全中学和综合中学高年级毕业,持有中学毕业文凭就有升入高等学校深造的资格。5)联邦德国的学位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文凭学位和硕士学位,第二级为博士学位,第三级是教授备选资格。6)德国高等学校中的教学形式主要有授课、练习、习明纳、实验、调查和实习等。其中,习明纳是一种很受重视的教学形式。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1)改革大学的学习。从联邦的角度,要力求通过改革大学的学习而实现降低大学里平均高达27%的淘汰率和缩短过长的大学学习时间这两个目标。大学学习应该分为两个阶段,即职业能力学习阶段和科研能力的博士学位学习阶段。2)改革高等学校的管理。联邦和各州应该确定高等学校权利的根本原则和管理措施,以此激励和引导高等学校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促进高等学校之间激烈的竞争。3)赋予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同等的地位。明确区别职业能力的学习阶段和科研能力的博士学位学习阶段;提高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能力;保证高等专科学校对教授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
试论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改革趋势: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并称为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其结构完善,办学形式多样而灵活,培养人才效率比较高,既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满足社会就业制度对具有职业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又能给新生劳动者职业培训以及在整个职业劳动中提供充分的自我发展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职教的改革措施反映了这种德国职教的改革趋势。80年代的职业教育改革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1)职业教育课程与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强调“职业性关键能力”的培养。(2)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习明纳和“自我设计”的自主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自主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3)在管理体制上,注重使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教育的管理更加合理,合作更加一体化。进入90年代,德国联邦教育和科学部又推出了强化职业教育的几项重要措施:(1)经济界必须在德国所有的地区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位置;(2)发展和拓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新形式,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3)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使受过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具有更多职务升迁的机会;(4)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与互补性,承认两种教育证书的等值性;(5)提高青年人职业培训的比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初等教育的改革措施有哪些?1985年法国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小学教学大纲,并从该年秋季开学起实施。新大纲规定小学均开设法语、数学、科学与技术、史地、公民教育、艺术教育、体育7门课程,恢复传统的分科教学,以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19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初等教育方向指导法》、鼓励学校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去组织教育和教学,使教育既能够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又能主动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内容是:(1)取消留级制度,实行弹性学制。2)调整课程设置,把小学的7门课程分为3组。3)在同班或同年级中建立学科同质小组。4)重新安排学年,调整学习节奏,使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5)推进阅读计划。6)增设外语。
综述日本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其措施:(1)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根据在21世纪把日本建设成为富有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国家这个总目标,确定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①培养心胸宽广、体魄强健和富有创造力的人;②具有自由、自律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精神;③使他们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2)教育改革的原则。①重视个性的原则;②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③国际化原则;④信息
化原则;⑤多样化原则。3)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①完善终身学习体制;②改革初等、中等教育,包括充实、改善道德教育在内的课程设置;③改革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开放化;④振兴学术,推进基础研究,充实研究生院,增加科学研究补助金;⑤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加强教员和学术的交流,改进留学生制度;⑥为适应信息化而进行改革,树立信息道德,提高对信息价值的认识;⑦改革教育行政和教育财政;⑧建立教育改革推进体制;⑨扶植私学。此外,作为教育改革内容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轻松宽裕”的环境中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②向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方向转变;③改革教育内容;④努力实现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一代;⑤继续改革高等教育;⑥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联系。 分析20世纪80年代日本教育改革及其对我们的启示:1984年,中曾根首相设立临时审议会。该审议会发表了四次咨询报告,探讨了21世纪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1)面项21世纪的教育目标:A、培养心胸宽广、体魄强健和富有创造力的人;B、具有自由、自律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精神;C、使他们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2)教育改革的原则:A、重视个性原则;B、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C、国际化原则;D信息化原则;E、多样化原则。3)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A、完善终身学习体制;B、改革初等、中等教育,包括充实、改善道德教育在内的课程设置;C、改革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开放化;D、振兴学术,推进基础研究,充实研究生院,增加科学研究补助金;E、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加强教员和学术的交流;F、为适应信息化而进行改革,树立信息道德,提高对信息价值的认识,建立信息化社会型系统,完善信息环境;G、改革教育行政和教育财政;H、建立教育改革推进体制;I、扶植私学。
综述俄罗斯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动向:教育经费的不足和困难仍然是影响俄罗斯教育事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也是教育危机的根源。更严重的是。政府财政预算用于教育部分的比例在逐年下降。由此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1)教育系统存在物质基础危机。公共教育经费的拖欠导致学校债台高筑,经常发生断水、断电、断热现象,破坏了正常教学工作,使学年教学工作不能按时结束;教育机构因为经费紧张而不能购买必要的教学设备;物质技术装备低劣成为学生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2)“危险群体”的儿童数量持续增长。社会孤儿的数量在增长;患病儿童的数量在持续上升;特别令俄罗斯人担忧的是,有些儿童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入学接受教育。3)教育人员缺乏社会保障。教育人员工资紧张,以致部分地区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群众性抗议活动。4)教育上的差异日趋严重。在不同的发展地区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地区性差异;城市教育优先发展的趋势在继续;优先发展“有威望的”教育计划,精英教育发展迅速。俄罗斯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可能表现出以下的一些动向:1)教育改革的方向——试图扩大教育的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2)鼓励多种形式办学——确立社会、个人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多种办学形式的存在。3)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经费资助体系。4)采取措施,保障公民和学生的教育权利。5)实行优惠政策,稳定教师队伍。6)加强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7)进一步进行教育改革——发展多元化的教育形式,适当扩大选择性教育;建立有效的教育网络,合理划分教育机构的布局结构,保持各级各类教育的一致性;使青年教育专业化;支持民族地区和地方的教育事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干部培训体系;向计划——目标管理模式过渡,建立整个教育管理的分权机制。 世界各国都在面向未来积极改革,谈谈这种世界教育改革趋势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教育已成为发展的首要推动力。纵观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措施及其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在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共同的和主要的问题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积极为21世纪做准备。2)下放教育权限,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3)转变教育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4)重视普及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平等与民主。5)加强教育与现代生产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改善职业技术教育。6)以教育质量为中心,力求提高教育效果。7)改善教师工资待遇,加强培训,建立高质量师资队伍。8)面向世界,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
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1)中国共产党有着清醒的认识,在第十二届中央全会上,就把教育与农业、能源和交通一起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而列为优先发展的对象。2)在终身教育问题上,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开始真正重视终身教育,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以法律形式确立了终身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3)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普及义务教育和实行教育民主化的问题。4)在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强调“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5)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着眼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不限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在这方面,我国也与世界同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以至整个民族的素质。6)颁布了《教师法》,教师的政治待遇显著提高,经济待遇也不断改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也不断得到加强,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终身教育的意义及各国相应的改革措施。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方案之后,70年代该组织由出版《学会生存》的报告,提出“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把终身教育作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石。90年代,该组织又出版《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把“终身教育”列入该报告的“原则”部分之中,强调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到90年代,终身教育的问题也受到其他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关注。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标志着终身教育从过去仅仅是一些国家追求的教育理想,变成世界性的教育发展趋势和全球性的教育行为。会议强调,“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1995年,有10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对“重视终身学习”这一现代教育的原则作了书面承诺。日本是较早接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国家。早在70年代就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在80年代把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逐步建立“终身学习社会”作为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法国政府在70年代初就提出,职工的继续教育应以终身教育作为指导思想,规定国家有责任为公民提供终身的职业训练;80年代又明确提出,个人终身教育是学校、大学及其工作人员的一项使命。美国国会在70年代就已经通过了《终身学习法》。在80年代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指出没有终身学习,人们的技能很快就会过时。英国虽没有“终身教育”一词,但是以成人为主要对象的继续教育却一直比较发达。俄罗斯试图建立连续教育体系。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式开始重视终身教育问题,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终身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这对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我国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试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积极为21世纪作准备。2)下放教育权限,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3)转变教育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4)重视普及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平等与民主。5)加强教育与现代生产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改善职业技术教育。6)以教育质量为中心,力求提高教育效果。7)改善教师工资待遇,加强培训,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8)面向世界,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
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各国教育改革有何共同趋势?1)面向21世纪,提出高质量的教育目标。2)要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3)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4)重视道德教育。5)重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
在教师培养方面,世界各国的改革表现出哪些共同特征?(1)以法律形式确认教师在教育和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2)重视教育教育目标的全面性。3)在更高水平上平衡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4)重视教师教育课程的广博性。5)重视教师教育的终身性。6)教师教育机构在规格上表现出趋同性
正在阅读:
比较教育(最全的)06-30
AMT自动变速器离合器执行机构毕业设计07-12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体育教案 全册07-07
电厂保安人员管理制度 - 图文07-03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一单元-分数乘法-教案(表格式)07-08
古诗改写作文汇总五篇04-02
微商沙龙策划案07-02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看拼音写词语及练习题07-01
实用的真挚的友谊作文8篇04-02
《爱之链》续写04-0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最全
- 比较
- 教育
- 全国电厂及分布情况及容量
- 机场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一年级奥数题
- 戊酸雌二醇注射液说明书
- 2015年6月17日出生的宝宝生辰八字五行喜用神起名分析
-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安徽卷)
- 2016考研 英语专业录取的院校及方向
- 陈列手册(服装陈列教材) - 图文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6年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的通知
- 合成氨最后的设计 - 图文
- 2015新版PEP小学五年级英语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 小学知识点汇总数学第一章数和数的运算
- 年处理煤焦油13万吨焦油蒸馏工段工艺设计__正文
- 日常生活英语比较常用的口语句子
- 中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 人工挖孔桩专项安全施工专项方案
- 广数数控系统实训教案
- 领导班子其他成员2018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
- 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方案(2013-10-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