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4-06-14 05: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0 岳阳楼记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在岳阳楼落成之时,他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60个字写景抒情,很有气势。但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就更好。《岳阳楼记》共368字,文情并茂,感人肺腑。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人所传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岳阳楼记》。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进士及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 2 )背景链接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 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2.生难字词

(1)字音 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 xiāng) ...迁客骚人(sāo) 淫雨(yín) ..霏霏(fēi) 怒号(háo) ..樯倾楫摧(qiáng)(jí) 山岳潜形(qián) ... 薄暮冥冥(bó)(míng) 波澜不惊(lán) ...沙鸥翔集(ōu) 宠辱偕忘(xié) .. (2)词义

【谪守】贬官。守,指做州郡的太守。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增其旧制】扩大它原有的规模。制,规模。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边际。 【朝晖夕阴】早晚阴晴多变。晖,日光。

【迁客骚人】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来也称诗人为“骚人”。

【连月不开】开,指天气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芒。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樯倾楫摧】桅杆拿倒下,船桨断折。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冥冥,昏暗。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忧谗畏讥】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全文共5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

第一层(第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第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第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三、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达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3.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明确:(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明确: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6.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步骤四 深层探究 探究写法 (一)深层探究

1.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明确: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明确:“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明确: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明确: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二)探究写法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美好的感受。

2.拓展延伸

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句式整齐,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变化。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文的教学,我认为“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诵读的方式很多,针对本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同时,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字、词、句以及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还要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

11 醉翁亭记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秋高气爽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赏景的好时机。在前面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雄伟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2.生难字词

(1)字音 滁(chú) 壑(hè) 琅(láng) 琊(yá) 潺(chán) .....酿(niàng) 辄(zhé) 蔌(sù) 酣(hān) 弈(yì) .....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伛(yǔ) 偻(lǚ) .....洌(liè) 肴(yáo) 觥(gōng) 筹(chóu) 翳(yì) .....(2)词义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又深幽秀丽的。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临于泉上】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 .【佳木秀而繁阴】秀,茂盛。 .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 ..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学生听懂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 (2)教师为生字标注读音,并要求学生齐读三次。

(3)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读三到四次。 学生轮读一次,齐读两次。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全文共四段。

第1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2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3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第4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第2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请写出描写傍晚山林全景的句子。

明确: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6.本文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1)写醉翁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7.“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8.第3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9.第3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明确: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10.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明确: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文中哪个字贯穿全文?

明确:“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主旨

1.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写出《醉翁亭记》中的成语。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峰回路转;觥筹交错;山肴野蔌;与民同乐。 3.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什么?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6.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先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接着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再写太守与民同乐,以此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例如:(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醉翁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醉翁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8.再读课文,尝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

学生读,师生评,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乐”的情感及贯穿全文的“乐”的主线。 9.自由朗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10.根据以上梳理,你认为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提携全篇,而“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描写琅琊山的美景以及人们游山的欢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此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像作者一样具有旷达的情怀。

2.拓展延伸

(1)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该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明确:①诵读感悟内容;②探究思想背景;③赏析行文特色。 (2)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这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明确:无论处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请举出出自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醉翁亭记 欧阳修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醉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与民同乐(醉情)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从此案例中,我得到启示,在平常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辨析、评析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使之能更敏锐、更全面地感知文章的特色。

12* 湖心亭看雪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背景链接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2.生难字词

(1)字音

更定(gēng) 毳衣(cuì) 崇祯(zhēn) ...沆砀(hàng 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对坐(zhān) ....余拏一小舟(ná) 喃喃(nán) 雾凇(sōng) ...(2)词义

【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拏】撑(船)。 【拥】裹着,围着。 【毳衣】细毛皮衣。 【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明确: 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明确:全文共两段,第1段写赏雪的具体经过,第2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 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从听觉来写。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到湖心亭看雪作铺垫,突出游兴强烈。 3.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 明确: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

明确: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5.“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

明确: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步骤四 赏析语言 探究写法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

“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2.写作特色。

明确: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2.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事件: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以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习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3 诗词三首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水调歌头》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生难字词

(1)字音 樽(zūn) 珍羞(xiū) 投箸(zhù) ...歧路(qí) 箸(zhù) 凄凉(qī liáng) ....长精神(zhǎng) 宫阙(gōng què) ...低绮户(qǐ) 婵娟(chán juān) ...

(2)词义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直】同“值”,价值。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见赠】赠给自己诗歌。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宫阙】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去。 【何似】哪里比得上。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自由放声朗读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2.朗读节奏划分 (1)《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一)品析《行路难》(其一)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3.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夸张。

4.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 心情如何? 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 明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极度苦闷、抑郁。 停、投、拔、顾。 5.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 明确:不是,是想象,是虚写。

6.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明确: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

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7.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8.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品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3.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明确: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句的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4.诗中引用典故的诗句是哪一句? 明确: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什么道理? 明确: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三)品析《水调歌头》

1.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 明确:望月、思圆。

2.望月乃写景,思圆乃抒情。词中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明月、青天、酒、“我”、风、清影(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

3.月圆中秋之时,词人把酒临风,形单影只,想到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宫阙、琼楼玉宇,虽高大豪华,却住着同样孤独的人,此情此景与词人是何等相似啊!这里可以看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 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 4.齐读下片,体会词人此时的心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词,诗人都是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 ,但他们都能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三首诗词都体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2.拓展延伸 阅读方法小结。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背诵默写这三首诗词。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经典成为千古绝唱。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学习它们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写作 议论要言之有据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议论不仅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言之有据,才能让人信服。什么是有据?

有据就是要有论据,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据。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明确“言之有据”的概念。 1.什么是言之有据?

明确:言之有据就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就是论据。它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2.什么是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明确:(1)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2)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众人皆知并为人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理等。

(二)在写作时怎样使用好两种形式的论据?

明确:(1)事实可详细写,也可概述;从事实中要能看出道理,再检验它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2)道理就是名言、格言、理论分析、定理公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 切记: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 (三)怎样使用好议论文中的论据?

明确:(1)在使用材料时,首先要确保材料准确,经得起推敲。列举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都要真实准确。在写作时,先确认事例是否真实可靠,然后再使用;引用名言警句,要注意核对原文,保证引述准确。

(2)使用材料,还应保证材料与观点一致。大家也许都积累了不少名言警句和事例素材,但是有些并不能与你的观点相对应,如果选择它们来做材料,就起不到支撑观点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事实论据时,不需要详细记叙事件本身,而要通过概括叙述和对论据的分析,建立起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3)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所用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可以丰富、多样一些,比如可以用历史故事、生活事例、统计数据等做事实论据,用名言警句、民间谚语、精辟的理论等做道理论据,还可以将两者交替使用。

(四)结合例文,指导技法。 1.明确内容

《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欺诈、造假等不讲诚信的现象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请以《谈诚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提出要求

(1)关于“诚信”,可说的角度很多,要深入思考,多方开掘,选定一个角度,形成一个明确的观点。

(2)关于“诚信”的材料很多,注意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选取恰当的材料。 3.例文导航

谈诚信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孔子早在2 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最终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信任与尊重。

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大字。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名师点评】

作者选取了两个事例进行事实论据,引用名言警句做道理论据,充分阐释了“诚信”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可怕性。能围绕自己的观点,选取恰当的材料。有理有据,行文流畅。

4.限时当堂作文。

三、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评讲作文: 1.佳作推荐。 2.美文共赏。 (1)作者朗读。

(2)小组评:推荐组说出推荐理由。 (3)自由评:听众点评,不超过三人。 (4)自评: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自评。

在本次作文中,我最想谈论的主题是______;我写作本文最成功的地方是______;最大的失误是______;经过本次写作,我在下次写作文时一定做到______。

(5)老师评:如果学生点评不到位,老师补充。 3.小结。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修改自己的本次习作并做成电子稿,然后将各组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其余同学把电子稿传到班级QQ空间,供大家欣赏交流。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次写作的教学,我认为学生们对议论文的论据部分掌握得很好,明白了论据的基本形式和写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9u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