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4-06-30 10: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着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新面貌
前言:
1、求知活动的目的:
i.
物质:由了解并适应其居住的环境起,企图改变并控制其外在物质世界,从而获得「生存的安全与舒适」。 1. 发展各种科学与技术。 ii.
精神:由了解自身与人己关系起,进而企图化解困惑与冲突,改变其内在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1. 发展不同的哲学与宗教。
第一节 旧瓶新酒的现代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新界说
1、心理学的源起:
甲、西方哲学。
乙、探讨「心」为主要问题。
丙、十九世纪末叶,受「生物科学」的影响,成为独立科学。 2、Psychology名词的释义:
甲、Psyche:指灵魂「soul」。
乙、Logos:指讲述「discourse」。 丙、合之:心理学是阐释心灵的学问(不含科学,只具哲学意义)。 3、转变为科学:
甲、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 乙、因行为学派主张而走向科学化。
二、心理学是超科学的科学
1、科学与科学方法
甲、科学:
甲、广义:凡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均称之。 乙、狭义:专指自然科学。
乙、结论:只有科学方法以及采用该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才是真正符合科学的涵义。
2、科学的特征与目的
甲、四大步验:采用工作、实施程序、数据分析、结果呈现。 乙、三点特征:
i. 客观性:指不因人而变,或随意而变的科学特征。 ii. iii.
验证性:指科学研究的结果,或根据研究所建立的科学理论,其真实性如何,是可以验证的。
系统性:指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丙、科学目的分为四个层次:
1
i. 陈述:只求事实性,不涉及问题发生的原因;将研究问题所获知的表面事实,客观地用口头或文字描述出来。
ii. iii. iv.
解释:将问题发生的前因后果分析清楚。解释是以陈述事实为根据,进一步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
预测:只根据现有的资料,去推估将来发生问题的可能性。
控制:指设法控制问题发生的原因,使可能发生问题不致于发生。
3、心理学是超科学的科学
甲、知识是否为科学:与该知识本身性质无关,是看所采方
法与研究目的是否合于科学。
乙、物性与人性比较,有五点不同:
i. 物性的特征是外显的,人性除少部分外显外,多半
是内蕴的。
ii. iii.
物性变异较少,人物变异极大。
对物性的测量易采用数据的量化方式处理,容易达客观与验证的标准,对人性则不易。
1. 物性反应在测量上结果:「客观的客观」。 2. 人性在测量工具上反应:「客观的主观」。
iv.
对测量所得数据的处理:
1. 物性:按「客观的客观化」原则处理。 2. 人性:按「主观的客观化」原则处理。 v.
心理学配称为科学吗?
1. 配称为科学与否的条件:与知识性质无关,看
研究的方法与目的。
2. 心理学是科学中发展较晚的一门,但人性问题
难度更高。 3. 科学研究的价值来看:所研究的人性问题较任
何其它科学的研究更重要。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 一、理论科学的共同目的
甲、学科的分类,从研究目的来看:
甲、理论的:
i.
在发现事物变化的真象,探求原理原则,用以建立系统理论,俾供作后人据以解释、预测或继续研究同类问题的基础。 ii.
通常根据两个基本假设:
2
1. 宇宙万物间事象之变化,各有其自身的秩序与规律。 2. 秩序与规律的背后,存在着某种原理原则;从事科学
研究的基本目的,就是寻找此等原理原则。
iii.
理论心理学:目的即在探究人类或动物行为与心理历程变
化的原理原则。
乙、应用的
二、应用科学的特有目的
1、历史发展来看:应用心理学发展在前,理论心理常学发展在后。 2、现在应用心理学研究目的:
甲、 根据理论心理学研究发现的原理原则,转移到应用的情况
中,重新选定对象,设计方法,控制因素,以进行验证性的研
究。
乙、 从验证研究中得到实用性的原理原则,然后将之推论到同
类情境中去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科学心理学诞生前的历史背景
甲、自古流传的哲学
乙、十八世纪的生物学与生理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哲学源头
甲、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讨论「人类本性」、「人类知识的由来」、
「五官的运用」以及「记忆功能」等问题。
乙、影响心理学发展的第二位哲学家笛卡尔:
甲、认为人类生而具备足以产生感官经验的心理功能。
乙、心为身之主,身体的一切活动,系由生而具有理性的心所控制。 丙、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其大成:哲学思想主流之一理性主义。 丁、影响心理家发展的第三位哲学家十七世纪洛克:倡经验主义,强调
人类一切知识均来自后天经验,反对理性主义者所倡先天观念的说法。
三、科学心理学的生物学与生理学源头
甲、生物学研究的兴起:达尔文的进化论。
乙、缪勒:德国生理家,首倡神经特殊能量之说,主张大脑的功能
是分区专司的。
丙、赫姆霍兹:倡色觉理论与听觉理论。
丁、费希奈:以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经验的历程,探讨争论
未决的心身关系论争的问题。以生理感官功能为基础的实际研
究,为以后生理心理学的发展奠立基础。
四、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甲、
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生育的新生
3
儿就是心理学。 乙、
i. ii.
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冯德创立世界第一座心理实验室,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冯德的贡献:
1. 冯德是十九世纪后期集生理心理学大成的人,出版
「生理心理学原理」,为心理学独立宣言。 2. 采用系统的科学实验方法,以探究人的心之结构。所研究的主题,是从意识开始。 3. 虽其内容已不合时宜,但主要贡献在首创的系统实验
方法。
五、从反结构主义到学派林立
甲、结构主义
甲、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 乙、铁钦纳所领导,研究方法师承冯德。
丙、让受试者以内省方式表达对物理刺激所引起的主观经验,从而分析意识的内在元素。
丁、意识包含三种元素:一为感觉性,属知觉之元素;二为想
象性,属观念之元素;三为情感性,属情绪之元素。 戊、心理学研究之目的:在经由内省而了解在不同刺激情境之
下各种元素结构的情形。 乙、功能主义
甲、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与杜威二氏所创立。 乙、基本主张:心理学的目的应该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
理或意识的功能,而不能像结构主构那样,只求分析意识
之元素。
丙、研究对象:不限于成人,扩大范围包括儿童与动物。 丁、研究方法:不只限于内省法,包括观察、测验、问卷调查
等。 戊、功能主义的理念:与英国洛克的经验主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思想有关。
己、对以后心理学发展影响不大。 丙、行为主义
甲、美国心理学家华森1913年所创立。
乙、反对结构主义的心理结构与意识元素观念。
丙、不同意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将意识当做心理学研究之主题。 丁、主张:
i.
强调科学心理学所研究者,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
4
和测量的外显行为。 ii. iii. iv.
构成行为基础者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即可知行为的整体。
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
经由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
丁、完形心理学
甲、德国心理学家魏泰迈氏所创立。
乙、主要研究知觉与意识,其目的在探究知觉意识的心理组织
历程。 丙、反对结构主义的心理元素观。
丁、不同意行为主义所持的集多个反应而成整体行为的理念。 戊、结构主义:各元素之合等于意识之整体。 己、行为主义:各反应之合等于行为之整体。
庚、完形心理学: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合。
原因是集知觉而成意识时,加多了一层心理组织,所以知
觉的心理组织才是最重要。
辛、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发展奠下基础。
戊、精神分析论
甲、奥国精神医学家佛洛伊德1896年所创立。
乙、对人格或人性解释的三大要点:
i. 人格动力:潜意识、欲力、生之本能、死之本能。 ii. iii.
人格发展:六个时期。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冲突、焦虑、防卫作用。
己、人本心理学
甲、美国心理学马斯洛、罗嘉思所创立。
乙、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丙、反对精神分析论评为伤残心理学。 丁、批评行为主义为幼稚心理学。
戊、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
己、对人性持乐观看法,认为人类本性是善的。 庚、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人本心理学的两大特征:
i. ii.
心理学是以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性,不再像以前各学派那以科学上的需要去研究人性。
显然把心理学的纯科学色彩冲淡了;人本心理学的理
5
3. 有两个神经组织:杏仁核(情绪)、海
马(记忆)。
4. 脊髓的构造与功能
甲、两种功能: i. ii. i.
提供躯体与脑部之间神经双向传导的通路。 作为脊髓反射的反射中枢。
反射只经过脊髓,只由感觉、中间、运动三个神经元所形成,即称为「三神经反射弧」即「又射弧」。 反应经过大脑。
乙、反射与反应之区别:
ii.
iii.
周围神经系统 1. 躯体神经系统:
甲、感觉神经元
乙、运动神经元
丙、骨骼肌最大的特征:是随个体意志支配的,也称
随意肌,肌肉能够随意支配,即系因躯体神经系
统使然。
2. 自主神经系统:
甲、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的运动神
经元所构成。
乙、运作不受个体意志所支配,故称「自主」或「自
律」。 丙、分为两大部分: i. 交感神经系统:在个体紧张而警觉时发生作
用。 ii.
副交感神经系统:常使个体在松弛状态时发
生作用。
丙、大脑半球的构造与功能
i.
大脑皮质的构造
1. 表层:大脑皮质,由灰质构成。 2. 下方:白质构成。 ii.
大脑半球的分区与联合功能 1. 运动区 2. 体觉区 3. 视觉区 4. 听觉区 5. 联合区
11
iii. 大脑两半球的分合功能
1. 每半球分别各有运动、体觉区、听觉区、联合区等神
经中枢。 2. 在神经传导的运作作,两半球相对之神经中枢,彼此配合、发生交互作用。 3. 两半球之联合区,分别发挥左右半球相关各区的联合
功能。
4. 两半球非各自独立,两者交互作用之发挥,是靠胼胝
体的连结。 5. 语言区:
甲、布氏语言区──功能偏于语言的表达
乙、威布语言区──偏于语言的记忆与理解
丁、内分泌系统
i. 脑垂腺
1. 生长激素:
甲、分泌过多:巨人症
乙、分泌不足:侏儒症 2. 性腺激素: ii.
3. 泌乳激素: 甲状腺
1. 甲状腺素:促进全身细胞的氧化作用,增进新陈代谢速率,维持身体的正常生长及骨骼的发育。
2. 机能高亢:闷热、身体消瘦、显现突眼之症状。 3. 不足:在成年人则会发生水肿现象,代谢速率较常人
为低。
iii.
副甲状腺
1. 功能:调节血液中钙与磷的浓度,维持神经系统与肌
肉的正常兴奋性。 2. 分泌过多:易导致骨骼断折或变形,肾结石的疾病。 3. 分泌不足:易致神经与肌肉的兴奋性增高,以致引起
痉挛而窒息死亡。
iv. v. vi. i.
胰腺 肾上腺 性腺
心理遗传学:又称「行为遗传学」,系结合「心理学」与「遗传学」两方面的知识,对个体身心的发展与身心变化,从事系统研究与解释的一门科学。
12
戊、心理遗传学的研究
ii. 心理学家研究个别差异时,一般采两大取向: 1. 藉用遗传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解释。
甲、属生理特征者,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 2. 从环境因素的影响来解释。
甲、属个体行为与心理特征者,受环境因素影响较
大。
iii. 染色体与基因 1. 显性基因 2. 隐性基因
iv.
心理遗传学的研究 1. 选择性交配:以动物为对象来研究遗传影响行为的方
法。
2. 孪生子研究:
甲、同卵孪生
乙、异卵孪生
第三章 感觉历程
第一节 感觉的基本特征
一、绝对阈限
1、 阈限:指界限的意思,在此界限之上即生感觉,低于此一界限,
感觉无从发生。 2、 绝对阈限:阈限是按受试者的感觉经验判断的,而此种判断,
是在没有其它刺激可资比较的情境之下,纯以单一刺激为根据的。
二、差异阈限
1、标准刺激:保持不变者。
2、比较刺激:使之改变者。
3、差异刺激:在辨别此两种刺激的差异时,两种刺激强度的最低差
异量,又称「最小可觉差异」。 4、韦氏定律:△I/I=K
甲、△I:代表两刺激间的差异,亦即差异阈限。 乙、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 丙、K:代表常数。
丁、主要概念:感觉变化中,虽然差异阈限常因刺激类别与感觉
类别而异,但其差异阈限与做为比较根据的标准刺激之间,
仍保持一种定比关系。
5、韦氏分数:即常数K,人类各类感觉的韦氏分数之间有很大的差
异,如视觉对亮度差异辨别的敏锐度较凭味觉对盐淡差异辨别的
敏锐度为高。
13
三、感觉之适应
1、 感觉适应:感觉器官因接受刺激久暂而使其敏锐程度改变
的现象。及特性如下:
i.
因刺激过久而变为迟钝。
ii. 因刺激缺乏而变为敏锐。
四、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
1、
第二节 视觉
一、眼睛之构造与功能 二、视觉刺激与视觉适应
1、视觉刺激
甲、色调:由光波之长短所决定的某种颜色感觉。 乙、亮度:光波的强度而言。 丙、饱和度:光波的纯度。 2、视觉适应
甲、暗适应
乙、亮适应
三、视觉的主要现象
1、混色与补色
甲、混色:由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波混合之后所得到的色觉。 i. ii.
相加混色:所指者为色光。 相减混色:所指者为颜料。
刺激强度降至感觉阈限之下,而不能觉察其存在,该刺激对人是否仍产生影响?
乙、补色:混合之后变成灰色的现象。 2、后像与颜色对比
甲、后像:视觉刺激虽消失而感觉暂时留存的现象。
i. ii.
正后像:原刺激消失后,其所遗留的后像,与原刺激的色彩及亮度均相似。
负后像:后像的亮度与原刺激相反,而色彩与原刺激互
补。
乙、颜色对比:指不同颜色之物体并列或相对出现时,所得色觉
与单一颜色出现不同。 i. ii. iii.
同时对比:两种刺激同时出现而生的颜色对比。
连续对比:因两种刺激相继续出现而产生的颜色对比。 亮度对比:因两色觉刺激亮度不同而产生的颜色对比。
3、色觉缺陷与色盲
甲、色觉缺陷:对红色、绿色、蓝色不能明确辨别清楚者。
乙、色盲:对红、绿、蓝三种颜色完全不产生色觉经验者。
14
i.
全色盲 ii.
部分色盲
四、色觉理论
1、杨赫二氏色觉论
甲、英医学物理学家杨格与德国赫姆霍兹所提出 乙、三色论
2、相对历程论(色觉对向论)
甲、德国生理家赫林所提出。
乙、网膜上有三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 i. 职司亮度。 ii. 职司红绿色。 iii.
职司黄蓝色。
第三节 听觉
一、耳朵的构造与功能
1、构造:外耳、内耳、中耳 2、功能
二、听觉刺激与听觉现象
1、引起听觉刺激的声波,有三种物理属性: i. 频率 ii. 振幅 iii.
复杂度
2、三种心理属性:
i. 音调(音高) ii. 音强(响度)
iii.
音色
三、听觉理论
1、部位论(钢琴论、竖琴论、共鸣论)
甲、采用听觉共鸣的原理来解释听觉现象 2、频率论(并发论、电话论)
甲、按频率论的解释,其原理与电话相似。
第四节 其它感觉 一、嗅觉
1、嗅觉皮膜 2、绝对阈限 二、味觉
1、感受器为「味蕾」。
甲、甜在「舌尖」。
乙、酸、盐在「舌两边」。
15
3. 长期记忆:指记忆中之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者。
二、记忆的历程
i. 编码:指个体讯息处理时,经由「心理运作」将外在刺激的物理性
特征,转换成另一种「抽象的形式」,以便在记忆中贮存并备供以取用的「心理表征」。
1. 心理表征:即心理运作,将外在世界的物理特征,转换为心理
事件,以便处理与记忆的历程。
ii.
贮存:指将业经编码的讯息,留存在记忆中,以备必要可供检索之用。
1. 学习后讯息之贮存与中枢神经有关。
2. 不同性质之讯息,与大脑皮质之各部位功能有关。
iii.
检索:指在必要时将贮存在记忆中的讯息取出应用的心理历程。
三、记忆的测量
i. 回忆法
1. 自由回忆法 ii. iii.
2. 依序回忆法
再认法(辨认法):是非题与选择题。 再学习法(节省法)
1. 节省的百分比数={(初学习练习次数-再学习练习次数)/
初学习练习次数}x100
四、影响记忆的因素
i.
序位效应
1. 序位曲线 2. 初始效应 3. 时近效应 ii.
闪光灯效应
iii. 莱斯托夫效应:指学习材料中最为特殊的事件容易记忆。 第二节 感官记忆的研究 一、感官记忆的编码
甲、感觉记忆的编码工作:感官接受刺激而生感觉,由感觉又转变为知觉,
个体在这两者之间所做的讯息处理。
i.
注意:指个体对情境中的众多刺激,只选择其一个或一部分去反应,并从而获得知觉经验的心理活动。
1. 熟悉度:指个体对刺激性质熟悉的程度。 2. 新奇度:指个体对刺激所感到的新奇程度。 ii.
3. 重要性:指刺激对个体特别重要者,容易引起注意。
形之辨识:指感觉器官收录到刺激后,在进行编码之前,个体知觉上知道该刺激代表什么意义。
31
1. 形之辨识的心理活动:是编码时按刺激的特征实施分类,以
便于以后的处理。
甲、形:是指刺激的形貌。
乙、辨识:是根据以前学到经验为基础,对该刺激所作的初
步认识。
二、感官记忆的贮存
甲、余像与余音 乙、贮存的时限与数量 第三节 短期记忆的研究
一、短期记忆的特征
甲、短期记忆代表心理上的现在,短期记忆所能记的,都是现在发生的
事情。
乙、短期记忆具有明确的意识。
丙、短期记忆具有心理运作功能;又称运作记忆。 二、短期记忆的编码
甲、语文学习声码为先
i. 感官记忆的阶段的主要任务:将外界刺激引起的生理基础的感
觉,转化为心理基础的知觉。 ii. iii.
短期记忆的重要任务:按所知觉或形之辨识的对象进一步编
码。
经编码历程学习语文时,声码优先,形码与意码次之。
乙、中国文字较难学习
丙、全现心像:当面对的刺激消失之后,受试者仍能将适才所见,历历在目似的,全部指陈无遗。据研究此现象在儿童期才会出现。
三、短期记忆的贮存
甲、七个项目:指的是什么都可以!
i.
唯一原则:七个项目之间不能有任何关系,以免产生联想或推理而影响了短期记忆。
乙、意元:凡是构成记忆的独立项目者;意思是指讯息中可以处理并记忆的单元。
丙、(立即)记忆广度:短期记忆的贮存数量。
丁、意元集组:靠经验将分离的小意元组合为大意元的心理过程。 四、短期记忆的检索
甲、短期记忆中贮存的项目,与检索时所需要的时间,两者之间成正相
关。
第四节 长期记忆的研究 一、长期记忆的编码
甲、意码为主的心理表征:学习语文数据时,即使语文符号本身的意义
32
不明显,学习者也会赋予它一种意义,以便加强记忆。 乙、双代码假说:
i. 长期记忆的编码工作上以「意码」为主。 ii.
双代码假说:主张语文讯息的处理,以意码为主,「非语文讯息」的处理,以「形码」为主,而在心理表征上,则是互为表
里的连接运作。
丙、编码特定原则 i. ii.
情境关连记忆:
编码特定原则:在学习时对「整个情境特征」一起编码贮存的
心理现象。
二、长期记忆的贮存
甲、程序性记忆:指吾人对具有先后顺序之活动的一类记忆。
i. ii. iii. i. ii.
包括认知与动作技能两部分,经由「观察学习」与「实地操作练习」而学得的行动性记忆。
按一定程序学习来的,在学习后记忆检索的初期,必须受意识的支配,清楚地意识到按程序进行活动。 程序性知识:是学校技能教学的主要目的。
经历性记忆:系指有关个人生活经验上的记忆。
语意性记忆:系指个体对周围世界中一切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对代表事物之「抽象符号」意义之了解。
三、长期记忆的检索
甲、检索指引:指为检索指引。
乙、舌尖现象:如遇见熟悉的朋友,话到口边,居然忘了对方的名字。 丙、对舌尖现象的解释:个体在学习中对刺激给予编码处理时,他同时
将之编成形码、声码、意码,并将三种代码置于长期记忆中的不同
部位,分别加以贮存。
第五节 遗忘的原因 一、记忆痕迹的衰退
甲、记忆痕迹:由完形心理学派提出。 乙、解释:符合「用进废退」的理论。
丙、认知心理学家也支持记意痕迹的理念,改采编码的历程来解释。 二、贮存资料的干扰
甲、顺摄抑制
乙、倒摄抑制 丙、遗忘干扰论 三、记忆检索的困难
甲、幼年经验失忆症
33
乙、陈述性记忆:指吾人对事实性数据的记忆。
乙、情境关连记忆 丙、指引关连遗忘 四、动机与情绪的影响
甲、认知论的看法: 乙、精神分析论的看法: 第六节 增进记忆的方法 一、感官记忆重在集中注意
甲、减少分心刺激 乙、使目的单纯化 二、短期记忆有四项原则
甲、善用声码为先的原则
乙、扩大意元与记忆广度 丙、发挥运作记忆的特征 丁、复习后输入长期记忆 三、长期记忆采多种策略
甲、多重编码策略
i. 双码假说 乙、轨迹法
丙、关键词法 i. 心像联想的方式
丁、主观组织法:对多种不相类事物时,个人仍予以主观地组织以便于记忆的心理倾向。 戊、情境助忆法
第八章 语言、思考与问题索解 第一节 语言的心理学研究
一、心理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i.
语言学:
1. 语言学:原是一门理论的学科,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类语言
的「起源、演变及其结构」等属于语言本身的理论性探讨。 甲、社会语言学:主要是研究语言行为与社会因素的关系。 乙、心理语言学:
i. ii.
主要是以心理科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人类如何使用语言,如何藉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探讨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两方面的问题。
2. 语音学:由音位的结合而形成各种语音,专门研究语音的知识。 甲、音位:构成语音最基本单位。 3. 语意学:专门研究词位的知识。
甲、词位:构成语意最基本单位。
34
乙、语法词位:与单字联结之后即改变其原意。
ii.
4. 语法学:专门研究句子法则的知识。 语言的双向处理特征
1. 由下而上处理法:由基层的语音到整体语句的分析式讯息处理方式。
2. 由上而下处理法:由整体的语句开始,而后组合语音以表达讯
息的处理方式。
iii. 语言的主动处理特征 二、人类语言的发展与学习
i.
人类语言的发展
1. 语言理解:最基本的方式是听力辨别,个体对听到的不同语言
声音,如能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即表示他已理解到该种声音所表达的全部或部分意义。
2.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沟通,语言能引起反应,即代表语言已发
挥了沟通功能。
ii.
人类语言的学习
1. 经验论:谓人类的语言系得自后天环境中学得的经验。
甲、解释语言经验的获得,又分两种理论:
i. ii.
操作学习论:认为语言乃是习惯形成的历程,是在成人语言环境中,被动塑造而成的。
社会学习论:婴儿的语言行为是以父母或其它亲人为
枪模,向他们模仿学习而来。
2. 天赋论:谓人类生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
甲、人类语言分为两个层次:
i. 语言能力:是天赋的,由获取语言器官得到语言能力。 ii.
语言表现:靠前者为基础在环境中学习。
三、动物能否学习人类的语言
i. 人类语言不同于动物之处有三:
1. 人类发音器官复杂。
2. 人类语言中虽音位有限,而词位极多。
3. 人类语言中的句子,不但结构复杂,而且有无穷变化。
第二节 概念与思考 一、概念与概念的形成
甲、概念的定义:
i. ii.
广义:指个体对具同类属性事物获得的概括性的单一经验。 狭义:以单一概括性的名称或符号,用以代表具有共同属性的同一类事物的全体时,此名称或符号所代表者。
乙、属性:指可以辨识的特征。
35
二、概念形成的心理历程
甲、概念形成:也称概念学习,因为,吾人对事物之所以能形成概念,
是要经过一段学习历程的。 乙、概念须靠属性来界定: i. ii.
概念的属性愈少,所「概」的范围就愈大。 概念的属性愈多,所「概」的范围就愈小。
丙、行为主义:概念是经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式学习的历程学到的。 丁、认知心理学:概念形成是认知的学习历程,是个体对情境有所理解
之后所做的假设验证。假设验证获得的肯定结果,就是概念的形成。
第三节 思考与推理
一、思考的性质与类别
思考:被视为较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是凭记忆与想象以处理抽象事物,从而理解其意义的心理历程。 甲、按思考的方向分类
i. ii. i.
联想思考: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此类无固定方向的思考。同义的名词──愿望、我向思考。
导向思考:主要由于待决的问题所引起。
完形心理学创始人魏泰迈氏,按思考之历程与结果分为: 1. 复制性思考: 2. 创作性思考
丙、按思考的运作分类
i. 聚敛性思考:指个人凭思考解决问题时,总是以已有的知识与
经验为根据,循逻辑规则去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不能抛开旧
经验的束缚。 ii.
扩散性思考:个人在解决问题时,会想到数个可能解决的方向,不囿于单一答案或钻牛角尖式的探求。
1. 流畅性:短期间内表达多个不同的观念。 2. 变通性:思考方式变化多端,能举一反三。 3. 独创性:对疑难问题提出独特见解。
4. 精密性:深思熟虑,力求臻于完美周延的地步。
丁、按思考的过程分类 i. ii.
定程序思考:合于科学原则的按部就班的思考过程。
快捷方式式思考:靠经验法则,以抄快捷方式的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推理
甲、演绎推理──定程序思考
i.
乙、按思考的结果分类
命题:
36
ii. 前提:
1. 大前提:一种普遍的原则。 2. 小前提:特殊事例。
iii. 结论:后一个命题是表达结论的。
iv. 论证:三个命题连在一起所形成的推理式陈述。 乙、归纳推理
i.
和演绎推理比较,具有下列四点特征:
1. 推理之根据为多个具体事例,不是普遍性原则。
2. 多个事例彼此类似,类似之点即为推理之根据,故也称类推论证。
3. 类推论证所得结论,只能视为逻辑上的可能性或机率法
则,而不像演绎推理一样具有确定的有效论证。 4. 在归纳推理中,每一个命题所包含的名词都相同,不像三
段论法那样有大词小词之分:
丙、快捷方式推理 i. ii. iii.
程序法则──演绎推理 机率法则──归纳推理
经验法则──指个人在实地经验中体验出来的一些思考方法
或诀窍。
第四节 问题索解 一、构成问题的条件
甲、问题索解:系指在问题的情境下,经由思考与推理而达到目的的心
理历程。 乙、心理学上的「问题索解」中的「问题」,不属于是、否或简单一句
话即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是属于必须自行找到方法从而达到目的的
「难题」。
二、问题索解的心理历程 甲、定程序思考
乙、快捷方式式思考
三、影响问题索解的心理因素
甲、心向作用:指因当事人的心向所产生的作用;心向指心之所向,对
于一件事的做法,常采用同一方法,久之成为习惯。
乙、功能固着:指解决问题时,因个人在知觉上受情境中条件(或因素)
既有功能的影响,致使问题不易解决的情形。 丙、认知结构:指个人对事物的一种基本看法。
i. 认知类型:单从「态度与观念」两点看认知结构的个别差异。
四、对问题索解的建议
甲、进入情况,接受问题
37
乙、认清问题,确定目的 丙、形成假设、提出策略 丁、采取行动,验证假设 戊、根据目的,通盘检查
? 补充:后设认知
甲、对认知之认知;指对思考之思考,即比原来所认知者高出一层的认
知。
乙、认知与后设认知之区别:主要在于「知」的程度,前者知之较浅,
后者知之较深;如前者是知识,后者是驾御知识的知识。 丙、后设认知研究包括三方面的认知──弗雷威尔:
i. 后设认知知识──包括三种知识:
1. 知人的知识 2. 知事的知识
3. 知术的知识 ii.
后设认知经验:知之后的经验感,即心得或教训。
iii. 后设认知技能:适应未来的预测与设计能力。
丁、是人类认知心理历程的高层境界,也是教育上知识教学的终极目
标。
第九章 人生全程中的身心发展
第一节 身心发展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i. ii. iii. iv. v.
结构主义──重视先天的遗传 行为主义──重视后天的环境
遗传:指经过受孕时到个体生命开始之初,父母的身心特征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历程。
环境:指个体生命开始之后,其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一切因素。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大致遵循三大原则:
1. 个体在出生前的发展,主要系由遗传因素所决定。
2. 个体出生后的幼稚阶段,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影响之大小,在身
心两方面的发展上有所不同;属身体方面的特征,遗传的影响
大于环境,属于心理方面的特征,环境的影响大于遗传。 3. 待个体发展趋于成熟阶段,影响个体身心发展者,则主要为环
境因素。
二、连续历程中有阶段现象
i.
连续发展观:个体发展只不过在身心变化上由少积多,由简变繁的连续性和数量性的改变。行为主义持此理念。
1. 机械论:一向视儿童是具体而微的成人,行为主义即持此论。
38
ii. 阶段发展观:个体发展有其阶段性的特征,各阶段的身心特征,不只是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改变。精神分析论及认知论持此理念。 1. 机体论:阶段的分期及各分期内所表现的行为特征,由各体本
决定。
2. 关键期:系指在个体成长中的某一段时期,其成熟程度恰好适
合某种行为的发展;如失却发展或学习机会,以后该种行为即
不易建立,甚至是一生无法弥补的。
三、发展模式下有个别差异
i. 实足年龄:指个体自出生之日算起的年龄。 ii. 发展年龄:指代表身心发展程度的年龄。 四、九个时期构成人生全程
i.
参考第353页。
五、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i. 纵贯法(纵贯研究):是以单一个体或一组个体为对象,就某方面
的行为,自幼小到长大的岁月中,继续观察测量,从而探究因年龄增长(自变项)与身心变化(依变项)两者间的关系。
1. 缺点:
甲、时间太长,研究对象难象流失。
乙、测量工具的标准难定(所得结果难以比较)。
丙、根据一项长程纵贯研究结果,不易做为模式去推论解释。
ii.
横断法(横断研究):以不同年龄之个体或团体为对象,就某方面行为发展为主题,使用类似观察测量工具,在同一期间内,即可获得不同年龄组的同类数据。
1. 优点:从发展研究的目的而言,使用方便。
2. 缺点:不具备从研究结果可以建立发展模式的学理价值。所得
的结果不能用来做为因果关系的推论解释。
iii.
后续法(横断后续法):是一种以横断法开始,而后续加纵贯法的一种综合性研究法。 1. 包括两种研究设计:
甲、先以横断研究为主,采取不同年龄组为研究对象,并经观
察测量获得不同年龄组的资料。 乙、经过相当时间改以纵贯研究方式,再对原来研究对象观察测量,从而获得各年龄组自己本身在不同时间的数据。 丙、在原研究对象之外,每次重新观察测量时,加入部分研究
对象,藉以发挥比较之功能。
第二节 幼稚期的身体发展 一、出生前的身体发展
甲、怀孕:
39
i. ii. iii.
胚芽期(0至2周) 胚胎期(2至8周) 胎儿期(8至37 周)
二、出生后的身体发展
甲、个体在身体发展历程中,有三个明显的模式:
i. 首部到尾端的发展。 ii.
躯干到四肢的发展。
iii. 整体到特殊的发展。 乙、影响胎儿身体发展的因素 i. ii. iii.
爱滋症
胎儿烟毒症候群 胎儿酒毒症候群
第三节 幼稚期的心理发展 一、认知发展
甲、广义:包括个体成长中知觉、想象、理解、记忆、思考、推理、判断等各方面复杂行为的发展。
乙、狭义:指现代心理学家所从事的两方面研究──
i.
研究重在成长中个体智能发展,目的在探索人类自出生到儿童期结束的十多年间,个体对周围世界的「知之能力」上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ii.
近年发展心理学的新取向,到目前成果不多,在理论与方法上,完全采用现代「讯息处理论」中注意、感官记忆、知期记忆、长期记忆以及编码、贮存、检存等概念。
丙、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i. 皮亚杰所指的认知发展,实际上是指智能发展。 ii. iii.
失衡、适应、认知结构(基模)、同化、调适。 分为四个时期:
1. 感觉运动期(0至2):物体恒存性 2. 前运思期(2至7):自我中心主义 3. 具体运思期(7至11):保留 4. 形式运思期(11以上):
iv.
皮亚杰在认知发展上的三大贡献:
1. 以儿童为主,从儿童生活活动去观察与了解儿童。 2. 建立系统理论,儿童的思考活动是质与量的改变。 3. 个体的认知发展,实际是他适应环境的知识增加,称为发生知识论。
4.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评述:参阅367页
二、社会发展:指个体自出生到成年的一段期间内,其社会行为随年龄与学
40
正在阅读:
现代心理学06-30
2015-2016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文科)解析03-17
2011年会计继续教育试题06-05
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商业历史背景分析04-07
MSA两室一站要点 - 图文09-20
元明清文学模拟试卷 A07-28
第10章 微生物分类与鉴定 复习题10-16
大肠杆菌的分离以及药敏试验09-1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心理学
- 现代
- 反常积分与无穷级数收敛关系讨论毕业论文
- 极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 浅析池莉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 人教A版文科数学第一轮复习第一章集合与逻辑用语课时作业
- 2016-2021年铝合金橱柜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规划分析报告(目录)
- 初中教材知识点
- 初中数学竞赛(几何篇)
- 2013年宁波市宗教政策法规知识竞赛
- 文学概论
- .NET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报告 - 图文
- 《内能与热机》能力提升题
- 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说明书 -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 毕业的论文
- 语文基础知识
- 河南省2017年上半年继电保护和电力电网安全考试试卷
-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13
- 2016年秋江西电大《地域文化(专)》-在线形考4100分答案16年秋
- 2015嵌入式系统试题(带答案期末复习必备)
- 伙委会管理制度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基础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