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08 08: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临床检验生物化学(Clinical Biochemistry) 2.组合试验(profile tests) 二、问答题

1.试述临床检验生物化学的研究领域。

2.试述临床检验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 3.简述临床检验生物化学的进展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 绪论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临床检验生物化学(Clinical Biochemistry): 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是在人

体正常生物化学基础上,研究病理状态下生物化学改变,寻找这些改变的特征性标志并建立可靠实用检测方法,通过对这些特征性标志物的检测,为健康评估、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病情和预后判断等提供生物化学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

2. 组合试验(profile tests): 在循证检验医学基础上,将某些疾病或器官

系统功能的有关检验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以便获取更全面完整的病理生物化学信息的方法。如了解肝脏功能的组合试验。

二、问答题

1. 试述临床检验生物化学的研究领域。

临床检验生物化学的学科领域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 揭示有关疾病的病理生物化学改变,从本质上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生物化学机制,为疾病的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2.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寻找具有疾病特异性的生物化学标志物,并建立特异度、灵敏度高,简便而高性价比的检测方法,从而在临床开展有关项目的检测,提供反映这些标志物改变的客观数据。 3. 将检测项目的数据,转化为预防、诊断和疗效及预后评价信息。

2. 试述临床检验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

在医学中,临床生物化学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分子机制,从本质上认识病变准确部位及具体环节,为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靶点,疾病的诊断及病情和预后判断,提供理论基础的一门重要病理学学科。

其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 揭示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2.通过对有关疾病生物化学改变的特征性生物标志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实施,为判断有无及何种疾病提供客观依据。而动态观察这些标志物的改变,可对病情发展、转归、预后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效果判断,提供依据。3. 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技术,涵盖了当前医学研究中常用的主要方法技术。因此,也是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各个领域研究的一门共同性工具学科。

3. 简述临床检验生物化学的进展及发展趋势。

① 分子诊断学迅速发展,代表了的发展方向; ② 深入寻找高诊断特异性和灵敏性的新生物化学标志,提高诊断性能; ③ 检测技术和方法的更新完善,更加及时、准确地提供检验结果; ④ 全程质量管理; ⑤ 以循证检验医学为基础,科学评价有关检测项目的诊断性能,合理有效地开展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一、单项选择题 (A 型题 ) 1 .转氨酶的辅酶是

A .磷酸吡哆醛 B . NADPH C . NADH D . FAD E . FMN

2. SI 制中酶活性单位为 A . U/L B . Katal C . g/L D . ml/L E . pmol

3.酶的活性国际单位 (U) 是指

A .在 25 ℃及其他最适条件下,每分钟催化 lmol 底物反应所需的酶量 B .在特定的条件下,每分钟催化 1 μ mol 底物发生反应所需的酶量 C .在 37 ℃条件下,每分钟催化 lmmol 底物发生反应所需的酶量 D .在规定条件下,每秒钟催化 lmol 底物反应所需的酶量

E .在最适条件下,每小时催化 lmol 底物发生反应所需的酶量 4.目前我国临床实验室测定酶活性浓度推荐温度为 A . (25 ± 0.1) ℃

B . (37 ± 0.5) ℃ C . (37 ± 0.3) ℃ D . (37 ± 0.1) ℃ E . (37 ± 1) ℃

5.下列哪种酶是血浆特异酶 A .淀粉酶 B .凝血酶原 C .碱性磷酸酶 D .酸性磷酸酶 E .脂肪酶

6.下列哪一种酶只位于细胞浆

A .酸性磷酸酶 B .谷氨酸脱氢酶 C .乳酸脱氢酶

D .天冬氨酸脱氢酶 E .异柠檬酸脱氢酶

7.在正常妊娠过程中血清酶增高最明显的是 A . LD B . ALP C . CK D . AMY E . LPS

8.下列哪一种辅因子的生成可通过测定 340nm 处吸光度的降低数来表示 A . FADH2 B . NAD+ C . NADH D . FMN E . NADPH

9.血清保存在室温活性会升高的酶是 A . LD B . ALP C . ACP D . ALT E . AST

1 0. ALT 在人体各组织中含量最多的是 A .肾脏 B .心脏 C .骨骼肌 D .红细胞 E .肝脏

1 1.改变连续监测法测酶活性浓度的常数 K 值大小最方便的途径为 A .改变酶反应温度 B .改变监测时间长短 C .改变底物浓度 D .改变标本稀释度

E .改变酶反应的 pH 值

12.酶促反应进程曲线通常可用于确定 A .酶反应线性范围 B .适宜的 pH

C .适宜的酶量范围

D .反应线性期的时间范围 E .底物的浓度

13.目前国内外应用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 ALT 所选测定波长为 A . 280nm B . 340nm C . 405nm D . 450nm E . 560nm

14.进行酶活性浓度测定时,常推荐加入磷酸吡哆醛的酶是 A . ALP B . ALT C . CK D . LD E . AMY

15.连续监测法测定 ALT 所用基质通常是 A .丙氨酸 -a 酮戊二酸 B .丙酮酸 - 谷氨酸

C .门冬氨酸 -a 酮戊二酸 D .草酰乙酸 - 谷氨酸 E .谷胱甘肽 - 氨基酸

16.显示“胆酶分离”前兆的疾病是 A .急性心肌梗死 B .肝癌 C .脂肪肝 D .肝坏死 E .胆石症

1 7 . LD 催化乳酸生成丙酮酸的反应较适当的 pH 是 A . 10.5 B . 9.0 C . 7.6 D . 7.0 E . 4.6

1 8 .乳酸脱氢酶一般形成的同工酶的种类有 A . 2 种 B . 3 种 C . 4 种

D . 5 种 E . 6 种

19.骨折时血清 LD 同工酶上升最高的是 A . LDl B . LD2 C . LD3 D . LD4 E . LD5

20. CK 含量最多的人体组织是 A .肝脏 B .肌肉 C .肺 D .肾脏 E .心脏

21.急性心肌梗死时,最先增高的酶是 A . ALT B . LD C . CK D . AST E . a-HBD

22.在测定肌酸激酶试剂中含有巯基化合物,如 N- 乙酰半胱氨酸,目的是 A .使酶分子有别构效应

B .稳定酶活性中心的二硫键 C .除去腺苷激酶 (AK) 的影响

D .巯基化合物是肌酸激酶底物之一 E .除去肌酸激酶抑制剂

23.对乙醇中毒最敏感的血清酶是 A . GGT B . ALP C . CK D . LD E . ALT

24.与心脏是否受损关系不大的血清酶是 A . AST B . a-HBD C . CK D . LD E . ALP

25. ACP 含量最多的人体组织是

A .肝脏 B .骨骼 C .红细胞 D .血小板 E .前列腺

26.为防止红细胞对 ACP 测定的干扰,常加入下列何种抑制剂以提高检测的特异性 A .苯丙氨酸 B . L- 酒石酸 C .尿酸 D . EDTA

E . L- 半胱氨酸

27.在碱性溶液中进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时,最接近正极 ( 移动最快 ) 的 ALP 同工酶是 A .肝 ALP B .骨 ALP C .肠 ALP D .胎盘 ALP E .肾 ALP

28.同时测定下列哪种血清酶有助于鉴别 ALP 升高的来源 A . ACP B . GGT C . LD D . CK E . AST

29.在骨骼和肝脏疾病的诊断中最重要的酶是 A . LD B . CK C . ALP D . ACP E . AMY

30.人血清中的淀粉酶是 A . a 淀粉酶 B .β淀粉酶 C .γ淀粉酶 D . A+B E . A+C

31.用于辅助诊断有机磷中毒的酶是 A . AMY B . ACP C . LPL D . ChE

E . ALP

32.临床上常用来分析同工酶的方法 A .电泳法 B .层析法 C .沉淀法

D .热失活分析法 E .蛋白酶水解法

33.患者,男, 32 岁,饮酒饱餐后上腹部剧痛 6 小时,伴大汗,频吐。查体:面色苍白,血压 9.3/6.7kPa(70/50mmHg) ,心率 132 次/分,左上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血淀粉酶 740U / L( 正常上限为 220U/L) 。该患者首先考虑的诊断为 A .急性胆囊炎 B .肝性黄疸 C .急性胰腺炎 D .溶血性黄疸 E .胆石症

二、多项选择题 ( B型题 )

A.α-HBD B.LD C.AST D.CK E.ACP 1.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最大的血浆酶是( )。

2.急性心肌梗死时,最先恢复正常的血浆酶是( )。

A.AST和ALT B.ALP和CK C.LPS和AMS D.AST和AMS E.CK和CK-MB

3.多用于胰腺炎诊断的酶是( )。 4.多用于肝脏疾患诊断的酶是( )。

5.多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酶是( )。 6.多用于骨骼疾患诊断的酶是( )。

三、多项选择题 (X 型题 )

1 .影响血清酶变异的生理因素有 A .性别 B .年龄 C .进食 D .运动

E .以上都不是

2 .下列酶中具有酶原形式的酶有 A .胃蛋白酶 B .胰蛋白酶 C . ALT D . ALP E .糜蛋白酶

3 .下列对酶活性浓度测定描述正确的是 A .可测定产物生成量 B .可测定底物消耗量 C .与底物浓度无关 D .需最适温度 E .需最适酸碱度

4 .临床上应用酶检测诊断疾病时,一般考虑下列哪些因素 A .组织与血清酶活性比值在 100 倍以上 B .组织损伤后,酶能较快地释放到血液中 C .要有合适的生物半寿期

D .同工酶有一定组织分布特异性 E .酶的组织分布广

5 .肌酸激酶存在于 A .心肌 B .骨骼肌 C .脑组织 D .红细胞 E .肝

6 .标本溶血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血清酶是 A . CK B . LD C . ALT D . AST E . GGT

7 . CK 的变异体主要是指 A .巨 CK1 B . CK-MB C . CK-MM D .巨 CK2 E . CK-BB

8 . ACP 与 ALP 作用类似,主要区别在于 A .最适 pH 不同 B .组织来源不同

C .所作用的底物种类相近. D .缓冲液种类不同 E .稳定性不同

9 .连续监测法进行酶学测定中常见的干扰因素有 A .样本本身含有其他酶和物质干扰 B .工具酶中混有其他酶的污染 C .非酶反应的干扰

D .分析容器的污染与沉淀形成 E .使用双试剂

10 .下列代谢物与其酶法测定所用试剂的组合,正确的是 A .尿酸 - 尿酸酶 - 过氧化氢酶

B .葡萄糖 - 葡萄糖氧化酶 -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C .尿素 - 尿素酶 - 谷氨酸脱氢酶

D .甘油三酯 - 脂蛋白脂肪酶 - 甘油激酶 E .胆固醇 - 胆固醇氧化酶 - 过氧化物酶

11 .下列血清酶及其测定所用试剂的组合,正确的是 A . ATP-GGT 、 B . alanine-ALT C . NAD-LD

D . p-nitrophenyl phosphate-ALP E . ADP-CK

12 .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可见于 A .变形性骨炎 B .骨肿瘤 C .恶性贫血

D .甲状腺功能低下 E .梗阻性黄疸

13 . G6PD 可用于测定 A .葡萄糖 B .淀粉酶 C .脂肪酶

D .乳酸脱氢酶 E .肌酸激酶

四、名词解释

1.酶 2.血浆固有酶 3.酶的半寿期 4.连续监测法 5.工具酶 6.酶活性IU定义 7.同工酶 8.底物启动模式

五、问答题

1.根据米-曼式方程计算,当[s]=3Km时,其反应速度V为多大? 2.简述正常血浆中的酶动态特点及影响酶浓度的因素 3.简述病理性血浆中酶浓度异常的机制 4.简述酶浓度的测定方法。 5.简述酶偶联反应法的原理。

6.简述临床同工酶的分析方法。

7.简述体液中酶浓度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

8.临床酶学测定之前,标本的采集、处理与贮存有何注意点?

9.简述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临床酶学测定时系数K值的计算与应用。 10.简述ALT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11.简述CK及其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12.试述血清ACP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13.试述血清淀粉酶测定有何临床意义?

第二章 生物化学检验中的诊断酶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A 型题 )

1 . A 2. B 3. B 4. D 5. B 6. C 7. B 8. C 9. B 1 0. E

1 1. D 12. D 13. B 14. B 15. A 16. D 1 7 . B 1 8 . D 19. E 20. B

21.C 22. B 23. A 24. E 25. E 26. B 27. A 28. B 29. C 30. A

31. D 32. A 33. C

二、多项选择题 ( B型题 )

1.E 2.D 3. C 4.A 5.E 6.B

三、多项选择题 (X 型题 )

1 . ABCD 2 . ABE 3 . ABDE 4 . ABCD 5 . ABC 6 . ABCD

7 . AD 8 . ABDE 9 . ABCD 10 . ACDE 11 . BCDE 12 . ABE 13 . AE

四、名词解释

1.酶是一种由活细胞产生,具有高度专一性、高度催化活性的物质 ,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主要是蛋白质。

2.血浆固有酶指属血浆蛋白的固有成分,在血浆中发挥特定催化作用的一类酶,也称血浆特异酶。

3.酶失活至原来活性一半时所需时间称为酶的半寿期(t 1/2 )。半寿期可用来代表酶从血中清除的快慢。

4.连续监测法是指每隔一定时间(2~60s),连续多次测定酶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产物或底物量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求出酶反应初速度,间接计算酶活性浓度的方法。

5.在酶学分析中,作为试剂用于测定化合物浓度或酶活性浓度的酶称为工具酶。 6.酶活性IU定义为:在特定条件下, 1 min能转化1 m mol底物 的酶量,即 1IU=1 m mol.min -1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临床实验室常省略国际二字,即将IU简写为 U。

7.同一种属中由不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所编码的多肽链单体、纯聚体或杂化体,具有相同的催化作用,但其分子构成、空间构象、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器官分布或细胞内定位不同的一组酶称为同工酶。

8.底物启动模式是指样品先与缺乏某种底物的试剂1预孵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含这种底物的试剂2,启动样品中的待测酶的酶促反应。

五、问答题

1.V=Vm[s]/(Km+[s])= Vm*3Km /(Km+3Km)=3/4Vm=0.75Vm,即V/Vm=0.75。 2. 正常血浆中酶的动态变化特点:①正常血浆酶根据酶的来源及其在血浆中发挥催化功能的情况,可将血浆酶分成血浆特异酶和非血浆特异酶两大类,非血浆特异酶可进一步分为外分泌酶、细胞内酶和其他酶。②一般认为,血液中酶的清除方式与其他血浆蛋白质类似,但是具体清除途径尚未完全明了。血浆酶主要在血管内失活或分解,尿液则是小分子酶排出的途径。

影响酶浓度的因素包括 影响正常血浆酶含量的自身因素和生物学因素,前者主要有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酶的相对分子量、酶的组织分布、酶在细胞内的定

位和存在形式、酶的半寿期等;后者主要是性别、年龄、食与药物、运动、妊娠与分娩、体位改变、昼夜变化及家庭因素等。

3.血浆酶的病理性变化主要包括酶合成异常、酶释放增加、酶清除异常等。酶合成异常包括合成减少和合成增多。酶从病变(或损伤)细胞中释放增加是疾病时大多数血清酶增高的主要机制。炎症、缺血、坏死、创伤和肿瘤等是细胞释放大分子酶蛋白的重要原因。此外,血液含抑制物、代谢紊乱、药物、遗传性酶缺陷等原因也可致酶活性下降。

4.酶 浓度 测定方法分为绝对定量法和相对定量法两大类。绝对定量法是直接测定酶蛋白量或酶摩尔浓度。相对定量法是根据酶的催化活性或酶促反应速度来间接测定酶浓度的方法。目前临床上所用的方法多属相对定量法。

5. 在酶活性测定时,如果底物或产物不能直接测定或难于准确测定,可采用酶偶联法测定,即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一个或几个工具酶,将待测酶生成的某一产物转化为新的可直接测定的产物,当加入酶的反应速度与待测酶反应速度达到平衡时,指示酶的反应速度即代表待测酶的活性 。

6.临床同工酶的分析方法有 电泳法、免疫分析法、 色谱法、动力学分析法、蛋白酶

水解法 。

7.体液中酶浓度测定时,要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标本及标本采集和处理因素、试剂及方法学因素、仪器及操作因素,以及最适测定条件选择与条件的优化。 8. 测定酶浓度的样本来自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但以血清和血浆最为常用,特别是血清,既可避免抗凝剂的影响,又可防止抗凝时因振摇所致的溶血。 临床酶学测定之前,标本的采集、处理与贮存应注意:防止 溶血、合理使用抗凝剂、适宜的温度、减少副反应干扰。此外,采集各种体液样本的器皿质地和洁净度,采血部位,以及血清中过量的胆红素、脂质,样品制备过程中的振摇等,均影响酶活性测定。

9. 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酶活性,通常采用公式进行计算。当条件固定时, 理论 K 值为常数。 由于仪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均需用校准物 定期检查和校正实际测定 K 值。

10. 转氨酶的测定方法有许多种,以往多用比色法如赖氏法 (Reitman-Frankel) 、金氏法 (King) 和改良穆氏法 (Mohun) ,其中以赖氏法最常用,由于此法操作简便、经济,一些小型实验室仍在使用。目前,国内外实验室多采用IFCC推荐的连续监测方法对 ALT 进行测定。

ALT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 由于肝细胞中ALT浓度比血液高约7000倍,只要有1/1000肝细胞中的ALT进入血液就足以使血中ALT升高1倍,故此酶是 反映 肝损伤的一个很灵敏指标。 但应特别注意的是,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 血中ALT可仅轻度增高,临终时常明显下降,但 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出现所谓“酶胆分离”现象,常是肝坏死的前兆。

11. CK 的测定方法有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等。由于以磷酸肌酸为底物的逆向反应速度为正向反应速度的6倍,所以采用逆向反应进行测定较为普及。如肌酸显色法和酶偶联法,其中后者最常用,为国内外测定 CK 的参考方法。CK 同工酶 多用电泳和免疫抑制法测定,但两法均会受溶血和巨CK的干扰,免疫抑制法还会受到CK-BB的干扰。因此现在推荐用免疫化学方法直接测定 CK-MBmass ,可不受溶血和巨CK的干扰。CK 同工酶亚型 (CK-MM 亚型 和 CK-MB亚型 )多用琼脂糖凝胶高压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等。

CK 及其同工酶和亚型是目前临床上测定次数最多的酶,主要用于心肌、骨骼肌和脑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

12. ACP 的测定多是利用磷酸苯二钠法和磷酸对硝基酚法等在酸性条件下测定 ACP 。国外多推荐使用磷酸百里酚酞为底物的比色法,因为前列腺ACP对此底物

亲合力高,测定结果基本能反映ACP含量高低。不同方法参考值也不同。此外还可通过用 L- 酒石酸这类抑制剂鉴别和估量 PAP 活性。由于 ACP 不稳定,酶活性测定困难,目前已发展一些免疫学方法特异而灵敏地测定 ACP 特别是 PAP 。 总ACP升高可作为前列腺癌、骨疾病或网状内皮系统疾病的诊断指标。

13. 临床上测定血液AMY主要用于诊断急性胰腺炎,常在腹痛后 2~3 h 开始升高(也有延至12 h 后升高者),多在12~24 h 达峰值,2~5 d 恢复正常。 峰 值 一般为4 ULN~ 6 ULN ,最高可达40倍。此值愈高,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就愈大, 但 高低和疾病预后关系不大,但 若持续性升高达数周,常提示胰腺炎有反复,或有并发症发生。尿 AMY 约于发病后12~24 h 开始升高,下降也比血液 AMY 慢,因此在急性胰腺炎后期测定尿 AMY 更有价值。

唾液腺疾病如腮腺炎患者血AMY也可升高,但临床 表现迥异 ,且主要为S-AMY升高,有别于胰腺炎以P-AMY升高为主。

第二章 生物化学检验中的诊断酶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A 型题 )

1 . A 2. B 3. B 4. D 5. B 6. C 7. B 8. C 9. B 1 0. E

1 1. D 12. D 13. B 14. B 15. A 16. D 1 7 . B 1 8 . D 19. E 20. B

21.C 22. B 23. A 24. E 25. E 26. B 27. A 28. B 29. C 30. A

31. D 32. A 33. C

二、多项选择题 ( B型题 )

1.E 2.D 3. C 4.A 5.E 6.B

三、多项选择题 (X 型题 )

1 . ABCD 2 . ABE 3 . ABDE 4 . ABCD 5 . ABC 6 . ABCD

7 . AD 8 . ABDE 9 . ABCD 10 . ACDE 11 . BCDE 12 . ABE 13 . AE

四、名词解释

1.酶是一种由活细胞产生,具有高度专一性、高度催化活性的物质 ,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主要是蛋白质。

2.血浆固有酶指属血浆蛋白的固有成分,在血浆中发挥特定催化作用的一类酶,也称血浆特异酶。

3.酶失活至原来活性一半时所需时间称为酶的半寿期(t 1/2 )。半寿期可用来代表酶从血中清除的快慢。

4.连续监测法是指每隔一定时间(2~60s),连续多次测定酶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产物或底物量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求出酶反应初速度,间接计算酶活性浓度的方法。

5.在酶学分析中,作为试剂用于测定化合物浓度或酶活性浓度的酶称为工具酶。 6.酶活性IU定义为:在特定条件下, 1 min能转化1 m mol底物 的酶量,即 1IU=1 m mol.min -1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临床实验室常省略国际二字,即将IU简写为 U。

7.同一种属中由不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所编码的多肽链单体、纯聚体或杂化体,具有相同的催化作用,但其分子构成、空间构象、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器官分布或细胞内定位不同的一组酶称为同工酶。

8.底物启动模式是指样品先与缺乏某种底物的试剂1预孵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含这种底物的试剂2,启动样品中的待测酶的酶促反应。

五、问答题

1.V=Vm[s]/(Km+[s])= Vm*3Km /(Km+3Km)=3/4Vm=0.75Vm,即V/Vm=0.75。

2. 正常血浆中酶的动态变化特点:①正常血浆酶根据酶的来源及其在血浆中发挥催化功能的情况,可将血浆酶分成血浆特异酶和非血浆特异酶两大类,非血浆特异酶可进一步分为外分泌酶、细胞内酶和其他酶。②一般认为,血液中酶的清除方式与其他血浆蛋白质类似,但是具体清除途径尚未完全明了。血浆酶主要在血管内失活或分解,尿液则是小分子酶排出的途径。

影响酶浓度的因素包括 影响正常血浆酶含量的自身因素和生物学因素,前者主要有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酶的相对分子量、酶的组织分布、酶在细胞内的定位和存在形式、酶的半寿期等;后者主要是性别、年龄、食与药物、运动、妊娠与分娩、体位改变、昼夜变化及家庭因素等。

3.血浆酶的病理性变化主要包括酶合成异常、酶释放增加、酶清除异常等。酶合成异常包括合成减少和合成增多。酶从病变(或损伤)细胞中释放增加是疾病时大多数血清酶增高的主要机制。炎症、缺血、坏死、创伤和肿瘤等是细胞释放大分子酶蛋白的重要原因。此外,血液含抑制物、代谢紊乱、药物、遗传性酶缺陷等原因也可致酶活性下降。

4.酶 浓度 测定方法分为绝对定量法和相对定量法两大类。绝对定量法是直接测定酶蛋白量或酶摩尔浓度。相对定量法是根据酶的催化活性或酶促反应速度来间接测定酶浓度的方法。目前临床上所用的方法多属相对定量法。

5. 在酶活性测定时,如果底物或产物不能直接测定或难于准确测定,可采用酶偶联法测定,即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一个或几个工具酶,将待测酶生成的某一产物转化为新的可直接测定的产物,当加入酶的反应速度与待测酶反应速度达到平衡时,指示酶的反应速度即代表待测酶的活性 。

6.临床同工酶的分析方法有 电泳法、免疫分析法、 色谱法、动力学分析法、蛋白酶

水解法 。

7.体液中酶浓度测定时,要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标本及标本采集和处理因素、试剂及方法学因素、仪器及操作因素,以及最适测定条件选择与条件的优化。 8. 测定酶浓度的样本来自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但以血清和血浆最为常用,特别是血清,既可避免抗凝剂的影响,又可防止抗凝时因振摇所致的溶血。 临床酶学测

定之前,标本的采集、处理与贮存应注意:防止 溶血、合理使用抗凝剂、适宜的温度、减少副反应干扰。此外,采集各种体液样本的器皿质地和洁净度,采血部位,以及血清中过量的胆红素、脂质,样品制备过程中的振摇等,均影响酶活性测定。

9. 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酶活性,通常采用公式进行计算。当条件固定时, 理论 K 值为常数。 由于仪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均需用校准物 定期检查和校正实际测定 K 值。

10. 转氨酶的测定方法有许多种,以往多用比色法如赖氏法 (Reitman-Frankel) 、金氏法 (King) 和改良穆氏法 (Mohun) ,其中以赖氏法最常用,由于此法操作简便、经济,一些小型实验室仍在使用。目前,国内外实验室多采用IFCC推荐的连续监测方法对 ALT 进行测定。

ALT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 由于肝细胞中ALT浓度比血液高约7000倍,只要有1/1000肝细胞中的ALT进入血液就足以使血中ALT升高1倍,故此酶是 反映 肝损伤的一个很灵敏指标。 但应特别注意的是,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 血中ALT可仅轻度增高,临终时常明显下降,但 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出现所谓“酶胆分离”现象,常是肝坏死的前兆。

11. CK 的测定方法有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等。由于以磷酸肌酸为底物的逆向反应速度为正向反应速度的6倍,所以采用逆向反应进行测定较为普及。如肌酸显色法和酶偶联法,其中后者最常用,为国内外测定 CK 的参考方法。CK 同工酶 多用电泳和免疫抑制法测定,但两法均会受溶血和巨CK的干扰,免疫抑制法还会受到CK-BB的干扰。因此现在推荐用免疫化学方法直接测定 CK-MBmass ,可不受溶血和巨CK的干扰。CK 同工酶亚型 (CK-MM 亚型 和 CK-MB亚型 )多用琼脂糖凝胶高压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等。

CK 及其同工酶和亚型是目前临床上测定次数最多的酶,主要用于心肌、骨骼肌和脑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

12. ACP 的测定多是利用磷酸苯二钠法和磷酸对硝基酚法等在酸性条件下测定 ACP 。国外多推荐使用磷酸百里酚酞为底物的比色法,因为前列腺ACP对此底物亲合力高,测定结果基本能反映ACP含量高低。不同方法参考值也不同。此外还可通过用 L- 酒石酸这类抑制剂鉴别和估量 PAP 活性。由于 ACP 不稳定,酶活性测定困难,目前已发展一些免疫学方法特异而灵敏地测定 ACP 特别是 PAP 。 总ACP升高可作为前列腺癌、骨疾病或网状内皮系统疾病的诊断指标。

13. 临床上测定血液AMY主要用于诊断急性胰腺炎,常在腹痛后 2~3 h 开始升高(也有延至12 h 后升高者),多在12~24 h 达峰值,2~5 d 恢复正常。 峰 值 一般为4 ULN~ 6 ULN ,最高可达40倍。此值愈高,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就愈大, 但 高低和疾病预后关系不大,但 若持续性升高达数周,常提示胰腺炎有反复,或有并发症发生。尿 AMY 约于发病后12~24 h 开始升高,下降也比血液 AMY 慢,因此在急性胰腺炎后期测定尿 AMY 更有价值。

唾液腺疾病如腮腺炎患者血AMY也可升高,但临床 表现迥异 ,且主要为S-AMY升高,有别于胰腺炎以P-AMY升高为主。

第三章 血浆蛋白质与含氮化合物的生物化学检验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物质属于含氮化合物 的是:( )

A. 蛋白质 B. 氨基酸 C. 嘌呤核苷酸 D. 嘧啶核苷酸 E. 以上都是

2. 临床上血清总蛋白的首选最方便、最实用的常规方法是 :( )

A. 凯氏定氮法 B. 双缩脲法 C. 酚试剂法 D. 紫外分光光度法 E. 染料结合法

3. 正常血清蛋白电泳上显示的宽γ区带主要成分是 : ( )

A. 转铁蛋白 B. 结合珠蛋白 C. 免疫球蛋白

D. 血 色 素结合蛋白 E. 铜蓝蛋白

4. 下列血浆蛋白质中哪些 不属于 运输载体类:( A. 血浆脂蛋白 B. 转铁蛋白 C. 铜蓝蛋白 D. 结合珠蛋白 E. α

1 -抗胰蛋白酶

5. 下列关于清蛋白说法 错误 的是:( )

A. 由肝实质细胞合成 B.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 C.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蛋白 D. 在血浆中 的 半寿期1 0d

E. 唯一一种不 含糖 的血浆蛋白质

6. 临床上检测血清蛋白的最常用方法是:( )

A. 溴甲酚绿法 B. 电泳法 C. 免疫扩散法 D. 免疫比浊法

E. 电化学测定法 7. 下列关于 α

1 -抗胰蛋白酶

说法, 错误 的是:( )

A. 分子量 约 为5 2kD

B. 发挥作用时与pH高低无关

C.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中位于α 1 区带 D. 主要由肝细胞合成

E. 人血浆中主要的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 8. 关于 α

2 -巨球蛋白

,下列说法 错误 的是:( )

A. 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B. 血 浆中分子量最大的 糖 蛋白

C. 低清蛋白血症α 2 - MG含量可显著增高 D. 严重的急性胰腺炎时 α

2 - MG

含量 降低

E. 检测方法主要是免疫比浊法

9. 铜蓝蛋白 的功能 不包括 :( )

A. 血浆铜的转运 B. 具有铁氧化酶作用 C. 抗氧化作用

D. 可将大部分Fe 3+ 运输到骨髓,用于Hb合成 E. 铜的 无 毒性代谢库

10. 下列关于 C-反应蛋白 说法 错误 的是:( )

A. 在 钙离子 缺乏情况 下 , 可结合 磷酸胆碱, 卵磷脂和核酸 B. 属于典型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C. 血浆中CRP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肿癌浸润时迅速显著地增高

D. 在钙离子存在下,CRP 可 结合多种细 菌 、真菌及原虫等体内的多糖物质 E. 电泳迁移率易受如钙离子及缓冲液的成分 的 影响 11. 下列哪些蛋白属于负性时相反应蛋白?( )

A. AAT

B. AAG C. Alb D. Cp E. CRP

12. 现已阐明肾小管细胞膜上有 4 种与氨基酸吸收有关的载体 ,下面哪种 不

是? ( ) A. 中性氨基酸载体 B. 酸 性氨基酸载体 C. 碱 性氨基酸载体 D. 丙 氨酸载体 E. 甘氨酸载体

13. 苯丙酮酸尿症是由于下列何种酶的缺乏所致?( )

A. 酪氨酸羟化酶 B. 苯丙氨酸羟化酶 C. 多巴脱羧酶 D. 酪氨酸酶 E. 酪氨酸转氨酶

14. 关于 苯丙酮酸尿症 ,下列说法 不正确 的是:( )

A. 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 B. 原因是 苯丙氨酸 羟化 酶 先天性 缺乏 C. 患 儿 还表现有毛发和皮肤色素较正常人略浅 D. 可 给予高苯丙氨酸及酪氨酸膳食 进行治疗

E. 患 儿存在 智力缺陷,其严重程度与血苯丙氨酸升高的水平和持续时间有关

15. 白化病是由于下列何种酶的缺乏所致?( )

A. 酪氨酸酶 B. 酪氨酸羟化酶 C. 苯丙氨酸羟化酶

D. 色氨酸加氧酶 E. 酪氨酸转氨酶

16. 下列尿黑酸尿症,说法 错误 的是:( )

A. 尿黑酸还原酶缺陷可引起该病

B. 因尿 放置后变黑色,因此常会引起注意而被发现 C. 目前本症没有满意的治疗方法

D. 服用维生素C可能会减少尿黑酸在体液中含量和在组织中沉积 E. 诊断本病的方法是尿黑酸的还原试验

17. 关于 胱硫醚-β-合酶 缺失 所致的 同型胱氨酸尿症 ,下列说法 错误 的

是:( )

A. 胱硫醚-β-合酶 缺失所致的是 同型胱氨酸尿症 是最常见的原因 B. 血浆同型胱氨酸达到可检测水平, Met水平升高

C. N 5 甲基四氢叶酸 或其转甲基酶的缺失导致的 同型胱氨酸尿症 较罕见 D. 胱硫醚-β-合酶 完全缺失的可用低Met饮食并补充胱氨酸治疗 E. 新生儿就会出现症状,因此 适合进行新生儿筛选试验 18. 关于 核苷酸代谢 ,下列说法 错误的 是:( )

A. 嘌呤核苷酸最 常 见的代谢紊乱是高尿酸血症

B. 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中的酶缺陷可引起乳清酸尿症 C. 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均包括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途径 D.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是先合成嘌呤环再与磷酸核糖相连而成 E. 人体因缺乏尿酸酶嘌呤核苷酸的最终分解产物是尿酸

19. 关于 尿酸生成过多 的原因,下列说法哪个 不正确? ( )

A. 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 B. 嘌呤吸收增多

C. PRPP合成酶活性减弱 D. 嘌呤分解 过多

20. 尿酸 测定的参考方法是:( )

A. 磷钨酸还原法

B. 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 C. HPLC法 D. 干化学法 E. 尿酸酶紫外法

二、B型题(配伍题) 问题1-3

A. 清蛋白 B. 前清蛋白 CD. α

1 -酸性糖蛋白

E. α 1 -抗胰蛋白酶

1. 血浆中主要的载体蛋白

2.人血浆中主要的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 3. 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最可靠的指标之一

问题4-7

A. 可以防止Hb从肾 脏 丢失 B. 可将大部分Fe 3+ 运输到骨髓 C. 铜的 无 毒性代谢库 D. 将Fe 3+ 还原 为Fe 2+

E.血 浆中分子量最大的 糖 蛋白

4. 结合珠蛋白 5. α

2 -巨球蛋白

6. 铜蓝蛋白 7. 转铁蛋白

问题8-10

. 结合珠蛋白

A. 酪氨酸酶 缺乏 B. 酪氨酸转氨酶 缺乏 C. 苯丙氨酸羟化酶 缺乏 D. 苯丙氨酸 还原酶缺乏

E. 延胡索酰乙酰乙酸 水解 酶 活性降低

8. 苯丙酮酸尿症 是由于 9. Ⅰ 型酪氨酸血症 是由于 10. Ⅱ型酪氨酸血症 是由于

三、多选题(X型题)

1.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一般可将血清蛋白质分为 哪几条带?( A. 清蛋白 B. α

2 球蛋白

C. β球蛋白 ??? ? 球蛋白 E. 纤维蛋白原

2. 下列有关前清蛋白,说法 正确 的是:( )

A. 半寿期仅1.9d

B. 正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C. 组织修补材料和运载蛋白

D. 作为营养不良的指标 时, 50~100mg / L为 重 度 营养不良E. 作为 肾 功能不全的指标

3. 下列关于清蛋白的功能,正确的是:( )

A.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B. 作为 血浆中主要的载体蛋白 ,具有结合各种配体分子的能力C. 参与凝血

D. 具有缓冲酸碱 维持酸碱平衡作用 E. 具有 营养 作用 4. α

1 -酸性糖蛋白

是:( )

A. 血浆中含糖量最高的糖蛋白 B. 血浆中酸性最强的糖蛋白

C. 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最可靠的指标之一 D. 属于急 性时相反应蛋白

E. 人血浆中主要的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 5. 关于 结合珠蛋白 ,说法正确的是:( )

A. 急性时相蛋白和转运蛋白

B. 在醋纤膜电泳及琼脂糖凝胶电泳中位于 γ 区带 C. 运输血管内游离的 Hb 到网状内皮细胞降解 D. 每分子Hp可结合 2 分子Hb E. Hb-Hp 的结合 是 可逆 的

6. 关于 Wilson病 的 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又称为肝豆状核变性 C. 一般不 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D. 此病是进行性和致命的 ,应 及时治疗 E. 铜螯合剂-青霉胺治疗

7. 关于 Wilson病 的诊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血中铜蓝蛋白下降 B. 血清游离铜降低 C. 血清总铜浓度降低 D. 尿铜排泄增加 E. 肝中铜含量升高

8. 关于 转铁蛋白 说法正确的是:( )

A. 每分子可结合 4个Fe 3+

2. 试述测定血清铜蓝蛋白的方法及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铜蓝蛋白在血清中含量铰低。一般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参考值为 0.21~ 0 .53 g / L。另外,还可采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测定,其参考 值 为0 . 4g /L 。

增高:见于结核、矽肺、甲状腺功 能亢进、恶性肿瘤(白血病等)、 妊娠、口服避孕药等。

降低:见于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肾 病综合征等。对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即患者血浆CEB含量明显下 降,而伴有血浆可透析的铜含 量增加。

3 .简述 低 清蛋白血症的 临床意义 。

低清蛋白血症 :既可由生理(如妊娠)或病理因素或引起,也可由于输液造成血液稀释时抽血的假象所致。导致低蛋白血症的病理因素有:

1)清蛋白合成 降低 :①常见于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但由于清蛋白的半寿期较长,因此在部分急性肝病患者,其浓度降低可不明显; ② 蛋白质营养不良或 肠道 吸收不良也可造成清蛋白合成不足。

2)清蛋白的分布异常:如门静脉高压时大量蛋白质尤其是清蛋白从血管内渗漏入腹腔。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时,由于肝脏合成减少和大量漏入腹水的双重原因,使血浆清蛋白显著下降。

3)清蛋白丢失:①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清蛋白由尿中损失,有时每天尿中排出蛋白达5g以上,超过肝的代偿能力;②肠道炎症性疾病时,可因粘膜炎症坏死等使胃肠道蛋白质丢失,从而引起血浆清蛋白下降;③在烧伤及渗出性皮炎,可从皮肤丧失大量蛋白质。

4)清蛋白分解代谢增加:由组织损伤(外科手术或创伤)或炎症(感染性疾病)引起。

5) 无清蛋白血症 : 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属先天性白蛋白合成缺陷 ,血浆清蛋白含量常低于1g/L。但 可以没有症状或体征,甚至 可以没有水肿,部分原因可能是血管中球蛋白含量代偿性升高 所致 。

4 .简述转铁蛋白的临床意义。

(1)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在缺铁性的低血色素贫血中,TRF代偿性合成增加,但因血浆铁含量低,结合铁的TRF少,所以铁饱和度很低( 参考范围 在30%~38%)。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血浆中TRF正常或低下,由于红细胞对铁的利用障碍,使铁饱和度增高。在铁负荷过量时,TRF水平正常,而饱和度可超过50%,甚至达90%。

(2)TRF 是负性急 时相反应 蛋白。 在炎症、 肿瘤 时常随着清蛋白、前清蛋白同时下降。

(3)作为营养状态的一项指标 。 在营养不良及慢性肝脏疾病时下降 , 与清蛋白相比,体内转铁蛋白总量较少、生物半寿期较短,故 可 及时地反映脏器蛋白的急剧变化。在高蛋白膳食治疗时,血浆 TRF浓度较快上升 ,是判断疗效的良好指标。

5 . 简述新生儿PKU的诊断方法

PKU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终止PKU的严重后果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Guthrie 试验 、荧光光度法、 苯丙氨酸 脱氢酶法是目前国际上进行新生儿 PKU 筛查的常用方法 。 Guthrie 试验是由 Guthrie 建立的一种 细菌抑制法 ,首 先在 PKU 的筛查试验中用来测定人血清、尿液中 苯丙氨酸 。 通过 抑菌圈的大小来 半定量 样本中的 苯丙氨酸 浓度。

新生儿的筛查在欧美国家广泛地进行,因为有3%以上的PKU病例并不是由于PAH缺乏所致,而是由于 生物蝶呤 合成所需的酶缺乏所致。评估应包括尿中生物 蝶呤 和新 蝶呤 的测定和有时可能还要测定其血清含量。

新生儿PKU的诊断试验通常包括用色谱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FeCl 3 法检测尿中苯丙酮酸。

用 DNA 分析技术 , 如 PCR - ASO 探针法和 P CR - RFLP 连锁分析法鉴定出导致 PKU 的点突变。

6.简述高尿酸血症的发病因素。

高尿酸血症由尿酸排泄障碍 或 嘌呤代谢紊乱引起。若尿酸排泄出现障碍,可导致血液尿酸浓度升高; 体液尿酸浓度的高低取决于体内 嘌呤合成 量 、 食入量和尿酸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肾脏尿酸排泄减少或体内嘌呤来源过多均可 导致高尿酸血症。

( 1 ) 尿酸排泄 减少 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或(和)分泌功能减退时, 即可 导致高尿酸血症。 在原发性 高尿酸血症 中尿酸排泄减少占80% ~ 90%, 是 由 机制不明的多基因性遗传缺陷引起 ;在继发性 高尿酸血症 中尿酸排泄减少原因是 慢性肾疾 等引起 肾小球滤过下降 ,或由高血压、内分泌疾病、体内有机酸增加、铅中毒肾病及药物抑制作用等引起 肾小管排泌尿酸减少 。

( 2 ) 尿酸生成过多 1)由嘌呤合成代谢紊乱引起 : 大多数属多基因遗传缺陷,机制不明 ,占原发性 高尿酸血症 的10% ~ 20% 。由 特异 酶缺陷引起者仅占 原发性 高尿酸血症 的1%,这些酶缺乏包括 ①HGPRT 完全缺乏和部分缺乏。前者引起 Lesch-Nyhan综合征 ,由于 HGPRT 完全缺乏导致嘌呤过多、明显的高尿酸血症,痛风伴有大脑瘫痪、智力减退、舞蹈病样多动症、肢体僵直痉挛,咬指、撞击行为致自身残毁,因此本病又称 自毁容貌综合征 。 HGPRT 部分缺乏症又称青春期原发性痛风,患者痛风较严重,一般无神经症状。 ② PRPP合成酶活性增强。嘌呤核苷酸合成增多,引起青春期尿酸结石症。 ③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 。 6 - 磷酸葡萄糖增多,并沿磷酸戊糖代谢途径转化成较多的PRPP,使嘌呤 核苷酸 合成增多。④APRT缺乏 。因是纯合子基因缺失, 腺嘌呤不能经补救途径合成腺苷酸而出现堆积, 因 腺嘌呤不能转变为尿酸 ,因此 无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症出现,但腺嘌呤的代谢产物2,8-二羟腺嘌呤由尿排出增加,可产生肾结石,常被误认为尿酸结石。

2)嘌呤吸收增多 : 体内20%尿酸来源于食物中的嘌呤,摄入富含嘌呤食物过多可诱发痛风发作,但不是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原因。

3)嘌呤分解 过多: 在骨髓增殖性疾病 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 等,核酸 水 解 增强 ,嘌呤和尿酸生成增多。

高尿酸血症的原因也可归纳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方面,原发性包括原发性肾脏排泄尿酸 减少 和原发性尿酸产生过多,继发性包括各种肾脏疾病 与导致 嘌呤分解过多疾病 引起的 肾脏排泄尿酸 减少 和尿酸产生过多。

第四章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一、 A型题:

1. 健康人群空腹血糖的参考范围通常为( ) A. 2.8~7.8mmol/L B. 3.89~6.11mmol/L C. 4.5~5.9mmol/L D. 7.0~11.1mmol/L E. ﹤11.1mmol/L

2. 降低血糖的激素主要是( ) A. 胰岛素

B.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C. 肾上腺素 D. 生长激素 E. 皮质醇

3. 胰岛素由何种细胞分泌( ) A. 胰岛α细胞 B. 胰岛β细胞 C. 胰腺δ细胞

D. 胰岛α和β细胞 E. 皆不是

4.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 ) A. 多肽 B. 类固醇

C. 氨基酸衍生物 D. 脂肪酸衍生物 E. 核酸

5. 胰高血糖素由何种细胞分泌( ) A. 胰岛α细胞 B. 胰岛β细胞 C. 胰腺δ细胞

D. 胰岛α和β细胞 E. 皆不是

6. 关于免疫介导性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1型糖尿病 B. 胰岛素绝对不足

C. 常见于青少年

D. 多可检出自身抗体 E. 由胰岛素抵抗引起

7. 有关2型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相对不足

B. 胰岛β细胞的功能减退 C. 常见于肥胖的中老年成人 D. 常可检出自身抗体 E. 由胰岛素抵抗引起

8. 有关果糖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所有糖化血清蛋白都是果糖胺 B. 主要是测定糖化清蛋白

C. 反映过去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D. 可替代糖化血红蛋白

E. 是糖尿病近期控制水平的监测指标

9. 测定血糖的标本最常采用的抗凝剂和防腐剂组合是( A. 氟化钠-肝素钠 B. 叠氮钠-肝素锂 C. 冰醋酸-肝素 D. 碘乙酸钠-EDTA E. 氟化钠-草酸钾

10. 当血糖超过肾糖阈值时 , 可出现 ( ) A. 生理性血糖降低 B. 病理性血糖降低 C. 脓尿 D. 血尿 E. 糖尿

11. 糖化蛋白浓度主要用于( ) A. 糖尿病的分型 B. 糖尿病的诊断

C. 评估血糖控制效果 D. 评估糖基化比率 E. 评估当前血糖浓度

12. 血糖 测定的参考方法是( ) A. 已糖激酶法

B. 葡萄糖氧化酶法 C. 葡萄糖脱氢酶法 D. 固相酶法

E.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13. C-肽测定的主要用途除外( ) A. 评估空腹低血糖

蛋白可为较长时间段的血糖浓度提供回顾性评估,而不受短期血糖浓度波动的影响。

5. 代谢综合征又称 X 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腹型肥胖综合征、代谢障碍综合征和致死性四重奏等,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以腹型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等危险因素交叉重叠为判定依据的一簇代谢紊乱症候群

五、问答题:

1. 根据机体所处的不同状态,血糖主要有三个来源: ① 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这是机体进餐时血糖的主要来源,也是体内血糖的根本来源; ② 肝糖原的分解,这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也是维持血糖恒定的重要机制; ③ 肝脏的糖异生,在长期禁食、肝糖原耗尽的情况下,糖异生也参与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葡萄糖的代谢过程根据机体的需要而定,主要代谢去路有: ① 有氧氧化,产生ATP并生成CO 2 和H 2 O,这是血糖的主要代谢去路; ② 合成糖原; ③ 转换为非糖物质; ④ 转换为其他糖类衍生物; ⑤ 生成尿糖,指病理状态下,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时,可从尿排出。

2.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 ① 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加上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200mg/dl);(2)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7.0mmol/L(126mg/dl);(3)OGTT中2h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200mg/dl)。以上三种方法都可单独用于糖尿病的诊断,但任何一种阳性结果都必须随后用三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进行复查才能正式确诊。

3. 目前血糖测定主要采用酶法,包括 ① 已糖激酶法,该法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特异性高于葡萄糖氧化酶法,适用于自动化分析,为葡萄糖测定的参考方法; ② 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该法准确度和精密度都能达到临床要求,并且操作简便,适用于常规检验。; ③ 葡萄糖氧化酶-极谱分析法,该法是GOD-POD的改良方法,它以氧电极进行极谱分析,直接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法第一步反应消耗的氧来进行定量,摒弃了特异性不高的第二步反应。该法可用于血浆、血清、脑脊液及尿液标本的测定,但由于血细胞会消耗氧气,故不能用于全血标本; ④ 葡萄糖脱氢酶法,该法高度特异,不受各种抗凝剂和血浆中其他物质的干扰,制作成固相酶,可用于连续流动分析,也可用于离心沉淀物的分析。

4.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是在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2h内做系列血糖浓度测定,以评价不同个体的血糖调节功能的一种标准方法。OGTT在糖尿病的诊断上并非必需,因此不推荐临床常规应用。OGTT主要用于下列情况: ① 诊断妊娠期糖尿病(GDM); ② 诊断糖耐量减退( IGT ); ③ 有无法解释的肾病、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病变,其随机血糖< 7.8 mmol/L, 可用OGTT评价。在此时如有异常OGTT结果,不代表有肯定因果关系,还应该排除其他疾病; ④ 人群筛查,以获取流行病学数据。

5. C-肽测定的主要用途包括: ① 最主要用于评估空腹低血糖。某些 β 细胞瘤病人,特别是有间歇性胰岛素分泌过多时,检测胰岛素可正常但C-肽浓度都升高。当低血糖是由于胰岛素注射所致时,胰岛素水平会很高而C-肽降低,这是因为C-肽不存在于药用胰岛素中,并且外源性胰岛素会抑制 β 细胞分泌功

能。 ② 评估胰岛素分泌。基础或刺激性C-肽水平可用以评价患者胰岛素分泌能力和分泌速度。如糖尿病患者在用胰高血糖素刺激后C-肽大于1 .8ng/ml 可能是2型糖尿病,而C-肽< 0.5ng/ml 时可能是 1型糖尿病。因此C-肽浓度对鉴别1型和2型糖尿病具有一定价值。 ③ 监测胰腺手术效果。在全胰腺切除术

后,检测不到血清C-肽,而在成功的胰腺或胰岛细胞移植后C-肽浓度应增加。

第五章 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一、 A 型题

1 .下列血浆脂蛋白密度由高到低的正确顺序是( )。

A . LDL 、 IDL 、 VLDL 、 CM B . CM 、 VLDL 、 IDL 、 LDL

C . VLDL 、 IDL 、 LDL 、 CM D . CM 、 VLDL 、

LDL 、 IDL

E . HDL 、 VLDL 、 IDL 、 CM

2.下列脂蛋白中密度最高的是( )。

A .CM B .VLDL C .IDL D .LDL E .HDL

3.下列脂蛋白中密度最低的是( )。

A .CM B .VLDL C .IDL D .LDL E .HDL

4.下列脂蛋白中TG含量比例最高的是( )。

A .CM B .VLDL C .IDL D .LDL E .HDL

5.下列脂蛋白中蛋白质含量比例最高的是( )。

A .CM B .VLDL C .IDL

D .LDL E .HDL

6.下列脂蛋白中参与运输外源性TG的是( )。

A .CM B .VLDL C .IDL D .LDL E .HDL

7.下列脂蛋白中参与运输内源性TG的是( )。

A .CM B .VLDL C .IDL D .LDL E .HDL

8.下列脂蛋白中参与逆向转运CE的是( )。

A .CM B .VLDL C .IDL D .LDL E .HDL

9.脂蛋白电泳时向正极迁移速度最快的是( )。

A .乳糜微粒 B . b -脂蛋白 C .前 b -脂蛋白 D . a -脂蛋白 E .脂蛋白 (a)

10.脂蛋白电泳时向正极迁移速度最慢的是( )。

A .乳糜微粒 B . b -脂蛋白 C .前 b -脂蛋白 D . a -脂蛋白 E .脂蛋白 (a)

11. b -脂蛋白与( )相对应。

A .CM B .VLDL C .IDL D .LDL E .HDL

12.前 b -脂蛋白与( )相对应。

A .CM B .VLDL C .IDL D .LDL E .HDL

13. a -脂蛋白与( )相对应。

A .CM B .VLDL C .IDL D .LDL E .HDL

1 4.下列哪项被称为富含TG的脂蛋白

A.CM和VLDL B .CM和 Lp(a) C .IDL和LDL D .LDL和HDL E .HDL和 Lp(a)

15.下列哪项是CM的主要载脂蛋白?( )

A .ApoA Ⅰ B .ApoA Ⅱ C .ApoB48 D .ApoB100 E .ApoE

16.下列哪项是VLDL的主要载脂蛋白?( )

A .ApoA Ⅰ B .ApoA Ⅱ C .ApoB48 D .ApoB100 E .ApoE

17.下列哪项是HDL的主要载脂蛋白?( )

A .ApoA B .ApoD C .ApoB48 D .ApoB100 E .ApoE

18 .能激活 HTGL 的 载脂蛋白是( )。

A .ApoA Ⅰ B .ApoA Ⅱ C .ApoB48 D .ApoB100 E .ApoE

19 .能激活 LCAT 的 载脂蛋白是( )。

A .ApoA Ⅰ B .ApoA Ⅱ C .ApoB48 D .ApoB100 E .ApoE

20 .能激活LPL的 载脂蛋白是( )。

A .ApoA Ⅰ B .ApoC Ⅱ C .ApoB48 D .ApoB100 E .ApoE

21 . 下列哪种脂蛋白被认为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A .CM B .VLDL C .IDL D .LDL E .HDL

22.LDL-R能与含( )的脂蛋白以高亲和力结合。

A .ApoA Ⅰ B .ApoC Ⅱ C .ApoB48 D .ApoB100 E .ApoE

23.VLDL-R在( )几乎未发现。

A .心肌 B .骨骼肌 C .脂肪组织 D .肝 E .内皮细胞

24. 被公认为 HDL-R的是( )。

A .LDL-R B .VLDL-R C .SR-AⅠ D .SR-BI E .SR-BII

25.在血浆中催化胆固醇酯化生成作用的酶是( )。

A .胆固醇酯酶 B .肉毒碱脂肪酰转移酶 C .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D .过氧化物酶 E.脂蛋白脂肪酶

26.Ⅴ型高脂蛋白血症时,血浆静置实验后可见病人血清外观特征是( )。

A.澄清 B.混浊 C.混浊或澄清 D.血清上层“奶油样”,下层混浊 E.血清上层“奶油样”,下层澄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9p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