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课时作业(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3-11-09 05: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一、选择题

1.如图为一个渗透装置,半透膜小袋内充满0.3 g/mL的蔗糖溶液,用不同表面积的半透膜小袋做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内玻璃管内液面高度变化速率的相关曲线最可能是(横坐标表示表面积,纵坐标为管内液面高度变化速率)( )

解析:随半透膜表面积的增大,单位时间内进入到半透膜小袋内的水分增多,一段时间内玻璃管内液面升高也加快。 答案:B

2.(2018·辽宁辽阳模拟)某实验小组在室温条件下,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某溶液中,测得细胞液浓度与该溶液浓度的比值(P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溶液可以是一定浓度的KCl溶液 B.细胞在t1时刻开始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溶质 C.t1~t2时间段内,液泡体积有所增大 D.若降低温度,则t1~t2时间段会变长

解析: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某溶液中,细胞先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说明该溶液可能是一定浓度的KCl溶液,A正确;在t0时刻,细胞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溶质,使得细胞液浓度增加,B错误;t1~t2时间段内,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细胞吸水,液泡体积有所增大,C正确;若降低温度,分子运动的能力减弱,则t1~t2时间段会变长,D正确。 答案:B

3.(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某耐盐植物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从而降低N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a和甘油进入液泡的方式相同

B.液泡膜和细胞膜构成了原生质层

C.Na运输调节了细胞的渗透压,维持细胞内水分平衡 D.盐碱条件使植物产生了耐盐性状

解析:Na的逆浓度转运,消耗能量的同时要依赖载体蛋白,属于主动运输;甘油进入液泡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A错误;液泡膜、细胞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了原生质层,B错误;该载体蛋白数量增多,Na的吸收增多,导致细胞液浓度升高,吸水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盐碱条件不会使植物产生耐盐性状而是自然选择对植物的耐盐性进行了选择,D错误。 答案:C

4.如图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运输(每种转运的方向由箭头表明,黑点的数量代表每种物质的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物质可能是氧气,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B.a物质可能是水,b物质可能是甘油 C.a物质可能是胆固醇,b物质可能是氧气 D.a物质可能是葡萄糖,b物质可能是氨基酸

解析:据图分析,a物质从膜外到膜内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无需载体和能量,为自由扩散,b物质从膜外到膜内由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为主动运输。细胞对氧气、水、甘油的吸收为自由扩散,对葡萄糖、氨基酸的吸收为主动运输,故A正确。 答案:A

5.氰化物是一类剧毒物质,其通过抑制[H]与O2的结合,使得组织细胞不能利用O2而陷入内窒息。如图为研究植物根尖吸收K的相关实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实验甲可以判断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属于主动运输 B.实验甲中4 h后O2消耗速率下降是因为细胞外K浓度降低 C.实验乙中4 h后吸收K的能量可能来自无氧呼吸 D.实验乙加入氰化物后,细胞对O2的吸收速率不变

解析:由实验甲可知,加入KCl后,O2的消耗速率增加,说明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实验甲中,随着细胞外K浓度降低,细胞吸收K的量减少,细胞消耗氧气速率下降;实验乙中4 h后组织细胞吸收K的速率不再降低,说明此时细胞已经不能利用O2,其吸收K的能量可能来自无氧呼吸;O2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动力来自浓度差,氰化物使得组织细胞不能利用O2,因此实验乙加入氰化物后,细胞对O2的吸收速率减慢。 答案:D

6.(2018·铁东区校级一模)某同学探究“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对叶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实验主要原理是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够发生渗透作用 B.实验中需要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显微镜等仪器 C.叶表皮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时,细胞体积基本不变 D.结果表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为0.2~0.25 mmol/L

解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外界溶液中能够发生渗透作用,故A正确;实验中需要制备临时装片,需要使用盖玻片、显微镜等仪器,但不需要血细胞计数板,故B错误;叶表皮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时,细胞会吸水膨胀,但是不能涨破,因为细胞外面存在细胞壁,故C正确;外界溶液为0.2 mmol/L时,质壁分离的细胞约为16%,外界溶液为0.25 mmol/L时,质壁分离的细胞约为80%,则说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为0.2~0.25 mmol/L,故D正确。 答案:B

7.将同一植物的细胞分别放在0.3 mol/L的蔗糖溶液、0.5 mol/L的甘油溶液和清水中,测得细胞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a、b、c依次代表( )

A.蔗糖溶液、甘油溶液、清水 B.甘油溶液、蔗糖溶液、清水 C.清水、蔗糖溶液、甘油溶液

D.清水、甘油溶液、蔗糖溶液

解析:细胞液浓度大于蒸馏水,所以植物细胞放入蒸馏水中吸水涨大,为曲线a;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植物放进去会失水皱缩,为曲线c;0.5 mol/L的甘油溶液大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先失水皱缩,接着植物会以自由扩散的形式吸收甘油,使得细胞液浓度上升,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直到细胞内外浓度平衡为止,为曲线b。 答案:D

8.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使Na逆浓度进入液泡,从而降低N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a进入液泡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B.该载体蛋白数量增多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C.液泡膜上水分子的扩散只能单向进行 D.液泡膜与细胞膜构成了原生质层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Na逆浓度进入液泡”,说明Na进入液泡内是主动运输,A错误;运载Na的载体蛋白数量增多,液泡内吸收Na增多,细胞液渗透压增大,植物可以在更高浓度的土壤盐溶液中正常吸水生长,所以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B正确;液泡膜上水分子通过自由扩散可双向进行,C错误;液泡膜、细胞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了原生质层,D错误。 答案:B

9.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原理,测试某种农作物新品种的细胞液浓度,以此种方法获得作物代谢情况的必要数据。在此项测试中,实验自变量是( ) A.作物细胞质壁分离状态 B.作物细胞液浓度 C.制备的系列浓度检测液 D.一定的环境温度或其他气候数据

解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状态属于因变量,A错误;作物细胞液浓度是待测量,B错误;利用质壁分离的原理,可测定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实验方法是准备具有浓度梯度的一系列溶液,用来检测植物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在哪个浓度的溶液中基本不变(既不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液也不出现膨胀现象),则该浓度与细胞液浓度接近,所以制备的系列浓度梯度的检测液属于自变量,C正确;一定的环境温度或其他气候数据属于无关变量,D错误。 答案:C

10.如图为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选择 A B C D Na进细胞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Na出细胞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管腔中Na进入上皮细胞是高浓度→低浓度,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是被动运输的一种,上皮细胞中Na进入组织液是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并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为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现象,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材料用具:紫色洋葱鳞片叶,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实验步骤: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条件是蔗糖溶液浓度________(填“>”“<”或“=”)细胞液浓度。

(2)步骤甲,盖盖玻片时,将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将另一侧轻轻缓慢放下,这样操作可以防止出现______________。

(3)步骤乙用显微镜观察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物细胞工程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质壁分离的细胞,获得原生质体的效果更好。此酶解过程不能在低浓度的溶液中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但也不能在过高浓度的溶液中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条件是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使细胞失水。(2)步骤甲,盖盖玻片时,将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将另一侧轻轻缓慢放下,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气泡,影响观察。(3)步骤乙用显微镜观察,可以观察植物细胞在清水中液泡的大小和颜色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便于与质壁分离后的现象进行对比,即作为后续观察的对照。(4)植物细胞工程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质壁分离的细胞,获得原生质体的效果更好,但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没有了细胞壁的保护,在低浓度溶液中易吸水涨破,所以酶解过程不能在低浓度的溶液中进行;但也不能在过高浓度的溶液中进行,原因是在过高浓度溶液中原生质体易过度失水而死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8y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