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5--10单元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14 20: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2016新版人民币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五单元 年、月、日
课题:年、月、日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观察、统计等过程,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判断大月、小月。
2.通过年、月、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你知道你出生的具体时间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
追问:×年×月×日,有的同学还知道×时×分,你知道这些信息里都包含哪些信息吗?(年、月、日、时、分)
2.解题:这些都是时间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时、分、秒,这节课我们要认识年、月、日。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观察、统计。
学生分组探究课前准备的2014年年历,把年历中每个月的天数填入下表: 月份 天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小组交流。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统计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指名展示统计结果,教师相应板书。
讨论:观察黑板上2014年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介绍: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引导:把上面表格中的大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3)认识大月、小月。
介绍: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引导:把上面表格中的大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口答,教师适时归纳。
①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
②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③2月有28天,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4)记忆大月、小月。
提问:你有办法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归纳。
①7月和8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7月以前的单数月是大月,8月以后的双数月是大月。 ②拳头记忆法:(出示教材第45页拳头图)教师边演示边口头讲解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跟着学。
③儿歌记忆法:
a.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b.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2.试一试。
提问:2014年全年有多少天?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 指名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预设:
方法一:将每个月的天数加起来:
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方法二:将大月的总天数、小月的总天数和2月的天数加起来: 31×7+30×4+28=365(天) (让学生重点掌握方法二) 小结:2014年全年有365天。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交流题中节日的具体日期,再独立在年历上圈出来,最后集体订正答案。 2.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六一国际儿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三八妇女节,并说说分别是星期几。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先填空,再集体交流,最后订正答案。
4.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观察年历,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元旦是每年的第一天,也就是1月1日,今年的最后一天过完了,下一天就是下一年的元旦。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五单元 年、月、日
课题:认识平年和闰年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2.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问题。
3.能积极参与寻找、发现平年与闰年的关系,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不做评价。
2.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课件分别出示2005~2016年的年历,将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炼并排列起来。
引导:这是2015~2016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年份(年) 2月的天数(天) 2005 ?? 2014 2015 2016
(2)组织交流。
①反馈填写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 年份(年) 2月的天数(天) 2005 28 ?? ?? 2014 28 2015 28 2016 29 ②引导观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008、2012、2016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③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3)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提问:仔细观察表格,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 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4)提问: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 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2月29日。 2.数学文化。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第4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指名阅读短文,并让学生解释“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如2000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再指名回答,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季度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一年有4个季度,把12个月平均分成4份,每3个月是一个季度。
师出示表格并追问:你能算出今年每个季度的天数吗?
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追问: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五单元 年、月、日
课题:练习六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年 大月 小月 ( )个月 2.填空:平年的2月有( )天,全年有( )天;闰年的2月有( )天,全年有( )天。通常每( )年里有( )个平年,( )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 )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 )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
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2题。
(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2)追问: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他们做了什么?还没有过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还可以框出几个数?怎样框?试一试。 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
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和一年的四个季度一样吗?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说说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明确: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是有区别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五单元 年、月、日
课题:24时计时法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间。 2.能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教学重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进行互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羊村要召开羊羊运动会,这一天,懒羊羊通知喜羊羊:“明天5时到羊村体育场参加跑步比赛。”第二天,喜羊羊天没亮就出发了,早上5时赶到体育场却发现一个小伙伴也没有,一直等到傍晚5时才开始比赛,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发表各自意见)
师:原来,一天有2个5时,懒羊羊在通知的时候没有说明是早上的5时,懒羊羊在通知的时候没有说明是早上的5时,还是傍晚的5时,导致喜羊羊在早上5时就到了达了。生活中经常因为这样的描述出现错误,为了简易、不出错,广播、电视等部门都用24时计时法。
2.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下24时计时法的相关知识。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51页例3的节目预告表。
提问:这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预告表,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追问:怎么会有14:00呢?
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用的是24时计时法,14:00是下午2时。 2.课件演示钟表。
(1)出示倒计时的场面,提问:见过这个场面吗?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一起倒计时,当我们倒数到1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到了几?(12)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
(2)课件演示(时间)
结合演示,教师介绍:新的一天开始了,此时是几时?(夜里12时),月亮高高挂,我们正在睡觉,时间继续走,早上8时,我们在哪里?(学校)时间继续走,中午12时,我们回到家,在家里吃饭。到这时,时间已经悄悄走过了钟面的一圈,回到了12时,时间继续走,开始第二圈的旅程,到了晚上8时,我们要上床睡觉了。当时间走到晚上12时时,这一天就过去了,它又将开始新的一天。
提问:现在时针一共走了几圈?(结合彩条,让学生看清走了2个12,是2圈)一共走了多少个小时?(24小时)
小结。
3.介绍24时计时法。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一圈的时刻时,钟面上的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所指的数加上12就是24时计时法的时刻。
4.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关系。
提问: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引导学生明确:(1)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时,这个时刻从0时起过了几小时,就直接说几时;而普通计时法为了区别两个不同的时段,要在时间前面加上凌晨、早上、下午、晚上等词。(2)中午12时之前表示的时刻相同,1时之后,表示的时刻相差12小时。
追问:16:00是下午几时?18:30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16:00是下午4时,18:30是下午6时30分。 三、反馈完善
1.说一说:羊村运动会上喜羊羊早到是谁的错?如果你是懒羊羊你会怎样通知喜羊羊? 让学生用两种计时法分别描述:明天下午5时或明天17时。 2.完成教材第5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钟面上的时间用24时计时法表示,各是几时? 让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指明汇报。 3.完成教材第52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图标,提问:你认识这个图标吗?(禁止机动车通行),7:30~18:30表示什么?从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禁止机动车通行?
(提醒学生将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 4.完成教材第52页“想想做做”第4题。
提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可能是上午,也可能是下午,可能是白天,也可能是晚上。 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五单元 年、月、日
课题:计算经过的时间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 学生回顾24时计时法。
出示教材第53页的节目预告表,并提问:你能把这些时刻改成普通计时法吗? 指名汇报后引入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交流共享
1.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 (1)出示例4,提出问题。
提问:这张预告表上的节目你喜欢吗?最喜欢哪一个节目?根据你的观察,你觉得哪个节目播放的时间会长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播放的时间是这个节目从开始到下个节目开始的时间,《动画剧场》从什么时候开始?(14:00)什么时候结束?(16:00)一共播放了多长时间?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里交流算法。
师:钟面上是从2:00到3: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从3:00到4: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一共就是经过几个小时?(2小时)
指名上台拨一拨,并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
提示:画线段图时只要画出经过的时间的开始和结束部分。
明确:从14:00到16:00经过的时间,还可以用减法计算,根据“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可算出播放时间。
16-14=2(时)
2.计算非整时经过的时间。
谈话:刚才我们计算了《动画剧场》播放的时间,现在我们再来算一算《智慧树》播放的时间。(出示教材第53页“试一试”问题)仔细观察,《智慧树》从什么时刻开始播出,什么时刻结束?(8:10播出,8:40结束)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路,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线段图:说说线段图的起点和终点。
追问:8:10应该怎样表示?中间的这段线应该平均分成几份?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开始时8:10,应该把8时和9时这一段平均分成6份,表示60分钟。
教师演示从8:10到8:40,用不同颜色的线段表示出来。
提问:现在你能计算从8:10到8:40这段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计算,指名汇报,说说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40-10=30(分)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根据这个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这个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应如何解答?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引导:先分别算出两个时段的时间,再把两段的时间相加,就是每天借书的时间。 用减法算:13-12=1(时) 17-15=2(时) 1+2=3(时) 2.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看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具体说说题中有哪几个商店,它们的营业时间分别是怎样安排的。
提问:算一算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多少小时?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师生共讲评。
3.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指名说说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提问:能直接用下午5时减上午9时吗?怎么办?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 学生交流讨论,进行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如果两个时刻不在同一时段,可以将普通计时法时间转换成24时计时法再计算。 4.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5题。
(1)引导:小明是几时睡觉的?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时间从第一天晚上的8时跨越到第二天的早上的6时。能不能用我们之前学习的方法计算?应该怎样计算?
(2)指名交流,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计算方法:
方法一:先想第一天24时前睡了多少小时,再和第二天睡觉的时间加起来,即24-20=4(时),4+6=10(时)。
方法二:先想晚上8时到第二天上午8时经过了12小时,再减去2小时,即12-2=10(时)。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五单元 年、月、日
课题:练习七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方法,能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掌握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3.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化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的方法与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复习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知识及两种时间表示法的转换方法。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七”第1题。
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完成24时计时法的相关练习。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七”第2题。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反馈。教师适当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七”第3题。
从9时开始,每一次向后推4小时,或用加法计算。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七”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从问题中找到数学信息,进行分析理解。 4.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七”第5题。 先让学生填空,再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时=60分 1分=60秒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练习七”第6题。 出示小华星期日一天的主要活动安排表。 (1)根据表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小华周末一天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3)制作一张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与同学交流。 2.完成教材第57页“练习七”第7题。
(1)先全班读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解决问题的关键;再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明确思路。
(2)出示表格,让学生填写表格。
(3)提问:王叔叔11:40到车站,准备乘车去机场,能赶上什么时间的班车? 3.完成教材第57页“练习七”思考题。 (1)课件出示火车票,让学生观察火车票。
(2)全班读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解决问题的关键。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推算时间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课题:认识面积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③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呢的面积。
(2)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①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课本的封面呢?
②你们会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3)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认为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4)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
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5)出示第58页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问:这是两个什么图形?请你们拿出两张这样的纸片,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6)分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讲述:你们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了平面图形的面积也有大有小。 2.教学例2。
(1)出示两个长方形。
问:你们能想办法比出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吗? (2)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3)谈话:请每个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一比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9页“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这是从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指名回答,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在课后从中国地图上再找出一些省份来比较。
2.完成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第4题的图形,提问:下面的图形哪个面积最大?为什么?用什么办法比较四个图形的面积?(数方格)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数方格,并比较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教师提示:碰到半格的,可以将两个半格看成1格。
3.完成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中的平面图,提问:这是美丽的校园平面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比较平面图中各个区域面积的大小吗?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再指名汇报,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课题:面积单位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举例等活动,初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难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操场平面图,谈话:从图上可以看出,操场大约有6个篮球场那么大,你能仿照这种说法说一句话吗?
2.谈话:刚才我们实际是用体育器材室的地面做单位估计了一下操场有多大,篮球场有多大,下面,请你们利用桌上的材料(书本、文具盒、练习本、正方形纸等)估计或测量你的课桌面有多大。
分小组活动,交流操作结果。 二、交流共享
1.拿出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测量它们的边长。 问: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符号cm表示。
摸一摸,1平方厘米有多大?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你手上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画一画(徒手):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估一估:一张普通的邮票的面积大约是多大?橡皮上面的面积有多大?
2.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用符号dm表示。
比一比: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3.谈话:请大胆猜测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你觉得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做单位去测量怎样?那么较大的面积单位应该是什么呢?怎样规定它的大小呢?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出示1平方米的纸,初步感知大小。 问: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在1平方米的范围里能站多少个同学?验证,实地站一站。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先独立估一估,再在图形中摆满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同桌交流,交流后进行全班反馈。对于估得较准确的学生,可以问问他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哪个图形表示1厘米,哪个图形表示1平方厘米? 学生在教材上填写,完成后指名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3.完成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旧报纸拼出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并用拼成的正方形量出黑板或门窗的面积。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2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课题:练习八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能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教学难点: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回顾: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周长表述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边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3题。
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学生反馈后,教师指出:因为1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几个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示学生:将超过半格的看成1格,不满半格的忽略不计。
交流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到用割补法把不完整的图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学思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周长呢? 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7题。
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画两个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形状。 得出结论:面积相同,形状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8题。
提出问题:比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数学书的封面,估计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张报纸的面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两组长方形,第一组等宽不等长,第二组等长不等宽。 2.问:每组中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谈话:通过我们对两组长方形的观察,发现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宽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这说明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那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也研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四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再分别填写在表格里。
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互相交流,各自填表。 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问:每个长方形中正方形卡片的个数你们是数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说给大家听听。表中长方形的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所用卡片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2.教学例5。
(1)出示例5左图,谈话:要求你们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量出它的面积,想一想,量长和宽用什么工具?量面积用什么量?怎样量?
学生动手测量例5左图。
谈话:你测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2)出示例5右图,谈话:这幅图你打算怎样测量它的面积?每人各自在书上测量,如果面积单位不够用,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可与同学商量。
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量面积的?(可以沿着长摆一行,共5个面积单位;沿着宽摆一列,共用4个面积单位,说明每行5个面积单位,可以摆4行,一共20个面积单位,面积是20平方厘米。
3.教学例6。
出示题目。谈话:这个长方形已经量出了它的长和宽,你能利用刚才量长方形面积的经验,想象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量并说出它的面积吗?
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并汇报。 4.归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谈话: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操作活动,你们是不是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小组内讨论。
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讲述:这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了更简明,我们还可以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S=a×b。在这个公式里,S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b呢?
问: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你能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释一下刚上课时我们讨论的两组图形为什么宽相等、长越大面积越大,长相等、宽越大面积越大吗?
5.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问: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根据正方形的特点和边的名称,你认为用什么公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更合适?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
问: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吗?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7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出要求的图形的面积公式,再列式解答。 2.完成教材第68页“想想做做”第1题。 (1)集体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所运用的面积计算公式。 3.完成教材第68页“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明确要求。
谈话:现在让你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你打算怎么估计? 指名说说估计的方法和结果,以及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4.完成教材第69页“想想做做”第7题。
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怎样剪下最大的正方形?并让学生用纸片和剪刀动手试一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画出剪下的图形。
小结:要从一个长方形上剪下最大的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5.完成教材第69页“想想做做”第10题。
教师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在小组中讨论:要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必须先求出什么?使学生明白要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必须先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面积单位进率的过程,知道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会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掌握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面积与面积单位,你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这三个面积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你能比划出它们呢的大小吗?那么在三个面积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交流共享
1.探究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谈话: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正方形纸片(边长为分米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它的边长,再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
(2)问:你算出的面积是多少?(学生的答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怎样会有两种答案的呢?组织让答案不同的两名学生上讲台比一比他们手中的纸片的大小。小组里同学也互相比比手中的纸片的大小。
让答案不同的两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一种量的边长是1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另一种量的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3)谈话:从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谈话:你能猜一猜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1)在小组内说一说这样猜的理由。
(2)指名在全班说一说,根据学生发言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试一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交流汇报时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如:因为100平方分米=1平方米,5平方米里面有
5个1平方米,所以5平方米=500平方分米。
归纳总结: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用乘上进率的方法;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用除以进率的方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1页“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再汇报交流。
讨论:这两道题在思考方法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由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要乘上进率;第2题由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2.完成教材第71页“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名学生读题,然后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追问:知道了交通标志牌的长和宽,怎样求出它的面积? (2)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指名说出计算结果和单位名称。
(3)引导思考:我们算出标志牌的面积是4500平方厘米,把它折合成平方分米,应该怎样算?
3.完成教材第71页“想想做做”第5题。
问题一: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问题二: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求一块地砖的面积,再求90块地砖的总面积,最后将总面积和卫生室地面面积进行对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课题:练习九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常用面积单位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区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关系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提问:什么是面积?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追问: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是什么? 导入:本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九”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括号里应该填什么。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九”第2题。 第(1)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周长用的是什么单位,面积呢?
明确:周长用的是长度单位,面积用的是面积单位。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九”第3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花边指的是正方形台布的周长。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九”第4题。
让学生读题目,同桌讨论:水稻田四周的小路大约长多少米,求的是什么? 提问:每平方米施肥3千克,一共施肥多少千克?先要求什么? 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2.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九”第5题。
引导学生讨论:每平方米水面养9尾鲫鱼苗和5尾鲤鱼苗,需要购买两种鱼苗各多少尾?先要求什么?
3.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九”第6题。
让学生互相量一量,走一步大约长多少厘米,用本子记录下来。
分组活动,沿着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走一走,看看各走了多少米,做好记录。 根据步测的结果,估计篮球场的周长和面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课题:复习 第 7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懂得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和面积计算。
2.对所学的有关面积计算、周长计算中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提问:谁能说说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举例说说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3页“复习”第2题。 2.完成教材第73页“复习”第1题。
提问:我们的课桌面的面积是什么?什么是它的周长? 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3.揭题: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73页“复习”第3题。
让学生读题目,然后独立思考,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最后交流各自的想法。(用数方格和割补法)
2.完成教材第73页“复习”第4题。 出示图形,让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73、74页“复习”第5、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计算。 4.完成教材第74页“复习”第8题。 出示表格,提问: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让学生计算,指名说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5.完成教材第74页“复习”第9题。
让学生先读题,再集体交流,理解“四周围上篱笆”指的是求苗圃的周长。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74页“复习”第10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多长的木条”指的是长方形的周长,“多大的玻璃”指的是长方形的面积。
让学生列式解答,得出: 周长:(100+60)×2=320(厘米) 面积:100×60=6000(平方厘米) 2.完成教材第74页“复习”第11题。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理解题意。
出示问题:白菜地和萝卜地的面积相等吗?周长呢?
课件将图抽象成平面图,用不同颜色的笔将每个图形的面积描一描,看看有什么发现?(共同的中间曲线,剩下两条边分别相等,所以它们的周长相等)
小结:白菜地和萝卜地的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萝卜地的面积比白菜地的面积大。 3.完成教材第74页“复习”第12题。X K b 1.C o m
课件出示图形,提问:这些图形都是用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你能分别求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吗?
让学生先观察图片,再解答。对于空间观念发展比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用长方形学具拼一拼,再解答。
4.完成教材第75页“复习”第13题。
要求:在图中画出几个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 想一想:要使画出的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长和宽应各是多少厘米?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得出结论:周长相等的平面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5.完成教材第75页“复习”思考题。
让学生先读题目,弄清题目的关键是什么?(扩大后形状仍是正方形,面积是原来的2倍,不移动这4棵树)再小组讨论解决的办法。
必要时提示学生反过来想:如果把一个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该怎么办?要求其中的一部分仍然是正方形,又该怎么办?
6.完成教材第75页“复习”“动手做”。 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提问:你如何理解“最多能分成多少个”? 让学生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反馈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并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村长今天带了一些饼干要分给羊村的小羊们。请同学们帮村长算一算。
(1)村长把2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他们每人得几块?(1块) (2)如果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他们每人得到几块?(
1块) 4(3)如果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得到几个?(
1) 2小结:1块饼干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把“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2.揭题: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分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讲述:一天,羊村来了小猴一家——猴妈妈和一对可爱的小猴,村长特意买了桃子招待它们。
出示一盘6个桃子图,提问: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独立思考,分组汇报讨论交流结果。 指名汇报,说出想法。
师小结:把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是把这6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
1。 21吗? 2(2)提问:如果是4个桃,你会表示图中一盘桃的
让学生把4个桃平均分成2份,表示出
1。 21吗? 2(3)追问:如果是8个桃,你会表示图中一盘桃的
得出:把8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
1。 2(4)思考:对比上面三道题,每份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是把这盘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
1来表示? 21。 22.教学例2。
谈话:如果村长要把这6个桃平均分给猴妈妈、猴哥哥和猴弟弟,那么每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6个桃图,让学生先分一分,再填一填。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 交流反馈学生分出的图形,指名说说是怎么分的,并解释3.试一试。
出示教材第77页“试一试”题目,谈话:那12个桃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它的几分之一?先分一分、填一填,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 学生交流反馈,说说是怎么分的。
讨论:都是12个桃,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为什么不同?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把一些物体和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7页“想想做做”第1、2题。
(1)第1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要把几个看成1份,每个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第2题:让学生填写分数,说说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2.完成教材第78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根据分数,在每个图里分一分,并涂色表示。然后说说分数表示的意义,再独立填写,集体反馈。
3.完成教材第78页“想想做做”第4题。
1表示什么意思。 3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
(2)教师提出要求: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
11和。 23(3)提问: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提要求,另一人拿小棒。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课题: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事物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题目:
(1)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12朵花,每3朵一束,可以分成几束?
(3)10个蘑菇,平均分给5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几个? 让学生口答,说说计算列式的理由。
师: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1)谈话:今天天气真好,小兔一家去山上采蘑菇,一共采了36个蘑菇。(出示教材第78页例3情境图)
提出问题:这篮蘑菇的(2)合作探究。
谈话:你们能帮助小兔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先思考一下,这篮蘑菇的
1是白蘑菇,白蘑菇有几个? 31是什么意3思?再想想怎样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圆片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更好。
(3)学生汇报。
方法一:可以用圆片分一分,把6个 ,平均分成3份,
1是2个 。 3方法二:联系分数的含义: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 方法三:把这篮蘑菇平均分成3份,白蘑菇是其中的1份,是2个。 提问: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 得出:6÷3=2(个) (4)比较方法。
提问: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2.试一试。
出示问题:这篮蘑菇的
1是多少个? 2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教师适时表扬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学生。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6÷2=3(个)”表示的意思。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页“想想做做”第1、2题。 (1)摆一摆,说一说,完成第1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同桌合作摆一摆。先摆8个 ,拿出它的拿出它的
1;再摆12个 ,21。 21,为什么个数不一样? 21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不同整体的所表示的物体个数不同。
2提问:都是拿出 的(2)分一分,完成第2题。
读题后,要求学生先画竖线分一分,再独立填写算式。
11和12个草莓的哪个多? 3411师小结:同一个整体的和的个数也不同。
34提问:12个草莓的
2.完成教材第7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2.通过练习,体会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3.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出示小猴图)还记得它们吗,上一次我们在小猴子分桃子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
揭题:今天我们要来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1)出示教材第80页例4情境图,提出问题。X K b 1.C o m 出示图片。
谈话:猴妈妈准备了一盘桃,要把这盘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2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让学生图上分一分,涂一涂。
议一议: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1) 3
引导:一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一份是之几?(
1,2只小猴取走这盘桃的几份?(2份)是几分32)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把一盘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1112。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2个是。 33332.试一试。
(1)出示问题: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2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3份、4份呢? 让学生先分一分,再填一填,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提问: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明确: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1份是2个,每份就是
11,2份就是2个,55是
21314;3份就是3个,是;4份就是4个,是。 55555(2)辨析:有的同学认为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2份就是这些桃的
2,你认为对10吗?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由。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思考把什么看成一份。再填一填、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思考:把灯笼和鱼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灯笼或几条鱼,应该把这样的几份图上颜色。然后让学生涂一涂。
3.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8根小棒,分别拿出这些小棒的
25和。 36提问:分别把这堆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拿出这样的几份?(指名上台演示) 说一说:你还能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几? 4.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7题。
让学生先观察线段图,说说把这条线段图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独立填空,最后指名汇报答案。
5.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9题。
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几角是1元?(10角)1角是1元的几分之几?(把1元平
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元的
1,即1角) 10让学生独立填空,指名汇报答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课题: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认识,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2.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几分之几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例图。
提问:认识它们吗?小兔采了6个蘑菇,上一次我们帮助小兔求出了这篮蘑菇的还记得怎么列式吗?
6÷3=2(个)
追问:它表示什么?(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2.揭题:同学们的记性真好,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帮助小兔解决问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1)谈话:我们来看看小兔提出了什么问题? 出示问题:一共采了6个蘑菇。把这篮蘑菇的(2)提问:把这些蘑菇的
1,你32分给小兔,小兔一共分得多少个? 32分给小兔,要知道分给小兔多少个,该怎样分? 3学生先动手用6个圆片分一分,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最后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可以用圆片分一分,把6个 ,平均分成3份,
2是4个 。 3同理,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给小兔2份,所以是4个。(让学生投影分的过程) (3)归纳算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解决了“分给小兔多少个蘑菇”的实际问题,你能不能把我们刚才动手分蘑菇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列式,小组交流列式的方法。(让学生说说怎样列式) 6÷3×2=4(个)
师小结: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给小兔2份,就是4个。 2.分析比较。
(1)出示课前复习的题目及例题。 ①一共采了6个蘑菇,这篮蘑菇的6÷3=2(个)
②一共采了6个蘑菇,把这篮蘑菇的6÷3×2=4(个)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交流想法)
小结:6个蘑菇的多少。
3.归纳总结。
在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要先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出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再乘所需要的份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4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利用图片自主进行操作,并与同桌交流算法。然后指名汇报,并让学生实物投影演示分的过程。
提问:都是拿出不同)
2.完成教材第84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根据“几分之几”的含义,在每幅图中用虚线分一分,并讨论:分别分成几份,每份几个?要求的份数分别是几个?
3.完成教材第84页“想想做做”第3题。
1是白蘑菇,白蘑菇有几个? 32分给小兔,小兔一共分得多少个? 31,就是把6个蘑菇平均分成3份,求出每份是多少,再算出2份是33,为什么拿出来的个数不同?(因为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个数也4
先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课题:练习十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以及对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认识,并会用分数来表达信息。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谈话: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把知识点记录下来。
揭题:本节课我们来复习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填写,再同桌交流想法,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十”第2题。
让学生先独立涂色,然后集体订正,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十”第3题。
提问: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追问:1角是几分之几元?4角是几分之几元? 4.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十”第4题。
让学生分一分,再列式,并说说计算方法以及每道算式表示什么。最后指名订正,集体交流。
5.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十”第5题。
让学生先拿出小棒摆一摆,再列出算式,并说说每次分别拿出了几根。 讨论:每次都拿出出的结果也不同)
6.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第6题。 想一想:1时的
2,为什么拿出的数量不同?(因为每次摆出的总数不同,所以拿31是多少分?在钟面上先怎样分,分针应该走到了几?涂一涂。1时的23呢? 4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比较的方法。
小结:分母相同,分子大的这个分数就大;分子相同,分母大的这个分数反而小。 2.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第8题。
先让学生计算得数,再指名汇报,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3.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思考题。
学生读题,理解:先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1份平均分成更小的4份。
提问:可以将其他的小三角形平均分后,再计算。 4.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动手做”。 (1)出示图形,让学生理清题意。
分小组讨论,把下面的图形都分成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4份。 (2)集体交流,展示学生的作业。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八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
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小明家新装修了一个书房,今天他约了好朋友想自己去新开的世纪百盛购物广场买一张合适的书桌,(出示例题图)。他需要的书桌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书桌面的长和宽。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是
5米? 10 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一位小数。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1米的纸片,演示: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多少?也就是十分之几米?(引导学生说出1分米,师板书)所以5分米就是这样的5份,也就是
54米;4分米就是这样的4份,也就是米。 10105介绍:(边板书)还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0.5
10你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这样的数叫――(板书: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
数,看谁先和小数交上朋友。
0.5读作:零点五,0.5米就表示5/10米。 0.4米呢?它表示什么?
出示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填写后,出示答案,全班订正,指导做错的学生纠正错误。 2.教学例2。
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创设情境:小明和小红选完书桌后又选了三样学习用品(出示:教材第87页例2的商品图)
营业员正好在为这些新上架的商品以元作单位标价。你能和营业员一起来正确标价吗?
(四人一组讨论)
6角用元作单位是多少元?
为什么1元2角是1.2元?你是怎么想的?3元5角呢? 板书:1元2角 1.2元 1.2读作一点二 3元5角 3.5元 3.5读作三点五 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小数?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商品图,让学生将价格写成小数,并读一读。 3.认识整数和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上面的一段话,让学生自主阅读。
引导学生说一说:0.5、0.4、1.2、3.5的整数部分是什么,小数部分是什么? 师:那这些小数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教师随机报出一些小数,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特别强调小数点的写法)
(2)出示:说一说下面各数中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 7 0.6 1.8 38 0 1 45.2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再让学生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数轴,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个小格表示几分之几,也就是零点几?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提问后,完成填空,教师巡视,注意收集错误的答案,以便全班交流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辨析。
3.完成教材第89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试着用小数表示课前到商店了解到的商品价格,再在小组内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八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 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 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
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 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
88,<1,而1<1.5,所以0.8<1.5,雪糕便宜。 1010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最便宜,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八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简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小数加、减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发展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笔算下面各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5+98 98-87 91-29 56+23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笔算整数加、减法的注意事项。
2.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小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处处要用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出示教材第92页例4情境图)这是李阿姨刚开张的早点店,这节课,让我们到她的早点店看一看吧!
二、交流共享
1.教学小数加法。
出示例4主题图,提问:从价目表上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馒头0.5元,豆浆0.7元,馄饨2.8元,面条3.4元) 追问:你想选购李阿姨早点店里的哪些食物?
(1)出示问题:买1个馒头和1杯豆浆一共要多少元? 让学生列式,指名回答,师板书:0.5+0.7。 提问:你能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学生汇报:将0.5元看成5角,将0.7元看成7角,5角加7角是1元2角,也就是1.2元。
(2)谈话:刚才我们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转换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计算得出了结果,下面我们探究如何列竖式计算。
引导:小数的整数部分用元,小数部分用角,想想竖式怎么列? 学生尝试列竖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元 角 0 . 5 + 0 . 7 1 . 2
小组讨论:加法的竖式要注意什么?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运用小数直接计算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就会对齐,计算时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归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点。
小结:共同点是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不同点是要点上小数点。 2.教学小数减法。
(1)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知道了1个馒头和1杯豆浆一共要1.2元,那么1碗面条比1碗馄饨贵多少元?
学生列式,师板书:3.4-2.8。
(2)提问:能不能也用竖式把你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 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反馈。 元 角 3 . 4 - 2 . 8
0 . 6
引导学生讨论: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怎么办?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异同点?
3.归纳总结。
引导:观察小数加、减法的竖式,你觉得小数的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指名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将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按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再把小数点移下来,写上小数点,同时在加法中“满十进一”,减法中“退一作十”。
追问: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如何对准数位? 4.试一试。
除了刚才已经选择的早点外,你还喜欢哪两种食品,先求这两种食品价格的和,再求其价格的差,并和同学交流。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3页“想想做做”第1题。
请大家独立计算,在小组内开展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一位小数加、减法,对于学生来说较容易。但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
2.完成教材第93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注意收集学生易错的题目,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总结易错点。学生容易做错,教师要给予示范讲解,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完成教材第93页“想想做做”第3题。
(1)请学生根据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同桌交流想法。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组织交流,并指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八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题:练习十一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法,学会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小数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小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师: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揭题:本节课,老师就来考考大家对本单元掌握的情况。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先看图,独立填写,再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提问:第三幅图是表示几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合起来的?(2个正方形和1个十分之五即0.5)它用小数表示是多少?(2.5)
2.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十一”第2题。
出示四样商品图,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小数,再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十一”第3题。
出示数轴,先让学生独立在数轴上写数,再指名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问: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 让学生说比较的方法。
4.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十一”第4题。
师:比较三只青蛙的跳远成绩,你能把三个数从大到小排列吗?(1.1米>0.9米>0.8米)
提问:谁跳得最远?谁第二?
5.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十一”第5题。 (1)出示数轴,在数轴上分别找出下面各数的点。 (2)让学生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3)指名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十一”第6题。 学生先用竖式计算,然后集体交流。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竖式的写法:得数中的整数部分是0时,0不要漏写。 2.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十一”第7题。 要求:比一比,在得数比1大的算式后面画“√”。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并举例证明。 3.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十一”第8题。 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4.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十一”第9题。
(1)请学生根据表格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同桌交流意见。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十一”第10题。
先出示数据,让学生先发现规律。(相邻两数相差分别是0.2、0.4、0.6)然后让学生根据找出的规律,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6.完成教材第95页“练习十一”第11题。
提问:比一比,看谁填得多,怎样写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有序地写) 先让学生有序地写出方框里的数,再集体校对。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 人数 1月 2月 3月 ?? 11月 12月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月份 人数 1月 2月 3月 ?? 11月 12月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蛋糕店还想调查每个季度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出示下表:
季度 人数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教师将结果填入表格内。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少?
(4)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5)提问: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调查,又该怎么样做?
追问:你认为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班的结果一定相同吗?(不一定) 3.归纳总结。
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7页“想想做做”第1题。
(1)提出要求: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在它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1~6,四人一组做游戏。
学生分组合作,将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表格(1)和表格(2)里,教师巡视。 (2)提问:掷( )的人数最多,掷( )的人数最少? 追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第98页“想想做做”第2题。
(1)调查本班同学的艺术特长,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
空白的艺术种类可以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填写,学生分组活动,共同填表格。 (2)师生合作,汇总表格,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提问: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多,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少?你还知道了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根据某一事物的标准,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描述和分析过程。 2.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3.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根据某一标准,确定统计对象。 教学难点:能根据相关数据填写、分析统计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我们都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你能告诉我你的身高是多少吗? 学生汇报。
出示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表格: 9岁 10岁 男 126.5~137.8cm 131.4~143.6cm 女 125.7~138.7cm 131.5~145.1cm 师:这是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看懂了什么? 师:9岁的男生身高在126.5~137.8cm之间是什么意思? 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我们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提问:认真对照,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吗?
学生对照表格,说出自己的年龄和标准范围判断自己的身高是否正常。 追问:男生和女生的标准相同吗?(不相同) (2)统计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谈话: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情况分析自己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我们班其他同学呢?怎样才能全面了解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学生活动:按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调查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身高,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汇报交流: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小组同学的身高排一排,写在表格里。 提问:你们小组的同学中,最高的是多少厘米?最矮的是多少厘米?
追问:把你们小组同学的身高与我国正常儿童的身高标准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依次回答以上问题,学生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提问:刚才我们统计了每个小组同学的身高,现在老师想知道我们全班同学最高是多少厘米?最矮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可以把每组最高的比一比,把每组最矮的比一比,再找出全班同学中最高的和最矮的。
追问:全班男生身高在正常范围的有多少人?女生呢?(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合作分类统计。
分成四类:9岁男生,9岁女生,10岁男生,10岁女生。将记录结果进行统计。 师:说说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9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小华收集的自己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让学生读表格。
(1)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2)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2.完成教材第99页“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合作,测量自己一庹的长度,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1)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
(2)联系例2的身高排序,你认为一庹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其他小组的发现与你们一样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课题:练习十二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制作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 2.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的内容。
教学重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相关的知识点。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二”第1题。 (1)出示表格: 13 36 9 16 21 27 19 0 32 29 7 30 18 24 37 20 31 14 24 32 13 26 33 22
12 22 31 24 17 30 25 38
谈话:这是一位篮球运动员某个赛季各场次得分情况,从这些分数中你看懂了什么? 提问:这位运动员在每场比赛中得分最高是多少?最低呢?
再问:一共几场?得分在20以上的有多少场?得分在30分以上的呢? 追问:你怎么评价这位运动员的得分能力? 2.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二”第2题。
小组拿出准备好的5个同样的依次标有1、2、3、4、5的乒乓球,放进不透明的口袋里。 (1)出示规则:每次从口袋里任意摸出两个球,记录两个球上的数相加的和,一共摸20次。
(2)让学生先小组分工合作,填写记录单,然后汇报摸球记录的结果。 (3)提问:一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和?和最大是多少?最小呢? (4)要求:按和的大小整理数据,把结果填入教材中的表格中。 三、综合练习
1.学习教材第101页“你知道吗”。
师:我们平常买鞋必须知道买的鞋子是多少码,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你知道“鞋内长”和“码数”是怎么计算的吗?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脚长的厘米数+1=“鞋内长”的厘米数 “鞋内长”厘米数×2-10=码数
2.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十二”第3题。
(1)提问:你通常穿多少码的鞋子?其他同学呢?要统计我们班男生、女生穿多少码鞋的人最多?要怎么办?(分小组统计)
(2)按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记录小组里每个同学鞋的尺码。 (3)分男、女生进行全班汇总。 (4)小组讨论:
①你们小组穿什么码数的人数最多? ②全班男生穿多少码数的人数最多?女生呢?
③如果在三年级其他班级调查,估计会得到什么结论?在不同年级调查呢?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课题:上学时间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懂得收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进一步体验收集数据的重要性。 2.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纪录时间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纪录、讨论一周的上学时间。 教学难点:感受收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将这几天每天上学途中大约花的时间做好纪录了吗?
再问:你家住在哪儿,走路来上学还是坐车,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到校?花了多长时间?(指名回答,表扬早晨起得早的同学)
追问:和同学比,你用的时间是比较长,还是比较短?每天上学用的时间一样吗? 引导:每天上学用的时间可能不一样,怎样估计才比较合理呢? 学生可能回答:找出5天中经常出现的时间,或这5天平均每天的时间。
师小结:要找出这个时间,我们可以连续记录几天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再进行估计。 二、收集数据
1.记录方法。
(1)注意排除一些影响准确记录的因素,数据记录也要及时、认真。首先要记录从家到出发的时间点,再记录到达学校门口时的时间点,要保证两个时间节点都要记录下来。
(2)尽量用一块手表记录时间,并和学校时间保持一致。 2.收集数据。
出示表格:X|k |B | 1 . c |O |m
日期 ( )月( )日 ( )月( )日 ( )月( )日 ( )月( )日 ( )月( )日 从家出发时间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到校时间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经过时间 ( )分 ( )分 ( )分 ( )分 ( )分 学生将自己的记录填入表格。
指名展示,让学生算出每天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大约是多少分钟。
正在阅读:
2016春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5--10单元教案03-14
河北省2013年初中毕业生中考模拟考试数学试题(1)03-08
2017-2018学年度新陕旅版小学六年级英语毕业考试题11-07
学游泳作文450字07-14
苏职称27号 - - 关于印发《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的通知 - 图文01-15
简爱故事情节11-07
中国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 - 图文12-25
比较经典的一篇心理学文章03-20
2014年10月考研管理类全国联考真题03-03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下册
- 教案
- 单元
- 新版
- 年级
- 数学
- 苏教版
- 2016
- 10
- 2018-2024年中国织物洗涤剂行业分析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目录)
- 某住宅楼工程测量放线施工方案 - secret
- 关联词练习题+答案
- 电动的工器具购置项目技术要求规范书
- 六爻卦例集锦
- 代理词合伙协议纠纷
- 3D MAX 实验指导书
- “农村小学体音美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 办公室安全应急预案
- 2019《美丽的小兴安岭》优秀说课稿精品教育 doc
- 圆锥曲线复习题
- 2014西南大学《财务管理学》作业全部答案
- 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档案整理
- 2016-2017学年度最新苏教版小升初全真模拟题3套及答案精品
- 体育术科考试附件23420160125
- 贵州省安龙三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数学(理)试题
- 孙悟空成长的三重境界
- 马原2013复习要点
-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 - 图文
- 婚前宅基地婚后共同建房,拆迁利益如何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