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系统管理理论透析诸葛亮六出祁山悲剧的必然性2
更新时间:2023-11-15 01: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系统管理理论案例分析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用系统理论透析诸葛亮六出祁山悲剧的必然性 刘汉威
(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摘要:在谈到诸葛亮悲剧命运的论文中,有从各个角度来谈的,如诸葛亮
蜀汉方略治国论、诸葛亮用人失误管窥、诸葛亮决策上的失误、诸葛亮的局限等等,但是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谈诸葛亮六出祁山悲剧的必然性的论文还没有见到,笔者在博览了众多论述诸葛亮悲剧文章的基础上,截取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片段,试着从系统论的四个特征:系统的整体性、层级结构性、相关性、环境的适应性上、目的性等方面入手,来谈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的必然性。
关键词:系统论、诸葛亮、六出祁山、必然性
笔者在认真拜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陈寿的《三国志》之后,尤其是看到心中的智神诸葛亮在凄惨的秋风中病死五丈原之后,笔者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曾对诸葛亮的那个评价笔者们切不可“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在冷静思考之余,笔者觉得诸葛亮的人生悲剧是必然的,即使其在五丈原祈禳北斗,主灯不被魏延所灭,再增寿十二年,也不能统一中原,匡扶汉室。也许笔者抛出这个观点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势必会引起众人的唾弃和责骂。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有玉树临风的身段,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能;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典范,按照中国传统的美学的思想,这样的人是应该成功,而不应该功败垂成的,即使是其失败了,笔者们也只应该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那能有如此之说呢?难怪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着给人看。”从一些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来看,对笔者的这一说辞是很难接受的,这笔者也能理解,然而笔者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系统管理理论给了笔者透析诸葛亮悲剧的必然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果笔者将当时魏、蜀、吴三国看做一个大的系统,三个国家是这个系统中的三个分系统,笔者们可从三个系统的五个特征的分析中就可以知道诸葛亮悲剧的必然性了。
一、从系统的整体性来看,蜀国整体实力的不济是诸葛亮悲剧的根本
(一)从双方的兵员实力来看:蜀国以一州之地、民不过百万,兵不过十多万和拥有十倍之地、人口超过四百多万,兵力超过四十万的魏国争锋,有点以卵击石之嫌。
(二)从政局的稳定性来看:曹魏政权已历三代的苦心经营,政通人和;而蜀汉政权新立不久,荆襄战役的失败,使得荆州失落、关云长全军覆没,损失了进攻曹魏政权的侧翼部队;荆襄战役的失败几乎丧失了北伐中原的精锐之师。 (三)从军队的补给来看,蜀汉军队的补给十分的困难,正如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诸葛亮置军队行军的艰难如不顾,更不用说粮草的补给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诸葛亮竟然犯了兵家之大忌强行出兵,而司马懿却以逸待劳,稳坐中军帐,使得诸葛亮行军打仗每每捉襟见肘,六出祁山失败有四次都是因为补给困难而前功尽弃的便是最好的说明。
综上所述,诸葛亮本应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如其在《隆中对》中所讲的那样:“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常言说“整体之和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不是简单地部分之和,而是有机整合,尽管诸葛亮用计神鬼莫测,但是就整体实力而言,蜀汉政权的整体实力和曹魏政权相比就显得比较薄弱了,其六出祁山的失败便是情理之中了。
二、从系统的层级结构性紧密程度而言,政权内部的割裂也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重要因素
从蜀汉政权内部而言,诸葛亮重用嫡系,,轻视蜀俊。诸葛亮对西蜀当地人才有着天然的不信任,入川后重用荆州嫡系部队,将西蜀本地俊才束之高阁, 导致蜀人从心理上产生距离,致使蜀国政权根基不稳。 张任是西川武将的首领, 以忠勇而闻名, 文武双全,兵书战策样样通晓, 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帅才。张任被俘后, 刘备想劝说其归降,而诸葛亮却阻止了刘备,,命人把他推出去斩首,美其名曰 “成其名节” 。《三国志.蜀书》中, 除刘氏家族外,立传者有 59人, 其中荆州嫡系 40 人,原益州本土的只有 19 人。而在这 19 人中,所授予的官位也不过是一般的郡守、将军和谏议大夫等职务,没有几个人进入了西蜀的最高决策层。 占其地而不用其人,西蜀的江山怎么可能稳固呢?蜀汉政权这个系统,有层次体系,组织也不例外。层级体系归根到底,是由事物之间联系程度的强弱形成的。联系越强,整合程度越高。荆州嫡系部队和西蜀本地俊才这两个组织之间的联系越强,越有利于蜀汉政权的稳固,越弱越使得蜀汉政权根基的不稳,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六出祁山的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三、从系统的相关性特征来看,六出祁山失败也是必然的
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是诸葛亮与曹魏战略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当时蜀汉各个方面的条件来看都不甚具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一)前方和后方的协调不统一 苟安运粮延期,被诸葛亮毒打后在成都散播流言说诸葛亮必将篡权,使得后主刘禅下旨将诸葛亮从祁山前线召回,使得大好光景白白葬送,诸葛亮第四次兵出祁山失败可以得到有力佐证。 (二)军事和经济的协调不统一
李严怕诸葛亮的责罚谎称吴国的入侵,致使诸葛亮兵退汉中。第五次兵出祁山失败可以得到有力佐证。 (三)军队和人民的协调不统一
连年征战益州疲敝,难以支撑,人心厌战,北伐中原终于空老师旅,咫尺未进。
(四)士兵和将帅的协调不统一
从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魏延的士兵在杨仪的怂恿下叛离而去就可知道士兵和将帅的不合了。
(五)战争的时间和空间的不统一
五出祁山之后本应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以观天下之变,而诸葛亮竟然在七年的时间里面打了六次仗。张俨的《默记·述佐篇》中认为,诸葛亮处益州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应闭关自守,君臣无为蓄养士民,而自不量力,空劳师旅,无岁不征,“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诸葛亮盲目用兵,非明哲之士。张严还说,诸葛亮北伐,蜀弱魏强,打消耗战决无胜利的把握,这一客观形势非人力所能补救。以智奇制胜,化弱为强,就要避免打消耗战,方有可能出奇制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这些要素之间不仅没有形成有机合力,而且还矛盾重重相互掣肘的时候,谁都能知道这样出战的结果会是怎样。
四、从环境的适应性上来看,蜀汉政权和整个社会环境的不适应,是导致蜀汉政权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
蜀汉政权这一组织同曹魏政权、吴国政权互相作用,蜀汉政权这一组织只有主动适应曹魏政权、吴国政权的变化才能更好的生存。从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来看,蜀汉政权组织系统,在荆襄战役的失败和夷陵战役的惨败之后,蜀汉政权和吴国政权的实力削弱,而曹魏政权的实力得到加强,蜀汉政权的实力处于一个最岌岌可危的地位。而要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然而诸葛亮没有适应蜀汉政权民少兵少的现实,也没有洞悉整个社会人们的诉求,更没有认清目前政权实力之间是敌强我弱的现实,而强行出兵;更加悲哀的是蜀汉政权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十分缺乏,连曹魏政权中像出现的英才辈出,如邓艾、钟会等都不知晓,而蜀汉政权却人才凋零,后继无人。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
不殆。蜀汉政权对敌方的理解知之甚少,怎么可能取得北伐中原的胜利呢?
五、从组织的目的性上来看,理想的目的和现实所能达到的目的的之间的差异过大。
蜀汉政权这个组织所追求的目标是“北伐中原,匡扶汉室”,这种目标是社会环境的输入造成的,同时它又输出影响环境。因而蜀汉组织并非消极的对社会环境做出反应,它也起着变革现状的作用,当时的社会环境告诉诸葛亮今日的蜀汉政权已不是昔日的蜀汉,他应该顺应天命做出战略的改变,然而诸葛亮仅仅是为完成先帝遗命而逆天命,成就自己的美名而拿国家民族的命运开了一次极大的玩笑。六出祁山怎能不败?如果其能及时调整战略,内修政理,巩固国防,凭借天然的屏障,蜀汉政权怎么会是最早灭亡的政权呢?说给任何人听,笔者想他们都会相信这一点。
六、诸葛亮的个人主义的作风是六出祁山失败的直接原因
作为系统中作重要的人,诸葛亮个人主义作风使得失败成为必然,关于这点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事必躬亲 忽视人才的锻炼,这可从其死之后“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可以看出。 (二)用人不当
魏延是诸葛亮手下的唯一一位上将,而诸葛亮只是因其脑后有反骨,而弃之不用,着实令人扼腕叹息;作为蜀国的汉相,对顾命大臣李严的行为过于放纵,致使五出祁山失败,街亭之战中对马谡的任用差点全军覆没。
(三)用计不当
首出祁山,不用魏延妙计,兵出子午谷,要不长安可得,汉室可兴了;在火烧上方谷之后,没有想到出武功依山之东而扎营,而是出渭南却在五丈原扎营,又一次丧失击败司马懿良机。
从以上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之际没有对整个战争作出周详的计划,也没有很好地组织好各个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没有对敌方的相关信息作出科学的判断,而以一己之力对整个战局做了控制,使得计划、组织、控制、信息彼此孤立,最终落得秋风五丈原的可悲下场,那就是必然的了。
参考书目
【1】 吕 长河、 孟 治平 《 三国演义 》 中诸葛亮蜀汉方略失误论[N] 第14卷 第1期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哲社版)?? 1996、3
【2】
张安峰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人失误管窥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N]1997年第六期
【3】朱双周 从 “六 出祁山 ”看诸葛亮决策上的失误 决策探索(上半月) 1987年第04期
【4】(明)罗贯中 三国演义(全两册)[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12-1 【5】(晋)陈寿 三国志 [M] 中华书局 1959-12 ??
正在阅读:
超甜的情话_超甜的撩人句子08-04
2022年春节是什么生肖04-13
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报告(讲稿)11-13
我与书遨游作文600字07-09
星海湾壹号产品楼书0616版01-29
中学教学管理制度汇编本10-06
2014年宁夏放假安排日历08-10
高二会考政治全套知识点总结03-18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诸葛亮
- 祁山
- 六出
- 必然性
- 透析
- 悲剧
- 理论
- 系统
- 管理
- 地理资料,祝大家高考考出个好成绩
- 16秋学期《微观经济学(尔雅)》在线作业
- 农村自然小班化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案
- 男装品牌市场调研 - 图文
-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升初语文(外地生)试卷
- 11级服装就业班《服装定制技术》A卷附答案
- 中国历年GDP增长数据统计(1949-2008)
- 售后服务及质量保证措施
- 计量经济学实验6多重共线性
- 中级质量工程师第三节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及GB/T2828.1的使用章节练习(2015-6-21)
- 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B
- 试剂和培养基配制记录
- 政府公文格式及公文字体字号标准及写作标准
- 天宝光谱EPOCH50 - GNSS - RTK推荐方案 - 图文
- 新宏观Microsoft Word 文档
- 戏剧学名词解释
- E300时隙端到端配置操作说明
- 我国旅游网站存在的问题
- 实验四 数据库查询
- 国美及苏宁与格力的关系及其产生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