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简)

更新时间:2023-11-30 11: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有效课堂教学深层解读

章节导入:老师,请把课堂还给学生(p1--2)

本章要点:一、为什么提倡有效教学。二、什么是有效教学。三、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四、有效教学与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关系。

一、为什么提倡有效教学

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在我国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大形势下,我国的教育形势已经从“有学上”发展到“上好学”的目标追求,因此,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而课堂教学质量则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因此,提倡有效教学或者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提倡有效教学或者打造高效课堂,主要还缘于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现象严重。观察发现,教师的不少行为偏离了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使教学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与消极作用,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等低效现象十分普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盲从性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缺乏主见,盲目赶时髦,形式化,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如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滥用表扬,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曲解对话,削弱基础,等等。学生活动量大了,但思维含量少。盲目化、形式化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教师尚未真正树立新课程理念。

2、强制性教学行为。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还有相当的市场。一切“教师说了算”,“我教你学什么,你就得学什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讲解过度,指导过度,作业过度,包办代替,课堂交往和有效互动建立不起来。

3、偏失性教学行为。 “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不少教师无论从备课目标还是从上课行为都偏重认知目标的完成,甚至把认知目标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忽视了其它目标的落实,致使教学效益不大。

4、偏见性教学行为。 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的满足状况,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倾向某些人而冷漠另一些人。如在课堂提问时,偏待优等生,漠视“学困生”,缺乏公正、公平的教育理念,造成师源性心理问题。

5、随意性教学行为。

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效率效益观念,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增大作业量,教学中存在着只问产出、不问投入,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

1

更有甚者,有些教师视教学为儿戏,课前不认真备课,在课堂上随意发挥,废话连篇,节奏松垮,毫无教学效益意识。

6、滞后性教学行为。

这种行为表现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已远远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思想、信息还赶不上学生的理解程度。

7、缺乏科学性、艺术性教学行为。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限于自身素质和思想认识等原因,没有把教学从更高专业性的角度去考虑,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行为,都缺失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8、缺乏创新性教学行为

注重教学的预设与控制,为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知识目标),忽视教学过程中学习资源的生成和学生思维的创新性;重视教教材,忽视了用教材教和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囿于教参书的所谓标准答案,忽视自己和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客观标准,这就是: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教师教得多么卖力、多么认真、多么精彩、多么生动、多么辛苦,也不管是学生不愿学,还是学不会,或者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参看p2-3)

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学,往往还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

二、什么是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理论的产生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近几年,有效教学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也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就教学实践而言从古到今,有效教学或追求有效或高效的课堂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那么“有效教学”的概念就可以界定为: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有效行为。(有效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2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当然,我国的教学改革一直以来其实也在追求有效教学,追求高效课堂,只是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理论。 (二)有效教学的衡量指标

1、合规律。教学效果不是通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或挤占挪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其他学科教学时间等途径取得的,而是从教学规律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计划,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实现的。

2、有效果。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

3、有效率。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较少的学习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收益。参照经济学概念,可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4、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实现。具体讲,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5、有魅力。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能吸引学生继续学习,自觉地去预习、复习或者拓展加深。 (三)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p4-5)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如下述讨论的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四)有效课堂教学的8条基本原理(p6-8)

(1)了解所学内容的框架脉络,且组织、结构完善,则学习进程加快,印象深刻。

(2)预知是学好的先决条件。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3)必须激发学习动机。

①学生通过参与设定目标和策划学习活动,可激发学习动机。

②成就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

3

③学习任务具有挑战性,不是唾手可得,可激发学习动机。

(4)学生及时获得学习反馈,熟知学习进程,则其学习行为表现良好。 (5)学生学习行为得到及时鼓励(正强化),就会更愿意学习。 (6)指导下的学习比自发学习更有效。

(7)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内容,学习才会高效。 (8)学生在实践中学得更好。

(五)实现有效教学的三个前提条件(它的逻辑必要条件:《前言》p1)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方法和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六)有效教学的四种变化

1、教学目的上的变化。突出表现在:(1)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而在课程标准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2、教学伦理上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自然地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人道”本身。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爱,教师也需要爱。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才是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师生关系,才是参与互动式教学所要求的。

3、教学方式上的变化。有效课堂教学实践的重心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教学目标重心的迁移,即从知识的存储转向素质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方法逐渐从“教”法向“学”法转移,实现基于“学”的“教”;二是教学活动重心的迁移,即从师生间的单向信息传输转向师生、生师、生生间的多维互动,导致教学方法逐渐从“注入”法向“互动”法转移,实现基于“互动”的有效“注入”。与之相应,有效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参与式教育。

4、教学思维的变化。

(1)教师的权威被消解了。教师成为主导,并非主宰。在有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样,成为对话者。(2)学生的个性被解放了。学生在有效教学中,不是被动的接收者和听话者,而成为与教师完全平等、相互开放精神的对话者。(3)教材的中心被打破了。

三、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

4

(一)五种关键教学行为(p9-11)

鲍里奇(美国人,博士)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时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

1、清晰授课。

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

2、多样化教学。

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热情的赞扬、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等。

3、任务导向。

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5、确保学生成功率。 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备完成练习的比率。教学难度水平由学生的成功率来衡量,也就是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有如下三种难度水平:(1)高成功率。学生理解任务,只是偶尔因粗心而犯错误。(2)中等成功率。学生部分理解任务,会犯一些实质性的错误。(3)低成功率。学生基本上不理解任务。

教学内容的难度水平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较多地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高水平的成功率。教师应把60%-70%的时间,用在能给学生带来中高水平的成功率的任务上,尤其是在讲授式和传授式教学中。产生较低错误率(高成功率)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对学科内容和学校的积极态度。有效教师的一个关键行为就是,组织和安排能产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并向学生提出超越给定信息的挑战。

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学习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二)五种辅助教学行为(p11-19)

1、利用学生的观念和参与。 2、组织结构。 3、提问的艺术。 4、探询。

5、教师的情绪。

四、有效教学与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关系

1、素质教育及其特点。素质教育从提出到践行已有20多年。20多年来素质教育在与应试教育的抗争中,虽然其发展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到目前还不尽人意,但我们仍可以看它奋勇前进前进的深深足迹。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8h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