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丁峡谷理论

更新时间:2023-03-19 01:09: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从当时世界革命发展的趋势出发, 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列宁不但从政治革命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而且将理论转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两次飞跃, 重现了跨越 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科学性。近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再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卡夫丁峡谷理论文献综述

肖远新

(学号:2010050101 专业:产业经济学)

摘要:马克思从当时世界革命发展的趋势出发, 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列宁不但从政治革命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而且将理论转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两次飞跃, 重现了跨越 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科学性。近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再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理论;跨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卡夫丁峡谷这个词的起源

公元前321 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时期,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且强迫他们通过“牛轭”。这被认为是对战败军的最大羞辱。“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语即由此而来,意即遭受最大的侮辱。

二、卡夫丁峡谷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含义

19 世纪70 年代以后,通过对东方特别是俄国社会的深刻研究,马克思首次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一文中,借用“卡夫丁峡谷”这一古罗马时代的典故,提出了他晚年的天才设想:俄国等东方国家通过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和巨大成就,可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从而避免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灾难。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马克思致查苏利奇的复信共计写了四稿,最后一稿是作为正式复信发出的。在四个复信稿中,马克思表述了关于“卡夫丁峡谷理论”的问题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既是十分谨慎的,也是不确定的。他在初稿中由“可以不通过”到“有可能不通过”的转变,表明马克思对该问题的非完全肯定态度。因为,马克思在此之前主要从事的是关于资本主义的起源、发展、

马克思从当时世界革命发展的趋势出发, 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列宁不但从政治革命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而且将理论转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两次飞跃, 重现了跨越 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科学性。近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再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弊端以及灭亡的研究,得出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诞生的论断。要回答当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方向,对马克思来说,这不能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所以,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一开始就表现得十分慎重。在马克思的思想中,确实对俄国农村公社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作过一定的酝酿,但最后没有提出可以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思想。马克思在前三个复信草稿中的这种思想反复,表明了他对该问题孜孜不倦的探究和在新的理论根据没有出现以前他不会作出非科学结论的严谨学风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该问题的不确定性。马克思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和他晚年对东方社会的理论研究分不开的,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研究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的背景也是马克思提出卡夫丁峡谷设想的重要背景。

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依据及初步实践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的理论。这一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列宁、毛泽东结合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较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等内容。这个实践,首先从俄国开始,继而有东欧各国、中国、越南、朝鲜、古巴等国先后跟上。这个实践,是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探索,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四、对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探讨

然而,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局面的形成,却又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时代的必要性产生怀疑和诘难。不可否认,俄国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像马克思设想的那样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迄今为止,所有东方社会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真正全面跨越“卡夫丁峡谷”。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利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之后,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就从纯理论和俄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马克思的具体语境中转入中国现实。但是,领会了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精髓的中国人,却在几十年的“跨越”实践中铸就了辉煌。因此,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仍然是正确的。

马克思从当时世界革命发展的趋势出发, 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列宁不但从政治革命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而且将理论转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两次飞跃, 重现了跨越 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科学性。近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再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近两年来, 学术界对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阐释基本可分为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马克思晚年创立的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的一个创造, 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深远意义; 而另一种则认为马克思晚年并没有明确提出“跨越论”, 是后人误解了马克思, 对理论的误读造成了人们错误的认识, 故主张从原著出发, 还原马克思理论的本来面貌。此处将学术界所持的前一种观点称为“维护论”, 后一种称为“怀疑论”, 从学术界研究成果来看, 持“怀疑论”观点的似乎占了上风。也有学者提出了在研究马克思“跨越论”中存在的错误倾向并进行批评指正,从对马克思“跨越论”解读的综述可以看出, 近两年来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更注重从理论本身出发, 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以还原马克思主义的真实面目。这种研究方法有利于真正推动理论研究推向纵深, 有利于学术的进步。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最为重要的意义不在于设想的内容本身,而在于设想所体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和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些方法和原则对于科学考察世界各国的具体国情,探索符合自身需要的社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五、卡夫丁峡谷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由于历史的限制,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仍留下了不少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的课题。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把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张小媚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可以不通过, 但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的一切积极成果却是迈向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既避免资本主义制度, 又吸收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呢?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问题, 作出了系统的理论回答,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从而使马克思的晚年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不仅具有新的形式, 同时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提出, 纠正了超越社会发展的“空想论”, 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晚年的社会主义理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之后,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的问题, 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东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但社会主义制度一旦确立, 又该如何去建设社会主义呢? 在马克思的东方社

马克思从当时世界革命发展的趋势出发, 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列宁不但从政治革命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而且将理论转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两次飞跃, 重现了跨越 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科学性。近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再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会思想中并没有具体答案,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虽对这一问题做出过贡献, 但也没有很好地加以解决, 邓小平站在时代的前沿, 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从而在新的实践基础上,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主要以下几点: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跨越理论在中国的运用;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3. 放眼世界,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4. 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对资本主义采取“扬弃”的态度;5.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六、总结

总体看来,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深化, 研究的问题也在进一步细化, 且越来越偏重于从原著出发, 去寻求理论的本来含义。这些都是可喜变化, 必将进一步推动研究的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同时,我们在做文本研究时,应尽可能地遵循文本自身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

参考资料:

①曾长秋, 郭湘陵, 徐赞《“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跨越链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8月第4期。

②陈秀利《近两年来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研究综述》《清江论坛》2008 年第1 期 ③罗慧,郑庆材,崔海燕《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2009.12

④百度文库《第四章“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8f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