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学案例

更新时间:2023-12-08 12: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折线统计图》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数学课堂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测的探索过程,虽然小学四年级学生对这些内容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猜想其它有可能存在的结论时,有时显得有困难,有时即使猜想出了相应的结论,也不会尝试用动手实践的方法去加以验证。针对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这一普遍问题,尝试在数学教学中,诱导学生展开大胆的猜想,并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以及信息技术的辅助,使其真实地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力。

教学片段:

在新知探究阶段分了三个环节:先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其次让学生知道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根据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推测;最后让学生理解使用省略符号的折线统计图的好处。

在认识折线统计图时,先让学生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直接比较的话学生很难把握,因为比较抽象。所以,可以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同时出示《2000年上海市内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一张条形统计图和一张折线统计图(见图一),让学生看着这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很容易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为后面学习折线统计图作好了铺垫。

在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时,由于在引入部分学生已经讲到了条形统计图的优点,通过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来获取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从而让学生感知

“表示随着时间或次序逐渐变化的统计量”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优点多,应用广。在认识折线统计图时除了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组成要素外更重要的是强调单位长度内上升、下降及幅度大小,以及一段时间内上升、下降趋势的把握与理解,这也是认识折线统计图的重要方面。在制作折线统计图时我利用书上题目:某日的气温变化情况入手,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说说你认为该怎么制作”,然后让一名学生在媒体上试一试,最后媒体检验(也是演示描点方法),通过这一系列步骤后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之后,还舍不得放弃此题,进一步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感想?”并让学生大胆预测气温的走势的情况会是如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一次被调起,大家各抒己见。利用这样一题既解决了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又让学生根据数据的变化特点进行合理推测。由于及时地应用了课件,同学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仔细地看着屏幕上的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使学生看得清清楚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反思:

(一)、正确把握学生认知能力与教材内容要求的关系

折线统计图以折线的每条线段的端点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通过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同时预测其发展趋势。

《折线统计图》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一种熟悉、开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感受、体验,并在实践操作中理解、探索,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为依托,提供了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来进行体验性的活动。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学习入门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习对象材料感兴趣是才会主动地学,折线统计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前面已经学过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而在平时生活中对折线统计图也有着朦胧的感知,而且也会简单的运用,教学中特别注意对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结构、要素、区别等方面的合理引导及讨论,特别强调对单位长度内上升、下降及幅度大小,以及一段时间内上升、下降趋势的把握与理解,让学生通过自己来“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手段进行观察、探索、积累经验,使学生理解只有注意观察数据,才能合理制图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教学中提倡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把握分层要求,注重体现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在“折线统计图”中安排几次小组合作交流。如开始阶段就在小组内进行条形统计图有那些要素组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的二次交流中,前者解决了旧知识复习,自然过渡到新知;后者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及作用。让学生通过合作绘制上海2000年月平均温度的折线统计图,而学生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采取合作,学生思维开阔,形式多样,不仅展现了学生个性的一面,同时也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巨大的学习效果。从上述的实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为课堂教学增添色彩、为学生理解一些较难的数学带来帮助。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以新颖性、醒目性、变化性、奇特性等特点,引人入胜,通过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关心和探究,更有效地消除单调感、枯燥感、疲劳感和对学习的厌倦情绪。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的协调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83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