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复习

更新时间:2023-08-05 19:4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要素集约化和业态多样化的社会有机体,是区域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发展的中心。

城市功能: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负担的任务和作用,以及由于这些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城市的功能 基本功能:载体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主要功能:多种功能中对城市发展起决定作用,能够反映城市个性和特征的并使之能够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功能。辅助功能:除去主要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不能忽视的功能)

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分工是城市产生的根本性原因和决定性因素。1、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2、商品生产和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3、城市的产生是城乡的分离和对立的运动过程

集聚经济的性质 集聚经济是一种外部经济,不仅是一种外部规模经济,而且还是一种外部范围经济。确切地说,集聚经济是由集聚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集聚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工厂规模经济 单个工厂生产规模扩大

内部规模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 单个企业经营多个同样产品的工厂群;

规模经济 经营多个相关产品的工厂群

外部规模经济 同一产业(多个企业)在某个区位集聚 集聚规模经济

内部范围经济 企业内部生产或经营多样化的产品带来成本节约

范围经济

外部范围经济 不同产业(多个企业)在某个区位集聚 集聚范围经济

城市集聚经济的类型 1、生产上集聚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2、市场营销中集聚经济——购物外在经济

地方化经济 概念:某一产业内的企业向同一地区集中,产业内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产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就是地方化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1、共享中间投入品;2、分享劳动力储备;3、知识溢出

城市化经济 概念:由于产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一个产业的发展通过其向前向后联系,可能对多个产业降低成本做出贡献。

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的区别 一是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 而不是单单是某一行业的规模;二是城市化经济为整个城市中的企业带来利益,而非只针对某一行业中的企业。

城市化的内涵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前三个内涵是有形的城市化过程,或物质的城市化。后两种是意识的、无形的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 这是对城市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识别指标。它表明了城市化推进程度,即表示城乡关系转型程度及非农业人口、非农产业集中的程度。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就是要对城市的这种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或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时期之间进行比较。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 1、复合指标法;2、单一指标法:(1)土地利用指标;(2)城市人口指标; (3)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三

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

产业的崛起。

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发展是

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前提和基础)。工业化则是

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主动力和发动机)。第三产

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时间维度上的城市化规律

起始阶段(发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

下)

加速阶段(发展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

完成阶段(成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超过70%

以上)

在初始阶段,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占有绝对优势,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率较低,农产品的剩余量较少。农村对劳动力的“推力不紧迫,城市对农村人口的“拉力”不大,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较为缓慢,表现在城市化进程上,即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城市化水平才能够从百分之几上升到百分之二三十。”

在加速增长阶段,随着现代工业基础的逐步建立,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工业规模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就业岗位增多,拉力增大。

农村生产率也得到相应提高,更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医疗条件逐步改善,人口增长进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快速增长阶段。农村的人口压力增强,乡村的推力明显增大。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地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在较短的时间里从百分之二三十达到百分之六七十,世界发达国家大约用了100年的时间达到这个水平。 在完成阶段,全社会的人口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阶段;同时农村人口经过前一段时期的转移,人口压力减小,农业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经济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力较小;

在城市的工业发展中资金、技术投入越来越重要,就业岗位增加速度减缓,剩余劳动力开始走向第三产业。

由于农村的推动力和城市的拉力都趋向减小,城市化节奏开始放慢,城市化水平徘徊不前,直到最后城乡间人口转移达到动态平衡。

城市化进程特点

过度城市化 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了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

城市化不足 滞后城市化恰好与超前城市化相反,是指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逆城市化 是指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

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衰退的过程。

逆城市化的根本原因 一是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二是交通技术条件的改善。 逆城市化带来了部分城市人口和产业活动过度向城郊的迁移,内城逐步丧失了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的短缺,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的迁移和内城人口减少,造成内城经济衰退。

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是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

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一)国民收入指标(某一特定城市的国民收入)1、(1)运用国民收入总额(Y,即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测量。(2)环比速度(以上年(t-1)为基点,研究本年(t)的发展倍数和增长率)(3)平均速度;2、运用人均国民收入进行测量。 (二)就业量指标

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主要包括城市基础部门模型和凯恩斯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供给基础模型 供给基础决定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就是根据城市资源和要素的生产能力,分析城市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主要包括新古典城市经济增长模型、累积因果效应经济增长模型。

等级-规模法则 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城市等级x人口数量是一个常数

剩余原理 由于农场主之间存在竞争,土地所有者将获得剩余部分,它等于总收入减去非土地成本。低肥力土地有较低的租金,这是因为在支付了非土地成本后仅有很少的货币剩余。(即最大支付意愿)

写字楼在市中心且盖的高 越靠近中心,土地的竞价租金就越高,(1)移动成本降低(2)要素替代性降低了写字楼的总成本。写字楼企业需要交换信息,中间区位具有最小的交通成本和最高的竞价租金。为应对最高土地价格,在要素替代作用下产生了高层建筑。要素替代所导致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提高了土地竞价租金。

要素替代的影响是其提高了写字楼企业的土地竞价租金额;如果要素替代性能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将愿意进行要素替代,这样就可以提高其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当越接近市中心时,土地价格将以递增的速度上升,土地价格的迅速上涨又会激励更多的要素替代,其结果是城市中心附近修建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土地市场有三级 我国土地市场分为土地一级市场、土地二级市场和土地三级市场三个层次。 土地一级市场: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其主要市场活动是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按照规划要求和投资计划及使用年限,出让给土地使用者或开发商。

土地二级市场:即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其主要市场活动是开发商根据政府的有关规定和出让合同要求,对土地进行开发和建设,并将经过开发的土地使用权连同地上定着物进行转让、出租、抵押等。其受让方可以是二手的开发经营者,也可能是直接的土地使用者。 土地三级市场:土地使用者之间进行的土地转让、租赁、抵押、交换等交易活动。

城市土地一级市场是构建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城市土地市场的起点和支撑点。是完全垄断市场。这个土地市场运行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政府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和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第二个过程是政府将其掌握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

城市土地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是优化城市土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环节。但这两种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

城市基础设施 既为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特点 城市发展的先决性条件、系统的整体性、建设上的超前性公共物品的地方性

基础设施的不同发展模式比较

三次产业

(1)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2)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业)和建筑业;

(3)第三产业为除上述各业以外的其它产业,它又包括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部门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83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