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丧葬习俗中的宗教信仰探析

更新时间:2023-12-02 07: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苗族丧葬习俗中的宗教信仰探析

——以“红河州金平县金水河乡”为例

【摘要】宗教信仰古以有之,如今信仰问题更是人们热衷于探讨和研究的话题之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它早已融入在很多民族的风俗习惯之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关联。本篇论文通过苗族的葬礼习俗来探析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在感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让人们明白宗教信仰的意义。 【关键词】苗族 丧葬 宗教信仰 民俗文化

宗教信仰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原始人类因无法对自然现象作出科学、合理地解释,于是赋予自然一种超然的力量,将自然万物神化,最初的自然崇拜便产生了。如今,宗教信仰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式也随之变化。它早已和我国的很多风俗文化融为一体,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一、金平县苗族概况分析

金平县位于红河州南部,民族以少数民族为主,如:瑶族、苗族、哈尼族等。金水河乡位于金平县南部,苗族是当地的主要民族。“苗族自称‘蒙’,居于金平县的苗族可分为三类:黑苗、白苗和花苗。黑苗自称‘蒙博’,是指穿黑裙子的苗族。白苗自称‘蒙格勒’,是身穿白裙子的苗族。而花苗自称为‘蒙周’,指穿花裙子的苗族。”金平苗族不仅在服饰上富有特色,在语言上也别有趣味。他们称自己的儿子为“咪多”,称女儿为“咪彩”,却很少直呼汉名。

(一) 苗族的迁徙来源

史学家们普遍认为,秦汉的时候,苗族便已经生活在洞庭湖和沅江地区。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掠夺和欺压而使苗族先民向西南地区迁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分布局面。红河州地区苗族的迁入时间很难详考,金平地区的部分苗族反映他们的祖先是因为得知云南土地肥沃而从贵州等地迁来的,现已居住在此地两百多年,也有少数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四川南部进入红河一带的。

(二) 人口及生活现状

1

苗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之一,金平地区的苗族占全县人口的25.5﹪。金平县金水河乡因为地处山区,耕地面积只占总面积的5.4﹪,再加上山地的地形复杂,难以开垦,荒坡和荒地占了大部分。因此,可以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非常少,产量低下。地形的限制、交通的不便、民众素质的偏低等原因导致金水河乡的经济无法得以快速发展,金水河乡的人们无论是在居住环境,还是生活条件方面都令人堪忧。众所周知,金平县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虽然近几年,政府根据当地的地形,鼓励人们种植适合山地耕种的草果、香蕉等传统产业,但经济仍未得到显著的提高。拮据的生活迫使人们放弃耕作,选择出外打工,留守在当地的多是老人和孩子。经济如此窘迫,有时连人们的基本生活都成问题,更别说教育资金的投入了。

(三)文化程度

金平苗族的孩子自小与父母用苗语进行交流,有些甚至到了入学的年龄仍无法掌握汉语。在调查期间所遇的苗族儿童基本听不懂汉语,这无疑给金平县的教育发展增添了障碍。当然,教育的落后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着脱不了的干系。

金水河乡经济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缺乏,所以,当地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都相对薄弱。虽说义务教育已在当地普及,但学生仍需一些生活费和学习的费用,对于仅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家庭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者人们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许多孩子小学毕业后便在家耕地或出外打工,有些甚至未成年就已经结婚,辍学和早婚的现象较普遍。另一方面当地的人们仍有重男轻女的意识,贫困的家庭只有男孩子有持续念书的权利,他们认为女孩子只要能识字即可。乡民们对上学也缺乏兴趣,他们认为花钱和花精力念书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所学的知识根本不能用于生产和改善家中的经济。这些原因造成了金水河乡教育的实施得不到良好的进行,所以当地的人们文化程度偏低,素质偏下。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交通的不便一方面使金水河乡的人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保留了善良、淳朴的民风。另一方面也使独特的民俗文化得到了保留。苗族人民待人热情、喜好交友又擅长歌舞,凡举办婚宴或者丧席时都必吹芦笙,必跳芦笙舞,击鼓也是他们宴席中特有的表演。因此,金水河乡苗族人

2

民的丧葬习俗很特别。

二、金平县金水河乡苗族的丧葬习俗

生与死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人生便是尝尽百味之后,最终归于尘土的过程。然而,说起死亡,许多人都不免害怕。有人甚至避讳提这两个字,而苗族却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生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生存。肉体虽死,灵魂犹在,人在离世以后又获得了新生。对终年受病痛煎熬的人们来讲,死亡更是一种解脱。苗族对生死的这种独特理解使他们对葬礼十分重视。

葬礼过程: 1.鸣枪

金平县金水河乡的苗族一旦有人离世,其家属都要用火药枪朝空中鸣枪三声。有书籍记载道“鸣三响火药枪意为一声告知天地,二声报告祖先,三声通知村寨里的人。”金平苗族鸣枪还有一意便是以枪声判断亲人是否真的离世,如果亲人只是昏迷,声响必能将其震醒。相反,亲人若已离世,再响亮的枪声也无济于事。

鸣枪是苗族特有的报丧方式,村子里的人们听到枪声以后,便知有人去世。当天夜晚,人们共同约着前往死者家中,慰问死者家属并商议丧事,管事人也是在当晚推选而出。丧葬管事人负责处理丧事中的大小事宜,是当事人家的得力助手。

至于远方的亲属和故交,以前是由丧家安排人去报丧,如今大都以电话告知,让他们能够及时吊唁死者。

2.净身

为死者净身是葬礼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苗族人死后,孝子要打来三盆温水为死者擦洗身体。死者为男性时,由儿子为死者净身,死者为女性时则由女儿为其净身,以此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净身的目的一为帮死者洗去生前的污秽;二为让死者以清洁之躯离世;三为使死者以洁净之身体面对列代祖先。

3.穿戴

3

苗族死者的寿衣并不是像汉族一样去寿衣店采办。女性死者是由子女亲自为其缝制寿衣,若死者为男性便去寿衣店购买。死者不论男女皆穿本民族服饰。除此之外,男性死者需剃光头发,戴上苗族帽子,小腿上面裹上白布,脚穿特制草鞋。

当地苗族死后没有任何的陪葬品,亲属不穿孝服,不戴孝布。丧家不贴任何丧事门对,只将黄色草纸贴于大门上,作为家中有人离世的标志。

4.入棺

苗族家中有人病重之时,就要提前去订做棺木。为死者净身穿戴以后便举行入棺仪式。

首先按离世者年龄的多少将草钱放于棺底,然后将死者放于棺木中并盖上阴被,合上棺盖。最后将灵柩横放于堂屋中心,点上香烛,便于亲朋好友拜祭。

装棺完毕之后,要请来苗族巫师敲打棺木,边打边唱,其内容多为歌颂死者生前的功德,抒生者对死者的不舍之情。

5.指路

苗族离世以后,要请指路人为其指路。指路抱着公鸡在棺木旁进行,目的是为死者指明去路。指路人要告知死者灵魂从家出去要经过哪条路,经过哪个地方,一直指路到坟前。也有一种说法是苗族为死者指路,是要让其死后能够顺利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6.芦笙与大鼓

在苗族葬礼中丧家都要请来两位芦笙手和一位鼓手,以吹芦笙、击鼓这样的方式来送别死者,安慰亲属。大鼓一般悬挂于堂屋横梁之上,芦笙师傅绕着棺木边吹边跳,曲调哀伤悲凉。击鼓要按照节拍进行,以和芦笙,如果胡乱击鼓,就是对死者的不敬。

苗族从家中有人过世那一夜起就要每晚吹芦笙,击大鼓悼念亡魂,不得间断,直至下葬,方可停止。

7.出殡

苗族与汉族不同,出殡日无需请风水先生看过,而是由亲属来定。但出殡当日的属相必须与家人的生年属相相合,否则就会“冲犯”家人而招来灾祸。“黑苗一般选择清晨出殡,花苗和白苗一般是在午后或黄昏时分出殡。”

4

出丧时先由村中男子将棺木抬到门外,有年长者爬于棺木之上,口中念着咒语,到了门外便用苗语大喊一声“去啦”,年长者起身跳下棺木,此时孝子从村民手中接过棺木,正式出殡。有些汉族的丧葬中不允许孝子抬棺木,通常由外人代抬,但苗族认为不抬亲人棺木为不孝,不配为人子。

苗族出殡时只要是家族中人或邻居好友都可送丧,送丧途中要撒纸钱为死者买路。女性送丧者送到半路“搭桥”(人从棺木下方钻出来)后,要立刻返回家中。

8.下葬

苗族有专用的家族墓地,“死好”者均可葬入家族墓地中,“死好”即指正常死亡,“凶死”者(未成年而死、死时见血、死者为孕妇、婴儿等)找一地埋葬即可,省却一切丧葬仪式。安葬结束的那天晚上,家属要将死者生前所用之物尽数烧给死者,使其死后有可用之物。

“金水河乡苗族行土葬,动手挖墓穴之时,要点香拜土地公。下葬后,不用立墓碑,但要将坟头垒出。”下葬三日内亲人要为死者送火,送饭,早晨送饭,晚上送火。第一日送火距家较近,第二日送到家与坟地的中途,第三日送至墓前。

9.酒席

苗族丧席分为两次。第一次于死者离世三日内举办,主要是招待奔丧者。在死者入土后的第35天举办第二次酒席,因为每七天算一个“七”,到第五个七天便是“五七”,所以当地人称第二次丧席为“做五七”。之所以“做五七”是由于苗族认为死者此时才知道自己已离世,灵魂眷恋家人和子女而不愿离去,要过了“五七”这一天才会回到阴间。因此,在这一天苗族首先要喊家族中人来赴宴,然后准备好香、酒水、糕点等祭品,再派年长者到坟前请来死者灵魂回家中与亲人聚餐,最后吃一次“离别饭”。在酒席结束之后,家中年长者又将死者灵魂送回墓地,并且要给死者烧纸钱。苗族觉得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安心离去,在阴间才有钱用。烧完纸钱,放完鞭炮之后,送魂者从墓地返回家中。至此,葬礼全部结束。

三、丧葬习俗中反映出的宗教信仰

5

涂尔干曾说“即使是最原始,最奇特的宗教,都是基于人类的某种需要,或反映不论是社会或者个人的或生活的某个方面”。宗教来源于生活,恰是因为社会群体的需要才使其诞生。而宗教信仰是宗教的一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体现。

(一)宗教信仰及其意义 1.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区别:

宗教信仰不等同于封建迷信,二者存在本质区别。

第一,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有大量虔诚的信徒,神圣而庄严的教条,绝不容他人侵犯。它是一种自由而理性的信仰,传递给他人的是正能量。而封建迷信,是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是利用人们的愚昧无知而骗取钱财的可耻行为。封建迷信没有专门的组织,没有可让人真诚信奉的教条,充满着随意性和荒谬性,是人们迷信鬼神的体现。

第二,任何一种正规宗教都有自己的经典著作,如基督教的《圣经》,佛教的《大藏经》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因此,可以把宗教信仰看做一种文化。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宗教进行文化上的交流,使世界文化更加多元化。封建迷信无任何经典著作,所谓的经书不过是在胡扯。其目的不是宣扬文化,教化人心,而是为了自身利益而麻痹人心。

第三,正确的宗教信仰对人们的行为思想起着良好的引导作用,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都说无信仰的民族是最可怕的,因为无信仰便无所畏惧,无所畏惧便无所不为。所以,宗教信仰对个人,对民族,对国家,乃至对世界都起着巨大约束作用。

封建迷信装神弄鬼,它只是迷信职业者用于谋生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江湖骗术。轻则骗人钱财,重则蛊惑人心,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上述种种说明二者不能等同。 2.宗教信仰的意义

(1)宗教信仰可以满足人类自身的精神需要

在我看来,宗教信仰的产生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精神需要。原始人类因恐惧风雨雷电,日夜更替而崇拜自然,以此来减轻内心的惶恐,以求心安。现代人因虔诚礼佛而行善事,积功德。这些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心中若无

6

信仰,心灵必然空虚。因此,宗教信仰对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心理需要具有一定意义。

(2)宗教信仰可以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

宗教信仰具有神圣性,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最重要的是能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社会这一大环境充满复杂性,美丑共存。该如何淡化“丑”使之走向美,信仰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例如,佛教从来都是倡导人们要一心从善,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之形成高尚的品格。基督教认为人们的内心应充满爱,此种爱不只是关乎自身的小爱,更是关乎他人、社会、国家的无私大爱。它要求人们要用爱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要对生命充满希望,如此,光明必将照亮黑暗。

宗教信仰的此种作用,是任何教育,任何法律都无法做到的。 (3)宗教信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利工具

我国是一个民族非常多的国家,但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也会存在差异。所以,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必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从许多民族的风俗习惯,忌讳与崇拜物等方面便可看出此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同的宗教信仰又使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所以,宗教信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力工具。

(二)从丧葬习俗看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

苗族十分重视丧葬礼仪,丧葬过程复杂而独特,透过苗族的葬礼可以看出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

1.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包括很多方面,如:山崇拜、动物崇拜、土地崇拜等等。此处主要分析苗族的土地崇拜。

金水河乡的苗族在挖墓穴之前,要烧香拜祭土地公。他们认为,土地是万物之源,世间万物均靠其滋养。衣服的制作原料,粮食的栽种,水资源的获取,以及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所都离不开土地,甚至人去世以后也需要与土地融为一体。所以,苗族的人们崇拜土地,下葬和平日上坟时都会拜祭土地,这无疑是自然崇拜的一种体现。

2.鬼神崇拜

7

苗族相信人离世以后,其灵魂将会脱离肉体而存在,回到先人的居住地。其实,相信人有灵魂,就是鬼神崇拜。

苗族死者的棺木横放于堂屋中间,这与其他民族的习俗有所不同。当地人对其有一种解释,说死者棺木横放后他的魂魄就不会归来,如果像其他民族那样竖着放,人死后其魂魄将会返回家中看望亲人。还有,苗族在下葬后,要将死者生前衣物烧给他,这样死者在阴间才有衣物可穿,若不烧,死者将会托梦于亲人讨取衣物,苗族人民因害怕离世者魂魄归来而不敢有任何的怠慢。除这些以外,苗族葬礼最独特之处便是为死者指路。苗族说只有为死者指清楚去路,他才能顺利到达自己的安息之处。不然死者将会迷路,不知去向而导致魂魄不安。

上述行为,都反映出了苗族的鬼神崇拜观念。 3.祖先崇拜

苗族认为人离世以后,肉体虽死而魂灵犹在,深信“灵魂不灭”之说。在他们看来,死者的灵魂一直与家人同在,并且保护着家族中人。因此,不论是对葬礼的重视,还是节日对祖先的拜祭,都是出于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可以说苗族人民的祖先崇拜是基于“灵魂不灭”的观念。

苗族丧葬中的祖先崇拜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以洁净之身归于尘土

人离世以后,要为其净身,这是许多民族的葬礼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苗族也如此,但同中有异,更显孝顺。

苗族是由孝子亲自为死者擦洗身体,目的在于洗去死者身上的污秽,让其以洁净之身入葬,而其他民族是请来专业人士为死者净身。相比之下,苗族对先祖更为尊敬与崇拜,是一个重孝的民族。 (2)以音乐安魂

芦笙与鼓是苗族丧葬中的专用乐器,苗族用音乐来悲悼过世亲人。芦笙是苗族的传统乐器,苗族认为吹芦笙和击鼓能够减少死者的痛苦,同时也能让丧礼热闹一些从而减轻丧家的紧张与哀伤,但最重要的目的还在于向死者传达家人的不舍与哀思。

汉族请法师为亡灵超度,有些彝族以“花灯和花鼓”这样的舞蹈形式来安

8

死者亡魂,而苗族以音乐安魂,这些都表达出了他们对祖先的虔诚崇拜。

(3)以土葬护遗体

当地苗族选择土葬形式来安置亲人,表现出他们传统的“入土为安”思想。苗族认为,人离世以后,其遗体必须有依托之处。所以一定要施行土葬,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死者遗体,让他死后有所归宿。

其次,苗族有自己的家族墓地,亲属离世以后一般厚葬于家族墓地之中,而不是随意选择墓地便下葬,这些都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祖先崇拜心理。

(4)以“离别饭”安魂

苗族在“做五七”这一天要请年长者将死者灵魂请回家中,与亲人最后吃一次“离别饭”。然后又将死者灵魂送回墓地,还要烧纸钱给死者,让其在阴间有钱可用。这些无非显示出了苗族对祖先的敬重,望其灵魂得以安宁。

宗教信仰观念贯穿于整个苗族的葬礼之中,已故者安息,生者才能心安。 (三)宗教信仰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

苗族丧葬是反映苗族宗教信仰的最佳场所,宗教信仰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各民族的世界无论在哪里都是从宗教开始的。”所以,宗教信仰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相互关联的。

苗族以吹芦笙,击大鼓这样的音乐形式来安祖先之魂,在反映祖先崇拜的同时,也是通过本民族的传统乐器来丰富和传扬民族文化。在祖先崇拜中体现出的孝道也值得人们去推崇。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向来就十分重孝,苗族对先祖的敬重无一不是重孝的表现。因此,苗族宗教信仰发扬了少数民族的孝文化,并将其世代传承,这对提醒如今的人们重视和发扬孝道具有突出意义。

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它其中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是其他文化不能替代的。纵然少数民族文化也有糟粕部分,但只要取其精华而用之,那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都会起到促进作用。文化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我们当仁不让。

结语

民族不同,丧葬习俗必然存在着差异,从不同的丧葬习俗中反映出了不同

9

的宗教信仰。恰当的宗教信仰是个人的精神需要,更是民族得以生存与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本文从苗族丧葬习俗分析苗族的宗教信仰,意在呼吁人们重视信仰,传扬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注释:

《云南苗族瑶族社会历史调查》 [J] .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 6 .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

调查资料丛刊(修订本)修订编辑委员会编. 第17页。

《逝者的庆典—云南民族丧葬》 [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8 . 中共云南省委宣

传部编. 第25页。

《逝者的庆典—云南民族丧葬》 [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8 . 中共云南省委宣

传部编. 第31页。

高发元. 《云南民族村寨调查—金平苗族》 [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8 . 第119

页。

杨知勇. 《西南民族生死观》 [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2. 10 . 第192页。 杨知勇. 《西南民族生死观》 [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2. 10 . 第2页。

参考文献:

[1] 刘稚,秦榕著. 《宗教与民俗》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2 .

[2] 仇学琴,蒋文中著. 《云南民族文化探源》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 龙江莉著. 《云南苗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提要》 [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4] 《云南苗族瑶族社会历史调查》 [J] .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本)修订编辑委员会编.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 6 .

[5] 《红河州志第一卷》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编纂委员会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4.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7v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