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忽图矿开工前准备资料内容

更新时间:2024-01-08 13: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矿井资源开采条件 1.1项目资源条件 1.1.1地质构造

古城矿区一级构造区属中朝大陆板块,二级构造区属山西断块和鄂尔多斯断块的过渡带,三级构造区属河东断褶带之准格尔-兴县段(见下图)。早古生代末的加里东运动使板块上升为陆地,形成广阔的海侵区,沉积了海陆交互相地层,古生代晚期抬升之后一直处于均衡沉降过程中,主要接受陆相沉积,沉积了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早三叠世末印支运动使本区抬升,燕山Ⅱ期运动吕梁山升隆,本区处于西区沉降与东区升隆的过渡带,有断褶现象。印支运动后基本以升为主,长期接受剥蚀,无上覆沉积。

区内构造分为两个部分:挠褶带及挠褶带以北地区。

1

区域构造纲要略图

(一)挠褶带

根据地质填图,区内东北部马各子沟西南出露的挠褶带,NW-SE向展布,东南部宽1.7Km±,向西北变宽2.2Km±。挠褶带内地层产状倾向约230°左右,倾角20°~40°平均倾角约30°,地层由北东向南西单斜产出,向北东地层变老。挠褶带两侧同层位地层高差800m~900m。这一差异造成深部煤层的埋深在挠褶带两侧有800m~900m的差距。

(二)断层

根据地质填图,区内地表无较大断层存在。根据地震勘查资料,区内发现落差大于6米断层共4条,其中落差大于20米的断层2条;按断层性质划分,其中正断层3条,逆断层1条。 1.1.2地层

矿区位于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东北部,地表除黄甫川、十里长川及两侧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大面积覆盖、厚度较大外,其余大部基岩出露,仅在梁顶零星或局部连片覆盖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薄层。根据填图和钻孔揭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及第四系等。 1.1.3煤层 1.1.3.1 含煤地层

山西组和太原组是区内的含煤地层,总厚度105.64~208.54m,平均154.59m。在施工的钻孔中均见有煤层,共含煤层4~12层,具

2

有对比意义的5层,其中可采煤层2层。单孔全煤层累加厚度6.11~50.59m,平均24.72m,含煤系数4.77%~30.32%,平均为16.0%。

1.山西组

山西组厚度44.43~115.95m,平均厚度83.36m,含煤层1~7层,其中可采煤层1层,编号为4煤层。单孔全煤层累加厚度0~23.79m,平均8.70m,含煤率0~22.79%,平均为10.44%;本组全煤层累加厚度东厚西薄,西部在P5孔附近厚度较大;含煤率在平面上总体中部高,西南部低。

2.太原组

太原组厚度43.98~96.90m,平均厚度71.23m。含煤层2~10层,其中可采煤层1层,编号为8煤层。单孔全煤层累加厚度5.67~33.59m,平均16.02m,含煤系数12.07%~42.50%,平均为22.49%。本组全煤层累加厚度在井田内较大。 1.1.3.2 含煤性

区内各煤层均呈简单的层状产出,虽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局部有分岔复合现象存在,但在剖面上呈趋势性渐变,无明显的膨缩突变现象。各煤层受后期构造影响较小,层位稳定。产状受区域构造和古地形条件的控制,整体为向南西倾斜的单斜层,但由于挠褶带的的影响,区内煤层分为两部分:挠褶带东北界部分,在井田东北部煤层向上隆起,向北东平缓,平均倾角小于2°,向东南较陡,平均倾角小于7°;挠褶带部分为向西南倾斜的单斜层,倾向约215°,平均倾角约30°。

煤层的厚度按规范中的有关标准划分,4、8煤层均为厚煤层。4

3

煤层一般含夹矸3~7层,局部1层或11层,结构简单~复杂;8煤层一般含夹矸3~8层,局部2层或12、13、14层,结构简单~复杂。 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泥岩、炭质泥岩,次为中砂岩和泥质粉砂岩;煤层底板岩性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次为炭质泥岩、细砂岩。

综上所述,本井田内各煤层层位稳定, 8煤层大部可采,4煤层全区可采;4、8煤层厚度较稳定,变化规律较明显,结构简单~复杂,煤类较单一,属稳定型煤层。

各煤层情况见下

可采煤层主要特征表

煤层编号 可采情况≥0.8m 直接顶板 岩性 最小~最大 可采范围 厚度(m) 4 6.68~14.58m 全区可采 0.60~47.71 8 8.55~21.57m 大部可采 0.50~35.44 泥岩、碳质泥岩为主,次泥岩、碳质泥岩为主,次为中粒砂岩,个别为粉砂为细-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岩、粗砂岩及泥岩 层数 11层 个别为泥质粉砂岩、砾岩 或12~14层 0.05~0.77 0.29~0.89 泥岩,炭质泥岩 一般3~7层,局部1层或一般3~8层,局部2层夹矸 厚度(m) 0.09~0.78 岩性 厚度(m) 0.25~0.87 岩性 泥岩为主,次为炭质泥岩,个别为粉砂岩 4

泥岩为主、次为炭质泥岩 泥岩、炭质泥岩 直接底板

埋深(m) 煤层底板高程(m) 最小 最大 一般 最低 最高 125.28 1135.41 0 880 简单~复杂 规律较明显 210.30 1180.41 -50 820 较简单~复杂 规律较明显 煤层结构 厚度变化情况 1.2地质勘探概况 1.2.1勘探简史

本矿区以往系统的地质工作开始于解放后,主要地质工作有: (一)1980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00928部队完成了1:20万《府谷幅》水文地质调查,提交了相应的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较全面地论证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的形成、分布状况,是本区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资料。

(二)1987年,陕西省地矿局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原第八地质队)完成了陕西省府谷地区(黄甫幅、府谷幅黄河以西、河曲幅南半幅)1:50000区域地质调查。

(三)2008年陕西矿达矿产开发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和山西省第六地质工程勘察院对该区开展了成煤地质理论分析和二维地震勘探,从获得的监视记录看,目的层位清晰连续。同年,陕西省地矿局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府谷县古城矿区普查,施工钻孔7个,提交了《陕西省府谷县古城勘查区煤炭普查报告》及

5

煤化工项目提供原料煤及燃料煤;二为通过铁路外运,供区外煤炭用户。

5.2配套项目情况 5.2.1联合建筑

联合建筑建筑面积为9005m2,主要包括行政办公室、区队办公室、任务交代室、会议活动室、灯房、浴室、通讯及计算机用房、井口急救室等。平面布局上,按照下井生产人流从任务交代室→更衣、浴室→灯房、自救器发放室→等候室,依次向井口的方向流动;上井生产人流从井口→等候室→灯房、自救器发放室→更衣、浴室。洁污人流互不交叉,路线短捷、明确。在立面造型的处理上,力求简洁、大方、现代,紧扣时代脉搏,争取营造出具有现代化气息、高效,符合本矿井的企业文化的新颖建筑。

更衣柜数量按矿井原煤生产在籍人数计算,总入浴人数按矿井原煤生产人员最大班出勤人数计算,女职工入浴人数按矿井最大班10%计算。男浴室采用50%淋浴、50%池浴的入浴方式,女浴室全部采用淋浴。男浴室淋浴器数量按淋浴人数每5人使用一个,池浴人数每20人使用一个计算,池浴净面积按池浴人数每人0.4m2计算。 5.2.2行政办公楼

办公楼建筑面积5000m2,主要由办公室、会议室等组成。立面构图强调层次感、韵律感,用了对比的手法,虚实相间,层层相叠。建筑立体造型简洁、丰满、大气。 5.2.3食堂

26

总建筑面积5626m2。食堂均为层高4.8m。主要包括井口食堂、班中餐厨房、职工食堂、小餐厅、小卖部、开水等。 5.2.4职工公寓

职工公寓总建筑面积18718m2。设计强调居住空间的使用性,舒适性和公共空间的交流性。每个房间设置了独立的卫生间和阳台,大面积落地窗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线,每层设置独立的活动室、洗衣房,屋顶设置的平台,都为职工提供了充足完善的休息及活动空间。 5.2.5选煤厂

古城一矿选煤厂为矿井型选煤厂,工业场地与矿井工业场地联合设置,位于矿井工业场地的西南侧。

选煤厂建设规模与矿井生产能力一致,为5.0Mt/a。

工作制度为每年330d,每天生产16h。两班生产、一班检修。 主井至原煤仓运输能力与矿井配套为3000t/h。 选煤厂生产系统能力为946.97t/h。 装车系统能力为5000t/h。 选煤厂服务年限与矿井一致。 5.2.6煤矸石砖厂

古城一号煤矸石砖厂位于乌兰合首村西北侧500m,十里长川的北岸,煤矸石消耗量180万t/a,规模6亿块 /a,占地面积80hm2。 5.2.7矿区供水厂

矿区供水厂位于一号井田南部花尔圪台村附近,该处距离矿区规划的各个厂区距离较近以减少输水管线的距离,输水管线沿矿区道路

27

布置,矿区水厂占地面积1.0 hm2. 5.2.8临时排矸场地

古城一号矿井临时排矸场位于矿井工业场地的西北侧,选煤厂年产矸石112.4万t/a,掘进矸石量5万t/a,规划的煤矸石砖厂消耗矸石150万t/a,矸石砖厂考虑同时消耗两座选煤厂的可利用矸石,临时排矸场容量为135万/立方米,主要满足不能利用的矸石的临时排放,占地面积9.0 hm2,服务年限5年

六、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需要

我国煤炭产量一直占全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0%左右,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建设陕北大型煤炭基地,是缓解我国煤炭供需紧张局面的现实选择。加快陕北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符合国家煤炭布局“稳定调入区生产规模,增加调出区开发规模,适度开发自给区资源”的总体思路,也是确保我国一次能源供给和消费的长期均衡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当务之急。

2、是解决煤炭工业突出问题的需要

把古城矿区乃至陕北建设成稳定可靠的煤炭调出基地、电力供应基地、煤化工基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大型煤炭示范基地,进而从国家层面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诸多突出问题。

3、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诸多客观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还不够快,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改善的力度还不

28

够大,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古城矿区的开发,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角度看,其意义也重大的。一是有利于陕北地区经济总量扩张;二是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三是有利于体制、机制创新。

七、项目技术方案及投资 7.1开拓方案 7.1.1.1矿井工作制度

设计矿井年工作日330d,每天四班作业,三班生产,一班准备,每天净提升时间为16h。 7.1.1.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5.00Mt∕a. 7.1.1.3设计服务年限

矿井服务年限为72.2年。 7.1.2井田开拓

7.1.2.1井田开拓方式及井口位置

井田采用主、副斜井开拓方式。矿井布置两个工业场地,其中主井工业场地选皮沙石墕场地,两场地直线距离约1.0km。选煤厂布置在主井工业场地西南侧。

矿井投产时共布置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立井3个井筒。其中主斜井位于主井工业场地,井口标高+990.0m,设计井底标高+810m,井底煤仓采用平装式,则主斜井提升高度180m。井筒倾角8°,井筒长度1323m。装备带式输送机担负矿井煤炭提升任务;副斜井位于副

29

井工业场地,井口标高+990.0m,井底车场标高+810.0m,井筒斜长1962m,井筒倾角6°,行驶无轨胶轮车连续运输。

矿井以一个水平开拓,水平标高+810m。

结合井筒布置和煤层赋存情况,生产初期井下由副斜井4煤落平处向西沿4煤层布置一组大巷开拓井田4号煤层,其中胶带输送机大巷与井底煤仓上口水平相接。矿井生产后期在井田中部向西南沿煤层布置一组采区上山开拓挠褶带区域煤层。

初期开采一盘区时井下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系统。初期回风立井位于回风立井工业场地,井口标高+1055.0m,井筒垂深250m,井筒内装备梯子间,兼作矿井的安全出口。由于本井田面积适中,但贴合省界,形状不规则,挠褶带深部边界埋藏较深,矿井后期通风距离长,故后期在井田中部布置后期回风立井,原回风立井改为进风立井。

井下共划分为1个盘区2个采区,其中首采区为一盘区。 7.1.2.2煤层分组及水平划分

本井田可采煤层为4煤层、8煤层,煤层间距10.39~62.33m。4煤层全区可采,为本井田的主采煤层,8煤层可采范围连续,挠褶带深部突水系数大于0.1的部分作为不可采区域,8煤层大部可采。设计采用联合布置开拓,主水平沿8煤层布置,主、副斜井井落底水平标高作为矿井开采主水平,于4煤层布置辅助水平。即全矿井一个开采水平,水平标高+810m。 7.1.2.3 大巷布置

30

4号煤厚煤层综采工作面年推进度:2006m 5.移交生产时矿井生产能力

矿井移交生产时,一采区配备1个4煤层大采高长臂综采工作面、2个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和1个岩普掘掘进工作面。

移交时工作面生产能力见下表

投产工作面生产能力一览表

投产工作面名称 工作平均 年生产 开采 长度 年进度 回采率 面装采高 能力 煤层 (m) (m) (%) 备 (m) (Mt) 大采4煤 7.0 300 1713 93 4.88 高 2×0.10 5.08 一采区达产工作面 2个顺槽综掘机掘 进面 小计 7.2.3.4 巷道掘进、支护与井巷工程量 1.巷道掘进、支护方式

综合考虑大型设备运输、通风、掘进、巷道服务年限等因素,设计确定大巷断面形状采用拱形,支护方式采用锚(索)网喷;工作面顺槽断面形状采用矩形,支护方式采用锚(索)杆局部加钢带联合支护;开切眼采用锚索、锚杆及支柱支护。

2.盘区巷道断面的确定

综合考虑大型设备运输、通风、掘进、巷道服务年限等因素,设计确定+860m水平大巷沿煤层掘进断面形状采用拱形,支护方式采用锚(索)网喷;工作面顺槽断面形状采用矩形,支护方式采用锚(索)

41

杆加钢带联合支护;开切眼采用锚索、锚杆支护。

盘区主要巷道断面特征见下表。

盘区主要巷道断面特征表

断面尺寸序号 巷道名称 断面 形状 (mm) 净宽 墙/净高 锚(索) 网喷 锚(索) 网喷 锚(索) 网喷 锚(索)4 胶运顺槽 矩形 5300 3400 杆+钢带 锚(索)5 辅运顺槽 矩形 5000 3400 杆+钢带 锚(索)6 回风顺槽 矩形 5000 3400 杆+钢带 100 17.0 18.2 100 200 17.0 19.2 100 18.0 19.8 支护 方式 支护 厚度 铺底 厚度 净断面 (m2) 掘进 断面 (m2) 20.0 24.9 19.5 (mm) (mm) 150 150 150 100 300 1 2 胶带输送机大巷 辅助运输大巷 拱形 5000 1600 拱形 5600 1600 17.8 21.3 17.8 3 回风大巷 拱形 5000 1600 3.巷道掘进

本矿井为高产高效现代化大型矿井,工作面机械化程度高,生产能力大,工作面走向长度较长,在巷道准备上又具有盘区巷道(主要是工作面顺槽)掘进工程量大而大巷等开拓巷道掘进工程量相对较少

42

等特点。结合各类巷道的断面形状、支护方式及掘进工程量,设计确定盘区煤层巷道采用综掘机掘进,各联络巷、风桥、巷道开口和顺槽过断层等采用普掘设备掘进。为保证矿井正常生产接替,配备2个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和1个岩普掘工作面。采掘比为1:3。

综掘机掘进工作面主要设备见下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及规格 EBZ200,最大掘进高度5.1m,1 综掘机 最大掘进宽度6.5m,供水量台 120L/min。 2 桥式胶带转载机 3 可伸缩胶带输送机 4 刮板输送机 5 锚杆打眼安装机 6 混凝土喷射机 7 混凝土搅拌机 8 SZB730/40型,长度25m,输送能力400t/h SSJ1000/75×2型,输送长度1000m,输送能力650t/h SGW-40T型,铺设长度50m,运输能力150t/h 台 台 台 1 2~4 1 3 1 1 1 大巷综 掘面 大巷综 掘面 大巷综 掘面 1 单数备注 位 量 MGJ-Ⅱ型,安装能力8~10根/h。 台 ZP-II型,耗气量5-8m3 /min,最大输料高度60m 安Ⅳ型,搅拌能力7m3/h,授料高度850-1600mm 喷头最大高度3.7m 台 台 台 喷射混凝土液压机FS-2型,自行速度0-50m/min,械手 4.井巷工程量

矿井移交生产时,井巷工程总量为19597.80m,其中:煤巷

43

14776.00m,占75.4%;岩巷及半煤岩巷4821.80m,占24.6%。万吨掘进率为39.20m。 矿井各类井巷工程量见下表

44

综掘机掘进工作面主要设备配备表

井巷工程量汇总表

岩巷 序号 巷道名称 长度 (m) 井筒 井底车场巷道 及硐室 大巷及 采区工程 合 计 掘进 体积(m3) 煤巷及半煤岩巷 长度 (m) 1815.0 掘进 体积(m3) 31950.6 长度 (m) 3565.0 3001.8 合计 掘进 体积 (m3) 87713.1 54066.7 1 2 3 3565.0 87713.1 1186.8 22116.2 17586.0 346835.9 17586.0 346835.9 4751.8 109874.3 19401.0 378741.5 24152.8 488615.7 7.3井下运输 7.3.1 井下煤炭运输

本矿生产能力大,井下生产集中,适宜采用带式输送机运煤。 由于工作面生产能力大,大巷运输距离较长,普通带式输送机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确定大巷运输设备采用钢丝绳芯带式输送机。 7.3.2 井下辅助运输 7.3.2.1辅助运输方式选择

井下辅助运输以无轨胶轮车为主进行运输。矿井二、三采区倾角较大平均为30度,局部倾角达到42度,无法实现无轨系统一条龙运输,需在井下布置换装硐室,采区上山采用大倾角胶带输送机配合绞车分阶段提升满足采准工程的需要。

45

7.3.2.2辅助运输车辆配备

辅助运输车辆一览表

序号 1 名 称 人员运 输车 轻便客 货车 5t多用 途车 支架搬 运车 大设备 铲运车 防爆装 载机 3m3集 装箱 工具 存放箱 型 号 WCQ-3B 数量 (辆) 12 用 途 运送人员 其它辅助人员WCQ-3B 5 及轻型货物运输 WC5E 20 物料及普通设备、矸石等 搬运液压支架LWC 3 及大件 设备 FBL-55 FBZL30 2 2 20 10 大设备短途运送及支架摆放 小型物料短途运送 10880×3900×1520(工作高度) 7080×2370×2650 9036×2952×1693 6560×1960×2000 6000×1900×2000 外形尺寸 6000×1900×2000 2 3 4 5 6 7 8 7.4矿井通风

7.4.1 矿井通风方式和通风系统

矿井采用抽出式通风方式。

井田采用主、副斜井开拓方式。矿井初期投产时共布置三个井筒,

46

分别为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立井。后期装备两个工作面配采时,在井田中部布置后期回风立井,原回风立井改为进风立井。初期开采一盘区时井下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系统,后期开采挠褶带时井下布置两个综采工作面,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系统。 7.4.2风量、风压及等积孔 7.4.2.1矿井总风量

矿井总风量应按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每人每分钟供给风量不少于4m3或按采煤、掘进、硐室及其它地点实际需要风量总和的最大值选取。矿井总进风量取140m3/s。 7.4.2.2风量分配

矿井总风量按井下各工作用风地点进行分配,余者风量为漏风和其它风量,矿井风量分配见下表。

矿井风量分配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供风地点 放顶煤综采工作面 备用工作面 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 普掘面 爆炸材料发放硐室 胶轮车加油硐室 蓄电池机车充电硐室 漏风及其它 数量(个) 1 1 2 1 1 1 1 47

配风标准(m3/s) 25 15 12 8 3 3 3 供风量(m3/s) 25 15 24 8 3 3 3 59 合 计 140 7.5井下主要灾害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7.5.1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 7.5.1.1 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

本矿井虽为低瓦斯矿井,但仍应对瓦斯危害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断层、褶曲等构造带可能造成瓦斯积聚,因此应加强监测,避免瓦斯事故。防止瓦斯爆炸的根本措施是防止瓦斯的积聚和引燃。 7.5.1.2预防煤尘爆炸的基本措施

本井田各可采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Ⅰ—Ⅱ级,属容易自燃煤—自燃煤。煤尘均具有爆炸性危险。

一般来说,井下煤尘主要是由于采煤和掘进煤巷及放煤过程中顶煤的流动产生的,另外在煤巷掘进头、胶带输送机转载处,以及井下煤炭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扬尘。

在一定的条件下,煤尘会燃烧或爆炸。预防煤尘爆炸应采取“预防为主”的综合防尘措施. 7.5.1.3 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井下火灾一部分是采空区浮煤自然发火,另一部分是由于井下明火、放炮、电流短路、摩擦等其他原因引起火。

根据矿井地质报告及临近矿井开采情况,矿井各煤层均按自燃考虑。火灾危害要采取“预防为主,消防并举”的方针. 7.5.2 预防煤层自然发火的措施 7.5.2.1防灭火方式的选择

48

本矿井各煤层均属易自燃煤层,按照《矿井防灭火规范》和AQ1055-2008《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规范》的规定和要求,结合目前国内防自然发火现状,设计确定本矿井建立以粉煤灰灌浆防灭火为主,氮气防灭火、喷洒阻化剂及均压通风为辅的综合防灭火措施,并建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7.5.2.2灌浆系统

矿井所在地取黄土受土源、环保、购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考虑井田南部电厂较多,原料质量、用量等均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故拟建立以电厂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的灰渣灌浆系统。根据开滦赵各庄矿、平顶山十一矿等矿井的实践经验,粉煤灰完全可以代替黄土作为灌浆材料,因此本矿井灌浆材料主要采用电厂粉煤灰,同时添加稠化悬浮剂、胶凝剂,形成粉煤灰复合胶体。

根据矿井开拓布置,设计认为采用集中灌浆系统较为适合,即在回风立井场地设地面集中制浆站。 7.5.2.3氮气防灭火系统

1.注氮方式

氮气防灭火方式主要有发生火灾时的灭火注氮、以预防为主的连续性注氮、出现发火征兆时的间歇性注氮三种方式。

1)灭火注氮

灭火注氮是在矿井发生火灾后,将火区迅速封闭,然后注氮灭火。该种方式是事发后的补救措施,从管理上不宜主动采用,但一旦井下某个区域发生着火,应迅速采取该种方式进行注氮灭火。

49

2)连续性注氮

连续性注氮以防火为主,随采随注,这种方式可靠性较大,适用于发火特别严重的矿井。但该种注氮方式氮气消耗量大,造成成本增加。

3)间歇性注氮

间歇性注氮防、灭火兼顾,工作面生产过程中一般不注,根据监测系统监测分析的数据,有发火征兆时再实施注氮。这种方式即可保证工作面安全回采,又可节省大量氮气,降低成本。

根据本矿井具体情况,由于放顶煤工作面推进速度相对较慢,设计确定4号煤放顶煤工作面采用间歇性注氮。

2.防灭火系统

氮气防灭火系统常用的有地面固定式和井下移动式二种。 7.5.2.4阻化剂防灭火系统

井下煤炭自燃,一般是由于残留在采空区或回采巷中的浮煤,以及压裂的煤柱在漏风过程中氧化发火。通常把发火点的煤炭分为冷却带、氧化带及窒息室。阻化剂是一种吸水性很强的盐(CaCl2),喷散到煤体上,能浸入煤的节理与裂隙,形成一个稳定的抗氧化保护膜,隔绝煤与空气中氧的接触,降低煤在低温下的氧化活性从而起到阻止、推迟煤层自燃发火的作用。

设计采用移动式阻化剂雾化系统,即在工作面进风顺槽中设置贮液箱和阻化剂喷射泵,通过管道进入工作面,喷洒气雾阻化剂到采空区和工作面四线(上、下顺槽、开切眼及停采线)。设计选用抚顺煤科分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7u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