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

更新时间:2024-05-28 11: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准备工作

5 野外地质测绘工作的基本要求 6 野外地质测绘的调查内容 6.1 地貌调查 6.2 地层岩性调查 6.3 第四纪地层调查 6.4 地质构造调查 6.5 水文地质调查 6.6 物理地质现象调查 6.7 喀斯特调查 6.8 其他 7 资料整理 8 资料检验

附录A 各勘察阶段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 附录B 地质遥感测绘技术规定 附录C 工程地质测绘复杂程序划分 附录D 工程地质测绘常用表格 附录E 地貌类型划分

附录F 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分类 附录G 常见岩石野外鉴别及定名 附录H 土的野外鉴别及定名 附录I 断裂构造分级 附录J 节理裂隙统计分析 标准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1 总则

1.0.1 为统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程序、工作内容,明确技术要求,保证成果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各类地质测绘工作。

1.0.3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侧绘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墓础工作。工程地质测绘的任务是调查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分析其性质和规律,为研究工程地质条件秘间题、初步评价测区工程地质环境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并为勘探、试验和专门性勘察工作提供依据。

1.0.4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应在充分了解工程规划设计意图的基础上,依据工程地质勘察大纲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应针对与工程有关的地质条件,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综合分析,应用先进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 1.0.5 本规程引用的标准主要有:

《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 50287 ) 《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 L 55 ) 《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 )

《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SL 197 )

《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 (sI251 )

《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规程》(SDJ 19一78 )

1.0.6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工程地质测绘engineerig geological mapping

运用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工程场区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观察、量测和描述,并标识在地形图上的勘察工作。

2.0.2综合地层柱状图 general stratigraphic column

综合反映测区内地层年代、层序、接触关系、厚度、岩性特征的柱状剖面图。 2.0.3 标志层key bed

测区内分布稳定、具有特殊的地质标志,易于识别,用于统一划分地层、区别岩组的地层。

2.0.4地质点geological observation spot

野外观测研究地质现象的基本工作点。 2.0.5 地质线路geological observation route

野外观测研究地质现象的工作线路,一般为各地质点之间的连线。 2.0.6 地质素描geological sketch

用素描的方法记录地质现象。

2.0.7 工程地质图 egineering geological map

反映工程区各种地质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工程相互关系的图件。 2.0.8 工程地质剖面图engineering geological section

表示某一方向切面上的地质现象及其与工程相互关系的图件。 2.0.9 地质遥感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利用遥感影像技术进行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

3 基本规定

3.0.1 工程地质测绘应依据勘察大纲或测绘任务书进行。开展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前,应编制测绘作业计划。

3.0.2 程地质测绘应按准备工作、野外测绘、资料整理、资料检验的程序进行。 3.0.3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S 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分级:

小比例尺S=1 : 50000;

中比例尺l : 50000 < S < l : 5000;

大比例尺S≥ 1 : 5000 。

3.0.4 各勘察阶段工程地质测绘的范围应符合GB 502 87或SL 55 的规定。比例尺选择可按本规程附录A 的规定执行,工作中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3.0.5 工程地质测绘应对地质点、地质线路进行详细观察描述,分析点、线、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中小比例尺测绘成果指导大比例尺的测绘,以测绘成果指导勘探工作,并用勘探成果验证、补充、修改测绘成果。

3.0.6工程地质测绘,特别是中、小比例尺地质测绘,宜采用地质遥感技术。地质遥感测绘可按本规程附录B 的规定执行。

3.0.7使用已有地质测绘成果时,应进行检验,必要时进行野外校测。 3.0.8 工程地质测绘复杂程度可根据测区的地质构造、岩层特征、地形地貌条件进行划分。划分标准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 的规定。

3.0.9工程地质测绘应保证作业安全。在有危险的地区作业时,应有相应的安全措施。

4 准备工作

4.0.1 准备工作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收集资料。

2 根据收集的资料,勾绘测区地质草图。 3 测区现场踏勘。 4 编制测绘作业计划.

4.0.2 资料收集应包括: 1 工程规划、设计资料。

2 地形资料(地形图及控制测量成果),卫星、航测和陆摄像片等遥感图像资料。

3 区域地质资料、地方地质志、地震及地震地质资料、地质灾害资料、地质勘察资料。

4 水文气象资料。

5 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资料、文物分布和已有工程建设情况等资料。

6交通、行政区划、民族政策、地方法规及民俗习惯。

4.0.3 对所收集的资料应进行分类编录精理,分析其可利用程度和存在的问题,编制有关图表、说明。

对所收集的遥感图像资料,必要时宜采用光学或数字化图像处理。 在综合分析、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勾绘测区地质草图。

4.0.4应根据地质草图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测区基本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环境,布盟观察线路,选择地层柱状图测制位置,拟定野外工作方法。踏勘线路应选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有代表性的地段。

4.0.5 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大纲、测绘仟各书的要隶,结合已有资料和现场婚勘情况,编制溯绘作业计划。内答应包拈:侧绘目的、任务要求、地质概况、工作内容和方法、工作量、计划进度、质量保证措施、提交成果及人员组织、工作装备、安全措施等。

5 野外地质测绘工作的基本要求

5.0.1 工程地质野外测绘工作应按下列基本步骤进行: 1 测制地层柱状图。

2 观察描述、标测地质点和地质线路。 3 勾绘地质图。 4 测制典型地质剖面图。

工程区应分析微地貌特征及其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关系;线状水利工程应分析穿越不同地貌单元的形态组合关系、不同地貌单元特有的地貌地质环境条件,以及不利地貌地质条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 . 2 地层岩性调查

6.2.1 地层岩性调查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地层年代及岩性类别、名称.

2 地层的分布、变化规律,层序与接触关系。 3 标志层的岩性特征及分布、发育规律。

4 岩层的分布、岩性、岩相、厚度及其变化规律。 5 岩体和岩石的基本工程地质特性。

6.2.2各类岩层的调查描述应包括:年代、成因类型、产状、岩相、厚度及变化规律、特征标志、层序接触关系,岩石名称、颜色、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物性特征,及一般工程地质特性等。

岩石分类、岩石的野外鉴别及定名可按本规程附录F 和附录G 的规定执行。 层状岩单层厚度应按表6.2.2 的规定分级。

表6.2.2 层状岩单层厚度分级

单层厚度h(cm) 描述 h≥100 巨厚层 100>h≥50 厚层 50>h≥20 中厚层 20>h≥5 薄层 h<5 极薄层 6.2.3沉积岩应分析研究其沉积环境、沉积韵律、层理层面结构构造及岩组特征等,并调查描述:

1 碎屑岩类:碎屑矿物组成、颗粒大小、形状及分选性、胶结物、胶结类型、胶结程度及结构构造特征等。

2 粘土岩类: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泥化特性、崩解特性等。 3 化学岩及生物岩类:结晶程度、胶结物、胶结类型、结构构造特征及缝合线、溶蚀构造等特殊结构构造现象。

4 工程区应重点调查软质岩、膨胀岩等特殊岩类的分布规律、结构、性状及膨胀、崩解、软化等特性,分析其工程地质条件。

6.2.4 岩浆岩应分析研究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序次、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等,并调查描述:

l 侵入岩:产状特征,所处构造部位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流线、流层、析离体、捕虏体等特征,脉岩的产状、延展和厚度变化等发育规律。

2 喷出岩:喷发、溢流形式,岩性、岩相的分异变化特征,原生和次生构造、原生节理、捕虏体特征,韵律、层序以及喷发间断、喷发旋回特征,与围岩的相互关系等。

3 工程区侵入岩应重点研究侵入体的蚀变带及边缘接触带,平缓的原生节理,岩床、岩墙、岩脉的风化和破碎情况,软弱矿物富集带等;喷出岩应重点研究喷发间断面,凝灰岩及其软化特征,玄武岩中的熔渣、气孔、柱状节理等,分析其工程地质特性。

6.2.5 变质岩应分析研究其变质类型、变质程度、变质带划分及结构构遒特征、矿物成分、矿物的共生组合和交代作用等,并调查描述:

1 片麻岩类:片麻理构造,岩石的均一性和变化规律,软弱矿物的含量及其风化特征。

2 片岩类:片理、原岩层理的产状及其发育程度,软弱矿物或片状矿物的富集特征。

3 千枚岩、板岩类:原岩层理,片理、板理发育特征,千枚状构造、板状构造特征及其软化、泥化特性。

4 混合岩类:混合岩化程度,混合岩的类型,残留体的岩性和构造等。 5 工程区应重点研究千枚岩、板岩、片岩等软弱变质岩带和夹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6.2.6 第四纪地层调查应按本规程6.3 的规定执行。

6.2.7地层岩性调查中应正确判定地层间的层序和接触关系。撒分整合、假整合、不整合。判定授入体与围岩接触关系,区分侵入接触、沉积接触或断层接触。调查各类接触面或接触带的形态、产状、厚度、风化破碎程度及分布变化规律。 6.2.8地层年代可按《 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 (修订版)和《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 及区域地质资料确认。必要时,应根据标准化石或绝对年龄测定予以确定。

6 . 3 第四纪地层调查

6.3.1 第四纪地层调查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第四纪沉(堆)积物成因类型、沉(堆)积环境及地貌单元。 2 第四纪沉(堆)积物地层年代、岩性类别、颗粒组成。

3 特殊土的分布、成因类型、沉积环境(古气候、物理化学环境)、微地貌特征以及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强度和破坏形式。

6.3.2各类土的调查描述应包括:土层年代、微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及岩性、颜色、颗粒组成、颗粒形态、结构、密实程度、天然湿度、稠度等物理特征。必要时应进行物理、化学及特性指标试验,并分析其工程地质条件。

土的野外鉴别及定名可按本规程附录H 的规定执行。

6.3.3 膨胀土、湿陷性土、红粘土、软土、冻土、盐渍土及分散性土等特殊土的调查,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膨胀土应调查土体沉〔 堆)积介质环境、地表膨胀变形特征、土体结构构造特征、裂隙发育特征及干缩开裂、遇水膨胀软化特性,并进行膨胀性判别。 2 湿陷性土应调查地表湿陷变形特征、土体结构构造特征、古土壤及淋漓淀积层分布规律.并进行湿陷性判别。

3 红粘土应调查土体沉(堆)积介质环境、地表收缩变形及地裂特征、土体结构构造特征、裂隙发育特征,并进行成因类型和土体结构分类。

4 软土应调查土体及沉积环境特征、土体成层条件及层理特征、表层硬壳层的分布及性状,并了解其触变性、压缩性及强度特性。

5 冻土应调查地表冻胀及融陷变形特征、土体结构构造特征、冻土层和冻融层的分布埋深、气候条件及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布状况,并进行冻土工程地质分类及多年冰冻土融陷分级。

6盐渍土应调查地表松胀、溶陷及盐溃化特征、土体结构和毛细水作用特征、植被生长状况、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及性质,并进行含盐性质和含盐量分类。 7 分散性土应调查土体沉(堆)积介质环境、冲沟及孔洞发育特征、土体结构特征,观察暂时性水沟和积水洼地水是否浑浊或干涸后沉积物的失水龟裂特征,并进行分散性判别。

6.3.4第四纪地层调查中应分析第四纪沉(堆)积物与地形地貌及地表水径流的关系、与物理地质作用的关系。对第四纪沉(堆)积物分布异常地段应分析其原因。

6.4 地质构造调查

6.4.1地质构造调查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根据区域资料分析区域构造背景,确定所属大地构造单元。

2 各类地质构造的性质、分布、形态、规模、级别序次及组合关系;断裂构造分级可按本规程附录I 的规定执行。

3 备类地质构造的形成年代和发展过程。

4 构造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性质和形态特征,构造岩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工程地质特性。

5 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迹象、特点,识别、判定活断层。 6.4.2褶皱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l 褶皱的基本要素。

2 组成褶皱的地层、岩性和两翼岩层厚度变化。 3 褶皱的类型、规模、形态特征。 4 褶皱内部低序次小构造发育特征。

5 摺皱的形成机制、形成时期、与其他构造的组合关系。

6 工程区应注意轴部岩层的破裂脱空、两翼层间次级摺皱、挠曲及层间错动等现象,分析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4.3断层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断层的基本要素。

2 断层的位置、类型、性质、规模、形态及展布特征。

3 断层构造岩的分类及其物质组成、结构、性状和胶结、充填特征。 4 断层破碎带和影响带的划分及其宽度、形态和结构特征。 5 断层两盘岩层层位、相对错动方向及断距的空间变化情况。

6 断层的序次及组合关系、断层面及旁侧构造特征,分析断层的形成机制和活动期次。

7 工程区应重点调查区域性断层、活断层、缓倾角断层、顺河向断层和断层交汇带。着重研究断层破碎带、影响带和构造岩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性,研究缓倾角断层的展布特征及其与建筑物的关系。

6.4.4节理裂隙、劈理、片理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小比例尺地质测绘节理裂隙调查,可结合区域构造调煮,了解不同岩性地区和不同构造部位主要节理裂隙的产状、组数和性质。

2 大、中比例尺地质测绘节理裂隙调查,应结合工程建筑物的特点及地质条件,选择有代表性地段进行详细调查,内容包括:

1 )节理裂隙的产状、成因、张开度、延伸长度,充填物及充填胶结程度,节理裂隙间距及发育程度。张开度、延伸长度和发育程度,宜按表6.4.4-1~表6.4.4-3的规定进行分级。

2 )节理裂隙面的粗糙状态及起伏、风化、蚀变等特征,节理裂隙面粗糙状态,宜按表6.4.4-4进行分类。

表6.4.4-1节理裂隙张开度分级 分级 张开度w(mm) 描述 表6.4.4-2节理裂隙延伸长度分级 分级 延展长度i(m) 描述

表6.4.4-3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分级

分级 间距d(m) 描述

表6.4.4-4节理裂隙面粗糙状态分类

类别 描述

Ⅰ 明显台阶状 Ⅱ 起伏粗糙 Ⅲ 起伏光滑 Ⅳ 平直粗糙 Ⅴ 平直光滑 Ⅰ d≥2 不发育 Ⅱ 2>d≥0.5 较发育 Ⅲ 0.5>d≥0.1 发育 Ⅳ d<0.1 极发育 Ⅰ < 很差 Ⅱ ≤< 差 Ⅲ ≤< 中等 Ⅳ 好 Ⅴ 很好 ≤ 呵呵 Ⅰ << 微张 Ⅱ ≥ 张开 Ⅲ

3 )节理裂隙分组并分析各节理裂隙组的相互切割关系,以及节理裂隙密集带的分布情况。

4 )缓倾角节理裂隙的产状、分布、延伸长度,填充物的泥化程度以及与其他节理裂隙、断层的组合形式。

5 )对节理裂隙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并绘制分析图表。统计分析可按本规程

附录J 的规定执行。

3 劈理、片理调查内容应包括:构造部位、产状、性质、规模、发育程度及与其他结构面的组合关系等。

6.4.5 层间剪切带应调查下列内容:

1 产状、厚度、延神长度、起伏差等分布形态特征。 2 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及软(泥)化程度。 3 与其他构造的组合关系。 4 与上、下岩层的接触关系。

5 工程区应重点调查其发育程度及分布范围,分析其对工程建筑物稳定影响。 6.4.6地质构造调查中应分析研究下列构造型式:

1 倒转构造地区的缓倾角迭瓦式断裂。

2 褶皱发育或软硬岩石相间分布地区的揉皱和固态塑流变形及折撬层构造。 3 然性岩层分布区,应注意区别岩体蠕变与构造作用所形成的褶曲现象。 4 物理地质现象发育地区,应注意优别构造变形与非构造变形。 6.4.7第四纪以来构造及地震地质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第四纪以来断层的活动情况,分析研究活断层的延伸方向、规模、性质,调查断层沿线微地貌特征及地层出露关系,分析其活动性。必要时应取样鉴定其最新活动时期。

2 在地震强烈活动地区,根据工程需要应进行专门地震地质调查,分析区域构造稳定性对工程建筑物场区的影响。

6 . 5 水文地质调查

6.5.1 水文地质调查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地下水天然露头(泉)、人工露头(水井、钻孔、矿坑等)及地表水体(河流、湖泊、沼泽、池塘等)的分布。

2 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情况和埋藏条件。 3 相对隔水层、透水层和含水层的分布。 4 环境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 5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预测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对环境的影响。 6.5.2 泉、井和地表水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l 泉水调查的内容:

l )类型、出露位置、高程及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2 )温度、流量、浑浊度等物理性质及其随季节变化情况。

3 )化学成分和化学类型。

4 )本规程附录D 表D-4 中除以上内容外的其他内容。 2 水井调查的内容:

l )位置、井深、井口高程和并体结构。 2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3 )水位埋深及其随季节变化情况,估算涌水量。 4 )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化学类型。

5 )本规程附录D 表D 一4 中除以上内容外的其他内容。

3 地表水体应调查其分布位置、范围、地形地貌特征,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流量、水位、水质及其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6.5.3水文地质调查中应着重调查透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的数目、层位、岩性、埋藏条件、分布情况以及是否有尖灭或被构造断裂错开等现象。分析透水层的透水性和相对隔水层的阻水性及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5.4在可能产生渗漏地段应结合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点调查,初步分析地下水分水岭的位置和高程。

6.5.5工程区应初步分析工程施工和运行引起的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

6.6 物理地质现象调查

6.6.1 物理地质现象调查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各种物理地质现象(岩体风化、卸荷、滑坡、崩塌、蠕变、泥石流、黄土喀斯特等)的分布位置、地层岩性、形态特征、规模、类型和发育规律。 2 各种物理地质现象的成因、分布规律,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6.2 岩体风化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风业岩体的岩性、颜色,结构构造变化,风化裂隙发育特征,充填物、充填程度以及风化蚀变特征等。

2 风化层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岩体风化程度分带。岩体风化带划分应符合GB 50287 的规定。

3 对易风化岩石,应研究其风化速率及特征.必要时,进行专门性试验。 4 分析影响岩体风化的因素。 6.6.3 卸荷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卸荷裂隙、卸荷带的产状、分布、形态特征及充填物性质。 2 卸荷裂隙、卸荷带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的关系。

3 工程区应分析卸荷带、卸荷松动体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6.4 滑坡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滑坡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植被生长特征,气象条件,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分布。

2 滑坡体的位置、分布、规模、物质组成及形态特征。 3 滑坡的成因、类型及要素特征。

4 滑坡体的边界条件,滑动面的埋藏条件,滑动带的结构特征及滑坡裂隙的分布特征等。

5 滑坡体的活动历史、稳定现状和后缘山体的稳定性。

6 工程区应重点调查临近建筑物的滑坡,分析其稳定性、发展趋势及对工程建筑物的危害。

6.6.5崩塌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l 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气象条件。

2 崩塌体的位置、分布、规模、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及崩(堆)积体的形态特征。

3 崩塌的成因及变形破坏特征。

4 工程区应重点调查临近建筑物的崩塌体,分析崩塌区岩体和崩塌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及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6.6蠕变(倾倒、溃屈)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蠕变体的位置、分布、范围及形态特征。 2 蠕变体的岩性、构造和结构特征。

3 蠕变体的成因类型及变形破坏特征。

4 工程区应分析其稳定性、变形发展趋势及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6.7泥石流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和其他(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条件。

2 泥石流的类型、范围、规模和活动性. 3 泥石流堆积物的物质组成、规模及稳定性。

4 工程区应着重调查与建筑物有关的泥石流,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6.8黄土喀斯特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地形地貌特征及水文、气象条件。

2 地层层位及黄土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特征。

3 黄土喀斯特的分布、规模、形态及发育特征;对地下洞穴、盲沟应追索调查,分析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6.7喀斯特调查

6.7.1喀斯特调查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喀斯特区地貌、地层及地质构造特征。 2 可溶岩的分布、岩性、产状和化学成分。 3 喀斯特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喀斯特水文地质现象。 4 喀斯特形态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模和组合形式。 5 喀斯特发育历史、发育程度和发育规律。

6 分析喀斯特对工程建筑物地段的不良影响和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间题。 6.7.2 喀斯特洞穴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分布位置、洞口高程、所在层位、岩性及构造特征。 2 纵横剖面形态特征和延伸变化情况。

3 洞穴地下水状态、充填情况和充填堆积物性质及洞体稳定性。

4 不同形态洞穴的规模、数量、密度和成层性等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垂直、水平方向的连通性;落水洞、竖井等垂直洞穴的发育特征及地表水排泄、入渗情况 5 分析研究洞穴与各级剥蚀面及阶地的对应关系、洞穴充填物的年代,判定洞穴形成时期。

6测定地下河(暗河)的流量、流速、流向,调查地下河的入口、出口及发育方向,观察地下河中的生物情况。必要时,可做连通试验。 6.7.3 喀斯特泉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出露位置、高程、所在层位及岩性。 2 流量、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3 反复泉、多潮泉、涌泉的分布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6.7.4对其他喀斯特现象(溶沟、溶槽、溶蚀裂隙、石芽等)应调查岩性、分布、规模、特征、延伸方向、充填情况及其与洞穴的关系。 6.7.5 喀斯特调查中应分析喀斯特发育与下列因素的关系:

1 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夷平面、沟谷、河流、阶地等地形地貌条件对喀斯特发育的影响。

2 与岩性和岩组的关系。可溶岩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等对喀斯特发育的影响,应特别注意相对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情况和完整程度。 3 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岩层产状、褶皱、断层和节理裂隙的产状、性质、分布密度,以及不同构造部位对喀斯特形态和发育方向的控制,不同构造单元与喀斯特类型的关系,后期构造对古喀斯特的影响。

4 与水文网、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喀斯特发育的深度与地下水动力条件和排泄基准面的关系,基准面的改变与地下分水岭位置迁移的关系,降水量、气温以及水的侵蚀性对喀斯特发育的影响。

6.7.6工程区应重点调查喀斯特的分布范围和天然封闭条件,分析对库、坝、堤防等工程建筑物渗漏、稳定性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突然涌水、塌陷、触发地震等环境地质间题。

水库区,当可溶岩分布至邻谷或下游时,调查范围应扩大至相应地区。对可疑的渗漏河段,还应结合水文测流,调查其渗漏情况。

6.8其他

板状构造 片状构造 片麻状构造 块状构造 接触变质岩 块状构造 千枚岩 片岩 片麻岩 石英岩、大理岩、麻粒岩、角闪岩 斑点板岩 角岩 云英岩 矽卡岩 碎裂岩 碎斑岩 糜棱岩 角砾状混合岩 条带状混合岩 肠状混合岩 眼球状混合岩 绢云母千枚岩、绿泥绢云千枚岩 白云母片岩、黑云母片岩、角闪片岩 钾长片麻岩、斜长片麻岩、花岗片麻岩 黑云母斑点板岩、红柱石斑点板岩 白云母角岩、墓青石角岩 白云母云英岩、电气石云英岩 辉石矽卡岩、石榴矽卡岩 花岗碎裂岩、石英岩碎裂岩 气~液变质岩 块状构造 碎裂结构 动力变质岩 碎斑结构 糜棱结构 块状构造 混合岩 条带状构造 肠状构造 眼球状构造 附录G 常见岩石野外鉴别及定名

表G -1 常见沉积岩好外鉴定特征表

岩石名称 颜色 组成物质 胶结物 结构 构造 一般特征 呈厚层~巨厚层,表面起伏不平.锤击砾或角下,硅质胶结者胶结砾及岩物和砾石一起断开,屑 泥、钙质胶结则沿胶结面断开 硅质、铁质交错层理发育,层厚色杂,以石英、长水平、交少见,钙不等,有时有生物遗灰白、紫石、岩屑错层理、砂岩 质、泥质为砂粒 体包裹体、结核等,红、灰绿和少量泥裂、波主,强度依硅、铁质胶结者强度等多见 重矿物 痕等 次降低 高.常形成陡崖 石英、长色杂,以石、薄层理、含枯土较多.表面粗云母泥质、硅灰白、紫及粘土斜层理糙无滑感,有时放在粉砂岩 质、铁质、粉砂 红、灰绿矿物、及条带水中能泡软或裂开,重钙质 等多见 矿物等 状构造 具贝壳状断口 随砾或角陈及砾岩及胶结物角砾岩 的颜色而变 硅质、铁质少见,钙少见层质、泥质为块状 理 主,强度依次降低 泥质物由其成占分决定,95 %以泥质 多为灰上,少量白、灰绿 为方解粘土经过中等程度的成岩后生作用,如压固、脱水等,厚度不等,部分可见微层泥岩 泥无明显质、层理 块状 浅黄等 石 理,具失水崩解特性 表G-1 (续)

岩石名称 页岩 颜色 组成物质 泥质物占95 % 以上,少量为方解石 方解石占95 % 以上,少量为白云石 胶结物 结构 构造 页理发育 一般特征 泥岩经较高程度的后生作用,如重结晶、强固结晶,具劈理和页理,呈薄片状,页理面平直,有发亮的云母碎屑 薄至中厚层、厚层,层理清晰,岩体表面有“太婆脸”和缝合线构造,加稀盐酸强烈起泡,喀斯特现象普遍,地形上常呈陡崖绝壁 薄至中厚层、厚层,层理清晰,滴稀盐酸起泡,有喀斯特现象,形成高峻地形 色杂,以灰绿、紫红、黑、灰黑多见 浅灰~深灰、灰自、淡黄、褐、黑 泥质 泥质 石灰岩 钙质 隐晶质 层状 白云岩 泥灰岩

白云石占白、灰白、95 % 以上,少量为方解灰黑 石 灰、浅黄、25 % ~浅红、日音50 %为粘土紫 物质 钙镁质 钙泥质 结晶、层粒状 状 泥质、层隐晶状 质 常以夹层形式出现,强度低,形成缓坡 表G-2 常见岩浆岩野外鉴定特征表

岩石名称 橄榄岩 辉长岩 颜色 主要矿物成分 结构 构造 其他特征 黑绿、深绿 橄榄石、辉石、角自形粒状、包块状 闪石、黑云母 含结构 易蚀变为蛇纹石、特重 中湘粒抛形常呈小侵入体或辉石、基性斜长块状、条黑~黑灰 晶、辉长湃绿岩盘、岩床、岩石、橄榄石、角闪带、眼球 结构 墙 石 辉绿岩 玄武岩 闪长岩 闪长纷岩 安山岩 花岗岩 辉石、基性斜长暗绿和黑 石,少量橄榄石、辉绿 角闪石 块状 基性斜长石结晶程度比辉石好,易变为绿泥石 细粒~隐晶、黑、黑灰、基性斜长石、橄榄块状、气柱状节理发育,粗玄、粒斑、暗褐 石、辉石 孔、杏仁 较重 辉绿 浅灰~灰中性斜长石、普通半自形粒状、块状 绿、肉红 角闪石、黑云母 斑状 中性斜长石、普通灰~灰绿 角闪石、黑云母 斑状 红褐、浅紫、灰、灰绿 和花岗岩、辉长岩呈过渡关系 块状 斑晶为中~基性斜长石、角闪岩、斑状、交织及块状、气斜长石、多定向黑云母、辉石 玻晶交织 孔、杏仁 排列 在我国约占所有钾长石、酸性斜长等粒、半自块状、球侵入岩面积的石和石英,少量黑形、花岗、文状、斑杂 80 % 云母、角闪石 像、蠕虫 灰白~肉红 表G-2 (续)

岩石名称 颜色 主要矿物成分 结构 构造 其他特征 灰白、粉石英、正长石斑状、隐流纹岩 红、浅紫、斑晶,偶夹黑浅绿 云母或角闪石 晶质 正长石、普通角闪石,少量正长岩 灰、玫瑰红 斜长石、黑云母 透长石、正长浅灰、浅石、中长石、粗面岩 黄、粉红、角闪石,黑云浅紫、浅绿 母少量 流纹、气较轻 孔 半自形粒块状、条酸性基性岩边缘小状、斑状、带状 岩株 似粗面 斑状、球粒 块状、流基质细粒、致密多状、气孔 孔,断口粗糙不平 霞石正长岩 浅灰、肉碱性长石、霞半自形粒红、红、浅石、碱性辉石、状,似粗绿 碱性角闪石 面 斑状、隐晶 伟晶、文像 块状、带与正长岩之区别绝状、似片不含石英、露头呈麻状 蜂窝状 块状 略具脂肪光泽,沿节理击碎时,发出响声 酸性和碱性的脉岩 浅绿、灰霞石、碱性长响岩 褐、灰白、石,少量辉石 黑绿、黑 富含挥发组分的硅酸盐残余伟晶岩 浅~暗 岩浆 细晶岩(长英岩) 灰白、浅黄、肉红 石英、酸性长石、钾长石、白云母 细粒他形晶 根据矿物不同,有基性、碱性多种 暗色脉岩的总称,种类较多。常成群产出,性易变,地表新鲜者少见 煌斑岩 暗 角闪石、黑云母、辉石 全晶质、斑状 表G-3 常见变质岩野外鉴定特征表

岩石名称 片麻岩 颜色 主要矿物成分 结构 构造 一般特征 产状及分布 片岩 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灰绿、灰为主,含石榴白暗绿 子石、绿帘石、硅线石、电气石等 云母、绿泥石、阳起石、色杂,视石墨、长石、石英、矿物成滑石、角闪石分而定 等 中粗粒、鳞片、粒状、变晶 鳞片、纤斑状、显微变晶 片麻状、条带状、定向排列 结晶颗粒大小不均,主要矿物分布广,变结晶较粗,肉眼质较深 可以辨认 片状、定向 易沿片理面劈开,表面有绢丝大面积分光泽或珍珠光布,中等变泽,矿物颗粒常质 呈粗结晶状 外表呈薄片,岩性致密,具丝绢浅变质 光泽,强度低 千枚岩 绢云母、绿泥灰绿、黄石、石英等,显微变褐、红等 肉眼较难辨认 晶 千枚状 大理岩 白、含杂质而呈各种不同颜色和花纹 方解石、白云石,有时含石墨、蛇纹石、粒状变橄榄石、石英、晶 云母等 块状、条带状 遇冷稀盐酸起泡 由接触热液变质及区域变质而成 浅变质、重结晶作用不明显,未出现新矿物 板岩 肉眼难辨认,黑灰、灰含变质矿物绢变余泥绿、黄绿 云母、绿泥石 质结构 板状 大部分为隐晶质,致密,可分裂成薄层的石板,击之有清脆的石板声,板面具光泽 石英岩 白、灰白、浅石英 紫、灰黄、紫红 粒状变晶 块状 多为沉积石英砂岩具油脂光泽,坚石英岩接硬,抗风化力强 触变质或区域变质而成

表G-3 (续)

岩石颜色 名称 角黑至暗页灰 岩 矽暗绿、卡暗棕、岩 浅灰 暗灰绿、墨蛇绿、黄纹绿、色岩 泽不均匀 主要矿物成分 结构 构造 一般特征 根据变质程度的深浅,含有荃青石、石榴子石、红柱石等变质矿物,致密 产状及分布 常见泥质岩石与酸性岩浆岩的接触带 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类岩石或中基性火山岩接触变质而成 为超基性岩浆岩,经自变质作用而生成,如橄榄岩、蛇纹石化形成 粘土矿物 显微变晶 块状 石榴子石、辉石或绿粒状帘石、符山变晶 石等 晶形完整极大,常块状或疏松多孔,有时为斑杂状、细粒或致密状,比条带状 重较大。 蛇纹石为主,含磁铁矿、橄榄隐晶 石、辉石、滑石等 质地较软,有滑润块状、带感,常见片理及其状、交代他碎裂构造,蜡状角砾状 光泽

灰黄、云灰绿、英粉红、岩 浅灰 石英、白云母为主,含黄玉、电气石、萤石、绿柱石淦红石等 中~细粒花岗变晶 块状 疏松多孔 分布在花岗岩侵入付边缘,接触带或矿脉两侧 混合 岩 千糜 岩 玻化黑 岩

变质程度不同,岩浆岩与变质岩相互角砾状、混合,经交代重结粗粒、条带状、变化大,成晶而成,成为角砾交代眼球状、分复杂 状、条带状、眼球结构 网状_状混合岩,变质岩肠状等 基体少时,称混合片麻岩 绢云母、绿千枚状重结晶显著,多组泥石、钠长细粒 -定向片理,矿物定向排石_绿帘构造 列、石英重结晶 石、石英 由剧烈错动产生,高温熔融后快速冷凝而成 强烈挤压和应力作用下形成 脉状、剧烈错动带内分布 玻璃质 粒状 块状 附录H 土的野外鉴别及定名 表H -1 粗粗土野外鉴别表

名称 细砾 粗砂 中砂 细砂 粉砂 野外鉴别 大部分颗粒直径在2mm 左右(目测似高粱米粒) 绝大部分顺校直径在1mm左右(目测似小米粒) 大部分簇粒直径在0.5m 左右(目测似砂糖粒或白菜籽粒》 顺粒直径0.25mm~0.1mm〔 目力仅能辨别) 顺粒直径0.05m~0.01mm (用手捻摸有类似玉米面或灰尘的感觉) 表H-2细粒土野外鉴别表

鉴别方法 粘土 温润时用切面非常光滑,刀刃有粘刀切 腻的阻力 用手捻摸湿土用手捻摸有滑腻感,粉质粘土 稍有光滑面,切面规则 仔细捻摸感觉有少粉土 无光滑面,切面比较粗糙 感觉有细箱较存在,时的感觉 当水分较大时极为粘手,量细顺粒,稍有滑或感觉粗糙,有轻微感觉不到有颗粒的存在 从感,粘滞感 枯滞感或无粘滞感 湿土极易粘着物休,干燥能粘着物体,干燥一般不粘着物体,干粘着程度 后不易剥去.用水反复洗后较易剥掉 操后一碰就掉 才能去掉 湿土搓条能搓成直径小于0.5mm的能搓成直径能搓成直径2mm~情况 土条,手持一端不致断裂 0.5mm~2mm的土条 3mm的土条 附录I 断裂构造分级

表I -1 区域构造稳定性断裂构造分级

分级名称 延伸规模 断裂类型 一级、二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断裂,切割深度相当于岩石圈断裂或地壳断裂,对区域构造应力场有控制作用 三级、四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断裂,切割深度相当于基底断裂或盖层断裂,其活动性受控于区域性断裂带,有时具地区特点 工程地质问题 区域构造背景研究、新构造运动研究和断层活动性的判定、地震危险性和水库诱发地展危险性评价、区域外动力地质作用研究等问题 场(坝)区区域构造稳定性和地艇活动性评价、大型水库诱发地震及其他环境地质评价等 区域绵延岩石圈性断数百断裂 裂带 公里 地壳断裂 地区数十性断至一裂 二百公里 基底断裂 Ⅰ型 Ⅱ型 盖层断 裂 地方一、二盖层断构造单元内部的局部场地地震地质条件评价、山体性断十公里 裂 性断层,深度一般局限稳定、大范围岩体稳定和边坡裂 在沉积盖层内,少数可稳定等间题 能切入基底顶部 表I -2工程场区断裂构造分级

分级 Ⅰ 分级称 区域地区断层 大型层 名或性断延伸规模 断裂类型 >20km 大断裂带、区域性或地区性断层,深度至少切穿一个构造层 贯穿工程区的断层,深度限于盖层 工程地质问题 区域构造稳定性、新构造运动、天然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与区域外动力作用的相互影响等 山体稳定、大范围岩体稳定 Ⅱ 1km~20km Ⅲ Ⅳ 中型断层 小断层、大裂隙 隙 100m~1000m 断层,层间剪切带 小断层、延伸较长的节理、裂隙 细小的节理、裂隙、劈理 岩体稳定、边坡稳定、坝基稳定等 个别坝段稳定、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局部边坡稳定等 局部边坡与洞壁的岩块稳定,地基岩体完整性评价 10m~100m Ⅴ 节理裂< 10m 附录J 节理裂隙统计分析

J . 0 . 1 观测统计点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观测统计点应布置在测绘调查区范围,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裂隙观测统计。

2 不同工程地质单元应分别观测统计,一个工程地质单元内一般不少于3 个观测统计点,每个观测统计点面积不宜小于2 m3

3用于研究构造节理裂隙的观测统计点,位置选择应避开滑坡、卸荷、风化等非构造因素的影响。

J . 0 . 2 野外观测记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节理裂隙的产状、规模、节理裂隙面性质、填充特征。

2 进行节理裂隙分组,观察研究切断错开、限制终止等分布规律以及共扼配套规律,分析节理裂隙的成因类型。

3 现场绘制节理裂隙编录图,比例尺可选用1 : 50 ~ l : 10 。 4 节理裂隙统计应符合本规程附录D 表D 一3 的规定。 J . 0 . 3 室内统计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l 分组统计节理裂隙延伸长度、张开宽度、间距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常见值。 2 绘制玫瑰图、极点图、等密图,对节理裂隙的产状、发育规律进行定性、定量统计分析。

3 对裂隙的充填程度、充填物进行统计分析。充填程度可划分为全充填、半充填、局部充填、无充填四个等级。

4 分析节理裂隙的成生规律及其与本区构造发育特征的关系。

标准用词说明

执行本规程时,标准用词应遵守下表规定。

标准用词 在特殊情况下的等效表述 要求严格程度 应 有必要、要求、要,只有??才允许 要求 不应 不允许、不许可、不要 宜 推荐、建议 推荐 不宜 不推荐、不建议 可 允许、许可、准许 允许 不需要、不要求 不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76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