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行为与社会活动

更新时间:2023-11-08 09: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集合行为与社会活动

一、集合行为的形成机制 (一)什么是集合行为 1、集合行为的概念

集合行为是指许多人面对某一共同的影响、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 2、集合行为的特征: ①无组织性。 ②不稳定性。 ③非常规性。 ④易受暗示性。

(二)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 1、环境因素

2、无规范

3、冲突的价值观和规范

4、相对剥夺(一种人们没有获得他们认为应得之物的情况) ◆期望型相对剥夺 ◆J状曲线型相对剥夺 5、社会控制机制的崩溃

(三)集合行为的形成机制

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尔塞(Smelser)将集合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总结为以下六点: 1、结构性助长。 2、结构性紧张。

3、潜在信念成为普遍情绪。 4、诱发因素。 5、行动动员。

6、社会控制机制。

二、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集群行为

1、集群行为的界定

集群行为是因共同关注的目标而临时聚集在一起的面对面互动群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集群行为除具有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这样两个特征: (1)临时的共同目标。 (2)模糊的面对面互动。 2、集群行为的类型

布鲁默将人群行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偶合集群行为:一种参与者只投入了最低限度感情和互动的相对消极的群体 (2)常规集群行为:更具结构特征,行为可预料

(3)表意集群行为:用以提供感情表达和情感释放机会的集群

(4)社会连带集群:提供给其成员强烈的社会团结感和统一感的集群 (5)行动集群行为:通常是愤怒而有敌意的 这样的行动集群主要有两类: ①暴民(mob)

②骚乱人群((riot)

3、集群行为理论 (1)感染论

首先提出感染论观点的是法国人勒庞,他认为,人群行为尤其是行动人群行为是群体出现了“集体心理”的一种产物,在这种集体心理的感染下,个人失去了原来的身份认同,甚至失去了自我控制。 (2)趋同论

这种理论认为,个人在人群中会不自觉地产生共同的倾向,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事务和行动。 (3)应急规范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群虽然缺乏正式的群体规范,但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会出现某种应急规范。这种规范一旦产生,对在场者就会产生压力,迫使他们去遵从。 (二)大众行为

并非所有的集合行动都只在面对面互动的群体中产生。在互不相识、广为分散的人中出现的集合行为就是大众行为。

1、恐慌

恐慌是大众在社会危机状态下,面对现实的或想象的威胁作出的不合作和非理性的行为与心理反应。

2、大众歇斯底里

大众歇斯底里是由一种毫无根据的想法引起的、有很强感染力的集合行为。 3、灾后行为

灾后行为是一种在自然灾害或其他种类的灾害后的行为。

4、时髦、时尚与狂热

时尚是指一段时间里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衣着、语言、思想和行为趋之若骛的社会现象。

流行具有短暂性以及具有大众吸引力等特点。

时尚的四种类型:实物时尚、观念时尚、行为时尚、时尚英雄。 狂热是一种具有重大和持续影响的程度较烈的时尚。 (三)传播与集合行为 1、传言与谣言

●传言和谣言的特征

传言和谣言是指在大众中传播的关于某人或某事的缺乏根据、不够准确的信息。传言一般是无意讹传的消息,而谣言则是故意捏造的。 特点:

(1)传言和谣言具有似真性。

(2)传言和谣言的产生与社会的某种临界状态或某些敏感事情有紧密的关联。 (3)传言和谣言与信息的透明度有直接的关联。 (4)传言和谣言开始容易停止难。 (5)传言和谣言在传播中会被不断加工。 ●传言和谣言的传播过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bort)把传言和谣言的传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磨尖

(2)削平 (3)同化

传言和谣言的终结有两种方式:

◆由于很快出现了有力的事实肯定或否定了传言和谣言的内容,得到证实的传闻就进入了正式的传播渠道,而被否定的传闻则立即寿终正寝。

◆传言或谣言在长期得不到事实证明或否定后自行消失。 2、闲话

闲话是关于他人个人的或隐私的谈话。

3、公众舆论

公众是对舆论有共同兴趣关心或关注的一个分布较散的人群。 公众所持的态度称为公众舆论。 ●公众舆论的形成

公众舆论受到了社会背景和群体成员的深刻影响。 影响公众舆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特殊人物施加的影响。 ● 对舆论的影响

许多人都想对舆论施加影响 三、社会运动 (一)什么是社会运动 1、社会运动的含义

●社会运动通常是指被排除在社会权力结构之外的群体用非制度化的方式来促进或抗拒社会变迁、解决社会问题的集体行动。

社会运动与集合行为。社会运动相对集合行为而言,其结构性要高得多。社会运动持续的时间较长,有比较明确的领袖和内部组织模式,有较为自觉的资源动员特征,有比较明显的政治色彩。

●社会运动与集体行动。集体行动是指由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所采取的增进集团共同利益的行动。二者的区别在于,社会运动的规模较大、影响较深,其目标不仅仅是指向运动参与者的自身利益,而是指向社会结构的某些重要环节。 ●社会运动与政治运动。社会运动本身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但社会运动是自下而上动员的,采取的是体制外、非制度化的行动方式,而政治运动是自上而下动员的,采取的是制度化的行动方式。

2.社会运动的类型

(1)改革运动:改革运动是指通过改变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来改善整个社会。

(2)革命运动:革命运动是指要推翻整个旧的社会结构,并以新的制度来取代之的社会运动。

(3)抵抗运动:抵抗运动也被称为抗拒取向的运动,即针对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社会变迁而作出反应的运动。

(4)表意运动:表意运动是旨在以改变社会结构中的人的社会运动。

3、社会运动的过程

(1)预备阶段的标志是社会不安定,集团间相互冲突以及对社会问题低效而不充分的处理 (2)普及阶段,不满现实者意识到别人的看法与之相同,并且看到通过社会运动来联合行动的可能性

(3)正式组织阶段意识形态得以产生,为运动指引了方向和维持参加运动者的团结 (4)制度化阶段,运动被接受为社会的一部分 (二)西方社会运动理论

两种范式:一种是功利主义导向的资源动员理论,另一种是以意义建构和象征斗争为切入点的社会建构理论。 1、资源动员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前,社会学家解释社会运动时,多强调集体性的受挫和抱怨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因素。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运动得以产生的关键因素不是受挫和紧张,而在于社会成员能否有足够的资源把不满转化为运动。 代表人物有麦卡锡(McCarthy)和扎尔德(Zald)、甘姆森(Gamson)、蒂利(Tilly)等。 倡导这一范式的学者关心的问题是:社会运动所能获取的资源在哪里?这些资源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国家是如何促进或阻碍动员的?动员的结果是什么? 2、社会建构理论

近些年来,有人开始批评资源动员理论缺乏对价值观、不满情绪、意识形态和集体认同感的合理解释。这些人开始关注行动者意义得以建构起来的社会背景,社会运动的文化内容,以及在社会运动动员起来的资源分配中,结构化了的不平等所具有的含义。

代表人物:斯诺(Snow)、克兰德尔曼斯(Klandermans)、莫里斯(Morris)等人。 社会建构理论认为,以奥尔森模式为基础的个体主义模型假定集体认同感是不存在的,但实际上,社会行动者是“嵌入”在集体认同感之中的;社会行动的参与者并不是社会动员者手上的木偶,这些参与者会自己建构起行动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73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