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之困

更新时间:2024-04-13 15: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医药之困

中华名族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在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药是中华名族数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中医药对中华名族的传承和世界医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容置疑的。自从近代的“西学东渐”以来,西方医学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迅速发展,而取代中医学占据了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中医药学,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

从清末维新运动开始就有人否定中医,直至 1949 年以后,中医才依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得以保护。但令人遗憾的是,近 50 多年来,中医始终处于被质疑、被验证、被改造的境地,一些怀疑中医的人 士,总是借“中西医结合 ”、“中医药科学化现代化”之名,试图将中医“提高”到西医水平。2006年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教授在网上刊登长篇学术论文,发起“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号称有万人跟随,引起医药和社会各界的轩然大波。后经查证,签名人数虽只有百余,然而此次事情不容忽视。

审视中医药的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 ,国家一直主张中西医并重,对中医药也出台了许多优抚政策 ,给中医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忧的是,诸多困境束缚了中医药的发展,甚至侵蚀了中医药生存的根基。

1、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文化根基不固

中医药高等院校是目前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场所,目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过多地采取西医院校的教育模式,轻视了中医药教育的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现今课堂里学的是量化、分析、验证,课堂外接触的是洋快餐、流行音乐、商业大片,中医药发展的文化根基已几近丧失。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 ,它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地理、经济和社会人文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中医药学的繁荣始终以传统文化的昌盛为固有的前提。中医院校教育基础课程设置中,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医古文、 中医经典著作等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低,并且将中医、中药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中医院校这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严重丧失了中医药教育的特色,要培养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人才,简直是难上加难。从中医院校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 “传统文盲”,看不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望、闻、问、切等中医临床硬功夫更无从谈起。

中医院校教育普遍重视外语、计算机、生物化学、病理生理、解剖等课程的教学,虽然没有必要抵触西医,但中医院校的特色毕竟在于“中”,至少要分清主次。治学讲求 “术 业有专攻” ,中不中、西不西 的教学体制,最终必然导致学生 “中医没有学好 ,西医也没学会”。

2、信念不坚定和对西医的过分迷信导致人们普遍轻视中医

“中医药废存”之争一度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虽然硝烟渐渐散去,却充分暴露了中医药发展的困境。在一片质疑声中,居然有一些中医药工作者也站出来为“质疑中医”和“取消中医”而摇旗呐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我们中医药工作者自身的问题,那就是对中医药的信念问题。信念是支持人们从事某项事业长期做下去和永不回头的强大动力,如果丧失了这种信念,再谈发展中医药就是天方夜谭。一些怀疑中医的人士,总是借“中西医结合 ”、“中医药科学化现代化”之名,试图将中医 “提高”到西医水平。国内不少医务人员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各种因素导致西医对中医呈现吞噬之

势,中医药的发展乃至生存出现危机。截然不同的的文化背景决定着中西医从一开始交锋便呈现出势如水火的态势,在百余年的竞争过程中,西医逐渐在中国的医疗市场上占据了话语 权,而中国传统中医药则越来越难以被社会接受。西医对中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3、医疗体制削弱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诊断治疗的模式和标准,以整体思想主导,根据患者的症状,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疗疾病 。一个处方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也可以用不同的处方来治疗,谓之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都能起到应有的疗效,是中医药的重要特色。中医中类似于“通因通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等治疗方法,与西医的理念有着天壤之别。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从两者的观念、方法到概念、范畴,各不相同。在实践中应“求异存同” 而不应 “求同存异”,这样才能显示出各自的优势与特色。中医的五行阴阳、表里虚实等,用西医理论是无法解释的。然而,我国现行的中医医疗模式、标准以西医相应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为主导;中医医院的管理模式也按西医医院的管理方式来实施,而忽略了中医的整体思维,天人合一,辨证施治,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绝大多数的中医院中医院迫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走西化的道路和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一些中医师也迫于生活的压力弃中从西或跳槽转行;中医院校培养的学生也由于就业的压力而贬损中医,重学西医或另谋出路。这种按西医医疗模式和管理方法从事的中医临床实践和管理,丧失了中医药的整体优势与特色,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4、中医药创新的缺失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失去了灵魂,也就谈不上发展。中医药历经了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和洗涤,是中华名族流传下来的秀丽瑰宝,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防病治病的重大作用。任何一种文化,如果没有继承,没有创新,就没有了生命力,也就没有了发展的可能性。所以中医药要创新,要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壮大。

中医药创新的不足,表现在一是理论创新少,在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很少有新 理论、新观点、新思维、新办法,新突破;二是制剂创新少,在防病与治病上,服用烦、速度慢、过程长、疗效低;三是体制创新少,用西医的管理模式来管理中医,没有制定出符合中医药特点规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四是教育创新少,缺乏足够的、切合实际的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教育体制和用人机制。

5、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导以及对中医药的投入向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国家的法律法规是中医药发展根本保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着眼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现行的一些政策法规没有充分考虑中医药发展的实际,有些甚至不符合 中医药的发展规律 。实质上,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比如说,中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治疗传染病 的过程 中不断发展和 创新 的,然而,按我 国现 行的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 染病 只能在传 染病 医院治疗,但传 染病医院基本没有中医。2003 年的SARA疫情中,有关部门确定 SARS 是 I 类传染病后,中医就无法介入 SARS 治疗。后经多方面努力,中医特别是广东省中医院在防治 SARS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一方面,俗话说“中医在民间”,许多民间中医掌握对某种疾病的特色疗法,疗效明确,但按现行的 《医师法》规定,许多民间中医无法取得合法的行医资格。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调查显示,由于 目前医师资格考试的操作考试中绝大部分是西医知识,而笔试中1/6为纯西医内容,其余的均为中医基础与I临床课 目内容,加上技能考试形式固定,考试内容比较刻板,某病某证型只能用教材上列举的某一个方,没有充分顾及中医临床运用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大部分民间中医过不 了执业医师考试关。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贾谦说 ,多年来 ,全国许多省份均未组织开展师承人员的考试项 目,许

多民间中医求证无门,有的只能改行 ,有的则在非法行医。民间行医不受法律保护,有时候患者即使属于正常死亡 ,因无行医执照,若有人提起诉讼 ,民间中医必受制裁。中医 院的中医师也会受到这方面的制约。例如中医的医疗事故要由西医来鉴定 ,由于中、西医属于不同的体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分歧 ,致使中医诊治时缩手缩脚,不敢用药。在这些限制下,许多真正的民间医生只得地下行医,一些庸医骗士也混迹其中,良莠不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医药的生存脱离不了经济杠杆的调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事业,如果既不给它政策又不给它投入,那么到头来只能是自生自灭。当医疗被推向市场,整个卫生系统需要靠一定经济收入来维持自身的运营时,市场自然 地挥舞起了赚取最大利润的指挥棒。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因其“廉”而顺理成章地受到了有意无意的排斥 。于是乎 ,“以药养医”、“以西养中”成了普遍现象。部分从业者的热情难以长期支撑整个中医药行业的生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6s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