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教案西师大版(全汇总版)

更新时间:2023-03-13 06: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单元 比和按比例分配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探究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在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化简比求值,按比例分配。 教学安排

比的意义和性质(4课时) 解决问题(2课时) 整理与复习(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会求比值。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通过对比分析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初步理解比与分数,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分数、除法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图表: 姓名 从家到学校的路程(m) 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分) 张丽 240 5 李兰 200 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后提问:你从表格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每两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都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能找到每两个数量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针对学生所答,及时作出引导评价。 2.小结: 我们会用加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合并关系。会用减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新的表示两个量间数量关系的方法。

二、学习新知

1.初步认识比及比的读、写方法。

(1)找出板书中学生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倍数关系的实例,用彩色粉笔标注出

1

来,指出: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教师举例:比如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5÷4=

5,我们就说,张丽和李兰所用时4间的比是“5比4”,可以写成5:4或

5 ,读作:5比4。 4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教科书例1内容。 问题:①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②你都知道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

③5比4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那4比5呢? 学生自学后根据问题谈自己的收获。 (3)教学例1之后的“试一试”。

①提问: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评价。 教师追问:为什么张丽与李兰所用时间的比中5是比的前项,而在李兰与张丽所用时间的比中5又是比的后项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一个数量与另一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②教师提问:5分钟、4分钟都表示什么?(时间)

教师小结:5分钟、4分钟都表示时间,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观察“试一试”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教师提问:求的是什么?(速度)谁和谁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谁除以谁?

教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不是)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师生共同小结:两个数量的比可以是同类量的比,也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 2.求比值。

思考:5∶4表示什么?4∶5表示什么?

说明: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你知道怎么求比值吗? 课堂内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分组讨论,议一议:比、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汇报,根据汇报情况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相应部分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1)比的前项是5,后项是3,比值是( )。 (2)比的后项是8,前项是4,比值是( )。 (3)比的前项是0,比值也是0,后项是( )。

(4)甜甜3分钟做60道口算题,做口算题的个数与时间的比是( )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提醒学生:比的后项不能是0)

2

2.拓展练习。(课件或小黑板出示)

(1)“甲队在一场球赛中以12∶0的比分大胜乙队”请问“12∶0”是比吗?(不是比,它是记录两队得分的多少的一种形式)

(2)我国陆地和世界陆地的比是1∶15。我国人口和世界人口的比是1∶5。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5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其中中国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与全球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的比是1∶5。

你从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了哪些关于比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何想法?

(3)图示呈现:两杯糖水,第一杯中糖与水的比是2∶50;第二杯中糖与水的比是3∶50。哪一杯糖水更甜?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四、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一说) 教师总结。(略)

五、课外作业

收集生活中关于比的信息。 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例2、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记忆和沟通分数与比、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过程与方法

运用知识的类比迁移完成

情感态度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并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求比值。

8∶4= 48∶12= 16∶8= 24∶18= 40∶16= 15∶5= .准备题。

(1)找出下列分数中相等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找的?

4920101510301835 5728152114352749学生找出后,教师作引导性提问:它们为什么相等?谁能完整地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 )内填上适当的数。

3÷4 =( )÷4=( )÷40= ( )÷12 =0.75 5÷8=5:( )

3

6:7 =( )÷7=( )×

1 7 9÷( )=( ):16

教师:由上面这两组题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与比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5:8可以写成

5。 8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观察下面的比是怎样变化的。

20020105= = =

24126240 ↓ ↓ ↓ ↓

200∶240=20∶24=10∶12=5∶6

独立观察,思考:比的前项、后项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组讨论:看看上面的这个例子,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进行小组总结后,小组间交流汇报。 通过交流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让学生在例2中找出你认为最简单的整数比,明确什么是最简整数比。 (2)出示例3:化简下面各比。

①15∶12 ②

15∶ 46 师生共同观察,找出各组比的特征,然后进行分析 、化简。

第①题: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如何化简?(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是互质数为止)

第②题: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什么数,怎样才能把它们转化成整数比?(学生观察分析后,独立探索化简的方法,再交流优化的化简方法)

学生交流完后,教师进一步作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的,一般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乘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把它们转化成两个整数比,再进一步化简。 学生讨论后尝试化简,填在书上。

三、巩固练习

1.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试着将第51页“试一试”中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学生化简后交流反馈,说说方法。师生共同小结方法及注意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时,第一步一般都化成整数比,接着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成为互质数。 2.出示练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比最简单的整数比比值 9:54 34∶67 5.8∶2.9

讨论: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区别?(求比值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

4

分数、小数,有时也能写成整数。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完成后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4.拓展练习。

(1)六(3)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2倍,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2)一个长方形周长是3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化简比? 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通过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从而掌握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情境分析研究,师生合作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几个同学凑钱批发文具,我们来看看他们拿出了多少钱,买了哪些东西,该怎样分?

1.李芸和张倩各拿出8元钱,一共买了10支水彩笔。

教师:他俩该怎么分这些笔?(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作出评价,板书平均分) 2.陈红拿出6元,赵青拿出4元,一共买了15本同样的笔记本。 教师:这儿还有两个同学也批发了一些文具,(指导学生读题)这两个同学买的笔记本也是平均分吗?如果不平均分,那该如何分?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们认为怎样分比较合理?为什么? (1)小组讨论分法,并阐明理由。 (2)反馈学生的分法。

(3)交流:你们认为可以怎样分?

二、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比较两种分法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把10支水彩笔平均分给两个同学,实际就是按几比几的比率来分的?(按1:1

5

来分的)

根据出钱多少把笔记本按3∶2分,这是什么分法?(按比例分配) 教师指出: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

从分配的比率可以看出,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按比例分配是平均分的发展。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需要把某一样事物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某配方奶粉调配时,奶粉和水的比为1∶7,按照这个调配建议,我们在冲奶粉时能平均放奶粉和水吗?

市场上出售一种5升装的混合油,其中橄榄油与花生油的比是1∶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分装方法?这5升油中,花生油有多少升?

教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这样的例子?介绍给大家听听。(学生举例) 三、独立思考,计算交流 教师:同学们理解了什么是按比例分配,那按照一定的比例,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分配呢?大家开动脑筋,帮助陈红和赵青分一下笔记本,看看谁分配得最合理,分配的方法最容易操作!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反馈学生做法,集体分析解法。 方法1:化简比:6∶4=3∶2

根据已有知识,用方程解。先求出每份是多少本,再分别求出两人应分的本数。 方法2:总份数:3+2=5

3 = 9(本) 52赵青应分的本数:15× = 6(本)

5陈红应分的本数:15×

教师:还有其他解法吗? (学生交流解法,并说明解题思路。通过评价,鼓励学生用多元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棒!可是你们如何证明自己的解法是正确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四、交流总结,优化算法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一说)

在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这里通过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建构知识中学会优化,在交流中学会总结) 五、作业

1.小组合作,解决第56页课堂活动第1题。 2.做练习十五第1、2题。 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能合理、灵活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6

情感态度

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在自己的内省过程中感悟到按比例分配这种方法的优势。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填空。

(1)小明家养了35只鸡,公鸡和母鸡的只数比是3∶4,公鸡( )只,母鸡( )只。

(2)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与其他国家拥有丹顶鹤只数的比是1∶3,2001年全世界大约有2000只丹顶鹤,我国有( )只。其他国家有( )只。

(3)农业专业户计划在承包的28公顷地里种植水稻和玉米,种植的面积比是4∶1。水稻种了( )公顷,玉米种了( )公顷。

学生回答反馈:说说怎样思考,集体评价。 2.引入谈话: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

二、揭题,学习新知

1.在建筑业中很多地方也用到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2.走进建设现场。(观察例2图 )

教师:从图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一堆混凝土中水泥、沙子,石子的比是2:3:6。要配制220吨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沙子、石子、水泥各多少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中你看出要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3.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完成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

(1)这种混凝土要按照沙子、石子、水泥所需重量的比去分配,这三种材料的比你是在哪儿找到的?

(2)找到三种材料的连比后,为了方便计算,你应该先做什么? (3)怎样计算沙子、石子、水泥各占混凝土的几分之几? ……

(教师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时要利用评价优化解法) 三、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1.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计算,知道混凝土中沙子、石子、水泥的比为5∶3∶12。现有一堆总重为40吨的混凝土,经现场测量,水泥有20吨,沙子有12吨,石子有8吨。这堆混凝土符合配比吗?如果由你负责监理,你将如何处理?

2.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3∶2∶1。这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度?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教师: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四、课堂活动

7

分组配制果汁。(分小组准备好蜂蜜,橘子汁和水以及量具,每个小组配制280毫升果汁,配制完成后,进行组间交流:按什么样的比例配制的,互相品尝,推出口感最好的果汁配方)

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评价小结。 五、回顾总结 教师:想一想,今天的知识与昨天的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找到几个量的比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议一议: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六、作业

练习十五第3、4题。 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56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借助线段图等方法分析较为复杂的现实问题。

2.能考虑现实情况应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掌握一些策略性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借助线段图等方法分析较为复杂的现实问题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学生先简要交流课前了解的信息:人们一起合伙运货、租房等如何协调付费的情况。 2.教师用小黑板或课件呈现:三人需要用同一辆车运送同样多的货物共需90元,当车走到路程三分之一处,出现甲卸货,到路程的三分之二处,出现乙卸货,到终点是丙卸货。 请学生表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教师提出问题:他们如何分摊运费?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他们运的货物同样重,把运费平均分配。

②尽管他们的货物一样重,但因为他们运的路程不一样。甲运得近应该少付,丙运得远应该多付点。

③是不是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办法来分摊运货的钱。

④能不能把运费分成每节30元,第一节由三人共同分担,第二节由乙和丙两人分担,第三节只有丙一个人承担,这样比较公平。 ……

学生评价,以上同学的方案你认为哪一些比较公平?

学生经过讨论会认为:平均分的方案不公平,因为甲运的路程短,却要和路程最长的丙付同样多的钱,这种方案在现实中不容易被接受。按比例分配或按每段路程来分摊钱的办法

8

可以让运货路程短的付较少的钱,而运货路程长的付钱较多,这样相对比较公平。

二、合作探究

请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公平的办法,选择同方法的人可以组成4~6人的小组,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果写出来。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3.交流汇报。用投影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求汇报时阐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方法1:按路程比例分摊。

把路程平均分成三份,甲行了一份付一份钱,乙行了两份路程付两份钱,丙行了三份路程应付三份钱。

把钱一共分成:1+2+3=6

其中甲占90的1/6:90×乙占90的

1=15(元); 622:90×=30(元); 6633丙占90的:90×=45(元)。

66答:甲应分摊15元的运费,乙应分摊30元的运费,丙应分摊45元的运费。

方法2:按路程段数分摊。 每一段的运费:90×

1=30(元) 3 第一段的运费甲、乙、丙三人分摊:30÷3=10(元),每人付10元。 第二段运费由乙、丙两人分摊:30÷2=15(元),每人付15元。 第二段运费由丙一人付30元。 所以三人分摊的运费是: 甲:10元

乙:10+15=25(元) 丙:10+15+30=55(元)

答:甲应分摊10元的运费,乙应分摊25元的运费,丙应分摊55元的运费。

对方案中存在的疑问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如果你是甲,你会接受哪种方案?为什么?如果你是丙呢?

将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代表,模拟情境进行运费分摊协商。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形成自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还有比较好的分摊办法,教师可以适当选择板书)

三、巩固应用

1.小黑板出示:小强家房子出租给小李、小张、小王三个年青人,每月房租是630元,6月份,小李只住到10日就搬走了,小张只住到20日也搬家了,小李和小张离开时都留给小王210元交房租。到月底小强的妈妈要去收房租了,如果你是小强,你会建议妈妈怎样收这三个年青人的房租比较合理?

由学生先提出方案,然后自己拟定方案解答。 方法1:

1=105(元) 62小张应付的房租:630×=210(元)

6小李应付的房租:630×

9

小王应付的房租:630×

3=315(元) 6 方法2: 630÷3=210

小李:210÷3=70(元)

小张:70+210÷2=175(元)

小王:70+210÷2+210=385(元)

请学生再思考:如果你是小王,你会怎样付房租? 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2.小黑板出示:2004年2月18日《大众日报》消息(课堂活动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后,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2003年建大棚多少个?这时要让学生讨论,要求2003年建大棚多少个,要先求出2002年建大棚多少个?也就等于求三年各建大棚多少个?因为题目中就三年各建大棚数量的比没有给出来,这就需要学生从所给条件当中去捕捉有关信息,求出三年各建大棚的比,这样就把问题归结到按 比例分配的问题上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把2001年看作1份,2002年则是2份,2003年是2×2=4份。 总份数:1+2+4=7

1=188(个) 72 2002年建的大棚数:1316×=376(个)

74 2003年建的大棚数:1316×=752(个)

7

2001年建的大棚数:1316×

四、总结提高

今天的活动中,对于分数乘、除法的问题你学到了哪些解决办法? 五、课外思考 练习十五第5题。 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 2.沟通分数、比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复习回忆,再现知识。 过程与方法

师生合作交流完成 情感态度

培养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

复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整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10

一、引发整理复习需要

首先,请学生归纳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可能说到: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等。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都属于比的知识,此外,我们还学习用比和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对知识进行自主梳理 1.学生自主整理。

请学生用自己掌握的梳理知识的办法对知识进行梳理。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怎样?把其中比较好的经验可以做介绍。 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它们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化简比可以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为最简整数比,其结果仍然是一个比;而求比值则是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商即是比值,其结果是一个数。 4.沟通分数、比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比与其它知识间又存在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1)学生同桌进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整理归纳: 联系区别

比前项比号后项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一种数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一种运算 5.巩固练习。

整理与复习第1题。学生完成此题关注三点: (1)比的前项、后项是否是对应的量。 (2)是否化成最简整数比。 (3)求出的比值应写成什么数。

通过练习再次沟通分数、比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6.按比例分配。

(1)同学们都知道,比和其他知识一样,也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2)出示例题:朱小丹居住的院内3家合用一个水表,上月共缴水费36元,其中张阿姨家2人,李奶奶家3人,朱小丹家4人,怎样分摊水费比较合理? (3)学生分析信息,口头讲出自己的解答思路,然后再独立解题。 教师:如果说按比例分配是合理分摊水费的最好方法,那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进行分配呢?

(人数比2∶3∶4)

指名按比例分配的解答方法,并板演过程: 2+3+4=9

2=8(元) 9336×=12(元)

936×36×

49=16(元)

11

7.想一想、做一做。 第2题:解决问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三道小题。然后逐题汇报。第(1)小题要关注,学生有没有用分数方法解答的,如果有,就请学生阐明思路,如果没有,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男、女职工人数

4)那么此题还可以列式:36÷544(1+)求出女职工的人数是20人,男职工人数就是20×=16(人)。

55的比是4∶5还可以看成什么? (男职工的人数是女职工的

由此引出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还可以转换成分数计算的问题。

(2)请学生观察这三个小题,看看在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试着说说。 教师归纳: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可以用比、分数的形式,两者是互通的。但要注意的是以谁为单位“1”,这三道小题的单位“1”都不一样,第(1)小题的单位“1”是女职工的人数,第(2)小题的单位“1”是总人数,第(3)小题的单位“1”是男职工人数,因此,每一个比和分率都是不一样的。 三、复习总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复习你发现自己前面的学习有什么不足吗?你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吗?还有什么疑问? 四、课后巩固

练习十六第1~4题。 反思: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这世上,没有谁活得比谁容易,只是有人在呼天抢地,有人在默默努力。当热诚变成习惯,恐惧和忧虑即无处容身。缺乏热诚的人也没有明确的目标。热诚使想象的轮子转动。一个人缺乏热诚就象汽车没有汽油。善于安排玩乐和工作,两者保持热诚,就是最快乐的人。热诚使平凡的话题变得生动。起点低怕什么,大不了加倍努力。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拼的不是起点,而是坚持的耐力和成长的速度。只要努力不止,进步也会不止。如果你不相信努力和时光,那么时光第一个就会辜负你。不要去否定你的过去,也不要用你的过去牵扯你的未来。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人生每天都要笑,生活的下一秒发生什么,我们谁也不知道。所以,放下心里的纠结,放下脑中的烦恼,放下生活的不愉快,活在当下。人生喜怒哀乐,百般形态,不如在心里全部淡然处之,轻轻一笑,让心更自在,生命更恒久。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人性本善,纯如清溪流水凝露莹烁。欲望与情绪如风沙袭扰,把原本如天空旷蔚蓝的心蒙蔽。但我知道,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不管乌云密布还是阴淤苍茫,但依然有一道彩虹,亮丽于心中某处。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个了不起的自己,只要你不颓废,不消极,一直悄悄酝酿着乐观,培养着豁达,坚持着善良,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不要活在别人眼中,更不要活在别人嘴中。世界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不满而为你改变,你能做到的只有改变你自己!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哪有什么好命天赐,不都是一路披荆斩棘才换来的。放手如拔牙。牙被拔掉的那一刻,你会觉得解脱。但舌头总会不由自主地往那个空空的牙洞里舔,一天数次。不痛了不代表你能完全无视,留下的那个空缺永远都在,偶尔甚至会异常挂念。适应是需要时间的,但牙总是要拔,因为太痛,所以终归还是要放手,随它去。这个世界其实很公平,你想要比别人强,你就必须去做别人不想做的事,你想要过更好的生活,你就必须去承受更多的困难,承受别人不能承受的压力。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幸福。去发现你所拥有幸运,少抱怨上苍的不公,把握属于自己的幸福。你,我,我们大家都可以经历幸福的人生。给自己一份坚强,擦干眼泪;给自己一份自信,不卑不亢;给自己一份洒脱,悠然前行。轻轻品,静静藏。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为了与阳光同行,我笑对忧伤。总不能流血就喊痛,怕黑就开灯,想念就联系,疲惫就放空,被孤立就讨好,脆弱就想家,不要被现在而蒙蔽双眼,终究是要长大,最漆黑的那段路终要自己走完。在路上,我们生命得到了肯定,一路上,我们有失败也有成功,有泪水也有感动,有曲折也有坦途,有机遇也有梦想。一路走来,我们熟悉了陌生的世界,我们熟悉了陌生的面孔,遇人无数,匆匆又匆匆,有些成了我们忘不掉的背影,有些成了我们一生的风景。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当一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他就是个有价值的人。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12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6p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