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马原1000道机考题库

更新时间:2023-11-15 02: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库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D )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是非正宗的马克思主义

C. 是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D.是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D.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3、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 的学者是( D ) A.马克思 B. 恩格斯 C. 马克思、恩格斯 D.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D )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 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1月的哪个星期的星期四为“哲学日” ( C ) A.第一个星期 B.第二个星期 C.第三个星期 D.第四个星期 2、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斯 3、哲学正式形成于( A )

A.奴隶制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哲学是( A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5、世界观就是( B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 )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8、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D ) A.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D.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B )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系 D.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关系 12、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是( D ) A.前者是完整的理论形态,后者是不完整的理论形态 B.前者承认运动,后者不承认运动

C.前者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后者未能揭示意识的本质 D.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 14、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C )

A.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 C.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 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 D ) A. 阶级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 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B ) A. 哲学发展的最高峰或终极真理

B. 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C. 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D.不可抗拒、永恒不变的原则 1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 增长科学知识 B. 增强语言能力 C. 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D. 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1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C )

A. 反复阅读教材,背熟每一个要点 B. 亲自参加实践 C. 理论联系实际 D. 虚心向人求教 1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D )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0、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C ) A.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 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C.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D.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定

21、从思想倾向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股思潮。它们是( B )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C. 唯意志主义和存在主义 D. 贝克莱主义和休谟主义 2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

23、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B )

A.辩正法与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与二元论 2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C )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 世界是物质的 D. 世界是统一的 2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是统一的

26、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C )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 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27、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 )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2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C )

A.唯心主义 B.诡辩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29、“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 C )

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B.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论 C.是掩盖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对立的提法 D.是被自然科学发展证明了的科学命题

30、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统一的基础是 ( A ) A.物质 B.运动 C.意识 D.实践 31、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 A. 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可知论的观点 32、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 A )

A.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 33、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D )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4、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C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5、《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 D )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C. 古代唯物主义之中两种不同派别的观点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36、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B )

3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D )

A.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B ) A.前者强调主观能动性,后者强调客观规律性

B.前者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世界,后者认为世界是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 C.前者认为人是第一性的,后者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 D.前者是完全错误的,后者有一定的合理性

3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C )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40、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D )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41、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C )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2、“万物皆备于我”是( D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3、“人为自然界立法”是( C )

A.不可知论观点 B.二元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 )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B.“万物皆备于我”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心外无物”

45、主张意志自由是绝对的,认为意志支配一切的观点是( B )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 46、“理在事先”这种认识论的观点是( C )

A.不可知论 B.可知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47、现代西方哲学,不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 B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4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 4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C )

A.它的矛盾性 B.它的可知性 C.它的物质性 D.它的存在性 5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它的 (A)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的绝对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本质的可知性 5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 A )

A.物质范畴 B.存在范畴 C.意识范畴 D.实践范畴

52、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 B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黑格尔 D.达尔文

4

53、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 A ) A.夸克理论 B.达尔文进化论 C.相对论 D.细胞学说 54、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D )

A.语言的产生 B.人脑的形成 C.文明的发展 D.生产劳动 55、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D )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56、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C )

A.上层建筑 B.阶级和国家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 5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 B ) A.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的哲学范畴

B.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C.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飞跃和质变的哲学范畴 D.标志宇宙间一切机械运动和位置移动的哲学范畴 58、设想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这是( C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5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C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60、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D )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6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 B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6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进化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63、时间和空间是( B )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64、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了( B )

A.时空具有相对性,它随人的意志为转移 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C.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D.时空是可变的,是不可认识的 6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B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 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 66、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 D )

A.特殊现象 B.偶然现象 C.暂时现象 D.普遍现象 67、规律是( A )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5

1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C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8.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 ( D )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19.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 )

A. 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B. 达到理性认识 C.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20.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

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C )

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B.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 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21. 社会形态是( 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统一 22.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 ) A.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 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23.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D)

A.完全必然的 B. 偶然的机遇

C.有的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 D.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24.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C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决定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等同 25.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 )

A.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表现为( B )

A.社会意识不依赖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肯有阶级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27.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表明,阶级是一个( A )

A. 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文化范畴 D.社会意识范畴 28.商品经济中最经常、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行为是( B )

A.市场竞争 B.商品交换 C.劳动力买卖 D.追求利润 29.“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表明( A ) 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B.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30.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C )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31.商品价格是( A )

A.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使用价值的货币表现

C.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D.由市场的竞争机制决定的

32.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D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 D )

A. 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46

C.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B )

A.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劳动力归劳动者自己所有 D.劳动者一无所有

3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D )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小商品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统一 C.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6.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前提是( C )

A.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 B.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37.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 B ) A.社会净产值 B.社会总产品

C.社会全部生产资料 D.社会全部消费资料

38.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 B )

A.资本积聚 B.资本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周转 39.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B )

A.资本家之间协商的结果 B.不同部门之间各个资本家竞争的结果 C.同一部门的各个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D.资本家垄断的结果 4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C )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D.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和企业内部生产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4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A )

A.利己主义 B.利他主义 C.集体主义 D.享乐主义 4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统治者是( C ) A.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和工业资本家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家 4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 A ) A. 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B.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 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44.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产生是由于(C ) A.无产阶级还不够强大 B.生产力的发展尚无客观需要求

C.它与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是不D相容的 D.还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 45.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D )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改革 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改革 C.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根本改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6.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了以下哪些道理?①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②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③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请选择你认为合适的答案。( D )

A. ① ② B. ① ② ③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47.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一方面有弊,给我国的经济运行带来了风险,也使原有的危机意识遭遇挑战;另一方面有利,对我国防止金融领域的风险具有警示作用,同时,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总的来说,弊大于利,我们在危机面前必须兴利除弊,化解风险,抓住机遇。上述认识包含着以下哪些哲理?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着的两个方面;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④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 )

A. ① ② B. ① ② ③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48.“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0

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包括了以下哪些内容?①生产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科技协作在

47

世界范围内展开。( B )

A. ① ② B. ① ② ③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49.在 ①价格机制、②竞争机制、③供求机制、④约束机制中,市场机制包括( C )

A.① ② B.② ③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50.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包括下面那些项?( A )

①唯物史观的发现;②剩余价值的发现;③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④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A. ① ② B. ① ② ③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 B)

A.革命性和批判性 B.实践性和阶级性 C.科学性和历史性 D.辩证性和彻底性 5、“万物皆备于我”是( D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6、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A )

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 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 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 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

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C )

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原子 9、“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B )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10、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C )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

D.只是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D )

48

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12、“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3、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B ) 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4、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 ) 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 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

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 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

15、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D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6、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 )

A.劳动发展史 B.阶级斗争史 C.思想发展史 D.国家发展史 17、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B )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天才人物的出现 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

18、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C )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19、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 B ) 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 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C.掌握了宣传机器 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20、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B)

A.使用价值

49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2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B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23、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B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4、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D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25、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 )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6、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劳动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27、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B)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2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D)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6m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