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樟山中学2017届九年级中考最后一模数学试题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1:19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首发]江西省吉安市樟山中学2017届九年级中考最后一模数学试题

一、选择题

1.(2014?鼓楼区二模)图①是由白色纸板拼成的立体图形,将它的两个面的外表面涂上颜色,如图②.则下列图形中,是图②的表面展开图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平面图形的折叠及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的特点解题. 解:由图中阴影部分的位置,首先可以排除C、D,

又阴影部分正方形在左,三角形在右,而且相邻,故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几何体的展开图,本题虽然是选择题,但答案的获得需要学生经历一定的实验操作过程,当然学生也可以将操作活动转化为思维活动,在头脑中模拟(想象)折纸、翻转活动,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空间观念.

2.如图,菱形ABCD放置在直线l上(AB与直线l重合),AB=4,∠DAB=60°,将菱形ABCD沿直线l向右无滑动地在直线l上滚动,从点A离开出发点到点A第一次落在直线l上为止,点A运动经过的路径的长度为( ).

A.B.C.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如图,从点A离开出发点到点A第一次落在直线l上为止,点A运动经过的路径的长度为图中弧线长.由题意可知,∠DOA2=120°,DO=,所以点A运动经过的路径的长度=2×故选:A.

+

=

.

考点:轨迹;菱形的性质. 二、解答题

1.如图1,A1B1和A2B2是水面上相邻的两条赛道(看成两条互相平行的线段).甲是一名游泳运动健将,乙是一名游泳爱好者,甲在赛道A1B1上从A1处出发,到达B1后,以同样的速度返回A1处,然后重复上述过程;乙在赛道A2B2上以2m/s的速度从B2处出发,到达A2后以相同的速度回到B2处,然后重复上述过程(不考虑每次折返时的减速和转向时间).若甲、乙两人同时出发,设离开池边B1B2的距离为y(m),运动时间为t(s),甲游动时,y(m)与t(s)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

(1)赛道的长度是 m,甲的速度是 m/s; (2)经过多少秒时,甲、乙两人第二次相遇?

(3)若从甲、乙两人同时开始出发到2分钟为止,甲、乙共相遇了 次.2分钟时,乙距池边B1B2的距离为多少米. 【答案】(1)50,2.5;(2)【解析】

试题分析:(1)由函数图象可以直接得出赛道的长度为50米,由路程÷时间=速度就可以求出甲的速度.

(2)设经过x秒时,甲、乙两人第二次相遇,根据甲游过的路程+乙游过的路程=150米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即可;

(3)分别求出相遇一次的时间就可以求出相遇次数,再由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就可以求出结论.

;(3)5,40米.

试题解析:(1)由图象,得 赛道的长度是:50米, 甲的速度是:50÷20=2.5m/s.

(2)设经过x秒时,甲、乙两人第二次相遇,由题意,得 2.5x+2x=150, 解得:x=

(3)由题意可以得出第一次相遇的时间为:第二次相遇的时间为:第三次相遇的时间为:第四次相遇的时间为:第五次相遇的时间为:第六次相遇的时间为:∴甲、乙共相遇5次.

, , , , >120s,

2分钟时,乙距池边B1B2的距离为:2×(120-100)=40米.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太阳能光伏建筑是现代绿色环保建筑之一,老张准备把自家屋顶改建成光伏瓦面,改建前屋顶截面△ABC如图2所示,BC=10米,∠ABC=∠ACB=36°,改建后顶点D在BA的延长线上,且∠BDC=90°,求改建后南屋面边沿增加部分AD的长.(结果精确到0.1米)

(参考数据:sin18°≈0.31,cos18°≈0.95.tan18°≈0.32,sin36°≈0.59.cos36°≈0.81,tan36°≈0.73) 【答案】1.9米 【解析】

试题分析:在直角三角形BCD中,由BC与sinB的值,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求出CD的长,在直角三角形ACD中,由∠ACD度数,以及CD的长,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求出AD的长即可.

试题解析:∵∠BDC=90°,BC=10,sinB=, ∴CD=BC?sinB=10×0.59=5.9,

∵在Rt△BCD中,∠BCD=90°﹣∠B=90°﹣36°=54°, ∴∠ACD=∠BCD﹣∠ACB=54°﹣36°=18°, ∴在Rt△ACD中,tan∠ACD=

, ∴AD=CD?tan∠ACD=5.9×0.32=1.888≈1.9(米),

则改建后南屋面边沿增加部分AD的长约为1.9米.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3.如图,已知直线y=mx+n与反比例函数

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边,与x轴、

y轴分别交于点C、点D,AE⊥x轴于E,BF⊥y轴于F (1) 若m=k,n=0,求A、B两点的坐标(用m表示)

(2) 如图1,若A(x1,y1)、B(x2,y2),写出y1+y2与n的大小关系,并证明 (3) 如图2,M、N分别为反比例函数

图象上的点,AM∥BN∥x轴.若

,且

AM、BN之间的距离为5,则k-b=_____________

【答案】(1)A(-1,m)、B(1,m); (2)y1+y2=n,证明见解析; (3)k-b=3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交点坐标的求法得出两点的坐标;(2)、首先联立方程组,得出m),则BN=

的值,然后得出

的值;(3)、设N(

,m)、B(

设A(,n)、M(,n),则AM=,根据题意得出m-n=5,然后代入

得出答案.

试题解析:(1) A(-1,m)、B(1,m) (2) 联立

,整理得mx+nx-k=0 ∴x1+x2=

2

,x1x2=

∴y1+y2=m(x1+x2)+2n=-n+2n=n (3) 设N(

,m)、B(

,m),则BN=

设A(,n)、M(,n),则AM=

∵ ∴ ∵AM、BN之间的距离为5 ∴m-n=5

∴k-b= (m-n)=3

4.如图,在Rt△ABC中,∠A=90°,点D、E分别在AC、BC上,且CD·BC=AC·CE,以E为圆心,DE长为半径作圆,⊙E经过点B,与AB、BC分别交于点F、G. (1)求证:AC是⊙E的切线;

(2)若AF=4,CG=5,①求⊙E的半径;②若Rt△ABC的内切圆圆心为I,则IE

= .

【答案】(1)证明见解析;(2)①⊙E的半径为20;②IE=

【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三角形相似证得∠EDC=∠A=90°,即可得到结论; (2) ①根据△BHE∽△EDC得到

,就能求出⊙E的半径;

②根据相似求得BC=45,AB=36,r=9,过I作IH⊥BC,在三角形IEH中,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得IE=

. 试题解析: (1)证明: ∵ CD·BC=AC·CE ∴

∵∠DCE=∠ACB. ∴△CDE∽△CAB ∴∠EDC=∠A=90° ∴ED⊥AC

又∵点D在⊙O上, ∴AC与⊙E相切于点D .

(2)过点E作EH⊥AB,垂足为H,

∴BH=FH.

在四边形AHED中,∠AHE=∠A=∠ADE=90°, ∴四边形AHED为矩形, ∴ED=HA,ED∥AB, ∴∠B=∠DEC.

设⊙O的半径为r,则EB=ED=EG=r, ∴BH=FH=r-4,EC=r+5. 在△BHE和△EDC中,

∵∠B=∠DEC,∠BHE=∠EDC, ∴△BHE∽△EDC. ∴∴r=20. 即⊙E的半径为20 (3)

(2)

,即

5.计算与解分式方程:(1)【答案】(1)

;(2)x=\经检验是原方程的解

【解析】试题分析:(1)原式利用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二次根式性质,以及负整数指数幂法则计算即可得到结果;(2)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得到x的值,经检验即可得到分式方程的解. 试题解析:(1)原式=2×

2

?1?2

2

+2=1?;

(2)去分母得:x?2x?3?2x?6=x?9, 解得:x=0,

经检验x=0是分式方程的解。

6.如图,在Rt△ABC中,∠ACB=90°,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连接DE并延长至点F,

使EF=DE,连接AF,DC.求证:四边形ADCF是菱形.

【答案】证明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先证明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再证明DE是△ABC的中位线,得出DE∥BC,证出AC⊥DF,即可得出结论.

试题解析:证明:∵E是AC的中点,∴AE=CE. ∵EF=DE,

∴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 ∵D、E分别是AB、AC的中点, ∴DE∥BC. ∴∠AED=∠ACB. ∵∠ACB=90°,

∴∠AED=90°,即AC⊥DF. ∴□ADCF是菱形.

7.在正方形网格中,我们把,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做格点,连接任意两个格点的线段叫网格线段,以网格线段为边组成的图形叫做格点图形,在下列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

(1)请你在图1中画一个格点图形,且该图形是边长为的菱形;

(2)请你在图2中用网格线段将其切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和正方形,拼接成一个与其面积相等的正方形,并在图3中画出该格点正方形. 【答案】(1)画图见解析;(2)画图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直接利用菱形的性质结合其面积得出答案;(2)利用正方形的性质结合正方形面积求法得出答案.

试题解析:(1)如图1所示:四边形即为菱形;

(2)如图2,3所示:即为所求答案.

8.甲、乙、丙、丁四名同学进行一次乒乓球单打比赛,要从中选两位同学打第一场比赛. (1)请用树状图或列表法求恰好选中甲、乙两位同学的概率;

(2)请利用若干个除颜色外其余都相同的乒乓球,设计一个摸球的实验(至少摸两次), 并根据该实验写出一个发生概率与(1)所求概率相同的事件. 【答案】(1)列表见解析,恰好选中甲、乙两位同学的概率为; (2)设计的方案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需要两步完成,所以采用树状图法或者采用列表法都比较简单,求得全部情况的总数与符合条件的情况数目;二者的比值就是其发生的概率;(2)根据题意设计合理的方法即可.

试题解析:(1)从中选出两位同学打第一场比赛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共有12种,它们出现的可能性相同.所有的结果中,满足“恰好选中甲、乙两位同学”(记为事件A)的结果有2种,所以P(A)=

=.

(2)本题答案不唯一,下列解法供参考.

法一:在不透明的袋中,放入2个红色1个白色3个乒乓球,它们除颜色外都一样,摇匀.第一次摸出1个球,不放回;第二次摸出1个球记下颜色,放回;第3次摸出1个球.则三次摸出的球都是红色球的概率.

法二:在不透明的袋子中,放入四个除颜色外完全一样的乒乓球,它们的颜色分别为红、黄、蓝、黑,摇匀.第一次摸出一个球后,不放回;再从袋中摸出一个球.则两次摸出的球是一红一黄的概率.

法三:在不透明的袋子中,放入2个红色2个白色共4个乒乓球.它们除颜色外都一样,摇匀.连续摸2次不放回,则两次摸到的球都是红色球的概率.

法四:在不透明的袋子中,放入编号为1、2、3、4、5、6的6个乒乓球,它们除

编号外其它都一样,摇匀.第一次摸出1个球记下颜色后放回;第二次摸出1个球.则两次摸出颜色相同的球的概率.

9.如图1,若分别以△ABC的AC、BC两边为边向外侧作的四边形ACDE和BCFG为正方形,则称这两个正方形为外展双叶正方形.

(1)发现:如图2,当∠C=90°时,求证:△ABC与△DCF的面积相等.

(2)引申:如果∠C90°时,(1)中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结合图1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运用:如图3,分别以△ABC的三边为边向外侧作的四边形ACDE、BCFG和ABMN为正方形,则称这三个正方形为外展三叶正方形.已知△ABC中,AC=3,BC=4.当∠C=_____°时,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有最大值是

________.

【答案】(1)证明见解析;(2)成立,证明见解析;(3)18.

【解析】试题分析:(1)因为AC=DC,∠ACB=∠DCF=90°,BC=FC,所以△ABC≌△DFC,从而△ABC与△DFC的面积相等;

(2)延长BC到点P,过点A作AP⊥BP于点P;过点D作DQ⊥FC于点Q.得到四边形ACDE,BCFG均为正方形,AC=CD,BC=CF,∠ACP=∠DCQ.所以△APC≌△DQC.于是AP=DQ.又因为S△ABC=BC?AP,S△DFC=FC?DQ,所以S△ABC=S△DFC;

(3)根据(2)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是△ABC的面积三倍,若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有最大值,则三角形ABC的面积最大,当△ABC是直角三角形,即∠C是90度时,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最大.所以S阴影部分面积和=3S△ABC=3××3×4=18. 试题解析:(1)证明:在△ABC与△DFC中, ∵

∴△ABC≌△DFC.

∴△ABC与△DFC的面积相等; (2)解:成立.理由如下:

如图,延长BC到点P,过点A作AP⊥BP于点P;过点D作DQ⊥FC于点Q. ∴∠APC=∠DQC=90°.

∵四边形ACDE,BCFG均为正方形,

∴AC=CD,BC=CF,∠ACP+∠PCD=90°,∠DCQ+∠PCD=90°, ∴∠ACP=∠DCQ. ∴

△APC≌△DQC(AAS), ∴AP=DQ.

又∵S△ABC=BC?AP,S△DFC=FC?DQ, ∴S△ABC=S△DFC;

(3)解:根据(2)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是△ABC的面积三倍, 若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有最大值,则三角形ABC的面积最大, ∴当△ABC是直角三角形,即∠C是90度时,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最大. ∴S阴影部分面积和=3S△ABC=3××3×4=18. 考点:四边形综合题.

10.如图,边长为8的正方形OABC的两边在坐标轴上,以点C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点A,点P是抛物线上点A,C间的一个动点(含端点),过点P作PF⊥BC于点F,点D、E的坐标分别为(0,6),(﹣4,0),连接PD、PE、DE. (1)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小明探究点P的位置发现:当点P与点A或点C重合时,PD与PF的差为定值,进而猜想:对于任意一点P,PD与PF的差为定值,请你判断该猜想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小明进一步探究得出结论:若将“使△PDE的面积为整数”的点P记作“好点”,则存在多个“好点”,且使△PDE的周长最小的点P也是一个“好点”.请求出△PDE周长最小时“好点”的

坐标,并直接写出所有“好点”的个数.

【答案】(1)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8;

(2)正确,理由见解析;

(3)共有11个好点,P坐标为(﹣4,6).

【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解析式即可;(2)首先表示出P,F

点坐标,再利用两点之间距离公式得出PD,PF的长,进而求出即可;(3)根据题意当P、E、F三点共线时,PE+PF最小,进而得出P点坐标以及利用△PDE的面积可以等于4到13所有整数,在面积为12时,a的值有两个,进而得出答案.

(1)∵边长为8的正方形OABC的两边在坐标轴上,以点C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点A, ∴C(0,8),A(﹣8,0), 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c, 则

2

解得:

故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2)正确,

+8;

理由:设P(a,∵D(0,6), ∴PD=

+8),则F(a,8),

PF=8﹣(+8)=

∴PD﹣PF=2;

(3)在点P运动时,DE大小不变,则PE与PD的和最小时,△PDE的周长最小, ∵PD﹣PF=2,∴PD=PF+2, ∴PE+PD=PE+PF+2,

∴当P、E、F三点共线时,PE+PF最小, 此时点P,E的横坐标都为﹣4,

将x=﹣4代入y=+8,得y=6,

∴P(﹣4,6),此时△PDE的周长最小,且△PDE的面积为12,点P恰为“好点”, ∴△PDE的周长最小时“好点”的坐标为:(﹣4,6), 由(2)得:P(a,

+8),

∵点D、E的坐标分别为(0,6),(﹣4,0), ∴设直线DE的解析式为:y=kx+b, 则

解得:

∴直线DE的解析式为:y=x+6,设FP与直线DE交于点N 则PN=

+8﹣a﹣6,

+8﹣a﹣6)

∴S△PDE=×4×(==

∵﹣8≤a≤0, ∴4≤S△PDE≤13,

﹣3a+4

∴△PDE的面积可以等于4到13所有整数,在面积为12时,a的值有两个,

所以面积为整数时好点有11个,经过验证周长最小的好点包含这11个之内,所以好点共11个。

综上所述:共有11个好点,P(﹣4,6).

点睛:此题是二次函数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勾股定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由条件表示点的坐标。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善于将函数问题

转化为方程问题,善于利用几何图形的有关性质、定理和二次函数的知识,并注意挖掘题目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三、判断题

1.某学校为了解本校2400名学生对某次足球赛的关注程度,以利于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随机抽取了本校内的六、七、八、九四个年级部分学生进行调查,按“各年级被抽取人数”与“关注程度”,分别绘制了条形统计图(图①)、扇形统计图(图②)和折线统计图(图③).

(1)本次共随机抽查了________名学生,根据信息补全图①中条形统计图,图②中八年级所对应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为________;

(2)如果把“特别关注”“一般关注”“偶尔关注”都看成关注,那么全校关注足球赛的学生大约有多少名?

(3)①根据上面的统计结果,谈谈你对该校学生对足球关注的现状的看法及建议; ②如果要了解中小学生对校园足球的关注情况,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抽样? 【答案】(1)200;补全如图;144°;(2)1320人;(3)答案见解析. 【解析】(1)200;补全如图;144°(每空1分)

(2)根据题意得:关注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为×100%=55%,

所以全校关注足球赛的学生大约有2400×55%=1320(人).

(3)①根据以上结果可得出:只有55%的学生关注足球赛,有45%的学生不关注,可以看出仍有部分学生忽略了对足球赛的关注,希望学校做好教育与引导工作,加大对足球进校园的宣传力度,让校园足球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推动校园足球的发展.

②考虑到样本具有的随机性、代表性、广泛性,如果要了解中小学生对校园足球的关注的情况,抽样时应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 四、填空题 1.满足不等式组

的整数解为_________.

【答案】-2 【解析】解不等式组得

,

所以不等式组的整数解为x=-2. 故填-2. 2.函数【答案】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意得:x?1?0, 解得,x?1, 故答案为:x?1.

3.请写出一个经过第一、二、三象限,并且与y轴交与点(0,1)的直线表达式 ____________. 【答案】y=x+1

【解析】试题分析:由一次函数y=kx+b(k≠0)与y轴交于点(0,1)得到b=1,再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由一次函数y=kx+b(k≠0)经过第一、三象限,则k>0,可取k=1,然后写出满足条件的一次函数解析式即可. 考点:一次函数的性质

4.如图,已知零件的外径为30 mm,现用一个交叉卡钳(两条尺长AC和BD相等,OC=OD)测量零件的内孔直径AB.若OC∶OA=1∶2,且量得CD=12 mm,则零件的厚度x=____________mm.

【答案】3. 【解析】

试题分析:要求零件的厚度,由题可知只需求出AB即可.因为CD和AB平行,可得△AOB∽△COD,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即可解答: ∵两条尺长AC和BD相等,OC=OD,∴OA=OB. ∵OC:OA=1:2,∴OD:OB=OC:OA=1:2.

∵∠COD=∠AOB,∴△AOB∽△COD.∴CD:AB=OC:OA=1:2.

∵CD=12mm,∴AB=24mm ∴2x+24=30。 ∴x=3mm.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5.将一张半径为4的圆形纸片(如图①)连续对折两次后展开得折痕AB、CD,且AB⊥CD,垂足为M(如图②),之后将纸片如图③翻折,使点B与点M重合,折痕EF与AB相交于点N,连接AE、AF(如图④),则△AEF的面积是__________.

【答案】【解析】

.

试题分析:如图,连接EM,

由折叠的性质和垂径定理,知MN=MB=2,MN⊥EF且EN=NF.∴AN=6. 在Rt△EMN中,根据勾股定理,得EN=∴

.

,∴EF=

.

考点:1.折叠问题;2.垂径定理;3.勾股定理.

6.若D点坐标(4,3),点P是x轴正半轴上的动点,点Q是反比例函数动点,若△PD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点P的坐标是________. 【答案】

【解析】∵3×4=12, ∴点D在反比例y=

(x>0)图象上,

图象上的

当QP=QD,∠PQD=90°,如图1,作QA⊥x轴于A,DH⊥x轴与H,QB⊥DH于B,

易证得△QPA≌△QDB,则BQ=QA, 设Q点坐标为(x,∴QA=∴

),

,BQ=x?4,

=x?4,解得x=6(x=2舍去),

∴Q点坐标为(6,2), ∴QA=2,PA=BD=3?2=1, ∴PQ=∴DP=

PQ=

, ,

在Rt△DPH中,DH=3, ∴PH=∴OP=5,

∴P点坐标为(5,0);

当DP=DQ,∠PDQ=90°,如图2,作QA⊥x轴于A,DH⊥x轴与H,QB⊥DH于B,

易证得△DPH≌△QDB,则BQ=DH=3,BD=PH, ∴Q点坐标为(7,∴BD=3?∴PH=, ∴OP=4?=

, =,

),

∴P点坐标为(,0);

当PD=PQ,∠DPQ=90°,如图3,作QA⊥x轴于A,DH⊥x轴与H,

易证得△DPH≌△PQA,则BQ=PA=3,PH=QA, 设PH=t,则QA=t, ∴Q点坐标为(t+7,t), ∴t(t+7)=12,解得t=∴OP=4+∴P点坐标为(故答案为(5,0)、(

=

,0). ,0)、,(

,0).

(k为常数,k≠0),的

(t=?,

舍去),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反比例函数

图象是双曲线,图像上的点(x,y)的横纵坐标的积是定值k,即xy=k.也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五、单选题

1.如图所示,用直尺度量线段AB,可以读出AB的长度为( ).

A.6cm B.7cm C.9cm D.10cm 【答案】B 【解析】8-1=7(cm), 故答案为:B

2.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 A.【答案】A

B.

C.

D.

【解析】A. B. C. D.故选A.

,原式计算错误,故本选项正确;

,原式计算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原式计算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原式计算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3.已知、是一元二次方程A.

B.

C.

D.

的两个根,则的值是( ).

【答案】C

【解析】∵a、b是一元次方程∴ab=?3,a+b=2, ∴故选C. 4.抛物线

的部分图象如右图所示,若y>0,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b(a+b)=?3×2=?6,

的两个根,

A.x<-4或x>1 B.x<-3 或x>1 C.-3

【解析】根据抛物线的图象可知: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1,已知一个交点为(1,0), 根据对称性,则另一交点为(?3,0), 所以y>0时,x的取值范围是?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6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