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摄像与编辑》标准教案(给学生)

更新时间:2024-07-01 02: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讲 影视艺术与视听语言概述

1、影视广告与电影 1)关于影视广告的界定

总之,影视广告兼具电影和广告的双重性质。事实上,当下的影视广告就可以看作是一部短小精悍的影片。(影视广告比电影更加强调制作者的“功利”,更加要求在极短的时间里抓住、吸引观众,尤其是商业广告)本门课将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视听语言的角度出发探讨作为电影艺术的影视广告的读解方式与制作方式。

2)电影是什么

A、电影是一种新兴的现代文化。 首先,电影是一种现代科技文化。 其次,电影是大众文化。 最后,电影是一种视觉文化。 B、电影是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C、电影是一种新兴艺术。 2、电影与视听语言 1)视听语言的概念

视听语言与剧作法是电影的双足,缺一不可,电影的故事本身是内容,而视听语言就是表现这种内容的的形式、工具。

2)视听语言与蒙太奇

视听语言=蒙太奇(镜头、剪接)

蒙太奇(Montage)原是法语中建筑学上的一个名词,原意是把各种不同的材料,根据一个总的计划分别加以处理,把材料安装、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最初被电影艺术所借用过来的时候就是指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现在发展为:

广义蒙太奇——电影思维、电影手段(电影拍摄的技术、技巧)、电影语言的总称。

狭义蒙太奇——苏联蒙太奇学派(二十年代电影)的剪辑方式。

(苏联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物: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

1

3)视听语言与大众传播媒介

A、大众传播媒介的四大主要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商业功能)、娱乐功能、艺术审美功能。

B、传播模式:

信息→作者→编码→传输↘ 媒介 信息←受重←解码←传输↙

C、传播模式的要求:统一标准的符号编码系统,即视听语言体系的统一性。 D、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现代电影可以粗略划分为三种主要形态。 4)视听语言与文化现象

3、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与考察方法

第二讲 镜头的内容(一)

引言:我们对镜头的理解: 首先,光学镜头(Lens)

其次,拍摄单元(Shot),即摄影机从开始到停止所摄录下来的这段胶片或磁带,包括声音和画面两部分。

镜头内容包括:

视觉元素:人、景、物、光、色 听觉元素:人声、音乐、音响 1、人

1)影视作品的拍摄对象,是电影的主体、视觉形象的主体 A、故事 B、画面

C、声音:同期录音、后期配音 2)脸

A、脸的意义:人最主要特征的集中表现,从人脸中可以读出人的很多东西。 B、电影中的脸:身体状况、生活经历、心理特征。 3)手

2

A、手的意义:人的第二面孔。 B、电影中的手:生活经历。 4)形体

A、包括身体和动作,是人的全部外在物、外在体现。(《鸟人》) B、形体美学:绘画、雕塑。

C、形体叙事:舞蹈、歌舞剧、哑剧。(《芝加哥》)

D、电影中的形体:生活经历、身体状况、情绪、性格、欲望。 5)群体

A、群体的意义: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黄土地》) B、电影中的群体:多采用俯拍以及动态画面。 6、小结 2、景 1)景的意义

2)景的分类:内景(人工景)、外景(自然景)

内景:在摄影棚(包括场地外景)里所拍摄的,人工的。 外景:在摄影棚(包括场地外景)以外所拍摄的,非人工的。 二者的关键区别:再现性与表现性 3)关于几种场景的说明:

A、传达电影戏剧化故事发生环境的景——典型环境(如“浴室”、“卫生间”——谋杀、恐怖;“高速公路”——追击;“高尔夫球场”——高雅的人和事)

B、为动作设计的场景

C、传达哲学理念意味的景(哲学化) 3、物

1)物就是道具:分为大道具和小道具

2)物是人类活动的对象,是人的一面镜子。(优秀的电影往往是通过一个物来刻画人的性格)

3)重点人物的重点道具往往构成影片的细节 4)物在电影中的应用

思考:对“典型性”的辨证分析——简单、直白化;重复造成厌烦与排斥。

3

第三讲 镜头的内容(二)

4、光

光是摄影的艺术,光是构成电影的第一元素。 1)特征:光是电磁波、能量 2)光是影像形成的基础。 3)分类:

按照光源分为:自然光与人工光;直射光与散射光。 按照光效分为:戏剧性光效与自然光效; 按照光的色温分为:高色温光和低色温光。

按照光的作用分为:主光、辅助光、修饰光(包括轮廓光、眼神光等等)。 按照光的方向分为:正、逆、侧逆、侧;底、顶。 4)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

发光强度:光源在一定方向范围内发出的可见光辐射强弱的物理量。 光照度:被照物体表面受光的程度。

光亮度:发光体表面发光强弱的物理量。既指自发光体表面的亮度,也可以指任何反光或逆光体表面的亮度。

胶片宽容度:胶片按比例记录景物亮度差别的范围。 影调:影像所表现出的被摄物的明暗层次。

反差:也称“明暗对比度”。指景物或影像的明暗差别。 景物反差=最大亮度-最小亮度 影像反差=最大密度值-最小密度值 (软调与硬调)

密度:胶片经曝光、冲洗加工后所形成的金属银或染料的量值。其与投射在

胶片上的总光量成正比。

5、色

色是美术的艺术;色彩是影视创作者最直接的风格定位手段。 1)特征

2)色彩的冷暖:依据大量的心理实验得来。

具体划分:

4

四大类 十种色彩

暖色 红、橙、黄 中间色 绿 冷色 青、蓝、紫 素描色(消色) 黑、白、灰 3)冷色调、暖色调 4)色彩的使用分类:

色调:影视作品画面中总的色彩组织和配置。它往往以一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

局部色相:画面中某一具体物体的颜色。也就是指某一道具的具体颜色。 5)色彩的表现性: 6、声音(听觉元素) 1)分类:人声、音响、音乐

A、人声:对白(对话)、独白、旁白、群杂 B、音响

环境音响:是整个电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夏天的树林里,蝉鸣必不可少。(具体包括:自然音响、机械音响)

动作音响:与画面联系紧密,由画面中的某物发出。 C、音乐:

有源音乐(客观)、无源音乐(主观)

声音总谱:音乐→对白→动作→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表现力是逐渐减弱的。

2)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音画同步

音画对位(音画对立、音画并行)

第四讲 镜头的构成(一)

1、景别

1)概念:被摄物在画面中所占位置与比例的大小。

5

景别本身无意义,主要是指一种摄影机操作的方法,只有其在和影视作品的内容本身相联系时才会有重要的叙事与表意意义。

2)景别的总体作用:

A、景别的变化带来的是视点的变化,它以不同视距来满足观众视觉心理的要求。

B、景别的变化是实现造型意图、形成节奏的主要因素之一。

C、景别的变化使被摄物的范围变化具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3)景别划分的依据:以人(成年人)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大小为主要依据。 4、景别分组与说明:特写组、中景组、全景组。 A、特写组:

大特写 big close-up——物体(人)的细部、局部,如脸、手、脚。 特写 close-up——头部(稍带肩)。 近 close shot——胸部以上。 B、中景组:

中近景 medium close shot——腰以上,常用来拍摄对话场面; 中景 medium shot——膝以上,常用来拍摄小幅度的动作场面。 C、全景组:

人全 full-length shot——人占满整个画面,“顶天立地”。 全 full shot——一个场景或一群人的全貌。

远 long shot——人物比例很小,以表现环境为主的外景镜头。 5)景别小结 2、角度

1)角度就是摄影视点,就是摄影机相对于被摄物所处的位置。

2)角度的作用:造成构图变化、创造视觉风格、增强戏剧性、控制观众。 3)角度的分类与说明:

A、摄影高度:平拍、仰拍、俯拍。 B、摄影方向:正拍、侧拍、反拍。 C、观众心理:主观性、客观性。

注意:现代电影(影视广告)的角度特征:

6

在拍摄中全景时,机位一般齐腰(即低机位),好处: A、容易产生前景,前景的运动可以加强视觉效果。 B、易于表现空间,使画面具有三个以上的层次。 C、虽然属于特殊的机位、不正常,但是最舒服的视角。

第五讲 镜头的构成(二)

3、摄法

1)摄法就是摄影机的工作方式,摄法决定着摄影机如何运动。 2)分类: 固定摄影

移动(运动)摄影——推、拉、摇、移、手持、升降

A、固定摄影:最古老的拍摄方法——客观冷静、善于表现相对“静止”的对象。

B、推:沿视轴向前移动。

C、拉:沿视轴向后移动。与“推”相对。

D、摇:摄影机位置不动,以三角架为中心,摄影机做垂直或水平运动。 E、移(横移):摄影机沿水平方向做横向运动。

F、手持摄影:用手或肩做支架,由摄影师人体的移动造成摄影机的运动。 G、升降摄影:摄影机依托升降设备(升降车、升降臂)做上下运动。 3)摄法小结

4)现代电影运动的特征:

A、小的升降,移动的广泛使用,使画面美感增强,为构图而产生。 B、电影摄影机综合运动,加强时空的衔接;让复杂的调度紧凑的组织在一起,又同时保持时空连续的可能。

4、光学镜头

1)对标准镜头的理解:

通俗来讲,用标准镜头拍摄成像时,景物的距离感与人眼的正常感觉类似。其镜头的焦距约等于成像平面的对角线。

7

胶片 标头 电视摄像机(广播级)——略小于16mm胶片的标头,大约23—25mm。

2)长焦镜头(附“成像效果比较图”——幻灯片) 附图:

被摄 物

焦 距(f ) 16mm 25mm 35mm 50mm 135mm 58mm 120mm 75mm 焦平面 视场角

主轴 焦点 像平面

物 距 光 心 像 距 注意:从造型角度上讲,镜头的视场角反映了摄影机(摄像机)记录景物范围的开阔程度。在实际拍摄时,如果需要改变视场角的大小,一般只能通过改变镜头焦距来实现。因此,在成像面尺寸不变、拍摄距离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长、视场角越小,景深越小;反之,镜头焦距越短、视场角越大,景深越大。

3)广角镜头(短焦镜头) 4)变焦镜头

a、由几组镜片组成,是一组定焦镜头的替代物。 b、变焦镜头的倍数是指从广角到长焦的比率。 5、特技

1)特技——用非常规的方法,创造独特的影像语声音,是影视作品的基本表现手段。

2)摄影特技:拍摄速度(升降格)、光学特技。

8

3)洗印特技:叠、淡、划;调色、补光。

4)美术特技:模型(主要用于背景、道具、角色)与化妆。 5)电脑特技:CG、合成、调色。 6)演员特技:武行、动作替身等; 6、长度

1)镜头(35mm摄影机)的长度单位: 2秒=3英尺 2秒≈1米 1英尺=16格,1米=52.5格 2)长镜头

巴赞的长镜头概念:若一个事件的主要内容要求两个或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则蒙太奇要被禁用,一个镜头当中应该完成多个动作元素。(景深长镜头)

显然,从理论上讲,长镜头理论与蒙太奇理论是“不共戴天”的。 3)短镜头

附:常规影视作品长短镜头的主要特征:

1、故事片:大量短镜头组成的场面中必须要有若干个长度合适的长镜头,以交代环境的主要情况并产生节奏。

2、影视广告:“短镜头+快速剪辑”盛行。原因:本身时间的限制;流行文化的左右。本质上讲,“长短搭配”可以出更好的效果——对比的力量。

第六讲 分镜头的依据与场面调度

1、分镜头的依据 1)为什么要分镜头

A、分切与组合是电影(包括影视广告)的基本表达方式。 B、分切的基本原因:

物理原因:在电影诞生的早期,电影胶片的长度十分有限,最长也只有一分钟左右。这就要求必须对影像进行分切。

观众接受原因:人们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的生活习惯和心理规律——选择、省略与概括。

电影艺术特性原因:电影是省略的艺术、电影时空的假定性。

9

2)依据之一,剧本内容(为分镜头而解读剧本) A、故事的叙述逻辑支点——视点

B、人物动作的逻辑链——做什么的逻辑先后顺序

注:关于“心理变化的线性链条”, 影视广告剧本做不到,往往也不做;而优秀的电影剧本都会深入做。影视广告(商业)剧本只重视外部动作的好看性、意外性,以及表现重点的突出性。

C、戏剧性——冲突与巧合

3)依据之二,叙述重点(导演要强调的内容,在分镜头时必然要重点观照) 4)依据之三,时空安排(省略与强调) a、时空压缩(省略); b、时空扩展(强调)。

工具:镜头的运动、镜头的数量、镜头的长短、镜头的格数(升格与降格)、音乐与音响。

5)依据之四,演员表演

a、导演对演员表演的预先设计与现场判断(职业与非职业、主演与群众); b、场面调度——摄影机与演员表演的配合。

c、对人物外部动作的设计——每个镜头都应该设计大量的外部动作,没动作的人物镜头是不存在的。(有意识的设计对话、设计动作,把人物内在的矛盾视觉化、镜头化。)

6)依据之五,影片类型与风格 7)关于分镜头实际工作的补充说明: a、选景、定景的重要性 b、分镜头工作的两种方式 c、具体要求

d、故事版(Storyboard)的重要性:节约拍摄时间、提高效率——同场景、同方向、同机位镜头一次性拍完;防止疏漏和错误;减轻主创人员的现场压力。

2、场面调度 1)场面调度的源流

a、场面调度一词最早出自法文,原意为“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

10

中”,起初是戏剧艺术的专门用语及概念。

戏剧场面调度,是戏剧艺术中导演的重要创作方法之一,是导演对演员(人物)在舞台上位置移动的处理方式,是导演在戏剧舞台上调动演员,创造戏剧特有的舞台艺术形式的重要方法。(比如,演员从后台走出,要经过怎样的行走路线,到达舞台的什么位置;如有与另一个演员的对手戏,这个演员什么时候上台,是在道具的前面上,还是从后面绕过来,两位演员在舞台的哪个表演区对白等等。)

b、由于电影和戏剧在艺术处理上具有某些共同性,场面调度一词也被引用到电影创作中来,意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最早将戏剧场面调度方法引入到电影创作中来。

电影场面调度基本上包含两个层次:演员(人物)调度与镜头调度。具体而言,电影场面调度是指,导演通过对演员(人物)的位置、动作、行动路线、行动方向及摄影机的机位、拍摄角度、拍摄距离和运动方式等进行控制和调度,以获得艺术效果的影视导演创作方法之一。

电影场面调度的灵活性可以使演员和摄影机同时处于运动状态,使演员的表演和动作在一个镜头中,不间断的进行下去,同时有利于展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电影场面调度的方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因此,本讲在理论上的归纳也只是为诸位初学者提供一个理论参详与实践应用的参照物。

c、从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来看,电视场面调度与电影的场面调度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尤其是电视剧),电视场面调度也包括人物和摄像机两个方面,借助于摄像机的镜头所容纳的画面范围(景别)、摄像机的机位、拍摄角度和运动方式等,对画框内被表现的对像加以调度和拍摄。

但从总体来说,电视场面调度主要侧重于摄像机的调度,去弥补人物调度的不便,特别在电视新闻和纪实片等片种中更为突出。而电影场面调度则比较强调演员(人物)调度的重要性。

2)影视场面调度的艺术特色与功能

A、丰富影视画面语言和造型形式,增强画面的概括力和艺术表现力。 B、通过场面调度创造特定的情绪和艺术效果,渲染环境气氛.

11

C、通过场面调度为后期剪辑提供了语句素材,构成了影视作品的完整叙事过程。

D、有助于对影视作品节奏的把握,形成节奏的变化。 E、场面调度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F、通过运动摄像对现实时空的连续表现,实现对人物活动和环境的完整表现,形成长镜头的纪实风格。

G、场面调度丰富了画面语言和造型形式,提高了影视作品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

3)电影场面调度的具体实施与技巧 A、镜头内的场面调度技巧

横向/平面场面调度、纵向/纵深场面调度、对角线调度、上下/高低调度、环形、螺旋形调度。

B、影视作品整体场面调度技巧

影视作品整体场面调度技巧还可以称之为影视作品整体蒙太奇技巧。影视作品整体场面调度技巧存在的基础是,充分强调影片的表现性与戏剧性,因此这一技巧在影视广告作品中最为常用,同时其也是影视广告创意的思维起点之一。

包括:对比性场面调度 (对比蒙太奇)、重复性场面调度(重复蒙太奇)、象征性场面调度(象征蒙太奇)。

第七讲 轴线

1、轴线概说

1)轴线,是指被摄物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所形成的一条假定(虚拟)的直线。是在镜头转换中,制约视角变换范围的界线。

换句话说,就是在同一场景中拍摄相连镜头时,为了保证被摄物在画面空间中的正确位置和方向的统一,摄影角度的处理要遵守轴线规则,即在轴线一侧180°之内设置摄影角度。(幻灯片的3个图)

经验之谈:轴线规律重要也不重要——需要明确反映人物关系和环境关系以及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重要;而在表现人物内心、状态化时,不重要。

2)总角度:又称“总方向”、“主要角度”。为保证景物空间关系的统一和正

12

确表达场面调度所确定的全景拍摄角度。开始拍摄一个场景时,先要规定出全景的角度,即表现该场面的最佳角度,这将是总的摄影方向,其他镜头也就根据这一选定的方向进行拍摄。一般而言,一条轴线有两个总角度。

注:“总角度”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在拍摄二人关系时的“顶角位置”。 3)顶角位置:顶角位置是电影摄影角度的一种。两个被摄对象形成的关系线作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在其顶角上设置的摄影角度。(该概念中暗含“三角形原理”的意义。)

4)我们看一个由于不遵循轴线规律(视线方向)而造成的观众视觉混乱的案例。(幻灯片)

错误点:布光混乱(人物受光面的亮度与色温不统一)、视线错乱。 5)我们看一个复杂且经典的会议场面调度和轴线使用案例。(幻灯片) 考虑:为什么我们看得很舒服、很清楚?

2、双人关系场面(体现轴线几乎所有的基本问题) 1)三角形原理

在关系轴线的一侧可以形成一个与关系轴线相平行的三角形,摄影机的机位设置在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端位置上,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三角形机位布局。

三角形原理的基本机位布置方式(幻灯片) 2)内、外反拍(幻灯片、片例)

3)(双人关系镜头中)单人镜头的基本构图要求

A、视线:演员甲的视觉核心始终要在画右;演员乙的视觉核心始终要在画左。

B、构图:演员甲在画右,画左留白;演员乙在画左,画右留白。 4)术语解释:

正打与反打(又称“正拍与反拍”)——处于前一个镜头(正打)拍摄方向的反面或侧反面角度的第二个镜头(反打)。

3、多人关系场面

核心观念——“两个人一条轴线,三个人三条轴线”。 1)找出主要人物,依据其视线方向、运动方向来确定轴线。

2)当拍摄众多人的大场面时,一般可以依据主要关系归纳为“两人”来拍。

13

重点在于准确的找到矛盾的势力双方。

3)当众人呈现线性排列时,多采用“串糖葫芦”法,拍成一排进行拍摄。 4、越轴拍摄(后有专述) 5、多条轴线的混用(后有专述)

要点:a、明确最主要的轴线(使用次数多)

b、明确每个镜头在不同轴线上的位置 c、将演员的视线限制在规定的轴线之内 d、寻找共同的机位

大家注意:这里有一个“枢轴”,即“参照物”的概念。 4、运动场面

1)定义:沿被摄物的运动方向做一条放射线,就是方向轴线。运动轴线一般由人物的运动方向而决定。

2)方向轴线两侧各存在180°两个总角度。

3)核心方法:为了确保银幕运动的连续性,被摄物必须始终向画面的一个方向运动,想象运动轴线为一条直线,摄影机总在直线的一侧拍摄即可。

4)错误摄法(如图):由于反复跳轴,视觉上给人造成了方向上的混乱感。 (板书画出4个机位图) 5)追赶、分离与相聚的画面呈现

6)表现连续运动最简单的方法——“出画与入画” 右出、左入;左入、右出。

7)常用的正方向(正运动):左→右——现代人类常规的文字书写方向。 反方向(反运动):右→左。

8)片例综合分析——《疾走罗拉》罗拉奔跑的场面调度。 5、轴线的超越

超越轴线的意义——创造真实的影视空间和富于表现力的画面构图。 越轴方法一:通过演员(人物)调度改变轴线的方向而越轴。(又称为“假越轴”)

越轴方法二:利用摄影机连续移动而越轴。

越轴方法三:利用多条轴线自然过渡而越轴。(也就是利用“枢轴”跳轴)

14

“枢轴”的使用范例——被摄三人处于“L”形布局的位置。

场景中,三个被摄对象围坐在方桌的一角交谈,从俯角的平面来看,呈“L”形关系轴线。我们可以按照上面介绍的“枢轴”概念进行镜头调度,也可以按外反拍三角形布局安排机位。

越轴方法四:利用“中性镜头”越轴。 越轴方法五:利用“插入镜头”越轴。

越轴方法六:当场景中存在“双轴线”时,以其中一个轴线为主,以实现画面内空间的统一。

越轴方法七:硬越轴,也称为轴线反打。 注意: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看到,其实轴线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时刻存在,因为我们人眼和感觉器官的自主功能,在出现违反轴线规则时,有广阔的现实空间作为参照物,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自行调整,适应轴线的变化;但是,经过摄影机的镜头所摄取的画面,由于视角和表现区域的限制,缺少了参照物,这时如果违反了轴线的规则,随意调度摄影机越过轴线,必然给观众造成物体运动方向混乱的视觉感受。

第八讲 导演工作与制片工作要点

1、导演组与制片组的组成

2、导演在影视广告制作流程中的具体工作:前期、中期、后期 3、制片主任的主要工作 4、导演与其他剧组成员的合作

第九讲 剪辑(一)

引言:库里肖夫效应”(库里肖夫,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一项著名的镜头组合实验,其先拍下一位莫斯科小剧院男喜剧演员的无表情(不表演)的面部镜头,再分别拍下汤盆、漂亮女人、棺材三个镜头,然后,将面部镜头分别同这三个镜头组接在一起,给学生们观摩。他们惊奇的发现:脸+汤盆=食欲;脸+女人=好色;脸+棺材=对死亡的恐惧。

15

以此试验,其总结出:

a、镜头本身无意义,是中性的。

b、表演在蒙太奇中只须做出动作,不必表达涵义。 c、一部影视作品是建立在蒙太奇之上的。 以现在的影视理论来看,剪辑的作用在于—— a、以镜头连接叙事。

b、以镜头的组合表现思想意念的涵义。(“库里肖夫效应”) c、用镜头切割空间,整合、扩大空间,重组空间。 d、用镜头打碎时间链条,延伸或缩短时间,重塑时间。 e、创造影视作品特有的节奏。 1、剪辑概说 1)剪辑工作的性质

A、视听语言、视听构思的最终完成。

注: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存在三个相继的阶段——编剧、导演、剪辑。 B、再创作的过程。

注:世界两大电影体系——前苏联、欧洲电影体系中,导演全面掌控整个剪辑过程,剪辑师实际上是导演的“手”,协助导演最终实现艺术构思。(导演中心制)

美国好莱坞电影体系中,除了少数知名的“腕级”导演外,其他绝大多数电影导演都不被允许参与到剪辑创作中来,而剪辑师进行独立的再创作。这就造成了好莱坞电影的多版本存在。(制片人中心制)

另外,在当今影视广告的制作过程中,导演往往参与到剪辑过程中来,力图在剪辑台上实现新的感觉和新的视听表达。

C、强调作品剪辑的逻辑连贯。

对逻辑连贯的正确理解——在影视作品中,实际有时人物动作是不连贯的,运动速度也不连贯,细节也不连贯,但逻辑要连贯,也就是“感觉连贯”。大感觉对即可。细枝末节不要死抠,没有人会特别的注意。

导演最好的剪辑状态:在对已拍摄素材、剧本大致内容成竹在胸的基础上,基本不再去看剧本和预先设计,仅仅去尊重与追随自己对影像与声音的综合感

16

觉。

2)剪辑工作的内容

A、镜头的连接(初剪)——按照分镜头的顺序将素材连接起来。 一般该工作方式只适用于剧本中的逻辑叙事段落,即线性的,而不太适合于平行蒙太奇结构和交叉蒙太奇结构。

B、整体结构的安排与长度的调整(细剪)。 C、声画关系的处理。 3)剪辑工作的基本要求:

A、逻辑性(内容)清晰——用镜头把故事讲得很清楚。

B、运动性(形式)流畅——使用综合运动来掩盖剪辑点得存在,让剪接点“消失”。

2、常规叙述式剪辑 1)连续剪辑 2)平行剪辑

3)常规叙述式剪辑的一般整体性模式 4)常规叙述式剪辑小结

A、常规叙述式剪辑如其名称一样,是当下影视作品中最为常用的、常规的剪辑方式。与平行剪辑相比,连续剪辑视听冲击力明显不够,但其叙事却可以做到足够流畅;平行剪辑视听冲击力大,每一个镜头都是以一个强烈的“动作”开始,虽然强烈的动作有时可以忽略观众对剪辑点的关注,但是如何做到流畅叙事则是其难点之一。

B、叫板式剪辑:是一种“说到即出现”的剪辑方式。即本镜头人物说到一件事物,然后快速切到的下一镜头中就以这一事物为视觉主体。这样的剪辑方式事实上是把连续剪辑巧妙的转变成了平行剪辑,加快了叙事节奏。

C、平行剪辑与交叉剪辑的理论提法区别:(影视理论往往落后于影视的实际创作)

3、表现性剪辑

1)心理式剪辑:主观镜头剪辑、闪回剪辑 2)情绪式剪辑

17

不以叙事为依据,而是以剧中人物、导演或观众的情绪为依据进行剪辑。也就是,在故事讲清楚的前提下,将情绪化的东西提出来进行技巧化的渲染与表现。但这时也要注意——大篇幅的情绪式剪辑,需要创造出一定的节奏和速度。

技巧之一:空镜头。 技巧之二:重复。 技巧之三:杂耍蒙太奇。

技巧之四:两极镜头的大跳跃。(全—特—全—特) 技巧之五:情绪动作。 技巧之六:情绪色块。

第十讲 剪辑(二)

4、反叙述式剪辑

反叙述剪辑就是故意破坏叙事的逻辑规律性,而造成视觉混乱的剪辑方式。 1)跳切

跳切就是在时间连续、动作连续的一个段落中,镜头剪辑明显呈现出断裂、跳跃的视觉效果。

2)戈达尔的跳切

戈达尔的地位:“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跳切大师、鼻祖。 经典代表作:《筋疲力尽》。

核心手段:在常规叙事段落中跳切,无限夸大跳跃感——“破坏美学”,展现情绪。

▲银幕上,上一镜头与下一镜头,银幕视觉中心形象要有一定的联系性,即寻找“跳跃”当中的相似性,如运动方向的相似性、动作的相似性。其实,这种相似性的寻找是为了“跳跃”感更加突出。

3)安东尼奥尼的跳切

纯粹的心理式运动,不含太多省略时空的意义,即把“推”变成“切”。 经典代表作:《放大》 4)跳切的实质

省略时空、展现情绪(急躁、迷惘)。跳切是一种电影视听手段诗化的方法。

18

5)颠倒切

方法:假如被摄物的一个连续动作由5个镜头拍摄完成,在后期剪辑时,把镜1和镜5之间的镜2、3、4进行颠倒剪辑。(幻灯片)

这种颠倒切的剪辑方式是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

5、剪辑点

1)动作剪辑点(最为常用的剪辑点) 选择剪辑点的依据是被摄物的动作特征。 A、“动中剪”的基本要求:

两个镜头表现同一个动作;动作的高峰值保留在第二个镜头的开头;剪辑点一般选择在动作的1/3,2/3处。

B、“动后剪”的基本要求:

两个镜头完整拍摄了同一个动作;动作完成之后3格(3桢、1/8秒),切入第二镜头。

2)情绪剪辑点

按照人物的内部动作来剪辑的方法,与动作剪辑是两种性质不同而又相辅相成的剪辑手段。

情绪剪辑点,即在人物激情的高潮处,利用前后两镜头在情绪上的一致性来切换镜头,不必依靠任何外部动作或声音等,同样可以使镜头衔接得十分流畅自然。

常用方法:其一,在外部动作显然已经结束或根本就看不到外部动作的情况下,将镜头尺寸留得长一些,然后再切入下一场戏。(“抹平”剪辑点)

其二,在外部动作结束的后,切入环境空镜头(如河流、废墟、古树等),然后再切入下一场戏。

3)运动镜头剪辑点

选择剪辑点的依据是综合运动的形式。 A、动接动:

与“动作剪辑点”的关键区别在于,动作剪辑点是同一视觉主体的镜头切换方式,而“动接动”则是不同主体镜头的切换方式。

画格不能有停止,要寻找上下镜头之间综合运动中的相似性。(如速度、方向、角度、景别等)

19

B、静接静:

在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镜头切换方式。静接静是相对而言的,多数是指镜头切换前后的部分画面所处状态。静接静更多注重镜头的连贯性,不强调运动的连续性。

C、静接动:

动感不明显的镜头紧接动感十分明显的镜头的剪辑方式,这种节奏上的突变要求,前一镜头的画面中往往蕴藏着强烈的内在情绪。

D、动接静:

在镜头动感明显时紧接静感明显的镜头的剪辑方式,这种剪辑方式会在视觉上和节奏上造成突兀停顿的感觉。

4)剪辑台上的“时间观念”

A、一般情况下,应该在前一个镜头动作完成之后3格(3桢、1/8秒)左右,再切入第二镜头,否则给人的感觉是动作不稳或飘的感觉。

B、如果一个动作结束后,想做出稍加停顿再接入下一镜头的感觉的话,那么就至少要在上一镜头的画面动作结束后再留1英尺(16格、2/3秒)再切。

C、如果想给人顿一下的感觉,那么至少就要留出3英尺(48格、2秒)。

第十一讲 声音与声音剪辑

1、声画关系

总的声画关系:同步、对位(对立、并行)。

注:同步与对立关系在影视广告作品中使用的最为广泛。 真实的声画空间:

△一定要注意声音的景别。(如一个人物步行由近及远,声音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其脚步音量在逐步变小)

△一定要注意镜头切换过程当中的声音冲突——声音变化很大程度上夸大了镜头的跳跃感。(由于画面景别与声音景别的必然联系性,连续频繁的景别切换造成声音在直感上的忽大忽小,这无疑夸大了镜头的跳跃感。因此,总的说来,在考虑声画空间真实性的前提下,镜头分切不能太频繁。)

△一定要注意环绕立体声与画面转换的冲突——一方面,立体声更加适合于

20

长镜头。另一方面,轴线在立体声状态下格外重要。(如汽车从画左向画右驶过,则声音相位也是从左向右的;但下一镜头如若跳轴,则声音相位就会迅速倒转。) 声音对画面的替代:

对于交待性的叙述镜头,考虑到整体节奏、风格和作品整体时间,声音可以替代一定数量的画面。

2、声音剪辑技术概说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5y.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