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蓉《货币金融学》课后习题-货币均衡和金融稳定(圣才出品)

更新时间:2023-05-06 13:3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 13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和金融稳定

一、思考题

1.如何理解货币均衡和货币失衡?

答:(1)西方学者的货币均衡理论不如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供给理论那么成熟,在其理论中,对究竟什么是货币均衡的问题存在着分歧,其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

②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

③储蓄与投资相等。

我国的经济学家对货币均衡的普遍理解是货币均衡即为货币供求平衡,是指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基本相等,以s M 表示货币供给量,d M 表示货币需求量,则s d M M =。

(2)货币失衡即货币非均衡,尽管各国货币当局都将货币均衡作为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但事实上,货币失衡才是经济生活中一种普遍的现象。一旦货币供给量与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不一致时,就出现了货币失衡现象。

货币失衡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通货膨胀,其含义是货币供给量超过了货币需要量,即货币供给大于社会经济生活对货币的实际需要;通货紧缩,也称通货不足,指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要量,即货币供给满足不了社会经济活动对货币的实际需求。

2.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的关系如何?

答:在现代经济运行中,一方面,社会总供给需要一定量的货币来帮助其实现生产,从而提出对货币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总需求作为社会货币购买力的总额,其载体为货币,所以一定量的社会总需求的形成也离不开相应的货币供给。因此,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

2 / 13

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1)货币需求与社会总供给

货币需求量是社会最终产品实现其价值时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在一定货币流通速度下,社会最终产品的价格总额决定着货币需求量。社会总供给是由社会最终产品构成的,由此,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①社会商品供给规模对货币需求的制约。从根本上说,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有多大规模的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产流程。

②社会商品生产周期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即使生产规模不变,生产周期的延长也会增加货币需求。

(2)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需求作为一定时期内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由该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流通速度之积构成。其构成通常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净出口需求。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应量通常是由银行体系的资产业务活动创造出来的。一方面,银行通过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金贷款,形成了直接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由贷款进入流通的货币供给量经过复杂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后,形成了政府机构、厂商以及个人的收入,从而间接地增加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另外,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也会扩大净出口需求。由于货币乘数效应,所形成的社会总需求通常是货币供给量的数倍,因此,调节货币供给量的规模就能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扩展水平。

3.从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出发,谈谈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答:(1)紧缩政策。在面对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时,各国采取的典型方法是采取宏观的

3 / 13

紧缩政策来减少总需求,抑制价格上涨。紧缩政策一般包括两种: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

①紧缩的货币政策。当经济运行中出现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会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达到紧缩的效果:一是减少货币供应量,二是提高利率。

②紧缩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收减支的办法来抑制总需求的增长,实现宏观紧缩。财政政策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治理通货膨胀:一是增加税收,二是减少政府预算,三是减少财政转移支付。

(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为抑制或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而采取的物价与工资管制或指导的政策与措施的总称。其主要方法有:

一是实行工资-价格管制。

二是实行工资-价格指导。

三是利用税收的激励作用。

(3)供给政策。尽管理论上通货膨胀的成因有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之分,但在现实经济运行中,这种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并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成因往往由两者共同组成。因此,在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时,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运用刺激生产力的方法来增加供给,以同时解决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主要的措施有:

一是减税。

二是削减政府福利开支和政府开支增长率。

三是减少政府对企业活动的限制,让企业更好地扩大商品供给。

(4)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将工资、政府证券收益以及其他收入与生活费用指数如CPI 相联系,一律实行指数化,使各种收入随物价的变动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抵消物价波动的影响,并且可以消除因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分配不公平和减弱政府实行通货膨胀的动

4 / 13

机。 实施指数化政策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实施有限的指数化方案,另一种是实施全面的指数化方案。

4.我国1998年通货紧缩的成因是什么?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治理?

答:1998年到1999年通货紧缩的原因是内外两方面的:

(1)外部原因。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为摆脱危机,大幅度贬值本国货币,向世界市场低价出口商品,我国对外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代价是降低了我国商品出口的价格竞争压力,出口的受阻,影响国内需求,导致通货紧缩。

(2)内部原因。1998年、1999年是我国国有企业改制时期,这个时期的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了通货紧缩,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①我国多年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形成了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而低水平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造成众多产品供大于求,引起物价下降。

②国有企业改制,一方面下岗分流,直接导致员工收入减少,消费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原来的稳定预期被打破,居民的消费行为变的更为保守,都在推迟消费需求,现实消费需求的不足导致商品变的过剩。

③金融机构房贷意愿消极。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期缺失导致贷款坏账率居高不下,1996年底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坏账率高达20%,又遇到国有企业转制,国有商业银行考虑自身生存问题,出现了“惜贷”现象,市场货币供应不足。

④政府调控政策滞后,加剧了通货紧缩的形成。

治理措施:

一是依靠时间,整个国民经济经历一场旷日持久的严重衰退,效率低、没有竞争力的企

5 / 13

业终因支撑不住而破产、退出,通过大幅度报废、压缩现有生产能力使得总供给剧烈收缩,从而使整个社会的供需在一个较低的生产能力水平上,重新达到平衡。

另一种办法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找出或创造出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来消化掉过剩的生产能力,使供需恢复平衡。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由于各种有消费能力的社会需求都已经实现了消费,只有像美国参加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特殊的机会才有可能在短时间里由政府创造出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来。但是,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市场发育不完全,消费条件不充分,尤其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9.6%的农村地区,因为基础设施的限制,还有一个很大的具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没有办法实现消费的愿望。

5.结合目前的金融危机,谈谈如何加强我国金融稳定。

答:(1)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为金融稳定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较快发展。继续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步骤地推进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加快推进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明晰产权主体,完善公司治理,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把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3)优化融资结构,健全资本市场。

积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做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促进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6 / 13

丰富资本市场产品。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

(4)加强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

密切跟踪银行、证券、保险以及跨行业、跨市场和跨地区金融风险,尽快建立金融稳定指标体系和早期风险预警体系,完善金融系统脆弱性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加强金融风险的监测与预警。为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防范,中国人民银行将自2005年起定期发布《金融稳定评估报告》,对中国金融体系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向市场提示风险。

(5)加快建立和完善金融安全网。

中国的金融安全网包括审慎的金融监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和存款保险制度、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以及保险保障制度。要着重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包括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内的存款保险制度。同时,协调配合有关方面健全和完善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和保险保障制度。

(6)完善相关金融法律制度,改善金融法制生态。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加快推动有关金融立法工作。包括:尽快促成《征信管理条例》的出台;积极参与并关注《企业破产法》和《刑法》条文的修改;根据《破产法》的基本原则,考虑金融机构破产的特殊性,推动制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认真配合做好《证券法》的修订;抓紧起草《反洗钱法》;进一步研究金融机构退出、存款保险、金融控股公司立法、资产证券化、委托理财等方面的法律关系问题。尽早出台这些法律法规以及实施细则,改善金融市场重要法律法规不健全、某些重要金融活动无法可依的现象,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清理我国金融法律制度。

(7)促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创造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

进一步推动支付结算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建设征信体系,培育公众的信用意识,培养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5i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