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科学发展观

更新时间:2024-02-17 07:45: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什么 ?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要关注全体人民的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为人人都能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平等机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上的重大飞跃,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说到底,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篇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三:科学发展观

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定过程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定过程

1999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最早提出科学的发展观这个新概念。

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2003年10月中旬,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二、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概括地讲,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是提出并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依据和关键所在,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实引发思考

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国际经济地位日益提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走过了长

达20多年的黄金发展期。其间虽然经历过93-96年的通货膨胀,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98年以来的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严峻考验,但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见表-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国际经济地位日益提升。

表-2 中国的经济总量(GNP)在世界中的排位(单位:亿美元)

本表资料来源于国际组织数据源,仅供参考。括号中所列数为参与排序的国家和地区数。

改革开放之初,78、79 GDP 才三四千亿元,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03年以来,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

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中的排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第10位上升到第3位 人均国民总收入2002年1100美元 2006年2010美元 2008年2460美元

但与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极不协调的另一现象——贫富差距,也在我国不断加剧。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深层隐患。基尼系数是用来测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统计指标。我国的这一指标从1978年的0.16,迅速上升至2000年的0.458,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见表-4)并且收入不均衡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已在现实中得到了显性表现。(各种因贫富差距悬殊引发的矛盾激化事件,媒体时有报道)

1978年0.161980年0.281990年0.3431993年0.4072004年0.4725

0 0.2 0.3 0.4 0.61 绝对平均正常 警戒 危险 极端不平等

我国近二十年来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对比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这两大焦点之间的关系呢?贫富差距的拉大是与“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相悖的。

从经济发展的含义来看,经济发展,不同于仅仅偏重于数量方面的经济增长它是个既包括数量,又包括质量的内涵较广的概念。比如由增长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等,以及广大人民物质福利的改善,环境质量的提高等。备受国人推崇的GDP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量度指标,却无法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的程度。而以基尼系数的节节攀升为标志的贫富差距的扩大,则表明了当前收入分配结构存在的严重弊端。当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时,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的人们还看不上电视,喝不到自来水,更不必说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和教育服务。这种让人尴尬的现实,暴露出我国发展的成果还没有惠及到全体人民。这无疑会影响国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从深层次上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几大基本挑战

? 人口三大高峰压力即人口总量高峰、劳动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 ? 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

加,人均自然资源量不断下降。(粗放型增长模式) ?

城市化进程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农村劳动力转移)

3.28 3.33 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及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

? 地区间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贫富差距拉大对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形成潜在的巨大压力和不良效应。

? 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恶化的状态不断显现。(沙尘暴、山体滑坡、泥石流) ? 信息化进程和科技竞争能力亟待提高。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发 展——科 学 发 展 观 的 第 一 要 义 , 党 执 政兴 国 的 第一 要 务 。

发展是通过提高经济和社会条件使得所有人达到一个合理的生活水平。

发展可以简要地理解为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没有事做---电视、电脑、电子产品丰富我们的生活,汽车、飞机、手机方便我们生活。收入多了,除了生活必需品,买其他甚至奢侈品)

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国际社会对发展问题的普遍关注始于20世纪40年代。二战后,全球经济受到严重破环,战后重建、发展经济成为许多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经济增长成为普遍共识,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尺。这种发展观(发展的内涵是经济增长)对促进战后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也带来了经济结构失衡、资源极大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等严重社会问题。 1962年美国出版《寂静的春天》,对杀虫剂DDT破坏大自然、危害生命的行径提出了尖锐批评,从而提出了人类如何同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向人们敲响警钟: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地球消化吸纳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经济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突出等决定了我国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 、核 心——坚 持 以 人 为 本。(科学发展,就是要让咱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身边的一切都是老百姓在劳作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历史上一切违背人民利益的政权最终都被强大的人民推翻,推

动社会前进步伐)。所以,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收入、医疗保险,教育、土地问题等都是人民关切的民生问题。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新医改备受国人期待,我们老百姓求医看病有望得到更多实惠。

三 , 基本 要 求——坚 持 全 面 协 调 可 持 续 发 展 。

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为什么要坚持全面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经济建设——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收入要增长、生活要改善——生产力提高)

政治建设——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经济发展需要保障:要有法律制度来规范,在共产党的领导

下还要和多党派加强合作,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文化建设——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提高文化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高思想觉悟) 社会建设——和睦相处的社会条件 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例一: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增长很高,一度超过了欧共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挤身工业16国。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巴西为经济起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农民极度贫困,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反对派遭到血腥清洗,巴西一亿三千万人口中有七千万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例二: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伊朗的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10多倍。但是,在经济增长后每年竟要支付一百七、八十亿美元购买军火,想做军事大国。同时,大量的资金用于大项目上,导致了统治阶层中普遍腐化。结果,长达一年之久的示威和暴乱。原来95‰拥护巴列维“现代化”的人们反过来推翻巴列维和他的军队。伊朗的经济起飞又猝然而止。

怎样全面发展?

国情决定现阶段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但必须防止和克服“单打一”的倾向,破除“唯GDP论”和“GDP崇拜” 在抓住中心同时,注重解决好瓶颈制约和薄弱环节问题。

协调,就是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协调发展,就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发展效益等方面比例适当、结构合理,因而能够达到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共同发展的状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55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