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环境地质背景与基础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8 07: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 言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位于云贵高原之东部,隆起于四川盆地、广西丘陵盆地和湘西丘陵之间的山区省份,面积176167平方千米。由于地质结构特殊,其自然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是我国山地环境地质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

地势 全省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100米,全省最高峰时赫章县南部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处在黎平县东部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148米。

晚新生代以来强烈的面型隆升,致使长期河流切割,侵蚀和溶蚀,全省除西部威宁及其附近的赫章、钟山区局部为保存较完整的高原面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已被切合成深山峡谷,山体破碎,地表崎岖的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其中,高原和山地起伏大,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89%,丘陵及河谷盆地规模小,约占11%。全省主要山脉有:

乌蒙山脉:从云南伸入本省威宁黑石头,分为三支:东北一支过草海、经赫章恒底,跨云南大黑山2689米,向东南横穿毕节乌箐梁子2217米,大方大营上2092米,抵金沙白泥窝大山1884米。东南一支经赫章妈姑、兴发、纳雍、织金新寨大山2165米,抵乌江三岔河北岸。南支从韭菜坪经六盘水市的钟山、水城、盘县的轿子顶2628米,至兴义白龙山2207米和兴仁、贞丰、安龙交界的龙头大山1967米。

大娄山脉:北东向贯穿黔北,是我省北部屏障,西起金沙石场,主脉介于仁怀与遵义、遵义与桐梓之间。著名关隘娄山关位于主脉脊梁上,分为三支:西北经习水双龙、良村、东皇抵赤水官渡山区;东北支经宽阔、取笋坎。沿芙蓉江与红渡河分水岭直抵贵州与四川边界;东南支从绥阳经梯子岩,抵乌江北岸。

苗岭山脉:横亘贵州中部、面积广大,为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从西到东的山系:息烽的南极顶1749米,经修文、贵阳西北、清镇、平坝、安顺、长顺抵紫云的马鬃岭1681米为一系。开阳羊场经龙里洗马河、亮山1713米,云雾山1583米,惠水摆金抵平塘、罗甸北为一系。瓮安盖头山1455米,经福泉、麻江、都匀与贵定交界的斗篷山1961米抵独山与三都的更顶山1665米为第三系。雷公山为第四系,它占据黔东南的绝大部分。南从广西九万大山进入贵州荔波、从江、榕江的月亮山1490米,经三都与榕江交界的小脑坡1562米,沿雷山县中部的山脉最高峰雷公山2179米,次峰雷公坪1980米,经剑河剑鼻岭1626米,直抵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构成所谓九万大山区。

武陵山脉:位于我省东部,北东向进入湘西,是长江南岸支流乌江和沅江分水岭。它的最高峰时凤凰山2572米和梵净山2494米,向西南伸展抵石阡与施秉交界佛顶山1870米。

丘陵盆地相间,丘陵分布较散。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相对比高100~200米为多,大都是谷宽坡小,地面起伏不大。盆地分布局限,大多为相对比高小于50米的喀斯特盆地与河谷山间盆地。山丘之间分布着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

河谷深落差大。贵州河流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流域,以苗岭和乌蒙山局部为分水岭。主要河流发源于西部,少数与中部,全省河长大于10千米或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984条。

气候 贵州位于北纬25~29○之间,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适中,雨热同季,气候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详见第一篇第二章第七节二、(二))。

河流水系 我省河流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面积115747km2,包括乌江水系、洞庭湖(沅江)水系、牛栏江和横江水系、赤水河和綦江水系。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舞阳河、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洪州河等。珠江流域面积60420 km,包括南、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帮河、蒙江、打狗河等。全省河流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216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贵州土地资源贫乏,全省土地总面积为264228699.2亩。其基本特点是:①地块破碎,小而分散;②人多地少,占有量低;③土力弱,耕地质量差。截至2004年底,耕地面积为67715819.2亩,总体情况是“三多、二快、一差”:即陡坡地多、薄土层地多和露岩地多;石漠化进程快,水土流失快;总体质量差。

2

1

森林资源 贵州的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植被类型较多,林木生产力较高,素有“宜林山国”之称。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3.85%,灌木林覆盖率为5.16%,四旁树覆盖率为1.07%,总覆盖率为30.08%,我省森林资源基本特点是:低于全国分布不均、森林类型单一、年龄结构偏小、以用材林为主。森林资源多集中分布在黔东南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及黔北的赤水市、习水县一带。黔东南州、遵义市的森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46.4%。我省的森林类型以针叶林为主,针叶林面积3141.6万亩,占全省森林总面积的60.84%,阔叶林和混交林的面积分别为1902.15万亩和120万亩,分别占全省森林面积的36.84%和2.32%。在全省的森林资源的组成中,幼、中龄林面积占绝对优势。其中,幼龄林占60.09%,中龄林占29.77%,近熟林占6.98%,成熟林占2.70%,过熟林占0.46%。全省林分总蓄积为17795.72万立方米。

贵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蕴藏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据调查,全省有脊椎动物900多种,维管束植物6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87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71种,有的甚至还是我国或是贵州特有的濒危物种。

交通 贵州是四川、重庆南下出海的必经之地,也是西南通往华中、华南地区的门户,是大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已形成以贵阳为中心,铁路、公路为骨架,水运、民航相结合的省内外综合的运输网络。

公路 现已建成了贵阳至遵义公路、大方至纳溪公路、贵阳东出口公路、贵阳东北绕城公路、贵阳至新寨公路、贵阳至毕节公路、凯里至麻江公路、凯里至铜仁公路、镇宁至水城公路、关岭至兴仁公路、清镇至镇宁公路、崇溪河至遵义公路等一批高等级公路。特别是厦蓉高速公路水口至贵阳段的兴建,必将大大改善贵州与珠江三角洲的连联。此外,通过实施公路保畅工程和大规模的路网改造,国、省道干线及重要经济线路和旅游线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

我省将按照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和“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尽快打通南下北上、东进西联的两条通道,即重庆至湛江国道主干线和上海至瑞丽国道主干线的贵州段,以尽快摆脱我省交通落后的局面。尽快构建全省畅通安全、便捷的高等级公路主要骨架网。

铁路 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铁路干线,我省有川黔、贵昆、黔桂、湘黔、四条铁路干线和渝怀铁路、南昆线贵州段以及水柏、内昆、开阳、水大、湖林五条铁路支线,线路总延展里程2743.33千米。其中,正线延展里程1946.316千米(含株六复线478.631千米),营业里程1401.8千米。即将兴建的贵阳至广州的高速铁路,将更快捷地与珠江经济区和香港相连,交通会更加方便。 水运 我省内河航道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到2005年底,全省内河通航统计里程3322千米。其中,长江水系里程2142千米,占总里程的62%;珠江水系里程1306千米,占总里程的28%。

环境地质学(envirogeology, environmental geology)是地球科学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应用地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地质环境(gical environment)的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以及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科学。”因此,环境地质工作是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愈来愈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视与关注。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严重,给环境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世界各国,包括环境地质在内的地质工作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驱动机制的变化,地质工作的驱动机制由传统的供给驱动型转变为需求驱动型,即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类生活质的新需求为基点、以国家需求为主导、社会需求为动力、以满足不同用户、特别是社会公众需求为目的而开展工作;二是工作领域的拓宽,以往地质工作主要以为寻找发现和勘查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矿产资源型,向兼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综合型(或社会-环境型)转变,更加突显环境地质工作的重要性。环境地质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着力于研究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基础和先行作用。

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地壳浅表的岩石(含矿石)、土体、地下水和土壤等。不同的环境对象,决定了环境地质不同的内涵。

2

一般说,“岩石环境地质工作的对象是岩石地质环境,主要研究岩土的稳定性,承载力对人类生存、生活及产业活动的影响;土壤环境地质工作的对象是土壤地质环境,将为主要研究土壤中各种地球化学元素对生物生长以及人类生活生存所带来的影响;地下水环境地质工作的对象是地下水环境,研究地下水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地下水开发利用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场所带来的影响”(蒋承菘,2007)。 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与文明的推进,与人类生存发展直接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将为人们所更加关注。完全可以预料,作为人们认识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环境、修复地质环境的基础和应用学科的环境地质学,今后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30年,我国环境地质工作得到很大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完成了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和重要经济区环境地质评价;完成一系列国家重大水利、交通、能源、电力等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评估;完成了全国性重要大城市及大江大河流域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开展了全省市(地)级以上城市地质环境监测;开展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勘查与治理。上述工作为国家综合决策、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支撑和科学依据。此外,在环境地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引领我国环境地质工作迈向新的台阶。“十一五”及今后1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对环境地质工作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和旺盛。完全可以预料,今后我国环境地质工作将更快发展,迎来新的高潮。

贵州专门的、正规的环境地质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零星的环境地质工作几乎都是伴随其他地质调查工作顺带进行的,其成果多分散或不系统。1987年以来,贵州省地矿局环境地质大队等先后完成了《1:50万贵州省环境地质图》的编制、《六盘水市国土开发区环境地质综合地质调查报告》(1:20万)并公开出版其研究成果;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和都匀市等省内主要城市开展以地下水环境为主要对象的1:5万环境地质调查并提交了相应的成果;贵州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贵州省地质灾害分布图》(1:50万)及其说明书。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省环境地质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得以较快发展,以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及贵州省环境地质研究所等单位为主进行的大量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环境地质工作领域的拓宽,涵盖的内容广泛、技术方法全面、成果质量提高。其中,主要完成一批以地质灾害为重点的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如《贵州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50万),58个县级行政辖区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101915平方千米)部分典型石漠化山区的1/5万地质环境调查和整治试点,贵阳等6个中心城市以地下水环境为主监测工作及其网络建设、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勘察与治理工作等。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贵州大学、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以及省内有关地质勘查单位及有关专家,都在我省进行过环境地质方面的工作。其中,突出者是地球化学研究所对煤矿、汞矿、铊矿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贵州大学对土壤地质环境的研究,岩溶地质研究所对岩溶地下水的研究,贵州省山地资源所和贵州师范大学对喀斯特地貌环境的研究等等,都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提高了我省环境地质研究的程度和水平,并在一些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为更好地保护贵州地质环境、更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建立环境友好型贵州提供环境地质学的支撑与决策依据,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决定开展《贵州环境地质研究》工作,并将其任务下达给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贵州省环境地质研究所。据此,承担单位组成了以杨胜元高级工程师为首的研究集体,并请贵州省地矿局、贵州省第一工程勘察院和贵州省第二地质工程勘察院有关专家参加,共同开展研究工作。提到本项目研究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实践第一、开拓创新的原则,努力学习应用当代环境地质学及其相关学科新的理论,并以其为指导,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想路线,坚持野外与室内、宏观与微观、调查与防治相结合,并采用多学科相互渗透与综合集成,以及多种技术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力争客观地反映贵州环境地质特色

3

与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有所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牢牢抓住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紧紧围绕关乎贵州民众生存发展的环境地质重大问题、地质环境的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等,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从而取得了若干新的进展和重要认识,提高了成果科学水平和应用价值。

本成果除绪言和结语外,共分为4篇 章。主要内容如后。 绪言简要叙述贵州地理概况;介绍环境地质学的涵义及其研究对象,评述了世界环境地质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回顾了我国及贵州环境地质工作和研究的历史及其成就,分析了今后的发展方向;说明了本研究项目的由来和研究过程、提出了研究的指导思想、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扼要介绍各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编写分工等。 第一篇 环境地质背景与基础:以活动论和系统论的观点,简要论述贵州原生地质环境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其地质基础; 第二篇 环境地质特征与规律,在分别介绍贵州喀斯特、非喀斯特环境岩石、土体、地下水和土壤等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我省环境地质要素的形成、演变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第三篇 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及其成因,分别按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土壤地质环境,以及城市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等,介绍存在问题并探讨其成因; 第四篇 地质环境评价:采用环境评价的有关标准、参数,在分别对我省不同类型的地质环境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全省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和分区,并简要叙述各区的基础特征; 第五篇 对策与建议:从法律法规、政策、经济、科技和管理等多个层面,对我省环境地质工作和地质环境保护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提出政策措施建议; 结语 总结了本项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特别是创新性成果,指出了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展望了我省环境地质工作的前景。

本研究报告是在统一拟定报告提纲的基础上分工进行编写的,各篇章编写的分工是:绪言 杨胜元; 第一篇 王砚耕、李忠发; 第二篇 杨秀忠、李忠发; 第三篇 裴永炜、张建江; 第四篇 赵国宣、裴永炜、张建江; 第五篇 王顺祥、杨胜元; 结语 王林、杨胜元。环境地质图由王顺祥和杨森林编制;尹努寻、佘朝雯和张伟参与了资料整理、图表编制等工作。全文经杨胜元统纂定稿。

本项目得到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资助、在研究过程中,局始终给予关心和局有关处室的支持;贵州第一地质工程勘察院和贵州第二地质工程勘察院的通力协作。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我们更由衷地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环境地质学家王思敬教授给予研究工作的指导,抽暇为本成果作序。这不仅是对作者极大的鼓励与鞭策,更是先生对贵州地质科学事业倾注的关爱和殷望。

4

第一篇 环境地质背景与基础

环境地质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现象与问题。自然因素形成者称为原生地质环境,对其的研究,应用地球科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探讨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自身的演变规律等。环境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演化不仅与其所处地质背景密切相关,而且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地层、岩石、土体、地下水、土壤、气候和构造等等,均是环境地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主要研究对象。本篇章将简要论述其地质背景与基础。

第一章 地壳发展与演化

环境地质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浅表层的岩石、水体和土壤。其原生环境地质现象及其特征,与地壳的发展演化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而地壳在其演进中的各种地质作用,不仅推动地球的发展演化,而且是原生环境地质形成不可缺少的背景条件。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壳类型

一、大地构造

贵州位于大陆板块——华南板块上,由于地处特殊构造部位和各地质历史时期板块活动的差异,使之具有自身的大地构造特征。兹分述如后: (一)构造单元的划分

贵州处于扬子板块西南部,其构造单元的划分,属板块内部的再分。按照李春昱(1982、1987)和王砚耕(1992、1996)的意见,其划分的原则,主要依据显生宙以来板块运动的机制,将贵州的次级大地构造单元分“一块两带”。即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图1-1)。

5

(二)各单元基本特征

1、上扬子陆块

贵州位于该陆块之西南部,占据我省的大部分地域。它可能是一个由早前寒武纪(新太古—早太古代)结晶岩系组成的刚性基底,其上中元古代至显生代地层则为比较复杂构造变形的地质单元,盖层的基本特点是,晚震旦世至晚三叠世早期主要为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燕山造山进程影响至深,侏罗山式褶皱发育且典型;喜山期造山及其后的面型隆升较为强烈且至今仍在继续之中。

2、江南造山带 贵州位于该带西南段,主要涉及黔东南大部和黔南东部。它的主体为早古生代造山带。结晶基底未出露;其上主要为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岩层组成地质单元,其基本特点是,地质组分以硅质陆源碎屑地层为主,厚度大,浅变质;地壳最上部晚古生代地层不发育。构造变形较为复杂,为断裂型造山带。

3、右江造山带

贵州西南部属此带北段,主要包括南北盘江及红水河流域黔西南州南部及黔南州罗甸县等。它的主体是印支—燕山期造山型褶皱。未出露结晶基底及前泥盆纪地层,该带主要是受特提斯与滨太平两大动力系统联合作用形成的较特殊的地质单元。其基本特点是,三叠系硅质陆源碎屑沉积岩(复理石)发育、厚度大;断裂发育,多期(次)褶皱叠加明显。

二、地壳类型及其结构

(一)地壳类型

根据区域地球物理资料及其相关的解释成果,贵州地壳属于大陆地壳类型(以下简称《陆壳》)。该《陆壳》系整个华南大陆地壳的组成部分,具有主要由长英质岩层组成的厚大陆壳。虽然,以乌蒙山地球物理梯级度带为界,其地壳厚度有所差异,但从其总体上来说,地壳与地幔之间的莫霍面深度自西向往东的变化不大,贵州大陆地壳的厚度为45—39千米。

由于组成地壳物质成份的差异,贵州《陆壳》在垂向上具有分层性(详见下节)和纵向上的不均一性。特别是浅层地壳上部岩层——显生宙区域地层发育和组成的不同,造就了贵州地壳浅表层次地质背景条件的差别,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原生环境地质特征。 (二)地壳结构及其组成

贵州这块大陆地壳,是指位于莫霍面之上、由长英质岩石构成的厚大的“地质体”。一般称为“三层式”结构,各层的组成如下:

上地壳:厚14—15千米。由中新古元界至显生宇沉積岩、变质沉積岩及少量火成岩组成。 中地壳:未出露,估计厚8—12千米。可能有早元古界至新太古界中—深变质的角砾岩岩层构成,为真正的刚性结晶基底。

下地壳:未出露,推测厚10—12千米。可能以壳内相变层为界与中地壳区分,主要深变质的麻粒岩相岩石组成,并普遍发育了典型的韧性构造变形。

第二节 地史时期的地质事件

一、主要地质事件

地质事件是地壳发展演化的动力,也是原生环境地质的重要背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贵州经历了多种地质事件,包括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的复杂的地质事件。现将主要地质事件列于表1-1。

二、地质事件产物

贵州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多种地质事件,形成相应的地质体,包括地层、岩石、矿物和构造变形等地质遗迹。其主要产物如表1-1所列。它们都是环境地质的重要物质基础。

如发生在浅表层的气候(含缺氧)、重力流事件等形成的沉积岩,特别是碳酸盐岩(或蒸发岩),是喀斯特发育的物质基础;而构造事件,特别是新生代以来的地壳隆升,则是贵州高原景观形成的

6

内在条件;晚二叠世火山喷发形成的大陆溢流玄武岩浆所产生的大量火山物质及其二氧化炭,改变了当时的气候条件与层圈环境,使大量植物繁茂,为该时期煤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7

贵州地史时期主要地质事件及其产物 表1 产 地质 地 质 物 事件 年 (Ma) 代 造热事体 气候条件 生物事件 古人类 缺氧事件 重力流事件 地震事件 变质事件 火山喷发 热水活动 深成岩侵位 隆升 偏碱性基性岩 喜山造山 构造事件 新 生显 代 中生 生 代 宙 第四纪 山岳冰川 (2.48) 新近纪 古近纪 (65)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250) 海生爬行动物 蒸发岩 煤炭 二叠型生物 群集灭绝 F/F 生物绝灭 冰川作用 赫南特动物群绝灭 右江区火山 及硅质浊积岩 海泡石层 华南区 钙屑浊积岩 二叠纪 石炭纪 古泥盆纪 (405) 生代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542) 黑色页岩 江南区 钙屑浊积岩 黑色页岩 硅质碎屑流 硅质碎屑浊积岩与火山 碎屑浊积岩 蒸发岩 凯里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 高家山生物群 瓮安庙河生物群 蒸发岩 震旦纪 新 (630) 元 元 雪球化地球 南华纪 古冰川沉积 (750) 代 青白口纪 古 中 元蓟县纪 宙 古代

(900) 大型滑动 堆积物 大陆溢流 锰矿 玄武岩 区域变质 重晶石 重晶石 及硅质岩 锰矿 区域变质 基性火山岩 印支—燕山造山 陆内裂谷(陷) 钾镁煌斑岩 加里东造山 前陆拗陷 陆壳裂解 硅质碎屑 浊积岩 枕状玄武岩 铁镁质岩及 花岗岩 格林威尔造山 铁镁质-超铁镁质岩 与花岗岩 8

三、地壳发展阶段及其演化

根据壳幔作用、板块活动和地壳类型的特征等,有地质历史记录的中元古代以来贵州地壳发展可划分为4个阶段(表1-2),并将其演化简述如后。

贵州地壳类型演化 表1-2

阶段划分 名 称 新Ⅳ 喜山造山隆升阶段 生代 地质时代 (ca.Ma) 第四纪 新近纪 古近纪 (65) 地动力学背景或构造体制 超碰撞及隆升 特提斯型碰撞造山造陆 地壳演化 高原形成 造陆 陆内裂陷盆地 Ⅲ 中印支—燕山造山阶段 生代 晚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250) 西太平洋B型造山 特提斯型碰撞造山 华南造山带形成 前陆盆地 被大陆边缘 大火成岩省 峨嵋地幔柱作用 Ⅱ 海西陆内裂陷走滑及地幔柱作用阶段 古生代 早古生代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405) 陆内裂陷、走滑 陆(板)内碰撞造山 裂解(拉伸、沉陷) 隆升 陆—陆碰撞造山及 A型俯冲 陆内裂谷及走滑拉分盆地 江南造山带形成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543) 前陆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 新Rodinia超大陆演化元Ⅰ 及陆—陆碰撞造山阶段 古代 中元古代 震旦纪 (630) 南华纪 (780) 青白口纪 (900) Rodinia 超大陆形成 活动大陆边缘 蓟县纪 (不全) 弧—弧碰撞

I、Rodinia超大陆演化及陆陆碰撞阶段(中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中晚期)

本阶段贵州可追溯至距今约1300—1400Ma的中元古代中晚期Rodinia超大陆的早期阶段,可能为大陆活动边缘环境,经历了短暂弧—弧碰撞后,于ca.900Ma左右的格林威尔期(四堡期)陆陆碰撞及A型俯冲,使之成为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自新元古代开始,进入超大陆裂解阶段,直至早古生代的奥陶纪末期,经历了裂前隆起—拉张裂陷复杂的演化过程。产生镁铁质和长英质类“双峰式”岩浆活动,并形成巨大的硅质陆源碎屑和火山碎屑沉积。志留纪转变为前陆盆地,后经加里东造山作用,使扬子与南华大陆发生碰撞,拼合成统一陆块。

9

II、海西陆内裂陷—走滑及地幔柱作用(泥盆纪至早三叠世)

加里东造山作用形成的陆块,自泥盆纪开始进入陆内裂陷-走滑发展阶段,直至中三叠世,形成台盆(沟)格局及走滑拉分盆地。晚二叠世的峨嵋地幔柱作用使之降升,并形成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系,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沉積格局,而且还使地壳表层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晚二叠世聚煤盆地形成丰富的煤炭资源;至早二叠世,则演化为被动大陆边缘。

III、印支—燕山造山阶段(中三叠世至晚白垩世) 中三叠世开始,由于冈瓦纳大陆向欧亚大陆的聚会作用,进入了特提斯碰撞造山阶段(印支阶段),使南盘江周缘前陆盆地关闭,褶皱成山或成陆。晚三叠世中期至侏罗纪则为磨拉斯堆積。

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由于西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斜向俯冲,燕山造山作用席卷贵州,发生褶皱断裂,从而奠定我省的构造雏形。

IV、喜山造山-隆升阶段(新生代)

新生代以来的特提斯碰撞造山作用对我省有所影响,特别是发生在古近纪与新近纪之间的新构造活动,使地壳局部发生轻微的构造变形。之后,由于受青藏高原超碰撞作用的影响,面型降升强烈,形成当今贵州高原环境地质的基本特征与地貌景观,且目前仍在继续演进中。

综上可知,贵州地壳10多亿年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由于壳幔作用,多次板块活动和地壳的开合,使贵州由活动陆缘→被动陆缘→陆块内部转化;由准大洋型(红海型)→过渡型地壳→大陆型地壳转化;地壳由活动→稳定转化;地壳厚度向薄→厚转化,从而成为青藏高原东侧第二台阶特殊的高原地质地貌单元。它不仅深刻影响并制约着贵州原生环境地质的特征,而且是原生环境地质的主要物质基础。

第二章 环境地质基础

原生环境地质特征不仅受控于前章所述的地学背景,而且更与其地质基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任何环境地质现象的形成都是在特定的物质基础上,通过地质作用、以时空过程演变而成的。因此,作为其地质基础的地层、岩石、矿产、构造和气候等因素,就是探讨原生环境地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第一节 区域地层

贵州地层发育,厚约30000米,地层的组分及其分布,是我省原生环境地质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

一、地层层序与岩性

我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前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自老而新简述如下:

(一)中元古界

出露于黔东北的梵净山区和黔桂边界的九万大山北麓,分别为称梵净山群/四堡群,为变质海相火山-沉積岩系,中部发育有枕部玄武岩厚数千米。 (二)新元古界

主要出露在贵州东南部,次为中东部。

青白口系板溪群/下江群/丹洲群。以变质硅质陆源碎屑岩为主,兼有变质火山碎屑岩,最大厚度8000米。

南华系 为浅变质陆源碎屑岩,变杂砾岩占很大比重,厚数千米。 震旦系 上统为海相白云岩或硅质岩,下统细屑岩、白云岩和磷块岩。厚几十米至250米。

(三)下古生界

主要出露在贵州东部、东北部和中部。

10

寒武系和奥陶系 除下部为陆源碎屑岩外,其上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厚1200-2300米。

志留系 下统较为发育,以硅质陆源碎屑岩为主,兼夹生物灰岩;中统全为陆源碎屑岩,厚数百米。 (四)上古生界

主要分布在贵州中部、西部及西南部。

泥盆系 下统以陆源碎屑为主,其上海相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厚1100-2200米。 石炭系 除下统夹有陆源碎屑岩外,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 450-2500米。

二叠系 中下统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砂页岩。厚150-1000米。上统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组及龙潭组含煤地层;东部则为海相石灰岩地层。厚130-1400米。 (五)中生界

主要分布在黔东南以外的全省各地。

三叠系 扬子区下统至上统下部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右江区则为陆源碎屑浊積岩占优势。上统中上部则为陆源硅质碎屑岩。最大厚度4500米。

侏罗系白垩系下统 主要为紫红色硅质陆源碎屑岩,厚350-2200米。 上白垩系 紫红色粗碎屑沉積为主,厚50-450米。 (六)新生界

发育较差,零星分散,组分复杂,类型较多,厚度不大。 古近系 紫红色砂砾岩。

新近系 含砾泥岩及粘土岩。

第四系 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二、地层特征

贵州是全国地层发育齐全的省份之一,有“地层古生物宝库”之称。具以下基本特征: 1)地层发育齐全、连续,古生物化石丰富。是地层古生物研究,特别是厘定一些断代界线层理想的地区。

2)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特别是三叠系特提斯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非常丰富,意义重大,是珍稀地质遗迹资源。

3)海相碳酸盐地层发育、厚度大,成为喀斯特地质环境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4)华夏植物群死亡、埋藏形成的晚二叠世陆源碎屑煤系地层,在我省东经108○以西地区分布广泛、煤及煤层气丰富。是“江南煤海”的资源基础和环境基础。

5)地层时代的区域分布,由东向西变新的趋势。其地层组分,也由中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下部→中生界中上部→新生界,由海相硅质陆源碎屑地层→海相碳酸盐地层→陆相硅质碎屑地层的演变。为我省喀斯特如非喀斯特两大地质生态空间格局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沉積岩

沉積岩是贵州发育最好、分布最广的岩类,享有“沉積岩王国”之美誉。沉積岩不仅是组成我省上地壳浅部最主要的岩石,而且是新近纪以来表生带地质作用主要对象,是储水空间、隔水的屏障和土壤的母岩,以及工程地质的载体。因此,是环境地质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

一、沉積岩分类

参照有关沉積岩分类方案,结合贵州实际,主要考虑物源和成因,将我省主要沉積岩分为三大类(表1-3)。

11

贵州主要沉積岩分类 表1-3

成 因 分 类 内 源 沉 积 岩 碳 酸 盐 岩 岩 类 非蒸发岩 蒸发岩 硅质岩 陆 源 沉 积 岩 硅质碎屑岩 粗 细 粒 度 钙质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 火山喷发-沉积岩 原生(或同生)岩类 石白灰云岩岩膏盐岩 放射虫硅质岩 粉泥砾砂砂质岩岩岩岩 钙屑浊积岩碳酸盐岩角砾岩火山角砾岩 凝灰岩 沉凝灰岩 凝灰质岩 后 生 岩 类 成 岩 暴露或喀斯特(岩溶)灰岩或白云岩角砾岩 ※ 仅指钙屑重力流沉积.盆内砾岩不属于此类。 表1-3的岩类以内源(盆内)沉積的非蒸发相可溶碳酸盐岩最为重要,硅质陆源硅质碎屑岩居第二位。

二、碳酸盐岩

贵州的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占全省面积的61.9%)、连片出露、岩类齐全、成因多样、厚度很大(累计厚近10000米),是贵州环境地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据李阳兵等的统计资料(2006),连续性灰岩和灰岩与碎屑岩互层在全省碳酸盐岩类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28.04%和23.06%;白云岩类中也以连续性白云岩在碳酸盐岩中的比例最高,为21.01%;灰岩夹碎屑岩占碳酸盐岩的17.68%,白云岩类中分布比例占第二位的是白云岩夹碎屑岩,占碳酸盐岩总面积的6.59%;其他所占比例不大(图1-2)。

盐溶角砾岩 硅质岩 (次生) 石英岩状砂岩 (粉砂岩) 12

碳酸盐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白云岩两类,次为它们的过渡类型。现将前两类分述如后: (一)石灰岩

1、主要岩类及其地质分布

石灰岩是贵州碳酸盐岩中最主要的岩类,以古生界和中生界下部发育最佳、分布广泛(表1-4)。按结构-成因分类,岩类繁多。在众多种类的石灰岩中,以生物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石灰岩、藻灰岩和颗粒灰岩等5类最为重要。

上述5类石灰岩,主要分布在贵州扬子陆块海相浅水沉積地层中。次为我省东南地区和右江地层区的深水沉積地层内。

贵州石灰岩地质分布 表1-4

赋存年代地层

下三叠统至上三叠统下部 中泥盆统至二叠统下部 中泥盆统至上泥盆统下部 下奥陶统中部和中奥陶统上部

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

大冶组、坡段组、垄头组、洁郎组、夜郎组、嘉陵江组 黄龙组、马平组、栖霞组、茅口组 融县组/龙洞水组至望城坡组 桐梓组上部至红花园组、宝塔组

下寒武统上部 清虚洞组下部

2、岩石学特征

石灰岩一般为灰-灰白色,层状(薄层-厚层、块状),具叠层构造、鸟眼构造和纹层状构造等;结构多样,因岩类而异,常见者为内碎屑结构、生物(屑)结构等。

13

石灰岩的孔隙发育,包括粒间孔隙、晶间孔隙、层间隙等,以及节理缝合线和微裂隙等。 石灰岩的矿物成份简单,以方解石为主,一般在50%以上。随岩性不同方解石含量不一。纯灰岩方解石含量>75%;白云质灰岩方解石含量>50%,白云石25-49%。其他矿物含量一般都少或微量。特别应指出的是,一些断代特殊沉積岩相帶的石灰岩,如垄头组滩相生物灰岩及其暴露标志(构造)等,为某些特色喀斯特地貌(如石林)的形成,提供了岩性基础。

3、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我省各时代石灰岩的主量元素平均含量如表1-5。CaO含量较高,平均为48.93%,一些层位的纯灰岩CaO含量高达55%,接近理论值,如黄龙组、茅口组第三段和大冶组大洼段等的石灰岩,极有利于喀斯特作用的进行,故CaO含量高的石灰岩一般喀斯特发育较好,这也是贵州喀斯特地质环境的又一特色。

贵州碳酸盐岩主量元素平均含量(Wt%) 表1-5

氧化物 SiO2 1. 2.

8.68 5.26

TiO2

Al2O3 Fe2O3 FeO

MnO

MgO

CaO

Na2O

K2O

P2O5

CO2

烧失量 0.83 2.14

0.48 2.03 0.31 0.14 0.86 3.08 48.93 0.21 0.34 0.21 33.66 0.55 2.29 0.43 0.09 0.55 19.81 30.61 0.12 0.82 0.32 32.84

1.石灰岩(据肖加飞资料21件平均值);

2.白云岩,除CaO、MgO和SiO2为9件平均值外,余为4件平均值。 (二)白云岩

1、主要岩类及其地质分布

白云岩是贵州碳酸盐岩又一重要岩类,按成因一般可分为原生-准同白云岩与成岩白云岩两大亚类,再依其结构还可进一步细分,岩类较多。显生宇下部和下中三叠统的海相白云岩发育良好,分布较广。在众多岩石种类中,以颗粒白云岩、藻(隐藻)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等最为常见。

上述3类白云岩,主要分布在贵州扬子陆块的海相浅水沉積地层中。其赋存层位如表1-6:

贵州白云岩地质分布 表1-6

赋存年代地层

下三叠统上部及中三叠统中上部 中泥盆统上部至上泥盆统下部 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下部 上震旦统

2、岩石学特征

白云岩一般呈浅灰、灰白色,层状(厚层、中厚层、薄层状)构造、纹层状构造、鸟眼构造和叠层构造;结构多样,常为藻颗粒结构,晶粒结构或晶粒镶嵌结构和疑块结构等。

白云岩的孔隙发育,包括粒间孔隙、晶间孔隙和层孔隙;另有节理(隐节理)、空洞、微裂隙和缝合线等。

白云岩的矿物成分较为简单,主要矿物为白云岩,其含量在50%以上,最者达85%(纯白云岩);次为方解石,占15—45%不等。随二者含量变化出现白云岩与石灰岩的过渡类型岩石。其他矿物含量一般都少。

值得提出的是,在我省一些断代特殊沉積环境或岩相带内形成的白云岩,如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中上寒武统至早奥陶统娄山关群白云岩、中上泥盆统高坡场组白云岩和下三叠

14

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 安顺组、杨柳井组 高坡场组、尧梭组下部 清虚洞组上部至娄山关群 灯影组

统安顺组白云岩等,它们的主体都属潮上坪环境、具有典型暴露构造(标志)并都发育有晶粒(或颗粒)结构等。上述特殊岩性不仅是形成某些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物质基础,而且为地下水储存提供了良好的层状空间。

3、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贵州各时代白云岩的主量元素平均含量如表1-5。MgO平均含量较高,为19.31%,一些层位的纯白云岩(如灯影组、娄山关群中上部、安顺组第一段和杨柳组中部等白云岩)MgO含量高达23%,且孔隙及晶粒结构发育,很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成为贵州主要的含水岩层。

二、硅质陆源碎屑岩

贵州的硅质陆源碎屑岩(以下简称‘碎屑岩’)发育,赋存的层位多,厚度较大,是重要的沉積岩大类之一。据其形成的环境,可分海相碎屑岩、非海相(陆相)碎屑岩和海陆过渡相碎屑岩三类。 (一)海相碎屑岩

该岩类主要赋存于除晚二叠世煤系地层以外的震旦纪至晚三叠世中期地层中,厚度较大、岩石类型亦多。如表3所列,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质岩(粘土岩)等众多种类。其中,特别是砂岩发育好,包括净砂岩和杂砂岩两类,是碎屑岩中最主要的岩类。

1、净砂岩

以石英砂岩为主,次为长石石英砂岩和石英长石砂岩。赋存在我省扬子区海相地层中,主要有下寒武统金顶山组、下奥陶统湄潭组、下泥盆统丹林组、舒家坪组、下石炭统祥摆组、中三叠统梁山组等。石英砂岩具层状构造(薄层-厚层块状)、中细粒砂状结构、再生增长式胶结(主);矿物成份石英碎屑占绝对优势,一般>90%,长石、岩屑等含量1-2%,其主量元素含量如表1-7。其特征是,SiO2含量高Al2O3低,杂质很少,组份成熟度高。反映其形成于波选作用强的滨岸环境。

贵州硅质陆源碎屑岩常量元素平均含量(WT%) 表1-7

氧化物

SiO2

TiO2 Al2O3

Fe2O3

FeO

MnO

MgO

CaO

Na2O

K2O

P2O5

灼减

1石英砂岩 87.95 0.70 4.80 2杂砂岩 3粘土岩

0.25 0.11 0.82 0.12 0.84 0.18 1.24 0.28 2.32

0

10.03

60.57 0.54 10.12 3.25 3.67 0.09 1.61 9.31 1.35 1.24

62.51 0.86 14.43 2.51 1.29 1.66 1.44 1.39 0.90 2.46 0.88 9.27

1、据肖家飞资料,4件平均值;2、据王砚耕资料,10件平均值;3、据肖家飞资料,8件平均值。

2、杂砂岩

包括岩屑石英杂砂(主)和岩屑杂砂岩两种岩种。主要赋存于黔西南的右江地层区二叠纪海相复理石沉積中,以及黔东地区南华纪斜坡重力流沉積内。其主要层位为中三叠统许满组、边阳组和赖石科组,以及南华系铁丝坳组和桂平组。杂砂岩具层状结构,递变层理,多具砂状结构,泥质杂基。碎屑占70-85%,矿物成份因岩类而异,以中等石英含量为特色;杂基占15%以上,主要成份为粘土矿物及粉砂碎屑。岩石主量元素含量如表1-7。其特征是,SiO2和CaO含量较高、钾钠低、铁含量中等或偏低为特征,反映其蚀源区为稳定的大陆地壳。

此外,贵州海相细碎屑岩——粘土岩(页岩)也比较发育,包括水云母粘土岩、高岑石粘土岩和炭质粘土岩(页岩)等。主要赋存在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牛蹄塘/九门冲

15

组、杷榔组、下奥陶统同高组/湄潭组、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中志留统,以及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乐康组等。其化学成份如表1-7。它们与碳酸盐岩或碎屑岩相间产出,成带状产出的水文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的特殊环境基础。 (二)陆相碎屑岩

陆相碎屑岩主要赋存在我省晚三叠世晚期至新近纪地层中,发育良好、岩类较多、以中粗碎屑岩为主。比较集中地分布在四川盆地边缘的赤水、习水和桐梓地区,以及黔中、黔西和黔东北一些向斜核部,现分岩类简述如后。

1、砾岩

主要赋存在晚白垩世及古近纪地层中,以茅台群、嘉定群、三道河群和石脑群中发育良好,多呈层状产出,为“红盆”的主要部分。侏罗纪地层中的砾岩则多为夹层并呈透镜状产出。砾石成份复杂并因地或因层位而异、砾石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内陆孤立小型盆地河流相沉積。它与其他红色砂泥岩一起,成为赤习相地区丹霞地貌发育的岩性基础。

2、砂岩

主要赋存于黔北地区侏罗纪地层中,以复矿杂砂岩类为主,岩性较为复杂。主要有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复杂砂岩和复杂岩屑砂岩等。多呈厚层-块状。接触式-孔隙式胶结为主;碎屑成份复杂,因岩类而异。有的砂岩孔隙度较大,节理较发育。

(三)海陆过渡相碎屑岩

该碎屑岩主要赋存于遵义-贵阳-关岭-贞丰一线以西、赫章-威宁以东省境的晚二叠世龙潭组中,发育良好,厚180-350米。其岩性主要为粘土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与煤层同为海陆交替相潮坪-泻湖聚煤盆,成为江南最大的煤炭资源富集区。

现将最主要的粘土岩简述如后。

粘土岩是我省龙潭煤系地层中分布最广、发育最好的细碎屑岩,也是组成该组最主要的岩类。常与砂屑岩→煤组成韵律层,并为其中部端元。以高岭石粘土岩层数多、厚度大,另有水云母粘土岩和岩质粘土岩等,具泥质结构。高岭石粘土岩,浅灰-灰色、层状、层纹状构造、泥质结构,显微鳞片状结构。主要矿物为高岭石,次为多水高岭石及变水高岭石,其他矿物微量。岩石的能干性差、性软、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主量元素含量如表1-7。

三、火山碎屑岩

本节所述火山碎屑岩系指赋存于我省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一些海相地层中,与其他沉積岩共生的凝灰岩和沉凝灰岩,由于新元古代的凝灰岩已变质,故列入本章第四节中描述。 (一)产出状况

贵州的凝灰岩类主要产于晚二叠世和早中三叠世,次为早寒武世和晚泥盆世,其中分布最广的是早中三叠世之间“绿豆岩”(凝灰岩),以及晚三叠世峨眉山玄武岩下部和大隆组的凝灰岩。另在南盘江地深水相早三叠世乐康组和晚二叠世领 组的凝灰岩。层状产出、单层厚度不一、变化较大、薄者几厘米、厚数米。

值得指出的是,早中三叠世之间的绿豆岩与白云岩及其膏盐岩共生,构成一套可溶性岩层,对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和构造变形均有较大的影响。 (二)岩石学特征

凝灰岩可按火山碎屑形态和含量不一分为晶屑凝灰岩(沉凝灰岩)、玻屑晶屑凝灰岩(沉凝灰岩)、晶屑玻屑凝灰岩(沉凝灰岩)和晶屑凝灰岩(沉凝灰岩)等主要岩类。

岩石具层状构造,晶屑结构、玻晶结构、晶屑玻晶结构及玻屑晶屑结构。

岩石以火山碎屑(晶屑或玻屑)为主,占90%以上,但其形态各异,大小不一。主要成份为石英、钠长石、透长石,次为辉石、黑云母等;混入有<5%的陆源物质。

岩石常见硅化和蒙脱石化,使之面貌全非,颇似粘土岩。

16

(三)岩石化学特征

贵州以凝灰岩为主的火山碎屑岩主量元素含量如表1-8。

贵州凝灰岩常量元素平均含量(WT%) 表1-8

氧化物

SiO2 TiO2 Al2O3

Fe2O3

FeO

MnO

MgO

CaO

Na2O 0.2

K2O 7.07

P2O5 0

灼减 5.32

1凝灰岩 64.00 6.72 10.17 3.97 3.43 0.46 1.25 0.33

2凝灰岩 49.39 3.26 18.04 13.34 1.74 0.08 1.70 0.59 1.57 2.33 0.28 7.73

1、中/下三叠统2件平均值;2、上三叠统领薅组,4件平均值。

其特征是,以中偏酸性火山喷发为主,富K、贫Mg、Na,相对高的Al、Mg,反映其沉積环境为偏酸性水体。

第三节 岩浆岩

贵州的岩浆岩分布零星。出露面积亦不大(约占全省的2%),但岩浆活动的方式较多、时间较长,岩类也较全。

一、岩浆岩分类

参照现代岩浆岩岩石学有关理论和分类方案,结合贵州实际,主要按岩浆来源、形成方式等,全省岩浆岩分类如表1-9。

贵州岩浆岩分类 表1-9

岩浆来源 形成方式 喷溢 喷溢 幔 源 溢流(主) 深成侵入 侵入 浅成侵入 侵入 壳 源 中深成侵入 深成侵入 二、火山岩

贵州的火山岩较为发育,以幔源镁铁质岩浆喷发作用为主,主要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和晚二叠世,次为新元古代。 (一)中元古代玄武岩

中元古代是贵州火山作用最活跃时期,以枕状玄武岩著称于世。出露在梵净山区和黔桂毗邻的九万大山北麓的从江县南隅,赋存于梵净山群/四堡群中,是一套以枕状玄武岩为主,兼有块状玄武岩的海底镁铁质(基性)熔岩,与海相暗色细色碎屑岩兼互成层,构成众多喷发韵律。单层熔岩厚几米至两三百米不等,走向延伸数百米至数十千米。呈层状产出,岩石微密坚硬,能干性强。X节理发育,是陡峻火山岩地貌的岩性基础。具典型的枕状构造、块状构造等,结构多样。尚可据其构造,组分成若干岩种。主要矿物成份为辉石和斜长石。多已绿岩化(帘石化和钠长化)。岩石地球化学以富或相富钠;铝和铁、贫钛、钾、具中等含

17

大类 火 山 岩 侵 入 岩 岩 类 枕状玄武岩(主) 块状玄武岩 玄武岩(主)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 偏碱超铁镁质岩 辉绿岩 偏碱性铁镁-超铁镁质岩 中酸性侵入岩※ 超酸性花岗岩 地质 时代 Pt2 Pt3 P3 Pt3 Pz1 P3 M3 Pt2 Pt3 构造 环境 活动陆缘 裂解 隆起 裂解 会聚 非造山 造山后 会聚 裂解 地理分布 梵净山、九万大山 九万大山 贵州西部 梵净山、九万大山 黔东南 黔西北 黔西南 梵净山、九万大山 九万大山 量的镁钙为特征,属拉斑玄武岩系列。

(二)新元古代火山岩

新元古代早期是贵州火山活动的又一时期,以海相基性火山岩为主。出露在梵净山和从江南隅,赋存于板溪群/丹洲群甲路组中,呈透镜状和层状产出,绿岩化和片理化均强烈。一般厚数米至数十米,延伸数十米至数千米。岩石呈灰绿色,蚀变强烈,片理化发育,能干性较差,因绿岩化作用多已变成闪石、帘石、绿泥石等。岩石地球化学特点是,相对高铝、铁钛、贫镁、钾,以及中等含量钙和钠,属拉斑玄武岩系列。

(三)晚二叠世玄武岩——峨眉山玄武岩

该期玄武岩主要出露在贵州西部,面积约3200平方千米。位于峨眉大火成岩省东缘,是一套以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为主的镁铁质岩浆喷发组合。西厚东薄,最厚者-1249米。岩石类型较多,构成若干喷发韵律。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发育,常见块状构造,杏仁状构造,拉斑玄武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和单斜辉石,易发生变化,为次生矿物所替代,岩石化学成份的其特点是,高Ti、Fe,低Mg,中等含量Ca和K、Na的高钛玄武岩。

三、侵入岩

该岩类贵州不太发育,但壳源和幔源侵入岩均可见及,其形成时代主要是中新元古代、晚二叠世,次为早古生代和中生代。 (一)中元古代侵入岩

本期侵入岩仅见于九万大山北麓从江县的刚边、令里等地。它可能是中元古代末期与陆-陆碰撞作用有关的中酸性岩浆活动产物。岩体主要呈岩墙状、岩株状岩脉状侵入于四堡群中,岩性较复杂,其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但其含量不均,大小不一。有的“斑晶”颇为发育,“基质”也为长英质,局部见暗色矿物。具块状构造,坚硬、节理发育。 (二)新元古代侵入岩 本期岩浆侵入活动强烈,形成镁铁质-超镁铁质和长英质(花岗质)两个岩石系列,均分布在梵净山和九万大山北麓,它们属同一构造体制的“类双峰式”岩浆岩组合。兹简述如后。

1、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

岩体呈岩墙状、岩床状和脉状产出,主要侵入于梵净山群/四堡群中,部分侵位在板溪群/丹洲群下部。单个岩体大小不一,厚几米至一二百米,延长几十米至几千米。岩类较多,几乎包括了辉绿岩(主)、辉长-辉绿岩-辉长岩、辉石岩、橄榄辉石岩、辉石橄榄岩(或橄榄岩)在内完整的岩石系列,特别是超镁铁质堆晶岩在岩体中心发育尚好。岩石坚硬、有的呈岩石的自变质现象普遍,以透闪石化最为强烈。据新近同位地质年龄资料,形成与ca.825Ma左右。是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作用有关的幔源镁铁质岩浆结晶裂变作用产物。

2、花岗质侵入岩

岩体呈岩株状、岩脉、岩基状产出,侵入于中元古代及新元古代下部岩群众,岩体大小不一,岩基较大可达数万平方千米(摩天岭岩体)。大岩体的岩相分异明显,岩石种类也多,但主要是中粒度的黑云母花岗岩,以及白云母花岗岩(浅部)。岩石坚硬、面理及节理均较发育。结构繁多,矿物成份复杂,以石英、长石为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属超酸性过铝花岗岩。系新元古代早期ca.825Ma左右Rodinia超大陆裂解阶段的壳源型(S型)花岗岩。 (三)早古生代侵入岩——偏碱超铁镁质岩

本期侵入岩主要出露在黔东南的镇远、施秉、剑河、台江和麻江等地,呈脉状、岩墙状产出,侵入于新元古代及早古生代地层中(以寒武系娄山关群最多)。为偏碱性超铁镁质侵入岩,岩类较多,包括金伯利岩、橄辉云煌岩和云母橄榄岩等。常具斑状构造;岩石的矿物成份非常复杂,主要为金云母、橄榄石、辉石、镁铝榴石等。岩石蚀变厉害,风化强烈。岩

18

石中含有众多微量元素和稀有元素,综合有关资料认为,该岩类为早古生代晚期(ca.410-450Ma)幔源岩浆活动产物,属偏碱性超铁镁岩浆系列。 (四)晚二叠世侵入岩——辉绿岩

本期侵入岩主要出露在黔西北地区和黔西南的望谟和黔南的罗甸等地。以辉绿岩为主,多呈岩床状侵入石炭、二叠纪地层中。岩体大小不一,长几十米至数十千米,厚数米至数十米。岩相分带不太明显,岩性也相对单一。黔西北与黔西南两地岩性有所差异,前者主要为钙碱性,并富含钛和铁;后者则碱性度稍高、铁钛含量较低。它们同属于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有关浅层基性侵入岩——辉绿岩。

(五)中生代侵入岩——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本期侵入岩主要分布在黔西南贞丰、望谟与镇宁三县的交界地带,多呈岩脉和岩墙状产出,个别为岩筒,主要侵位于三叠纪地层中,构成若干岩体群(带)。单个岩体规模都小,长数十米至一千余米,厚数十厘米至十余米。可分为辉石岩和黑云母岩两类,岩石的蚀变强烈、风化厉害。矿物成份复杂,且含量变化大,主要矿物为辉石、铁黑云母和橄榄石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是铁和碱质较高,镁较低的幔源偏超铁镁质侵入岩。形成高峰期为晚白垩世。

第四节 变质岩

贵州的变质岩连片出露在黔东南、黔南东部,并分散于黔东北和黔中等地,约占全省面积的17%,是构成中新元古代地层的主体,也是上述地区原生地质环境的物质基础。

一、变质岩分类

按变质作用的不同,将我省变质岩分为区域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和错动(碎裂)变质岩三大类。其中,以区域变质岩分布广、发育好、最为重要,下节将单独介绍。

接触变质岩,由于岩浆侵入活动不强烈,故此类岩石不发育。仅见于一些较大花岗岩、铁镁质、超铁镁质侵入岩的内外接触带,宽度不大,变质不强,不再赘述。

错动(碎屑)变质岩,发育在一些区域性大断裂带或剪切变形带,或某些大型的滑脱变形带,以黔东南中新元古宇变质岩区较为发育。分为碎裂岩和糜 岩两类,以及二者的过渡类型岩石。其空间分布严格受断裂带控制,多呈线状分布,常形成一些软弱带,地貌和水文地质标志较明显;对地壳浅表地质环境的影响较大。

二、区域变质岩

贵州区域变质岩类较多,按原岩岩性的不同主要可分为5类(表1-10)。其中,以变质泥质岩和变质碎屑岩厚度大、分布广,次为变质火山碎屑岩(凝灰岩)。

我省的区域变质岩,以浅变质绿片岩相为主。是中新元古界梵净山群/四堡群、板溪群/下江群/丹洲群和南华系的主要岩石。

贵州区域变质层状岩石分类 表1-10

岩 类 变质泥质岩 变质碎屑岩 变质碳酸盐岩 变质火山碎屑岩

主 要 岩 石 板岩、千枚岩、片岩

变余砂岩(类)、石英岩、变质砾岩 大理岩

变余凝灰岩(沉凝灰岩)、变火山角砾岩

变质基性火山岩 变玄武岩、变辉绿岩

表1-10所列的区域变质岩,基本保存了原岩特点,特别是变硅质陆源碎屑岩和变火山碎屑岩原岩的结构构造多数可以见及,只是千枚岩和片岩具有一些特殊的构造特征,它们往往一些变质岩地貌景观等形成的基础。

19

第五节 造山作用及其构造变形

贵州这幅构造图象,是地质历史时期多次板块活动与造山作用的结果。地壳浅层的构造变形及其组合样式,决定了地层、岩石等的空间分布格架,直接或间接影响或制约着原生环境地质特征。本节将介绍贵州的主要造山作用和构造变形概况。

一、主要造山作用 根据地质纪录,贵州中元古代至今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确认的造山作用有5次(表1-11)。

贵州地史时期主要造山作用 表1-11 地质时代 (ca.Ma) 新 生代 中生代 晚古生代 早古生代 新元古代 中古生代 ※或称喜山运动第二幕。 各次造山发生的地质时代、涉及范围和主要表现形式一并列于表1-11。其中,对贵州浅层地壳变形和当今构造样式起决定作用的是燕山、喜山两次造山进程,铸就了全省的构造格架并使之真正定型。

二、构造变形及其组合样式

20

造山作用 喜 山 (新构造运动)※ 波及范围 全省 主要变现形式 隆升 断裂(主)褶皱 第四纪 新近纪 (23.5) 古近纪 (65) 白垩纪 (135) 燕 山 印 支 全省 黔西南及黔东南 强烈褶断与剪切 局部褶皱与隆起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405) (250) 加里东 贵州大部 褶皱断裂与隆起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542) 震旦纪 南华纪 青白口纪 (900) 蓟县纪 格林威尔 (四堡) 全省 强烈褶皱与断裂

贵州的浅层构造变形,属于典型的薄皮构造(Thin-Skinned tectonics)。据其变形特点及构造样式等的差别,将贵州浅层构造分4个构造带(或区段):即四川盆地边缘宽缓褶皱区(I)、鄂渝黔侏罗山式褶皱带(II)、江南褶断带(III)和南盘江造山型褶皱带(IV)。在III中,又可分出3个次级的构造变形区(图1-3)。

(一)四川盆地边缘宽缓褶皱区(I)

属四川盆地南部边缘,涉及我省北隅的赤水、习水和桐梓三市(县)。卷入的地层主要是侏罗纪初白垩纪的陆相碎屑地层(红层),构造变形比较微弱,地层产状一般较平缓,有的甚至水平,层间关系基本协调,褶皱一般开阔,其型式以横弯顶薄者为主,仅有一些规模不大舒缓的背斜和向斜,主要呈近东西向分布。断裂构造亦不发育,仅见一些小型的正断层。属前陆盆地的类日尔曼型。

(二)鄂渝黔侏罗山式褶皱带(II)

属该带南段的典型前陆褶皱冲断带,发育好、分布广的是侏罗山式褶皱。卷入该褶皱带的地层从中元古界至中生界,但各构造区段有所差异。贵州的北半部以早古生带地层为主体,最为瞩目;南部和西部则主要是上古生界和三叠系。其褶皱型式多样,包括了隔槽式、类隔槽式、隔挡式,疏密波式和箱状等多种类型,其中以隔槽式褶皱最为发育和典型。它是由一系列紧密的向斜和平缓的背斜相间平行排布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均呈雁形排列。在平面上,侏罗山式褶皱的上述型式还具有清楚的分带性。

21

在武陵山NNE向褶皱冲断带(II1)范围内,普遍发育有与褶皱轴(主要是背斜轴)平行的冲断带,与上述褶皱一起构成典型的褶皱-推覆构造。

在遵义-贵阳一线以西的黔西地区,即毕节-安顺NE向变形区(II2)。其褶皱主要是NE方向,出现类隔挡式、疏密波式等褶皱型式,在安顺一带则更为舒缓。有近东西向走滑断层相截,形成冲断带前锋构造变形缓冲区。

在乌蒙山走滑变形区(II3),即紫云-关岭-水城-威宁之南西,构造线主要是NW向,走滑断层发育“层、块、带”组合明显。是一个特殊构造变形区。

III、江南褶断带

贵州东南部属该带的西南段,卷入这个带的地层主要是新元古界下江群/丹洲群浅变质碎屑岩系,以及早古生代地层,已区域变质,形成北东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

在该带的层状浅变质岩系中,普遍发育有区域性的劈理(板劈理等)形成过渡性剪切带,并在有的地段发现较大规模的倒转(如新寨背斜),大型平卧褶曲和扇形褶曲等也屡见不鲜。特别是该带上NEE向NNE向两大套断裂系统颇为发育,它们彼此相交、联合,将本区分割成若干大小不等的菱形、矩形块体。

第六节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地质作用的产物,是存在于地壳上部有经济价值的特殊地质体,也是原生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它更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其开发利用必然涉及环境问题。故将其作为原生环境地质基础简要介绍我省矿产资源。

一、成矿作用及其产物

贵州地质历史时期的成矿作用较为活跃,主要有内营力成矿、外营力成矿和内外营力叠加成矿三大类,分别形成相应的矿产资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沉積成矿作用和浅成中低温体流成矿作用。分别形成煤及煤层气、磷、铝、锰,以及汞、金、锑、铅、锌等矿产(详见下节),是建设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的重要资源基础。

二、资源概况

截至2005年,全省共发现能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稀土稀有金属、化工原料、冶金辅助原料和建筑材料等矿产123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76种;发现矿床(点)3000余处,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1344处。保有资源储量排名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41种,为我省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

在贵州的矿产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是能源矿产煤炭和煤层气,重要原材料矿产为磷矿、铝土矿、锰矿、重晶石、以及金矿和锑矿等。

煤及煤层气 保有煤炭资源504.87亿吨,居江南11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首、全国第5位,矿产313处;煤层气预测资源量3.15万亿m,居全国第2位。主要分布在东京108○以西的六盘水、毕节、黔西南北部和黔北等地,煤种齐全,是能源和煤化工的重要原料。但也有高硫煤、高砷煤。

铝土矿(镓) 保有资源储量4.22亿吨,居全国第3位,半生镓资源量1.98亿吨;矿产地72处,主要集中分布在贵阳片区的清镇和修文、遵义县,次为务川、正安、道真,以及凯里和黄平等地。特别是清镇猫场超大型铝土矿床,资源储量巨大,集中度特别高。 磷矿(碘或稀土) 保有资源储量26.73亿吨,居全国第二位,富磷矿达4.5亿吨,为全国首位;伴生碘资源量9710吨,伴生稀土金属149.47万吨。矿产地57处,集中分布在开阳-息烽、瓮安-福泉和织金三片区。资源分布高度集中,大型矿床所占资源储量达全省的80%以上,有利于规模开发。

锰矿 保有资源储量7643.70万吨,居全国第4位,矿产地17处,集中分布在遵义县及松桃两片区。两地中型以上矿床占有资源储量高达98%以上,规模开发条件尚好。

重晶石 保有资源储量1.119万吨,居全国第1位。矿产地12处,集中分布在天柱,

22

3

以及镇宁县境内。其中,天柱县大河边超大型矿床保有资源储量近1亿吨。

金矿 保有资源储量230290Kg,居全国第9位。矿产地30处,最集中分布在黔西南的贞丰、兴仁和安龙,以及黔东南的天柱、锦屏和黎平,次为丹寨和三都等地。黔西南的卡林型金矿占有全省总量的95%以上,特别是贞丰-兴仁一带矿床规模大、分布高度集中、开发前景好。

锑矿 保有资源储量23.29万吨,居全国第4位。矿产地21处,集中分布在晴隆大厂、独山半坡和榕江八蒙三片区,绝大部分为单锑矿床。

此外,炼镁白云岩、化工用白云岩和水泥原料等矿产资源也很丰富;还有些矿产资源,如铊矿、汞矿、镉矿和砷矿等对环境的影响大。

第七节 新构造作用与晚新生代气候环境

新近纪至第四纪地壳隆升被称为新构造作用(运动),对贵州现今地质环境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是原生环境地质最为重要的基础。

一、新构造作用的特点

贵州新构造作用强烈,且至今仍在继续演进中。具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面型隆升的间歇性

众多区域调查与专题研究的成果(林树基等,1994;李兴中,2001;秦守荣等,2002)表明,在我省广大范围内,存在着多级剥夷面(一般存在3-5级)和多级河谷阶池(东部常见3-5级),以及多层溶洞等等,都有力地证明晚新生代以来贵州地壳经历了大面积的间歇性隆升,造就了当今全省地貌和水文网络系统的基本格架。

第二、面型隆升的差异性

由于受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影响,以及构造应力作用等,其隆升的强度(或幅度)总体具有西强东弱、并自西往东掀斜的特点,形成当今贵州高原东高西低的地势,如我省高原山地有大的地形起伏,除个别地段为岩性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新构造作用地壳差异性隆升的结果。

此外,由于贵州各地前新近纪地质结构的差别,以及强烈的面型隆升造成的高原掀斜,也会出现局部的继承性坳陷和某些断层的复活。从而更进一步证实了新构造作用的存在。

二、晚新生代气候环境 (一)气候环境变化态势

新近纪以来,由于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影响,贵州地壳在面型间歇性隆升过程中,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气候变迁对表生带的影响至深,制约着喀斯特地貌发育、土壤的形成和水文网络系统等。因此,气候是环境地质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基础。根据有关研究成果,将贵州晚新生代气候变迁与喀斯特地貌和土壤形成关系归纳于图1-4。

23

从图1-4可知,贵州晚新生代以来,特别是更新纪的气候波动频繁,而早、中更新世两次暖热气候阶段的时间跨度分别为70万年和20万年,几乎占据了整个第四纪暖热气候90%的时间长度,使水-岩反映有非常充足的时间,极有利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的发生、喀斯特地貌及其堆积物,特别是红土粘土(或红粘土)的形成。从而造就了类型多样地貌形态和红色土壤,铸就了地壳浅表层与人类生存极密切相关的地质环境。

全新世以后直至现在,贵州仍处于亚热带气候环境。

(二)现今气候

贵州位于我国亚热带西部,云贵高原斜坡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东半部在全年湿润的东南部季风区内,西半部处于无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的东南季风向干湿明显的西南季风区过渡地带。由于地处地纬带度,高海拔,离海洋较近,境内中部隆起,向东、南、北三个方向逐渐降低,横亘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加以山脉纵横,河流交错蜿蜒,致使地形甚为复杂,从而形成了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虽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湿润,但在山地、河谷的气候垂直变化却特别明显。冬半年有于北有秦巴山系阻挡,南下冷空气多半绕道两湖盆地

24

由偏东北方向入侵,常在中部和西部形成静止锋,西部威宁、盘县一带经常处于锋前位置,故冬季多晴朗天气,我省中部、东部正好处于锋后,故冬季多连绵阴雨天气。夏半年由于副热带高压控制,往往在东部连晴干旱,而西部却暴雨频繁。在副热带高压北跳的同时,雨带也随之北移,此时省内旱涝交替发生。

我省气候资源丰富,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暖风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多云寡照、湿度较大、降雨日数多、季风气候明显、无霜期长、垂直差异较大,立体气候明显。从光能资源来看,省内大部分地区的云量均在8成左右,日照百分率在25~35%之间,日照时数1200~1600小时,使年太阳总辐射只有3349~3767兆焦耳/平方米,在全国属光能低值区,但在4~9月集中了全年70%以上的日照和太阳辐射,所以基本上能满足作物对光能的需求。从热能资源来看,除西北高寒地区较差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0~18.0℃,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在4.0~10.0℃,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在22.0℃以上,≥10℃,积温4000~6000℃,持续日数长达220~300天。从水分资源来看,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4~9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75%以上;在全国属光能低值区,日照和太阳辐射的70%集中在4~9月。以上条件基本可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贵州的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100~1300毫米,但分布不均,总的来说是南多北少,山脉迎风面多,背风面少。在省的中部苗岭东西两段的迎风坡,是两个多雨区。西区包括黔西南州大部、六盘水市东部、安顺地区西部,年降水量达1300~1500毫米,中心在晴隆,多达1538.3毫米,为全省之冠。东区范围稍小,包括黔南州东部、黔东南州西部,年降水量达1300~1400毫米,中心在丹寨,雨量达1451.9毫米。此外在武陵山东南迎风坡的铜仁、江口、松桃是次多雨区,年降水量达1250~1350毫米。大娄山北坡的道真、正安及乌蒙山西坡赫章、威宁等地是省内的少雨区,年降水量只有850~1050毫米,其中以赫章854.2毫米,居全省最少。各地降水量中夜雨量占50%以上,安顺、六枝一带高达70%。

25

绪言及第一篇参考文献

1.贵州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2.韩至均,金占省,贵州省水文地质志(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3.蒋承菘,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 ).《地质勘查导报》,2007.第399期. 4.李兴中,晚新生代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演进及其影响因素(J).《贵州地质》,2001,Vol No.1. 5.李阳兵,王世杰,魏朝富,龙健,等,贵州省碳酸盐岩地质土壤允许流失量的空间分布(J),《地球与环境》,2006,Vol.34 No.4. 6.林树基,周啓永,陈佩英,等,贵州的上新生界(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2. 7.刘树臣,刘丽君,谭永杰,等,贵州地质调查工作发展态势与我国对策(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pp.23~28.

8.卢跃如,岩溶水文地质环境与工程效应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

9.秦守荣,刘爱民,等,论贵州喜山期的构造运动(J),《贵州地质》,1998,Vol.15 No.2. 10.王砚耕,贵州构造基本构架及其特征(A),《贵州区域构造矿因构造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2. 11.王砚耕,贵州主要地质事件与区域地质特征(J),《贵州地质》,1996,Vol.13 No.2. 12.王砚耕,陈履安,李兴中,王立亭,等,贵州西南部红土型金矿(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pp.13~20,pp.64~88. 13.杨胜元,王林,等,贵州省水工环地质工作需求分析(J),《贵州地质》,2007,Vol.24 No.1.

26

绪言及第一篇参考文献

1.贵州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2.韩至均,金占省,贵州省水文地质志(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3.蒋承菘,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 ).《地质勘查导报》,2007.第399期. 4.李兴中,晚新生代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演进及其影响因素(J).《贵州地质》,2001,Vol No.1. 5.李阳兵,王世杰,魏朝富,龙健,等,贵州省碳酸盐岩地质土壤允许流失量的空间分布(J),《地球与环境》,2006,Vol.34 No.4. 6.林树基,周啓永,陈佩英,等,贵州的上新生界(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2. 7.刘树臣,刘丽君,谭永杰,等,贵州地质调查工作发展态势与我国对策(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pp.23~28.

8.卢跃如,岩溶水文地质环境与工程效应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

9.秦守荣,刘爱民,等,论贵州喜山期的构造运动(J),《贵州地质》,1998,Vol.15 No.2. 10.王砚耕,贵州构造基本构架及其特征(A),《贵州区域构造矿因构造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2. 11.王砚耕,贵州主要地质事件与区域地质特征(J),《贵州地质》,1996,Vol.13 No.2. 12.王砚耕,陈履安,李兴中,王立亭,等,贵州西南部红土型金矿(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pp.13~20,pp.64~88. 13.杨胜元,王林,等,贵州省水工环地质工作需求分析(J),《贵州地质》,2007,Vol.24 No.1.

2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4h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