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
更新时间:2023-11-16 00: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高职公共基础课必修课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职学院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
培养研究
结 题 报 告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课题组
2008年4月
第1页 共64页
研究报告目录
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一章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 理论篇
第一章 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与研究 第二章 公共基础课的职业能力观
第三部分 探索篇
第一章 融入数学建模,提高创新能力
第二章 高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探索高职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之路 第四章 高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第五章、计算机课程对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 第六章 “两课”助推职业能力的提升研究
第四部分 回顾篇
第一章 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 第二章 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第2页 共64页
内容提要
本报告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7年度科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专项研究报告。
本课题研究由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承担。本课题组分五个子课题组,一个理论研究组,课题组人员简况如下:
高宏,课题主持人,子课题负责人(兼),副教授,现任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基础部理科教研室主任
陈艳,子课题负责人,副教授,现任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基础部语文教研室主任 常玲,子课题负责人,副教授,现任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室主任; 陈燕,子课题负责人,副教授,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基础部语文教研室教师 李云峰,子课题负责人,讲师,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信息中心
陶威,子课题负责人,讲师,现任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基础部政治教研室; 冯睿,主要成员,副教授,现任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基础部主任 承担本课题任务的其他成员:
邹淑爱,籍岩,张荣和,吴丽丽、许朝晖等
课题组在厘清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培养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前提下,调查我院实验班级学生的职业能力状况,发现高职学生的现有职业能力情况不容乐观,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贫乏,艺术素养普遍缺失,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这种不足和缺陷,促使我们认真分析导致学生职业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原因包含办学理念的偏差、功利性的教育模式以及追逐实用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微观原因主要有学生综合素质偏低、教师自身素质欠缺、教学改革不足,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理论滞后等。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的职业能力官的研究,让我们更理性地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而有针对性地探寻因材施教的对策。重新定位高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抓住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契合点,进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自2007年5月开题以来,课题组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课题组所进行的工作以及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在理论研究方面,
1.探讨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三个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是: 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职公共基础课 虽然人们熟识并且经常运用这些概念,许多研究人员对此也做过大量的专门研究,但是本课题仍然力图从社会和教育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阐述这些概念的意义,以求提升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性认识水平。
2. 课题组立足于全面地深入地探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意义,开展必要性研究,循守教育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思想以及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阐述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要性。尽管本课题就此进行的理性思考是很肤浅的,但是或许能够为我们认识和推进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审视角度。
三.在改革实践上,我们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们今后仍将对此课题作追踪研究),选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300名学生,进行了两学期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创新能力教育试验、口语交际教学实验;选择《工程造价》与《市政专业》两个专业共150名学生,进行了一学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试验;选择2007年《工程造价》《园林工程》共158人学生,进行加强口语教学提高对外交际能力的教育试验,选择建筑经济管理0701班人数进行组织能力管理的两课教学实验,对建筑装饰0701班、建筑设计0702班、以及市政0701班合计
第3页 共64页
150名学生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职业能力人才,必须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级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子课题研究人员一年来公开在各种杂志以及学术期刊发表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的论文若干篇:
1、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利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WebQuest应用初探
李允峰 高宏《山东教育学院》2008.1
2、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与研究
高宏 许朝晖《职业技术》2008.1
3.《改革德育教育现状,塑造明天社会“精品”》
,陶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下卷, 2006、5
4、《发挥“两课”优势,助推主体职业能力提升》,
陶威, 《山东城建学院报》。
5、当前职业学院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常玲, 《全国职教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6、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教育及职业能力培养
籍岩
7、高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常玲 高宏 《科学时代》2008.6 8、探索高职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之路
陈艳 吕闽
9、高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陈燕 张荣和
10、公共基础课的职业能力观
高宏 吴丽丽 11、融入数学建模培养创新能力
高宏 《中国成人教育》(已录用) (论文随附于本报告)。
2008年4月高宏作为课题负责人以《高职学院公共基础课程的整合与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申请山东省“十一五”人文科学科研课题。
2008年,高宏主编《工程应用数学》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资金资助帮助,同时感谢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提供帮助的兄弟院校莱芜职业学院,泰安建筑培训学校,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同行的帮助,原山东教育学院院长仝素勤教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我们随时提供帮助,理论指导,这些都使得本课题的能够圆满顺利完成。
第4页 共64页
第一部分 前 言
第一章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同时,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
但这在另一方面又出现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这里所指的公共基础课是指高等数学、英语、语文、哲学以及计算机课程等各专业均开始的课程),尤其是存在着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公共基础课,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并且受社会传统思想影响,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还有人认为只要专业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其结果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面对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出现的这一问题,许多企业都感到困惑:高职院校好像是在为我们培养一个个“机器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也曾指出,“现在,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成熟,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大部分院校中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主要表现在:
1.注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忽视整合地公共基础课程的科学体系的建设
目前,高职学院专业课各自的课程体系已十分完善,反映学科水平的教材也自成系列,多而且全,这与拓宽专业和通才教育的新思维相违背,不愿研究在整合系列课程体系中各公共基础课程应作出的贡献。整合不是搭凑,而要使整合的课程体系具科学性,首要的是使组成课程体系的各种知识模块比例协调、有机组合。
2.不同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重叠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把许多普通本科的课程纳入到高职阶段来学习。强调更新知识而忽略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错误地认为讲授知识越深、培养的学生的水平会越高;专业课程体系杂乱、教学内容庞大、学时数过高、学生负担过重。把培养学生自身能力的公共基础课放在次要地位,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准确定位,在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任务分割不清。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
以上情况说明,现有的高职学院没有很好地意识到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肩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规律性、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适用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研究、自我完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
第5页 共64页
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科学家爱因斯坦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可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的教育,可以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课题研究对于中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文化。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技术,就必须在已有高中阶段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础知识。况且,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更需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培养能力。
其次,是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写的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2005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诚信缺乏,协作精神差,国家和集体观念淡漠,??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人文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
再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指导作用。职业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活动都需要的,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内容。而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要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数学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人文 等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二章 基本概念
为了研究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首先有必要研究与本课题听见紧密相关的几个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是:
? 职业能力
? 高职公共基础课 ?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毫无疑问,这些概念的研究和论述不仅是本课题后续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其研究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必要性的思考,当然,这些论述并不是充分展开的。 一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现代化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从日常生活到各类学术研究的广阔领域。然而,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往往是不加思考的,甚至是混乱不堪的。因此,本课题研究有必要首先就这一概念做比较深入的讨论,以提升对这一概念的理性认识。
1.能力
人们存在观察、思维、记忆的差异,想像力强的人,想像中表象鲜明、生动,他似乎听到、摸到、看到眼前不存在的事物,而想像力弱的人,其表象很模糊。有些人在容易逃脱注
第6页 共64页
意的事物上和细心观察事物上,要比一般人高明些。另一些人有很强视觉记忆,他能把见过的人物,凭记忆画出他的肖像。
这种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存在的差别,是大家所熟悉的。“能力”的概念就是反映这个差别。正是由于这种差别,我们说,某人某种能力高,有能力,某人能力低,能力差。因此可以把能力的概念界定如下:
能力是认识活动中一种顺利地完成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活动方式.是技能的高水平的综合。
这个定义比较明确地表明能力和认识过程三个基本因素(技能·思维·知识)的关系。
“能力是技能高水平的综合”,也就是说,能力源于技能又高于技能。技能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观察、阅读和听的活动,获得客观事物的种种信息,经过大脑思维的加工,了解和掌握的有关知识,是人们把知识(思维的结果)通过生产、实验、社会活动表达出来,使思维转化为外在的物质的存在。而能力是顺利地完成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活动方式。可见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二者具有共性的。但是能力是技能高水平的综合,每一种能力都由相关技能综合而成,都有其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点又是不同的。这种把能力和技能看做既有相同又有区别的观点,是一种发展的、动态的观点。对于教育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观点,它说明能力是可操作的,可以培养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认识活动的大范围里,把技能、能力视为一类认识活动。但是,在技能、能力培养和发展上又是有区别的,高等职业教学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技能的训练,而是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发展能力就是为了高质量地培养技能、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这正是实现教学高质量的正确的途径,也是把技能、能力加以区别,强调发展能力的意义。
2.职业能力
具体到职业活动这一特定活动,我们运用心理学中的能力原理对职业能力的本质属性加以解释,职业能力作为能力的下位概念,是“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和市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个体心理特征”。心理学意义下的职业能力的时间意义在于体现个体能力差异新的尊重。
CEB所指的能力(compentence),是完成一定职业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一定义对我们职业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职业学校都把这三方面作为进行职业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职业分析是能力形成目标具体化。但是,能力(compentence)与我们所讨论的职业能力仍有距离。职业能力只能通过与一定职业岗位相关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
强调职业能力构成因素的综合型,认为职业能力是由多种元素复合而成,因而也将职业能力成为综合职业能力,人们对这种综合性的认识是较为统一的,但对于其中的构成成分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在我国劳动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的研究课题中,首次把人的能力按职业分类规律分成了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
以上是研究者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研究领域对职业能力进行的界定,都有其合理性,然而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本课题中我们把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分成两种,职业技术能力与职业通用能力。
职业技术能力是指运用从事某一种职业活动必备的技能和本领,大多需要在教士的指导下进行系统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是一种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一种合乎法则的行动方式。
职业通用能力是指学生所掌握的通用的、可迁移的,适用于不同职业领域的关键能力。它打破了职业教育培养的专门化、个性化的方向,强调能力的通用型,其实质是介于抽象的原理知识、价值观与个性发展、具体的操作技能、应用技术之间的一种能力,简称:职业能力。当职业发生变化时,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它将影响人们一生,是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
不同国家对于职业能力有不同的叫法:如英国称为核心能力(KEY SKILLS),英国为
第7页 共64页
核心能力的开发,制定了一套标准体系。这个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等6个单元。这个标准明确规定了实现这些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以及开展培训和测评的方法。
根据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以及高职教育发展的状况,我们认为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1)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设计、控制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这是适应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2)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创造性地、批判性地和策略性地思考,做出有效决定,解决各种问题,实现预定目标。(3)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文字与语言表达技巧,设计、参与、控制和评价在不同情境中的交流活动。(4)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与他人交往,以期有效地工作,并在各种情境中积极参与群体互动。(5)科技与信息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迅速变化的信息社会中,收集、分析、应用和处理各种信息,了解、选择、使用和评价相关技术以及在工作中应用技术。(6)外语应用能力:在实际工作和交往活动中以外国语言为工具与人交流的能力。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
课程是培养需求人才规格和要求而设计的教育教学活动方案。如果符合一定要求的教育教学方案,课程计划都可称为课程的话,那么课程可以定义为:有目标内容的、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方案。高职教育是一种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高职课程属于专业技术职业实用体系的课程,它是实现高职培养人才的手段,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依据.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教育课程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相比,尤其职业定向性和受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产业结构和技术要求、职业和就业等都制约的特性。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课程主要分: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高职公共基础课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专业服务的,而且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两课、语文、外语、体育、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组成。
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加强文理渗透、重视基础教育已成为各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重视基础教育主要表现在:加强国际交流需要的、信息时代需要的基础学科教育(如:外语、计算机),强调人文课程、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如:语文、两课)重视专业需要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如:高等数学)等,力图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因素下朝着专业基础化的方向发展。
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名称和概念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因为从国际上看,很少有其他国家使用这一名词,但不实用,并不意味着国际上就不存在高等职业教育这类教育活动,只是标明不同国家传授相同教育内容和培养同种类型人才的教育机构不同而已。那么到底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他在高等教育中居于什么地位?这是近年来争论较多的话题。因此,在进行本课题研究之前必须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4年出版的《技术与职业教育术语》中专门列有“技术教育”的条目,它的解释是:技术教育是“设置在中等教育后期或第三级教育初期以培养中等水平人员以及大学水平的在高级管理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师”。现在我国把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定义为高等职业教育。
第8页 共64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技术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属于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首先它的教育对象要具备两个基础:普通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普通文化基础应是在高中文化或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专业技术基础应该建立在培养技术员学制的基础之上;其次,它以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直接就业于某种岗位为目的,对应的是一种需要高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的职业(profession),而不是体力或手工技艺培训的职业(vocation)第三,课程内容面向实际,并定向与某个特定的职业,主要进行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技术知识的教学。第四,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高等技术教育,它属于高等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定向的教育计划。
所谓高等职业教育,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它是高等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类型,兼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在类型上,它是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另一种类型的教育而不是另一层次的教育,是提供另一类知识----技术知识的教育。培养对象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以技术应用和技艺型为主;在层次上,它属于高等教育,是在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基础上进行的第三级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求量较大的技术型人才和高智能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是普通高校培养的学术性和工程型人才,也不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一般技能型人才。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适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专门教育。具有自身的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研究过程和评价标准。
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组织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使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个人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产品的更换频繁,新职业的不断出现,就职业的不断减少以至消失;这一切都为高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人才规格上,应该突出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定位于培养面向产业,面向问题,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本领,有较高的职业能力的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性质和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性的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是能具体的从事某一种职业的工作,能运用已有的、成熟的、规范化的技术和管理直接生产现实的社会物质财富或提供各类服务。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和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事的主要是职业实践,其任务是要有所发明创造,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增加深灰的物质财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二部分 理论篇
第9页 共64页
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思考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否从更加普遍和深入的意义上来阐述公共基础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呢?可以说,这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理念,进而,我们还可以把公共基础课教育置于当代经济社会和教育新思潮中加以思索。
第一章 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与研究
摘要: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的核心目标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条件,为适应知识经济和高新科技时代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应科学地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 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职业能力和全面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和高新科技时代的来临,以职业技能为主的劳动将逐渐被以新型职业能力为主的劳动所替代,职业淘汰和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高职院校过去的那种单纯以学生就业为中心的培养目标和以职业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深人开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面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科学地认识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研究其形成过程,从而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对指导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调查分析
1.调查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座谈讨论
(1)依托山东城建职业集团的调研,向全省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人事主管及工作人员发放调查表,回收问卷后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2)对现有的在校学生使用问卷调查,对得到的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3)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座谈讨论。
2.数据统计:依托山东城建职业集团向全省有代表性的企业、学校发放调查表,并进行回收统计。其中向企业发放问卷调查表24分,共收回调查表24份。向在校学生发放职业能力量表650份,回收603份。为了便于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 将职业能力的排序数据折算成百分比,列出数据。
3.数据分析:
(1)依托山东城建职业集团对全省十几个地市有代表性的企业座谈,发放问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企业认为最重要的职业能力能力排列顺序是:适应社会能力(34.4%)、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20.2%)、人际交往能力(15%)、创新能力(12.2%)、继续学习能力(5.5%)和组织管理能力(1.9%)。这表明,企业在选用人才上.更注重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而不是某一单方面的职业技术能力。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应全面、科学地理解职业能力,深刻把握职业能力的内涵,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和专业结构及课程体系.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10页 共64页
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如辩论赛、美学讲座等),将一般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2.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上要体现对“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依据的不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而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体系。对于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应通俗、浅显,减少理论的推导方面的内容,强化应用。即结合实际应用多,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利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推理严谨、定量精确等特点,通过数学建模知识的学习,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 实行项目教学法推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再次,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把各个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项目化,通过能力目标设定,能力项目设计,能力过程训练,在学生实际操作中,达到培养所需能力的目的。
4.要改革成绩评价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考核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改革后的成绩评价方法应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论文等多种形式;考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哲学、法律课程的考试中,考试内容、方式就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高职的特色;同时还可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案例实际分析,培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多一个系统的网络工程,在高职教育中,从职业能力的培养入手,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计划实施等,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在公共基础课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要科学的掌握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基本方法,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对于高职生来说必备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文化基础及通用基本技能对技术教育可以起到引导、互补、互渗、相互支撑和互相推进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除了加强专业技能与理论课程建设,对公共基础课一定要更加重视,使其更好的为高职培养目标服务。
第16页 共64页
第三部分 探索篇
第一章 融入数学建模,提高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作为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途径”开展其必要性研究,循守教育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思想以及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阐述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未来社会需要的意义和必要性,并从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本身出发,讨论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信和培养那个途径,以及合理的培养方案。尽管本课题就此进行的理性思考是很肤浅的,但是或许能够为我们认识和推进技术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审视角度。
在改革实践上,我们用一年多的时间,选择我院《建工技术》专业的140名学生,在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进行了一学年高等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与教学改革,我们所进行的实践探索充分证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离不开公共基础课程课程的学习,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融入数学建模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一种具体的职业的,可广泛迁移的,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活动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高等数学是高等职业院校理工、经济学科的必修公共基础课。历史悠久,自成体系有比较完整的理论基础。但是,现在的高等数学课程正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1992年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一切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的教育必须包括越来越多的数学和计算科学的内容、数学建模和相伴的计算正在成为工程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工具。”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一)高等职业院校开设高等数学课的价值取向 (1)高等数学知识价值观下定位高职数学的教学目标 数学具有知识价值具有可靠性、抽象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数学的三大教育目标,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学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数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自然科学工具,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一种最好的训练手段。新形势下高职数学的教学目标应该进行重新定位,将原有的三大目标能力更新为数学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来,高职的录取批次是专一、专二或两者并存,且包含“3+2”的学生和对口升学的学生;另外部分理科专业也有文科类学生。这种多层次、多种类招生带来的是学生成绩的参差不齐,这样就带来了很多问题。因此,在教学时应从实际出发,将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的内容糅合进去,加强高等数学基本思想的理解,降低计算难度和比例,注意补充前沿数学知识,补习初等数学的知识,让学生即使在低起点也能有收益。
(2)高等数学科学理念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它不但是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教育,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基础性教育,这也正是数学的价值所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来进行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
第17页 共64页
学生的发展。教师、教材、教学计划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紧紧围绕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取舍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坚持数学“作为素质教育功能”的原则。忽视或者低估数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对学生发展的长期效应和促进作用,会影响我们对“必须、够用”原则的把握,影响高职数学课程的设置,影响高职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训教学上,公共基础课教学课时一般都不多。就目前情况看,公共基础课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20%左右。有的专业高等数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重尚不足5% ,而有些专业则干脆就砍掉了数学课。
(3)高等数学的应用价值观有利于对创新能力的发展。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学的地位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众多的高职院校不仅把高等数学可作为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更希望从实际出发,以数学为工具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数学在各科和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作用。这是我们在数学应用价值观的体现中探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而现有的教材中,偏重知识传授、强调结构严谨的多,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用数学知识的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重视较少。特别是数学教学和知识应用脱节,学生在专业学习、实际工作中遇到数学运算时理解不到位,这也是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个专业课的理论基础与数学表达语言,也是学生从基础教育思想向高等教育思想的过渡。高等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现在自然科学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以此作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二)数学建模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数学模型是描述实际问题数量规律的、由数学符号组成的、抽象的、简化的数学命题、数学公式、图表或算法。当我们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把实际事物之间的联系抽象为数学形式,这就是所谓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主体的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不打乱现行教学秩序、规模相当大的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试验。数学建模与高等数学是同一课程目标服务的两个环节,必然要求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紧密相连,特别需要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二者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不只是相加的简单结果。通过信息交换,将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学习的理论内容融入数学建模的具体过程,指导学生的数学建模学习,直到上升到对所得结果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改变了传统数学理论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了首位。学习数学建模的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必经之路。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思想不仅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和能力具有特殊的的意义和良好的效果,数学建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清主次,抓住实质的能力;由于数学建模没有标准答案,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建模,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数学建模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资料,甚至动手实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数学以空前的广度和审慎度向其他科学技术领域渗透,过去很少应用数学的领域现在迅速走向定量化、数量化,需要建立大量的数学模型。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蓬勃兴起,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数学在许多高新技术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数学建模被时代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职高等数学课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创新能力有着更为广泛的现实意义。
第18页 共64页
二、 高等数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探索
——我院建工技术专业数学课个案
实验班级简介:建工技术专业是我院具有二十多年举办专科教育历史的专业,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最近三年集中力量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了培养具有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职生,我们课题组在该专业选择建工技术0601、0602两个班级进行了一个学年的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探索。
为了适应现实世界对数学的需求,高等数学的教学既要重视数学知识本身的应用.更要重视超越数学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应用。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高等数学的教学,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探索。
(一)在整个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创新能力
在整个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可以展示高等数学的独特应用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对学习后继知识起支持作用的应用基础。数学建模思想还可以迁移到其它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培养空间观念、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1、调整高等数学课程设置,进行课程优化整合 我们汲取了其它高职高专院校的经验和做法,调整了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在课程优化整合中我们把握的原则是:重应用、抓能力。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删减一些经典但实际中又不常用的内容;降低部分内容的难度要求,适应高职学生整体文化基础。例如,对柯西中值定理的构造辅助函数法证明不作要求;对重积分的计算只作了解等。增加一些反映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加强基础,同时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加强应用,淡化运算技巧训练,教学重点放在介绍数学思想,例如极限思想、函数逼近思想、变化和优化的思想;删减初等函数部分内容,弱化求导方法和积分技巧内容等。
2、制定教学目标,二次加工教材
我们首先与建工技术专业课教师一起根据高等数学课的特点、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以及该专业的发展前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深度、广度,共同研究制定高等数学课的教学目标。二次加工教材,突出有关的高等数学知识与专业课或专业的发展前景的需求,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由于高等数学课教师加强了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加强了对专业课的学习了解;所以,明确了该专业课将用到哪些高等数学知识,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时间用以及用法,这样就为二次加工教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原有教材大胆地取舍该删去的就删去,该略讲的就略讲,该增补的一定补上。尤其是补充一些与建工技术专业相关的模型实例,以突出教学重点。例如:加强微分、积分和微分方程在数学建模方面的应用等。
事实上,在高等数学课教学中体现数学建模知识的应用,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形成相应的技能和技巧,既提高了高等数学课本身的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学过程贯彻创新能力目标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在课程整体建设方案中,把能力目标与专业课衔接相结合,有意识地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为专业应用打下伏笔。遵循“专业实践问题一数学模型一数学解答一应用于专业问题”的教学过程,使数学来自于实际而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数学应用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开设数学实验课程,组织数学建模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1、开设数学实验课程,加强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由于他
第19页 共64页
们的专业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数学应用能力加强与专业课程以及专业需要的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实验课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引入数学后出现的新事物,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有效教学环节。数学建模是数学联系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是相对简单的科学研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以自然和社会为背景的实际问题中提炼出的数学模型,可以培养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知识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想、归纳,在发现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组织数学建模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课外数学建模活动,既可以体现课内课外知识的结合,又可以满足普及建模知识与提高建模能力的结合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数学建模学会是学生社团组织,会员因为报名人数过多,通过审定通过仅保留了200多人,其中核心会员50人,会员定期学习建模课程,听取专家建模讲座,参加建模讨论会,提高学生群体建模能力;作为工科的学生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专业问题。通过学校每年一度的校内数学建模比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校内比赛三人一组,没有指导教师,通过学生自己的资料搜集,熟练查找工具书籍,网络资源,分工协作,不仅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熟练操作数学建模软件以及简单的程序语言,而且还要撰写完整论文,在规定的七十二小时时间内完成任务。三天的比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对于校内比赛的优胜学生队伍,选拔参加全国大学生建模比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2007年,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首次参加了“高教杯”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成绩斐然,仅派出的4支建模队,获得一个国家奖二等奖,两个省内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建模兴趣,更是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教学模式上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高职数学课的教学应该与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一致,数学课也应该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
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更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教育.而计算机—— 多媒体教育更重要的、更深层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能的层面,而且在于促进人的精神意识层面发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目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兴趣热情,激活并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子教案、数学软件、数学课件等,不仅可以从数学对象的不同侧面,如数值、图形、公式等各个侧面,更完美、更有效地突出数学对象的本质,对老师的教起到辅助作用,还可以更明确地突出计算过程的某个局部,特别是通过简化繁杂的推演或计算,能更有效地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本身,从而更有利于突出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例如:多元函数的性质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于对于图形的想象力比较差,再学习的时候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现在再学习多元函数这部分的时候,我们引入MATLAB软件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三维图形的变化情况,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图形变化,使得原本学习的难点变得一目了然。因此,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加大教学信息量,还可以给数学赋予更丰富、更生动的内容,感受。
2、课程结构以项目教学为主,
课程结构有以下几个项目组成:基本项目,是工科专业所公共需要的必要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这是数学能够应用于实际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与资料分析能力、图形分析与图形处理能力,不仅要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计算方法,更要使学
第20页 共64页
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以感性、直觉的方式对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进行探求与思索。这些问题一直是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之一,也是困惑人类的焦点问题之一。对于成长中的高职学生,更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因为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高职学生正被这些问题所困扰。教学中我们选择了以课本内容和课外补充篇目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了下面一组中外作品:罗素的《我为何而生》、马丽华的《渴望苦难》、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人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和困境?”等问题的思考为贯穿教学过程的红线,促使正在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学生们透过作家作品来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具体教法上,课内篇目请学生归纳提炼观点和精华,补充篇目则由教师为学生重点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约翰·克利斯多夫》的故事情节,介绍名家罗曼·罗兰及约翰·克利斯多夫的原型贝多芬的生平,把部分网络资料的来源出处告诉学生,调动学生可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思考的真正主人。之后以课堂讨论或小论文的形式作为这一人文主线的升华和小结。
又如以 “古今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命运”为线选择了《诗经·氓》、鲁迅的《祝福》、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鲁迅的《伤逝》、舒婷的诗歌《致橡树》、波伏娃的《第二性》等一组作品,用古今对比的方法,恰当补充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对女性的禁锢,让学生感性地认识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和卑微地位,由此进一步引发思考当下爱情中的两性关系的问题。把看似浅显的爱情主题感性地上升为平等、独立、自尊的人文主题。并为学生课外重点推荐《第二性》这本堪称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的经典。
人文专题教学模式的展开是对教师人文素质的一次挑战,它需要教师有丰厚的人文积淀。而且一次课不能面面俱到,要以一到两个篇目为主,抓住主干,点到为止。这样可以便于对比、类比,更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至于观点,更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新颖的观点,在不同的观点的冲突、碰撞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好学习热情,同时也强化了思辨能力的训练。教师切忌用所谓的权威观点或自己的一己之见限制学生的思想自由。
(2)在教学中加强讨论课的分量
多开展研究性学习,多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是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人文专题的教学模式恰恰与这一要求相吻合。我们在实践中把讨论细化为分组式、辩论式、情景模拟式等,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鉴于学生对网络的喜爱,我们把自己获取的大量资料来源告诉学生,让学生去网上体验一下搜寻发现的乐趣,并进一步要求学生搜寻更多的材料。在讨论中,切忌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武断的否定,在学生的思想由肤浅到深刻,由混乱到清晰的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是因势利导,点石成金。在对作品的理解,对主题的分析时,我们总是有意识给出多个思维的向度,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样就收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的功效。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作为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它的优势就在于以计算机为媒体,把投影仪、录放像机、语音设备功能融为一体,把相应的声音(朗读)、图片、影像资料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我们运用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教学课件、录像影音资料,通过通俗、趣味性的解读,在情境教学中替代传统的\老三段\教法。借助这些现代化的电、光、形、声手段使许多看不见的教学内容变得真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在教学之余,为学生开列推荐阅读书目,督促学生每学期至少阅读2-3部名著或经典文史哲通俗读物,如房龙、林语堂、易中天的文化系列作品,周国平哲学及散文作品,如《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守望的距离》,如柏杨《中国人史纲》等历史类读物。为学生打开图书的大门,拓宽眼界和视野,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学作读书笔记,为自己打下较为深厚的人文素养的根基。
第46页 共64页
3、营造高职院校人文校园环境
首先,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是营造校园人文环境的主要课外形式。我院承办的 “齐鲁讲坛”“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分坛”文化讲座,由我院文科教师主讲,成为校园中内容丰富、颇具影响的第二课堂。“齐鲁讲坛”是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科联主办,齐鲁晚报、齐鲁电视台协办,以普及社科知识,弘扬先进文化为目的而举办的系列高端讲座和普及型讲座;主坛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主办,省社科联承办;分坛由各市(大企业)、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以及各高等院校、党校、干院、社科院等单位举办。
我们已开设的讲座主题分别有: (1)、 “说龙——漫谈龙与图腾文化”。讲座主要从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角度,借助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介绍了“龙”在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中的演变及其意义,使大家对身边看似熟悉但又认知模糊的“龙”,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较为陌生的图腾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进而对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了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2)、“字里乾坤——从汉字看中国文化”。 讲座从大家非常熟悉同时满载着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的汉字出发,通过汉字之史、奇、趣、美、用、情、尊等七个方面,借助大量的历史资料、优美图片、生动故事,向大家介绍了汉字本身蕴有的博大智慧和深厚功力以及汉字对于我们炎黄子孙的意义所在。使大家了解到了在世界各国文字中,汉字独具魅力的缘由。
(3)、“中国文化中国人——浅析中国人的个性特征”。讲座从现实社会中一些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的现象出发,分析了中国人个性特征的八个方面以及中国人个性与西方人个性的不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揭示了每个民族都因其独特的文化土壤而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民族特性。因此,在对待西方文化时,我们不可轻视我们古代的灿烂文化,不可厚彼薄己。
(4)、“《红楼梦》十二金钗之谜”。讲座以脂评本《石头记》为基础,根据原书章节、暗示、评语(脂砚斋、畸笏叟),旁征博引,给广大师生分析了《红楼梦》十二金钗中三个个主要女性主人公的人生命运,让师生从中了解到《红楼梦》的艺术精髓。
(5)、“魏晋风度与个性发展”。讲座围绕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个性发展”展开,联系我国历史上有名的魏晋时期个性极度张扬的现象及现在社会上大家熟悉的一些新闻人物的个性故事,从“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人生”三个层面剖析了古往今来人的“个性”本质,引发了大家对于“人是否应当有个性?应当塑造怎样的个性?个性发展是否应当有一个不变的前提?”等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通过有计划的系列人文讲座,逐渐培养出一种文明精神,一种人的尊严和理性。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良好途径。
另外,适时为学生开设“开卷怎样才能有益” 、“读书与做人”等读书知识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教师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和读书方法,为学生系统讲解读书的真正涵义,读书与做人的关系,恰当的读书方法以及高职学生应该读的书。
其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集中展示学生在人文艺术方面的才能和实践成果,不断把学生融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科室举办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如“我是第一代城院人”原创文学大赛,城规杯”辩论赛,“构建和谐校园”演讲比赛等。我们主动为参加学生课外辅导,为参赛获奖同学进行语文课成绩加分奖励。
第47页 共64页
四、问题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往往透视着一所学校办学的规格,这已经成为被许多名校的经验所证明的公理。希望充裕着广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高职语文课堂最终能成为启迪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的精神殿堂,希望人文素质的不断涵养能让高职学生成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群。
但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感到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在学院的教学改革中完善。 1教材的改革(教材的重新修订) 2开设并扩大人文选修课程
仅靠传统的人文课程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是远远不足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在高职教育的全程设置合理的人文选修课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数量的必选课和任选课。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看,可供选择的人文素质课程可以有:中外文学赏析、古典诗词鉴赏、影视欣赏、美学概论、实用书法、社交礼仪文化、演讲与口才、历史人物评析、思维方法训练等。
3当然,要想让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落到实处,还需把相应的考试方式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第七章、计算机课程对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
内容提要:只有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现代技术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提高
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选取计算机现实应用中一些典型的案例,利用WebQuest这种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什么是 Webquest? Webquest是英文。Web 即“网”,Quest即“探寻”;现译为“网络探究学习”或“网络主题探究”(围绕某个主题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很多学校教学微机房已经接入互联网络,具备了使用这一教学方案的条件。这种教学模式的学习活动由问题为主导,透过教师预先准备的网络地址,学生可以在这些网站找到相应的资讯,然后对资讯进行筛选、分类、处理与分析,来完成预定交给学生的教学作业。
一、WebQuest教学模式与计算机技术密不可分,利用它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WebQuest主题往往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1、前言;用来结合应用实际环境进行模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任务;即让学生想办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给出学习成果;3、进程;既教学控制中的步骤;4、资源;提供各类网络资料,图书资料和报刊资料,帮助学生形成资料库;5、评价;对学生完成任务整个过程的评价;6、结论;对主题进行总结经验。
二、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WebQuest教学模式与传统课件教学模式的比较。教师通过WebQuest模拟计算机应用的现实案例,明确各种任务,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而学生拥有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通过网络来查询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无疑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WebQuest教学的一个经典应用案例。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详细介绍该教学模式的整体思路。
四、问卷调查WebQuest教学模式与普通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效果。 为了准确了解学生对两种教学模式对提高自己职业能力的教学效果,笔者对采取
第48页 共64页
WebQuest方式上课的建筑装饰0701班、建筑设计0702班、以及市政0701班合计1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五、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WebQuest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启示和结论。
1、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学生应用现代技术的职业技能得到提高,创造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
2、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3、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实现职业人的转变。
一、 研究的背景目标和理论基础
(一)研究的背景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已成为一种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山东的所有高校普遍开展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迫切要求掌握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和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较熟练地使用一种文字编辑软件进行文字编辑工作,学会并熟练掌握一种中文输入法,初步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处理,初步学会使用文稿演示软件制作演示文稿,并具有互联网的上网知识等。同样,学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十分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比较熟练地在计算机上运用。因此,学生在计算机应用的经典案例中,采取探究式学习,学会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非常必要的。而随着WebQuest(网络探究式学习)概念的提出,结合计算机应用中的经典案例,来提高高职学院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一直以来,教育部门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越来越重视,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教学条件在改变,生源的素质在改变,我们的教学不可避免地面对新的挑战,面临着新的挫折和调整,这就更需要我们注重教学体系的各种因素,以完善与规范这个教学体系的运行操作。我们应把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实现提高职业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来看待;应加快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WebQuest,提高教学效率。 (二)研究的目标
针对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目标,以现实工作环境中经常出现的经典计算机应用案例,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兴趣程度,并把这种教学模式规模化,正规化,不断改进与修正,实现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因需而变,因变而充满趣味,在趣味中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究式学习,提高解决现实职业环境中不断出现的新的计算机应用问题。具体来说,研究的目标有以下几条:
(1)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进传统的教学中,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构建一套基于网络资源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模式;
(2)WebQuest教学方法能够解决以学生自我学习为本,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的学生;
(3)采用WebQuest教学方法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学习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采用WebQuest教学方法对现有的教材在原内容上进行改革扩展,使教学内容适应
第49页 共64页
新的教学模式,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
(5)采用WebQuest教学方法如何突出课程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6)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出现大班上课,采用WebQuest教学方法如何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WebQuest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自主和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WebQuest,从字面上来看,Web是网络,Quest是寻求,进行探求的含义。由此可知,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基于网络有两层含义,一是本身要借助于制作网页来实现教学,二是要利用网络资源来解决学习当中提出的问题。WebQuest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两位教授伯尼·道格和汤姆·马奇首创的。WebQuest的主要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和自我学习能力。
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WebQuest主题往往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
1、前言;用来结合应用实际环境进行模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WebQuest的前言部分相当于对所“探究”问题的简要描述,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该WebQuest项目的大致内容。可以让学生去扮演特定的角色,例如“你现在是一名到南极探险的科学家”、“你是一名准备去月球探险的太空人”等。
2、任务;即让学生想办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给出学习成果;在这一部分里,教师应清晰明了地告诉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应完成的任务,即最终的结果,并且这个任务必须是有趣的可行的。教师们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下几类问题经常被当做WebQuest的任务:现实问题、评价历史、创造作品、处理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件等。
3、进程;既教学控制中的步骤;在进程部分,教师要指引学生遵循什么样的步骤来完成任务,如总任务过大,可将其分成若干任务,其中,包含了对第一个学生扮演的角色或看问题的视角的描述等等。
4、资源;提供各类网络资料,图书资料和报刊资料,帮助学生形成资料库;由于WebQuest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用到的网站清单就成为了重要的资源,可以说,网站是WebQuest构成的核心。同时,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源。
5、评价;对学生完成任务整个过程的评价;WebQuest需要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工作,目前大多数评价采用量规的形式进行。
6、结论;对主题进行总结经验。WebQuest的结论部分对整个活动进行经验总结,鼓励对过程的反思,拓展和概括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习者在其他领域拓展其所得经验。
由此看来,WebQuest与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结合,具有以下优势:
1、会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普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而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2、更适合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由于是基于网络与电脑技术,两者本是“兄弟”,配合起来自然是相得益彰,资源优势充分体现。计算机课程的环境往往在计算机实验室,无论是计算机资源还是网络资源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3、适合计算机应用当中经典的案例教学设计。无论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维护,还是办公软件的交叉配合使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保障,丰富而经典的案例借助于这种形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
4、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索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解决了学生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别太大给教学带来的教学难度。
第50页 共64页
正在阅读:
高职学院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11-16
国家试题10 复习02-28
下属单位党组织向公司党委请示报告工作规定05-30
英语专业英语短篇小说教案及课后答案10-29
项目质量管理计算题题型汇总 - 图文11-02
厦门写字楼调查报告09-04
2016年西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1讲解 - 图文 11-30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撰写要求及参考格式12-29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基础课
- 高职
- 能力
- 公共
- 职业
- 学院
- 习题解答
- 华工电工学习题加答案
- 巢湖市政府工作人员及市直机关干部去向
- 2016中考物理(鲁教版五四制)一轮复习19 焦耳定律(无答案) - 图文
- 第一部分 消防基础知识
- 2010年朝阳公选全部材料
- 2017年中考真题语言运用及综合性学习汇编 - 图文
- 资产评估单选题
- 最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第二单元弹性作业 - 图文
- 氮循环与环境问题的应对举措
- 医疗行业EMC方案书 - 图文
- 五年级 第25课 远离网络暴力游戏 教案
- 测控电路第五版李醒飞第五章习题答案
-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Unit test 2答案
-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陈凤芝-潘景林-调查报告-关于北京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调查报告(1)
- GCP试题集(附答案)标注
-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
- 关于成立xx年产机房空调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
- 《三国》人物关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