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善良人之所美_对_红楼梦_中平儿性格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3-04-28 05:1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23卷第4期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No.4 Vol.23

* 收稿日期:2006-05-21

作者简介:宫业胜(1949— ),男,河北南皮人,沧州师专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红楼梦》。

·21·

平和善良 人之所美

——对《红楼梦》中平儿性格的思考

宫业胜

(沧州师专 中文系,河北 沧州 061001)

摘 要:《红楼梦》中的平儿,处事平和公正,为人善良敦厚,平时知情达理,有时委曲求全。这些应该都

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这些传统美德,现代社会同样需要。

关键词:平儿;和谐;平和;传统美德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62(2007)04-0021-02

对《红楼梦》中人物的态度,人们历来都是毁誉迥然,莫衷一是,晚清之季就曾有人为此“几挥老拳”[1]

。对平儿这一人物的态度也不例外:“红学”史上“评点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燮说:“人谓凤姐险,我谓平儿尤奸,盖凤姐亦被其笼络也。”[2]而与之同时代的涂瀛却说:“求全人于石头记,其维平儿乎?平儿者,有色有才而又有德者也。” [2]

王昆仑先生说平儿是“一个头脑清楚、手腕灵活的好姑娘。” [3]平儿到底是好是坏,是美是奸,我们必须站在中国传统美德的角度予以客观的审视。

一、平儿之美 几近全人

平儿这一形象体现了曹雪芹近乎完美的人格理想———美、忠、善、才、智兼集一身。她容貌秀美,性格温柔,言谈举止彬彬有理,处事公正平和,为人知情达理。

首先从外貌看,平儿容貌不凡,典雅秀丽。从小生长在脂粉堆中,常年与钗、黛共伍的贾宝玉都觉得“平儿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女孩,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 (《红楼梦》第44回)

[4]

模样比凤姐“还俊”的尤二姐初见平儿就感觉她“打扮不凡,

举止品貌不俗。”(《红楼梦》第68回)处膏粱锦绣之中,看遍裙钗美艳的李纨也曾夸平儿“这么个好体面模样。”不用直言平儿如何貌美,只通过这几个人眼中的平儿,就从侧面为人们勾勒出了平儿的如花红颜。

平儿才智过人,处事练达,更显示出她内外兼美。凤姐抱病之时探春理家,平儿作为管家奶奶凤姐的贴身丫头,她要替凤姐行事,这与“敏探春”、“贤宝钗”必然产生微妙的关系,在这一特殊时期更展现了平儿巧言智慧和对人际关系异乎寻常的敏感。对那些藐视刁难探春的仆妇们,她严厉训斥,对探春、宝钗等人她恭恭敬敬地侍奉,一改“往日喜乐时相待,只一边垂手默侍”,(《红楼梦》第56回)不遗余力地盛赞探春等小主子们的才智和见识,同时还小心翼翼地为凤姐辩护,维护凤姐的声誉。既支持了探春的改革又保全了凤姐的面子,皆大

欢喜。“玫瑰露”“茯苓霜”一案,更看出平儿的正义和才智。“判冤决狱平儿行权”,(《红楼梦》第61回)洗刷了柳家的冤屈,顾全了探春的脸面,迫使彩云说出了事实真相,彩云还感激地五体投地。

此外平儿宽以待人,平和敦厚,名如其人。宝玉屋里的小丫头坠儿偷了平儿的虾须镯,平儿得知后并不声张。她考虑到此事闹大,必然有伤主子宝玉的面子,对下人袭人、麝月等更为不利,于是就瞒过实情,随便找个借口回禀凤姐了事,怡红院从上到下无不感激。(《红楼梦》第52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后,凤姐施展种种手段来作践尤二姐。平儿在这种势不两立的情况下,并没有倒在主子王熙凤的一边,而是“自己拿钱出来弄菜”给尤二姐吃,或者有时“只说和他园中逛逛,在园中厨内另做了汤水给他吃”,在尤二姐感到最孤苦无依的时候,她照旧鼓着勇气“过尤二姐那边来劝慰了一番”。尤二姐在临死前见到的最后一个人就是平儿。(《红楼梦》第68回 第69回)总之,无论大事小事,好事坏事,只要到了平儿那里,她都给摆“平”了,放顺了,人人心安。

二、委曲求全 无可厚非

平儿一人侍奉贾琏、凤姐夫妻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她竟能周全妥帖”,(《红楼梦》第44回)如果没有一点委曲求全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平儿做为贾琏的侍妾,因为凤姐的缘故,她对贾琏是敬而不亲,但当贾琏无钱安葬尤二姐为难之时,平儿暗中相助。尤二姐死后,她还帮贾琏收藏了尤二姐留下的一条汗巾,使贾琏心中略感宽慰。就为贾琏的这一点宽慰,她压抑了多少自己内心的酸楚。要知道,尤二姐和她都是贾琏侍妾,她却“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难能的委曲求全。

与贾琏私通的多姑娘的一绺头发遗落在铺盖中,被平儿发现,贾琏尴尬窘困之时,平儿给偷偷瞒过凤姐。身为侍妾能为丈夫隐瞒其拈花惹草的罪证,这其中隐含着多少复杂的背景和

内心苦衷。而在整个过程中传达出的“俏语动情”的神态尤其耐人寻味,它包含着一个妙龄女子对丈夫的几多情,几许爱,几分无奈,几缕心酸,以及常人难耐的委屈。(《红楼梦》第21回)

贾琏和鲍二家的通奸,凤姐纵情泼醋时,平日里行事侍主无一丝差错的平儿竟成了凤姐、贾琏二人使性子的“出气筒”,平白无辜地受两人的“荼毒”,甚至被逼得几乎寻死。但一会儿工夫,有了宝钗的巧言劝慰和老太太的“主持公道”,平儿自己就“渐渐地好了”,并能违心地给凤姐磕头,说:“奶奶的千秋,我惹奶奶生气,是我该死。”又说:“就是昨儿打我,我也不怨奶奶。”事后,凤姐趁没人,正式向平儿道歉:“我昨儿灌丧了酒了,你别愤怨。打了哪里,让我瞧瞧。”平儿依然克己答道:“也没打重”,挡住了凤姐的“陪礼” (《红楼梦》第44回)。这是何等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凤姐是有名的妒妇,她让平儿做“通房丫头”,目的是利用平儿的美貌拴住好色的丈夫贾琏,同时也显得自己“贤良”。但凤姐只是让平儿顶着“屋里人”的虚名,实际上极力防范他二人的亲近。只知“淫乐以悦己”的贾琏又时时找机会纠缠平儿。在这样屈辱不堪的命运面前,平儿默默地服从。大约一年、二年之间,贾琏、平儿两人有一次到一处,凤姐“还要口里掂十个过子”。气的平儿性子发了,哭闹一阵,说:“又不是我自己寻的,你又浪着劝我,我原不依,你反说我反了,这会子又这样。”(《红楼梦》第65回)这哭闹中更多的是平儿委曲求全,且有时委屈尚不能求全。

平儿对上能博得主子的欢心,对下能获得下人的好感。她以对凤姐的忠诚不贰为轴心,但她从来不为虎作伥,更不象来旺家那样倚势欺人。平儿的处世为人,平儿的特殊地位,使她能够体恤下人,下人有了困难她总要说些好话,把人家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她平稳,谦逊,息事宁人;有节制,有能力,使杂乱纷争趋于和谐。设想如果没有平儿的委曲求全,贾琏、凤姐干的坏事会更多更毒,奴才们受的苦难也会更多更惨。

三、平和善良 天人不负

人们都说:有心人,天不负。平儿的平和善良,天不负她,人亦不负。凤姐是出了名的“醋罐子”,而贾琏又是地地道道的好色徒,平儿既是凤、琏共同的奴仆,又被他们分别引为心腹,真是难能、难得。

她不与凤姐“争宠”,凤姐不妒,这是她得到凤姐信任的根本。平时凡凤姐考虑不到的,平儿都能不露声地做到无微不至,因此深得凤姐的喜爱。她劝凤姐凡事留个退路, “得放手时须放手,”(《红楼梦》第62回)为底下的人做了好事,又得到凤姐的赏识。凤姐对平儿虽不能说是言听计从,但视为唯一心腹却是真正的。

守着个“醋罐子”凤姐的贾琏,虽不得与平儿亲近,而亦不舍与其真情。平儿多次冒险帮助贾琏,使贾琏感激不尽。在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中,写平儿的勇于护主,救巧姐。贾琏又念二人旧情,将平儿扶了正,让平儿最终有了一个美满的归宿。这虽然未必符合原作者曹雪芹的原意,但这种结局是读者所希望与认可的。

平儿还特别得到下人们的赞誉。贾琏的小厮兴儿曾说:“平姑娘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倒背着奶奶常作些好事。小的们凡有了不是,奶奶是容不过的,只求求她去就完了。” 丫鬟、小厮们平时都念平儿的好处,与平儿也是心连心。《红楼梦》第119回平儿救巧姐:“众人明知此事不好,又都感念平儿的好处,所以通同一气放走了巧姐。”若不是丫鬟、小厮们及时通风报信,众人“睁只眼闭只眼”地放过他们,她不可能顺利的救巧姐出虎口。这也从侧面告诉了读者,平儿平时的善良平和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四、传统美德 源源流长

《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5]”意思是说: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心中是平静坦然的,所以叫做“中”, 表现出来有所节制符合常理,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将“中和”做到了极致,天地才会安其所,万物才会遂其生。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和谐太平了。《红楼梦》中平儿可算是将“中和”做到了极致,也就形成了她善良、平和的性格,这些传统美德应该也必须源源流长。

其实,大千世界古今众生,只有善良平和、诚信友爱,才能更好的生存,更好的和谐发展。善良平和、诚信友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传统社会需要善良平和、诚信友爱,现代社会更需要善良平和、诚信友爱。善良平和、诚信友爱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风险和代价。人与人之间善良平和、诚信友爱才能够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共事,从而保全个体利益,同时使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推而广之,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友好相待才能够互利双赢,共谋发展,才能加快自己国家的发展速度,同时为世界文明发展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一粟.红楼梦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 曹雪芹.增评补图石头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

[3]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 曹雪芹. 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5] 十三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商隶君]

·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3g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