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路线图模板

更新时间:2023-10-02 13: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产业技术路线图

本项研究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科工技[2013]1394号”关于技术基础“十二五”科工项目(第四批)立项的批复,项目名称: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SJC2013603C015。

引言

技术路线图(Technology Roadmapping,TRM)最早出现在美国汽车行业,其目的是降低成本,要求供应商提供他们产品技术路线图。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摩托罗拉(Motorola)和康宁(Corning)公司先后采用了绘制技术路线图的管理方法,分别用于技术进化和技术定位及公司的商业战略。技术路线图的奠基人是摩托罗拉公司当时的CEO罗伯特*加尔文(Robet Galvin),其为设计和研发工程师与从事市场调研和营销的同事之间提供交流的渠道。路线图的设计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看法,并最终实现共识,在这种共识的情况下,可以使其更广泛的传播,作为持续行动的参考和依据1。

技术路线图最初是由摩托罗拉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为了改善技术和产品开发的一致性而发展起来的。自那时起,这种方法在世界各地被应用于公司、部门和国家的不同层面。路线图方法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目标,如支持创新、战略和政策的发展和部署。解决五大问题:

1. 如何更有效配置资源(中长期计划脱节) 2. 如何更有效组织重大项目(项目关联性缺失) 3. 如何更有效整合资源(有限资源的局限性) 4. 如何更有效分工协作(部门条块分割)

5. 如何更有效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失常机制缺失)

Branscomb提出“技术路线图是以科学知识和洞见为基础,关于技术前景的共识。” “绿色、智能、超常、融合、服务”五大趋势:《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创造性和引导性原则。技术路线图是一种业内广泛应用的独特方法,用于规划和交流技术开发项目、产品演化和市场目标之间的联系,其基本框架如下:

1

罗伯特·哈尔,克莱尔·法鲁克,戴维·普罗伯特.苏竣等译.技术路线图-规划成功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技术路线图基本框架时间业务/市场产品/服务技术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和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知识化、现代化、全球化势不可挡,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国际经济和航天产业格局正面临着新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

剑桥大学技术管理中心开发了一套“快速启动”技术路线图开发程序(T-Plan)。快速启动流程帮助企业迅速开展路线图制定工作,识别市场和业务驱动因素、未来产品功能和潜在的技术解决方案。该程序由四个探讨会组成,由来自各部门的人才共同参与,其具体研讨会流程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技术路线图制定流程

研讨会1市场绩效维度市场/业务驱动因素安全优先次序研讨会2产品产品特征概念分组影响力排名产品战略研讨会3技术技术解决方案分组影响力排名讨论会4制图将技术资源与未来市场机会相联系

(剑桥大学技术路线图绘制流程)

世界范围内,目前的航天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在导航定位上,美国的GPS,欧洲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林纳斯,中国的北斗。

在这过程中,许多技术和管理创新是围绕与制造相关的材料、工艺、装备和经营服务进行的,在航天领域,更加注重提高基础、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重大装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效益和水平,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

当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正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和创新管理已成为一种潮流。技术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正在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从技术活动本身向技术经营和技术演进的过程管理转变,二是更关注于技术的集成,三是技术创新管理由局部向全面、由静态向动态管理发展。因此,技术创新管理将在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中不断发展i。

目标:

一、 空间基础设施技术发展态势(综述与背景) 1.1 概述

应用: 发展历史:

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人造地球卫星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受到了全世界各国的重视。在五十多年里,卫星技术迅速发展,目前拥有卫星的国家已经超过40个,在轨运行的卫星也达到了1167颗。经历了摸索和实验阶段、应用阶段,现在的卫星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发射、接收等卫星相关技术逐渐成熟;民用和商用卫星逐渐增加,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卫星从单一化功能,逐渐走向综合应用;掌握卫星技术的国家越来越多,卫星产业逐渐向商业化转化。

遥感卫星(remote sensing satellite)是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属于卫星中的应用卫星范畴。遥感卫星搭载遥感传感器,可以在太空对地球或其他星球进行拍摄,从而获得遥感影像。遥感卫星的传感器主要有可见光遥感、雷达遥感、热红外遥感等各类传感器,根据遥感影像可以对地物进行识别分析,我国于1975发射了第一颗遥感卫星,目前我国在轨陆地资源、气象和海洋遥感卫星共47颗。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卫星遥感系统的发展,目前国际上共有130多颗不同的民用、商用对地观测卫星在轨运行,光学成像分辨率普遍达到了0.5-2.5米,2008年9月发射的商用卫星Geoeye-1的空间分辨率已达0.41米,Geoeye-l下一代卫星的分辨率预计将达到0.25米;微波成像分辨率普遍达到0.5-3米水平。随着对地观测系统不断发展,卫星遥感应用规模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从1975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开始,至1985、1986年,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技术,成功发射两颗国土资源普查卫星,初步解决了国家调查急需卫星遥感信息源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8年9月7日成功发射风云一号A卫星(FY-1A),1997年6月19日,成功发射风云二号A气象卫星(FY-2A),现在在轨运行的有FY-1和FY-2,为气象预报提供了国产气象保障。1999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CBERS-1),到2002年初运行两年多,各项指标都很正常,获取23万多景卫星遥感数据,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能源、环保、城市、减灾和测绘等领域,填补了我国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遥感数据的空白。2000年6月28日,航天清华一号微型卫星(HT-1)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小卫星遥感技术日趋成熟。

任务和愿景 范围和边界

1.2 国际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趋势

基本情况: 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卫星遥感应用数据市场迅速发展,并逐步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2010年发布了《2010年全球卫星产业白皮书》,该协会委托Futron咨询公司调研全球70余家主要公司,利用公开数据对全球卫星产业进行了统计调查,2008年全球遥感数据销售收入达到7亿美元(同期包括通信、导航、遥感在内的全球卫星服务业产值为84亿美元,遥感应用约占8.3%);2009年全球遥感数据销售收入达到10亿美元(同期全球卫星服务业产值为93亿美元,遥感应用约占10.7%);2010年,全球遥感数据销售收入达到11亿美元(同期全球卫里服务业产值达到了95亿美元,遥感应用约占11.6%),增值产品价值达18亿美元。

未来10年,卫星遥感应用数据市场仍将持续保持迅速发展,并逐步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据欧洲咨询公司2012年发布的《天基对地观测,至2021年市场预测》战略研究报告,未来10年(2012-2021年),全球将发射288颗遥感卫星(含气象卫星),遥感卫星数据收入将大幅提升,世界各国天基遥感数据政策必然也将掀起新一轮研究高潮,其产生影响也将更加具体、明确。

欧洲咨询公司Euro Consult在2009年预测,从2009-2019年,全球预计发射卫星307颗,其中政府部门发射卫星267颗,商业公司发射低轨光学成像和雷达成像卫星约40颗,将极大带动市场发。Euro Consult在2012年发布《天基对地观测至2021年市场预测》战略研究报告,未来10年( 2012- 2021年),全球将发射288颗遥感卫星(含气象卫星),遥感卫星数据收入将大幅提升,提出全球2010年全球对地观测数据销售收入11亿美元,2011年达到12.9亿美元,2012年达到13.7亿美元,预计2015年达到19.6亿美元,预计2020年达到35.1

亿美元;2002年到2011年期间,平均增长率达到20%;2012年到2021年期间,平均增长率预计达到12%。

美国航天基金会2012年发布了《航天报告》,提出2010年全球对地观测市场收入是21.1亿美元(含直接数据销售和增值产品服务),2011年是22.4亿美元,同比增长6%,增速有所下滑。

美国预测国际公司2012年5月出版的《民用与商用遥感卫星市场报告》提出,2011年,全球遥感业务收入继续增长,约为14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商业遥感卫星直接数据市场将超过20亿美元;预计到2021年,商业卫星直接数据市场将达到40亿美元,遥感应用的市场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

综合上述多种数据来源,给出如下全球遥感市场情况分析与预测。2010-2012年期间,直接遥感数据销售将稳定增长,并带动数据增值产品市场及相关信息产业,其增值数据产品带动比例一般约为1:1.5,其相关遥感信息产业带动比例数以十倍计。预计到2020年,全球卫星遥感应用市场规模约为100亿美元,其中直接数据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数据增值产品市场规模约60亿美元,可带动相关遥感信息产业市场400-600亿美元。

1.3 我国空间基础设施产业需求分析

政策支持:

各资产业目标:技术要求,实现目标

中国遥感卫星事业目前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在数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种类上过于单一,传感器性能和美国、印度等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未来中国要增加在遥感卫星传感器上的投入,提高精度、扩大观测范围,还要全面发展遥感卫星种类,加强海洋和气象卫星技术发展。

1.4 我国发展态势

产业规模: 技术上突破: 产业结构调整: 行业组织建设: 标准体系建设: 国际竞争力: 存在问题:

研究平台及资源:大学、行业组织 Swot分析:

技术路线图:需求与环境、典型产品和装备、目标及所需技术

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的工作方法(流程)概述 1.5 重大科技问题

智能、集成、节能、绿色、可靠

4.3.1 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起步较晚,基础较弱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没有形成“卫星研制一在轨运营一图像处理一分发销售”的完整的产业化链条,商业化运作水平较低。 在天基对地观测方面,国外以Worldview-l/2、Geo Eye-l、Pleiades-l A/B为代表的商业高空间分辨率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已经达到0.41米、军用可见光成像的空间分辨率达到0.1(如KH-12)、军用SAR成像的空间分辨率达到0.3米(如Terr Sar),与此相比,中国遥感卫星分辨率不高,与美国民用Geo Eye-l的0.41米和军用卫星KH-11的0.1米分辨率相比,尚存在量级上的差距,在图像质量、光谱分辨率、观测精度等性能指标方面也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军用卫星数据使用保密等问题也长期困扰国内遥感产业。随着2011年-2012年,资源一号02C星(分辨率2.36米)、资源三号卫星(分辨率2.1米)、实践九号A星(分辨率2.5米)陆续成功发射,长期困扰的图像质量问题得到大幅度改善,中国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分辨率2.5米左右)在应用需求满足度大幅度缓解,但优于1米及1米左右分辨率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仍以进口为主,应用服务领域仍然受到限制。 4.3.2 中国遥感卫星应用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

中国遥感卫星应用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国际竞争力不强。 (1)遥感应用起步较晚,规模较小

民用方面,对地观测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和服务、应用示范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基于自主信息源的、较完整的遥感应用体系,空间信息应用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应用产业规模小。 (2)卫星遥感投资重研发轻应用

遥感卫星发展速度较快,但是长期以来,对业务应用重视不够、投资不足,难以形成业

务保障能力,重研发轻应用的发展模式制约着卫星遥感产业发展。 (3)卫星遥感技术研究重国外轻国内

由于卫星研发与卫星应用发展总体上的不一致,大多数应用中所需的高分辨率数据来自国外,逐渐形成了围绕外国数据的应用群,造成国外数据主导业务流程的局面,使得这些领域的应用严重依赖国外技术与应用支撑体系,而且这些应用群之间缺乏共享,缺乏国家政策进行指导和约束,内部数据交流也受制于国外卫星数据版权政策,导致了严重的数据重复购买局面。

4.3.3 中国卫星遥感应用的顶层规划和法律规范不够健全

(1)遥感卫星发展统筹规划不到位。目前,中国还没有出台关于国产遥感卫星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宏观规划,各应用部门根据业务急需组织研制和发射卫星,形成了卫星地面系统自成体系、业务应用时断时续的局面。卫星研发部门对卫星发展缺乏预期,难以进行有效的技术储备和队伍建设,只能按照单星组织力量开展科研和生产,制约了中国遥感卫星技术水平和研制效率的提升。

(2)现行数据管理以行业部门为基础开展,数据管理不统一,对标准规范也未统一,不利于跨行业跨部门资源共享。

(3)中国国家层面的遥感应用和数据相关的法律规范尚属空白。中国行业层面的数据政策及管理办法已初步形成,但国家层面的法规、政策尚属空白。

(4)现行行业应用管理办法均主要面向公益需求,以行业用户为主体,兼顾行业外应用,但没有明确的商业化导向。

4.3.4 以政蔚应用为主,业务化运行水平较低

(1)国内主要应用集中于政府及公益组织,商业化运作尚不成熟,遥感应用服务的全球提供能力也很薄弱,缺少针对具体应用提供长期业务化服务且综合实力较强的卫星遥感服务企业。通过商业市场机制引入的竞争,将会进一步促进遥感技术和产品向通用化和综合应用方向发展,同时遥感商业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必然会导致信息获取和加工成本降低,如空间段产品制造、接收获取、处理加工成本都会随着专业技术的成熟、商业机制引入和规模化经营发展而大幅度降低,形成产业链良性循环。

(2)遥感卫星应用业务化水平较低。中国目前的遥感行业应用层次、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数据源和数据处理、加工、分析的可靠性不高,导致卫星遥感数据及应用科研、实验层面不多,一次性决策分析应用多,没能与行业用户的日常生产业务相结合,融入用户的常态管理与日常工作,形成高可靠性的业务行业应用系统,实现高频次、流程化、依赖性强的应用局面。

综合来看,多数行业尚未实现业务化,仅有少数行业如气象等具备一定业务化运行能力。行业应用不深入,缺少成功的应用示范,导致自主卫星遥感应用没有实现业务化、规模化。 (3)单纯依赖政府扶持缺乏发展后劲。遥感卫星市场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等特点,大多数国家都将其视为政府行为,因此到目前为止,遥感卫星图像的用户基本上是政府的农林、地质、矿产、水利、海洋、环保、军事和料学研究等部门,用户面宽但需求量并不大。目前,中国民用遥感行业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缺乏市场动力使得积极性不能得到很好发挥。 4.3.5 卫星遥感应用产业发展尚处于成长期,商业化障碍较多

从总体来看,中国卫星遥感应用产业发展缓慢,尚处于成长期;尚未建立稳定运行的商业化运作的卫星遥感系统和数据及其产品服务能力,商业化运行水平较低,缺乏商业化信息数据分发服务手段与渠道,积压与贫乏矛盾突出。 (1)遥感卫星应用行业盈利本身难度较大 遥感卫星前期投入较大,美国也主要依靠政府大订单、预付款等机制维持商业遥感公司运转(占比60%以上)。经营遥感卫星的公司除了需要投入卫星制造与发射费用外,还需要

投入建造、维护和运营地面站或租赁地面站用于接收、处理和加工图像数据等的成本,靠出售卫星遥感图片来回收资金难度较高,更不用说赢利。由于军事应用和经济政策的关系,遥感类卫星进入市场较晚,市场开发限制多,遥感技术相对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遥感市场的商业化开发和产业化发展。 (2)中国遥感卫星产业化发展缓慢 中国卫星遥感数据市场需求很大,但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却比较缓慢,旺盛的市场需求并未能转化成对国严卫星的强大驱动力。相反,这种需求为国外的卫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国外几乎所有的高分辨率卫星在国内都设有销售网点,大量推广本国的影像数据。 (3)卫星遥感应用商业化发展环境不够完善

国内遥感应用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以政府采购和政府应用为主,现行制度不配套,商业化的现实障碍较多,尚未建立起以市场导向和用户为中心的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卫星遥感应用产业的产业链,商业化环境本身不够完善。社会公益需求仍是市场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商业化应用市场尚未形成规模。

4.3.6 高分专项缺乏与之配套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 (1)高分专项卫星定位。目前,高分专项仍然属于科研星定位,属于为后续业务星打基础。 (2)高分专项主要特点。高分专项具有典型的多源、多部门、多用户、多领域的管理难点。高分专项(民用部分)涉及7颗卫星,7颗卫星包括光学卫星、雷达卫星、静止轨道卫星、高光谱卫星等,携带较多载荷,具备较多数据源;每颗卫星均对应4-5家卫星用户代表,涉及国土、林业、农业、环保、减灾等多个主用户单位,还涉及卫生、安全、公安等十余个其他用户代表;卫星应用涉及国土、减灾、环保、林业、农业、水利、气象、海洋等约20个应用领域,辐射带动的应用领域、研究机构、企业公司数量更多;高分数据还涉及军民数据共享、数据保密、军民结合式发展、两大系统数据交换等诸多问题。随着高分卫星逐步发射、高分专项逐步推进,急需解决与之配套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

1.6 重大管理问题

技术资源(人力、设备、知识和资金等)和组织机构管理这些资源的能力是创新的两个主要因素。创新是一个过程,需要对其进行管理,大多数创新失败的原因是创新管理过程存在缺陷,一套完整的规程(管理制度)与成功的创新管理紧密相关。成功的创新管理活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战略的角度看待创新和创新管理问题;二是开发和运用有效的实施机制和结构;三是为创新管理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组织环境;四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外部联系。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有效合理的构建科技创新过程;二是采用何种规程有效的组织实施科技创新活动i。

二、市场需求分析 产业现状与地位分析

(产业背景分析、地位、资源、技术现状、关联度)

政府管理部门:国防科工局、发改委、商务部、军方、外交部、国土资源部等 政府办事机构: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等相关单位。

数据获取及管理机构: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气象应用中心、

卫星海洋中心等。

4.1.2 国际卫星遥感应用市场格局分析

(1)国防和政府仍将是遥感应用市场的主要需求

美国的国防和政府需求占美国商业公司数据销售的比例,从2005年前后的80-90%下降到2012年的60-70%,从绝对数字来说基本持平,主要增长来自于企业的商业性需求。

欧盟国家受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的影响,政府预算和军事预算持续削减,政府和国防需求下降明显,越来越依赖于灵活的商业销售维持遥感行业发展,但其商业销售对象仍然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政府和国防部门。

(2)西方发达国家市场需求减速,发展中国家市场比重快速增长 在第一大市场美国(目前占市场份额58%),在连续五年强势增长(2006-201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20%)之后,2010年至2011年受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遥感应用市场行情开始减速,2010-2011年只有4%的增长。造成这种减速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国防预算受预算紧缩等因素影响,数据采购规模趋于稳定;全球经济减速对商业性采购市场增长造成影响。NGA将“增强视野”(Enhanced View)的合同给予了美国两大私营企业Digital Globe和Geo Eye之后,受经济危机影响,美国玫府和军事部门数据采购减少导致NGA预算大幅度缩减,两家公司于2012年7月合并,合并后占据世界市场份额近50%。第二大市场欧盟也是类似情况,欧洲的(目前占市场份额17%)紧缩措施影响了公共预算。 需要指出的是,北美和欧洲在遭受预算紧缩沉重打击的情况下,尽管其全球市场份额在下降,但2009年仍然占据约75%,预计到2019年将下降到55%。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例如东南亚、拉丁美洲、俄罗斯和中东),遥感应用市场出现了强劲增长,这些快速发展国家对地观测计划的目标以满足本地需求为主,东南亚、拉丁美洲、俄罗斯、中东在过去的五年里都呈现出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20%的增长速度,市场潜力巨大。全球市场占有率预计将从2009年的约22%上升到2019年的约40%。 (3)对高分光学数据、微波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对于光学数据,2010年,81%的直接数据销售来自于高分辨率光学卫星数据(一般指优于2米的数据);2011年,超高分辨率(亚米级)光学数据占数据总销售额的61%。国防是遥感业务第一大用户,地面分辨率又是关键因素,高分辨率、更高精度的数据成为强烈需求。同时,对于中高分辨率(2.5米)、更大幅宽、更强覆盖和重访能力的系统(如法国SPOT5、像Rapid Eye这样的星座系统),需求也有所增长。 对于微波数据,其市场份额快速增长。随着高分辨率SAR系统的出现,SAR数据市场从2007年开始,复合年均螬长率达到20%。2011年预计全球微波数据市场份额为1.3亿美元,如同光学数据,国防是第一大用户,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是其最大优势。 4.2 国内卫星遥感应用市场分析 4.2.1 中国卫星遥感应用市场分析

目前,中国遥感数据应用以政府投资支持和建设为主,各部门分散引进导致数据难以统计。总体来看,中国遥感市场绝对数额较小,且大量引进国外数据。但是,必须考虑到国产数据主要以免费或基本免费方式分发,市场统计数据主要针对国外高分数据进口情况,统计口径并不全面。中国实际上大量遥感应用包含在其他专项工程之内开展,大量军用、专用遥感应用较少宣传、报道和统计,遥感数据进口和增值服务一般可以按照1:2测算。遥感应用影响链较长,经济效益带动面较大。一般可以按照1:10的比例估算。国内外统计数据表明,遥感应用一般占卫星应用产业的10%左右,而卫星通信产业和导航产业一般分别占50%. 40%。 根据发改委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网站发布的卫星产业分析报告,2011年,中国引进国外卫星数据金额约7.08亿元人民币,遥感应用市场总体规模较小,仅有十几亿元,其中,国土资

源监测占据了卫星遥感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约80%)。相比之下.同期中国卫星导航市场规模超过400亿元,卫星通信市场规模超过百亿元。 根据《2010-2011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分析与预测报告》,2008年中国遥感相关产业规模29.8亿元,2009年为36亿元,2010年为46.4亿元,年均增长率25%;2010年的遥感相关产业结构中,国土资源监测市场比例80.1%,占据主要地位,气象探测市场比例9.6%,海洋观测市场比例3.4%,农林监测市场比例4.8%,其他2.1%。预计到2015年,遥感相关产业规模约为150亿元,年均增长率25.1%;到2020年,遥感相关产业规模约为500亿元。

2011-2012年,中国资源1号02C、资源3号等卫星陆续发射,逐步在测绘、国土、环境、减灾等领域开始部分替代国外数据。2011-2012年间,中国数据引进量维持在7-8亿元,遥感应用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亿元之间,带动相关遥感信息产业200-300亿元。 4.2.2 中国卫星遥感应用市场需求预测

预测中国卫星遥感应用市场必须考虑到以下2个因素: (1)中国已有遥感数据尚未得到充分应用

目前,受限于种种法规政策、安全保密等的限制,中国已发射的遥感卫星尚未全面得到充分应用。如资源3号数据一方面在测绘行业进行大量分发,一方面在非测绘行业应用较少;大量高分辨率数据由于政策法规不明,导致数据管理部门不敢、不愿意分发,大量商业公司和机构币得不大量进口或建站接收国外高分数据,如0.5米分辨率的法国卯宿星数据、优于1米的德国和加拿大雷达数据、优于1米的意大利“宇宙地中海”军民两用雷达卫星数据等。 (2)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未来将提供大量高分数据源

国家各级政府比较重视卫星遥感应用产业化发展,已经于2012、2013年开展了卫星应用产业化专项,支持数十个重大遥感应用项目,可望产生巨大市场拉动效益。

随着遥感技术进步,预计“十二五”期间将陆续研制并发射近20颗遥感卫星。包括:风云二号03批、风云三号02批、风云四号卫星;高分专项4-5颗卫星,陆海观测系统中的海洋一号、二号业务卫星各2颗,立体测绘业务卫星,雷达成像科研卫星,资源一号03. 04星;北京一号卫星的3颗后续星等。

目前,中国正在规划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专项,预计将在2015-2020年间发射较多1-2米量级高精度遥感卫星,如果上述卫星按照计划如期发射,预计将可提供大量高分数据源。 (3)中国国民经济快速成长提供广阔市场应用需求

2000年以来,中国平均维持10%左右经济增长速度,同期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明显超过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有望维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快速成长将给遥感应用市场提供广阔需求增长空间。

综上,预计中国卫星遥感市场将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复合增长率约为20-30%左右。预计到2015年,中国遥感应用市场规模约为30亿元左右,遥感相关信息产业市场规模约300亿元。到2020年,中国遥感应用市场规模约为100亿元左右,遥感相关信息产业市场规模约1000亿元。

4.2.3 中国卫星遥感应用数据自主化率预测

国外数据长期占据中国卫星遥感数据市场主导地位,2011年以前的统计数据表明,国外高分数据市场占有率曾高达90%甚至以上。随着资源1号02C、资源3号、高分l号等卫星的发射升空,国外2米量级高分数据市场占有率下降到20%左右,在1米量级遥感数据市场上仍旧占据90-95%的市场份额。在中低分数据市场上,国产数据凭借价格优势等因素占据70%以上的市场,但在时间重访率、成像质量、数据资源等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应用需要。随着高分专项、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等重大专项的不断推进,预计到2020年,国产数据在国内2米量级高分数据市场占有率有望达到80%左右,在国内1米量级高分数据市场占有率有望达到50%左右,在国内中低分市场占有率有望达到90%以上。

SWOT分析

SWOT 优势(strength) 机会(weakness) 作用 内外部有利因素 主要内容 有利竞争态势、充足的财政来源、良好的形象、技术力量、规模经济、产品质量、市场份额、成本优势。 新产品、新市场、新需求、外国市场壁垒解除、竞争对手失误 设备老化、管理混乱、缺少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落后、资金短缺、经营不善、产品积压、竞争力弱 新的竞争对手、替换产品增多、市场紧缩、产业政策变化、经济衰退、突发事件 劣势(opportunity) 内外部不利因素 威胁(threat) SWOT分析的基本方法如下:

SWOT分析矩阵内部要素机会威胁外部要素利用监视优势改进消除劣势

产业市场需求要素分析

识别和分析市场需求要素: 需求要素排序:

需求要素分析优先排序 编号 1 2 3 影响要素 通讯 定位 遥感 重要值

优先排序

九、中国空间产业综合技术路线图 研发需求技术路线图 优先发展技术路线图 风险-利润技术路线图 技术发展模式路线图 综合路线图

十、实现路线图措施

关键要素:创新、人才、机制、开放

保障措施:政策、科技专项、协同、产业集群

空间基础设施网络化运行研究 空间基础设施政府治理研究 十一、附录 11.1 德尔菲调查法

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规定程序调查法,由调查者拟定调查表,按照既定程序,以函件的方式向专家组成员进行征询,经过几次反复征询和反馈,专家组成员的意见趋于集中,最后获得具有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它是一种背对背的征询专家意见的调研方法,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针对特定问题采用多轮专家调查,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反馈、修改和归纳,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专家调查的结果。德尔菲法可以有效地消除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充分发挥专家们的智慧、知识和经验,最后能得出一个

[1]

较好反映群体意志的判断结果。 德尔菲法的工作流程: 1.开放式的首轮调研。

(1)组织者向相关专家开放式的调查表,提出预测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讨论。

(2)组织者汇总整理专家调查表,归并同类事件,提出预测时间一览表,作为第二步调查表。 第一轮:(1)向专家寄出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提出具体的评价问题,请专家做书面答复,并附上必要的背景材料供专家参考。(2)各专家根据他们所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评价意见,并说明作出判断的理由。(3)组织者对各位专家的第一次判断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列成图表作比较分析。对于专家作出的数值判断,应该总结这些判断的上下四分位数和中位数。将各位专家的意见加以整理后,将结果和第二轮调查表再分发给各位专家。

德尔菲调查法相关问题 主题 产业发展情况 当前关键技术 当前管理体系壁垒 内容 1.取得的成果 2.国际差距 3.相关政策支持完备性 4.卫星的使用情况 5.产业需求 1.正在攻克关键技术 2.需要明确的关键技术 3.可能发生的关键技术 1.资金管理 2.项目管理 具体细节 1.知识产权相关 1.资金利用率 2.资金分配的合理性 1.项目的重复投入 2.项目的过程管理 3.项目的验收 4.项目的后续跟踪和支持 5.项目的绩效 1.人事安排的合理性 2.薪酬福利待遇 3.职业规划 1.同机构下的信息流通 2.跨机构的信息流通 3.数据的标准化(分级) 4.用户分级 3.人事管理 4.信息管理 今后的发展趋势 1.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 2.研发需求 3.管理配套 2.评价式的第二轮调研。

(1)专家对第二步调查表所列的事件作出评价(时间、问题)。 (2)组织者整理专家意见,提出第三张调查表。 第二轮:(1)专家在参考其他专家的判断和看法后,在此基础上再次作出自己的判断,填写第二轮调查表。(2)组织者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汇总,再次总结计算各个评价值的中位数和上下四分点,并总结判断值在上下四分位点以外的专家给出的理由,将总结结果和

第三轮调查表分发给各位专家。 3.重审式的第三轮调研。

(1)发放第三张调查表,专家重审争论。 (2)对上下处的对立意见作一个评价。 (3)做出新的评价(重述自己的理由)。 (4)修正观点,写出理由。

(5)组织者回收新的评论和争论,进行中位数和上下四分点讨论。 (6)总结观点,形成第四张调查表。重点在争论双方的意见。 第三轮:(1)专家参考第二轮的结果,对上下四分点外的对立意见作一个评价;给出自己新的评价;评价值仍然在上下四分点外的专家,应重述自己的理由;观点改变的专家,也应该说明理由。(2)组织者收集汇总专家意见,再次统计中位数和上下四分数,并总结专家观点形成第四张调查表。 4.复核式的第四轮调研。

(1)发放第四张调查表,专家再次评价和权衡,作出新的预测。 (2)回收统计。 第四轮:(1)专家填写第四张调查表,再次对问题作出评价和判断。(2)调查表返回后,组织者统计每个事件的中位数和上下四分点,归纳总结各种意见。

德尔菲分析法相关指数: Iindex——技术重要性指数;

Hindex——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数; Tindex——对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指数; Sindex——对环保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指数; Eindex——产业化前景指数;

Cindex——对提高国际竞争力指数; Mindex——产业化成本指数;

Lindex——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指数;

参考文献

[1] 陈敬全. 科研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D]. 武汉大学, 2004:144.

校对报告

当前使用的样式是 [哈工大硕士论文] 当前文档包含的题录共1条

有0条题录存在必填字段内容缺失的问题 所有题录的数据正常

i 曾路,孙永明.产业技术路线图原理与制定[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35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