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导论 - 第三版 - - 杨光斌-打印版

更新时间:2023-03-08 05:32:0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治学导论

杨光斌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篇 政治的性质

政治是人类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乎人类共同体的兴衰成败。政治研究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主体学科之一。作为导论的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学科特征以及作为政治核心要素的权力。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关键词:政治 政治学 政治权力

本章重点:

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学生应该重点理解政治的基本含义;政治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简史;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与类型;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1. 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

(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 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 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4) 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2.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 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

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

1

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 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 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 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本目主要从博弈论角度理解政治过程,需要简要把握以下几点: 1. 政治博弈的要素:局中人(参与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2. 政治博弈的规则:宪法与法律。

3. 政治博弈的类型: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三、政治的地位

政治的地位可以通过其如下作用得到认识: 1. 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2. 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

3. 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之下,人们往往强调经济对政治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政治对经济的重要作用。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研究表明了政治/国家/制度对于经济的决定性作用。从不同国家的比较历史分析来看,政治/国家/制度使局面变得完全不一样。

第二节 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学

1. 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2. 政治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2

规范性:关注政治的应然性。 科学性:关注政治的实证性。

规范性与科学性的结合,政治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结合。 讨论: 政治学能够成为科学吗?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说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人类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寻求解放全人类的政治途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阶级问题、革命问题、国家问题、未来社会问题以及体现于各个问题中的政治关系。 2.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形成专门的政治学学科,但包含了大量政治思想,例如儒家、法家、道家等的思想。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学传入中国。 3.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古典主义政治学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和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三、政治学的范围

1. 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政治理论与方法论 本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府与政治 行政管理 世界政治

2. 政治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1. 历史唯物主义

强调经济基础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 2. 阶级分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分化,由此导致国家的产生。

3. 制度主义

3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1. 行为主义 2. 理性选择主义 (1) 社会选择理论 (2) 集体行动理论 (3) 公共选择理论 3. 新制度主义 (1) 历史制度主义 (2)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思考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二、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三、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四、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五、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

六、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七、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 政治权力

关键词:政治权力 权威 合法性 本章重点:

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力问题。本章应该重点理解政治权力的基本含义,政治权力的类型划分,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以及不同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

第一节 政治权力及相关概念

一、政治权力的概念

现代政治学的权力定义受到马克斯〃韦伯的影响。韦伯认为: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种可能性的基础是什么。

在韦伯影响之下,现代政治学中存在不同的权力观,例如:影响力说,决策参与说等。

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来理解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4

对此概念应作如下理解: 1. 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如国家、政党、政治社团及政治个人。

权力客体是接受权力作用的团体或个人。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的地位是相对的,可以因时因地而转换。

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 2. 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意识形态利益等。

3. 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综上,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等。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

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体现于权力运作之中,建立在权力结构与权力主体结构之上。

政治权力的结构涉及以下方面: 1. 权力作用的方向和方式。 2. 权力运行的层次。 3. 权力运行的时间性。 4. 权力作用的结果。

政治权力的结构对于我们研究现实政治生活很有意义。也可以看出,权力的结构离不开政治权力主体的结构。

首先,权力在政治主体结构内运行,权力的大小取决于政治主体的层次,层次越高,权力影响规模越广泛。

其次,政治主体是多元的,这也决定了政治权力的层次性,例如行政系统内部的层级结构。

三、政治权力的类型

根据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可以将政治权力划分为五种类型: 1. 强制性权力:

强制性权力是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它是以威胁为基础、如果无法达到目标就是以制裁的权力类型。 2. 功利性权力:

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相反,权力主体通过提供某种好处而达到

5

范。

2. 社会资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

3. 社会资本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可以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第二、社会资本需要创造和构建才能形成;第三、社会资本具有自我积累和增强的倾向;第四、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而是社会共享品。

4. 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网络。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1. 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2. 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4. 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思考题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二、政治文化有哪些构成要件?

三、政治文化与国民性是什么样的关系? 四、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关系? 五、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六、政治文化与制度建设和制度运转有什么样的关系? 七、政治文化与政治变迁是什么样的关系?

第四章 意识形态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本章重点: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意识形态在国家兴衰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章应重点理解意识形态的政治与经济功能,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几种意识形态定义:

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有三种理解:第一、对立是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第二、一种对社会存在

11

的系统解释;第三、它在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

2. 曼海姆队两种范围意识形态的区分:一种是“特殊”的虚假意识形态,这是对社会真相的掩饰与曲解;另一种是“全面”的意识形态,即一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信仰。 3. 韦伯的信仰体系:韦伯认为统治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对统治合法性的信仰”,这种信仰是一种说明为什么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我们侧重将其看作一定团体中成员共有的认识、信仰或价值体系。它是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

民众的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基础,后者又影响着前者的形成。

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1. 现实性:意识形态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一方面,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也是出于为社会所接受的现实目的。 2. 总体性: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与经济思想,第二、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第三、哲学、宗教。 3. 阶级性: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4. 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并不完全同步,或者先进于,或者滞后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 依赖性:意识形态来源于和依赖于社会存在,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以神秘的和扭曲的方式反映着现实世界。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博大精深的政治理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共产党才是唯一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政党,主张通过革命取得无产阶级的政权,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的国家与全民所有制的形式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共产主义。

二、民主社会主义

12

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是欧洲左翼政党的指导性理论。其基本主张是:结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寻找一条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道路。近来流行的“第三条道路”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有所差别,其力图超越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找到一条新的中间道路。

三、新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是近代西方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其基本出发点是个人主义,强调对个人权利和个人价值的保障,进而实现公共利益。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但是重点强调保证个人实现自由权利的社会公正。新自由主义尤其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对实现个人权力的重要性,反对国家过多干预,倡导公民社会作用,维护多元价值。

四、新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也是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潮之一,极其重视传统、秩序、等级和自由的价值,反对激进的社会改革。新保守主义继承传统保守主义基本价值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宪政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宪政的民主”。一方面强调国家对于维护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加强国家的权威,另一方面又竭力反对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

五、社群主义

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与新自由主义两相对峙的一种政治思潮。它的哲学基础是一种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是由所处的社群决定的,社群是政治分析的基本变量。社群主义强调国家、家庭和社区的价值,倡导爱国主义,强调集体权利相对于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希望以公益政治学代替权利政治学。

六、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对近现代世界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心里层面,民族主义是一种对民族利益、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的信仰或主张,是一种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追求建国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运动。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哲学,它与爱国心相结合,甚至成为宗教性的主义和运动。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13

一、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意识形态实现了政治化,其与国家的关系鲜明的体现出来。

1. 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一方面通过政治社会化使自己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公众之中,使其普遍接受;

另一方面大力发挥意识形态对统治地位合法化的辩护功能,证明自己政权存在的的合理化;

2. 极端的意识形态政治化也有其弱点: 第一、削弱意识形态的其它功能; 第二、造成思想模式化,缺乏创新; 第三、意识形态封闭化,远离社会; 第四、压制其它意识形态的发展;

第五、造成对意识形态的反感,就的社会化功能难以实现。

二、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1. 保护团体内部团结与稳定; 2. 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

3. 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 4. 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5. 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三、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关于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马克思、李斯特、韦伯等社会科学家实际上都曾作过论述。以诺思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将意识形态纳入制度变迁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对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

1. 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在其产生之初都曾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其相对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而又阻碍经济增长。

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意识形态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全面性、灵活性、合理性、稳定性和包容性。

2. 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于社会存在的独立性,与历史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意识形态的变革就可能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由此而导致意识形态束缚经济发展:

14

第一、压制创新;

第二、破坏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

第三、造成团体成员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 第四、助长“搭便车”现象的增加。 3. 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

意识形态有两种变革方式,即自我改良与革命更替,这里着重讨论前一种方式:

第一、自上而下的变革。往往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支持。

第二、自下而上的变革。这种变革往往是经济增长推动的,如果变革成功,就能推动经济继续增长,反之则阻碍经济增长。

第三、上下互动变革方式。这是社会内部意识形态演进的常态,是意识形态自我调节的结果,由此而实现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契合关系。

第四、中心——边缘方式。这是一种由边缘地区向中心地区逐步变革意识形态的方式,边缘地区由于受中心控制较弱而率先变革意识形态,实现经济增长。

思考题

一、马克思和韦伯的意识形态概念有何异同?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三、当代世界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四、如何认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五、滞后性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有什么样的影响?

第五章 政治社会化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 本章重点: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人的成长过程,深刻影响着政治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取向,影响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本章应重点掌握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媒介及主要功能。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特点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几种观点:

1.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15

(4)政党纲领之间差距不大。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1. 资产阶级政党的起源

第一种情况:议会中的不同派别或联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独立政党,这与代议制和普选制密切相关,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 第二种情况:这是议会之外建立起来的政党,一般由社会运动或利益集团发展而来。

2.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

(1)两党制。即两个同等规模的政党竞争职位,双方各有几乎相等的机会赢得足够的选民支持,例如英国与美国。 一般认为,两党制具有如下优势:

(1)这是一个较负责任的体制,选择明确;

(2)比较公平,鼓励竞争,有效防止对政府权力的长期垄断; (3)鼓励温和的政治活动。

(2)多党制。即两个以上的政党相互竞争,通常通过联合阵线组成政府的体制。

一般认为,多党制有一些劣势:

(1)选民无法直接决定组阁政党; (2)关键政党影响力超出其选票; (3)多党制鼓励意识形态竞争; (4)多党制导致政治不稳定。

当然,简单地将多党制与不稳定相联系也是不科学的。

(3)一党制。这种政党体制只存在一个合法政党,或者其它政党虽然存在,但在法律上不允许它们与执政党竞争政权的体制。

人们又将这种政党制度进一步划分为法西斯一党制和一党权威制。前者以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为代表,这些政党垄断政权,禁止他党,实行恐怖统治,党国合一。一党权威制主要存在于战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一般实行非竞争性的政党制度,由共产主义政党执掌国家政权。 1. 一党制

这种政党制度起源于苏联,苏联在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局面,并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效法。

31

执政党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强调行动的一致性,并通过各种群众组织保持与群众的联系。 2. 中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其基本特征是:

第一、允许一个以上的合法政党存在,允许他们参政议政;

第二、其它合法政党以某种形式与共产党联合,在中国则为民主协商制度,这样就排除了政党之间的竞争。

多党合作制的核心是共产党拥有政治上的的领导地位;

(2)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途径是政治协商会议,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稳定机制。

思考题

一、政党与其他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有什么不同? 二、如何认识政党的使命特性? 三、政党在政治过程的地位是什么? 四、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变革? 五、两党制与多党制的优缺点是什么? 六、如何看待多党制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七、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有哪些?

第九章 社会力量

关键词:利益集团 新兴社会组织 本章重点:

社会力量是现代政治中的重要政治主体,对政府决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章应重点理解利益集团的概念与基本分类、利益集团影响政治的途径以及新兴社会团体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利益集团

一、利益集团概念的界定

1. 社团的含义

综合各家观点,社团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互益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和民间性。

社团概念应该是多维的,即从互益性、同类相聚性、民间性、非营利性和组织化程度等五个角度对社团加以界定。 2. 利益集团的含义

32

利益集团是一种社团形式,它是社会中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在西方国家的政治过程中,利益集团也被称为压力集团或院外活动集团。 中国场景下很少使用利益集团概念,民间利益集团并不发达。但需要注意工青妇等半官半民的政治社团,他们也具有某些利益集团的特征。

二、利益集团的分类

1. 根据利益集团的组织程度可划分为:

(1)非正规性利益集团。这是在突发事件中形成的运动性或骚乱性群体,它以不满或抗议的形式自发表现出来,缺乏持续性组织。 (2)非社团性利益集团。它们也没有专门的组织,但是由于建立在种族、语言、宗教、职业利益等基础上,以文化或经济利益为联结点,因而比非正规性利益集团具有更多的利益连续性。

(3)机构性利益集团。这存在于行政机构、立法部门、军队、政党、公司及教会组织中。这些机构很多本身就是权力机构,因而这些机构的利益很容易表达出来。

(4)社团性利益集团。这是专门从事利益表达的利益集团,它是为了表达某些特定团体的目标而专门建立起来的,这种利益集团组织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工作程序。一般而言的利益集团就是该类。 2. 根据利益集团代表的利益可以划分为:

(1)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这类团体主要为某一性质的群体利益而斗争。又可分为以政治利益为目的的利益集团和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利益集团。

(2)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团。这是人们围绕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公共议题而建立起来、促进公共利益改善的利益集团。 3. 其它分类方法。

三、利益集团与资本主义政治

对于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必须基于其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现实来认识。 1. 集中各种利益 2. 政府的助手 3. 制约政治权力 4. 利益集团的弊病

第二节 新兴社会组织

33

一、新兴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1.在我国,社团的形式很多,但因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政治过程,因此可以统称为社会组织。

“政治性社团”、“利益团体”、“社团”、“民间组织”都是意义相同、可以互换的概念。

2. 中国政治性社团的产生与发展。

(1)1949—1978年,政治性社团发展的选择性很强,只有工会、共青团和妇联有较大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高度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性社团获得了较大发展。除原有的隶属于党政部门的工会、青年团、妇联等之外,各地还出现了大量非官办的政治性社团,如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主协会等,民间组织飞速发展。

3. 中国的社团分类。

(1)民政部将社团分为四类:学术性团体、行业性团体、专业性团体和联合型团体。 (2)有学者将中国的社团划分为:兴趣活动组织、经济利益组织、民间社会服务组织、民间自助组织、社会公益组织、次级文化群体组织和科学技术领域的民间组织。

4.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团发展的社会原因。 (1)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 (2)经济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 (3)经济改革引起了剧烈的利益分化。 (4) 制度的变化。

5.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团发展的政治原因。

(1)政府日益重视法制与法治,重视公民的结社自由。 (2)政府大幅度放权,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渐放松。

(3)政府职能转变,将原有的部分职能交给非政府的行业协会、同业组织等。

(4)党和政府重视社团组织建设,以之协助政府管理。

二、新兴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

1. 中国新兴社会组织参与政治过程的特点:

(1)相互之间的非对抗性和合作,即各政治性社团所代表的特殊利益及由此形成的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2)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活动。各政治性社团必须在政治上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保证党和政府集中统一的领导。

34

2. 中国政治性社团的活动方式: (1)参政议政。

第一、作为组成代表参与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表达利益和作出决策。

第二、政治社团的代表也可以直接进入党委、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领导机构,参与其日常活动。 (2)政府助手。

中国社团必须有一个主管单位,并充当党和政府的助手,具有相当的行政职能,协助党和政府管理新生的社会成分。这种政治关系使得社团可以向党政组织表达群体要求。

三、新兴社会组织的作用

政治性社团的兴起对治理结构和治理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1)影响政府决策并推动政府决策民主化。 (2)民间组织的活动改善了政府形象,增强了公民的政治认同感。 (3)民间组织的自治实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目标。 (4)非组织性的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潜在利益群体的活动直接改变了政府的行为。

总之,民间组织的活动促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各社会团体进行政治活动、参与决策本身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种民主政治进而促进了政治决策的科学性与公正性。不仅如此,政治性社团的活动也促进了政治稳定,能够把新生的社会力量吸纳进决策体制,并协助政府加强对新生社会力量的管理。

第三节 新闻媒体

一、作为一种权力的新闻媒体

新闻媒介,亦称大众传媒,包括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体。 互联网的特点: (1 )实效性 (2 )互动性 (3 )选择性

新闻媒体的崛起主要体现在:

思考题

一、什么是利益集团?利益集团与群体利益的关系是什么? 二、利益集团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3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