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 课后答案

更新时间:2024-06-21 04: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第1章 导 论

【思考题解答】

1-1 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 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于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的: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是说,伴随着实物(货物和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另一方面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已经与具体的使用价值相对分离。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

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

(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1-3 为何说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

解答: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一旦在市场上见面,就有一个“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是平衡还是失衡的问题。这对于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倘若社会总供给显著大于社会总需求(供大于求),就会造成市场疲软,产品积压,开工不足,失业增加;而如果社会总供给显著小于社会总需求(供不应求),则又会造成商品匮乏,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乃至社会的动荡。进而言之,社会总供需平衡不仅要求总量上平衡,还要求结构上也平衡,总量平衡又以结构平衡为基础。只有在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都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可见,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宏观经济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1-4 简述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统计的关系。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而且功能多样的大系统。为使各种功能适当发挥、相互配合,达到整体最优,保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必然是多维的。这些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2)物价稳定;(3)充分就业;(4) 财政收支平衡;(5)国际收支平衡。

为了科学地实施国民经济管理,显然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外,还必须严密监测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并运用各种杠杆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而这些都需要掌握大量、翔实的实际资料,包括关于投入产出、经济增长、收入支出、消费投资、对外往来、资产负债、价格变动等各方面的数据,以期从数量上深刻反映国民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内在联系。只有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来搜集、整理并科学地组织大量、丰富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归纳和发掘,才能合理制定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正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和发展态势,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真正做到目标可行,判断有据,调控有度。正因如此,国民经济统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分析的重要基础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构成了当代经济统计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怎样理解国民经济统计、国民收入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三者之间的关系?

解答:国民经济核算起源于早期的国民收入统计。国民收入统计的核心问题就是怎样科学地计算国民收入等具有关键意义的经济总量。国民收入统计发展到现代,已经形成了庞大复杂的国民经济核算,其不同于传统的国民收入统计

之处,主要表现在其内容的系统性、方法的严密性和结构的复杂性。现代国民经济核算已经远远不限于计算少数几个宏观经济总量,同时还必须考察这些总量的形成、结构和关系,并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的角度进行多侧面的研究,以便深刻揭示国民经济系统的内、外部循环和相互作用等一系列问题,而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借助于一套有效的方法结合在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之中。

国民经济核算是经济统计的重要构成部分。现代经济统计学包括企业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统计两大分支。国民经济统计是从宏观角度考察与国民经济运行有关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旨在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框架。国民经济核算在我国,被称为国民经济统计是因为它与具有悠久传统的国民收入统计一脉相承,而且给予了极大的扩充和发展,此外还有历史原因。可是如果说我国早期的国民经济统计与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较大差异的话,那么到了现在,两者无论在考察和研究的内容、范围、方法及目的等各方面都已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应该承认,它们之间已经趋同或统一了。

1-6 何谓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两大模式之间有何主要区别?又有何共性?

解答: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统计核算,旨在从宏观的层面考察国民经济运动纵横两个方面的数量规模、构成和内在联系,并为正确研究这些问题提供基本的核算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框架。

MPS的基本理论依据是:社会生产就是物质生产,只有创造物质产品或者作为物质产品生产过程直接延伸的活动才是生产活动,其他活动都是非生产活动。这就是所谓的“限制性生产”观念。据此,全部社会产品都是由物质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的价值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因此,MPS只须着重考察物质产品的再生产过程,即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物质产品价值的分配和再分配、物质产品的使用构成和具体去向,等等。MPS的基本核算方法就是一般的经济指标和平衡表方法。这套平衡表的核心内容是有关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的一些关键指标,各种平衡表之间除了经济指标内涵的关联性之外,不存在复式簿记体系所要求的严格核算对应关系。

相对于MPS而言,SNA具有三个显著特点:(1)SNA是依据“综合性生产”观念组织核算的。它认为:人类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活动都是生产活动;换言之,生产的本质不在于是否提供物质产品,而在于是否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或效用。这使得SNA的生产范围与MPS大不相同,它囊括了所有生产“货物”和提供“服务”的经济部门,这些部门分布于三大产业十分广阔的活动领域内。以此为基础的SNA不仅生产核算范围不同于MPS,而且整个核算结构也明显区别于MPS,两者的这一差异是根本性的。(2)SNA还充分运用了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投入产出分析、资金流量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和国际收支分析等工具,这些都大大扩充了SNA的核算内容和分析领域。(3) SNA是一种以账户形式和复式簿记方法组织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在核算方法上具有显著优越性,能够保证整个核算体系的逻辑严谨,以及基础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尽管MPS适时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也不应将其一概否定。事实上,MPS在国民核算发展过从中也有其重要的历史贡献,诸如对国民经济按经济类型划分的方法、将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纳入国民核算的思想,以及在国民核算中率先编制、运用物资资料平衡表或综合物资平衡表的经验(这构成了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分析的雏形),都对现代的国民核算乃至SNA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不能将MPS说得一无是处。

1-7 何谓“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它们之间有何分工与联系? 解答:所谓“国民经济五大核算”,是指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和国际收支核算。国民经济五大核算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1)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即围绕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核心指标,从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组织国民再生产过程的整体性核算,藉以系统反映国民经济关键总量及其内在联系,故又称GDP核算。

(2)投入产出核算,即围绕直接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组织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产品流量核算,藉以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和部门间关联。

(3)资金流量核算,即围绕国民经济价值运动过程中各部门间的经济收支关系,组织社会资金运动的流量核算,藉以反映国民经济分配、消费、投资和金融等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情况、资金余缺关系及其调节平衡过程。

(4)资产负债核算,即针对国民经济及其各部门的财力和物力状况而专门组织的存量核算,藉以系统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规模、结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情况,同时也可反映国民财富的规模、结构和变动情况。

(5)国际收支核算,即针对各种对外经济往来和对外资产负债关系而专门组织的核算,它是对前述各种核算中有关对外经济往来和关系的内容进行系统归纳的结果,具体又可分为国际收支(流量)和国际头寸(存量)的核算。

五大核算既互有分工,又紧密联系,它们彼此间形成了有关“总量与结构”、“流量与存量”、“国内与对外”的三重互补关系,因此,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核算和分析体系。

1-8 “国民经济五大核算”与“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之间是否平行的关系,或者,能否相互取代?为什么?

解答:SNA作为一个庞大的账户体系,它可以为五大核算提供基础数据和分析框架,但五大核算本身却难以构成完整的账户体系。所谓“五大核算”只是人们从分析角度对SNA加以归纳和简化的结果,两者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SNA的设计者们极为重视各种账户能否满足五大核算需要的问题,但在历次的《SNA》文本中却只字不提“五大核算”的概念。这意味着,SNA作为一种开放的核算系统,它可以满足、但又不限于仅仅满足五大核算的需要。换言之,SNA是一种基础的核算框架和核算数据库,它力图满足更为广泛的核算和分析的需要。

1-9 试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并比较它与SNA的关系。

解答:《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是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它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组成。其中,基本核算表又分为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五个部分,也就是“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国民经济账户又分为经济总体账户、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账户三组次级账户,这一部分基本上采用了1993SNA的账户结构;附属表部分则设有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两张表。

整个核算体系建立在以“五大核算表(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经济循环账户)”为主体的二元结构基础之上。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并列,处于核心地位,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系统的描述,两者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附属表则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用于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资源资产、以及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本进行描述。

比较:从核算方法和形式的角度看,SNA 是一种基于账户形式和复式记账方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主体部分是为国民经济及其各部门(机构部门)设置的一套相对完整的账户,包括:生产账户、收入分配账户和收入支配(使用)账户等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和资产其他变化账户等积累账户,以及期初、期末资产负债表和资产负债变化表。对于“国外”,也设有一套结构相似但比较简略的账户。此外,还有为产业部门生产活动设置的简短账户、为各种产品(货物和服务)的供需平衡设置的产品账户等;再加上其他一些附属账户,就形成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 的账户体系结构庞大复杂,就其基本分析功能而言,可以归纳为五个主要领域,即通常所谓的“五大核算”。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及其主要内容包括:(1)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2)投入产出核算(3)资金流量核算(4)资产负债核算(5)国际收支核算。《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是在SNA的基础上建立的,基于我国国情的需要,融合了SNA的账户设置和分析框架。

1-10 国民经济核算系统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解答:系统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整体性。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相应地,国民经济核算就必须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核算体系。这一体系的内容应该能够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数量方面;而在制定国民经济核算的具体方法时,也应该充分运用“宏观思维”,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保证核算体系的科学性和内部一致性。

(2)层次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多部门、多环节、多层次的有序整体,相应地,国民经济核算就必须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为此,需要充分运用各种部门分类、交易分类和统计指标方法组织大量、丰富的核算资料,形成不同层次的

方式有何不同,并举例说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做法。

解答:加总与合并、取总额与取净额都是国民核算中汇总数据的备选方式。其中,“加总”与“合并”是就系统内各单位(部门)之间的相对关系而言的;而“取总额”与“取净额”则是就某个单位(部门)自身的情况,或者,任意两个单位(部门)之间的情况而言的。

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分析的普适性,原则上,国民核算应适当保留加总和取总额的数据;即便为了简化数据和突出核心问题需要采用合并或取净额的方式,也应该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或层面上。例如,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对于各部门内部的金融交易流量和资产负债关系采用合并的方式汇总数据,而对于各部门之间的类似数据则采用加总的方式汇总数据;特别地,对于金融部门内部涉及到央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金融交易,也采用加总的方式汇总数据。

第2章 国民经济的分类与核算方法

【思考题解答】

2-1 为何需要进行国民经济分类,其作用何在?

解答:从数量上研究国民经济,不仅要把握其静态总量,而且要探寻其内部结构、数量关系和动态循环过程,这就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分类。通过分类,旨在将大量、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分门别类地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也只有以科学的国民经济分类为基础,才能正确地说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进而深刻地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机制和运行规律性。因此,国民经济分类是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性工作。

2-2 从国民核算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可以进行哪些主要分类?两者之间又有何联系?

解答:国民经济核算中有关活动主体的分类主要有产业部门分类、机构部门分类、产业级次分类、经济类型分类等;有关活动客体的分类主要有经济流量和经济交易分类、资产负债分类等。它们反映了国民经济纵横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

2-3 国民经济分类中经常用到的分类标志有哪些?

解答:国民经济分类的标志通常所反映的都是事物的经济特征,如一个单位或部门从事何种经济活动、生产何种产品、如何筹集和运用资金,一种产品具有哪些经济用途,一种交易包含哪些经济内容、形成哪些经济流量,等等。

2-4 货物生产与服务生产有何异同?

解答:货物是指一切具有物质存在形态的产品;服务是指其他一切不具有物质存在形态、只能以活动形式提供某种使用价值或效用的产品。货物是生产活动的成果;服务则既是一种生产活动,又是该种活动的成果,两者已经合而

为一了。从使用特点来看,货物一般是可以贮存的,因而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是可分离的;服务则相反,它是不可贮存的,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同步进行,同时完成,生产多少也就使用了多少。

2-5 有人认为,服务的生产与使用同步进行,服务产品不能贮存,生产多少就使用多少,故服务业生产不存在供需失衡问题。这样说对不对?

解答:不对。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说,无论货物还是服务,其再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供需失衡的可能性;尽管在核算的意义上,它们的生产和使用总是平衡的。

2-6 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分类标志是什么?为何有的国家将采掘业划归第二产业,而有的又将其划归第一产业?

解答: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分类标志主要是依据各种生产活动出现的历史时序及其满足人类需求的层次,此外,还要适当兼顾各种生产活动的劳动对象的特点和产品的形态等因素。原始采掘业和原始农业一样,也是最早出现的人类生产活动,现代采掘业的活动发端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但就其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生产初级产品而言,可以同农业一起划归第一产业;不过,就其经济再生产过程独立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特征而言,它又是区别于农业的,因而可以作为工业生产的第一阶段与制造业一起划归第二产业。因此,有的国家将采掘业划归第二产业,而有的又将其划归第一产业。

2-7 产业部门分类为何要以基层型单位作为分类标志?基层型单位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解答: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为了进行有关生产技术方面的分析,要求相应的部门分类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为此需要对实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划分,得到适当的分类单位。每个生产经营单位都要从事一定类型的生产活动,不同生产活动的差别就表现为产出和投入的差别;另一方面,每个生产经营单位都有一定的生产活动场所或地点,不同地点的生产活动往往在经营决策和生产核算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将以上的活动类型与活动地点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得到基层型单位的一个完整定义。基层型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非辅助性生产活动,或者,从事几种生产活动但具有一种主要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国民经济产业分类的基本单位就是指从事一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型单位。

基层型单位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生产经营活动;(2)具有生产经营决策权,相对独立地组织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3)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或财务会计等核算资料。

2-8 机构部门分类为何要以机构型单位作为分类标志?机构型单位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解答:机构部门分类本来就是国民经济核算特有的部门分类。国民经济的机构部门,是由一组从事相同或相近的经济活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财务决策

特征的机构型单位所组成的部门。它是依据经济活动种类和财务收支性质,对机构型单位进行分类的结果。

机构型单位的基本特征:(1)独立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并对这些活动具有决策权;(2)独立地拥有和处置资产、承担债务,并能与其他经济单位进行交易;(3)具有较为完备的核算资料,能够独立地编制资产负债表,或者,根据需要有可能编制出满足分析要求的基本核算资料。

2-9 国民经济分类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其各自的分类标志是什么?

解答:在经济分析理论中,常常将全部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划分为两大部类、两大领域或各种经济类型。两大生产部类的分类标志是产品的基本经济用途;两大生产领域的分类标志是生产活动的产品形态及其他有关特征;各种经济类型的分类标志是依据经济类型或资产归属。

2-10 联合国的产业部门分类与中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有何异同?

解答:联合国的产业部门分类将国民经济划分为17 个门类,然后再依次划分为60 个大类、173 个中类和306 个小类。中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国民经济划分为20 个门类,然后再依次划分为95 个大类、396 个中类和913 个小类,形成完整的四级分类体系。该标准对应于联合国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尽管与后者并非完全等效,但两者的所有小类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匹配,且可以通过适当程序进行资料转换,故基本能够满足国际经济对比的需要。就此而言,中国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已具备较好的国际可比性。在联合国的产业分类标准中专门设有一个“国际组织和机构”门类,因为它需要普遍适用于各个国家或国际组织范围内的产业分类。在中国的行业分类中也有一个“国际组织”门类,但是,对于一个特定的国家而言,“国际组织”一般不是该国的常住单位,也即不属于相应的国民经济总体范围,这在核算和分析中就应该与常住单位和经济总体区别对待。

2-11 什么是经济交易?经济交易与经济流量是何种关系?

解答:经济交易是实际发生在机构单位之间或机构单位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一定的经济交易必然形成相应的经济流量,但形成经济流量的并非都是经济交易,还有各种非交易因素,它们形成其他经济流量(非交易流量)。

2-12 经常交易与积累交易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解答:积累交易与经常交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直接影响到交易者的资产或负债的变化。

2-13 什么是经济存量?它与经济流量之间有何联系?

解答:经济存量是指经济主体在某一时点的状况。与经济存量相对应,经济流量是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的变化量。经济存量和经济流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经济存量都是过去经济流量的沉淀和积累,而任何经济存量的变化则又直接表现为某种经济流量。

2-14 什么是经济资产?经济资产必须满足哪两个条件?

解答:所谓经济资产,是指那些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某种经济收益的资源或权益。经济资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任何一种经济资产都必须具有明确的所有者;(2)必须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即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2-15 什么是非金融资产?简述非金融资产的主要分类方式。

解答:非金融资产是指除金融资产之外的各种经济资产,包括各种具有实物形态的有形资产和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或依附于某种实物形态的非金融性无形资产。按其产生的来源不同,非金融资产首先分成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两个类别。生产资产作为非金融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被进一步分为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三大类。而非生产资产则进一步分为有形非生产资产和无形非生产资产两类。

2-16 什么是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试举例说明。

解答:生产资产是指作为生产过程的产出而产生的非金融资产,它由各年未被消费的各种产出累积而成,而且在被消耗或毁损后,可以由生产过程再次复制出来。如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各种存货、珠宝等贵重物品,都属于生产资产。非生产资产是指通过生产过程以外的方式产生的非金融资产,其中既有由机构单位个别或集体地行使所有权的各种自然资产(如土地、地下资产、非培育森林等),也有通过法律程序或核算活动产生的被称为社会构造物的各种无形非生产资产(如专利、商誉等),它们被消耗或毁损后,都不能依照原产生过程重新复制出来。

2-17 什么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试举例说明。

解答:有形资产是指各种具有一定外在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则是指那些不具有特定外在形态、但能代表某种权益(或能提供某种未来收益)的资产。有形资产除了包括作为生产资产的库存物资、机器设备和建筑设施等,还包括作为非生产资产的自然资源。类似地,无形资产也包括作为生产资产的计算机软件、资本化的矿藏勘探费用,以及作为非生产资产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和可转让合同等。

2-18 什么是固定资产,其基本属性是什么?

解答:固定资产可以在生产过程中长期使用,其价值是通过逐期消耗或逐期转移的方式来实现周转的。其基本属性:(1)从资产形成的角度看,固定资产必须是生产过程的产出,它不包括各种非生产资产。(2)从资产持有和使用的角度看,固定资产只能是生产者为了生产目的而持有的资产,换言之,非生产者持有的任何资源都不能成其为固定资产。(3)从资产价值周转的角度看,固定资产还必须是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反复使用的资产,其使用价值一次性投入生产过程,而其价值则逐渐损耗、逐期转移、逐步得到补偿,而生产资产的中

存货和贵重物品则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2-19 试判断,下列项目中哪些是固定资产,哪些不是?为什么?

(1)土地和耕地,原始森林和人造森林;

(2)果树、葡萄园、橡胶园和为砍伐而栽种的树木,役畜、奶牛、产

毛绵羊和为宰杀而饲养的牲畜;

(3)企业用车和居民私车,厂房和居民自有自用住宅; (4)企业购置并使用的财务软件和设计软件,企业的专利权和购买的商誉

解答:耕地和人造森林是固定资产,土地和原始森林不是固定资产,它们是非生产资产。果树、葡萄园、橡胶园、役畜、奶牛和产毛绵羊是固定资产,为砍伐而栽种的树木和为宰杀而饲养的牲畜不是固定资产,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反复使用。企业用车和厂房是固定资产,居民私车和居民自有自用住宅不是固定资产,它们由非生产者持有。企业购置并使用的财务软件和设计软件是固定资产,企业的专利权和购买的商誉不是固定资产,它们是非生产资产。

2-20 什么是贵重物品?它与固定资产、存货有何不同?

解答:贵重物品则是指由各种机构单位所持有的贵金属、宝石、古董和文物等,这些物品既非一般的原材料,也非普通的消费品或耐用消费品,而是兼具鉴赏和保值增值等作用的珍藏物。贵重物品通常并不直接用于生产过程。

2-21 什么是金融资产?简述金融资产的主要分类方式。

解答:金融资产是指金融性的经济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以及在另一个机构单位有对等负债的各种金融债权(如通货、存款、贷款、股票、股票以外的证券、保险专门准备金等)。SNA关于金融资产的分类主要按两个标准进行:一是资产的流动性,如可流通性、可转让性、适销性或可兑换性;二是描述债权人与债务人基本关系形式的法律特征。在对金融资产作更为详细的分类时,SNA还考虑了金融资产期限的长短。

2-22 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之间是何关系?能否说,“所有金融负债都有相应的金融资产,所有金融资产也都有相应的金融负债”?

解答:大部分金融资产都具有“债权”的特征,它们代表了一种要求其他经济单位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给予偿付的经济权利。在这种情形下,金融负债就构成金融债权的对应体。不能说,“所有金融负债都有相应的金融资产,所有金融资产也都有相应的金融负债”,因为有一些金融资产不具有“债权”的属性,如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它们只是单方面的资产,没有对应的负债方。又如公司股票,一般也不能要求偿付,严格说并不形成上述的“债权”与“债务”关系。

2-23 并列式平衡表与棋盘式(矩阵式)平衡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解答:并列式平衡表同时反映多个对象的数量平衡关系,可以看成是多个单一式平衡表的并列。矩阵式平衡表也有若干个行列,也能够同时表现多个对

象的数量平衡关系,然而,它不是把各个对象的平衡关系简单地并列起来加以反映,而是要深刻地揭示出各个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纵横交错的数量平衡关系。

2-24 从平衡原理的角度看,收付式平衡表与收付式账户的差别是什么? 解答:收付式平衡表反映单一对象的数量平衡关系。国民经济账户是国民经济平衡核算方法与复式薄记规则的有机结合,既要保持表内平衡,又要适当地建立表外平衡,前者由经济现象本身的内在联系和相应的核算分析框架所规定,后者则是以复式薄记规则为基础的。因此国民经济平衡账户除了具备收付式平衡表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表内总计平衡,表外借贷对应,数据相互验证,便于观察分析等的优点。

2-25 第三产业与服务业之间是何种关系?试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讨论,应该怎样适当界定中国的服务业统计范围。

解答:在《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中,农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被划归第一产业;但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则将其划归第三产业。因此,可以将第三产业与服务业等价起来,但第三产业的领域十分广阔,既包括商业、货运和邮电通讯等“流通部门”,也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居民服务等一般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还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福利服务的部门,以及国家机构、政党、社团、军警等社会公共服务部门。由于生产的本质特征就是能够提供某种使用价值,而且所提供的货物或服务本身具有价值,因此,在实际界定生产的范围时,还需要补充并遵循市场性或社会性规则。

第3章 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 【思考题与练习题解答】

3-1 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其主要经济活动内容是什么?

解答: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包括生产、分配和使用等基本环节。?? 3-2 简述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中流通与生产的关系。

解答:在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中,流通本身就属于生产。理论上说,一般商品在由生产转入使用的过程中都必须经过市场流通,但服务产品的流通过程具有特殊性。服务产品的存在形式就是活动本身,与那些具有外在形式的物质产品不同,服务产品通常具有不可贮存、不可位移的特性,其生产过程必须与使用过程同步进行,故不存在独立意义上的商品流通过程。换言之,服务的直接生产过程不仅与使用过程融为一体,而且与流通过程也是融为一体的。

3-3 国民经济生产核算的范围应该如何界定?

解答:依据国民核算的主体原则,国民经济生产核算只须考察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也即以常住生产者为其核算主体。“综合性生产”观念所界定的国内生产范围囊括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部领域。在实际界定国内生产的范围时,还需要补充并遵循市场性或社会性规则。

3-4 试从国民经济核算关于生产范围界定的角度说明,为何居民购置并自

用的车辆和冰箱等属于耐用消费品,而居民购置并自用的住宅却属于固定资产?

解答:居民购置并自用的住宅却属于固定资产,原因在于更为客观地衡量国内生产、居民消费和社会福利的实际水平。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生活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存在着差异,在进行有关指标的国际对比或历史对比时,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保持资料的“可比性”,满足经济和福利分析的实际需要。

3-5 简述理解国内总产出的概念及其构成。

解答:国内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体的全部产出之和。国内总产出的实物构成可从不同角度考察:从产品形态看,它包括货物与服务;从实现方式看,它包括商品与非商品;从经济用途看,又包括生产资料与消费品,或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从价值的角度看,国内总产出又是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体生产的各种产品的完全价值之和。其价值构成为: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包括劳动手段转移价值c1劳动对象转移价值c2;活劳动新创价值,包括必要劳动价值v 和剩余劳动价值m 。

3-6 货物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有哪几种?它们分别用于哪个(些)产业(行业)?

解答:货物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有“企业法”和“产品法”。“产品法”主要用于农业总产出和建筑业总产出的核算,“企业法”主要用于工业总产出的核算。

3-7 简述企业法和产品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应的应用领域。

解答:企业法原理是:以单个的企业作为基本统计单位,按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总产出;在同一企业内部不能重复计算被消耗品的转移价值,但在不同企业之间则允许类似的被消耗品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产品法的基本原理是:以具体产品为统计对象,凡是某一生产过程的预期有效成果,无论是否属于有关经济单位的最终生产活动成果,均应计入该单位的总产出。我国的农业、建筑业总产出采用“产品法”进行核算,工业总产出采用“企业法”。

3-8 简述服务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

解答:服务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有:追加价值法、营业收入法、服务费用法和成本费用法,等等。

3-9 如何理解金融业总产出的计算方法?

解答:金融业的利息收入并非全部都属于财产收入,而其利息支出又并非是应支付财产收入的全部,只有按照某种统一利率收取或支付的那部分利息才是纯粹意义上的财产收支,超过或扣除的部分则属于对金融中介服务的付费。金融机构一方面以降低存款利率的方式,从应支付给存款人的利息中扣除了一笔数额相当的服务费用,另一方面又以抬高贷款利率的方式,在应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上添加了一笔数额相当的服务费用,因此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利息收支形式金融机构通常是对不同类型的借款人和存款人分别规定高、低不同的利率,并收取或支付数量不等的利息。

3-10 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解答: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划分依据是根据国内总产出依其经济用途的性质不同,也即是在经济总体的生产系统内部继续周转,还是结束产品本身的生产过程、进入使用领域来划分。

3-11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试写出从生产、分配和使用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

解答: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本国全体常住生产者所创造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

生产法:GDP=Σ(各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Σ各部门的增加值

分配法:GDP=Σ各部门的增加值构成要素之和=Σ各部门的增加值 使用法: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3-12 简述如何正确核算各部门的中间消耗。

解答:正确核算各部门的中间消耗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中间消耗与总产出的计算口径必须一致。依据平衡原则,中间消耗必须是对社会产品的使用。原则上说,只有在国民经济范围内计算了产出、又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了的产品项目,才能计算中间消耗。2.中间消耗必须是对社会产品的生产性使用。在许多企业内部,常常存在着生产性的消耗与福利性的消耗,需要适当区分和处理。3.中间消耗还必须是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性使用。完整地看,对社会产品的生产性使用包括消耗性使用和积累性使用,原则上说,只有在生产过程中被一次性消耗掉的产品才属于中间消耗。

3-13 如何理解几种GDP核算方法实际计算结果的差异?

解答:在核算实践中,由于各种方法的资料来源不同、数据加工换算的方式不同,以及资料搜集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遗漏、重复和其他偏差,往往会使三方面的实际计算结果出现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的。

3-14 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净值之间的关系。 解答:国内生产净值(ND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核算期内的固定资本消耗之和。??

3-15 简述国内生产总值总表的基本结构。

解答:国内生产总值总表是一张统计平衡表,该表主要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三个环节的基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关系。表的左方为“生产”和“分配”,右方为“使用”和“统计误差”,左右两方总计平衡。

3-16 怎样理解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解答:从指标的核算意义和相互间的换算关系看,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两者的差异主要缘于“常住生产者所从事的生产”与“常住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的不同。

3-17 什么是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的结果是什么?

解答:收入初次分配指产品价值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直接分配,初次分配结果,即原始收入,为区别起见,也称作“原始收入余额”。

3-18 什么是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过程的结果是什么?

解答:收入再分配是指初次分配之后的所有收入转移过程,它所提供的各种收入是由有关原始收入转化生成的“派生收入”。收入再分配过程的结果是可支配收入。

3-19 简述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指标中总值指标与净值指标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解答:二者关系从生产和分配的角度看,净值指标没有包含固定资本的转移价值和重复计算因素,从收入支配和产品使用的角度看,净值指标则没有包含折旧基金及其运用,因而,净值指标在分析上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但是,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固定资本消耗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异,也使得净值指标在稳健性和客观性等方面稍有不足。

3-20 已知某地区的如下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1)农业总产出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出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出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出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出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服务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服务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为18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9)未含在各部门产出中的产品税净额(即不可抵扣增值税)为200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生产总值(即地区GDP)。

解答:(单位:亿元) (1)生产法

该地区GDP=Σ(各部门增加值)+未含在产出中的产品税净额

=Σ(各部门总产出-部门中间投入)+未含在产出中的产品税净额 =(280-62)+(960-340)+(326-83)+(188-35)+(237-68)+(452-85)+(530+530?10%-76)+200=2477 (2)支出法

该地区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1886+548+(75-32)=2477

3-21 已知有关报告年国民经济资料如下:国内生产总值94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58亿元,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1.2亿元,来自国外经常转移净额0.5亿元。试计算报告年的以下指标:(1)国内生产净值;(2)国民总收入;(3)国民净收入;(4)国民可支配总收入;(5)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解答:(单位:亿元)

(1)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940-58=882

(2) 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940+1.2=941.2 (3) 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本消耗=941.2-58=883.2

(4)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941.2

+0.5=941.7

(5)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净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883.2

+0.5=883.7

3-22 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980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417亿元,上缴生产税102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3.5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63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2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6亿元,支援灾区捐款4亿元,上缴所得税65.8亿元。试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总收入(余额)和可支配总收入。

解答:(单位:亿元)

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980-417-(102-3.5)=464.5

原始总收入余额=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464.5+(28-63)=429.5 (注意:此式只适用于纯粹的私人生产部门,如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和私人非营利机构部门,对于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则应采用更为一般的公式:原始总收入余额=增加值+初分配收支差)

可支配总收入=总原始收入余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429.5+[0-(6+4+65.8)]=353.7

3-23 给出下表资料: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

生产与分配 一、总产出 二、中间投入 1.物质产品投入 2.服务投入 物质生 非物质 合 计 使 用 产部门 部 门 25663 22916 2747 一、总支出 14239 13231 二、中间使用 12531 215 物质 非物质 产品 服 务 25663 22916 2747 915 合 计 1.物质部门使用 三、国内生产总值 1.固定资产折 1202 948 254 旧 2.劳动者报酬 5681 4898 783 3.生产税净额 1681 1447 234 4.营业盈余 2.非物质部门使 用 三、国内生产总值 11424 9592 1832 1.总消费 2.总投资品 3.出 口 4.减:进口 7273 5475 1798 1571 1528 43 -1792 -1783 -9 (1)试推算出表中空缺的指标,并填入相应的位置。(2)运用上面的推算结果,

依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分别用生产法、分配法和使用法计算MPS口径的“国民收入(物质产品净值)”指标,并观察三种方法给出的结果是否符合“三方等价”的要求。 解答:(1)表格填空 物质生 非物质 物质 非物质 生产与分配 合 计 使 用 合 计 产部门 部 门 产品 服 务 一、总产出 25663 22916 2747 一、总支出 25663 22916 2747 二、中间投入 14239 13231 1008 二、中间使用 14239 13324 915 1.物质产品投13324 12531 793 1.物质部门使用 13231 12531 700 入 2.非物质部门使 2.服务投入 915 700 215 1008 793 215 用 三、国内生产总值 11424 9685 1739 三、国内生产总值 11424 9592 1832 1.固定资产折 1202 948 254 1.总消费 7273 5475 1798 旧 2.劳动者报酬 5681 4898 783 2.总投资品 4372 4372 0 3.生产税净额 1681 1447 234 3.出 口 1571 1528 43 4.营业盈余 2860 2392 468 4.减:进口 -1792 -1783 -9 (2)计算MPS口径的“国民收入(物质产品净值)” 生产法:22916-12531-948=9437 分配法:4898+1447+2392+700=9437

使用法:5475+793+4372-948+1528-1783=9437

第4章 投入产出核算

【思考题与练习题解答】

4-1 什么是投入产出法?它有什么主要特点?

解答:以适当的国民经济部门分类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统计平衡表和技术经济系数描述各部门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模型,进行相应的分析和预测,这样一种专门的统计核算和经济分析方法,称为投入产出法。

4-2 为什么对称投入产出表要以产品部门为部门?如何划分部门?

解答:从分析要求上说,投入产出法必须强调各生产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纯粹性和同质性。因为,只有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都具有相当程度同质性的部门,才会具有较为显著且稳定的技术经济特征,才能据以确定系数、建立模型,进行较为精确的部门关联分析。所以,投入产出分析必须采用满足上述同质性要求的产品部门分类。在核算实践中,产品部门划分的程度不可能像产业部门那样细致、完整,而应根据分析需要与核算条件适当权衡,兼顾精确性与可行性,这是投入产出核算中划分产品部门的一般原则。

4-3 投入产出表各个象限的经济内容是什么?

解答:“第Ⅰ象限”位于投入产出表的左上角,又称“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象限,它具有严格的棋盘式结构,是整个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表中每项数据都具有“产出”与“消耗”的双重涵义,借以反映各部门之间相互提供和相互消耗中间产品的复杂数量关系。综合起来看,各行数据所表明的是某个部门生产的产品分配给有关各部门作为中间产品使用的情况,各列数据所表明的则是某个部门为生产产品而消耗有关各部门中间产品的情况。通过部门间的产品流量,可以深刻反映出国民经济内部的技术经济联系。“第Ⅱ象限”位于投入产出表的右上角,又称“最终产品”或“最终使用”象限,它表明各部门提供最终产品的数量和构成情况。“第Ⅲ象限”位于投入产出表的左下角,又称“最初投入”或“增加值”象限,它表明各部门的最初投入(增加值)数量及其构成。“第Ⅳ象限”位于投入产出表的右下角,但在投入产出核算中暂时空缺。理论上说,借用投入产出表的框架结构和分析思路,对该象限作出适当扩充和处理后,可以反映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和资本金融往来等情况。

4-4 对称投入产出表和U-V表分别有哪些平衡关系?反映什么经济内容?

解答:投入产出表内部存在多种平衡关系。从各行或各列来看,有三种重要的基本平衡关系,它们是:(1)各行的平衡。从横表看,表现为: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出。它表明任何一个部门的总产出都等于它向各部门提供的中间产品之和再加上最终产品。(2)各列的平衡。从竖表看,表现为:中间投入+最初投入(增加值)=总投入。它表明任何一个部门的总投入都等于该部门的各种中间投入之和再加上最初投入。(3)各行、列的对应平衡。分别从横表和竖表两个方向看,表现为:各部门总产出=该部门总投入。它表明产品平衡方程和价值平衡方程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从经济分析意义来说,两者之间又相互制约,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平衡关系。另一方面,从投入产出表所有行列(即所有产品部门)的角度看,显然应该有:所有部门的总产出=所有部门的总投入。它表明所有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之和与它们所创造的增加值(最初投入)之和在数量上是相等的,尽管每个部门所提供的中间产品价值与其消耗的中间产品价值、所提供的最终产品价值与其创造的增加值通常不等。

U-V 型投入产出表存在以下的基本平衡关系:

(1)产品供给方程:qj??vi?1mij。它表明同一种产品是由哪些产业部门生产

供应的,各产业部门分别生产供应了多少。

(2)产品分配方程:qi??uj?1mij?fi。它表明同一种产品是由哪些产业部门

消耗的,各产业部门分别消耗了多少,以及还有多少用作最终产品。 (3)部门产出方程:gi??vj?1nij。它表明同一产业部门生产了哪些产品,各

种产品分别生产了多少。

(4)部门投入方程:gj??ui?1mij?zj。它表明同一产业部门分别消耗了哪

些产品,各种产品分别消耗了多少,以及各产业部门还有多少最初投入。

4-5 基本的技术经济系数有哪些?其经济意义是什么?如何计算? 解答: (1)直接消耗系数,即某部门每生产一单位产出对有关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其计算公式为:aij?xijqj。直接消耗系数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反映各种产品

生产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各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据此可以由总产出推算出各种中间消耗,进而推算出最终产品。

(2)最初投入系数和增加值系数,它们分别表明各部门每生产一单位产出所需的有关最初投入,或所创造的增加值数量。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固定资本消耗系数:dj?劳动者报酬系数: vj?生产税系数: sj?营业盈余系数: mj?djqjvj , j?1,2,?,n;

qj , j?1,2,?,n;

sjqjmjqj , j?1,2,?,n; , j?1,2,?,n;

增加值系数: yj?yjqj , j?1,2,?,n。

(3)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有关部门产品的完全消耗量,其中既包括直接消耗量,也包括各次间接消耗量。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计算公式为:B??I?A??I。

?1(4)完全需求,是指某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有关部门的完全需求量(即初始需求与完全消耗的总和),即完全需求量与最终产品量之比。计算公式为:

B??I?A?。

?14-6 直接消耗系数有什么特点?完全消耗系数有什么特点?

解答:直接消耗系数作为一种技术经济分析指标,其取值范围受到一定的约束,具有以下特点:(1)每个直接消耗系数必须是小于1的非负数。(2)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和必须是小于1的正数。直接消耗系数的以上两个取值特点,可以保证列昂节夫矩阵(I-A)为满秩的,这将进一步保证有关的投入产出模型存在有经济意义的解。完全消耗系数数值也是小于1的非负数,并且其值不小

于对应的直接消耗系数。

4-7 完全消耗系数与完全需求系数有何异同?

解答:对本部门而言,完全需求是初始需求与完全消耗之和;对其他部门而言,完全需求就是完全消耗。从整体的角度看,完全需求系数矩阵与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各自主对角线上的对应元素相差一个单位的本部门最终产品,而其他所有元素都是相同的。

4-8 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假定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假定?

解答: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成立有赖于两个重要的基本假定:一是“同质性”假定,二是“比例性”假定。 “同质性”假定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以特定的投入结构和工艺技术来生产特定的产品,且不同产品之间没有替代现象。从核算上讲,这一假定就是要求具备按纯部门(即产品部门)划分的各种投入和产出资料。“比例性”假定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某种投入与其产出成一定的比例,也即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线性函数”关系。投入产出分析所依据的数据资料应该是按“产品部门”划分的,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既不存在纯粹的产品部门,也不存在能够据以实际划分产品部门的分类单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产品部门”其实只是一种满足给定分析要求的理论抽象,国民经济部门分类不可能直接划分出产品部门,或者,直接提供有关产品部门的投入与产出核算资料,因此需要作出这些假定。

4-9 编制纯部门投入产出表有哪些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什么?

解答:为了编制出符合分析要求的纯部门投入产出表,一般可以考虑两种方法,即直接分解法和间接推导法。直接分解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全面调查搜集各企业的、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资料,然后对有关资料按纯部门的要求逐一进行分解,最后由综合部门将分解得到的数据编制成所需的投入产出表。间接推导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以国民经济核算中各产业部门的实际投入产出资料为基础,建立专门的U-V 型投入产出表;然后,依据该表的平衡关系,引入适当的工艺技术假定,运用数学方法推算出符合分析要求的投入产出表。

4-10 为什么要修订直接消耗系数?有哪些修订方法?

解答:由于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工作量十分繁重,编制周期一般较长,五年期间还需要对有关系数和流量进行适当修订,以便延长原表的使用期限,或解决专门的预测分析问题。投入产出表修订的核心内容是直接消耗系数,修订的方法主要有数学方法和非数学方法两大类。

4-11 采用RAS-1法和RAS-2法修订投入产出表时,“替代乘数”和“制造乘数”有哪两种定义方式?其经济分析意义有何差别?

解答:RAS-1法是根据基期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以及其他可获得的核算控制数据,建立适当的控制方程,求解出相应时段的替代乘数和制造乘数,并据以

?0开始预测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中间流量的未来变化。RAS-2法直接从X0=Aq迭代,故比上述过程的计算来得简便。作为一种机械的简单调整方法,它所给

出的At和Xt与RAS-1法相同,但所得行、列乘数r和s则会有所不同,因为它们

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定义替代乘数和不能真实地刻划替代和制造因素对直接消耗系数的影响。

4-12 什么是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以作什么分析?

解答:影响力系数是根据完全需求系数矩阵的各列列和数据所确定的分析指标,该系数表示:某个产品部门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力的相对水平。当系数大于1 时,表示该部门的影响力超过各部门的平均水平;小于1 时,则表示该部门的影响力低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一般认为,少数影响力系数最大的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它们对整个经济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当这些龙头产业生产水平滞后时,优先发展这些产业,可以起到带动一般产业的显著作用;但是,当这些龙头产业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时,则必须重点加以调整和控制。

感应度系数是根据完全需求系数矩阵的各行行和数据所确定的分析指标,该系数表示:某个产品部门受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影响的相对程度。当系数大于1 时,表示该部门的被影响程度超过各部门的平均水平;小于1 时,则表示该部门的被影响程度低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一般认为,少数感应度系数最大的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或制约)产业”,它们对整个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这些产业的生产水平滞后时,就会形成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优先考虑,给予适当倾斜。

4-13 如何分析某些产品的中间需求和总产出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解答:由于中间需求变化,因此需要修订直接消耗系数,再应用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分析总产出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4-14 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进行经济规划?其优劣何在?

解答:利用投入产出方法编制宏观经济计划的主要特点就在于:从对最终产品的初始需求出发,安排国民经济的生产规模和产业构成。为了利用投入产出方法编制宏观经济计划,首先,必须取得基期的投入产出表资料,计算相应的消耗系数,并根据计划期可能发生的变化对有关系数作出适当修订或预测;其次,必须根据经济增长目标和产业结构要求,确定社会最终产品的总量和构成;然后,就可以运用投入产出行模型(产品流量模型)计算各部门的总产出,并据以安排国民经济生产计划。

4-15 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与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在价格分析中有何不同?

解答:用价值型技术经济系数近似建立起来的价格测算应用模型,其实不能用于绝对价格水平的测算分析,至多只能用于不同产品价格变动比率的相对分析。

4-16 假设国民经济分为农(农业)、轻(轻工业)、重(重工业)、其他4个部门,通过调查取得以下资料(单位:亿元):

(1) 农业总产出1200,轻工业总产出1560,重工业总产出2040,其

他总产出1200;

(2) 农业生产中消耗农产品70.2,轻工业产品2,重工业产品31.3,

其他31.3;

(3) 轻工业生产中消耗农产品174.4,轻工业产品451,重工业产品

217.8,其他251.2;

(4) 重工业生产中消耗农产品149.3,轻工业产品26.3,重工业产品

876.2,其他270.7;

(5) 国内生产总值2801.3,其中,各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分别为:农

业673.7,轻工业988.2,重工业677.3。

要求:(1)利用上述资料编制如下的投入产出表;(2)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农业 产 轻工 出 重工 部 其他 门 小计 增 加 值 总 投 入 最终 总产出 产品 农业 轻工 重工 其他 小计 投 入 部 门 农业 轻工 174.70.2 4 451.2.0 0 217.31.3 8 251.31.3 2 134.10948 .4 1065465..2 6 1200 1560 重工 其他 149.132.3 4 26.3 92.5 876.2 270.7 1322.5 717.5 2040 237.4 184.7 647.0 553.0 1200 最终 总产出 小计 产品 526.673.1200 3 7 571.988.1560 8 2 1362677.2040 .7 3 737.462.1200 9 1 319828016000 .7 .3 2801 .3 6000 投 入 部 门 解答:(1)编制投入产出表如下: 农业 轻工 产 出 重工 部 门 其他 小计 增 加 值 总 投 入 (2)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如下:

?0.059?0.002??1??A?Xq?0.026??0.026 1 产 2 出 部 3 门 4 增 加 值 总 投 入 0.1120.2890.1400.1610.0730.0130.4300.1330.110??0.077?

0.198??0.154?最终 总产出 产品 164 200 4-17 根据给定的资料,完成下列投入产出表(写出计算过程)。 投 入 部 门 1 60 2 648 3 4 ?0.100.100.050.05???0.130300.350.15? A???0.030.010.030.05???0.050.050.080.10??解答:推算得到如下投入产出表: 1 产 2 出 部 3 门 4 增 加 值 总 投 入 投 入 部 门 1 60 78 18 30 414 600 2 120 360 12 60 648 1200 3 10 70 6 16 98 200 4 15 45 15 30 195 300 最终 总产出 产品 395 647 149 164 600 1200 200 300 ?0.05??10?????0.35??200??70?;及60?0.1?600; ?,得?(1)利用X?Aq?0.03??6?????0.08???16?(2)利用列模型(a12?a22?a32?a42)q2?y2?q2得:

648?(1?0.1?0.3?0.01?0.05)?1200;

(3)同理,利用行模型得到:(164?30?60?16)?0.9?300

其他数值可由此推出。

4-18 设国民经济分为三个部门,其总产出分别为3040、3500和4460亿元,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

0??0.31080.2598??A??00.17060.2217?

?0.138900.3920???试求:(1)中间流量矩阵;(2)各部门的增加值;(3)各部门的最终产品数量。 解答:所求各项分别为:

0??30400??0.31080.2598??944.8909.3????????0X?Aq0.17060.22173500?0597.1988.8???????0.1389????00.3920??4460??422.301748.3????0.5503??3040??1672.9? ??????)q??y?(I?A0.56963500?1993.6c???????????0.3863??4460??1722.9???0??3040??1185.9 ??0.6892?0.2598??????f?(I?A)q??00.8294?0.2217??3500???1914.1 ???0.1389???00.608?????4460??2289.4 ?4-19 假设国民经济分为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其他服务业6个部门,其基期总产出(亿元)和完全消耗系数资料如下:

?0.07370.25360.07380.09170.20780.0125??2760?????0.00860.45550.39140.17360.14990.16291650?????0?1900? 00000?B???,q???0.06690.49340.88770.19500.10580.2391980?????0.03850.27160.06750.03250.05670.0139??1250????0.06850.13120.05390.02760.18120.2304???2050??????要求:(1)计算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并作简要的分析说明;(2)计算第2部门的感应度系数;(3)若报告期农业总产出增长10%,则各产业的最终产品以及GDP将增加多少亿元?(4)若报告期运输邮电业的价格提高10%,其他部门的价格将发生多大的变化? 解答:(1)利用(I?A)?1?I?B,得:

完全需求系数分析表 消 耗 部 门 被 农业 消 耗 工业 部 行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邮业 商业 其他服务业 和 1.0730.0730.0910.2071.7130.2536 0.0125 7 8 7 8 1 0.0080.3910.1730.1492.3411.4555 0.1629 6 4 6 9 9 门 建筑业 运输邮电业 商业 其他服务业 列 和 0 0.0669 0.0385 0.0685 1.2562 0 0.4934 0.2716 0.1312 2.6053 1 0.8877 0.0675 0.0539 2.4743 0 1.1950 0.0325 0.0276 1.5204 0 0.1058 1.0567 0.1812 1.7014 0 0.2391 0.0139 1.2304 1.6588 1 2.9879 1.4807 1.6928 11.2164 利用影响力系数计算公式:

?j??b61bij??6j?1i?1iji?166 , j?1,2,?,6

得到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0.6720;1.3937;1.3236;0.8133;0.9101;0.8873。农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和其他运输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表示影响力低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工业和建筑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表示影响力超过各部门的平均水平,说明它们是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对整个经济有重要的牵引作用。

(2)同理,利用感应度系数计算公式,得第2部门的感应度系数:

?2??b61bij??6i?1j?1ijj?166?1.2528

(3)?ft??I?A??qt?(259.5,2.3,0,?12.0,?9.5,?13.0)?,即农业、工业的最终产品分别增加259.5和2.3亿元,运输邮电业、商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最终产品分别减少12.0、9.5和13亿元,建筑业保持不变,GDP增加227.28亿元。

(4)?p(2)??p1??b41??0.0669??0.005598??????????pb0.49340.041289242?????p??0.1??4???p3???b43???0.8877????0.074285? ????1?b44??1.195??0.10580.008854?pb?5??45??????0.2391??0.020008???p??b??????6??46?即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产品价格将分别提高0.56%、4.13%、7.43%、0.89%和2.0%。

4-20 给出某期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和系数资料如下: 中 间 使 用 最终 产品 甲 乙 丙 中甲 (吨) 200 450 350 间乙 (件) 300 400 250 1550 投(箱) 200 800 入 丙 增劳动者报酬500 1125 2000 加(元) 值 其他部分(元) 160 275 600 总产出 1000 2500 1000 ?00.080.45??1.14070.10860.5405?????A*??0.30.160.25?,(I?A*)?1??0.47531.23570.5228?

?0.2?0.22810.02171.1081?00?????要求:根据上表资料分别计算三个部门的产品价格。(提示:可利用?) p?[(I?A*)?1]?y解答:依据价格决定方程(产品价格模型),各部门的产品价格为:

?1.14070.10860.5405???0.66??1.61????0.47531.23570.5228??0.56???0.82? p?[(I?A*)?1]?y???????0.22810.02171.1081??2.60??3.53???????即:三个部门的产品价格分别为1.61、0.82和3.53元。

4-21 已知基期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

0??0.200.10??A0??0.200.400.29?

?00.110.12???利用RAS法对直接消耗系数进行修订,通过迭代,得各次行乘数和列乘数如下:

?0.9853??0.9053??0.9896???????r1??1.1011?,r2??0.9987?,r3??0.9276?

?1.0092??0.9659??1.0162????????1.0984??1.0025?????s1??0.9876?,s2??0.9911?

?0.9699??0.9987?????根据以上资料,试求总的替代乘数和制造乘数,以及经过修订的核算期直接消

耗系数矩阵At。

解答:依据RAS-1法,总的替代乘数和制造乘数,以及经过修订的计算期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分别为:

0??0.8827 ??1.1011 ??0.19440.0864?????0s???0.22460.39940.2865? r??1.0201 ?,s??0.9788 ?,At?rA???0.9906 ??0.9686 ??00.10670.1151???????4-22 根据本章正文中有关RAS-1法举例的数据资料,以及下面给出的基期中间流量矩阵,试改用RAS-2法修订投入产出表的各项基本数据,并与RAS-1法给出的结果比较,说明两者有何异同。

?501000???X0??305020?

?205030???解答:如对本题资料运用RAS-2法,得到:

?1.119??0.811?????r??1.488?,s??1.025??1.140??1.201?????0??44.8113.6?0s???36.577.137.1?Xt?rX ???18.759.342.9???0??0.22400.2840?0q?t?1s???0.18250.19280.1237?At?rX???0.09350.14830.1430???比较表明,两种RAS法计算的替代乘数和制造乘数不同,其他结果相同:

RAS-1?0.884??1.025?????r??1.177?,s??0.974??0.902??1.054?????RAS-2?1.119??0.811????? r??1.488?,s??1.025??1.140??1.201?????(t)4-23 假定在上题中,已知核算期的x21?40,其他情况不变。试用RAS-1

法修订原投入产出表的各项基本数据,并与本章正文中采用普通RAS-1法得到的结果相比较,看看有无明显改进。

解答:在开始迭代之前,先从基础矩阵和行列控制数中扣除已知的x21?40,

(t)再运用普通RAS法计算行、列乘数;将x21?40植入最后得到的中间流量矩阵,

(t)得到:

0??42.7117.3??改进的RAS法:Xt??4073.736.3??17.359.043.7? ??0??44.8113.6??简单的RAS法:Xt??36.577.137.1??18.759.342.9???显然,两者的差异非常突出。一般说,改进的RAS法优于普通RAS法。

4-24 给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如下,其中部分元素未知:

?0.15a0.17??0.2650.2990.316?????A??0.200.100.20?,B??0.3180.2620.352?

?0.050.250.13??b0.3800.269?????试用适当方法分别求出矩阵中的a和b。

解答:依据(I?A)?1?B?I,两边同乘列昂节夫矩阵,整理后得到:

B?A?BA?A?AB,bij?aij??bikakj

k?1n从而有:

b31?a31?b31a11?b32a21?b33a31?b31?a31?b32a21?b33a31?0.1641?a11b?ba?bab12?a12?b11a12?b12a22?b13a32?a12?1212221332?0.1501?b12第5章 资金流量核算

【思考题与练习题解答】

5-1 什么叫经济交易?它有哪些基本分类?

5-1解答:经济交易是指实际发生在机构单位之间或机构单位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国民经济核算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经济交易进行分类。(1)根据经济交易的发生是否伴随货币流量可以分为货币交易和非货币交易。(2)根据经济交易的对象性质不同分为货物与服务交易、分配和资本转移交易、金融交易和其他积累交易四类;或者,经常交易与积累交易、金融交易与非金融交易,以及资本交易与金融交易。

5-2 资金流量核算的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模式?

5-2解答:资金流量核算(又称资金循环核算)是以整个社会的资金运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围绕收入分配、消费支出、非金融投资和资金融通等经济交易,考察社会资金的流

向、流量、余缺及其调剂平衡等问题。

资金流量核算模式有三种:即金融交易核算模式、全部积累交易核算模式和积累交易与经常交易综合核算模式。

5-3 什么是收入初次分配?初次分配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5-3解答:收入初次分配是指生产过程创造的增加值在参与生产过程各要素之间进行的分配和因生产而向政府做出的支付。初次分配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财产收入。

(1)劳动者报酬,在SNA中称为雇员报酬,是指劳动者运用其劳动力参与生产过程、直接提供生产服务而获得的收入,包括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的报酬。

(2)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是政府对生产单位生产、销售和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是政府向生产单位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可以看作是一种负生产税。

(3)固定资本消耗是指有关企业或部门对投入生产过程而被损耗掉的那一部分固定资产提取的补偿基金(折旧基金)。

(4)营业盈余不是一个独立的分配项目,而是收入初次分配第一阶段的剩余项或平衡项。

(5)财产收入是指机构单位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金融资产、土地和地下资源等有形非生产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应获得的收入。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财产收入简单地分为利息、红利和土地租金三类。

5-4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转移是指什么?它有哪些分类?

5-4解答: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转移是指一个机构单位(或部门)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而同时又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货物、服务或资产作为相应回报的交易。

转移有两种基本分类:一是根据转移的目的和性质不同,转移可以分为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二是根据转移的内容不同,转移可以分为现金转移和实物转移。

5-5 什么是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如何区别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

5-5解答:经常转移亦称为现期转移,是指经常地和有规律地发生并会影响转移双方现期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无偿转移。

资本转移是指以资产所有权被转让造成转移双方资产增减为前提而不涉及现期收入的转移支付。

区别资本转移和经常转移的主要标准有两个:一是转移额的使用目的,是积累还是消费;二是转移的频率是否具有经常性和规律性。如果转移的目的是增加接受方的投资和积累,不增加其现期收入,而且不是经常发生,那么这种转移就是资本转移,否则就是经常转移。

5-6 简述再分配收入的基本形式。

5-6解答:再分配收入的基本形式有收入税、社会缴款与社会福利,以及其他经常转移。

(1)收入税也称直接税,是指对各种初次分配收入(如工资、奖金、利润、分红等)、有关财产项目以及其他对象来征收的税赋。它由纳税人实际负担,通常不能转嫁。收入税通常分为所得睡、财产税和其他所得税三种。

(2)社会缴款是住户部门为保证在未来某个时期能获得社会福利,而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各单位建立的基金所缴纳的款项。在新SNA中,社会缴款主要分为雇主的实际社会缴款、雇员社会缴款、和自我雇佣者的社会缴款。

社会福利是居民从政府及其他部门获得的经常转移,形成住户部门的转移性收入,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转移性支出。具体形式有社会保险(保障)福利和社会救济福利。

(3)其他经常转移是指除了上述转移之外的各种经常性转移。如提供的援助、捐赠、缴纳的会费等。

5-7 什么是收入支配?收入支配核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5-7解答:收入支配就是指有关部门获得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满足最终消费需要和储蓄的一种活动。

收入支配核算应注意以下六个问题:(1)居民消费应该包括一般耐用消费品的内容;(2)居民消费应该包括自有住房的虚拟服务价值;(3)居民消费应该包括自产自用产品和实物劳动报酬;(4)居民消费还应该包括他们支付的金融中介服务和保险服务等费用;(5)政府部门和私人非营利机构的服务产出在使用上都属于消费;(6)由政府部门或私人非营利服务部门付款购买、然后直接提供给住户的货物和服务,都应作为政府部门或私人非营利服务部门的最终消费支出。

5-8 什么是最终消费支出和实际最终消费?

5-8解答:最终消费支出是指购买者在购买货物和服务时向销售者所支付的价值,不考虑他所购买的货物最终供谁消费使用。它是以货物和服务的最终购销行为发生为标准来定义的。

实际最终消费是指消费者实际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不考虑他获得的货物和服务是否来自于自己的支出。它是以消费对象的实际获得为标准来定义的。

5-9 简述资本转移的主要形式?

5-9解答:资本转移是一个机构单位无偿地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或实物,而不从后者获得任何对应物作为回报的交易。资本转移的主要形式有资本税、投资补助和其他资本转移三种。

(1)资本税是指政府财政部门对机构单位所拥有的资产或净值不定期地征收的税款,以及当机构单位之间发生资产转移时所征收的税款。前者如政府对房地产商征收的土地增值税,后者有时也称为资本转移税,如遗产税、赠与税等。(2)投资补助是指由本国政府或国外政府以货币或实物形式向常住或非常住机构单位提供的,用于获得固定资产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包括转移的机器设

备,或直接提供的房屋或其他建筑物。(3)其他资本转移。是指除上述各项之外的一切资本转移。其中包括经债权人和债务人共同协商后对债务的取消,它作为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资本转移处理,其价值等于债务取消时为偿清债务的价值。

5-10 试述国民经济总体的非金融交易核算流程。

5-10解答:从国内生产总值开始,通过与国外之间的收入初次分配,得到国民总收入;又通过与国外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得到国民可支配收入;然后由各有关部门(住户、政府和非营利机构)进行消费。国民可支配收入扣除国民消费支出,余下的部分即为国民储蓄,它是国民经济总体的经常交易差额或经常结余(注意这不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经常差额);再通过与国外之间发生的资本转移,就形成国民经济总体从事金融和非金融投资的全部自有资金来源,这同时也将最终影响到经济总体资产负债表上净值的变化。在进行了资本形成和其他非金融投资之后,整个经济总体可能出现资金剩余,形成对国外的净贷出,也可能出现资金短缺,引起从国外的净借入。

5-11 简述资金流量平衡表的主要平衡关系。

5-11解答:资金流量表是一张纵横交错的核算表,表内数据彼此关联、相互制约,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平衡关系:

一是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纵向平衡或内部平衡。对于任何一个机构部门、整个经济总体或国外,只要有资金来源就必然有其运用,有资金运用也必须有其来源,因而,它们各自的资金来源总额与运用总额应该是总量平衡的。

二是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横向平衡或外部平衡。(1)对于每一种纯粹的资金流量(不包括消费支出和非金融投资等与实物流量直接联系的资金流量),其资金来源合计恒等于资金运用合计;(2)对于那些与实物流量直接联系的资金流量,在国民经济总体和国外的总计水平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平衡关系;(3)至于那些不属于交易流量的核算平衡项,尽管不存在来源与运用的对应平衡,但在不同环节、不同层次的总计水平上,仍然存在严格的核算衔接关系。 5-12 资金流量资料有何应用价值?

5-12解答:根据资金流量表提供的资料可以进行以下分析:

(1)资金来源和运用分析。即从收入分配、收入支配、资本交易和金融交易的角度,分别考察各机构部门、经济总体和国外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情况,以及原始收入、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等重要指标的形成过程;(2)资金流量和流向分析。即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各机构部门之间、经济总体与国外之间在各种经济交易上的收支流量和流向,充分揭示社会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

及其平衡关系;(3)资金余缺分析。以上述分析为基础,进一步从整体角度考察各机构部门和经济总体在积累过程中的资金余缺情况,以及资金余缺的调剂和弥补过程,具体揭示社会资金怎样通过各种金融交易从资金剩余部门流向资金短缺部门;(4)资金流量的结构和比率分析。主要分析投资率的水平、非金融投资的内部结构和部门分布,以及金融交易流量的内部结构和部门分布,等等。

5-13 假设某地区企业部门有关核算资料如下:当期增加值为5600亿元,其中劳动者报酬2600亿元,生产税净额60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400亿元;当期利息收入20亿元,利息支出70亿元,对股东发放红利共1600亿元,来自其他部门的投资收益400亿元,土地租金净支出10亿元,无形资产使用费净支出16亿元,外商企业中的留存收益30亿元。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地区企业部门的原始总收入和原始净收入。

5-13解答:(说明,为简化核算处理,本题中的利息收支均视为“财产收入”项目。这里忽略了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中介服务费用”对利息收支的影响)

(1)企业部门原始总收入=总营业盈余+应收财产收入-应付财产收入 =(5600-2600-600)+(20+400)-(70+1600+10+30)=2400+420-1726=1110(亿元)。

(2)企业部门原始净收入=原始总收入-固定资本消耗=1110-400=710(亿元)。

5-14 假设2005年某地区企业部门有关核算资料如下:当期增加值1800亿元,支付劳动者的工薪和实物报酬600亿元,支付生产税100亿元,政府生产补贴2亿元,上缴政府所得税300亿元,支付财产收入(包括分红、利息等)200亿元,支付失业保险10亿元,利息收入15亿元,固定资本消耗100亿元。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地区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和可支配净收入。

5-14解答:

(1)企业部门总营业盈余=1800-(600+10)-(100-2)=1092(亿元);

(2)企业部门原始总收入=1092+15-200=907(亿元);

(3)企业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907+0-300=607(亿元); (4)企业部门可支配净收入=607-100=507(亿元)。

第6章 资产负债核算

【思考题与练习题解答】 6-1 什么是经济存量和经济流量?简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解答:经济存量是指经济主体在某一时点的状况;而经济流量也就是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的变化量。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任何经济存量都是过去时期的各种相关经济流量的沉淀和积累,而任何经济存量的变动则又直接表现为某种经济流量。若用公式来表达这种联系,就有:期初存量+(期内流入量-期内流出量)=期末存量。国民经济的运行正是一个从期初的经济存量开始,经过本期的经济流量,形成期末的经济存量,然后又以期末的经济存量为起点,开始下一轮经济循环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6-2 简述SNA关于生产资产、非生产资产和金融资产的详细分类。

解答:生产资产是指作为生产过程的产出而产生的非金融资产,它由各年未被消费的各种产出累积而成,而且在被消耗或毁损后,可以由生产过程再次复制出来。如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各种存货、珠宝等贵重物品,都属于生产资产。非生产资产是指通过生产过程以外的方式产生的非金融资产,其中既有由机构单位个别或集体地行使所有权的各种自然资产(如土地、地下资产、非培育森林等),也有通过法律程序或核算活动产生的被称为社会构造物的各种无形非生产资产(如专利、商誉等),它们被消耗或毁损后,都不能依照原产生过程重新复制出来。

生产资产作为非金融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被进一步分为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三大类。其中,固定资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被重复或连续使用一年以上的生产资产,具体包括:(1)住宅;(2)其他房屋和建筑物;(3)机器设备;(4)培育资产;(5)无形固定资产。存货是指生产者和政府为了在以后销售或使用而持有的产生于现期或前期的货物和服务,具体包括:(1)材料和用品;(2)在制品;(3)制成品;(4)转售货物;(5)政府持有的各种存货。贵重物品是指不用于生产或消费、而是仅作为价值贮藏手段而持有的价值量相当大的货物,如贵金属、宝石、古董等。而非生产资产则进一步分为有形非生产资产和无形非生产资产两类。

金融资产是指金融性的经济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以及在另一个机构单位有对等负债的各种金融债权(如通货、存款、贷款、股票、股票以外的证券、保险专门准备金等)。SNA关于金融资产的分类主要按两个标准进行:一是资产的流动性,如可流通性、可转让性、适销性或可兑换性;二是描述债权人与债务人基本关系形式的法律特征。在对金融资产作更为详细的分类时,SNA还考虑了金融资产期限的长短。

6-3 什么是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简述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与企业资产负债核算的区别和联系。

解答:国民资产负债核算是指以国民经济为对象的资产负债存量核算,以区别于企业的资产负债核算。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和企业资产负债核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两者的核算对象不同。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一般在机构部门和经济总体层次上进行,具有宏观性;而企业资产负债核算则针对每一个企业,属于微观核算。(2)两者的估价原则不同。国民资产负债核算采用现行价格估价;企业资产负债核算则按历史成本估价。(3)两者关于资产负债的分类标准不同。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关于资产的分类标准首先是资产的性质,其次还考虑各类资产的产生方式、法律特征及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而企业资产负债核算关于资产负债的分类主要是着眼于流动性或变现能力,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6-4 什么是国民财富?试写出其计算公式。

解答:国民财富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经济资产总量,亦即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非金融资产与净金融资产的总和。其计算公式为:

国民财富=非金融资产+净金融资产=国内各机构部门净值之和。 6-5 对各种资产负债存量进行估价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解答:为使资产负债存量核算与经济流量核算保持一致,相互衔接,对各种资产负债存量的估价应遵循下列原则:(1)应采用编表日的现行价格对各种资产负债存量进行估价。这种现行价格代表着此刻为得到相应的资产所必须支付的价格(重置价格),它与当初购置资产时所发生的历史成本可能显著不同。(2)对于同一笔资产(尤其金融资产),交易双方应按同一价格估价。

6-6 在实践中为了取得各种类型资产负债存量的现行价格常常采用哪些估价方法?

解答:在实践中,为了取得不同类型资产负债存量的现行价格,常用的估价方法有这样几种:(1)现行市价法或销售比较法,即采用或参照市场上观察到的相同或类似资产的价格进行估价。(2)永续盘存或重置成本法,即通过连续不断地记录和计算资产的获得与处置,并辅以必要的价格调整,以期得到资产或负债的重置价格。(3)物价指数调整法,是指利用适当的物价指数将有关资产的原始价格调整为重置价格。(4)汇率调整法,即选用适当的汇率对以外币标价的资产(或负债)进行估价。(5)收益还原(折现)法,即采用资产的预期未来收益的现值进行估价。

6-7 简述资产负债表和国民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

解答:资产负债表是资产负债存量核算的主要表现形式,按编制主体的不同,分为机构部门资产负债表、经济总体资产负债表和国民资产负债表。其表式结构为:在左方或借方记录各种资产,包括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在右方或贷方记录各种负债和净值。其中,净值(亦称资产净值、资产负债差额)是机构部门或经济总体拥有的所有非金融和金融资产的价值减去其所有未偿还负债的价值所得之差额。

国民资产负债表是通过把国民经济中各机构部门和国外的资产负债表并列地放在一起而得到的。具体说,国民资产负债表把各种资产、负债和净值放在左侧横行位置,而把各机构部门、经济总体、国外等依次排列在表的纵列位置,并在每一机构部门、经济总体和国外下面给出了“使用”和“来源”两个纵列,用于分别记录“资产”、“负债和净值”。其中,“经济总体”栏是通过简单汇总各机构部门资产负债表中的对应项目得到的;而“国外”栏则用于集中反映特定时点一个国家对外的债权和债务状况,这里将它们列入其中,主要是为了完整地反映资产负债存量核算的结构特点和平衡关系。

6-8 为何“本国金融资产总计与负债总计之差并不刚好等于国外对本国的负债净额”?(提示:此处的“本国金融资产”含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解答:这是由于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没有对应的负债,而其他金融资产都有对应的负债,所以本国金融资产总计与负债总计之差并不刚好等于国外对本国的负债净额,而是相差一个本国所拥有的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总额。

6-9 为何“一国金融资产总计(含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与该国负债总计之差,必然表现为该国对国外的净金融资产”?

解答:这是由于国内各机构单位或部门相互持有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在经济总体层次上必然相互抵消,于是该国金融资产总计(含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与该国负债总计之差必然表现为该国对国外的净金融资产。

6-10 简述三维金融资产和负债表的基本结构。

解答:三维金融资产和负债表由三维金融资产表和三维金融负债表两大部分组成。其中,三维金融资产表位于左侧,用于记录各机构部门(含国外)按资产类型和债务人机构部门交叉分类的金融资产存量,在表的左侧顶端横向排列持有资产的机构部门,在表的中间纵向排列各种资产类型,并对每一种资产按债务人所属机构部门进行了分解。三维金融负债表位于右侧,用于记录各机构部门(含国外)按负债类型和债权人机构部门交叉分类的金融负债存量,在表的右侧顶端横向排列按机构部门划分的债务承担者,在表的中间纵向排列各种负债类型,并对每一种负债按债权人所属机构部门进行了分解。

6-11 从一定时期来看可能导致资产负债存量发生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解答:从一定时期来看,可能导致资产负债存量发生变动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不论实际导致资产、负债存量变动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们总可以将它归入下列四类中的某一类:(1)由对各种非金融资产的获得或处置所引起的非金融资产的增减变动;(2)由各种金融交易所引起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增减变动;(3)由战争、自然灾害和资源发现等经济交易以外的因素所导致的各种资产或负债的数量变动;(4)由于价格波动所导致的各种资产或负债的经济价值增减。其中,(1)、(2)两项与当期的经济活动有关,涵盖了当期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各种资产、负债和净值的变动,一般称之为“积累交易”。(3)、(4)两项与当期的经济活动无关,包括了各种非经济交易因素所引起的各种资产、负债和净值的变动,一般称之为“其他经济流量”或“其他积累登录”。

6-12 简述引起资产负债数量发生变动的各种外生因素。

解答:通常将引起资产负债数量发生变动的各种外生因素划分为九大类:(1)非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2)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3)非培育生物资源的自然生长;(4)非生产资产的经济消失;(5)灾难损失;(6)无偿没收;(7)未另分类的非金融资产物量的其他变动;(8)未另分类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其他物量变动;(9)分类和结构的变化。

6-13 什么是持有损益?什么是名义持有损益、中性持有损益和实际持有损益?

解答:纯粹由于价格水平和结构的变化而在各种资产和负债上给其持有者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就叫做持有损益。为了经济分析的需要,SNA按照引起持有损益的价格变化是实际价格变化、平均价格变化还是相对价格变化,进一步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持有损益,它们分别是:名义持有损益、中性持有损益和实际持有损益。其中,名义持有损益是由于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格变化而给其持有者带来的正的或负的收益。中性持有损益是指假定资产或负债的价格随着时间的推移按照与一般物价水平同样的幅度变化所形成的持有损益的价值。实际持有损益是由资产或负债价格的相对变化而引起的,换句话说,是指当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相对于一般物价水平提高(或下降)时,该资产或负债的持有者所获得的正的或负的收益。

6-14 为什么说实际持有损益是一个比名义持有损益和中性持有损益更重要的经济分析指标?

解答:实际持有损益是由资产价格的相对变化而引起的。换句话说,当一笔资产的价格相对于一般物价水平提高了时,该资产的持有者就会获得一个正的实际持有收益;反之,当一笔资产的价格相对于一般物价水平有所下降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2j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