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北师大版)

更新时间:2024-02-28 23: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土地养育着我们

主题一.人们在土地上耕耘(5课时) 引导课 餐桌上的发现(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需要。 态度:引发思考,产生了解事物来源的愿望。 能力:学会记录一周餐桌上的菜单。 教学准备:

事先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菜单,主食、副食及水果等,某一农作物的来源有一大致了解。 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每个人天天都要吃饭,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我们每天的饮食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2、全班探究活动。

让学生罗列出家里每天吃的主食有哪些?

再让学生观察书本第2、3页的图画,以看图说话的方式进行 全班交流,画面的餐桌上都有哪些食物?根据学生的说话展开,“那么我们海盐这里出产哪些食物呢?”你平常喜欢吃什么?“

3、小组讨论。观察并阅读图画周围乐乐和小文的话,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实例说明我们每天吃的事物都是从哪里来的?”然后交流汇报:“例如,玉米、大米等粮食都是在土地上种植出来的,白菜、萝卜等蔬

菜也是在土地上种植出来的,鱼类等水产是从河湖、海洋中捕捞上来的,鸡、鸭等禽类、肉、蛋、奶等食物是通过养殖生产出来的。 4、阅读妞妞的话进行总结,食物的出处是什么地方。 5、课外延伸: 了解一种食物的来历。 调查家里一周的菜单,并做好记录。

课题1、萝卜的故事(1课时) 教学目标:

态度: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 能力:以萝卜的生长过程为例,体验农业劳动的过程。 知识:了解农业的收获与农民收入及生活的关系。 教材分析:

书中的五幅插图比较完整地展现了萝卜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萝卜的生长过程,萝卜成长的一系列图片。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回家以后,了解了自己家经常吃的主要食物,有的同学还了解了这些食物的来源。现在请几个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

教师把学生了解的情况简单记录在黑板上

大家了解得真详细,但是,人们是怎样通过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取得收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虎子和爷爷是怎样种萝卜的吧。

2、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本课题的7幅图画,通过讨论的方式知道: 第一幅图画是播种:在烈日下,按照一定的间距,爷爷用镐刨坑,虎子在弯腰把萝卜种子点在坑内,并把坑用土覆盖好。

第二幅图画是间苗:因为播种的时候,每一个穴位里都要撒几颗种子,种子发芽以后,每个学位里都会长出一撮萝卜苗,但是不能够任其长大,因为那样萝卜就长不大。所以要拔掉幼弱的萝卜苗,只保留一棵最健壮、长得最大的幼苗,这就叫做间苗。

第三图画是除草。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也会随着长起来,且和农作物争夺土壤里面的水分和养料。为了保证农作物的生长,气非常炎热,虎子和爷爷仍然必须在烈日下给萝卜松土和除草。

第四画是是给正在生长的萝卜培土。萝卜只有在疏松的土壤里才能够越长越大,因此在萝卜的生长过程中,要给萝卜周围培土。

第五画是灌溉。水是农作物生长的命脉,所以爷爷要注意给萝卜灌溉,保持萝卜生长所需要的足够水分。

第六画是收获。收获的时候是用镐把土刨松,这样把萝卜拔出来的。 第七是画是在收获了好收成以后,虎字和爷爷有了收入,精打细算地把收入用于日常生活。

3、进一步讨论。“为什么人们从收获中留下自己需要的以后,把剩余的部分拿到市场上卖掉?”“为什么收获的季节是最开心的季节?” 4、阅读书中“虎子家卖萝卜的收入和支出帐目”。引导学生讨论:“虎子家为什么要用卖萝卜的钱买这些东西?”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在帐目中,虎子家购买了象棋、球鞋、老花镜、食用油、电灯泡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家不能生产的,但又是生活中非常需要的。

所以用萝卜的收入购买回这些用品,用于日常生活,剩余的钱存到了信用社。

5、讨论,“虎子家的劳动收入方式和自己家的收入方式有什么不同?自己家的父母是怎样通过劳动来维持家庭经济来源的?

6、学生总结:学生通过对自己父母劳动的讨论能感受父母劳动的辛苦,从而感受到农民在土地上生产食物是十分辛劳的,我们应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发扬勤俭节约的作风。

7、家庭作业,选择合适的时节,在自家院子或地里种植少量的易活的蔬菜。并做好种植记录,体验种植活动,感受劳动的愉悦和辛劳。

课题2、从种植到收获(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1、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

2、了解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时间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3、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同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有一定的规律,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

态度:1、形成尊重农业劳动,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2、知道我们地域辽阔,发展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十分丰富,从而产生自豪感。

3、知道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事物,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从而对生养我们的土地产生由衷的敬意。

教材分析:

课文用虎子的话说明了农业生产和气候的密切关系,展示了农业劳动的季节性。 教学准备:

1、准备2005年的日历(应同时标注公历、农历、节气)、中国行政区图及用于标注的相关农作物的图例。

2、小麦的历史知识,玉米的历史知识,苹果、花生的历史知识(有的可以叫学生准备,利用各种途径寻找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从虎子讲述的‘萝卜的故事’中了解到,从每年3月初种植到5月底收获是萝卜最佳的生产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好的收成,这是为什么呢?” 2、解决问题讨论。

请学生阅读本课题第一段的课文,讨论:光照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光照、温度和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了解一年中“在自然条件下,只有在一段时间里的光照、温度才适合有关农作物的生长”。还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回家以后对父母和长辈的调查,谈谈海盐主要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季节和时间,由此得出“什么季节适合种什么农作物,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的结论

(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反季节作物,那要讲清科学的原因,也是利用了农作物的季节性特点)

阅读课文中虎子的话,结合观察教科书中的7幅图画,通过讨论知道

在农村,一年中春种、夏管、秋收、冬闲的过程。讨论:结合你的生活体会,谈谈四季里温度和天气有什么特点?“一年之中,农业生产为什么分为这四个阶段?并归纳出: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光照、温度适合农作物从种植到生长、到成熟的不同阶段,才有了农业生产的不同阶段。

3、教师讲解,

我们的祖先按照自然规律,按照季节的变化确定农时,总结出:一年里的二十四节气。你听说过二十四节气吗?

学生自由讨论,结合书中的表格进一步理解二十四节气。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讨论:二十四节气和平常使用的公历的联系。例如:春分是每年公历的3月21日,夏至是每年的6月22日,秋分是每年的9月23日,冬至是每年的12月22日,每年的变化不大。公历是根据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制定出来的,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和公历的这种固定联系,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了不起。

谈话:二十四节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集体朗读二十四节气歌,并背诵。

5、课外延伸:了解一种农作物的由来,并把它的历史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1、导入。“农作物的种植不仅和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都能够种植出来的,比如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蔬菜、水果,并不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有的是本地的,

有的则是从外地运来的。

2、讨论,海盐出产的食物和从外地运来的食物,得出结论: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区域性。阅读书本第9页的课文。再次讨论:你知道哪些农作物生长所要求的土壤、气候是不同的?通过交流知道:有的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像水稻、甘蔗等;有的农作物喜欢温度低像小麦、棉花;有的农作物喜欢沙质土壤,像花生;有的农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像玉米等杂粮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种植。 3、给学生时间阅读书本第9页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图,通过分布图了解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从而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南方几乎不生产小麦?水稻在北方也有,可是为什么要少得多?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在本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可以分小组探究,把不同的探究内容分配到各个小组。 通过探究知道:

(1)小麦——喜欢在温暖、干旱的环境中生长、温度太高就会疯长枝叶,不容易结穗。南方太热、潮湿,不适合小麦的生长,

(2)水稻——和小麦的习性完全不同,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喜欢生活在水里,所以南方种植得多。北方虽然也有种植,但必须抓准农时,不然天气转冷,到了霜降,水稻的子粒还没有成熟,就不会有收获了。 (3)学生还有其他探究的以资料卡片的形式记录,交流。

讨论:“通过刚才的探究,你觉得哪些条件对农作物来说是最重要的?”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当的条件,其中光照、温度、水、土壤等条件是最重要的。由于土壤、气候条件的不同,农作物有着不同的地域分布,有着一定的规律。

讨论:“我们海盐适合种哪些农作物?”

3、探究活动;观察书第10页图画所出示的小麦、玉米、甘蔗、大豆、苹果、花生等农作物,并讨论:“这些粮食、蔬菜、水果最早是从哪里来的?” 4、阅读总结

6、课外延伸:记录海盐的主要农作物

课题3、妞妞的困惑(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所造成的危害 能力:认清绿色食品标志

态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2、教师收集一些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标志的农产品包装,绿色食品包装等。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你们家里种的粮食作物,或这种农产品打农药吗?”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可是,由于这些年,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许多农产品中都有残留的农药。对此,生活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也是妞妞的困惑。 2、全班讨论。

学生自主观察和阅读书本第11页的图画和课文。问:“面对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中有残留农药,我们该怎么办?”通过讨论知道:要购买有绿色农产品标志的商品,购买有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标志的农产品。教师出示这些产品标志。

师问:“你在超市、商店见过贴有这些标志的这类农产品吗?家长有没有买过?”学生自由发言,举例自己见过、买过的绿色食品。 3、探究讨论。“对于豆博士提出的问题,也是妞妞的另一个困惑,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集体讨论,利用事先查到的资料,调查的情况分析总结。(农业生产既要保持增产,又要防治病虫害,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使用天然的有机肥料,也叫“农家肥”,像河泥、塘泥、人畜粪便、绿肥等;遇到病虫害,尽量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像利用大量的七星瓢虫消灭蚜虫,利用赤眼蜂防止棉铃虫,这也叫“以虫吃虫”的方法进行防治)

4、学生回顾大家讨论的要点,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 6、课堂延伸:利用动物的食物链关系,调查一种无公害的杀病虫害法! 五、穿越时空的生活 3、多资多彩的传媒世界 第一课时 怎样看电视 教学目标:

学会处理学习与看电视的关系。 懂得怎样有效、合理地看电视。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提高调查、发表和探究能力。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三者102~105页。 走访、调查周围的人喜欢看的电视节目。 教学过程: 导入。

请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的对象及情况,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按照不同的类别写在黑板上。待学生回答完后,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看来由于年龄不同、兴趣不同,人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也不同的。例如,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与你们的父母喜欢看的就会有所不同,也曾因此而产生矛盾。在看电视的时候,你们与父母常常因为什么问题闹别扭?当你与父母因看电视而产生矛盾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办法吗? 全班交流。

让学生针对问题各抒己见。 探究讨论。

引导学生看书上下班53页的一组画面,请学生讨论:它反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如果像他那样,会产生哪些危害?

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请学生阅读书上53页下方的课文。 总结。

教师对整节课进行小结,评优励差。 家庭作业:

将课上所学的内容向家长做介绍。 第二课时 荧屏前后 教学目标:

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荧屏前后许多工作人员的努力。 萌发对电视工作者及其劳动的尊重。 教科书分析:参见第108~109页。 教学过程: 导入。

从教科书上的导读图引入。 小组讨论。

讨论问题:在一个电视节目中,除了需要主持人,播音员以外,还需要哪些工作人员,还需要哪些工作?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要求学生将全组同学的答案进行归纳、整理。 全班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表本组得出的结论。教师注意将学生发言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待各小组发表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他们提出的各项工作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人员的比例,并通过实例向学生做具体说明,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进行了解。 总结。 家庭作业:

每人从书中搜集一个故事,并准备讲给大家听。 第三课时 书报-----生活中的良师益友(1) 教学目标:

知道书籍、报刊和杂志是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

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形成健康的阅读兴趣。

学会在书报杂志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科书分析:参见第114~115页。 教学准备:

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学校来。 教学过程: 导入。

以问题引入 ,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大众传媒’这个词,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大众传媒’?”“除了前面讨论过的电视外,还有哪些大众传媒?”

从而导出书籍、报刊、杂志。随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他们经常阅读的书报杂志有哪些。 故事会。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人讲一个从书上看到的故事,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故事,准备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 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把自己推选出来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 总结。

教师肯定学生所讲的故事,并提议:“如果你们愿意,可以把自己的藏书拿到学校来,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与班上的同学分享让我们班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更多的好书。” 家庭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57页的“读后感”。 收集近期的各种报纸。

第四课时 书报-----生活中的良师益友(2) 教学目标:

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形成健康的阅读兴趣。

学会在书报杂志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准备:

收集近期的各种报纸杂志,特别是少儿类和科普类的。 准备剪报本、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导入。

从区分报纸、杂志和图书的问题上引入,并让学生明确报纸、杂志的特点和功能。 全班交流。

交流:我家订了什么报纸或我看过什么报纸?我最喜欢的报纸是什么?哪些信息是从报纸上获得的?报纸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帮助? 剪报。

首先介绍剪报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知识的好方式,然后介绍剪报的分类和剪贴技巧。

一是学会选择,选择自己有用的或感兴趣的题目做剪报;一份剪报应当围绕一个题目进行制作。

二是剪报时要把报纸的名称和出版日期同时剪贴,或者写清楚,以便查证。

三是是注意顺序,或按时间排列,或按内容性质、按来源排列。 四是注意美观,根据剪报的大小进行配、插、折、压处理。

五是注意剪报道德,公用或他人的报纸,未经允许不得随意用来剪报。 让学生自己制作剪报,根据情况,可个人制作或小组制作。 总结。

鼓励学生订报、看报。并养成剪报的好习惯,同时也要强调剪报的道德。 家庭作业:

请家长欣赏自己的剪报,或者向他们介绍自己小组的剪报。 自定题目,制作一份剪报。

第五课时 电脑网络-----我的新伙伴 教学目标:

了解网络对于个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知道网络的两面性。

了解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网络。 教科书分析:参见第118~119页。 教学过程: 导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入。 探究讨论。

分析讨论。让学生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说

出电脑网络都有哪些积极的功能和作用。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必生活都有哪些帮助;又有哪些消极的作用。 演示活动。

把电脑网络的现代化功能以及对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帮助展示给学生看。 阅读与讨论。

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8~59页的文字和图画,并进行讨论:(1)怎样在电脑网络中安全、有效地获取知识和信息;(2)怎样才能避免掉进“网络陷阱”。 制订公约。

在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引导学生制订公约,并举行签名仪式。 家庭作业:

把所学知识介绍给家长。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也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它呈现的是知识的综合形态,这种综合更多的是在活动中凸现出来的。因而本课教学力图体现课程的活动性、开放性和生活性,体现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之中。“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中我特别珍视学生的生活价值,尊重他们,努力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注重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课程支持,在充分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他们借助家长的、老师的“眼睛”看电视这一媒体,逐步形成为电视的全面的、具体的、深刻的认识。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课堂中的生成问题,有时把握的还不够。新课程下的课堂不应

该是封闭的,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富有创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只有很好地把握住“生成”,才能使课堂精彩纷呈。另外,一种价值观的形成仅仅从认知方面去探求,能否真正把德育做到孩子“心”里去,真正引导学生的行为,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所以本课在延伸活动中要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与指导,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看电视的习惯,是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本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实践,丰富生活

我们常听到不少老师埋怨学生的生活经历少,课堂上没话说等。如何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有话可说,其实让学生进行课前社会实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正如课标指出:“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课前实践活动十分重视,并作了周密的布置:如各年龄段人群每周收看电视的时间、收看电视的内容、收看电视获得的信息,增长的知识等,并要求每人都要作好详细的调查采访记录,然后交各小组长检查。因此课堂上出现了孩子们争先恐后交流、汇报的热烈场景,同时还有孩子们对同学生活的一些宝贵建议。

孩子们汇报交流的内容,是他们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所获得的成果,看上去他们是在交流汇报,实际上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道德的自我构建,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有了调查、采访、搜集这些信息的社会实践过程和经历。正如杜威

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

假如孩子们没有课前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这些经历,教师心中无数,课堂上孩子们有那么多话要说吗?有那么多信息要交流吗?所以没有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

二、学生主动参与,多向多层对话。

这里没有老师的喋喋不休,没有简单的对错辨析,没有机械的是非判断,没有空洞的说教明理,没有强制的导行要求。这里有的是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是学生直抒胸臆的辩论,有的是乐意选择的动手制作,有的是学生情感间的交流碰撞,有的是学生与家长、老师、专家的直接对话。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观,学生在这样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感受、体会、省悟、认知,逐步升华情感,这不仅培养学生的体验能力,还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观看电视的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堂上举行了一场“看电视是有利还是有弊”的辩论,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根据自己的课前社会实践各抒己见,直言看电视的利与弊,把教学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出现孩子们滔滔不绝地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大家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让人振奋的场面。因此,孩子们学得主动,学得开心,让课堂再现了师生真实自然的生活情景,让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使课堂教学体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六、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

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

第一课时 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 教学目标:

通过调查,了解本地区交通事故发生的情况。 感受交通事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伤害。 进一步学习制定调查方案。 教科书分析:参见第124~127页。 教学过程: 导入。

从60~61页的导读图引入。 全班讨论。

教师出示交通事故图并提问:“看了这张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请几个学生发言。

学生根据教师上次布置的任务,进一步讨论了解到的交通事故。 阅读讨论。

请学生阅读书上62页的课文和“近十年来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统计图及“在交通事故中不同年龄死亡和受伤的人数”的统计图。教师针对两张统计图的内容做适当的提问,帮助学生读懂统计图的内容。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从‘近十年来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的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什么?从‘在交通事故中不同年龄死亡和受伤的人数’的统计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教师出示本地区的交通事故图,引导学生将其与书上的图进行比较,并就此图发表意见。

探究讨论。

教师提问,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通事故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影响?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交通事故呢?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准备。

教师布置调查任务:就上述各个方面,调查本地区的交通设施。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制定调查计划。 小结。 家庭作业 :

根据课上准备,各个小组利用上下学或休息日的时间进行调查。 第二课时 为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教学目标:

了解家庭和学校附近交通设施的设置情况,并知道它们的作用。 尊重交通警察及其交通管理人员所付出的劳动。 掌握报警的方法。

对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的状况能提出建议。 教科书分析:参见第130~131页。 教学过程: 导入。 汇报调查情况 发表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将汇报的重点放在交通设施的设置对于交通安全分别起哪些作用,都发现了哪些新的交通设施等方面。 全班讨论。

讨论: 对比书上出示的交通设施与我们住家和学校附近的交通设施有哪些不同?体现了什么? 阅读讨论。

讨论: 通过观察、采访你了解到交通警察的工作都有哪些内容?他们是怎样保障行人和车辆的安全的?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阅读书上65页的课文并观察教科书中呈现的照片,进一步了解交通警察的工作内容。教师可以从中引导学生理解交通警察工作的辛劳。

然后提问学生:“交通指挥中心是做什么的?电子警察指的是什么?遇到或发现交通事故时,应该怎么办?拨打122报警电话时,要讲清什么?” 交流与建议。

先让学生交流“在调查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的地方或缺少设必要的交通设施的地方?” 再让学生提出建议。 总结。 家庭作业:

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对家庭或学校附近的交通标志进行调查,并做记录,制成图片。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第三课时 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 教学目标:

通过实地调查和课堂学习能辨认各种常见的交通标志,并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了解一些过去不太熟悉的交通标志和国外的交通标志。

在认识交通标志的活动中,进一步内化和深化有关交通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科书分析:参见面134~136页。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导入。 小组准备。

“你们都发现了哪些交通标志?它们的的颜色和形状有什么特点?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各小组或个人进行准备,整理修改图片,设计汇报形式。 发表与交流。

各小组或个人展示调查结果。将图片张贴在黑板上,并说明它代表的意思。

然后教师提问:“黑板上这些反映交通标志的图片在形式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请学生分别将有共同之处的交通标志排列在一起。

教师就整理后标志的含义进行提问,随后教师应在强化各种标志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共性。可提出“颜色、形状基本相同的标志都有什么相同的意义”的问题,并在黑板上写出: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说明所有的交通标志都可以分为这三类,并让学生就这三个类别对交通标志进行归类。

教师提问:“哪些标志是我们需要特别遵守和注意的?道路上没有这些

标志行不行?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

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本地区比较少见的,以及其他国家的交通标志,也可引导学生看书了解,知道这种“道路语言”在许多国家都得到有效应用。 设计活动。

让学生在对交通标志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后,自行设计交通标志。 总结。 家庭作业:

调查行人和车辆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 收集或设计交通安全用语。

第四课时 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1) 教学目标:

知道一些交通规则。

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初步形成珍爱生命、自觉遵守规则的态度。

初步运用统计的知识,说明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 教科书分析:参见面礼141~145页。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导入。 阅读讨论。

“你知道哪些哪些交通规则?行人、乘车人应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结合书上69页的四幅图片进行讨论。教师加以补充。

小组交流。

以“我们身边的交通隐患”为题,对课前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综合小组同学的调查结果,准备向全班汇报。(可采用统计图形式) 全班交流。 各小组简单汇报。 全班讨论。 讨论:

“什么人会发生交通事故?”

“许多人不守规则,他们是怎样想的呢?”

“你有过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吗?你是怎么想的?” “这样一些想法的危害在哪里?” 小结。 家庭作业:

完成教科书“我们的约定”。

我执教的这几课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教材资源,针对课程标准,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大胆转变学习方式,教学中针对儿童的特点,将儿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以及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知识的获得有机结合,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本节课中,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带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思索注意交通安全的话题。引发学生对为什么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思考、甚至于换位思考。教师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地使学生初步懂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及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获得情感体验,整节课无形之中渗透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悟到珍爱生命,以及每个人应具备的现代交通安全意识。

深处都市的孩子,对注意交通安全并不陌生,但缺乏的是对现代交通安全意识以及对珍爱生命的感悟,在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交通现状、交通事例,使学生获得的是亲身体验。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使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警醒。

这节课教师不仅能够合理利用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能够密切关注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随机应变更好地发挥教学机智。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在围绕那张违反交通法规图片展开大胆设想,学生对无事故原因设想时提到如果行人存在侥幸心理跑过去就不会出事,生活中确实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巧妙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从周老师的

这节课中的确让我们感受到“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第五课时 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2)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模拟体验,做“我们一起遵守交通规则”的游戏。 活动准备------进行游戏-------活动小结(思想教育) 家庭作业:

给家长讲一讲今天活动的内容。

调查自己所在地区曾经发生的火灾,以及发生的原因。

2.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 第一课时 无情的火灾 教学目标:

了解火灾的严重危害。 知道火灾发生的原因。 初步具有防火意识。

教科书分析:参见148~149页。 教学过程: 导入。 以图引入。 阅读讨论。

阅读书中有关火灾发生的的报告和统计图,并引导引导学生讨论: 火灾发生的报告和统计图告诉我们什么? 全班讨论。

根据课下了解的情况和书中75页的“火灾原因调查报告”,讨论火灾发生的原因。 探究活动。 小结。 家庭作业:

向家长了解有关火灾和防火的事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后我觉得学生在练习时缺乏必要的严肃性。因为许多学生认为不会那么巧遇到火灾或事故,练习起来抱着玩的态度,这也反映出学生的安全意识还不强烈,该教学目标还需要教师、家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引导、强化。另外对于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如何设计的生动有趣对完成学习目标也是很重要的。

第二课时 防患于未然(1) 教学目标:

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懂得预防火灾要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知道哪些是生活中的火灾隐患及防火措施。

知道在火灾中保护自己的自救和逃生的方法、技能。学会在火灾中保护自己和寻求帮助。

了解消防设施的种类及作用,懂得爱护消防设施。 巩固绘制平面图的知识和技能。 教科书分析:参见154~156页。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阅读讨论。

让学生阅读书上76页的课文。教师提问:“什么叫防患未然?上次老师布置大家向家长了解有关火灾和防火的事情,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读76页的三幅图,然后提问:“你家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吗?家里或其他地方还有哪些火灾隐患?” “哪些地方应该特别注意防火?” “什么时候应该特别注意防火?”

“哪些措施可以增强人们的防火意识,提高人们的防火能力?” 全班讨论。

“一旦发现火灾,作为小学生应该怎样做?”让学生自由发言。 怎样报警?怎样自救? 小组活动。

制定消防设施调查计划。 家庭作业:

小组活动,调查学校、街道或商店等地方消防设施的分布。 第三课时 防患于未然(2)

教学准备:

检查和督促调查活动的完成情况。 详细了解各种消防设施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检查学生上次课上学过的自救方法。 小组准备。

让各小组把自己的调查结果画成平面图。 小组汇报。

各小组要按调查计划介绍调查地点、时间,消防设施的种类、数量、安置地点。 探究活动。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消防设施,它们有什么作用? 它们有什么主要特征?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这些消防栓?为什么?

在调查消防设施的分布时,有没有消防设施被损坏、破坏,一些地区尤其是居民区有没有消防通道不通畅、不利于逃生的现象?对此,请提出你的建议。 小结。

教师肯定学生的调查,概括并强调在探究活动中讨论的要点。 家庭作业:

观察自己居家附近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四课时 当火灾发生时

教学目标:

知道火灾发生后社会各部门是如何做出反应的,知道灭火是一项多方面协作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

了解消防队员的工作,萌发对消防队员的敬意。 教科书分析:参见159~163页。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引入:“当接到火灾发生的报警时,有哪些部门是参与救火的?它们各自的任务是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讨论与讲解。

请学生阅读书上79~81页后进行讨论,教师适当讲解。 全班讨论。

“你对消防队员工作怎样看?他们的职责是什么?面对熊熊大火,消防队员是怎样做的?”(思想教育) 小结。 家庭作业:

向家长介绍今天在课上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执教了这节主题教育课后,我觉得有以下一些体会: 我觉得这节“珍爱生命 安全第一”的主题班会与生命教育相结合,通过教育,同学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安全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步步深入,从对火灾事故危害及造成原因的了解到知识的积累,面临火灾时应掌握的方法,最后联系活动实际,创设情境,在辨析和活动中指导学生自我保护的行为,达到教育目的。为了充分提升教育效果,我在课前大量地使用了多媒体手段,以及多种网络资源,视觉效果明显。

本节课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整合问题,我通

过现场的讨论、辨析、小品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过程中,让孩子在思考中感受,反复思考。对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安全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一定会把安全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学习中,真正体会到安全在我心中,安全必须从我做起,确保自身健康,家庭幸福的重要性。

3.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 第一课时 学会安全自护 教学目标:

懂得安全是健康生活的基本保证。 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了解自我保护的常识。

教科书分析:参见166~168页。 教学过程: 导入。

开门见山,提问引入。 探究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上84页,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得出正确的处理方式。 全班交流。

以“我给同学提个醒”为题进行交流,提示同学安全自护。 模拟表演。 阅读与讲解。 小结。

家庭作业:

请家长观看自己在书上86页图上所画的标记,并征求他们的意见。 《学会安全自护》课堂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了安全健康的生活” 感悟与反思: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安全自护。教材特点是开放的,内容选材又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所以,我在设计中围绕教学目标引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走入生活,发现、总结生活中的经验,从而提升为知识、方法。 1、 目标清楚,重点准确

本节课教学目标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自我保护常识。”我在教学中以真实案例导入为出发点,激发了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欲望和情感,学生很快的例举了生活中这样的多种案例。在追问中“生活中存在这么多的安全隐患,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答:“学习安全自护的知识,”自然的过渡到中心课题。学生的情感态度集中,表现为强烈的参与活动热情。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以不同的学习方式接触,走入生活,并在探究交流中得到升华——“自护歌谣”。 2、 课堂活动体现实效性

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达到了全员参与。这是因为课堂活动设计的合理性,能够抓住学生心灵,学生在激发思考的问题中自愿的投入活动

中。如:“当你遇到拦路抢劫财物时怎么办?”台上表演的真实入境,台下积极思考:“如果是你该怎么办?”这样在生活情境中较容易的开放学生思维,围绕重点进行交流——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3、 课堂结构安排合理

从录像导入,到谈生活中的案例,进入课题,在情境中学习安全自护知识。整个结构严谨而且流畅,可以说一气呵成,这是因为课堂结构的设计以“学会安全自护“为主线,并强调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背景。 4、充分备学生,提高课堂驾御能力

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针对学生出现不同状况的随机性把握,是一名教师走向成熟的体现。在这节课我也感觉到这方面的不足,有时单纯的追求课堂效果的“顺“,而忽略了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课堂升华的一种体现可能就这样错过了。一节课的应用与操作很关键,学生在这里主动探究、学习,并能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是否充分备课的体现,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求我们切实为每个学生的所需而考虑,用心备课。

第二课时 感受健康的生活 教学目标:

知道健康生活的概念和内容。

体验健康文明的生活,初步养成向往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 教科书分析:参见171~172页。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引入:业余时间你最喜欢做什么? 探究讨论。

请学生阅读书中87~88页,并讨论“你觉得什么是健康文明的生活?” 小组活动。 全班交流。

各个小组发表自己的体验活动计划,师进行适当点评。 小结。 家庭作业:

利用休息日,按计划实施各小组的体验活动,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利用上下学或外出活动的时间,观察公共场所中的文明与不文明的现象,并做好记录。

第三课时 创造文明的环境 教学目标:

知道文明的环境要靠大家共同创造和维护。 感受文明的环境是大家共同的需要。

能够区别文明和不文明的行为,并能为维护健康文明的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科书分析:参见175~179页。 教学过程: 导入。

检查前面学习过的火灾中的自救方法。 发表与交流。

请各小组汇报本组健康生活方式的体验活动,特别要讲述自己的感受。

阅读与讨论。

先让学生阅读书本89页的内容,再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四幅照片上的人在做什么?”

“所展示的行为和文明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清除小广告?”

“你认为随意张贴小广告是文明的行为吗?为什么?” “为什么要参与扫雪?它说明什么?” “‘一米线’是做什么用的?” “为什么不能随意乱扔废弃物?” 全班讨论。

“为了拥有一个健康文明的环境,你都做过哪些事情?你发现班里的哪些同学做过哪些文明的事情?我们还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书上90页的三幅图画及文字,并提问学生:“你经历过或看见过这种现象吗?你有什么感受?在生活体验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文明或不文明的现象?你有哪些感受,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结。(思想教育) 家庭作业:

完成生活体验小报告,并拿给家长看,听取家长的意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21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