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辞职信

更新时间:2023-09-23 18:51: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文言辞职信《去职转调书》

导语:近日,90后小伙写“文言辞职信”走红网络 引经据典文采斐然,很多网友看到新闻想要看原文注解但却很难找到,编者在此引入原文和注解并重新排版,希望能帮到部分网友! 《去职转调书》全文

去职转调书诸君: 鄙人不才,相识众卿,承蒙恩泽,感沛于心。

伤,一纸笔墨,半篇文章。

盏,一载无功,尽是徒然。

踪,茶凉酒寒,化为笑谈。

霜,冬风何急,岂曰无恙。

漾,残烛摇晃,人空惆怅。

烟,昔遗古语,今有数言。

昏,既为过客,万物不争。

真,合理可作,小利莫争。

人,点塔七层,莫如一灯。

明,圣贤言语,神钦鬼伏。

鸣,无钱断酒,临老看经。

他人观花,怎涉吾目,他人碌碌,怎涉吾足。 水,真人之心,如珠在渊。

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般,今者感怀,诸君共勉。

青春散场,维情不犹记当年,推杯换浮生若梦,来去无八月载绩,九月肃枕箪清凉,露水荡凡尘往事,过眼云俗人昭昭,我独昏黄金无假,阿魏无能下人者,方能上众星朗朗,孤月独人不劝善,钟不打凡人之心,如瓢在来如风雨,去似微道路各别,养家一清风手书

甲午年闰九月二十注解:

青春散场,维情不

伤:此句由“青春散场,不诉情殇”、“维以不永伤”(取自《诗经.卷耳》),意为我就要与你们这群年轻人告别了,大家不要一直觉得伤情,过去了就好了。

八月载绩,九月肃霜:取自<<诗经.豳风.七月>>,此处以天气衬托心情。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此句源自《道德经》第二十章,昭昭:清楚、精明。昏昏:暗昧的样子。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取自《增广贤文》,阿魏是一种药的名字——大约只是传说中才有的药,据说阿魏的最大特点是“著物即化”,所以说“阿魏无真”。此处暗指职场中的真假诸事需自加辨别。否则深受其害。

合理可作,小利莫争:只要符合礼义的事就去做,不要只顾争小利而害大局,接上一句。

点塔七层,莫如一灯:原句“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七层高塔都点上灯,也不如在暗处点亮一盏灯,此处为暗喻,反讽职场诸人平日虚情假意,关键时刻装聋作哑。

众星朗朗,孤月独明:取自《增广贤文》,原话“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再多的星星也不如一个月亮明亮。

圣贤言语,神钦鬼伏:取自《增广贤文》,意为“圣人的名言,鬼神都敬重服气,我们更应该信服”,此处正句反用,接上句,就是劝诫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团队,而非个人。

人不劝善,钟不打鸣:“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人你不让他去学习,怎么可能成材,就像钟不敲不响一个道理,此处暗指用人问题。

无钱断酒,临老看经:“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接上一句,如果“不劝善,不打鸣”就到了离开的时候了,否则时间久了,就耽误自己了,日后必悔。

他人观花,怎涉吾目,他人碌碌,怎涉吾足:花花世界,当做没看见,忙忙碌碌,不管我的事。既是写心境坦然,又是反讽。

凡人之心,如瓢在水,真人之心,如珠在渊:取自《东坡志林》,原句:“真人之心,如珠在渊,众人之心,如泡在水。”此处写人之定力,即使面对复杂境况,却恍如置身事外,实则暗度陈仓。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来的时候大家热热闹闹,走的时候不声不响,暗指世态炎凉,人心冷漠。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事情既然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只求多做些好事吧,也管不了前程了。

道路各别,养家一般:虽然大家走的道路不同,但养家糊口的目的是一样的,所以很多事情大家也没必要那么计较了,过去的过不去的都让他过去吧。

专家看法

这篇文章继承传统、行文流畅

南京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博士侯印国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其实古人也有很多辞职的文章和诗歌流传至今。比如陶渊明曾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80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再比如李白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除了不满现状辞职,古人也有很多正常退休或离职的诗文,一般称为“致仕”。比如北宋年间苏州太守孙冕的《书苏州厅壁》:“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寄语姑苏孙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

侯印国表示,这位清风写的《去职转调书》继承了古人的一些传统,文辞流畅,主要表露了自己不与流俗为伍的情怀。南大一位心理学专家则表示,通过字里行间的文字来看,这位作者似乎有些怀才不遇。

参考:古醉清风.新浪博客

篇二:90后小伙“文言辞职信”走红网络

“诸君:鄙人不才,相识众卿,承蒙恩泽,感佩于心??”前天,一篇用文言文写的《去职转调书》出现在了网上,受到网友追捧。这篇共200多字的 转调书引经据典,暗讽职场诸人平日虚情假意,关键时刻装聋作哑,并指出“能下人者,方能上人”,自己到了离开的时候了,否则时间久了,就耽误自己了。现代 快报记者昨天了解到,这篇文言文的作者是一名90后小伙,2012年毕业于江苏科技大学,现任职于泰州一家台企。

谁写的?

江科大经管学院毕业生

爱好历史,写过杂文

11月14日下午,有网友发微博给现代快报记者称,江科大一位校友用文言文写了一封离职信,该信流传网络后被追捧。记者从网友贴出的全文看到,这是一篇四字骈文,共200多字,文中多处引用《诗经》《道德经》《增广贤文》《东坡志林》等著作的内容。

现代快报记者昨天了解到,该文作者网名叫“古醉清风”(下称“清风”),11月14日晚上,清风在个人博客上公布了这篇文章,并在文后附上900多字的注解。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清风,他是泰州姜堰人,出生于1991年,是江科大经管学院2012届毕业生,目前在泰州一家台企工作。

了解到,清风在高中时是一名文科生,历史是他的优势学科,高考历史成绩为a+,大学虽然学的不是历史专业,但他喜欢看历史书,写过一些杂文,他曾跨专业考研,报的是南京大学历史系专业,初试排名第八,遗憾未通过复试。 咋写的?

办公室里写出草稿 只用了半个多小时 清风告诉记者,这其实也不算辞职信,是他确定从公司管理部门调到制造部门后,给同事写的转调书。11月13日中午,他在办公室花半个多小时写出了草稿,11 月14日上午,在修改了部分文字后,就

将该书通过邮件发给了这两个部门的同事,结果“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好多人跑来问到底写的什么意思”。经不住这么多人问,于是自己脑子一热,就在当晚将全文发到了个人微博上,并配了注解。

当天,还有同事用手机将邮件内容拍照传到朋友圈,“引起轰动”。

记者看到,对于这篇文章,网友们不是表示看不懂,就是感叹“厉害”“霸气侧漏”“佩服”“膜拜”。清风则在对其中一名评论说“看不懂”的网友的回复中称, “用典太多,托古言今,反讽暗喻~呵呵,同事或有文化的一看就明白,没文化的不知所云”。在朋友圈中,清风还回复称是“随手那么一写”。 为啥写?

前同事曾写“三语”辞职信

他受到了启发 清风透露,他之所以会写这篇文章,是受前同事的启发,这名前同事写了中、英、日三种语言的辞职信,该辞职信的英文和日文版有数百字,但中文版只有一句:感谢在此经历过,再见。 专家看法

这篇文章继承传统、行文流畅

南京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博士侯印国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其实古人也有很多辞职的文章和诗歌流传至今。比如陶渊明曾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80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再比如李白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除了不满现状辞职,古人也有很多正常退休或离职的诗文,一般称为“致仕”。比如北宋年间苏州太守孙冕的《书苏州厅壁》:“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寄语姑苏孙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

侯印国表示,这位清风写的《去职转调书》继承了古人的一些传统,文辞流畅,主要表露了自己不与流俗为伍的情怀。南大一位心理学专家则表示,通过字里行间的文字来看,这位作者似乎有些怀才不遇。

《去职转调书》全文

诸君:

鄙人不才,相识众卿,承蒙恩泽,感佩于心。青春散场,维情不伤,一纸笔墨,半篇文章。犹记当年,推杯换盏,一载无功,尽是徒然。浮生若梦,来去 无踪,茶凉酒寒,化为笑谈。八月载绩,九月肃霜,冬风何急,岂曰无恙。枕箪清凉,露水荡漾,残烛摇晃,人空惆怅。凡尘往事,过眼云烟,昔遗古语,今有数 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既为过客,万物不争。黄金无假,阿魏无真,合理可作,小利莫争。能下人者,方能上人,点塔七层,暗处一灯。众星朗朗,孤月独明, 圣贤言语,神钦鬼伏。人不劝善,钟不打鸣,无钱断酒,临老看经。他人看花,怎涉吾目,他人碌碌,怎涉吾足。凡人之心,如瓢在水,真人之心,如珠在渊。来如 风雨,去似微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道路各别,养家一般,今者感怀,诸君共勉。 清风手书甲午年闰

九月二十二

注解(节选)

青春散场,维情不伤:此句由“青春散场,不诉离殇”、“维以不永伤”(取自《诗经·卷耳》),意为我就要与你们这群年轻人告别了,大家不要一直觉得伤情,过去了就好了。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此句源自《道德经》第二十章,昭昭:清楚、精明。昏昏:暗昧的样子。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取自《增广贤文》,阿魏是一种药的名字—大约只是传说中才有的药,据说阿魏的最大特点是“著物即化”,所以说“阿魏无真”。此处暗指职场中的真假诸事需自加辨别,否则深受其害。

圣贤言语,神钦鬼伏:取自《增广贤文》,意为“圣人的名言,鬼神都敬重服气,我们更应该信服”,此处正句反用,接上句,就是劝诫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团队,而非个人。

人不劝善,钟不打鸣:“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人你不让他去学习,怎么可能成材,就像钟不敲不响一个道理,此处暗指用人问题。

无钱断酒,临老看经:“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接上一句,如果“不劝善,不打鸣”就到了离开的时候了,否则时间久了,就耽误自己了,日后必悔。 篇三: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姓名:蒋娜 班级:09汉语言1a班 学号:20091201479 序号:20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号五柳先生,谥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幼年生活大部分时间在外祖父家里度过。这为他以后的思想和创作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陶渊明一生创作的作品不计其数,现今仅存诗歌共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体裁丰富,包括田园诗,咏史诗,赠答诗,咏怀诗,行役诗等,但成就卓越的还是田园诗,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这此种题材上建树最显著,故而陶渊明又被誉为“山水田园诗人”。

虽然陶渊明身世显赫,作品云集,但一生中所遭受的苦难也是众多,对世事看的相当透彻,因此,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乙巳(405)年时,54岁的陶渊明决定从此隐居,这是他一生的分水岭和转折点,而陶渊明隐居的原因至今也是学术界们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我简单做了如下几点概述:

1、孤傲不群的个性

因陶渊明生活在魏晋时期,故而受魏晋玄风的熏陶,他最大的特点是“质性自然”,“任真自得”。萧统《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这里所说的“颖脱不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1z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