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卷者青睐真性作文

更新时间:2023-10-25 06: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考阅卷者青睐真性作文

作者:吕锡锋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5期

何永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前院长,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成果有《曹雪芹的主观命意和红楼梦的客观意蕴》(获江苏省社科成果三等奖)、《红楼美学》(获江苏省社科成果二等奖)、《中华国魂·唐宋卷》(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著作奖)。连续三十年参加高考阅卷工作,并多次担任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

问者:何教授您好!您连续30年参加高考阅卷,对当下高考作文的方方面面一定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我们想就高考作文方面的一些问题向您请教。 答者:那我就根据自己参加阅卷积累的经验来谈谈吧。 问者:您认为现在学生作文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答者:这很难一句话说清,我感觉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作文很少写自己,很少写自己的生活。比如1998年的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尽管命题要求中已经四次提醒“写自己”,但在江苏省还是有数万名考生高度“忘我”。 问者:那他们喜欢写什么呢?

答者:学生喜欢写古人。他们觉得“回到古代”、“复述经典”会使作文更有深度,更有内涵。因而历史名人典故,如屈原投江、项羽自刎、韩信受胯下之辱等等就频频出现在高考作文中。

问者: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答者:首先,不写自己会使得作文过于华而不实。刻意的玩色彩、玩跳荡、玩哲理、玩深沉、玩意识流。这类文章表面看起来“色彩绚烂”,骨子里却是“一片空空的白”。我们把这类文章称为“空对空导弹”。而且这种不良的文风对塑造学生的品格也是不利的。要知道,对人的培养和对写作的训练是统一的,华而不实的文风只会培养出华而不实的人。

其次,这容易造成“撞车”,学生难得高分。因为高中生信息量不大,知识面相对较窄,所能想到的人和事大多是雷同的,阅卷老师对这类相似性大的文章难以给高分。还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刻意的写古人容易使文章显得做作,缺乏真情实感,完全以古人的喜怒哀乐决定自己的情感,真是“为写作文强说愁”了。不过在这里我要补充说明一点,即我们并不一概排斥写古人、引经典,但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领悟。最好能聚焦一位古代名人,把他写透写活,进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问者:这样的问题确实严重,钱理群也曾说过:“我们现在是培养学生不说自己的话,专说别人的话”。那该如何纠正这种不良的文风呢?

答者:我们力图通过高考作文阅卷的“指挥棒”强调一种作文导向:学生必须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有强烈的现实生活基础,不可一味的把写作当成是构筑“空中楼阁”。每年我们阅卷时都会发出呼吁,希望高中作文教学回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的“大地”,多引导高中生写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收效甚微。

有时,我会同一些持相反见解的朋友争论,但他们认为现在的中学生整日关在学校里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活”可言,所以“写自己”就根本写不出来东西。 问者: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呢?

答者: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如果真像他们所说的那样,那高中生的日日夜夜岂不都不是生活了?再说现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中学生又怎么可能与世隔绝呢?即使真的整日“封闭”在校园里,他们学习中的点点滴滴不也是很有意义的生活吗?要知道,对于直面自己生活的中学生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钟都有可写之处!

问者:说得太好了!您有没有采取过什么具体的措施来实践您的想法呢?

答者:当然有!我在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时,特意加按语,推出了一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写自己生活的优秀作品——《怀想天空·与父亲一起割麦》,最初此文分数一般,我在审查时发现了它,把它评为优秀作文。我给此文的评语是: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此文经《中国青年报》的转发,在江苏和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还有一件事也值得一提。去年我回故乡,母校的一位名叫汪天一的高三学生请我指点高考作文,我看了他的6篇习作,觉得他写作基础很好,语言文字功底扎实,思维活跃,文采飞扬。但有一点不足,就是文中写的几乎全是古人,尤其爱写陶渊明,可就是没有他自己。于是我建议他多写写自己,他也是一点就通,去年高考作文就没再一味的写古人而是写了自己苦练书法的情景。他的作文大约得了58分,他也以709分的高分在江苏高考中夺魁。可见高材生也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为底气。深入生活,凝视大地,以小见大,必有发现。

问者:您的这种做法确实给大家明示了一个很好的导向。还有一个问题也比较值得关注,就是阅卷时如何区别学生的“借鉴”和“抄袭”呢?

答者:区别二者最主要的界线是看有没有自己的构思。“材料”是可以借用的,别人用过的人、事和名言警句,你完全可以用。但“构思”决不可照抄,它是个体的,有独特的个性,是因人而异的,具有不可复制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1z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