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几何专题(平面几何解析几何)

更新时间:2023-11-24 09: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集训暨2012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赛前训练材料--内部使用

数学竞赛中的平面几何

一、引言

1.国际数学竞赛中出现的几何问题,包括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但以平面几何为主体.国际数学竞赛中的平面几何题数量较多、难度适中、方法多样(综合几何法、代数计算法、几何变换法等),从内容上看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中学几何问题.

这是与中学教材结合比较紧密的常规几何题,虽然也有轨迹与作图,但主要是以全等法、相似法为基础的证明题,重点是与圆有关的命题,因为圆的命题知识容量大、变化余地大、综合性也强,是编拟竞赛试题的优质素材.

第二层次,中学几何的拓展.

这是比中学教材要求稍高的内容,如共点性、共线性、几何不等式、几何极值等.这些问题结构优美,解法灵活,常与几何名题相联系.有时还可用几何变换来巧妙求解.

第三层次,组合几何——几何与组合的交叉 .

这是用组合数学的成果来解决几何学中的问题,主要研究几何图形的拓扑性质和有限制条件的欧几里得性质.所涉及的类型包括计数、分类、构造、覆盖、递推关系以及相邻、相交、包含等拓扑性质.这类问题在第六届IMO(1964)就出现了,但近30年,无论内容、形式和难度都上了新的台阶,成为一类极有竞赛味、也极具挑战性的新颖题目.组合几何的异军突起是数学竞赛的三大热点之一.

2.在中国的数学竞赛大纲中,对平面几何内容除了教材内容外有如下的补充.

初中竞赛大纲:四种命题及其关系;三角形的不等关系;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角不等关系,不同三角形中的边角不等关系;面积及等积变换;三角形的心(内心、外心、垂心、重心)及其性质.

高中竞赛大纲: 几个重要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托勒密定理、西姆松定理;三角形中的几个特殊点:旁心、费马点,欧拉线;几何不等式;几何极值问题;几何中的变换:对称、平移、旋转;圆的幂和根轴;面积方法,复数方法,向量方法,解析几何方法.

二、基本内容

全等三角形的判别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别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别与性质,“三线八角”基本图形,中位线定理,平行线截割定理,圆中角(圆心角、圆周角、弦切角)定理等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此外,竞赛中还经常用到以下基本内容.

定义1 点集的直径是指两个端点都属于这个集合且长度达到最大值的线段(一个点集可能有多条直径,也可能没有直径).

定义2 如果对点集A中的任意两点,以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包含在A里,则集合A称为是凸的.

定义3 设M1,M2,?,Mn是多边形,如果M?M1?M2???Mn并且当i?j时,Mi与Mj没有公共的内点,则称多边形M剖分为多边形M1,M2,?,Mn.

定义4 如果凸边形N的所有顶点都在凸多边形M的边上,则称多边形N内接于多边性M. 定理1 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

推论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定理2 三角形的内角之等于180.凸n边形(n?3)的n个内角和等于(n?2)?外角和为180180;(每一个顶点处只计算一个外角).

70

???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集训暨2012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赛前训练材料--内部使用

证明 如图1,过C作CE//AB,则有 ?ECA??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得 ?A??B??C???A??C???B (结合律)

??ECB??B(等量代换)?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图1

推论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两个不相邻内角之和. 定理3 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

证明 (1)如图2,在?ABC中,已知AB?AC,可在AB上截取AD?AC,则在等腰?ACD中有 ?1??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又在?BCD中,?2??B,(外角定理) 更有 ?C??1??2??B.(传递性) 说明 由上面的证明知

?AB?AC??B??C,??AB?AC??B??C, ?AB?AC??B??C,?这样的分断式命题,其逆命题必定成立.证明如下: 图2

(2)反之,在?ABC中,若?C??B,这时AB,AC有且只有三种关系AB?AC,AB?AC,

AB?AC.若AB?AC,由上证得?C??B,与已知?C??B矛盾.

若AB?AC,由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得?C??B,与已知?C??B矛盾. 所以AB?AC.

定理4 在?ABC与?A1B1C1中,若AB?A1B1,AC?AC11,则?A??A1?BC?B1C1. 定理5 凸四边形ABCD内接于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BC??CDA?180?(或?BAD??DCB?180?).

证明 当四边形ABCD内接于圆时,由圆周角定理有

?ABC??CDA?1?11?1?ADC??ABC???ADC??ABC??180?. 222?2???同理可证?BAD??DCB?180.反之,当?ABC??CDA?180时,首先过不共线的三点A,B,C作?O,若点D不在?O上,则有两种可能:

(1)D在?O的外部(如图3(1)).记AD与?O相交于S,连CS,在?CDS中有

? ?ASC??CDA.又由上证,有?ABC??ASC?180,

得180?ABC??CDA??ABC??ASC?180,矛盾.

?? 71

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集训暨2012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赛前训练材料--内部使用

图3 (2)D在?O的内部(如图3(2)).记AD的延长线与?O相交于S,连CS,在?CDS中有

? ?ASC??CDA.又由上证,有?ABC??ASC?180,

得 180?ABC??CDA??ABC??ASC?180,矛盾. 定理6 凸四边形ABCD外切于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B?CD?BC?AD.

证明 当凸四边形ABCD外切于圆时,设各边的切点分别为P,Q,R,S(如图4),根据圆外一点到圆的两切线长相等,有

??AP?AS,PB?BQ,

CR?QC,DR?DS.相加 AP?PB?CR?DR?AS?BQ?QC?DS, 得 AB?CD?BC?AD. 图4

?反之,若AB?CD?BC?AD,我们引?B,?C的平分线,因为?B??C?360,所以,两条角

平分线必定相交于四边形内部一点,记为N,则N到三边AB,BC,CD的距离相等,可以以N为圆心作

?N与AB,BC,CD同时相切,这时AD与?N的关系有且只有三种可能:相离、相切、相交.

(1)若AD与?N相离(如图5(1)).过A作切线与CD相交于D,在?ADD中,有

// DD?AD?AD. ①

//但由上证,有AB?CD?BC?AD, 又由已知,有AB?CD?BC?AD 相减得 CD?CD?AD?AD ,

////DD/?AD?AD/,与①矛盾.

图5

72

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集训暨2012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赛前训练材料--内部使用

(2)若AD与?N相交(如图5(2)).过A作切线与CD的延长线相交于D,在?ADD中,有①

// DD?AD?AD.

//但由上证,有AB?CD?BC?AD,

//又由已知,有AB?CD?BC?AD相减得 CD?CD?AD?AD ,

//即 DD?AD?AD,与①矛盾.

综上得AD与?N的相切,即凸四边形ABCD外切于圆.

定理7 (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定理8 (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定义5 从一点A作?O的割线交?O于B,C,则点A到两交点B,C的线段长度之积AB?AC称为点A对?O的羃.对于两个已知圆有等羃的点的轨迹,称为两圆的根轴(或等羃轴).

定理9 若两圆相交,其根轴在两圆公共弦所在的直线上;若两圆相切,其根轴在过两圆切点的公切线上;若两圆相离,则两圆的四条公切线的中点在根轴上.

定理10 (三角形面积公式)在?ABC中,记a,b,c为三边长,p?//1(a?b?c)为半周长,R是2外接圆半径,r为内切圆半径,ha是边BC上的高,ra是与边BC及AB,AC的延长线相切的旁切圆的半径,则?ABC的面积S为:

(1)S?111aha?bhb?chc; 222111(2)S?absinC?acsinB?bcsinA;

222(3)S?p(p?a)(p?b)(p?c);

(4)S?abc?2R2sinAsinBsinC; 4R(5)S?rp;

1ra(b?c?a); 21(7)S?R2(sin2A?sin2B?sin2C).

2定理11 在Rt?ABC中,有 (6)S? (1)a?b?c,(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也成立) (2)r?2221c(a?b?c),R?. 2273

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集训暨2012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赛前训练材料--内部使用

定理12 (角平分线定理)设AD是?ABC中?A的平分线,则.

ABBD?. ACDC此定理有10多种证法,下面是有辅助线与无辅助线的两种代表性证法. 证明1 (相似法)如图6,延长BA到E,使AE?AC,连CE,则 ?BAD? ?1?A(已知) 21??AEC??ACE?(外角定理) 2 ??AEC,(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有 AD//CE,

BDABAB??得 .(平行线截割定理) 图6 DCAEAC11AB?ADsin?ABCS?ABD2AB2证明2 (面积法). ???DCS?ACD1AC?ADsin1?AAC22定理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ABC中,有 (1)a?bcosB?ccosC,

b?acosA?ccosC, c?acosA?bcosB. abC???2R; (2)

sinAsinBsinC222(3)a?b?c?2bccosA,

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4)sinA?sinB?sinC?2sinBsinCcosA.

222abC???2R; sinAsinBsinC证明1 (1)当?ABC为直角三角形时,命题显然成立. (2)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7(1),作?ABC外接圆?O,则圆心O在?ABC的内部,

(2)

连BO交?O于D,连结DC.因为BD是?O的直径,所以?BCD?90,在直角?BCD中有

?aabc?2R,但?A??D,故得?2R.同理可证?2R,?2R. sinDsinAsinBsinCabC???2R. 得

sinAsinBsinC (1) (2) 图7

(3)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记?A为钝角,则圆心O在?ABC的外部,过A作直径,仿上证

7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0z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