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村官笔试辅导热点

更新时间:2024-01-06 20: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学生村官笔试热点辅导材料

主讲人:赣南师范学院讲师李斌

一、2011年江西省村官考试要求和考试题型:

2011年江西省村官笔试时间:2011年6月11日下午14:00-16:00。笔试科目为《大学生村干部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时事政治、党的基本知识、有关农村政策及公共基础知识。全部为客观性试题,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限为120分钟。笔试工作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考试中心组织,各设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所辖区考务工作,考点在设区市所在地设置。

笔试成绩于6月24日在江西人事考试网公布,同时公布入闱面试人员名单和面试时间。考生可凭身份证号查询笔试成绩。

笔试结束后,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根据情况划定合格分数线。笔试成绩达到合格分数线者,方可按笔试成绩排序进入面试。各设区市委组织部根据考生笔试成绩按1:1.5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面试入闱人员名单,入闱人员中最后一名出现并列的,并列人员一同入闱。笔试合格人数不足面试人数的,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选聘名额进行适当调剂。面试由各设区市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进入面试范围的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毕业证(或学校证明)、《2011年江西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资格复审表》(见附件3)、党员证明信,已有工作单位的往届毕业生还须提供工作单位出具的“同意报考证明”。由各设区市委组织部进行资格复审,对不合格的,取消面试资格。

面试结束后,由各设区市委组织部按照笔试与面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合成为考试总成绩,并根据考试总成绩,按选聘计划数从高分到低分等额确定参加体检和考察对象。因体检、考察不合格出现的空缺,由各设区市委组织部审核后,按考生的考试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

二、大学生村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备考策略与考场技巧

(一)、考前备考策略

1

首先,考生应该认识到,仅凭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而在考前进行突击训练的做法不足取。对于村干部聘用考试而言,没有针对性的练习,却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希望渺茫。要想胜出,必须要做好长期复习的准备。

在准备复习的最初阶段,考生应注意了解关于考试的概况、特点、形势等基本信息,并对如何着手复习制定一个详细计划。随后,考生可以做一些真题,以了解题型特点,难易程度以及自己的水平,存在的弱点等,为在今后的复习当中掌握复习的侧重点做好准备。

在整体复习阶段中,考生应完成以下三点复习任务:

一、对每种题型做全面、细致的掌握,尤其注意对试题特点与答题规律做认真的总结; 二、通过有针对性的、适度的练习来巩固自己掌握的答题规律和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总结出自己的答题经验与答题习惯,保证答题的高效性与正确率;

三、应有意识地随时对各科常识进行积累,多关注社会热点时事、国际国内大事、政策等,对法律常识尤应重视。

考前的2~3个月为备考的关键阶段,考生在该阶段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关于考试的具体情况,包括报考职位、报考方式、报考时间、考试科目、考试题型,应试者对于考试题型尤其要认真分析和掌握,因为这代表着关于考试最准确的信息,应试者若发现大纲中出现了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题型和问题,在该阶段内务必要认真分析研究,直至真正掌握。

第二,做几套近三年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查漏补缺。这些问题可能是方方面面的,其中若发现了做题时所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改进;主要有做题时间问题、答题方法问题、某方面知识欠缺问题等。

2

第三,在临近考试的几天注意调整心态,使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积极、轻松的心态,有时间可以再对距离考试一年以内的一些热点要闻、新颁布的政策、法律等做一个回顾和了解;让自己轻松、冷静地走进考场。 (二)、考场技巧

在考试过程中,考生首先应注意讲求答题方法,避免被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每道试题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答题规律。这种特点和规律是应试者想要获取高分必须掌握的。考生在复习阶段掌握的试题规律和答题方法在考试过程中的熟练应用,将给提高答题速度和正确率带来保障。如果只是被动做题,就会被干扰信息所迷惑,这样既耽误时间又不能保证正确性,完全“受制于人”。

同时,从大量的实践案例来看,考生要想成功通过这一测验,必须有一个确保自身储备知识技能在考场中得以最充分发挥的心理保证,否则就可能影响自身知识的充分展示,进而影响到整个应试效果。考生在考试时保持适度的紧张是有一定帮助的,它可以让考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态度更加积极。而过度紧张或者焦虑毫无疑问会导致考试失败。因此,考生切忌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应当以积极、冷静的心态去面对考试。

三、村官考试复习热点: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考核要点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举行,后来由于会场受到暗探的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会议的最后一天(7月31日)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 “废除资本私有制”,大会确定了党成立后的基本任务。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一大选举了由陈独秀、张国煮、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领导机关--中央局。

3

二、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县城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目的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教训,纠正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这次大会距1928年召开的党的六大已有17年。七大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夜召开的,大会正确分析了形势,指明抗战的前途和任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大会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七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 四、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举行的第一次中央全会,也是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极为重要的一次中央全会。全会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阐明了在全国取得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这次全会为促进和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为保证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作了政治、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4

1956年9月15--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第一次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分析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对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论断,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党对于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没有能够在后来的实践中坚持下去。 六、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七、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9月1日--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是在经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又经历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之后召开的。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大会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同时提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八、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5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规定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全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党的理论、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九、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概括,分别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力量,以及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构想等九个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向全党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十、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它以这一点为标志载入史册。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阐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的指南。大会进一步论述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次大会是本世纪最后一次党代表大会。 十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6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大会批准了****同志代表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是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十六大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十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四、村官考试复习热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考核要点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畴的由来

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继此之后,又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

7

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实际上也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从二者的关系来说,既可以说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这一思想,在此前的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已有体现,其中有两处比较明显:一是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其中第五个“更加”就是“社会更加和谐”;二是报告第二部分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

2、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条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即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的一个重大推进。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社会更加和谐”,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题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8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注意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强调发展是相互促进、系统协调的过程,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三)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

1、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2、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3、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4、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 5、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七个关系”: 1、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要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 3、要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

9

4、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 5、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6、要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7、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五)五个“统筹” 1、统筹城乡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二题 构建和谐社会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日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10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五、村官考试复习热点:我国国情知识考核要点

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的

基本国情。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我国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省级行政区划为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首都北京。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六、村官考试复习热点:科学社会主义考核要点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

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就是要使自己从资本主义奴役下解放出来,彻底埋葬雇佣劳动制度;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条件,就是要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消灭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消灭产生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一般目的即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这三个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作为条件的那些内容,既反映性质,

11

又决定目的。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可以简述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最终确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及工人运动的空前高涨,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十九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或直接思想来源。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关键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邓小平理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158年的理论体系

一1、 1849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95年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空想->科学

2、1917年十月革命->1991年11月25日苏联社会主义解体理论->实践 3、20世纪70年代->对理论的创新 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多样化的模式 二 “共产主义”一词的来源

1927年“共产主义”一词,最早在英国出现,英国手工业开创了全国性的大会,创办的《合作社》杂志上

12

三 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一)经典作家的理解

1 马克思:是一种经济形态,在现实社会财富公共占有的基础上,人性解放的社会。 两大特征:A.摆脱了对物的依赖

B.个人的发展是建立在他人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2 恩格斯:不同的民族经过不同的发展道路汇集到的地方 3 列宁 斯大林:单一所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4 毛泽东:……

5 邓小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二)资本主义社会中

1 牛津英语词典:一种学说,一种主张,社会财富被公共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谋求社会的利益。

2 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百科全书》:是一种制度建立在社会财富被工人阶级占有并加以管理的,谋求正义的一种制度。

四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影响 哲学 基础 政治经济学 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 核心 为什么是核心地位呢?

13

1 使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理论上终结,找到了归宿。

A 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这只是手段,而且目的在于为工业无产阶级提供新的认识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在理论上构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是整个哲学的重点所在,在回答这个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政治问题――工人阶级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是什么?只有明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并未回答这个政治使命(因为哲学的重点不在此)。 B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及其规律。

手段: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过程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

七、大学生村官/村干部考试农村工作知识:理论资料汇总

大学生村官/村干部考试:农村基层工作理论及实务 村官考试农村工作知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哪些保障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切实抓好哪几项工作? 村官考试农村工作知识: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措施 村官考试农村工作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村官考试农村工作知识:中共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村官考试农村工作知识: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官考试农村工作知识: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官考试农村工作知识:中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 村官考试农村工作知识:人民调解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村官考试农村工作知识:土地管理法律宣传常识 大学生村官(村干部)如何尽快适应农村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14

八、现代农业科技的主要内容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党和国家农村方针政策的主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村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中需要掌握的要点之一。

一、绿色革命、蓝色革命和白色革命

绿色革命最早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它是以采取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一场新技术革命,其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推广矮秆、半矮秆、抗倒伏、产量高、适应性广的小麦和水稻作物优良品种,并配合灌溉、施肥等技术的改进。

第一次绿色革命有两个重大突破。一是培育成功了新的矮秆、抗倒伏、高产量的小麦品种,二是培育出矮秆、高产、耐肥、抗倒伏的水稻新品种。第二次绿色革命的主要成果有三:一是在巩固第一次绿色革命中水稻、小麦、玉米等育种成果的同时,向农业的其他领域扩展;二是在有效利用灌溉地的同时,向旱地、低地、丘陵、山地扩展;三是扩大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展基因革命。总之,绿色革命大大提高了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产量,为解决人类所需粮食及其他食物做出了贡献。

随着绿色革命的进行,我国提出了蓝色革命,即充分利用我国海域和内陆水域的丰富资源,发展海洋养殖和内水养殖,改善我国食物结构,以解决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在蓝色革命的推动下,我国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特别是淡水养殖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继绿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之后发展起来的是白色革命。白色革命的主要技术支柱是微生物发酵、生产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兽类药抗生素、疫苗、仪器和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等。可见白色革命也是一种节地、节水、节能的工业化农业。目前看来,白色革命的潜力很大,白色革命的生产原料极为丰富,如石油生产的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工业废渣废料等,都可用来生产单细胞蛋白。发展白色革命将开辟农业科技史上的一片新天地。

二、农业信息化应用广泛

15

当前在发达国家,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目前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强度已高于工业,欧美国家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1.网络化

各种形式的局域网和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的网络用户增长迅速。用户通过家中的电话、电视或计算机,便可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这些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使农业生产者更为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得市场信息,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经营的生产风险。 2.综合化

农业信息化既有多项信息技术的结合,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模型库和知识库系统、多媒体技术、实时处理与控制等信息技术的结合,又有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的结合,如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核技术、激光技术、遥感技术的日益紧密结合,使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大大改进、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也不断提高。 3.全程化

信息技术应用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农业生产过程,或单一的经营环节,或某一有限的区域,而是横向和纵向拓展。信息技术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企业联系,科研单位与生产经营单位甚至与用户联合,多学科专家协作的复杂工程越来越多。这些工程全面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不仅使发达国家农业的原有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其原有的劣势逐步改善以至消失,极大地增强了发达国家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运用高新技术武装现代农业

16

在农业中运用高新技术,将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拓展农业资源范围,节约农业能源资源,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污染,因此,运用高新技术现代农业是各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

九、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一、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这是因为:(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2)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广大农民所在的广大农村,是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的战略基地。 二、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这三个方面,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解决了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形势下,共产党怎样在农村坚持革命、壮大力量,为夺取全国胜利准备条件的问题,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农村包围城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这一理论是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1930年1月,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阐明了中国必须而且只能走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不同的道路,标志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1930年5月,毛泽东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从1936年12月到1939年12月,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

17

争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论新阶段》、《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章,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发展成为完备的理论形态,成为全党的共识。 真题回顾

1.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A.无产阶级的领导 B.人民大众的参与 C.工农联盟的建立 D.共产党的建设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其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故选A。 2.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是()。

A.革命对象和革命前途相同 B.革命领导阶级和革命指导思想相同 C.革命动力和革命前途相同 D.革命对象和革命动力相同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是革命的任务和革命的动力,前者是反帝反封建,后者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故选D。

十、村官考试法律知识:合伙企业法

一、合伙企业的概念

合伙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二、合伙企业的内部关系 1.合伙企业的财产

18

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的出资和所有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均为合伙企业的财产。合伙企业的财产属合伙人共同共有,对合伙企业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均应依据全体合伙人的共同意志。合伙人在合伙企业清算前擅自转移或处分合伙企业财产的,合伙企业不得以此对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 2.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

各合伙人对执行合伙事务享有同等的权利,可以由全体合伙人共同执行合伙事务,也可以由合伙协议约定由全体合伙人决定,委托一名或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对外代表合伙企业。 3.合伙企业的分配

合伙企业的利润和亏损,由合伙人按合伙协议约定的比例分配和分担,合伙协议未约定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比例的,由各合伙人平均分配和分担。合伙协议不得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或者由部分合伙人承担全部亏损。 三、合伙企业的外部关系 1.合伙人对外行为的效力

合伙人或事务执行人在业务范围内,以通常方式处理属于该合伙企业业务范围的事务,其对外实施的法律行为,就对合伙企业具有约束力。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 2.合伙企业和合伙人的债务清偿

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的,各合伙人应当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债权人可以向合伙人中的任何一个或数人请求清偿全部债务,也可以按自己确定的比例向各合伙人分别追索。

19

四、合伙企业的变更 1.新合伙人入伙

除入伙协议另有规定外,入伙的新合伙人与原合伙人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等责任。入伙的新合伙人对入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2.合伙人退伙退伙人对其退伙前已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与其他合伙人承担连带责任。

3.合伙人出资份额的转让

以其他合伙人为受让人的这种转让不以其他合伙人同意为条件,只需通知其他合伙人即可。合伙人向第三人转让出资份额,必须取得其他合伙人的一致同意,并对合伙协议作相应修改。其他合伙人有优先受让权。 五、合伙企业的解散和清算 1.合伙企业的解散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合伙企业应当解散:(1)合伙协议约定的经营期限届满,合伙人不愿继续经营;(2)合伙协议约定的解散事由出现;(3)全体合伙人决定解散;(4)合伙企业已不具备法定人数;(5)合伙协议约定的合伙目的已经实现或无法实现;(6)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7)出现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的合伙企业解散的其他原因。 2.合伙企业的清算

合伙企业解散的,应当进行清算。

20

清算的程序规则如下:(1)通知和公告债权人。(2)选任清算人。合伙企业解散,清算人由全体合伙人担任;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同意,可以自合伙企业解散后15日内指定一名或数名合伙人或委托第三人担任清算人。在15日内未能确定清算人的,合伙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人。(3)执行清算事务。(4)财产清偿。在清算过程中,合伙企业财产应当首先用于支付清算费用,随后,按如下顺序清偿:合伙企业所欠招用的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合伙企业所欠税款;合伙企业的债务;返还合伙人的出资。如仍有剩余,按既定的利润分配比例进行分配。(5)清算结束。在清算期间,如果全体合伙人以个人财产承担清偿责任后,仍不足清偿合伙企业债务,应当结束清算程序。债权人享有在清算结束后以原合伙人为连带债务人,继续请求清偿的权利;如果连续五年内未向债务人提出清偿请求,则债务人的清偿责任消灭。清算结束的,还应办理合伙企业注销登记。

21

清算的程序规则如下:(1)通知和公告债权人。(2)选任清算人。合伙企业解散,清算人由全体合伙人担任;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同意,可以自合伙企业解散后15日内指定一名或数名合伙人或委托第三人担任清算人。在15日内未能确定清算人的,合伙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人。(3)执行清算事务。(4)财产清偿。在清算过程中,合伙企业财产应当首先用于支付清算费用,随后,按如下顺序清偿:合伙企业所欠招用的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合伙企业所欠税款;合伙企业的债务;返还合伙人的出资。如仍有剩余,按既定的利润分配比例进行分配。(5)清算结束。在清算期间,如果全体合伙人以个人财产承担清偿责任后,仍不足清偿合伙企业债务,应当结束清算程序。债权人享有在清算结束后以原合伙人为连带债务人,继续请求清偿的权利;如果连续五年内未向债务人提出清偿请求,则债务人的清偿责任消灭。清算结束的,还应办理合伙企业注销登记。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07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