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新新1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02 12: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掌握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课前准备区】 紧扣教材 梳理知识 一、城市化

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地区转变为_____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性特征为: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_____;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__ 、___产业逐渐转移; ③城市_____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____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城市化过 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____________;③城市化有助于____________,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技的进步和信 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 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

4、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三种:一是 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 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 转变为市区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 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城市发展与 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市的兴起与 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城市化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推进到 发展阶段:大多在 以上 城市中心区的变化:城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逐渐 ,城市居民陆续向 迁,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 的迹象

商业和制造业分布的变化: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市 区向 迁移

市区范围的变化:由于大多数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小汽车,加之 的改善,市区范围明显 ,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

城市分布的变化: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比较 ,2000年仅有39.9%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化水平 。较低的国家分布在 和 水平较高的国家分布在 【问题思考】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何为“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四、中国城市化:

1、根本出路:推进 。

- 1 -

探究主题一:城市化

1、从右图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 读右侧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图,你发现长三角地区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3. 阅读教材第36页探究什么是城市化?其主要标志和意义是什么?

概念 归纳总结: 城市化 标志 意义 探究主题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阅读课本P37图2-13和教材,

思考:1.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

2.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3. 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又关系? 归纳:城市化动力:

探究主题三:城市化特点

读右图和下方表格结合P37、38阅读材料,思考讨论: 1、分析英、美、日、巴西、印度等国的城市化的开始时间、发展趋势各有什么不同,并列表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2、分析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 2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城市化比较表 年份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所处阶段 与经济发展关系 4.47 5.71 6.98 7.98 8.77 9.50 10.11 发达国家 53.8 60.5 66.6 70.2 72.5 74.4 76.0 2.87 4.60 6.73 9.66 13.57 19.57 26.12 归纳提升 发展中国家 17.0 22.2 25.4 29.2 33.6 39.3 46.2 主要原因 后果 探究主题四:中国的城市化

读右边两图,结合P39-40阅读材料,思考:

1.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城市化发展各有何特点?为什么?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做好哪些工作?

- 3 -

一、选择题

读“某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就业的百分比图”,完成1~2题。

1.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A→E反映的现象是 ( )

A.城市化进程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拉大 2.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下列组合较合理的是 ( )

A.甲—A B.乙—C C.甲—B D.乙—F 读“世界城市人口随时间变化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 )

A.在A阶段时,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需求大 B.在B阶段时,城市出现劳动力紧缺、交通拥挤等问题 C.在C阶段时,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密集于市中心 D.在C阶段时,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1949年以来,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

A.国家政策 B.社会经济 5、(2008山东高考题)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甲表示的是1978~2006年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乙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据此分析下列问题。

(1) 读图甲、乙,分析1978~2006年以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关点,你认为是否合理? 请说明理由。

C.地理位置 D.地域文化

- 4 -

《相关链接》一、城市化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

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如下:

1、 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引起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城市化既包括人口的城市化,也包括地域的城市化,这是城市化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方面。

2、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三是零售业外迁,这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外迁后,市中心商业面对来自郊区商业激烈竞争而被迫采取的措施。郊区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只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这一转变中,建成区在扩张,城市人口在增长

3、 逆城市化: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处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人们(高收入较多者)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村镇,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注:这里的农村和小村镇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除了看城市人口外迁远近外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过分强调城市内部环境恶化这一原因不妥当。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区人口的外迁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时空距离等。实际上,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4、 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再城市化现象。

时间 城市化 19世纪~20 世纪上半叶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表现 农村地域转变为城 市地域 成因 图解 - 5 - 城市的拉动和乡村的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推动 涨、交通拥挤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郊区城市化 20世纪50年代 ~70年代 逆城市化 20世纪70年代 ~80年代 人口由市郊迁往 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 20世纪80 年代以后 人口迁回市区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 6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zq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