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鲁迅》

更新时间:2023-09-29 11: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鲁迅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把握作品主题。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联系自我实际,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 教学重点:

1.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内容的理解困难;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 二、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解题:

1

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明确: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理清结构:

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3、口语表达:形式:一个 的童年(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形容词,并阐明理由) 4、思考与交流:

⑴、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时”指什么时候?(在百草园学习的时候) ⑵、“乐园”乐在何处呢?

明确: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品味感悟: ㈠、有趣的景物:

⒈、我们共同来朗读第二段,请大家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⒉、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⒊、分析:

⑴.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泥墙根一带) ⑵.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2

⑶.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都是静物)

⑷.“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写的都是动物)

⑸.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景物到动物)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从低到高)“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从高到低)

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从动物到静物)

⑺.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⑻.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⑼.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明确:冬天雪地捕鸟、美女蛇的故事

⑽.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

⑾.大家想想,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 四、拓展:(口语表达)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作业布置: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板书设计:

景物 百草园 捕鸟 乐园 3

美女蛇的故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那么在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来研讨三味书屋的部分。 二、默读10-24段 ,思考: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三、讨论交流: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拓展延伸:你喜欢百草园还是更喜欢三味书屋?说明理由。 课堂小结:

4

2、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并运用肿胀、叮嘱、恐惧等词;

2、找出插叙部分,理解伏笔的暗示作用,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

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4、品味文中朴素、平实,富有情感的语言,丰富语感。

情感与德育:5、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父女深情,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2、4 教学方法:讨论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完成目标1,夯实基础 2、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童年趣事,但也有的童年因不幸而令人伤神。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林海音的记忆,缅怀她的童年心情。 二、初步感知

1、从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们可以想象这篇文章是写趣事呢还伤神的? 2、从注释中可知本文选自《城南旧事》,有谁看过这部分电视剧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3、快速浏览全文,印证你刚才的想法,完成本文的生字词过关,试着复述课文。三、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四、文本学习

5

品读诗歌,合作探讨: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两句诗道出人生体验中极为普遍的一种感觉。诗人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的体验应该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最宝贵的财富,有利于把握人生。) 四、我会背。

学生背诵全诗。

《未选择的路》

一、简介作者背景,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2、点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思考

(1)、这首诗是写什么,他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让学生讨论。

(2)、《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

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 问:比较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三、合作探究,交流领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一小节的意思。

①伫立(思索)②决定(选择)③选择后的惆怅④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2、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

11

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

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4、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我们应怎样选好我们的人生道路。试列举你曾作出的一次选择。

2、读了这两首诗后,请回答,你最喜欢那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五、伤仲永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家作品简介:

12

1、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三、整体感知: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4.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5、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6、说你的人才观。 四、小结 五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13

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大胆言说自己成长中的烦恼。

(2)与别人交谈努力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话语通顺完整,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说话不要带口头禅,不重复。 2、能力目标:

(1) 通过了解成人对成长时期烦恼的认识,审视自己的所谓烦恼,重新评价自

我,也要为朋友、同学排忧解难。

(2) 写作要围绕中心,有主题。写自己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写别人要注意本

人的审视和评论,帮朋友解忧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

3、情感目标:认识自我,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挫折等。 教学时间:三课时 一、片断播放,设场导入

播放故事片《成长的烦恼》,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 二、联系生活,倾诉烦恼

1、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有过哪些烦恼? 2、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烦恼? 三、课外调查,了解烦恼

某报社要开展一次讨论,话题是“回首成长的烦恼”。现在请你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下你周围的成年人,如妈妈、爸爸、老师等。采访内容:你在少年时期曾经有过烦恼吗?是怎么对待那些烦恼的?现在重新审视,你怎样评价当年的

14

那些烦恼?如果可能,你也可以找一找当地有名望的人或你仰慕的人,通过采访,就这个问题与他们作些交流,然后写成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四、认识烦恼,化解烦恼:你如何看待这些烦恼? 五、格言表达,高声诵读

1、让学生用名言警句的形式写出对烦恼的认识和感悟。

2、让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名言警句,让所有的同学大声的朗读全班推选上来的六、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请把你遇到过的烦恼列个清单,选择自己最苦恼的一件事或几件事,仔细作些分析,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然后写一篇作文,记下自己成长的烦恼或快乐。

6《黄河颂》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3、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4、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zh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