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第4期 - 浅思国外城镇化模式的借鉴意义

更新时间:2023-09-21 10:40: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思国外城镇化模式的借鉴意义

内容提要

走城镇化道路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大多已达 70 %-80 %,在这些国家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规律、发展动力、发展轨迹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市场主导、自由放任、经济制约等模式,也得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吸取和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将有助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国情的路径,从而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 国外城镇化 特点与模式 思考与启示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 社会发展客观形态的综合体现 , 是一个地区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的必由之路。目前 , 城镇化在许多国家以不同的形式 , 在不同的水平上 , 正轰轰烈烈地推进着 , 并积累了不少经验。吸取和借鉴这些国家成功的城镇化经验 , 不仅可以从社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轨迹 , 而且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 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从1978年的3624.1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56.88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率也从17.92%上升到53.73%。国家进入全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一、城市化的本质含义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社会演变过程,存在许多方面的含义和

定义。埃尔德里奇较早提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兰帕德、麦基、弗里德曼和沃尔夫等人认为: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是物质、空间、经济、人口、体制以及社会特征的多维现象反映。当代城市化的实质含义在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工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景观面貌和人类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和强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城市化不仅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还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英国帕乔内将城市化定义为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口城市化,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二是城市增长,即城市和城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增加;三是城市生活方式,即城市生活的社会和行为特征在整个社会的扩展。

二、两种城市化过程

从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差异和文化历史的不同,存在两个明显不同的城市化过程。 (一)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

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近代以来城市化的主要推动源泉。早在1843年,英国罗伯特?沃恩就声称:“我们已处于大城市时代。”在1801年~1911年的110年间,英国94%的人口增长在城市化地区,其中1/3是来自农村地区的移民。20世纪之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到北美,美国步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期,到1923年人均GDP跃过6000

美元。也就在20年以后,美国单个城市的向心集聚达到顶点,生产要素集聚逐步转向城市之间,美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代。

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主要用“剩余产品”理论解释。可以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一个逐步的人口转移与经济结构变化相适应的平滑过程,这就是经典的戴维斯城市化曲线。需要强调的是,西方发达国家150年相对渐增的城市化过程始终是与它们缓慢的城乡人口结构变化交织在一起的。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看,城市化与逐步的工业化和经济变化始终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时期,由于城镇的劳动力需求表现为稳定的增长,也就存在从农村到城市的稳定移民流。与此同时,农业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发展也充分吸收了从农业部门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并允许农村劳动力逐步转化为城市劳动力和居民。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

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落后,城市化过程滞后于发达国家。自二战以后才出现快速的城市化,但是整个过程与上述经典的城市化曲线不相符,主要表现为人口城市化过快、工业化普遍滞后的“城市通货膨胀”或“虚假城市化”基本特征。

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被西方学者概括为“推拉理论”。首先,由于非正规部门经济的存在,尽管它的规模小且分散,但对城市经济具有推动作用。其次,由于城市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设施,吸引并拉动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快速进入大城市地区。尽管这一时期工业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强劲的影响,但是制造业在这些国家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占GDP的比重大约在

15.6%;到了80年代也仅仅增长到17.5%,最近才接近36%。

三、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一)城镇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综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它不仅仅是人口的简单聚集,而且是整个社会基本形态由农业型社会向更高一级城市型社会的转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它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其进程一般沿着起步 —— 快速发展 ——高位趋缓的轨迹来发展。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的形态特征与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明显的变化,并且体现出鲜明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三个阶段。城镇化水平在 30 % 以下为初期阶段,该阶段第一产业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不够丰富,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第二产业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短缺,所以城镇化的速度比较缓慢。30 % - 70 % 为中期阶段,该阶段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期。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市集聚,城镇化水平大约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在外延扩大的同时也开始了向内涵的发展。70 % 以上为后期阶段,该阶段是城镇化发展进入的高级阶段。这时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城镇化进入平稳阶段,城镇的职能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成为该区域的经济、科技、文化、商贸中心等。城镇化水平比较高的美国就经历了这样的三个阶段。1790 年美国在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城镇化水平仅为 5 %,处于初级阶段,而到了 19 世纪中叶,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美国城镇化快速发展,1920 年,美国人口突破了一亿大关,其中超过半数 (51.2 %) 的居民住在城镇,这时城镇化水平达到中期阶段。1920 年以后,人口城镇化比例上升速

度有所趋缓。进入 70 年代以来,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从 70 年代到20 世纪末的 30 年时间里城镇化水平稳定在 74 %- 77 % 之间。这充分表现出城镇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城镇发展需要一定的动力来推动

从各国的城镇建设的过程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城镇化每前进一步,往往离不开工业化的推动。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成长。德国的鲁尔地区、法国北部地区、美国的大西洋沿岸等地区都是在工业革命中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形成的城市密集地区。从发展的速度看,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一般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即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同步城市化”。工业化及所带来的资本扩张成为城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第一动力,可以说整个城镇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的体现。 (三)小城镇与大都市的发展要同步进行

在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史上,人们最先注意的是要优先发展大城市。从这一思路延伸下去,城镇化基本经历了从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到都市区、大都市区的发展过程。例如在1800年世界著名城市中,多数城市人口规模都比较小。但到2000年,世界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数迅速增加到162座。但由于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城市发展的问题,小城镇的建

政府对中心区基础设施和工业的投资较少、高速公路的建设使人们转变为在中心区工作而在郊区居住。郊区化使大都市区的人口进一步分散化。

郊区化伴随着城市的向外扩张,促进了郊区商业和居住区的繁荣,提高了私人汽车的利用率,新郊区的向外扩张越过了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城市中心的交通堵塞、学校拥挤、娱乐和公共空间缺乏等问题开始在郊区出现,促使居住者迁移到更远的地区或周边农村。 (三)世界人口城市化向巨型城市区集中

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和资本的流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甚至出现了超大规模的城市。1975年发展中国家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110个,到1995年增长到250个,2000年增长到292个;而发达国家1975年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85个,1995年增加到114个;据预测,到2015年,发展中国家将有426个,发达国家有138个城市人口超过百万。在发达国家,生活在特大城市的人口比例将从1975年的23%增长到2015年的30%。因此,未来的世界不仅是城市化的世界,更是一个大城市的世界。

(四)城市管理将成为未来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占全球人口88%的发展中国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城市地区人口的飞速增长问题;在发达国家,城市未来的焦点是如何应对城市人口的复杂变化,尤其是城市的郊区化。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东亚和东南亚出现了繁荣的、相互连接的城市带,如由高速公路连接的菲律宾和马尼拉-宿雾、韩国的汉城-釜山、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苏腊巴亚、泰国的曼谷-清迈、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城市带等。

六、 国外城镇化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类每一项文明成果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可耕地少、人口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等国情条件下,必须吸取外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教训。一旦出现类似于美国等国的情况,造成耕地减少、环境破坏、资源能源消耗过度,后果则会严重得多。城镇化进程需要市场与政府共同推动。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市场和政府是城镇化进程的双臂,缺一不可。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对其城镇化进程可以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可以说,城镇化的总体格局、规模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形成,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也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而成的。但是城镇化进程又离不开政府必要的干预和调节。因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具体格局、模式要由政府科学合理地做出规划,基础性设施建设也由政府来规划和引导,同时政府要为城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市场和政府在调控整个城镇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镇化发展要均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并重。城镇化道路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避免英、法、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各种危害,坚持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土地资源少、耕地更少、人口众多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走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使城市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协调。同时 , 由于人口众多这一特殊国情 , 就必须要把城镇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作为推进城镇化所涉及的所有关系的首要关系,没有耕地、没有粮食,城镇化很难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指导思想和战略层面上充分认识正确处理

城镇化与农业发展关系的重要性,真正把农业放在城镇化推进工作的首位。这也正是国外城镇化典型模式共同的有益经验与启示。

城镇化的不同模式和形态,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模式离不开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特殊背景。这一特殊背景决定了城镇化的基本模式。所以,要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基本位臵,即中国的现实位臵仍是发展中国家、低城市水平 , 城镇化处于刚刚进入加速增长阶段的前期。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背景远比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高潮时期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状态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对城市的拉动越来越强;另一方面,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城乡迁移、跨区流动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无与伦比;与此同时,全球化、信息化也在对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施加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市场得到了很大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的地域差异也不断扩大。由于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国外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的城市化理论(社会剩余产品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理论(推拉理论)都难以直接引进并加以应用。我们需要根据中国国情,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尤其是赋予中国城市化的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内涵,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城市化率的提高。

因此,针对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际,我国的城镇化模式也不会只是一种模式,

从总体上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吸收国际城市化模式的有益经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探究国外城镇化发展过程 , 目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按照中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导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机械照搬“一般规律”、盲目套用其他国家的经验,甚至强制推行某种模式,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应依据“五个统筹”系统地展开,并依赖现代城市规划的功能,针对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组稿:

中智科博(北京)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黄永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一体化融合模式探讨课题组副组长:周兴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z3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