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优秀教案 理趣

更新时间:2023-03-16 23: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 题:《理趣》

课 型:“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上课日期: 作 者: 单 位: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理趣》(2课时)

【课前预习】

1、诵读本单元的课文,揣摩体会文本的议论与说理之趣。

1

2、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邹忌讽齐王纳谏》、《唐且不辱使命》和《晏子使楚》三个小故事,感受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相关课程标准】 1、“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2、“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能就适当的话题做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5、“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1、通过语段诵读,揣摩体会本单元文章的议论与说理之趣,且有自己的心得。

2、通过口语交流,学习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通过整理写作,学习紧扣中心、条理清楚的地书面表达自己的意思和观点。 4、通过组织辩论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关注过程与细节,引领学生品悟“理趣”,感受合作与分享的快乐,体悟语文的魅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关注过程与细节,引领学生品悟“理趣”,感受合作与分享的快乐,体悟语文的魅力。

【评价任务】

1、能够富有情感的诵读文本,读出“理趣”。 2、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3、能够通过书面作文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4、能够相互合作,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参与辩论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一个“趣”字。)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显示屏上的“趣”字,你怎么理解呢?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归纳:学生提出趣味、品味、趣味、境界等,并能认可是积极健康的方面。

第二个问题是,你是一个有趣的人呢,还是一个无趣的人呢?(多媒体显示该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给学生一个认识、了解并呈现自己的机会。) 归纳:学生能较好的举例子,提到了苏轼和李白是有趣的人。

此处可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志向。

2

总结:(多媒体变换,展示“有趣之人”四个字。)大家说的都很好,能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谈自己的体会,趋向于认同“趣”字“乐趣、趣味、品味”甚至“境界”的层面,并决心做一个有趣的人。是啊,人生匆匆,的确应该发掘这个世界的真“趣”, 也应寻找积极健康的乐趣,丰满自己的旅程,做一个有趣之人。

其实,我们这一册语文课本也是“趣”字相连啊,六个单元的“表达·交流”从第一单元到第六个单元,分别是“意趣”、“机趣”、“志趣”、“情趣”、“知趣”和“理趣” (多媒体依次展示“意趣”、“机趣”、“志趣”、“情趣”、“知趣”和“理趣”) 。 今天我们就来品味“理趣”——说理之趣,进一步体会第六单元议论说理文章的独特魅力。

二、诵读文本,读出“理趣”(多媒体显示):推进目标一

1、学生讨论——课本节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唐且不辱使命》和《晏子使楚》的三个段落,有何“理趣”?

为了大家更好的体会说理的特色,我们首先复习一下常用的论证说理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

②道理论证:用自己从生活中悟出来的哲理或导师、先贤的正确论述,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⑤归纳论证: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

⑦类比论证: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运用了比喻、类比论证,形象生动,以小见大,从容睿智; 《唐且不辱使命》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构设排比,慷慨激昂,坚定果敢; 《晏子使楚》主要运用了比喻、类比论证,机智幽默,绵里藏针。

2、群策群力——如何用诵读去表现这种“理趣”?

(强化阅读,引导学生相互商榷,大胆尝试,以读悟“趣”。) 三、组织语言,说出“理趣”(多媒体显示):推进目标二

1、三个语段,三位智者,三种“理趣”,请自主思考,你最喜欢哪一个? 友情提示:喜欢谁是你的自由,但是请你给我们一个理由!(多媒体显示)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分享你最喜欢的“理趣”,“征服”你的小组成员,然后以组为单位,展示自己小组最喜欢的“理趣”,努力说服全班同学认可你的观点!

(鼓励学生在组内展开合作,分享自己的认知,并以组为单位适度竞争。) 四、整理思路,写出“理趣” (多媒体显示):推进目标三

3

1、“理趣”的渊源:阅读《庄子·秋水》,思考其中的道理与趣味。 ①让学生理解并讲述这个小故事; ②思考这个小故事中的论辩之趣。

2、大家思考深刻,读得很好,说的很棒,那么,下面的环节,就请大家结合本单元的文章内容,自主消化思考总结对于“理趣”的认知,写成一篇短文,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要求:200字左右,独立完成,观点明确,条理清楚,富有“理趣”。(多媒体显示) 3、才华展示:请写完的同学勇敢的推荐自己的文章念给大家听听。(课上没能完成的同学,可以在课下完成。)

友情提示:只有一次机会!(多媒体显示) 五、小结课堂,布置作业(多媒体显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领略了说理之趣,于听说读写中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丽与魅力。正如编者所希望呢那样——期望我们一起体会语言的乐趣、生活的乐趣、人生的乐趣!下一节课呢,我们就来一场辩论会,在真实的说理交锋中寻找语言的乐趣!

辩题:“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多媒体显示)。

要求:准确理解辩题;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能选取典型、生动而有趣的事例;辩论灵活,反驳有力,且尊重对手。

课下准备:

1、课代表带领各组组长整体策划,全班同学共同参与;邀请五位老师做辩论评委;设计并熟悉辩论流程;课代表担任主持人并组织辩论赛。

2、全班分为“正方”和“反方”两个大组进行辩论,各自推选四名同学参赛,赛后评选出获胜方,并选出一位“最佳辩手”。

第二课时

本节课由课代表作担任主持人组织辩论会:推进目标四

一、介绍评委老师及参赛选手

二、介绍辩论流程

流程设计:

1、由双方四名参赛选手依次演讲,阐述己方观点,每人限二分钟; 2、双方自由辩论,允许相互质疑与辩驳,每一组的时间限8分钟; 3、双方未参赛的同学可以做补充发言,每组限二人,每人限二分钟; 4、由评委老师进行评判,选出获胜方,推选一名“最佳辩手”; 三、出示辩题及要求

4

辩题:“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要求:准确理解辩题;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能选取典型、生动而有趣的事例;辩论灵活,反驳有力,且尊重对手。

四、辩论会过程

①由正方的四位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 ②由反方的四位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 ③正反双方展开相互辩论;

④由反方推荐二位同学(未参赛的学生)做补充发言; ⑤由正方推荐二位同学(未参赛的学生)做补充发言; ⑥由评委老师点评,并选出获胜方及“最佳辩手”。

【备注】在上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细节与表现,科学引导,全程积极渗透推进目标五。

【教学反思】

“趣”——在美学上泛指人们的审美理想及审美情趣,包括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趣尚、趣味以及对艺术美的认识、理解、要求等。

作为编者的孙绍振老师,在八年级下册的“表达·交流”综合实践课程安排中,从第一单元到第六个单元,分别命名为“意趣”、“机趣”、“志趣”、“情趣”、“知趣”和“理趣”。正是全书一“趣”贯之,可谓用心良苦,也可谓妙“趣”横生,而我们的落脚点也应是这个“趣”字!

那么,这节课也是基于这种考虑,设计了听说读写的环节,让学生自由表达,体会语文之趣,也意欲通过设计一个小型的辩论会,让学生亲身的去感受,在实践中成长,体验合作与分享的乐趣,当然更要体验说理之趣!虽然学生的辩论表现并不是很好,但是学生表现出来的热情却是四溢的。

说到这里,我想继续的话题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答案肯定很多,猜想一二——或许孙绍振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答案:有趣。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有趣吗?毫无疑问的是:应该有趣。

那么,如何才能有趣?——很难回答的一个严肃的而又必须找到答案的问题,这也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必须深刻思考的话题。我的想法是——“表达·交流”课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不须畏惧,而是要敢于尝试,让自己和学生一起天马行空一次,不要有那么多的压力与束缚。 我们的语文课,深深扎根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之上,从来不会缺少“趣”,而是缺少有“趣”的人,或者说缺少觅“趣”的人,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做一名“趣”的寻找者,和孩子们一起觅语文之“趣”,觅生活之“趣”,觅人生之“趣”??或许这也是孙绍振老师所期望的,——因此,我猜,孙绍振老师也应是一位非常有“趣”的长者。 人生很难活得伟大,但可以活得“有趣”。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yy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