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发输变电电气工程师考试知识点总结十二章(全)

更新时间:2024-06-30 09:35:01 阅读量:1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输电线路

易 错 考 点 1、地线支架机械强度设计,冰厚是否较导线增加5mm? 2、计算导线张力时,四舍五入不良错误。 ★ 3、导线耐雷水平手册和规范计算结果不同 ★ 4、导线直径是否用为半径 ★ 5、关键词大跨越是否考虑表10的规定 6、耐雷水平计算是否考虑山区与平原的区别

(一)导线单位载荷及比载

考虑否 □ □ □ □ □ □ 《线路手册》P179表3-2-3,电线风压不均匀系数?和电线体型系数?sc见P174表3-1-14和P175表3-1-15。 (二)导线应力弧垂计算

注:用综合比载。最大弧垂不等于最低点弧垂。 (三)代表档距计算、临界档距计算 1、代表档距:《线路手册》P182式3-3-4,考虑悬挂点高差见式3-3-5。 2、临界档距:《线路手册》P186~187式3-3-19及3-3-20。 (四)水平、垂直档距计算

《线路手册》P183~184式3-3-9等。 注:悬挂点高差正负规定 (五)架线观测档弧垂计算《线路手册》P210 (六)塔头间隙尺寸

1、悬垂子串摇摆角?(或称悬垂子串风偏角)计算:《线路手册》P103 注:分裂导线要乘分裂数,因为绝缘子自重无法忽略。 2、导线风偏角?的计算

注:个人认为,用以上2个比载算出来的只是最大风偏角,如题目问实际情况下的风偏角,要用给定风速下的比载。

(七)一般档距的档距中央,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

查GB50545-2010式7.0.15S?0.012L?1,式中L——档距(m) 档距较大时,中央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还要符合DL/T620表10。

表10 防止反击要求的大跨越档导线与避雷线间的距离 系统标称电压(kV) 35 66 110 220 330 500 距离(m) 3.0 6.0 7.5 11.0 15.0 17.5 (八)导线的线间距离(水平、垂直、等效水平线间的距离) (九)大档距导线与避雷线间距离的确定:

90I?(1?0.2)查DL/T620-1997附录C,C13式(C26):S2=≈0.1 I

700

1

《手册》P119如按上述两式选定的导线与地线间距离过大,致使大跨越杆塔在结构上发生困难或在经济上很不合理时,可考虑用几根横连线在档中将两根地

?线连接起来。此时,导线与避雷线之间的距离可以减小到下列数值S1?0.06I

(2-6-64)

(十)线路过电压相关计算:

1、雷电流幅值的概率:DL/T620-1997附录C式C1 2、Td=40地区每100km每年的雷击次数:

3、电晕对雷电波波形的影响:DL/T620-1997附录C式C12

4、雷击有避雷线路杆塔顶部时耐雷水平的确定:DL/T620-1997附录C, 5、绕击率的确定:DL/T620-1997附录C式C8。 :注意区别山区还是平原。 6、建弧率的确定:DL/T620-1997附录C第C9条

7、有避雷线线路的雷击跳闸率的确定:DL/T620-1997附录C。 【计算步骤】

1)计算NL,由式C11 NL?0.07?40?100(b?4h)?10?3?0.28(b?4h),

如不是40天,如25天,则NL?0.07?25?100(b?4h)?10?3; 2)计算建弧率?,由式C20知??(4.5E0.75?14)?10?2;

3)确定击杆率g,由表C4可查得; 注:注意区别山区还是平原。

?I1/884)计算雷击杆塔顶部时概率P1,由式C1知P,I1由式C17知 1?10I1?(1?k)?Ri?(u50%haLh?k)?t?(1?k0)cht2.6hc2.6hg

式中,ha——横担对地高度,m; ht——杆塔高度,m;

hg——避雷线对地平均高度,m; hc——导线对地平均高度,m。

5)计算绕击率P?,由式C18或式C19确定

平原线路:P??10(?ht/86?3.9)?(?;山区线路P??10ht/86?3.35)

6)计算雷绕击导线时概率P2,由式C1知P2?10?I2/88,其中I2由式C23

确定,I2?u50% 1007) 计算跳闸率,由式C24 N?NL?(gP1?P?P2)

(十一)线路的电气参数计算

2

1、分裂导线芯等价半径(自几何均距)有效半径、半径: 《线路手册》P16第2-1节 式(2-1-7)(2-1-8)(2-1-9) 2、常用导线有效半径re:《线路手册》P16第2-1节 表2-1-1 注:re用表2-1-1,没说是什么导线,才用式2-1-4(指单根圆柱体)。 3、单回线路相导线的几何均距dm:《线路手册》P16第2-1节 式(2-1-3):

dm?3dabdbcdcadm?1.26dab注:是开3次方,不是开平方。 4、送电线路的波阻抗和自然功率:《线路手册》P24第2-1节

(十二)导线的电晕临界电场强度Em

《线路手册》P30第2-2节式(2-1-1)及(2-1-2)注:用半径,非直径★

(十三)满足无线电干扰(RI)限值要求的导线表面最大电场强度

P41式(2-3-22)E?21?10lgd(kV/cm)d—单根导线直径,cm

(十四)导线状态方程式: P182第3-3节 三(一)

(十五)导线不平衡张力及角度合力计算:P327~328第6-2节 四 (十六)导线最大悬垂角计算

注:选择绝缘子时,悬垂串按综合荷载考虑,耐张串按最大张力考虑。悬挂点张力为最低点的大约1.1倍。耐张段内的某直线塔是用的悬垂串。根据11年真题,换算时按2.5÷2.25=1.11而与1.1不同 ★

(十七)线路电气参数索引

1.正序、负序、零序阻抗(P16) 表 零序阻抗计算(《线路手册》) 零序阻抗 计算公式 备 注 式2-1-11 单 回 路 无 地 线 Z0?(R?0.15)?j0.536lgD3Redm3D?660?/f, Re——相导线半径,分裂导线为等价半径,m。 3

Z0(g)?3Rg?0.15?j0.435lg单 地 线 2Z0(1)?Z0?Z0(ag)/Z0(g) Dre(g) 式2-1-13 式2-1-14 式2-1-12 Z0(ag)?0.15?j0.435lgD dagdbgdcgZ0(gh)?1.5Rg?0.15?j0.435lg双 地 线 D re(g)dgh式2-1-16 式2-1-17 式2-1-15 Z0(agh)?0.15?j0.435lg6D dagdbgdcgdahdbhdch2Z0(2)?Z0?Z0(agh)/Z0(gh) Z0?(R?0.15)?j0.536lgD3Redm 3 式2-1-11 式2-1-20 19无 地 线 Z0(ⅠⅡ)?0.15?j0.435lgDdm(ⅠⅡ)dm(ⅠⅡ)?(daa?dab?dac?dba?dbb?dbc?dca?dcb?dcc?) 每一回路零序阻抗:Z0?Z0?Z0(ⅠⅡ) ?型号同双回路零序阻抗:Z0?0.5(Z0?Z0(ⅠⅡ)) ?式2-1-21 式2-1-18 式2-1-19 式2-1-23 式2-1-13 式2-1-22 双 回 路 单 地 线 ?(ag)?0.15?j0.435lgZ06D dagdbgdcgda?gdb?gdc?gZ0(g)?3Rg?0.15?j0.435lgDre(g) ?(1)?Z0??Z0?2Z0(ag)/Z0(g) ?(agh)?0.15?j0.435lgZ0双 地 线 2?(2)?Z0??Z0?(Z0agh)/Z0(gh) 6D dagdbgdcgdahdbhdchD re(g)dgh式2-1-25 式2-1-16 式2-1-24 Z0(gh)?1.5Rg?0.15?j0.435lg 4

2.正序、负序、零序电容及电纳;(P20) 表 正序(负序)电容及电纳 类 型 单 回 计 算 公 式 ?6备 注 式2-1-31 dm C?0.02413?10?lg电容 1Rm路 电纳 bc1??C1 双 回 路 电纳 bc1??C1 表 零序电容及零序电纳 无 地 线 单 回 路 单 地 线 双 地 线 对称 双 回 路 无 地 线 单地线 (太复杂不可能考) 双地线 (太复杂不可能考) 3.波阻抗和自然功率;(P24)

4.导线表面电场强度(导线电晕)(P24)

5

?6电容 C1?0.02413?10?lg[式2-1-32 2HmdD?d?????] RmDd?D??式2-1-33 计算公式 备注 C0?0.008043?10?6?lgb0??C0 Di3Rmdm2 式2-1-34 C0?0.008043?10?6?[lgDi3Rmdm2?(lgDiagdmag)2/lg2Hgrg]式2-1-36 C0?0.008043?10?6?[lgDi3Rmdm2?lgDM(ⅠⅡ)dM(ⅠⅡ)] 式2-1-37 C0?0.008043?10?[lg?6Di32(lg2Diaghdmagh)2Dghdgh] 式2-1-11 式2-1-20 式2-1-39 式2-1-40 Rmdm?lg2Hghrg?lg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yu3.html

《注册发输变电电气工程师考试知识点总结十二章(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