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完整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10 03: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理实验指导手册

高湘萍 李慧渊 邢乃愈

朱丹 王克芹 朱锡余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二零零五年四月

目录

如何撰写实验报告???????????????????????????? 3 实验1 最小变化法测响度的绝对阈限?????????????????? 14 实验2 最小变化法测明度的差别阈限????????????????????16 实验3 恒定刺激法测手臂两点阈???????????????????? 19 实验4 恒定刺激法测重量差别阈限???????????????????? 22 实验5 平均差误法测长度的差别阈限????????????????????26 实验6 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28 实验7 信号检测论——评价法 ????????????????????32 实验8 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35 实验9 简单、选择与辨别反应时 ????????????????????40 实验10 表象的心理旋转 ????????????????????45 实验11 不同材料的学习迁移?????????????????????? 47 实验12 交叉迁移????????????????????????? 49 实验13 短时记忆的编码——减法反应时?????????????????? 52 实验14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54 实验15 Stroop效应???????????????????? ?? 56 实验16 长时记忆???????????????????? 57 实验17 空间位置和数字记忆广度?????????????????? 59 实验18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62 实验19 动觉后效???????????????????? 65 实验20 单双眼的视深度知觉???????????????????? 67 实验21 时间知觉的训练???????????????????? 69 实验22 时间知觉与感觉道???????????????????? 72 实验23 时间知觉与Zeigarnik 效应???????????????????? 75 实验24 正反比率与概念形成???????????????????? 78 实验25 空间概念形成???????????????????? 80 实验26 学习曲线???????????????????? 83 实验27 划消实验与任务难度???????????????????? 85 实验28 棒框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 88 实验29 情绪与皮肤电???????????????????? 91 实验30 水平——垂直错觉???????????????????? 94

如何撰写实验报告

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导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

标题要把研究问题最重要的特点用最简单的词句说清楚。有时字数太少了不容易看懂,可以在正标题外再加一副标题。如果是因素性实验,最好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标题一般在20字以内。

作者的姓名应包括对实验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并以贡献的大小排列顺序。作者所在单位应写明单位的正式名称和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摘要是关于实验报告的总结,应对研究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和结论作一简短的叙述。应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被试的特点,实验设计,所用实验仪器和主要的发现,以及统计考验的显著水平。不必要的细节应尽量从略。因为摘要是放在文章最前面的,所以它提供的信息应使读者了解本研究的最主要方面,以便决定是否继续阅读该实验报告。一般字数不超过200字。

关键词包括本实验中所用的重要概念和仪器,所要测量的心理量等术语,以方便读者检索。一般为3~5个。

导言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所研究的领域,回顾和本研究最有关系的前人研究的成果,过去研究中的矛盾、遗漏以及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拟检验的假设和预期的成果。

方法主要包括被试、仪器、材料和程序。(1)被试的性别、年龄、职业、教育水平、数目,以及被试如何取样,如何分派到各处理组,是否给予报酬等。如用动物被试,则需要说明动物的种属、品系和如何饲养的,以前是否做过实验,做过什么实验等。(2)实验仪器及材料,如系实验室中常用的标准仪器,需要说明生产的厂家、型号;如为定制的仪器,则需仔细说明其物理性能,刺激如何呈现,反应如何记录,最好能附有仪器照片或示意图。此外实验室的物质条件也要详细说明。实验所用的材料也要一一列出,并注明其来源,如使用的量表或问卷是自编、翻译还是修订的,等等。(3)程序包括做实验的步骤、自变量的确定和如何变化,因变量的指标和如何测量,以及这两种变量的操作定义。所用的是什么实验设计,各种处理的条件,额外变量如何控制,指示语和给指示语的方式,实验次数,各次实验之间的时间间隔,作业的标准,数据的收集等。总之,写程序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方面可使读者判断根据所说的程序和实验结果能否得出作者的结论;另一方面可使读者按原来程序重做这个实验来检验其结果的可靠性。

结果要如实地以描述和数量的形式把主要实验结果呈现出来。但结果只要陈述事实,不要解释实验结果,更不要夹叙夹议,以免使读者分不清哪些是实验结果,哪些是作者的意见。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可放在“讨论”一节中再说。实验的原始记录不要放在结果中,如有必要可放在文章的附录中。实验结果必须将原始材料整理后用图或表格呈现出来。画出图表为的是让读者一目了然,表格要分类列出,切忌把所有的结果都填在一张大表中,让读者从表中寻找所要查看的数据,各处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要列出来。统计考验的结果,如用t考验在文章中可写成“实验组的作业明显地高于控制组的作业,(t28)=6.80;P<0.01,单侧考验。”“如用F考验,可写作F(2,80)=12.60;P<0.01。”

讨论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说明结果支持还是不支持要检验的假设。可将结果与前人有关的结果进行比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今后如何改进的地方,从实验中得到什么启发,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什么新的问题等。

结论要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客观地说明本实验证实或否定了什么问题。用简洁、概括、

客观、准确的语句反映整个实验的结果。一般是以条文的形式列出,让读者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应把文章中引用过的文献都列出来。每篇文献应与文章中引用的地方相对应。 对应的方法可以按文章中引用的顺序,用[1]、[2]、??等数字注明,文献也用[1]、[2]、??数字排列顺序。如果在文章后面又引用前面已引用过的文献,原来用[2]注明,后面还可用[2]注明。另一种对应的方式就是在文章引用文献的地方后面,在括号内注明作者的姓名和出版年代等。这样,参考文献就要按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或者笔划顺序排列。如果同一作者在同一年代发表的不同文章都被引用,则可在年代处加下标a,b?。在文献中也必须要注明相应的下标。

初学者在写实验报告时,常常会感到这些要求很概括,自己不知道如何下笔,所以本书特意在这一小节的后面附了一篇范文供初学者参考(附录一),此外初学者还可以多去参阅已发表的科研论文,学习和揣摸别人是如何写科研实验报告的,然后自己多加练习,逐渐把实验报告写得清楚、确切、并重点突出。

经过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的练习后,请学生对以下两份初学者的实验报告(附录二)给与评价,针对每个部分作一个评价,写一份评价报告。

附录一:实验报告范例

品德语词的内隐记忆发展研究初探

高湘萍 徐媛 李冰

(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上海,200234) 摘 要

实验采用内隐记忆加工分离(再认型)程序设计,考察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年龄组被试对道德词、不道德词、中性词三类语词的内隐与外显记忆成绩,结果发现:对不道德的记忆具有更强的内隐性特征;中学生确实处于道德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或者转折阶段;道德认知的内隐研究应成为道德心理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道德认知 内隐特征 发展阶段 1 前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S.Freud 在构筑精神分析理论体系时设想,人类的生物性本能由于公开、直接的宣泄违背社会道德伦理准则,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被强制地排斥于意识以外,受以道德卫士自居的“超我”的监视和压制[1] 。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前提,我们可以设置本我和超我构成了人类道德体系的两极,本我和超我的冲突造成了人类社会行为的复杂表现。Freud的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深层动机提供了视角。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证明手段和可靠的实验证据,长久以来,精神分析没能摆脱主流心理学家的质疑和排斥[2]。

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研究是在J.Piaget的开创性工作基础上形成的。品德心理研究者通常认为,道德认识是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只有在恰当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道德判断推理的引导下,道德情感才能被导向合乎道德的方向,才会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因此,对道德认识的研究成为品德心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关于道德认识、令心理学家和德育工作者始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成人和外界的道德规范经由怎样的过程及如何转变为儿童内在的、自发的道德准则。20世纪20年代末,Piaget首先用对偶故事研究了儿童对规则、行为责任、公正、惩罚等问题的看法,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历程[4]。50年代,L.Kohlberg设计了道德两难故事,用以推测青少年道德思维的内在结构[5]。80年代起,我国心理学家也对儿童的行为责任判断、公正观念、惩罚观念的发展进行了大样本检验,取得了大量研究成

果[6]。从研究方法角度看,这些研究都继承了Piaget构筑的理论框架体系。由于受研究方法的局限,虽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发现了大量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发展不同步的现象,却难以通过实证途径揭示道德观念内化过程中发生的深层冲突。

20世纪70年代,E.K.Warrington和L.Weiskrantz用间接测量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遗忘症患者的记忆能力,拉开了实验研究无意识记忆现象的序幕[7]。短短30年,心理学家不仅出示了大量证据证明在我们的注意焦点以外的确还存在一种难以直接知觉的记忆能力,而且随着研究方法本身的进步,研究课题迅速拓展到无意识认知活动的广泛领域[8][9],使我们以实验手段揭示人类行为的深层动机成为可能。

本研究尝试用过程分离再认测验的实验程序[10],比较不同年龄被试在识记与品德有关语词时意识记忆容量和无意识记忆容量的差异,初步验证道德观念在意识认知领域与无意识认知领域的差异,并把实验结果与传统品德心理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2 方法 2.1 被试

三个年龄段被试共132个人参加了实验,小学组(9-10岁)61人,随机分成预备实验组20人,包含测验组21人,排除测验组20人。中学组(12-13岁)39人,其中包含测验组19人,排除测验组20人。大学组(19-20岁)52人,其中包含测验组23人,排除测验组29人。实验后被试获得一份纪念品或报酬。 2.2 实验设计

实验为3×3×2三因素混合设计。三个因素分别是:(1)年龄组变量,分小学组、中学组、大学组3个水平;(2)刺激材料,分合乎道德语词(以下简称好词)、不合乎道德语词(以下简称坏词)、无关道德语词(以下简称中性词)3个水平;(3)测验类型,分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2类。其中年龄组、测验类型为组间变量,刺激材料为组内变量。 2.3 材料

实验采用103个汉语语词刺激。好词33个(如关心、友爱),坏词30个(如流氓、欺骗),选自《德育知识词典》(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60)。中性词40个(如节目、绿叶),选自《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刷馆,1966)。其中,好词用作词单1刺激、词单2刺激、干扰词的分别是12、12、9个。坏词用作词单1刺激、词单2刺激、干扰词的分别是15、15、10个。

学习阶段先后呈现词单1和词单2的2个刺激。2组词单都由一定数量的3类刺激语词随机排列构成。测验刺激包含了所有103个刺激语词。 2.4 实验程序 2.4.1 预备实验

把挑选出来的刺激语词请小学组被试辨认并造句,剔除被试不认识或不能了解确切含义的语词,选定好词33个、坏词30个、中性词40个作为实验刺激。参加预备实验的被试不再参加正式实验。

2.4.2 正式实验

实验分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进行。学习阶段利用幻灯机先后呈现词单1、词单2的语词,每个语词的呈现位置为幻灯片中央,呈现时间为3秒,间隔时间为1秒,要求被试记住所有呈现的刺激语词。刺激呈现结束后,被试进行5分钟的算术作业。接着进行纸笔测验。包含组被试的任务是在测验纸上把前面看到过的词单1、词单2中的所有语词勾出来,排除组被试的任务是再认测验纸上呈现的语词,回忆分辨它们曾在学习阶段的哪个词单上出现,在测验纸上只把先前看到过的可以确认是在词单2中呈现的语词勾出来,忽略那些曾在词单1出现的语词。 3结果

以击中率减去虚报率得到的校正击中概率作为统计数据。对于排除测验,如校正击中率概率为负值(共有12个数据,绝对值都接近零),则校正为零。表1为3个年龄段被试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的平均校正击中概率。

表1 被试对词单1刺激的平均校正击中概率 小学组 中学组 大学组

好词 坏词 中性词 好词 坏词 中性词 好词 坏词 中性词

包含测验 0.7 0.68 0.6 9 0.65 0.51 0.71 0.69 0.60 0.73 排除测验 0.29 0.32 0.21 0.32 0.5 0.26 0.16 0.24 0.17 3.1 包含测验结果

方差检验显示年龄组效应显著,F(2,66)=0.94,p<0.05.其中3个年龄组被试对好词和中性词再认的击中概率都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他们的语词再认能力相当,可以直接比较。但是,中学组被试对坏词的再认击中概率都明显低于大学组和小学组,t中学组-小学组(38)=2.66,p<0.05;t中学组-大学组(46)=3.17,,p<0.05。刺激材料的主效应显著,F(2,132)=9.29,p<0.05。其中中小学组被试3类语词刺激的再认没有明显差异,中学组和大学组被试都对坏词的再认成绩明显低于好词和中性词,中学组t坏词-好词(19)=2.84,p<0.05;t坏词-中性词(19)=4.35,p<0.05;大学组t坏词-好词(29)=3.17,p<0.05;t坏词-中性词(29)=4.75,p<0.05,好词和中性词的再认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分组和刺激材料的相互作用显著,F(4,132)=5.84,p<0.05,说明吧不同的刺激材料对不同年龄组被试有不同的影响。

3.2 排除测验结果

方差检验显示年龄组效应显著,F(2,60)=7.38, p<0.01.其中。3个年龄组被试对中性词的再认击中概率没有明显差异。对坏词的再认击中概率中学组最高,其次是小学组,大学组最低t中学-小学组(38)=4.37,p<0.05,t小学-大学组(41)=2.91,p<0.05。说明中学组被试不易辨认已经呈现过的坏词,这一结果与包含测验是相同的。对好词的再认排除结果是,大学组最易辨认并加以排除,小学组和中学组其次,且彼此差异不明显,t大学-中学组(41)=3.70,p<0.05。刺激材料的主效应明显,F(2,120)=7.06,p<0.01。小学组被试再认品德语词刺激加以排除的能力明显比中性词差,t坏词-t好词(20)=0.63,p=0.53,t坏词-中性词(20)=2.47,p<0.05。中学组和大学组都是对坏词的排除概率明显小于好词和中性词,t坏词-t好词(20)>2.57,p<0.05,,t好词-t中性词(20)<0.6,p>0.05,说明不论哪个年龄组的被试辨认呈现过的坏词并加以排除都是相对困难的。分组和刺激材料的相互作用显著,F(4,120)=0.13,p<0.05,说明不同年龄组被试排除不同性质词单1刺激词语能力不相同

3.3 PDP参数

表2 被试对各类刺激的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参数 小学组 中学组 大学组

好词 坏词 中性词 好词 坏词 中性词 好词 坏词 中性词

pe 0.41 0.36 0.48 0.33 0.01 0.45 0.53 0.36 0.56

pu 0.39 0.50 0.40 0.48 0.51 0.47 0.34 0.38 0.39

分别计算3个年龄组被试识记3类不同语词刺激的内隐和外显参数,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无论小学组、中学组、大学组的被试,对坏词的无意识提取贡献均大于有意识提取能力,尤其突出的是中学组,对坏词的无意识提取贡远远要超过有意识提取参数;大于意识提取参数,大学组则相反。意识提取参数大学组最高,中学组最低,无意识提取参数则是中学组最高,大学组和小学组较接近。

4讨论 4.1

关于品德词语记忆的内隐性,freud设想,本我中蕴含的攻击性、性冲动,由于不为社会道德规范允许,不能公开表现,深潜 无意识中。道德的代言人超我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内化形成的。但是超我同样具有非理性特征,所以跨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我们认为,如果无意识记忆内容的来源主要是于通行的道德规范冲突的,那么它的的范围不局限freud所设想的性和攻击性,而应该是包括所有和社会价值观念冲突的观念、欲望因此本实验结果是好词的外显记忆优于坏词,坏词的内隐记忆成绩优于好词,且这种趋势应随着年龄增长趋于显著。即是坏词由于与社会道德观念相悖,应较好词更有更强的内隐性。实验结果证明了被试地坏词的无意识提取贡献都要大于意识提取,但未能证明某种于年龄增长一致的稳定发展趋势。

4.2

关于道德认识发展的年龄阶段 传统的道德认识研究以道德两难故事或者道德情景故事为材料,通过分析儿童对故事涉及的道德问题的言语反应,探索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借助这种研究方法揭示的道德认知发展年龄阶段带有明显的依附于儿童对抽象概念和关系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痕迹。但是,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道德认识能力并不等同于抽象认知能力;或者说它只是其间的一个影响因素。道德发展是处在生物、认知、情感、社会相互作用的更为广阔的发展背景中的。伴随儿童进入青春期期,个体同时也开始了与童年和家庭脱离的痛苦过程,这种心理疏远常导致不公正但却是自我解放地拒接接受父母和他们的某些价值观。使个体朝着重新整合的自我方向发展。可以设想,儿童在这一发展时期的道德行为反应将比任何其他发展阶段呈现更丰富的多样性。实验结果发现,中学组12-13岁儿童对坏词的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存在较其他年龄阶段明显的差异,和上述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揭示进入青春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

4.3

关于道德内隐性的研究 社会认知的内隐性研究室内隐性记忆研究方法向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扩展的结果。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内隐特征的实验研究可以看作是把内隐认知研究引到了品德心理研究的最初尝试。其后一系列研究无不说明社会认知(包括攻击性)具有深厚的内隐特征,可能是造成人类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的深层心理原因。因此,开展道德认识的内隐实验研究将有助于揭示道德观念内化过程中的深层冲突,为外显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发展的不同步现象提供新的解释视角。

5结论

(1) 对坏词的记忆更具有内隐特征

(2) 中学生可能出于道德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或者转折阶段 (3) 道德认知的内隐研究应成为道德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6参考文献

1 舒尔茨著 杨立能译。现代心理学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342—343 2 舒尔茨著 杨立能译。现代心理学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353—355 3李伯黍,燕国材 教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版社,2001:12 4皮亚杰著,傅统先,陆有铎译,儿童的道德判断 山东教育出版社,1964

5 格莱茵著,计文莹等译。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1963:158-168 6 李伯黍1品德心理研究. 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86 7 warrington,E.K, Weiskrantz,L..The effect of priorlearing on subsequent retention on Amnesic Patients .Neuropsychologia,1974;12:4186428

8 杨志良等 内隐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1996 9 杨志良等 社会认知识具有更强的内隐性 心理学报,1996

10 Jacoby,L.L A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work:separating automatic from intentional uses of memory.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1,30,5132541

旁观者效应

一 摘要

在突发事件中,旁观者越多,人们心里的一种想法就会越强烈:有人会去帮他,我就不去了。实验用来测试旁观者效应的存在。通过不同人数的三组被试对帮助行为id反应时和采取行动的人数的比例,来揭示目击者人数和帮助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假设:突发事件时目击者越多,旁观者效应越严重。

二导言

1964年的一天,凯蒂.热那亚下班返回公寓,途中找到一个男人的恶意袭击。那男人刺了她数刀,她大喊救命。直到最后有人报警,两分钟后警察赶到但凯蒂死去了。袭击过程持续了35分钟,公寓周围共有38人目睹这一过程,最后只有一个人报警。

心理学中的一个领域,行为科学家称之为亲社会行为现象——产生积极社会后果的行为。

旁观者干预——在突发事件中对处于困境的人采取帮助的行为。 本实验研究与亲社会行为相反的行为称之为未干预行为。

达利和拉特提出:正是由于旁观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降低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他们把这称为是旁观者效应。:在突发事件中,旁观者越多,人们心里的一种想法就越强烈,有人会去帮他,我就不需要去了。实验通过不同人数的三组被试对帮组行为的反应时和采取行动的人数比例,来揭示目击人数对帮助行为的干扰。

三方法(实验设计)

1被试-某中学学生两班90人

把被试分为三组:第一组一个被试进行实验(10人),第二组三个被试进行实验(30人);第三组5个被试进行实验(50人)

2材料

一段5分钟录音,被告知是一个要去参赛录音,被试给出意见。 3过程

主试给出指导语:这是一段要参赛的录音作品。请你听了后给我你的意见,过程中如

有什么问题可以报告主试。分别给三组被试放录音。第一组一个人进行,第二组三个人一起进行,第三组五个人一起进行。

前两分钟录音完全正常后两分钟录音逐渐出现回音,声音渐渐变空。主试等待被试报告

四结果

当被试相信由许多其他人在场时,向研究者报录音有问题的数百分比大大减少。 被试 报告人数 报告人数百分比 报告事件平均值 90% 60% 30% 2分30 3分26 4分53 第一组 9 第二组 18 第三组 15 五结论

所有提出声音质量有问题的人中间,时间拖延总量也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报告突发事件的总人数在各组间也有显著的变化。

被试行为结果的不同,与被试认为在场人数(目击者)的不同有关

六讨论

1为什么其他人的出现,人数的增多,会影响报告行为?

因为被试总是以为其他人会去报告,不仅责任分散而且不提供报告的内疚也分散了,如果突发事件只有你一个人在场,那么你不提供报告所要承担的后果要比其他人在场时要大得多。

2当报告行为换为帮助行为,怎么才会产生一个帮助行为呢? a 意识到突发事件正在发生 b做出判断,是否真需要帮助 c必须承担个人责任 d 知道采取什么行动、 e必须去做

3还有什么原因会影响被试做出反应的行为?

预测性焦虑:害怕嘲笑或是难堪,使自己看上去很蠢。

附注:

标题:把研究问题最重要的特点用简单的词句说清楚。 姓名:作者姓名和所在单位的正式名称

摘要:摘要是关于实验报告的总结,应对研究的目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和结论作简短的叙述。

关键词:包括本实验中所用的 重要概念和仪器;所有的测量的心理量等术语。

导言:主要目的是介绍所研究的领域,回顾和本研究有关系的前人研究,过去研究的矛盾遗漏和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阐明研究目的和实验假设和预期的成果。 方法:包括被试、仪器、材料和程序。

结果:如实描述和数量形式把实验结果呈现出来,但是只是呈现事实不要解释结果。

实验的原始记录不要放在结果中,如有必要可以放在文章的附录中。结果必须是将原始材料整理后用图或者表格呈现出来,画出图表是为了一目了然,表格要分类出来,切忌把所有的结果都填在一张大表中,让读者从表中寻求的数据,各处理的平均数标准差要给列出来。统计结果,如用t考验在文章中可以写出实验组的作业明显高于控制组的作业,t(28)=6.80:p<0.01,单侧检验:如用F考验,可以写成F(2,80)=12.60;p<0.01。

讨论: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说明结果支持还是不支持要检验的假设。可将结果和前人的结果进行比较,实验中出现问题和今后如何改进的地方,从实验中得到什么启发,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什么新的问题等

结论:要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客观说明本实验证实或者否定了什么问题。用简洁、概括、。客观、准确的语句反映整个实验的结果。一般是以条文的形式列出,让读者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应把文章中引用过的文献都列出来。每篇文献和文章引用的地方相对应。对应的方法可以按文章中引用的顺序【1】【2】??等数字表明,也可以用数字排序。如果文章后面又引用了前面引用过的文献,原来用【2】注明,后面还可以用【2】注明。

心理暗示的作用

摘要

被实验室运用自然实验法比较被试的作用。自然实验法是在自然情景中按照实验研究的目的,去控制某些条件和情景以观察被试者的暗示心理活动的方法。本实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由主试给许多被试同样的暗示,观察被试的反应。主试两名,一人先进入其他寝室,一个人随后进入,进入后和寝室同学讲话,但边讲话,做出寝室好像有怪味的表情。一名主试走后,另外一名主试观察同学的反应,统计实验结果,发现暗示的作用,第二部分实验为了证实暗示的积极作用,分别让两组同学朗诵诗歌。第一组在朗读前,告诉他们所读诗歌是著名诗人所著,对第二组,不告知任何信息。朗读后让被试默写发现暗示作用。第三部分是证实暗示的消极作用,由主试单独给予一个被试暗示,主试在早上就告诉被试他今天眼睛很肿不好看,观察被试反应。被试均不知自己在进行实验。 导言

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最简单、典型的条件反射。心理暗示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它是环境或人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在公交车上一个人打了哈欠,就会有很多人接着打哈欠。这就是所谓的巴纳姆效应。心理学家还做过这样的研究:让人伸出双手,掌心向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在他的左手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上漂,在他右手系了一块石块,向下坠。3分钟后,看到他双手间的差距越大,那么暗示性越强。还有一个实验,一个教授向学生展示一个不透明的玻璃瓶随后教授告诉大家瓶中有一种恶臭液体,请闻到恶臭的同学举手。实际上瓶里什么都没有。但是学生受到了暗示都信以为真了。 暗示分自暗示和他暗示两种。自暗示指自己接受某种观点,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是情绪意志发生改变。他暗示是指个人和他人交往中的 现象,别人对自己情绪和意志发生的作用。本实验在研究他暗示对被试的影响。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后做出的。我们称这个判断过程叫主见,一个自我较为发达健康的人,通常是很有主见很自我的。但是自我不是神不是时刻都是对的,

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给外来影响流出了空间。给别人施加暗示的机会,但是要暗示成功还需要一个必须条件受暗示者必须有针对外来暗示者的自卑。觉得自己不如他,自己应该接受他的判断和影响。其实就是用比自己强的人的思维代替自己的思维和判断。但是这样的自卑、自贬很少为受暗示者所觉察。通常都是发生在潜意识层面,本实验的预期是:受暗示者不自觉的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受暗示者会因为权威暗示而增强记忆。受暗示者会因为消极暗示产生消极情绪。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主试所给予的各种暗示,因变量为受暗示者所作出的反应:控制变量为实验条件,包括主试的威信、人际关系、被试的年龄、经验。 方法

被试:实验一:四个寝室的女大学生,各寝室4人

实验二:两名同学,每组4人,分别是两名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 实验三:一名女大学生 程序:1主试给予被试同一个暗示,观察被试的反应。主试两名,一人先进入其他寝室,另一人随后进入。之后和寝室同学谈话但是表现得是有怪味道的表情。之后另外一个实验者进入寝室观察寝室同学的反应。然后在调换主试观察结果。

2 分别让两组同学(两男两女一组)朗诵一篇诗歌。第一组在朗诵前,只是告诉他这

是著名诗人所著,第二组则不告知诗歌为谁所写,诵读后让同学默写,统计结果 3主试字早晨告诉被试他今天眼睛很肿不好看,观察被试的反应并记录结果 表一 第一次暗示后被试的反应 少数人认为有味道 多数人认为有味道 赞同 赞同 赞同 第一组 第二组 赞同 第三组 第四组

表二 第二次暗示后被试的反应 少数人认为有味道 多数人认为有味道 赞同 赞同 赞同 赞同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表三 积极暗示与记忆效率的关系 被暗示组 记忆效率 54.6% 未被暗示组 29.9% 表四消极暗示后被试的反应 被试的反常举止 7:30-12:00 照镜子数增加五次问主试两次眼睛消肿没有上课不太积极,自认为没睡好,所以精神不好 12:00-18:00 自认为眼睛消肿比上午精神好 18:00-23:00 早早睡觉以免睡眠不足,明天眼睛又肿 讨论

1 从表一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试在受到暗示后会有所反应,同意暗示者的观点。特别是当

主试有一定的威信时。 2 从表三可以看出,积极的暗示对记忆力的提高起到了一个增强的作用。积极的暗示有助

于增强记忆力。

3 从表四可以看出,消极的暗示对被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引起了被试的情绪低落。 结论

积极的暗示可以对人产生积极的作用,消极的暗示可以对人产生消极的作用,当暗示加强的时候,受暗示者往往会依据暗示做出判断。 参考文献

《社会心理学》孙文本著 商务版1946年

《基础心理学》杨志良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附注:

标题;言简意赅20字内

作者:姓名单位所在城市邮编

摘要:概括简洁,由于其放在文章的最前面所以它提供给读者很主要的信息,让读者决定了是否需要读这份报告。

关键词:为了方便检索一般不超过5个

导言:问题的提出:回顾前人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过去研究的矛盾、遗漏和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的价值、意义、目的:拟检验的假设和预期的结果。

方法:被试的性别、年龄、职业、教育水平、数目以及被试的分配方法是否给予报酬。实验仪器和材料,以及刺激时如何呈现反应是如何控制。实验室的物质条件也可以说明,此外所采用的问卷为量表、自编还是其他都需要一一说明。 程序:包括做实验的步骤、自变量的确定因变量的测定等,以及如何给这些变量下操作定义。所用的实验设计,额外变量的控制,指示语和给指示语的标志。实验的次数、每次试验间隔的时间,作业的标准等。总之程序第一要让读者明白研究得出 结果是可信的,二是要让他人能够重复实验。

结果:如实描述和数量形式把实验结果呈现出来,但是只是呈现事实不要解释结果。实验的原始记录不要放在结果中,如有必要可以放在文章的附录中。结果必须是将原始材料整理后用图或者表格呈现出来,画出图表是为了一目了然,表格要分类出来,切忌把所有的结果都填在一张大表中,让读者从表中寻求的数据,各处理的平均数标准差要给列出来。

讨论:对结果解释评价,说明结果支持还是不支持要检验的假设:可以把结果和前人比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今后如何改进。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新问题。 结论: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客观说明了本实验证实或者否定了什么?逐条列出结果和讨论中的重要部分。每一句话表明一个意思。是否支持假设,结果的显著情况。结果和讨论结合后得到的判断:简洁、概括、客观、准确。

实验1最小变化法测响度的绝对阈限

感觉是物理刺激作用于感官的结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于感官就会引起一定的反应。由于不同的刺激在不同的时间、作用在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因此物理刺激这个概念并不能很好的表明个体的心理感受。所以需要引入另外一个概念---阈限,以区分刺激和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阈限可以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类。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反应的那个刺激的大小。统计学上50%把刚刚能够引起被试积极反应那个刺激的值。

阈限的研究起于费西纳,他最初采用了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最小变化法也叫极限法和系列探查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在实验中,刺激按递增或者递减两个序列交替呈现,每个系列的刺激强度包括足够大的范围,能够确定从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瞬间转换点或是阈限位置;各个刺激系列刺激是由小到大或是由大到小的按阶梯式顺序变化的:刺激在阈限以上或者以下一段范围。每次试验要确定15-20个检查点,每个点的间距由实验仪器的可能以及所欲确定的感觉通道的 性质决定,检查点的距离越小,所测定的结果就越精确。

在最小变化法 的实验中,绝对阈限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确定。

在一系列中,被试报告有无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刺激系列的阈限,就是说在递增系列时用最后一个---和第一个+相应的刺激强度来除以2;或是将各个系列的阈限的求平均数;也可以分别求出递增和递减系列的平均数再求两系列的平均数:或将每个相邻的递减和递增系列的阈限为一组求平均,然后再求各组的平均数。

在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期望误差是指在递增系列中提前报告有和在递减系列中提前报告无的倾向产生的误差。误差随实验情境和被试不同而异,实验中的个体差异明显。

实验目的:通过测定纯音的响度绝对阈限学习如何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绝对阈限。 方法:

被试:每组两名被试,最好男女各一。 材料和仪器:听觉试验仪 程序:

1每组选出两名被试,主试呈现纯音让被试熟悉。 2确定呈现声音刺激的频率,如400HZ

3初步找出被试的阈限范围,在该点以下7-8分贝为最低点,以上7-8分贝为最高点。

分别在400hz和2000hz两个频率内操作,每个频率8个系列。

主试读指导语:这是一个听力实验,实验时请你把耳机带好,用右或者左耳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换耳朵。每次我喊预备,你就注意听如果你听到了刚才你听的嘟声,就马上报告,接着休息。若在我喊预备4、5秒后你还没有听到就向我报告,接着休息。等待我下一次叫预备。这样总共要做10多次,请你在每次反应时候标准尽量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只有当你听到的确是嘟声时候才报告。

主试给出一个弱刺激,从喊预备到开始之间要间隔2秒,每次记录被试的反应与表1-1中直到出现转折点。在操作中递增和递减系列每次开始的时间强度在连续两次中不要相同避免形成定势。

每次测定4个系列休息3分钟

4 5

6

7

8 9

换一个频率,重复上述操作 换一个被试,重复上述操作。

表1-1 8个系列测定的纯音响度绝对阈限值 音 高

400Hz 2KHz

结果:

1 分别计算2个频率的8个系列的平均阈限。

2以频率为横坐标,刺激为纵坐标,画两个被试对2个频率纯音的听觉阈限并加以比较。 3检验2000hz递增递减两种序列有无差异 思考题:

1用本实验结果说明被试是否有习惯或者期望误差,如果有,是如何影响响度绝对阈限测量的准确性?

2本实验结果说明被试是否有练习或者疲劳现象,如果有,是如何影响响度绝对阈限测定的准确性?

3用本实验的结果说明纯音的听觉阈限是由什么决定的?

实验2 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

简介

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指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别,其操作定义为:有50%次数能够被觉察出差别 的刺激强度的区别。

846年,韦伯指出凡是可以比较的事物时,我们并非认识两物减的真正差异,所感觉出的只是两物间的比例,差别阈限的大小与标准刺激的增量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增量比例是一个常数。1962年,费西纳采用公式⊿I\\I=k来表示,I是标准刺激,⊿I是刺激增量,。要引起一个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必须增到一定的量后才行,不同感觉道的韦伯

比率差异很大,同一个感觉通道不同的实验条件下韦伯比率也是不相同的。只有在条件相当且是中等刺激范围,韦伯比率才是一个常数。

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时候需要两类刺激,一个是固定不变的叫标准刺激,一个是可变的,叫变异刺激。被试比较标准刺激和变异刺激间的差异,做出大于、小于、等于反应,直到两个转折点都出现为止。在测定差别阈限的时候,被试要从变异刺激中找出一个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的刺激。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变异刺激时按递增还是递减变化,都有两个转折点。递增系列中式从感觉到变异刺激稍弱到感觉到两者相等。(从—到=)再从相等到感觉到两者相等(从+到=),再从相等到感觉都爱变异刺激比标准刺激稍弱(从=到--)。 每个系列的差别阈限上限(T+)和下限(T-)按以下规则定位,在递减系列中,第一次从+到非+的改变,这两点的中值为差别阈限的上限;从最后一次非---到---的改变,两点之间的中值为差别阈限的上限:从最后一次非---到—的改变,两点间的中值为下限。在递增系列中,第一次从---到非---的改变和从最后一次非+到+的改变,分别是上限和下限。上下限把比较刺激分为了三个部分,上部和下部都分别有+和—反应占优势,而中部不占优势,这个中部称为不肯定间距(IU)。不肯定间距的中点称为主观相等点(PSE),理论上PSE=标准刺激,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中间存在常误(CE)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为差别阈限(DL)的最好估计量,DL=IU\\2或者:上差别阈限=(T+)--标准刺激,下差别阈限=标准刺激-(T-)DL=(T-)-(T+)

2

测定差别阈限必须使用两个刺激,当这两个刺激同时呈现时,二者在空间位置上

就有差异。这种空间差异对测定结果的产生的影响就叫空间误差。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在测定时候可以使两个刺激在不同的位置上呈现的次数各为一半,当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相继呈现的,这就可能叫时间误差。另外iwile消除系统误差的影响,将递增或递减序列采用如下排序: 或是 四次一轮,这就是ABBA平衡差误法。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可以通过计算求出:分别求出递增和递减系列的阈限平均值,进行检验看差异是否显著,显著就说明存在误差,如果渐增的平均值大于渐减的就存在习惯误差,反之就是期望误差。

最小变化法的操作特点最有利于说明阈限的含义(感觉的转折点),它适用于测定

视、听、触等多种感觉道的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混色轮对明度的差别阈限的测定。 学习如何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比阈限。 方法

被试:每组两个

仪器:混色轮 透明直尺 (画有中线)一把,直径175mm的开口黑白色盘各两个,

其中一黑一白组成为固定黑、白2个180°色盘。

(1)以刺激为横坐标,以反应的百分数为纵坐标画图。 (2)将各数据点连线,成一折线。

(3)通过50%处画水平线交曲线于点,再从a点向下画垂线,交横坐标为一点,即为阈限。

S-z作图法:

(1) 由于测定两点阈总结果的肩形曲线和正态分布的积累曲线接近; (2) 可以将感觉到两点的百分数(p)转换为z值。

实验

4 恒定刺激法测重量差别阈限

简介:

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需要两类刺激:一个标准刺激和几个变异刺激。测定时,用随机的顺序让被试分别将每个变异刺激和标准刺激进行比较。比较的方式可以是同时呈现两个刺激同时比较:也可以是先后呈现两个刺激继时比较。同时比较时,因为两个刺激在空间的位置上的差异会出现空间误差。继时比较往往又会产生时间误差,即因呈现刺激 的时间先后不同所照成的感觉上的差异。例如,用一只手先后提两个重量,如果这两个重量是相等的,往往会感觉到后提的重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先前获得的感觉表象随时间的延长会逐渐消退,后来的感觉比较新鲜、清晰,而在感觉上比较两个刺激时,是用后获得的感觉和先获得的感觉表象做比较,把时间误差减小到最少;第二个方法是在安排呈现刺激的顺序时,使标准刺激在前和在后呈现的次数相等,这样就可以使产生的时间误差在平均值中抵消。

用恒定刺激法测差别阈限时,如测量差别阈限时,一般是要求被试做三种反应:第二个刺激比第一个刺激重、轻、还是相等(分不清哪一个重也是属于此种)这样,在总的反应系列里就可以得到两个感觉上的转折点,一个是从感到比标准刺激轻到比标准刺激相等,第二个是从感到相等到重。前一个转折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后一个转折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标准刺激在二者之间。上下限间的距离就是为感觉相等的范围,其中点为主观相等点(PSE)即感觉上和标准刺激相等的 值。PSE和标准刺激往往是不一致的,两者的差叫常误(CE)CE=PSE---标准刺激,如果得正数说明高估,负数为低估。标准刺激和下限的距离为下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和上限的距离为上差别阈限。上下差别阈限不一定相等,二者的平均值才是绝对差别阈限。为了便于比较在标准刺激不同的情况下的差别阈限,往往需要求出其相对值,即韦伯率。相对差别阈限值=绝对差别阈限|标准刺激。上下限和差别阈限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和直线内插法计算,或是通过作图法求出。

下差别阈限=标准刺激-下限 上差别阈限=上限-标准刺激

绝对差别阈限=1|2(上差别阈限+下差别阈限)=1|2(上限—下限) 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标准刺激 主观相等点(PSE)=1|2(上限+下限) 常误(CE)=PSE---标准刺激

用作曲线图求差别阈限的方法有两种:

1三条曲线:以重量为x轴,以三种判断次数的百分数为y轴作三条曲线。在从y轴的50%处引出和x轴平行的线,该线和(---)曲线交点的x坐标为下限,与(+)曲线交点的x坐标为上限,差别阈限=1|2(上限---下限)。

2 两条曲线:以重量为x轴,y轴有两种变量:判断比标准刺激重的次数的百分数:判断比标准刺激非轻(重和相等)的次数百分数,从y轴50%处作x轴的平行线,该线和(+)

曲线交点的x坐标为上限,与【(+)+(=)】曲线交点的x坐标为下限,差别阈限=1|2(上限-下限)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重量的差别阈限,加深对差比阈限的理解,并学习如何使用恒定刺激法。 方法:

被试:每组两名 仪器和材料:形状一样的圆柱体7个,分别重101g,101土5g,101土10g,101土15g,一张白纸(遮眼用) 程序:

1 主试安排刺激呈现的顺序:将7个变异刺激各和标准刺激配成一对,每对比较10次,5次先呈现标准刺激,另外5次先呈现变异刺激。7对刺激呈现的顺序和每对刺激中标准刺激和变异刺激呈现的顺序都按随机原则排列。

2被试坐在桌边,不可看比较和标准刺激,比较时将优势手的前臂放在桌上,用拇指和食指拿住圆柱的上端,轻轻向上提起,让圆柱离开桌面0.5秒,2秒后放下,紧接着换第二个,两个刺激间的间隔不要超过1秒,两次比较间的间隔不要低于5秒。

3主试设置好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的前后,记录时要分清楚。主试指导语要说清,分清楚要求被试用第二个来比第一个,要求被试判断标准尽量保持一致。然后被被试以下指导语。

现在请你一对一对地比较圆柱体的重量,当你听到我把圆柱体放在桌上时,你就用刚才看到的方法轻轻地把它提起,注意当时的感觉,放下后也要尽量保持这个感觉。当拿着第二个圆柱的时候,就用你对第二个圆柱体的重量感觉和第一个的重量感觉进行比较。如果你觉得第二个比第一个轻些,就说轻。如果你觉得重些就说重;如果分不清就说相等。这样一共要比较几十次,每次比较后还必须做出判断,判断标准尽量前后一致,请注意,要用第二个圆柱体的重量去比第一圆柱体的重量,要你判断

第一个比第二个轻、重、还是相等。

4 主试要把圆柱体呈现给同一个位置上,被试的前臂在桌上的位置保持不变,主试可把位置用粉笔标出。

5按先前排好的顺序呈现刺激,每次被试做出轻、重、或相等的判断。要在记录表上相应的记下--、=、+。每比较10次后适当休息2分钟,并让被试将手臂离开桌面自由活动一会儿。

6每次被试反应后主试都要及时将被试的反应结果填入表4-1.

结果:

1整理好记录,凡是标准刺激在后呈现时被试的判断转换成变异刺激比标准刺激的判断,将结果填入表4-1.如先呈现96g然后101g被试报告说重,记为+,整理时则要转换成96g比101g轻。

2分别统计每个变异刺激比标准刺激轻、重、和相等的次数。并列出相应的百分数,填入表4-2中。

3以变异刺激为重的横坐标,以反应咯变量重于、轻语、和等于标准刺激的次数百分数为纵坐标,把所得的结果画出三条曲线图。

4用直线内插法分别根据图表求出重量差别阈限。 思考题:

1根据本实验结果说明被试有没有时间误差,如有,它是否影响了测定的结果,为什么? 2在测定重量差别阈限时,用恒定刺激法比用最小变化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如果要检查重量差别阈限是否符合韦伯定律,除了利用本实验结果外,还应做什么补充实验?

表4-1 实验结果记录表 呈现刺激顺序 (先) 刺激(后) 反应+、--、= 标准刺激后事+,-转换 呈刺激现(先) 顺序 刺激(后) 反应+、标准刺激--、= 后事+,-转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1 111 101 91 101 101 101 101 96 106 116 106 101 101 101 111 96 96 101 101 101 101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91 116 101 91 101 101 86 101 101 106 101 101 101 91 101 86 106 101 111 116 101 86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91 101 101 96 101 101 101 86 111 101 96 111 101 101 101 101 101 106 101 116 111 86 101 101 116 106 101 101 91 111 101 101 101 101 101 101 116 101 86 111 96 101 91 101 101 101 101 11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111 101 91 101 86 101 101 101 106 86 96 101 101 106 86 96 101 101 116 101 101 101 101 110 101 116 101 101 101 101 106 101 101 101 91 86 101 101 101 101 101 96 101 91 86 106 101 96

表4-2 各重量与101克比较时的三种判断结果

变异刺激 判断的次数%

(g) (——) (=) (+) 116 111 106 101 96 91 86

实验5 平均差误法测长度的差别阈限

简介:

平均差误法有称为均等法、调整法。其典型形式是让被试去调整一个比较刺激,直到他感觉到与标准刺激相等为止,平均差误法地主要特点就是要求被试判断在什么时候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相等,直到给出主观相等点,而且这个主观相等点在不肯定间距之间:被试的反应不是口头报告而是调整等值,被试积极参与,实验过程中被试本人调整刺激的变化,通过渐增和渐减两个系列求出刚刚不能引起和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值,然后求平均值作为感觉的绝对阈限,刺激量是连续变化的,与最小变化法不同;接近阈限时,被试可以反复调整刺激,以减少刺激的起始点对结果的影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用平均差误法测差别阈限时,需要提供给被试的标准刺激,要求其调整比较刺激。被试每次比较对渐增恶化渐减系列进行调整,找出标准刺激相等的值。反复实验,每次结果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多次调整结果的平均数,也就是主观相等点(PSE),主观相等点是和标准刺激之间的差事常误。(CE=PSE-St0

在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时可能会产生动作误差、时间误差、空间误差。动作误差是指被试自己调整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被试的动作方向不同,会出现过高或者过低估计比较刺激的反应倾向;空间误差是指视觉刺激,因为呈现的方位不同所造成的;时间误差则是指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在时间上先后呈现。在实验中使用ABBA法或者AB法,要求比较刺激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进行调整,都是为了平衡动作误差和系列效应。

使用平均差误法有利于引起被试的兴趣,减少单调厌烦的情绪。但是在调整过程中,动作本身带来的新的非感受因素,增加了分析的难度,测得的结果只是一个近似值,不能与其他方法测得的结果直接加以比较。

实验目的:掌握平均差误法的基本含义和测验程序,学习如何用平均差误法测量长度的差别阈限。

方法:

被试:每组两名被试 仪器和材料: 程序:

1计算机实验,通过像素完成,像素大小相等则为等距;

刺激呈现:一半次数变异刺激长于标准刺激,一半次数变异刺激短于标准刺激,每种刺激呈现方式实验10次,分为两个5次进行

2 手动实验,用视觉长度估计测量器完成。

注:被试必须将套子向内移动以调整变异刺激简称为内,反之为外;标准刺激在左边呈现简称为左,反之为右。 结果:

1计算每个被试的平均误差,估计91%区间内的波动范围。

2计算标准刺激在左在右的平均误差、被试由内向外调节和由外向内调节的平均误差。 3比较2个被试的平均误差显著性。

思考题:

1用本实验的结果说明被试是否存在空间误差、动作误差、疲劳效应。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表7-2 再认词语的5类反应次数 刺激 被试反应 1 SN N

SNp SNp Np Np 2 3 4 合计 5 30 30 30 30 表7-3 再认词语4种 判定标注的累积次数 反应 1+2+3+4+5 2+3+4+5 3+4+5 4+5 3

刺激 SN N

表7—4 再认语词的d‘和β值 判定标准 c1 c2 c3 c4 c5 P(y|SN) P(Y|N) Zsn Zn

d‘=Zn-Zsn Ysn Yn

β= Ysn|Yn

实验8 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实验1 对偶比较法 简介

心理物理学的方法包括测量感觉阈限和阈上感觉测量两大类,其中阈上感觉的测量是根据心理量表来测定的。

一个适量的刺激可以引起相应的感觉,但当刺激的物理量增加时,感觉并不按同样的比例增加。例如,把2kg重的东西增加到4kg时,人们并不会感觉都爱它是原来的两倍重,那么,心理量是如何随刺激的物理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制作心理量表了。

心理量表大体上分为3类: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心理顺序量表没有相等的单位,也没有绝对0点,它只按心理的某种标志把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顺序量表上只能查出某事物在一定的心理顺序中所处的位置。 心理顺序量表可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测的刺激配成对,让被试判断在两个刺激中哪一个特征更明显。若有n个刺激,则一共可配成的数目为n(n-1)|2.对于比较时每对词或先或后呈现,或是同时呈现,都会产生误差(前者是时间误差,后者是空间误差),因此,为了要避免这些误差,每对刺激都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出现的时间或位置。这样总的比较次数就共有n(n—1)次。

排定各对刺激呈现顺序的方法,可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颜色喜爱程度的实验来说明。如果该商品有红橙黄绿蓝5种颜色,用对偶比较法测定时共配成5(5—1)|2=10对。这10对刺激可按台阶式或斜线式排定呈现的顺序。为了抵消顺序误差,在先做完饿了10次,后10次的顺序时将先前10次的顺序倒过来,为了控制时间或空间误差,还要把两个刺激呈现的先后时间或左右位置和前10次呈现时颠倒一下,比如第一次先红后橙,或左红右橙,则第20次应为先橙后红,或左橙右红,其余类推,其中1-20为呈现的序号。

两个刺激可以按照表8-3的顺序呈现,比较结果记录在表8-4中,并加以整理,先分别将各个刺激和其他刺激比较时选中的次数,(一个或者多个被试的结果),再计算各刺激被选中的总次数,然后根据总次数从多到少确定量表从1到5的顺序。顺序为1的颜色就是消费者最喜欢的。

实验目的:

用对偶比较法测定个人对颜色爱好的程度 学习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顺序量表 方法:

被试:色觉正常的人

材料:5种色块分别贴在5张大小和颜色(白或灰)相同的纸上。 程序:

1 实验前,主试按下列公式来计算配对数:n(n-1)|2,n为参加比较的刺激总数。本实验是5种颜色,刺激可以配成5x(5-1)|2=10对。这样10对刺激可按台阶式(表1)或是斜线式(表2)排出呈现刺激的顺序。例如,用斜线式安排实验顺序,可按表3进行实验,同时准备好和表3一样的空白表格作为记录时用(这个表格不要填写数字,而是填写数字的得分,即作为填写答案用。)为了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10次后,应再测10次,后10次的顺序时将前10次的顺序颠倒。为了控制时间或空间误差,还要把两个刺激呈现的先后时间或空间左右位置同前10次呈现时颠倒一下,例如,第一次是先红后橙,或左红右橙,则第20次时应为先橙后红,或左橙右红,其余类推。 2给被试如下指导语:我每次都给你看2种色块,请你告诉你喜欢哪一张?最好说明为什么? 3主试按表3所列顺序成对呈现不同颜色的卡片,要求被试比较并报告两张卡片中最喜爱的,把比较的结果填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白表格里,例如:横行橙和纵向红比较,被试比较喜欢红。则在横橙和纵红交叉处写上红。如果是横黄和纵橙比较,被试喜爱橙,则在横行黄和纵行橙处写橙,依次类推。比较完10对后,比较完10对后,再按相反的呈现顺序比较,并且每对颜色呈现的相对位置与第一轮呈现的位置相反。例如:如果第一轮以红橙形式呈现,则第二轮一橙红形式呈现。其余类推,做完10次后休息2分钟。

结果:

1统计每个被试5种色块被挑选的次数。

2按每个被试挑选的次数从多到少将5种色块排成顺序,填入表8-6中,即制成对5种色块爱好的顺序量表。

思考题:

1对偶比较法与恒定刺激法有何不同?各自的应用范围如何? 2怎样才能把心理顺序量表转换为心理等距量表?

表8-1 10对刺激呈现的顺序(台阶式) 刺激 红 橙 黄 绿 蓝 红 橙 黄 绿 蓝 1 2 8 9 3 4 5 7 10 6 表8-2 10对刺激呈现的顺序(斜线式) 刺激 红 橙 黄 绿 蓝 红 橙 黄 绿 蓝 表 8-3 10对刺激呈现的顺序 刺激 红 橙 黄 绿 蓝 红 橙 黄 绿 蓝 1 5 8 20 16 13 11 2 6 19 15 12 3 7 18 14 4 17 1 5 8 2 6 3 7 4 10 9 10 9 表8-4 对偶比较的结果记录表 刺激 红 橙 黄 绿 蓝 红 橙 黄 绿 蓝 表 8-5 每个被试5种色块被挑选次数 被试 色块选择次数 红 橙 黄 绿 蓝 1 2 3 。 。

表8-6对5种色块爱好的顺序量表 顺序 1 2 3 4 5 色块

实验2:等级排列法 简介:

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一样,也是用来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方法。但对偶比较法是一种间接的方法,它是把刺激配成对,先一对一对地比较,然后再综合各对比较的结果,按刺激被迫选中的次数排出顺序。等级排列法则是一种直接的方法,它要同时呈现所有的刺激,让被试根据一定的心理特点,将其中最优的刺激(他觉得胜过其它刺激的刺激)排在第一位,把最差的刺激(他觉得和其它刺激相比都不如的刺激)排在最后,其它刺激依次排在中间,以等级(第一位为第一等)来表示各刺激相应的心理量顺序。

用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比用对偶比较法程序简捷,所以,只要可以忽略比较各刺激时的空间误差,多采用这种直接法来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心理顺序量表的应用较为广泛,可以用来了解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的评价和需求,也可以用来研究人们对同一事物判断的差异程度。例如,要了解对上衣颜色喜好年龄差异,需先分别在儿童和成人样本中制作对各种颜色的顺序量表(按每个被试所排列等级的平均值来确定集体的判断顺序),然后用下述公式求出两个顺序量表的等级相关系数,p值越小,差异越大。

22

P=1-6∑D|n(n—1)

其中,p-等级相关系数:n-刺激的数目;D----对同一刺激判断等级的差。 实验目的:

对5种物品那颜色爱好程度进行测定

学习如何用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方法:

被试:2人,色觉正常

材料:5种物品(棋子、自行车、房子、暖水瓶和衬衣)的图片,每种物品的颜色分别是红、橙、黄、绿、蓝、紫、黑7种,图片的背景均为白色。共有40张图片。

程序:

1排列呈现5种物品图片的顺序,列出实验记录表8—7

表8-7等级排列的实验记录表 物品 物品颜色

红 橙 黄 绿 蓝 紫 黑 旗子 自行车 房子 暖水瓶 衬衣

表8-8被试甲乙队5种物品颜色爱好程度(等级)的比较 物品 旗子 被试 甲 乙 物品颜色 红 橙 黄 绿 蓝 紫 黑 自行车 甲 乙 房子 甲 乙 暖水瓶 甲 乙 衬衣 甲 乙

2让被试甲坐在桌边对她说:请你做个颜色还好的实验,这里有7张颜色不同的旗子图片(图片放桌上)要求你按自己喜欢的程度排一个顺序:将最喜欢的颜色放在最左边,最不满意的放在最右边,其余的5张按喜欢的程度依次排在两者之间。如果你排好后觉得不满意,可以改到你满意为止,排完旗子图片后我再换一套图片,你任然按上述要求排列,这个实验无谓对错,只要你能按自己对某种物品颜色的爱好程度排顺序就行。现在先请你把这七种颜色的旗子图片排好。

3被试排好旗子图片后,在记录表的第一行里记下各颜色的顺序号,然后再换自行车图片,用同样方法进行实验,直到5种物品用完。

4换成被试乙,按程序2.3进行实验。 结果:

1将两名被试对5种物品颜色的爱好程度填入下表8-8中。

2分别计算两个被试对2种物品颜色爱好的程度差异,并说明哪一个差异较大。 3画图8-1表示两个被试对其中一个物品颜色爱好程度(等级)的差异。 思考题:

1用本实验结果说明两被试颜色爱好是抽象还是具体的。 2如何用等级排列法的实验结果说明颜色爱好有无性别差异。

3某厂根据青年对5种花布样式的爱好来确定各样品是否投产或生产多少,试为他们设计一个有效的调研计划。

4比较被试的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颜色爱好的结果

实验

9 简单、选择与辨别 反应时

简介

反应时是指机体从接受刺激到作出回答所需要的 时间,即S-R的时间间隔,也称为反应的潜伏期。反应时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天文学家提出来的,关于他的研究从天文学家开始,继之以生物学家的研究和心理学家多方面的探讨,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资料。

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就。A反应时任务也就是所谓的简单反应时,这类反应任务中,单独呈现一个刺激,如一个光刺激,观察者立即按键或按钮作出反应。此时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简单反应时实验中被试的工作很简单,预先知道刺激时说明,要做的是什么。简单反应时为包含在更复杂的反应中的认知操作提供了一个基线。

选择反应时称为B反应时,辨别反应时称为c反应时。选择反应实验中,给被试呈现几种不同的刺激,要求被试做出相应的反应。在B反应时中,刺激和反应在一个以上,每个刺激都有其对应的唯一反应。一个选择反应包括简单反应中的基线反应,还包括刺激确认和反应选择的认知操作。

为了估算刺激确认和反应选择所需的时间,所需的时间就是辨别反应时。是指被试对呈现的多个刺激的某一个刺激进行反应,其余的刺激都不进行反应。被试不知道将出现的刺激是什么,必须根据呈现的刺激区决定做出什么反应。

三种反应时间长短不一,简单反应时最短,辨别反应时次之,选择反应时最长。上述三种反应时的分类模式是反应时早期研究的基本模式,尽管有学者不同意这种分类方式,但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一百年里,在应用反应时做指标的研究中一直遵循这种反应模式。

反应时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例如对运动员的选拔,尤其是百米运动员的起跑时间对他的百米成绩影响很大:司机的状态影响反应时,影响到行车安全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反应时的研究越来越重要。

一 简单反应时

目的:测量视觉听觉简单反应时 掌握测定简单反应时的方法 方法:

被试:每组2名被试,要求无听力和色盲

仪器和材料:选择、简单反应时测定仪 程序:

1 主试连通主机电源打开电源开关,调仪器到测试简单反应时状态,选择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先呈现色光再呈现声音,先让被试熟悉反应时仪器,练习10次,然后将刺激次数选为两个20次,共四十次。

2 被试面对显示器坐下,并用优势手的手指放入反应键盘任一圆孔中,准备开始测验,主试给出如下指示语。:这个实验是要试试看你看见灯光后的反应有多快,看显示器上的窗口,这四个窗口将会同时出现四种颜色灯光。请将你的大拇指放入反应键任一圆孔中,当你看见灯亮时就尽快地放开拇指,一次反应结束请继续将拇指放入键盘圆孔中,注意下一次亮灯,实验时,你一定要看准确是灯亮了在放开拇指,而且动作要尽可能地快,这个实验要进行2次,每次灯亮20次。

3主试口头提示被试开始实验,按2号键启动,被试对灯亮进行反应,每次反应后显示器会出现该次反应时,主试尽快记录每一次的反应时和20次刺激后被试的平均反应时。 4在后20次刺激呈现时,主试只喊预备,不按2号键启动,检查被试是否有抢码现象 如果被试自爱这种条件下提前做了反应,必须再次强调灯亮后才能放开拇指;

5对色光反应时测试后,进行声音反应测试,程序同上,主试给出指导语为:这个式样是测你听见声音后反应有多快,实验时我喊预备,你就集中注意力仪器3就会发出蜂鸣声。请你将你的大拇指放入反应键任一圆孔中,当你听到声音后你就尽快放开手指,一次反应结束请继续把拇指放入键盘圆孔中,注意下一次声响,实验时,你一定要确定是一起发出来声音在放开拇指,而且动作要尽可能地快,这个实验要进行2次,每次仪器会发出20次声响。 6 换下一位被试进行实验

7 主试可以依据实验被试的情况选择测试听觉反应时的先后顺序,但不可在同一被试

间交叉进行;

8 主试需要对听觉与视觉反应做操作顺序的平衡,建议采用光-声-声-光的顺序安排被

试每20次反应。 结果

1将实验记录结果填入表9-1中

2根据实验数据,检验声音与色光平均反应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3根据本组被试数据说明是否有练习误差。 表9-1原始数据记录表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仪器 光|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yb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