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开校初安全纪律教育大会上的讲话09、3

更新时间:2023-05-29 23:4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学生纪律安全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陈 云

各位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律安全教育大会,其目的就是表明我们严格管理的决心,希望广大同学培养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习惯,争做文明、守纪的中学生。

一、高一年级部学生违纪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二、对全体同学的几点要求。

三、安全问题。

先讲第一问题:高一年级部学生违纪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高一年级部大多数同学都能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钻研学业,上进心较强,涌现出了一批积极上进,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刚才受表扬的学生就是我们高一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在个人成长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笔。但是,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其它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高一一少部分学生违纪现象也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有:1、抽烟、酗酒。虽然吸烟的心态、程度各异,但严重损害了个人、年级部、学校形象。尽管高一年级部明令禁止,实际上是有禁不止。有些吸烟上瘾的学生甚至下课十分钟也要躲进厕所或拐角处过把瘾。甚至嘴叼根烟旁若无人地招摇过市,如同社会上的“二流子”,实在有损高中生的形象。至于喝酒,这个过生日,那个有什么高兴的事,总能找个理由一醉方休,酒后失态出现事端的事情时有发生。

2、打架、斗殴:这类事在高一年级部也时有发生,引起打架斗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为争风吃醋,有为逞强好胜,打架规模有“单挑”的,但“群架”较多。影响恶劣。在方式上除突发的肉搏拳击外,还有刀、棍、棒等上的混战。后果轻则鼻青脸肿,重则头破血流,有的个别学生发展到仗势欺人,动辙对同学拳脚相加,并以武力威胁敲诈弱势的同学,欺负新同学成为校园一霸。

3、上网、偷盗:一些学生学习上劲头不大,常常集中在宿舍或校外,挑灯夜战,甚至通宵达旦。

4、考试作弊:学生作弊方式不断翻新,不仅偷看、夹带、代考、暗示等。

5、看淫秽书刊音像、谈情说爱:现在每到下晚自习,甚至白天,在学校操场、甚至教学楼周围、餐厅等公共场所,都能见到谈情说爱同学的身影。有的同学把谈情说爱作为打发单调学习生活的调味品;有的同学则把谈女朋友当做是自己有本事、有魅力,领个女同学有意炫耀;

6、和社会闲杂人员有不正常交往。

7、携带手机,严重影响学习。

8、随意无故旷课,擅自离校出走。

9、故意损坏公物。有损坏自己的课桌、凳子的,也有损坏教室宿舍门、锁以及电源开关的。

造成上述违纪现象的原因,主要原因是自身原因。进入高一年级部读书的同学大多年龄在十八岁以下,即使是大专学生年龄也不过在二十岁左右,思想不够成熟,法纪意识淡薄,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自控能力也不强,容易受不良风气影响。表现在对校纪校规的约束界线模糊不清,往往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有些同学在家的时候就养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毛病,什么校纪校规,从不放在里,行为处事一贯我行我素,什么事都是常有理,喜欢听溢美之词,容不下逆耳之言,久而久之,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是非不分。其次表现在情感方面,高中学生现在这个年龄正是血气方刚,易激动,好感情用事。不少同学出事前也知道那样做违纪,但事到临头,极易受某种情景的诱发而变得异常冲动与丧失理智,头脑一热,什么校纪校规全置之脑后了。再次还表现在心理因素上,一些违纪行为的发生和不健康的心理动机有密切联系。如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心理。发生在高一年级部的几起群架,参与人数较多,就是讲哥们义气造成的。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对今后学生管理工作谈几点意见。

1、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纪律教育,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加大班级管理力度,切实抓好管理育人。

3、对违纪学生严格按照《高一年级部日常管理“十不准”》《临泽一中违纪学生处理办法》严肃处理。

4、改进工作作风,关心学生,和学生交朋友。

下面我对同学们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1、主动遵守社会公德,不断修善自身,做讲文明、有修养的新一代的高中生。 一些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口头语中总是带着脏字,语言极不文明。礼貌待人根本就谈不上,乘坐公交车外出,也同社会上的其他自私的人一样,抢、占座位,即使遇到学校老师除非认识,也不让座。 另外一些同学个人卫生还可以,但对公共卫生则表现的实在差劲。楼梯上、教室里,痰迹随处可见,平时不检查的男女生宿舍别人进去无从下脚,满地都是乱扔的果皮、纸屑或随地泼倒的洗衣水;公共厕所里手纸乱扔,甚至干脆扔进下水道,造成堵塞;吃零食用过的果皮纸屑、塑料袋随地便扔。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新一代高中生的风貌极不相称。 有的同学任意糟蹋公共财物,故意踩坏楼道路灯开关,教室、合班教室书桌上歪歪斜斜地写下一些不伦不类,不三不四的歪诗或题词,甚至有

的用刀刻在书桌上;新粉刷的墙壁上,赫然印着一些同学的鞋印,遇到什么活动需要从教室带凳子,总有些人是拖着凳子走,发出刺耳的噪音。 尊师重教,尊重教师的劳动实在更不能提了,常常见到师生在楼梯边、大门口“狭路相逢”,学生不给老师让路,除非老师让路,否则那就只好师生硬挤而过了。更有个别品德修养太差的学生背地喊着老师名字和其他同学品头论足自己的任课老师,在墙上乱刻乱写辱骂老师和学生的话语,起码的尊师观念没有了。我列举上述种种不良现象,目的就是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有公德意识,我们是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应不断修善自身,做一个知书达理、文明、有修养的高中生。修身就是教人如何为人,如何处世,如何提高品德修养。这是做人所不可缺少的品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修身。

2、树立节俭意识,力戒奢侈消费,合理消费,培养正确的消费观。 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及某些家长的放纵,目前在学校里的学生中也杂合了一些世俗行为,已经从各方面表现出来了。有的学生不自觉地走入消费的误区,生活奢侈浪费,经济支出令人吃惊。为了使自己活得体面、潇洒,不惜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胡乱花钱,相互攀比,穿戴讲究高档、时髦;小吃经常性消费;买手机和mp3,甚至在某些事情上慷慨地讲阔气,摆排场,过生日,会朋友要体面大方。

在高消费的学生中,并非家庭经济状况都好,有的人是虚荣心作怪,爱面子,哥们义气,姐们儿交情,不惜抛洒,餐桌上摆阔气,却造成了囊中羞涩,为了人情债,也要咬着牙打肿脸充胖子,过后再向他人挪借或向家人索要。现在勤俭节约精神已经从许多同学身上看不到了,餐桌上完整的大馍头、油条、剩菜剩饭更是常见;衣服鞋袜稍一旧就扔,浪费水电资源的现象也很普通,宿舍、教室楼道的长明灯,卫生间的长流水,都是许多人缺乏节约意识造成的。远离家乡父母的学生,每年的各种费用是很大的一笔开销,对经济状况欠好的家庭来讲,都会造成很大压力,如果同学们缺乏节俭意识,生活上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肆意挥霍父母千辛万苦挣来的血汗钱,于心何忍!我认为:浪费父母的血汗钱,就是败家子,就是最大的不孝。

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大家应以学习为已任,在金钱消费问题上要淡漠,要有节俭意识。消费问题上应有正确的态度就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合理消费;如果超越了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超前消费,贪图安逸享乐,爱慕虚荣,讲体面,那实在是可悲的,最终将会耽误学业,一事无成,辜负了国家的培养和父母的殷切期望。这方面有许多反面例子,同学们要引以为戒。

3、要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学生干部更要以身作则,为人率表。

我们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但是少数同学却无视校纪校规一再违纪,

落入后进生的行列,这类同学玩世不恭,品德不端,死不悔改,挽救困难很大。对待后进生,还希望我们的同学予以帮教,感化他们,促使其醒悟,迷途知返,而不能助纣为虐,怂恿和教唆同学犯错。现在我们就发现有不少同学自己没参与违纪事件,但学校调查事情的时候,却故意隐瞒真相,帮同学逃避责任,弄虚作假,作伪证、撒谎简直如同家常便饭,竟毫无羞耻之意。一些同学做错了事,有的人不仅不批评,反而为犯错误的同学遮掩,帮着他扯瞎话,蒙骗老师;事实上许多违纪事件的发生就是与其他同学的怂恿、支持有关,如打群架事件就是在很少有人及时劝阻,多数人煽风点火下发生的。这其中,就因为一些同学知情不报,以致酿成后果。 4、以学业为重,勤学、上进、求精。

同学们在校学习的时间是很短暂的,非常宝贵,因此,要勤奋、刻苦、用功,一定要抓住宝贵时间,不失时机的学好各门课程;另外,上进心要强,学业上要求精,不能得过且过。因此,每个同学都要记住,实力是最重要的,学生应以学业为重,谈情说爱热衷于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势必会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至少会对学业质量造成影响。荒废学业是万万要不得的,是会影响同学们个人的前程的,相信每个同学是不会拿个前程作赌注的。

最后同学们要始终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意识。

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必须要有“安全第一”的意识,切实建立起校园安全教育体系。

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饮食安全,课间安全,交通安全,用电、用火安全,预防传染性疾病传播安全等。禁止在校园内吸烟、酗酒、追逐嬉闹、禁止在楼道楼梯内停留、聚集、打闹,禁止起哄或搞恶作剧。今后,对于发生在校园内的以上违纪行为,学校将予以严惩,对于打架、斗殴、敲诈等恶性事件尤其是群殴事件学校将予以严厉打击,必要时我们将主要责任人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各位老师、同学们,法纪教育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高度重视,人人都要严于律已,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他人,从而起到由个人到集体、由班级到学校的带头作用,促使校风的根本好转。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净化、优化育人的整体环境,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和我们大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加开阔而纯净的空间。

谢谢大家!

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y7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