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ppt整理

更新时间:2023-09-14 17:46: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跨文化交际

1. 跨文化交际与同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在观念和信号系统不同的人之间的交际。

文化差异会导致交际信息的失落、误解,甚至文化冲突。

同文化交际: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包括同种族、同民族、同语言

文化群体之内的交际。

基本上不存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 也有人认为,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2.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对象

主流文化:主导文化,主体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或一个语言群体所共享的主

流文化特征。从交际角度看,是人们日常生活交际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因素,是同一文化全体共同认可和遵循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亚文化: 不同地区、民族、职业、社会团体、文化层次 ,甚至不同年龄段人群

特有的文化特征。

地区文化:

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3. 跨文化交际的历史

人类跨文化传播(交际)活动并不新鲜,自从文化背景不同的两个民族进行交往开始,跨文化传播活动就开始了…..——萨默瓦尔.波特《跨文化传播读本》 中国: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相互接触和融合,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如

1) 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

2) 印度佛教的传入 (公元前2世纪—汉明帝?) 3) 鉴真东渡 (唐) 4) 郑和下西洋 (明) 5) 近代西学东渐 (近代) 我国如此,其他国家也一样。 4. 跨文化交际在今天

当今时代,交通工具的进步、通讯手段的发展、人口大规模流动和交往的频繁,使跨文化交际成为时代的突出特征。

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L.S.Hams) 1)语言的产生 2)文字的使用3)印刷技术的发明 4)交通与通讯5)跨文化交际 5. 跨文化交际学的起源 美国

1) 移民国家 2) 二战后,美国实行“欧洲复兴计划”、“第四点计划”,派遣大量经济专家、 科学家奔赴欧洲、亚非拉各地,文化冲突显现。

3)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吸引着各国留学生、游客、移民,逐渐成为多元文化的移民大国

4) 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外事服务法案》,成立外事服务学院,跨文化

交际研究从此兴起。

5) 1959年,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被看作是跨文化交际的奠基之作。 6) 1972年,第一节跨文化交际国际会议在东京举行。 7) 跨文化交际学

6.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驱动因素

物理的 1)生态环境横向决定律

2)语言文字纵向诱导暗示律 3)科技、媒介横向崔变律

生理的 1)物食欲原动力 2)情性欲原动力 3)权欲原动力

心理的 1)审美递增、递减律 哲理的 1)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

2)万物五相(五行、五向)选择律 7.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主要标记

动物的一些能力是本能,顺应自然地本能,如候鸟迁移等

人与动物都可以学习,重要的是人类具有语言,语言能够传递信息,并积

累知识,传承文化

2)文化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习得的

具有什么文化,取决于他生活的环境。如姿势、动作、饮食习惯、在中国长大的美国人等。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得

隐性文化,是文化中的额隐藏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隐形的活动是过去习得、并已和日常生活难解难分的活动,已成为自然而然、不假思索的活动。这一种活动常给文化交际带来困难

中华文化经典1

主要内容

一. 释“中国” 二. 释“中华民族” 三. 释“文化”、“文明” 四. 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五. 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六. 中国文化特质

七. 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八. 中国文化史分期 1. “中国”内涵的流变 1)“中国“内涵经历了曲折的流变:从古代的天下中心义,演为近代的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 2)中国之“中”,甲骨文“有。之。”(有飘饰的旗帜),士众围绕“中”(旗帜)以听命,故“中”又引以为空间上的中央,炜左右之间,或四方之内核,又申发为文化或政治上的轴心地带,所谓“当轴处中”。

3)中国之“国”指城邑。引申为武装保卫的天子之都,以及诸侯辖区、城中、

郊内等义。 4)综论之,“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军事、政治中心地。 2. “中国”的空间变化 1)商周时期:“中国”是以王城(或称王畿)为核心,以五服(甸、侯、宾、要、荒)或九服(侯、男、甸、采、为、蛮、夷、镇、藩)为外缘的放行领域。“回”字状。 2)春秋时期:“中国”约包含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秦、楚、吴、越等尚不在其内。

3)战国晚期:“中国”以包含秦、楚、吴、越等地,七国均纳入“中国”范围。 4)秦统一天下后:“中国”范围更扩展至长城以南、临姚(今甘肃)以东的广大区间。

5)汉唐以降:“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拓宽。 3. “中国”国体概念的出现 1)“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 2)宋人所用“中国”一词,便具有较清晰的国体意味。 3)北宋理学家石介著《中国论》,以为首次出现的以“中国”作题的文章。该文称,“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4)国体意义上的“中国”概念,是在与近代欧洲国家建立条约关系时正式出现的。

4. “民族”一词的由来及衍变

1)民族,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群共同体。在中国这片广袤、丰腴的大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统称中华民族。 2)从时序划分,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3)“族”,原义“矢锋”(箭头),引申为众,中国自古注重族群文化心理的同一性。 4)“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转.成公四年》称) 5)古汉语用“族”、“族类”。双音节的“民族”一词,乃是近代民族主义概念,以往多认为是从日本输入的。 6)其实,“民族”作为整体出现,并非始于日本。西方新教传教士、日耳曼人郭实腊等编辑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考》道光十七年(1837)九月号载《约书亚降迦南国》,已创译“以色列民族”一语,以为汉字整词“民族”的较早出现。

汉语汉字教学

1. 第一节 文字的性质和作用

1) 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2) 文字是人们积累知识、传播信息的工具 3) 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 2.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1) 结绳 2) 结珠 3) 讯木 3. 文字的类型

根据书写符号的记录功能

1) 表词语文字:有的一个字代表一个词,有的代表一句话。东巴文字

2) 表语素文字:记录的是语素,一个书写符号就是一个语素,现代汉字大 部分是代表一个语素的。

3) 表音节文字:一个书写符号代表一个音节。日语的假名

4) 表因素文字:一个或几个书写符号代表一个音素。英语、法语、俄语 根据书写符号和语言音义之间的关系 1) 表音文字:音节文字、音位文字 2) 表意文字

根据书写符号形体上的特点 1) 象形文字。古埃及文字 2) 楔形文字 3) 线形文字

根据文字的产生方式

1) 自源文字:独自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文字体系。这种文字从它的产生开始到发展都没有参照其他文字,其文字的形体和体系都是独创的。现在世界发现的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汉字、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都是自源文字。 2) 借源文字:借用参照其他文字的形体或者文字体系而建立起来的文字体系。现在世界上的多数文字属于借源文字。 4. 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优缺点

表音文字:使用简便。表音文字直接记录语言的声音,所以人们就能够很容易地按照语言的声音和拼写规则把语言记录下来。

表意文字:能使人产生对事物的客观形态的联想。但它,一个字一个形,文字数量大,只表意不直接表音,结构复杂,笔画繁多等。 5. 汉字的特点

1) 汉字具有较强的超时空性

由于汉语语素意义的变化比语音的变化慢,也就是说汉字的字义比字音的变化慢,而汉字字形和字义之间关系密切,因此汉字的形体和意义千百年来变化不大,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对于不同方言地区的人们来说,汉字可以帮助消除语音隔阂,弥补口头交际的不便,汉字的这种超时空性给学习和使用汉语带来了很大方便。 2) 汉字是方块字

这是汉字在视觉上的最明显的特点。每个汉字,无论笔画多少,都均匀分布在一个方块形的平面空间内,字形空间不受语音形式的影响。如“窗”字代表的音节有四个音素,“阿”字代表的音节只有一个音素,然而这两个汉字各为一个方块的特征都一样。汉字难写,同这个特点不无关系。“乙”和“满”这两个字,一个一画,一个十三画,都占据同样大小的方块空间。笔画太简或太繁,手写起来都比较困难。同时,构字单位所占的空间单位大小,在具体的字中要做相应调整,不然,写出的字就不好看。如“木”和“村”等字中的“木”所占的空间和比例就不完全一样,初学者较难把握。总之,方块字在书写形式上有较高的要求。 3) 汉字不实行分词连写

汉字记录的基本单位是语素而不是词。现代汉语中,一个词可能用一个字记录,如“人”,也可能用多个字记录,如“人民”、“人生观”。汉语在书面上有字的界限,也可以说语素的界限很明显,但没有词的界限,即汉字

不实行分词连写。如“我们喜欢汉字”,6个字,一个字就是一个语素,字与字之间留有空隙,但三个词之间并没有分界。在汉语书面语中分辨语素较为容易,分辨词就困难些,这一点与音位文字大不相同。 4) 汉字字数繁多,结构复杂

汉字大都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这个数字相当庞大。汉字发展到今天,总量达到五六万,现代通用汉字也有7000个,每个汉字都有一个特定的字形,而且结构复杂多变。虽然汉字有基本的构字单位—笔画和部件,但具体组合成字的规律性不强,比如笔画和笔画之间的配合方式,虽然概括出了相离、相接、相交等几种类型,但细加分析,仍然是因字而异,上千个独体字,就有上千种具体的笔画配合方式。音位文字则不同,它采用字母记录语言的音位,由于音位的数量有限,大都在30个左右,因此所使用的字母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字母本身的外在形体和内部结构也比较简单。 6. 汉字的演变

1)半坡仰韶文化 6000年 几何形符号 2)山东。县大汶口文化 4500年 与古文字接近 3)浙江余杭良渚文化 4500年 与古文字接近 4)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8000年 与甲骨文相似 5)山东邹平丁公陶文 4000年 上古文字多元性 6)山西临汾陶寺文化 4200年 中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草行书 7.汉字改革

文字改革运动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五四时期到1949年,文字改革从提出口号到“拉丁新文字”的摸索实验,再到实验停止

第二阶段—从1950到1985,文字改革作为国家语文政策的基本方向,通过行政力量推行汉字简化、汉语拼音方案等文字改革的辅助措施

第三阶段—从1986年转入新时期,国家语文政策的基本方向从文字改革转为语言文字规范化 8.汉字的传播

汉字在公元2世纪传入朝鲜。当时的朝鲜把汉字作为通用文字,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5世纪。在15世纪中期,朝鲜的文字是将汉字和谚文字母掺杂使用的,直到1948年,朝鲜民主注意共和国才全部采用谚文字母 汉字大约是在公元3世纪的时候传入日本的。这是日本也把汉字作为自己的通用文字。直到公元8世纪,出现了汉字和假名掺杂的日文。在日本,汉字曾被限制在1850个,叫做“当用汉字”,另有92个汉字。作为“任命特用字”。1981年3月,日本公布的《常用汉字表》,共有1945字,代替了《当用汉字表》

汉字在公元1世纪传入越南,并作为越南的通用文字。公元13世纪出现了越南文字“字喃”。带是在公元19世纪以前汉字是和字喃平行使用的。公元18世纪以前的书面语用的多数是汉字。19世纪以后,越南开始采用由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

9.汉字的结构

笔画:基本笔画、复合笔画、笔画的组合方式 笔顺:基本规则、补充规则、

偏旁和部首: 部件:

10.汉字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

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讲清现代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读写汉字,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书面语 对外汉字教学的对象

一类是既不懂汉语又不识汉字、在语系上和文字体系上跟汉语完全不同的欧美等国学生;一类是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韩国学生 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

展示汉字、解释汉字、分析结构、剖析部件、教授笔画笔顺、练习 展示汉字的方法 看图识字

板书出字:按部件排列、按同音字排列、按结构排列 卡片示字:先拼音后汉字、先汉字后拼音

以旧带新:旧字带新字、旧部件引出、旧结构引出、旧字音引出、旧字义引出 解释汉字的方法:图示法、形声字关联法、扩展法 练习汉字的方法:卡片认读、综合认读

书写练习:说笔画名称、数笔画、标出笔顺序号、书写笔顺、

用箭头标出运笔方向、按结构归类

部件练习:找相同部件、给部件写汉字 填空练习:指定汉字填空、自选汉字填空 改错练习:改错字、改别字 听写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y2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