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

更新时间:2023-03-14 08: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

作者:王婷

来源:《各界·下半月》2017年第03期

摘要:文章通过论述传统小农经济以及传统小农经济的两种假说,描绘出中国传统小农生存的图景,以及其在早起商业文明下的生产心理。近现代社会,农业现代化对传统小农经济的冲击,使得中国农村农业发展畸形,“三农”要素流失,农村成为城市的附庸。在此情境下,本文提出学习东南亚国家农业发展模式等一系列的决策建议。 关键词:小农经济;生存小农;理性小农;农业现代化 一、传统小农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的两种假说

小农经济意味着农民家庭承担了基本经济单位的职能——自主进行经济决策、配置经济资源、利用家庭劳动力开展生产(不排除少量雇工)、占有租税负担之外的劳动成果,其成员共同开展消费。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小农经济并不意味着落后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也不意味着从业者落后的思想和封闭的见闻,而是指小单位的农业生产。

中国传统小农“粮猪型”的生存方式是极度符合生態环保要求的。小农家庭会同时耕作农田和喂养生猪。小农会存1至2年的农业主产品(粮食),预备自然灾害或者“两丰一欠”的农业规律减产。当农产品有剩余时,生猪就起到了消费陈粮的作用,即喂养了生猪,又不会浪费粮食,同时生猪的粪便可以还田增肥。配合其他小农生产技术,中国小农实现了生态循环和粮食不断增产。

根据恰亚诺夫的“生存小农”假说,中国传统小农的生活遵循着“劳动——消费均衡理论”,即自给自足。在满足自身消费的前提下,小农会不计代价的对农业生产投入自身劳动力,所以其发展动力是小农内在心理的驱动。小农的最优化追求是满足消费需要和劳动辛苦程度的平衡。

小农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和“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逐渐出现了劳动剩余产品,在留足农业主产品之后,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根据舒尔茨的“理性小农”假说,农产品出现商品化后,小农就会根据市场价格与需求对生产进行调整,此时其最优解的是如何在满足消费之后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

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际国内的农业政策偏向于经济利益为上的“理性小农”假说。

二、当前农业现代化对小农造成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xv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