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

更新时间:2024-04-13 12: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

知识点-1 隋朝大运河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 怅龙舟更不回怅龙舟更不回。” ……胡 曾《咏史诗咏史诗·汴水汴水》

材料二:“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 禹论功不较多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材料二中提到的“河”是指什么? 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写出此河的南北两端的古今名称? (2)开凿的目的?此河开通后有什么地位和作用? (3)材料一中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

(4)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你是否同意皮日休对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为什么?

2. 在《隋朝运河》图中填注:(11分)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A为___,北至B为____,南至C为____。(3分) (2)隋朝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其中①为____水,②为___江。(2分)

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到江都“南巡”,会经过哪几段运河?(写出运河段名称)(2分) (3)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4)你能说出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1分) (5)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贯穿南北的大运河?(2分)

知识点-2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3. 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政灭亡。此皆朕所目见。帮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事。”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材料四:“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赏宝此三镜,

以防己过。”

(1) 材料都是谁说的?它的意思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他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2分)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举出历史上“水能覆舟”的一个例子。

(3)他的统治被后人称为什么?隋朝灭亡与他的统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理由何在? (4)根据材料三说明他“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材料四中他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6)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太宗有哪些突出的治国措施?

4.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杜甫《忆昔》 材料二: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王谠《唐语 林》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开元全盛”时代是哪个皇帝当政时期。由材料一可知唐朝主要的粮食品种是什么? 材料一中杜甫的诗有什么特点?人们如何称呼他?他有什么代表作? (2)阅读材料二,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开元年间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3)除了“开元盛世”,唐朝前期还出现了哪些盛世、治世局面?

(4) 唐太宗和唐玄宗,两个皇帝在位时出现的盛世是什么?有那些相似之处?

第 1 页 共 14 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

知识点-3 科举制度

5.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 赵嘏

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唐太宗 阅读后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什么朝代逐渐完善?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最关键的人物是谁?唐朝时最重要的科目是什么?获得第一名的叫什么?什么朝代被废除的? ②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 ③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科举制有何优点?)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则天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封建

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材料二: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摭言》

材料三: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视科举应试者,

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

材料四:“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明末清初 顾炎武 (1)根据材料一回答,唐朝实行科举考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当时的一种什么现象?

(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促进了唐朝哪种文学形式的繁荣?

请写出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两位。

(4)材料四中顾炎武把“八股之害”和什么历史事件相比较? 为什么明清以后,科举制度受到人们的猛烈抨击? (5)这一“最早的考试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大约多少年? (6)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这种选官制度?

知识点-4 唐朝民族关系

7.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 这句话是哪位皇帝说的?它的含意是什么? (2) 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3)这一时期与吐蕃的关系如何?

知识点-5 唐朝对外关系

8.材料一:《唐玄奘西游图》

材料二:玄奘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出75部

1335卷。他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他还曾把《老子》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

(1)玄奘西行是从什么地方出发的?他的目的地在哪?(2分)

(2)观察《唐玄奘西游图》,想想他西行途中可能会遇见哪些困难?(2分) (3)根据材料二中归纳玄奘的主要贡献。(3分)

(4)你从玄奘18年的西游和19年的译经生涯中学到了什么?(1分)

(5)根据课本中所学的玄奘取经的故事,说明历史上的玄奘与《西游 记》中的唐三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第 2 页 共 14 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

9.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真国也,常须达。”——《日本书记》 材料二:“舍已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并派了很多什么人到中国?

(2)这个国家受唐朝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材料二中“舍已为人传道艺”指的是谁?他生活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10. 材料一:玄奘图像 材料二:鉴真图像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1)据材料一、二指出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两件大事。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对外政策的特点?

(3)这两个历史人物都在某些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说说哪些是他们共同的贡献?

他们所具有的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4)材料三中的“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5)对比以上两种政策,你认为应该怎样以古鉴今?

知识点-6 唐朝科技文化

11. 隋唐时期我国科技发达,有许多走在世界的前列,请列举出来。分析一下隋唐时期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辽宋夏金元 知识点-7 岳飞抗金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自宋后少名桧,我至坟前愧姓秦。 ——秦观

材料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材料三:金军中流传着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对联中所指的“忠骨”是谁的遗骨?“佞臣”指谁?(2分) (2)“靖康耻,犹未雪”中“靖康耻”指哪一历史事件?(1分) (3)“岳家军”是怎么回事?他们取得哪些辉煌的战绩?

(4)有的人说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3.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

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 材料一中“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什么?解释其含义,并说明这一规定始于什么盟约? (3) 概括这个盟约订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简要评述这个盟约。

知识点-8 宋元经济

14. 材料一:“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二:课本57页图“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 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利润丰厚),若措臵(经营)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部门的兴盛?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5)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表现。

第 3 页 共 14 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

15. 这些货币用同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 (1) 这种货币的名称是什么?最早出现在我国什么时期的什么地区? (2) 它出现的原因和意义(作用)分别是什么?

16. 材料一: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古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 中

书省”……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 引自《元文类》卷

材料二:“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世祖 (1) 材料一记载的是什么制度?“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 基于材料二这种认识,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17. 材料一 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

朝代 西汉 唐朝 北宋 南方 人口(户) 2470685 3920415 11224760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19.8% 43.2% 62.9% 9985785 5148529 6624296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80.2% 56.8% 37.1%

材料二 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

天下足”。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从西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2)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从什么时候开始,最终又在什么时候完成?

(3)说明促使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4)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知识点-9 宋元生活习俗、科技文化

18.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1)指南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在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说明了什么? (2) 指南针传入欧洲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 这首词的名称是什么?是谁的作品? (2)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词的风格有哪些?

(3) 词中的“周郎”指谁?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连在一起?

20.“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

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 (1)《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他是哪朝人?如何评价他? (2)此书是什么体例?记载了哪段历史?

第 4 页 共 14 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

21 .材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问题:(1)这是谁的诗? (2)反映了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

(3)宋代时还有什么传统节日? (4)今天的春节在宋代的时被称为什么?

明清

知识点-10 郑和下西洋 闭关锁国

22.材料一:郑君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qu)……。”

材料二: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问题:

(1)材料一中的“郑君”指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他最远到达哪些地方?此事件发生在哪个皇帝时期?

为什么航海者能取得成功?材料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2)他此举得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和意义? (3)材料反映了明清两朝采取了怎样不同的对外政策? (4)材料二种所反映的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5)这两种政策产生了什么不同的结果? (6)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帆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粤海关志》 材料三:“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出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清朝实行这种政策根本的目的是什么?

实行此政策造成的严重危害是什么?

(3)对此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知识点-11 明清专制集权

24. 明太祖时,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回答。

太祖笑道:“说得对,没骗我。”说着就拿出一张画着宋濂请客的座位图。宋濂吓出一身冷汗。 (1) 监视宋濂的是什么人?他们由谁直接指挥?

(2) 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明朝统治者后来又增设了什么特务机构?由谁统领? (3) 这段史实说明了什么?反映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 25.材料:

撤销中书省,从此不再设丞相,由六部分里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由于政务繁忙,另设殿阁大学士,已备顾问。回答问题:

(1)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皇帝只谁? (2)材料中的六部是指那六部?

(3)上述材料中叙述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第 5 页 共 14 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

知识点 -12 明清维护统一,促进民族关系

26.“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1)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

(2)此人在历史上的最伟大贡献是什么?有何意义? (3)如何评价此人?

27.明清时期中国军民在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主权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28.列举清朝前期是如何加强对西藏、新疆的管辖的。

知识点-13 明清科技文化 建筑

29.材料一:两块北京的城墙砖被运往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安放在该校博物馆的突出位置。旁边的牌子上写道:

这两块城墙砖的历史比美国的历史还要长。

材料二:西安北京等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有人说:“一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 问题:(1)写出以北京为都城的主要封建王朝及北京当时的名称。

(2)北京的故宫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在建筑史上有何地位? (3)西安在隋唐时期称什么?当时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综合题

30.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 材料三:“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防此三镜子,

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的唐宗宋祖的姓名。“一代天骄”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河”是指什么? 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写出此河的南北两端的古今名称?

此河的地位和作用?

(3)材料三中的皇帝采用了怎样的统治措施?统治时期被称为? 31.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材料一、二的话是谁说的?请分别说明他是怎样做的。 (2)读材料二说出民族关系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四分别描绘了谁当政时的怎样局面?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三条唐朝繁盛的原因。

32.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发展是国家强盛的重要保证。据此回答问题: (1)唐朝的繁盛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请写出唐朝走向全盛的三个时期。

(2)唐朝时期为提高农业产量改进的生产工具有哪两项?两宋时期为提高粮食产量,引进的优良品种是什么? (3)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你认为诗人所说的国家财政收入依靠

“东南财赋”,说明了什么? (4)元世祖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5)以史为鉴,综合上述问题及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思考要想取得经济的发展应具备哪些因素?谈谈你的认识。

第 6 页 共 14 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

33在我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即使在分裂的时期也有统一的趋势,各统治者都 采取有效的措施巩固国家。

(1)结束东汉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再次统一全国是哪一朝代? (2)唐朝时期的前几位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共同的地方在哪里?

唐朝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3)和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那几个?

它们与两宋的关系呈现出什么特点?

(4)元朝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什么制度? 当时在中央设立的机构是什么? 地方设立的机构是什么?

山东属于 ? 哪里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4.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以史证明西藏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材料一 (1)“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

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旧唐书》

材料二 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

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材料三 金瓶掣签图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说明西藏什么时候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

(3)材料三这幅图能反映我国哪一朝代与西藏的关系?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当时的中央政府

采取了哪些措施?

(4)谈谈你如何看待今天达赖集团的分裂行为? (5)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3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采取了有效的 措施进行管辖。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秦朝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元朝疆域示意图 材料三:清朝疆域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二,为巩固统治,秦与元在地方上分别推行了怎样的行政制度?

(2)材料三图中的C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我国中央政府最早设置什么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管辖? (3)为加强对材料三中A地的管辖,元朝统治者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试举一例说明。 清朝在图中B地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境条约,请写出该条约名称。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分析“民族关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

第 7 页 共 14 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

3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

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

(1)材料一“吾”指的是谁?(2分)

(2)材料中的“吾”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3分) 材料二:右图《唐朝三省六部简表》

(3)依据材料二,松赞干布的求亲使者来到了长安,唐朝政府具体应由哪

个部门负责接待?(2分)

(4)你从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到哪些治国经验?(写出两点即可)(3分)

37.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创造、创新和发明。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隋朝虽然是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但是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创立的,在唐代得到完善的政治、文教

制度是什么?

(2)四大发明是我国对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其中除了火药外还有哪项是唐代发明的?唐朝农

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进和创制的耕地工具是什么? (3)你认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应包含哪些内容?

38.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

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一江南经济区。

材料二: 两幅历史图片

材料三: 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图一中,大运河从江都至余杭之间河段的名称是什么?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二中图二所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古代江南农民创造的。它最先出现于哪一朝代?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9.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 8 页 共 14 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

材料一:右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

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 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 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 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摘编自中学历史课本

材料三: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

噶尔丹。18世纪,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息。 ——摘编自中学历史课本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藩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图中的吐蕃是今哪一少数民族的祖先? (2)依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3)依据材料三,归纳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分裂阴谋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5)材料二反映了元朝什么现象?

(6)材料三反映了清前期对新疆等边疆地区统治的加强,平定叛乱后,乾隆帝又如何加强对新疆的统治的?近代中国,清政府又是如何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新疆的管辖的?

40.材料一:在粘土做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出单字,再用火烧硬,成为陶字。排版时,在铁板上置一个铁框,

将陶字排满一个铁框为一版。一版印刷的同时,可以排另一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后,陶字拆下可再用。 材料二:唐宋以来,印刷术不断提高,印刷业迅速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

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大的商业城市。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重大发明?他的发明者是谁?根据材料指出此项发明有哪些优点? (2)唐宋时期印刷术发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明清时期小说广为流传的因素有哪些? 41. 以下三幅示意图示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不断变革的情况。

图A 图B 图C

请回答:

(1)图A所示中央机构情况完善于哪一朝代?图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4分) (2)图B所示中央机构组成情况出现于哪一朝代?该朝代的中央机构有何特点?(3分)

第 9 页 共 14 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

(3)图C所示中央机构的变化出现于哪一朝代?军机处的地位怎样?(3分) (4)这三幅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

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下)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

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

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四: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乾隆御制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南宋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3)材料三,明代初期“惊人的海上远征”主要由谁领导?“远征”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乾隆帝“宁可求全关不开”的心态在现实中演化为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唐至清,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

第 10 页 共 14 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

参考答案

1.(1)答:①隋朝南北大运河。②隋炀帝③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

(2)大运河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3)大运河的开凿 隋的暴政

(4)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此持否定态度。

同意皮日休的观点。他既肯定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也否定了隋炀帝利用大运河进行巡游,激发了人民的反抗情绪。

2.(1)洛阳,涿郡,余杭(2)淮,钱塘;通济渠;邗沟。(3)目的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4)意义: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5)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20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1)唐太宗

(2)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2分)吸取隋亡的教训。 (3)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4)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2分)

(5)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4分) (6)在政治上,任贤纳谏,整顿吏治;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4.(1)唐玄宗;稻和粟。 (2)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改革漕运制度。(3)“贞观之治”“贞观遗风”。 (4)贞观之治开元盛世①都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②重视农业生产,都注意戒奢从简③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

5.(1)科举制度1分;隋朝(1分);唐朝时期(1分);通过考试,按才能选拔官吏。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3分);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2分);状元(1分);清朝。(1分) (2)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2分) (3)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为人们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3分)

6.(1)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2)说明当时的进士科影响很大,被视为一种很高的荣誉,受到时人的重视。(3)唐诗;李白;杜甫。(4)焚书坑儒。明清采取八股文取士制度,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5)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6)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选拔到官员队伍中,促进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后期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8.(1)长安;天竺。 (2)路途遥远;水土不服;毒蛇猛兽;寒风凛冽;沙暴天气等(3)翻译佛经;写了《大唐西域记》;将《老子》翻译成梵文。(4)出生入死、不畏艰辛的精神;百折不回的精神;要有坚强的毅力。(5)玄奘西游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看是相同的。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是虚构。

9.(1)日本、遣唐使(2)日本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日本的城市和铜钱样式也和唐朝的相似。(3)鉴真、唐玄宗

第 11 页 共 14 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

10.(1)玄奘西行、鉴真东渡;(2)开放,友好交往(3)传播佛教;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4)闭关锁国政策 11.唐都长安是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年;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

原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吸收外来文化;民族间文化交流加强;前代文化的积累;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等。 12.(1)岳飞;秦桧。(2)北宋灭亡。 (3)“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战绩:南宋初年,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4)不对。民族英雄是指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中做出重要贡献的英雄人物。而女真族和汉族同属于中华民族,不存在侵略与被侵略之分。故岳飞不应属于民族英雄。至于千百年来人们都很尊敬岳飞,主要是因为他坚持抗金是正义的,并在抗金过程中表现出崇高的气节。 13.(1)宋真宗,契丹族建立的辽。(2)岁币,北宋每年送给辽的银、绢等钱物。澶渊之盟。(3)背景:宋军打退辽军,辽军请求议和;由于宋真宗害怕战事,主张议和。评述:对宋而言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客观上,给边境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双方开展边境贸易,加强了边境地区同内地的联系。

14.(1)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作用(2)宋代的造船技术发达(3)海外贸易.(4)主要原因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指南针的应用,造船业发达具备了技术条件;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发展具备了物质条件;航海经验的积累;南宋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5)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达阿拉伯和非洲东海岸;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贸易收入占重要地位。

15.(1)交子,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2)原因: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作用: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16.行省制度;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17.(1)①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②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③国家财富主要来自东南地区。(2)答: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②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3)答:①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⑤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4)答:①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生产。②积极引进技术和人才。③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21.(1)王安石(2)春节;习俗有:祭祀祖先,挂年画、贴桃符,喝屠苏酒,守岁,燃放鞭炮,穿新衣,拜年(3)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4)元旦

22.(1)郑和,他从1405年至1433年率船队七次下西洋;他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明成祖朱棣时期;郑和精神:郑和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胆识,忠贞爱国和热爱和平的精神。(2)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意义:促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政府间和人民间的友谊;郑和下西洋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3)明朝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而清朝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4)原因是受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和外来侵略两方面的影响,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和妄自尊大。(5)后果: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及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⑥启示: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国家强盛;闭关

第 12 页 共 14 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

锁国使国家落后。

23.(1)自持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居民同外国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2)闭关锁国;维护清朝统治;危害: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3)启示:闭关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看法提示:从闭关锁国政策中吸取教训。(如:任何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融入到世界当中去,不能固步自封。)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之路。(如:今天的开放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等等。)

25.(1)明朝、明太祖(朱元璋)(2)吏、户、礼、兵、刑、工(3)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皇权加强)

26.(1)郑成功。(2)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了台湾。意义见课本(3)他的反抗斗争,是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战争,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们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27.(1)戚继光抗倭 ;(2)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3)清朝康熙帝时取得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遏制了沙俄在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4)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29.①金:中都;元朝:大都;明朝:北京;清朝:京师②明成祖时,紫禁城(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③长安,大明宫含元殿。

30.(1)①李世民、 赵匡胤 ②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统一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①隋朝南北大运河。②隋炀帝③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 ④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3)贞观之治 31.(1)①唐太宗 ②重视科举,扩充国学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文成公主入吐蕃。

(2)统治者的重视和恰当的民族政策。(3)①武则天时期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②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4)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大都重视发展生产③科举制为唐朝选拔了大量人才(或统治者大都重用人才)④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⑤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友好往来。

32.(1)①唐太宗时,“贞观之治”;武则天时,人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2)①曲辕犁、筒车 ②占城稻。(3)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4)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见课本)(5)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政策的支持,科学技术及自然条件等。

33.(1)隋朝(2)①重用人才②开明的民族政策(3)①辽、西夏、金;②与两宋之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4)①行省制度②中书省③行中书省④中书省⑤西藏。

34.(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2)元朝。(3)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确立金瓶掣签制度(4)(言之有理均可)(5)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35. (1)郡县制,行省制度 (2)西域部护 (3)设宣政院,管辖该地;《尼布楚条约》 (4)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国家发展、民族融合和团结,促进国家发展强大。

第 13 页 共 14 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集锦

36. (1)唐太宗(2分) (2)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3分)

(3)礼部(2分) (4)从谏如流,选贤任能等等。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分) 37.(1)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2分)文教制度是科举制。(2分) (2)雕版印刷(2分)曲辕犁(2分)

(3)要善于发现问题,勤动脑筋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8.39.

(5)民族融合(6)设置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1881年中俄签订条约,收复伊犁,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40.(1)活字印刷术 毕昇 省时 经济(或省钱等,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2)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意思对即可)(3)商业发展导致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而小说成为满足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需要,促进了小说的创造;印刷技术的发展,是小说印刷成本下降、质量提高,是小说的价格能够为广大平民接受。

41.(1)唐朝(1分) 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3分) (2)明朝(1分)宰相制度被废除,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2分)

(3)清朝(1分)军机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2分)

(4)君主专制不断强化(2分)

42.(1)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2分) (2)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市舶司(2分) (3)郑和(1分);目的:宣扬国威(2分) (4)闭关锁国政策(2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的作用;更大程度上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2分) (5)轨迹:从开放交流到闭关保守。(2分)

第 14 页 共 14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xs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