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4-04-30 12: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崆峒区实验小学语文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背景一:学校发展的需要。我校于2007年7月新建落成投入使用,从起始一年级招生,目前,1-3年级14个教学班,730多名学生,有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学校教师在进校前都进行过严格的计算机过关考试,信息技术运用水平都比较好、比较高。因此,我校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工作,教研氛围浓厚,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研究骨干队伍。他们勤学肯钻,多次在各级赛课及论文竞赛中或奖,成为本次研究的人力保障。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进行学科个性、学科特色整合模式探究,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方面,我们不断积极探索。借助本课题研究这个平台,结合实际,我们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背景二:时代发展的要求。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臶之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又一次对教育提出了挑战。它将改变学习者的行为方式。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职责在于最大限度地创设学生学习的环境。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包括来自教师在内的各自信息,并恰当地选择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分布。

背景三: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宽语文学习的和运用的领域”,并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封闭性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弊端越来越为重视,多视角、多维度地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不断孕育生成。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多种教学媒体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并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其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

的特点,把多种信息快速、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引导学生通过快捷、方便的途径,主动地了解与语文学习有关的信息,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有利于丰富学习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时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教师的“教”与学习的“学”有机结合,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因此,本实验研究旨在顺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力图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在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等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性。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一种教学是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关键要看它是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如:教学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要注重发展整体素质;教学关系要强调民主合作互助;教学过程要体现主动生动活泼;教学方法应启发内化转化;教学环境要和谐愉悦共鸣等。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全个性发展。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特征:以学为中心,给学习者的主动发挥创设条件;创设真

实的情境并引导学习者进入情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还要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3.多元智力理论: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九种多元智力,这九种多元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景中才能充分地发展起来。该理论指导的全新教学理念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实现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多媒体教育系统,把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并与其他教育要素(教师、学生等)共同作用,构成合理的教育系统结构,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达到系统优化的目标。着眼于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是能动的信息加工者,人的认识是由外界刺激和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可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由于信息的多媒体化,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刺激,可促使学习者多种感官参与并发挥作用,系统地研究与探索教育信息传播现象、过程和规律性。

三、课题研究角度思考

1. 关于“整合”:整合就是使原来各自独立的二者相互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本课题中的“整合”含义是使小学语文教育和计算机技术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对它的研究将涉及小学语文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课程、教材、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评价机制以及学科教学软件工程等各个方面。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技术的整合,关键问题是使计算机技术在语文教育领域有合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规律的应用,即技术只是手段应服从教育的需要,所谓整合是计算机技术整合到小学语

文教育中而不是小学语文教育整合到计算机技术中。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前提是对小学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要准确。

2.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的基点

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时会和教学要求产生一定的距离。因此,研究整合,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最好是达到双赢,也就是说,既达到运用了信息技术,又符合了教学规范,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们教师和研究人员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深入研究学科教学的特点,研究学科教学改革中的需求,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服从学科教学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使用要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严格地讲“信息技术和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的整合”改成“语文识字写字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可能更为合适,信息技术在这里是一个配角,是一个辅助工具。

四、实验目标

1.探索构建在多种媒体支持下的阅读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推动我校的课改实验工作。

3.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4.推出一批比较优秀的多种媒体运用的课例、论文、课件等. 五、实验过程和方法

1.实验对象: 面向全体学生,不设对比班,一至三年级各教学班均为试验对象。

2.实验学科: 各年级的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重点研究其中的常识性课文和古诗教学.

3.实验时间:2年 4.实验阶段:

2008年4月~2008年5月: 实验准备阶段(资料收集整理、人

员培训、开题)

2008年6月~2008年12月: 实验实施阶段(实验、形成教学案例、实录光盘)

2009年1月~2009年10月: 实验实施阶段(形成子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

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实验结题阶段(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5.实验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追踪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做出分析,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及时的补充与完善。

(2)综合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观察、实验、数据分析、学生作品分析的方法获取资料。

例:通过问卷,了解我市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了解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参与自主探究活动中或活动后的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开展研究。 (3)行动研究法。

根据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出实施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理论假设,在实践情景、实践条件保持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将理论假设应用于开放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师生的教学行为进行监控,加强案例研究,在一定时间内,将效果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探索出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自主探究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经验总结法

采用经验总结的形式。对开展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策略的事实材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分析、积累、总结,并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xn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