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的经济交流

更新时间:2024-01-13 08: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的经济交流

[日]今村弘子 王彦军(译)

(今村弘子:日本富山大学远东地域研究中心 日本;王彦军:吉林大学东北亚

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在东北三省中,辽宁省地理位置优越,贸易量也最大,目前正在寻求市场的多样化发展。吉林省最大的贸易伙伴是韩国,有大量的劳务输出人员,突出的问题是边境流动人员复杂。黑龙江省主要从事对俄贸易,在外派劳务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东北亚地区间的贸易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仍存在障碍。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北亚;贸易

中图分类号: F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411(2004)03-0013-03

作者简介:今村弘子(1952- ),女,日本富山大学远东地域研究中心助教授。 王彦军(译者)(1972- ),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讲师。

一、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

1.辽宁省与东北亚

东北三省中辽宁省面向大海,有大连、营口等贸易港,所以在东北三省中贸易额最大。辽宁省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被称为欧亚大陆桥的入口。辽宁省的贸易几乎每年都是顺差,主要是因为大连港是大庆油田石油的出口港。20世纪90年代初之前其他省的出口货物较多,但近年辽宁省的货物占8~9成。辽宁省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日本,其次是美国和韩国等。每年面向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地区的贸易占出口额的5成以上,占进口额的4~5成。虽然辽宁省一直在寻求市

场的多样化,但对东北亚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不过与朝鲜、俄罗斯的进出口贸易却很少。辽宁省的出口产品主要是机电、钢铁、塑料、服装、小麦粉等,进口产品主要是木材、蚕丝、水产品等。

丹东与朝鲜开展了边境贸易。丹东30%的出口额来自朝鲜,对丹东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南北朝鲜实现直接交流,丹东作为南北朝鲜中介的作用就会消失,韩国的投资也可能从丹东流向朝鲜,丹东也存在这方面的忧虑[1]。2002年夏季普京与 金正日举行会谈,详细讨论了南北朝鲜铁路与西伯利亚铁路的连接问题。如果京义线连通的话,可经过丹东到达北京,但是南北朝鲜铁路与西伯利亚铁路如果连接的话,丹东的地位将会下降。不过朝鲜的铁轨相当陈旧,集装箱也无法通过朝鲜的隧道,南北朝鲜铁路是否能够实现连接仍然不确定[2]。2003年3月朝鲜将朝中间的物流路线限制在罗先地区和新义州两处,并限制个人贸易,这很可能使新义州对岸的丹东发挥更大的作用。尽管受到限制,由于朝鲜物资短缺的状况没有改变,个人贸易能否消亡值得怀疑。对辽宁省的直接投资中,日本位居第1位,直接投资额1998年达到顶峰5.9亿美元(实际利用额)后开始减少,与此相对,韩国的投资不断增加,2000年达到2.6亿美元[3]。 2.吉林省与东北亚

1999年以前,日本是吉林省最大的贸易伙伴,2000年后被韩国取而代之。这与韩国对该省直接投资的增加不无关系(2001年韩国的投资为181项,9 999万美元,而日本仅为12项,1 726万美元,相差悬殊)。同时吉林省开展对外投资,例如2000年俄罗斯建设木材加工和空调组装销售的项目,2001年在俄罗斯建设聚乙烯包装产品的项目。中朝贸易中,吉林省占据了中国对朝进口的90%、对朝出口的60%[4](380)。在海外的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业务中,吉林省每年派出劳务人员超过1万,主要派往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国(2001年在外劳务人数

为32 048人[5])。除正规渠道派出的劳务以外,还有很多人通过其他途径出国劳务。特别是吉林省的朝鲜族女性嫁到韩国、吉林省内的朝鲜族男性与从朝鲜越境的女性结婚的现象比较突出。

3.黑龙江省与东北亚

在黑龙江省的对外贸易中,与俄罗斯的贸易占绝对多数。例如,2001年与俄罗斯的贸易额占全省出口的48.4%,占进口的57.5%,而与日本和韩国的贸易则相差无几。与韩国的贸易始自中韩建交的1992年,1993年、1994年两年黑龙江省为出超,1995年以后变为入超。从贸易整体看,辽宁省和吉林省都为出超,只有黑龙江省为入超(且黑龙江省的进口产品中未包括战斗机)。另外,来自贸易上占绝对地位的俄罗斯的直接投资很少。与俄罗斯的贸易虽然为入超,但实际上“倒爷”从黑龙江省运往俄罗斯的物品非常多,从人员流动来推算,远远超过海关统计数字的几倍。俄罗斯边境附近的市场里,到处都是中国制造的服装、日用杂货。由于中国与俄远东地区之间时差达到3个小时,所以双方共同工作时间很短。由于双方都要对货物进行检查,手续繁杂且双方收费的问题也未得到解决,尽管交易地点达25处,但年平均通关货物不足1万吨的有6处[6](327)。

黑龙江省对吸引韩国的直接投资寄予希望,1990—2000年的10年间,在黑龙江省吸引的外资中,韩国的投资占9%。但是由于韩国对三江平原开发及三益乐器投资的失败,韩国对是否直接投资于黑龙江省持怀疑态度[6](176)。中国有对韩外派劳务经营权的公司10家,黑龙江省仅有1家。实际上,在韩国从事劳务的黑龙江人远远超过黑龙江省的统计,据说实际人数有10万人以上。去韩国务工的人员以朝鲜族为主,且低学历的人很多,多从事纯体力劳动,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缺少培训,这些都 是外派劳务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也包括韩国企业在海外承包的项目工程中工作的劳务人员[6](163-164)。1988年开始,绥芬河

开始在俄罗斯从事蔬菜种植,也开始进行经济技术合作。1988年黑龙江省开始经营赴俄出境旅游项目,到1996年累计出境人数达到100万人。劳务合作的经营额在“八五”期间达到27.6亿美元。每年过境人数约180万人左右[6](335)。

二、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间的人员流动[7]

俄罗斯远东地区面积为622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704万人。其丰富的天然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原因主要在于受恶劣的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劳动 力不足的问题也不可否认。所以,中国过剩的人口会向远东地区流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后半期,为开采金矿,数百中国人移居俄罗斯。后来为建设乌斯里铁路等基础工程,开始大量使用劳动力。但是1892年,出于国防上的理由及为加强边境防卫,开始禁止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外国人购置不动产。尽管如此,1910年在远东定居的中国人达到15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的男性被送上战场,劳动力更加缺乏,不得不认可中国劳动力的存在。对远东的中国(及其他的外国)劳动者采取禁止政策的时期和不得不接受的时期出 现周期性的交替。俄罗斯成立后采取了“开放边境”的政策,1993年有75.1万中国人访问俄罗斯,其中41万人以商务为目的,23.7万人以旅游为目的。1994年中俄间签订协议,双方的出入境必须取得签证。受此影响,人员流动有所减少,但2000年的人员流动仍将近50万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定居的中国人有25万人左右,仅占总人口的3.3%。但3个月左右的短期劳务有所增加。中国的劳务人员主要从事蔬菜、水果的种植及建筑等工作。

三、东北亚的贸易——从封闭到开放

东北三省的经济低迷被称作“东北现象”。原因何在呢?建国后,前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中,辽宁省有18个,吉林省有12个,黑龙江省有22个,1949年到1985年期间投入东北地区的资金中,国家投资有1 005亿元,占东北地区

基本建设投资的65%,其中重工业的投资占925亿元[4],长期以来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依赖于国家、偏重于重工业的产业结构。东北三省在20世纪50年代是经济的最前沿基地,但过分倚重于国有企业的重厚长大产业,结构调整迟缓。由于依赖于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民营企业发展困难,接收剩余人员的能力很小。人们依靠“上面”的意识仍然过强。还有建国初期建设的工厂,离退休人员数量非常多,企业承担的养老金也很多,企业的负担过重[8],技术开发及新产品开发的资金缺乏,不得不继续制造滞销产品,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西部地区在“十五计划”中借“西部大开发”之机,获得了特别的预算,但东北三省与此无缘。终于在2003年5月、6月及8月,温家宝总理3次视察东北,在10月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发展东北的目标。10月末,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设立了100个重大项目,投入610亿元的资金。其中黑龙江和吉林各获得了20个项目,其余项目为辽宁省获得,辽宁省获得的投资占72.5%(440亿元),大部分投资用于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9]。

而东北亚各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则未必顺利。韩国1996年加入OECD,在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还算良好。1997年的金融危机后,实现了“V”型的经济恢复,取得了5%~6%左右的经济增长,但仍存在失业等不稳定因素。朝鲜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恶化,外债增加,甚至开展了一日二餐的运动。90年代后可说是“破绽百出”。俄远东地区似乎被面向欧洲的莫斯科遗忘了,虽然天然资源丰富,但开发资金不足,气候条件恶劣,开发难度很大,可以说是个经济上的弃儿。这些地区都是经济上存在着障碍的地区。因此,虽然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构想东北亚经济圈,有关各方也签订了协议,但与亚洲其他经济圈相比,仍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绩。虽说可以利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资源、韩国和日本的资金、中国和朝鲜的劳动力,但一直未能有效地运作起来,主要是因为存在较大的政治风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xe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