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学案 人教课标版完美版

更新时间:2024-03-17 19: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专题概览 商周 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体系,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秦汉 隋唐宋元 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包括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和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 明清 内容 是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时期,秦朝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主旨 (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基本特点是以血缘为基础,家国一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汉政治

[考纲要求]1.西周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

(1)对象:周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做诸侯。 (2)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3)义务: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影响

(1)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消极: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4.崩溃

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楚王问鼎”是其表现。

[概念辨析]“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指(战国之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制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

二、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2.内容??2?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是大宗,由嫡长子继承。???3?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1?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

3.特点:嫡长子继承,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

??影响。

4.影响??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图示图解]宗法制的要点

?1?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

主题一分封制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影响

(1)积极影响:对周王室起到了拱卫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 (2)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3)对后世影响:分封制不仅在周代实行过,而且很多王朝在初建的过程中均实行过分封制,如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中的“国”就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明代的燕王朱棣(明成祖)也是分封制下的王侯。 主题二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1.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2.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集中。 3.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答案C解析“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 2.(2014·广东高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能表示()

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

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含义。“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像宫室屋宇之形,所以“

”可能表示摆在屋中的祖先牌位,故A项正确。商朝时还没有出现皇帝的名称,故B项错

误。祭祀祖先的宗

庙不会出现兵器,C项错误。铁制农具在春秋时期才出现,故D项错误。

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C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分封制下尚未形成君主度集权,B项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错误。 4.《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反映了当时出现按军功授爵,出现“郡、县”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B选项出现于秦朝,排除;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郡县的出现说明国家政权日益趋向严密。

5.《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B.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答案A解析材料中刘邦“以旧礼尊其父”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体现了君权高于父子血缘关系。据此可知,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故选A。

考点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全国 1.统一六国

结束战乱,建立了秦王朝。

?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

2.拓展疆域?管理。

??3?“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

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方的制度,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

?①“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

?史等职官分掌职责。?内容?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

??

?方基层行政机构。1.海内为郡县?

①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特点?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

???得世袭。

?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实施: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

??①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制度??称“始皇帝”。

?②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三公?九卿

??①三公: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

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

2.百官公卿??察系统。

制??②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③议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

???政要务,备皇帝裁决。?汉承

??①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秦制??②汉武帝设置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

?对地方的控制。??

皇帝

[考向导引]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在政治上是血缘成分在减少,“家天下”的性质在减少,具有显著的历史转折性。高考对这一内容的考查侧重于由表及里、归纳概括其特点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本质,如“表”由分封制到郡县制,“里”由地方分权制到中央集权制,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君权有限(贵族君主制)到皇权至上(专制君主制);由贵族政治(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到官僚政治(三公九卿、郡守、县令由任命产生,不得世袭)等等。命题切入方式侧重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主题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与特点

1.原因:(1)经济上,由封建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2.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主题二从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及其积极影响 1.转变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2.积极影响 项目 内容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政治 游牧民族的侵扰 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经济 兴修大型工程 文化 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 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的结论,排除D项。 2.(2013·北京高考)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B.秦C.汉D.唐

答案B解析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到战国时期,剩下了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最终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秦国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废除周初的分封制,推广郡县制。材料中的“并四海,变易古制”正好与此对应,故选B项。

3.(2012·海南高考)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C解析解题关键是学生要对选项中“托古改制”、“华夏传统”、“君权神授”的准确含义理解清楚,同时熟悉“皇帝”名称的由来。

4.《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奠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答案B解析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

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5.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来,各国并立纷争,天下大乱;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行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故选B项。A、C两项与史实不符合;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技巧点拨识记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识记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识记程度,一般考查的内容只涉及时间、空间、事件、内容、人物、结果等历史史实的基本属性,题干的形式一般不改变情景或只是稍加改变。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中考查的是所学的什么史实,然后根据所学对这一史实的具体表述,再结合选项进行分析选择。

深化训练

9.“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答案B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贵族世卿世禄,有很大的自主权,形成周王和地方贵族共治的局面,称为贵族政治;而秦朝实行皇帝制,地方郡守、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这被称为封建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

10.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C.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D.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C解析“秦以前之封建政治”特指西周分封制,结合所学可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不符合郡县制,“维护地主阶级统治”和“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不符合分封制,故答案选C项。 11.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二者均有弊无利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官员流动大,分封制的弊端(封建之弊)在于官员的世袭。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地方发展,两者各有利弊,故A、C两项说法错误,郡县制容易造成皇权专制,分封制兴起和盛行时期,皇权还没有出现,故D项错误。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故B项正确。

12.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中西方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A.中国宗法制的传统B.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C.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西方差异的主要成因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把女性继承权排除在外。

第2讲 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

[考纲要求]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点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①防范宰相擅权。

?调整原因??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

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②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

??西汉?

??朝”权力。

??

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君权和相权???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调整措施?唐代?②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

???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

??分散。?

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

?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

思维发散隋唐盛世的表现

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开创。(必修1) 经济上:曲辕犁、唐瓷器(南青北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 盛。(必修2)

文化上:唐诗、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大家)、 绘画(吴道子等画家涌现)。(必修3) 二、选官制度、监察体制的演变 1.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

?为八股取士。

?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

?3?科举制?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

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实施:隋代创立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演化

?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①地方: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汉代?政治。

②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2.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发展:汉代以后各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代

?有御史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等。??①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

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作用②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

??耳目和工具。

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都有

[重要提示]从汉到元我国选官制度在主要标准方面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束缚了人才的选拔。 三、从汉至元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1.历代行政区划

朝代 行政机制 秦、西汉 郡—县两级制 东汉 州—郡—县三级制 唐代 道—州—县三级 宋代 路—州—县 元代 省—路—府—州—县 2.元代行省的设置

(1)元代确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主题一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2014·江苏高考,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史料:

史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

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史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

唐书·刘祎之传》

探究:(1)据史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主题二趋向公平、公正的古代选官制度 1.演变

(1)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汉朝时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依据是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后注重门第和家世。

(4)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明清沿用,影响深远。其选拔依据是考试成绩。 2.演变趋势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形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3)选拔趋势: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1.(2014·山东高考)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B解析从所给材料看,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中央机构体系方面的内容,排除A。伴随着领土面积的扩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增加了机构和官员,也就说明中央实际上是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所给材料并没涉及经济发展与各地经济联系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也没涉及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的内容,排除D项。

2.(2014·北京高考)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

答案A解析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混战不休,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杯酒释兵权、派文官到各地任知州、设通判、收财权归中央。三司使、枢密院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故应选A。

3.(2013·山东高考)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答案A解析自秦汉至宋元,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在宋朝以后,中央集权逐渐占据上风,故A项正确。在这一时期,更多体现的是皇权的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宰相权力虽然不断被分割,但并未退出权力中心,故C项错误;自秦朝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就被打破,故D项错误。

4.汉初,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 是()

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B.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 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答案B解析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旨在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分割丞相的权力”,也无法体现“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排除A、C两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5.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朝设立行省制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目的。“众建其官”旨在分割官员权力,“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旨在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故B项符合题意。行省制并非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财政开支”,可排除C、D两项。

考点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隶属于皇帝,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

??2?设内阁: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1.明朝?助理机构。虽然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

?高,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还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1?废丞相:明太祖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

??变为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只能

2.清朝——设立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影响: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办事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1?雍正帝时设立,初时办理西北军务,后演

3.明清政治趋势

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考向导引]明朝废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而内阁制度是明朝统治者实现专制独裁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在地方上,废除元朝的行省制,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集权力于中央。高考考查的侧重点在于理解并掌握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表现和影响。

主题一明代内阁与宰相制度的区别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 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影响

(2014·江苏高考,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面史料:

史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

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

探究:据史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答案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主题二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1.(2014·海南高考)《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答案D解析“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只是有的时候政令并不经过六部,故B项错误;C项信息与题干材料无关。

2.(2014·天津高考)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解析自秦汉以来,中国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的皇帝制度,使君权至高无上、君位独尊、不可僭越。君主为防止大臣擅权往往又重用身边的人,一旦君主昏庸或年幼,又造成大权旁落,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权臣弄权等现象。故应选C。

3.(2013·山东高考)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

答案C解析A项明显错误,明朝已裁撤中书省;B项错误,清朝内阁只是处理日常事务;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按照皇帝旨意拟写诏令;D项错误,礼部负责祭祀等礼仪性事务。 4.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答案B解析明朝废除宰相,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皇权进一步加强,出现了“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的现象,故选B。

5.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

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嘉庆帝认为军机大臣权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并强调军机大臣只是奉旨行事,这实质反映了嘉庆帝认识到军机处可能会给皇权造成危害,故答案为D。 技巧点拨材料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四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第四,判断备选项内涵上有无从属包含关系。在此四步基础上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深化训练

9.《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以上材料说明()

A.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愈演愈烈B.唐朝中央机构的职能分工日益完善 C.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D.唐朝三省六部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

答案B解析材料内容反映出唐朝三省的职责分工以及三省之间的互补关系。A项与此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题干表述的是三省之间的关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不可选;题干没有提到关于六部的内容,因此D项不可选。三省的职责分工明确、互补,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选B。 10.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此大臣主张()

A.建立一省制提高行政效率B.废除宰相制以强化皇权C.实行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没有体现A项之意;B项与“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相悖;C项“三权分立”显然是错误的;“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说明中央权力分散,缺乏统一的调度和管辖,所以此大臣建议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11.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宋代明确规范并约束官员行为习惯的影响。“横征暴敛”、“严密反腐”、“君主有效控制臣属”等说法并不能从材料中明确得出,故选D项。 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③明朝的内阁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答案A解析首先要读懂材料,题干中体现的是官职、部门之间的互相牵制。三省六部制分割和限制了宰相的权力;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监控,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设立通判,可视为知州副职;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没有体现权力牵制,所以答案选择A。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xd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