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实践中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更新时间:2024-05-30 04: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改实践中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广西北海市第八中学 刘宝媛

内容提要:

新课程积极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主要从备课、课堂、课下等几方面,探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

以学生发展为本 备课 课堂中 课堂下 正文:

新课程积极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什么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呢?笔者认为就是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强调每一个体的潜能、创造性和自我价值的开发,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强调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发展。

在这种理念的倡导下,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师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进者、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者和主动成长、发展的帮助者。以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认为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行:

一、关注学生情感,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教师,对所学科目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所有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师应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树立每个学生都具备学好本学科知识的能力的思想,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在备课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一) 深入了解学情,为学生的发展找准起点和切入点

有时,在课堂中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如发现我们精心备课的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或者我们精心准备的活动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等等,之所以造成这些情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并切实进行学情调查。

1、知识方面,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2、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哪些能力?多少人具备?哪些能力需要在本课中培养和提升?

3、情感和心理方面,学生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心理特点如何?已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态度是什么?已形成的品德水平怎样?

4、班级差异方面,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如何?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对本班学生是否适用?

对学生的实际学情做到心中有数,我们教师才能准确地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掌握知识的切入点。

(二)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具可操作性

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但是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教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上位目标的格式,每堂课都按三个维度来陈述。而应该把它当作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然后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与情景,阐述明确、具体、具有可检测性的教学目标。

(三)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1

挖掘教材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以利于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和提升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具体做法有:

1、使教材生活化。政治课是理论性较强的科目,为了让政治课鲜活生动起来,在备课时,应该准备大量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如发生在身边的事、时政热点、社会现象等,使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有机地融通起来。

2、使教材动态化。教材上有不少的情境图,但这些信息是静止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如果我们能对教材进行加工,用表演、小品、角色互换等形式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这样会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活动环境中,增加体验,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得到了充分调动,学习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3、使教材过程化。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需要对教材的理论进行分解、细化,剖析,使知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地被学生所接受。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材直观化、趣味化、感性化等。 三、在课堂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一)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解疑。

课堂中应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质疑。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可以向学生传授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直问直答式的低级认知提问技能,还要教给学生懂得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辨疑提问的技能。对于学生的提问行为,教师既要及时予以鼓励、表扬,又要引导他们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使他们能独立地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质疑解疑的训练其实是强化学生的对学习内容的思考,有学才有思,有思才有问。

学生质疑和解疑,让以前感觉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交流知识的场所;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心;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听、记”的状况,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会学生学习比学习什么都重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时,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交给学生一个能够帮助学生阅读或研究的学习任务,同时还要辅助一些学习方法的提示,使学生在学什么的同时,逐渐领悟“怎么学”。这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在质疑、解疑、练习、复习等各个环节当中,并长期坚持,使学生对学法的运用形成习惯。

(三)结合教材内容举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课内活动的形式有:辩论、分组讨论、时事论坛、演小品、小记者采访,还有挑战自我、智力比拼等融知识和娱乐于一体的竞赛活动等。这些活动活跃了教学气氛,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思维,也使学生多了实践和创新的空间和舞台。例如:在讲初二“世界文化之旅”时,我让学生分组展示并解说课前制作的外国文化演示文稿;在课前收集资料的前提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然后分组讨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它们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分别是什么;最后自导自演因文化差异导致不同待人处事方式的小品。这节课当中,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想象,勇于标新立异,达到了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效果。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教学

1、以分组研学作为差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合理分组是差异教学的首要问题。即根据学生的智力状况、学习速度和接受能力分成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一优二中一差四人组成,每个小组的座位排列要相对集中。这样的小组在讨论交流中,

2

较为优秀的学生可通过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发言带动其他组员;中等的学生在交流中能得到启发,提高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得到他人的帮助。当然实施这样的分组需要和班主任及其他科任老师共同协商,以利于各科的教学。

2、集体教学与分组研学相结合。分组研学并不是抛弃集体教学,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将集体教学与分组研学进行合理组织。

3、设计差异性练习。具体做法是:把练习题分三个层次:基础题、发展题、思考题。基础题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全体学生都必须按要求完成;发展题有一定难度,只要求中上成绩的学生完成;而思考题只提供给优生思考。通过差异性练习,使优生感到吃得饱,差生感到消化得了,在不同程度上都得以发展。

4、实施差异性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作出科学,恰如其分的全方位评价。如及时肯定学困生的进步,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评选最佳进步奖,提高中差生的学习积极性;评选优胜奖,促使优生为夺得这一荣誉而倍加努力。

四、在课堂下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一)与学生建立深厚感情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亦师亦友的关系。我们教师在课下可以与学生共同娱乐,向学生学习他们的特长,听学生讲他们的开心故事,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家庭、感情问题,协助班主任参与他们的成长教育等。事实证明,师生心相印,情相容,就能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更快地进步。

(二)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课外活动的形式有:出专题板报、问卷调查、实地调查、专题访问、故事会、时事演讲、资料收集、撰写小论文等。如我曾指导初二年级(8)班进行了一次“关于网络与青少年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的资料收集,指导初三年级进行了“时政与中考”时事演讲会。指导初一年级(12)班出了一期关于如何学好政治的黑板报,指导初二年级(3)班进行了一次“关于异性同学交往问题”的问卷调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基础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天地。

(三)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没有足够的知识素养的深度和广度是难以胜任的。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通过不断学习、实践、科研、反思等途径,系统、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

参考书目、网址:

① 如何理解学习方式变革的精神实质 李向东 徐州教育信息网 2006-01-31 ② 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指导 曾大鹏 《湖南教育》2003.10

③ 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 孙建国 《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20日第4版 ④ 挖掘教材资源 发挥潜在价值 孙红梅 北京教育科研网2005年5月8日 ⑤ 浅谈初中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师资源网 2005-5-29 ⑥ 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考 王作友 中国教育曙光网 2004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xc6.html

Top